第一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51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判断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9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14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15分)
答案: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
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
3、答: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
(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四、论述 答题要点: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存在的问题: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对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 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2011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程 D.生活课程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A.110 B.122 C 119 D.120
4、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请问一条主线指以()为主线。A、学生的生活 B、学生的发展 C、学生的体验 D、学生的实践 5.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A.彝族 B.布依族C.傣族D.蒙古族
6.“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是可回收的垃圾
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 B.废弃衣服,废弃电池C.报纸 矿泉水瓶 D.烟头 建筑垃圾
7、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的基本特征。A、实践性 B、开放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8.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D.清明节
9.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A.生活质量的提高 B.生活能力提升C.生活品质的提升 D.生活能力 10.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
A.感受 B.感情 C.感悟 D.感想
二、简答题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分别有哪些?(6分)2)试就其中一种活动形式举例说明。(4分)
2、请简要介绍品德课程开放性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开放?(10分)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核心是什么?(10分)
三、教学活动设计(试着运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理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我为家人添欢乐”或“可爱的动物”的教学设计。)
要求:活动设计的目标准确,能很好地表达教材意图,活动设计过程清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等。
一、B D B B C C A C B C
二、1、(1)答: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
A: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B: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2)答:(略)
2、答:开放性具体包括了以下几方面:教材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时间、场所、人员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3、答:性质:(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核心:(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三、答:(略)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1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促进学生()和()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和()。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学生认识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行为与习惯、()、()四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评价、()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6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教材编写 B.教学设计 C.教学质量 D.教材选定
2.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和其他的实践活动。A.参观 B.调查 C.游戏 D.课堂学习
3.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为主。A.家庭生活 B.主体活动 C.主观意志 D.直接参与 4.()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5.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A.内容标准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念
6.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A.活动性 B.综合化 C.学科化 D.实践性
7.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
A.家庭教育 B.科学教育 C.实践教育 D.心理教育
8.《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内容是最能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A.健康、安全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专业知识
1、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宛如璀璨的明星,在人类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请将下面几位历史名人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序:(8分)李白 李时珍 李广 李清照()→()→()→()
2、请将每个纪念日的具体日期用线联结起来(8分): 国际禁毒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26日 国际残疾人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2月3日
3、请将民族节日和具体的民族用线联结起来(8分): 泼水节 壮 族 刀杆节 傣 族 那达慕大会 傈僳族 三月三歌会 蒙古族
四、简答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几方面?(9分)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有哪几方面?(6分)
3、中国的四大发明(4分)
4、地球上的四个大洋(4分)
5、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至少四个)(4分)五:论述(15分)怎样做才能保护好环境?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
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
3、答: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
(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四、论述 答题要点: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存在的问题: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对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 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2011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程 D.生活课程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A.110 B.122 C 119 D.120
4、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请问一条主线指以()为主线。A、学生的生活 B、学生的发展 C、学生的体验 D、学生的实践 5.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A.彝族 B.布依族C.傣族D.蒙古族
6.“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是可回收的垃圾
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 B.废弃衣服,废弃电池C.报纸 矿泉水瓶 D.烟头 建筑垃圾
7、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 B、开放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8.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D.清明节
9.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A.生活质量的提高 B.生活能力提升C.生活品质的提升 D.生活能力 10.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
A.感受 B.感情 C.感悟 D.感想
二、简答题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分别有哪些?(6分)2)试就其中一种活动形式举例说明。(4分)
2、请简要介绍品德课程开放性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开放?(10分)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核心是什么?(10分)
三、教学活动设计(试着运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理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我为家人添欢乐”或“可爱的动物”的教学设计。)要求:活动设计的目标准确,能很好地表达教材意图,活动设计过程清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等。
一、B D B B C C A C B C
二、1、(1)答: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
A: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B: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2)答:(略)
