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的滞后性和稳定性
法律的滞后性和稳定性
法律的滞后性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法的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滞后性。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反对德国的统一民法典制定的一个理由就是,民法典一旦制定出来就落后了,虽有夸张但不无道里。所以这点是法律先天不足。我在基层法院和法官聊天的时候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他当时抱怨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在是太快,民众的素质又不能相应的提高,出了问题就跑法院变成新案例,法官们也实在头疼。看来这问题也值得思考了。
法律是如何克服这个问题的呢? 1)立法
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裁量依据主要的还是法律。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自治条例、特区法律、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必须要尽量让具有专业知识的法律学者等专业人士参与。法律的制定是很具有技术含量的,不是单纯的举举手就可以的。这样在制定相关的法律的时候就能提高法律的科学性,精细性,可操作性。法律不能规定的太细,可以交由等级层次较低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进行细化。总体上,还是有赖于立法者的本身素质的提高。2)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就是最高法和最高检做的法律解释了。在中国司法解释的在法律实践中的比重是很大的,而且司法解释是法律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和细化,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最高法和最高检具有一定的立法权。3)法官
法官的素质和自由裁量权。法官断的提高专业素质能够很好的领悟立法者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别的不说,目前刑法中嫖宿女童条款的废除就与法律的执法部门和立法部门理解偏差有一定关系。在具体的司法裁判活动中,法院系统也有具有请示制度,对于疑难案件可以上报上级法院。虽然说我们不承认判例的法律效力,但是在实践中,典型的法律判例还是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
法律的稳定性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令等规范性的文件,应保持其严肃性,不得任意变动和修改。立法上的稳定性是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尊严性的必要条件,是法律富有生命力的表现。
首先,社会主义法律是根据一定阶段的任务制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体现了在一定阶段内法律和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因此,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对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保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法律朝令夕改,立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目的是要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使我们的法律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宪法和刑事、民事方面的法律要稳定,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也要稳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经济法律作为把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固定下来的一种形式,也应当有稳定性。不如此,就难以完成应担负的任务。
第二,我们的法律都是以党的政策为指导、依照党的有关政策制定的。政策法律化后,具有国家意志的形式,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保障执行的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特殊行为规则。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经过实践后逐步走向完善和稳定。党中央反复强调这一系列政策变不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然要求我们的法律具有稳定性。如果法律频繁修改,必然影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三,法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法律是在总结实施党的政策经验的基础上,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意见,经过实践检验而定型为法律的。法律的修改程序严格和适当,是保证法律的稳定的重要措施。纵观各国的宪法可以发现,除去个别例外,为了维护法律的稳定性,都把关于宪法和法律的修改问题当作必要的内容,设立专门章节或条款载入宪法,对修改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作了具体严格的规定。我国也是如此,新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员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过半数通过。”这样严格的规定,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具有重大的作用。
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结论是我国现行许多法理学著作的共识。[i]尽管表述不一,但都一致强调