2、答:开放性具体包括了以下几方面:教材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时间、场所、人员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3、答:性质:(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核心:(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三、答:(略)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1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促进学生()和()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和()。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学生认识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行为与习惯、()、()四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评价、()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6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教材编写 B.教学设计 C.教学质量 D.教材选定
2.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和其他的实践活动。A.参观 B.调查 C.游戏 D.课堂学习
3.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为主。A.家庭生活 B.主体活动 C.主观意志 D.直接参与
4.()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5.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A.内容标准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念
6.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A.活动性 B.综合化 C.学科化 D.实践性
7.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
A.家庭教育 B.科学教育 C.实践教育 D.心理教育
8.《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内容是最能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A.健康、安全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专业知识
1、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宛如璀璨的明星,在人类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请将下面几位历史名人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序:(8分)李白 李时珍 李广 李清照()→()→()→()
2、请将每个纪念日的具体日期用线联结起来(8分): 国际禁毒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26日 国际残疾人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2月3日
3、请将民族节日和具体的民族用线联结起来(8分): 泼水节 壮 族 刀杆节 傣 族 那达慕大会 傈僳族 三月三歌会 蒙古族
四、简答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几方面?(9分)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有哪几方面?(6分)
3、中国的四大发明(4分)
4、地球上的四个大洋(4分)
5、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至少四个)(4分)五:论述(15分)怎样做才能保护好环境?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我 国 的 国 歌 全 名 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曲作者是(聂耳);词作者是(田汉)原名是 ;(义勇军进行曲)。
二、简答题: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
答:(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3、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志远小学品社(生)教师理论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
中()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A.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
C.健康、安全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合课程 D.生活课程
3.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功能主要是诊断与调节功能和()功能。
A.强化与教育 B.终结性评定
C.比较与分等 D.提高与尊重
4.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5.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是()。
A.教育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B.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C.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D.教育的综合性和人文性
6.教学“神奇的手”主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做“手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的活动来感受手的神奇。
A.会做事的手 B.会说话的手C.会表演的手 D.会认物的手
7.让学生明白:如果危险发生了,不要慌张,要学会自救,保护自己。乐乐的衣服着火了,他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脱下衣服 B.用冷水浇
C.迎风跑出 D.就地翻滚
8.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
A.110 B.122
C.119 D.120
9.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
A.彝族 B.布依族
C.傣族 D.蒙古族
10.《我的同学和老师》单元教学中,设计“我给老师画张像”的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
A.动手能力 B.爱老师的情感
C.创造能力 D.绘画能力
11.“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
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是可回收的垃圾。
A.霉变食品 碎玻璃片 B.废弃衣服 废弃电池
C.报纸 矿泉水瓶 D.烟头 建筑垃圾
12.“我的阳光计划”讲述了“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意义是()。
A.学会负责 B.相信自己C.诚实勇敢 D.学会欣赏
13. “看地图找家乡” 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指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图例。地图上“ ”表示的是()。
A.河流 B.公路线C.航道线 D.铁路线
14.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15.故事“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为学生树立了一个诚实勇敢的榜样,让学生懂得()也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A.说出自己的想法 B.说的和做的一样C.勇于承认错误 D.敢于说“不知道”
16.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品德与生活(社会)设置了多个有关环境教育的单元。四年级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关注的是()。
A.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 B.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
C.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 D.中国的环境问题
17.“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巧妙地揭示了走出困境的一个方法是()。
A.坚持就是胜利 B.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C.相信自己,迎难而上 D.决不回头
18.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中国的“气象名城”就因城市气候特点而得名,重庆又称()。
A.“火炉” B.“北极村”C.“日光城” D.“雾都”
19.“富饶的物产”主题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物产资源,以下()不属于东北三宝。
A.人参 B.灵芝C.鹿茸 D.貂皮
20.“我的历史名人档案”收集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化名人资料,其中有“诗仙”之称的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王维
21.“1”和“0”的启示从一个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理解()的重要性。
A.财富” B.智慧C.友谊 D.健康
22.“网瘾”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陶宏开教授根据自己的成功个案,总结出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三大诀窍“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你认为这是()的方式。
A.树大自然直 B.响鼓需重锤C.润物细无声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是炎黄子孙”设置了“话说四大发明”的活动,下列()项不属于四大发明。
A.造纸术 B.地动仪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24.“做聪明的消费者”中设计了识别“三无”产品的内容,“三无”产品是指①无质量检查合格证②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③无发票④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厂址,其中正确的三项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在《大自然发怒了》单元中,教材以地震、洪灾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互救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地震时求生避险正确的一项是()。
A.拥向出口逃生 B.躲到桌子、床铺等支撑物旁边
C.乘坐电梯逃生 D.从窗口往楼下跳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请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4分)
②试就其中一种活动形式举例说明。(6分)
2.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活动案例:老师:“今天,我们来吃一次特别的午餐,大家都假装自己的手臂不能弯曲。你需要确定如何不必弯曲手臂就可以进食!怎么办呢?”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这个活动表达的是一个什么价值主题?(2分)
②在儿童的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价值(或品质)的发展很重要。(至少列举4种品质。8分)
三、材料分析(10分)
材料:在校园里,郭小天常会听到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对他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
1.你认为老师对常小天的批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如果你是常小天的老师你会对他提出怎样的意见?
三、论述(10分)
结合近几天所看的讲座和课例,任选一内容联系自己的学科知识,谈谈怎样在课堂上更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文昌小学品社新课标测试卷(2012.10)
教师姓名:
一、填空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个案分析等。
7、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
()、()、()、成为具有()、责任心、()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简答题: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三、简述《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有哪些不同?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1
卞庄一小品生(品社)教师业务考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36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5、品生.品社课程都具有四项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二、选择题:(2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三个目标是:(BDE)A、过程与方法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 D、能力与方法 E、知识
2、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 “我的家庭生活” 属于中年级的课程内容是(ADE),属于中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是(C),属于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是(B)。
A、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
B、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 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C、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
D、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 定的家庭责任感。
E、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三、简答题:(44分)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力。
(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教育开儿童的生活(4)、让教育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2、请列举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哪些?(不少于六种)讨论法: 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 教学游戏 讲故事 课堂辩论
3、请从临沂市制定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中,任选一种策略,写出主要教学框架及流程。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4、小学三、五、x教学策略中的三、五、x各指的是什么?说具体
答:三五x策略中的三、五、x各指的是什么?说具体(20分)
1.“三”是指落实“三维目标”。(1)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2)落实过程和方法的教育目标;(3)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2.“五”是指“五个贯彻始终”。(1)情感教育贯彻始终;(2)文化育人贯彻始终;(3)探究体验贯彻始终;(4)展示交流贯彻始终;(5)习惯养成贯彻始终。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日期:2009-02-15]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大 中 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 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三、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参见下图)。
图1
(二)课程结构框架
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
◆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 健康、安全地生活
◆ 愉快、积极地生活
◆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4. 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0.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1.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积极向上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7.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诚实友爱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遵守社会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爱家乡、爱祖国
8.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9.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10.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
1.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2.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动手、动脑
3.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
4.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5.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6.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7.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8.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9.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10.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1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内容标准”说明
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有所调整。
“内容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滚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 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1.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2.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6.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7.参观访问
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
8.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
同学和自己的进步等等。
9.练习
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
10.讲故事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故事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11.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
(五)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一)评价的特点 1.过程化
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2.评价多样化
——主体多样化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角度多样化
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重视质性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二)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
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
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
3.问卷
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
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儿童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5.儿童作品分析
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本课程的资源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 •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 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1.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2.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2)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3)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四、课程管理建议
课程的实施涉及校内外的联系、学校课程的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并建立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新的课程管理思想,认真贯彻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明确自己的职责,在经费投入、条件创设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同时给学校实施课程赋予相应的责任和权利。
运用符合本课程标准精神的督导评价机制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实施本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导向,推动课程落实,并促进教师成长。
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各方面机构、部门的配合,因此行政的协调、支持十分重要。
(二)教研部门的管理
为了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教研部门要配备合格的教研员,以正确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管理和指导。教研员应针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师一起开展讨论研究,让教研活动、评价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校的管理
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有效参与是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校的领导者要明确实施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准确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内容,按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推进课程的实施,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
建立民主与开放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教学管理要为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提供支持。
学校要选拔合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因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程,与教师熟悉的学科课程差异很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并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学校要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帮助教师做好本课程的学期(学年)整体计划安排;加强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把该课程的活动与学校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优势的同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均衡,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五、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2.科学性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都应符合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3.现实性原则
本课程的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4.综合性原则
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综合性原则。内容要避免单
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注意各学习领域内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整合。5.活动性原则
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要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围
本课程的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本课程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和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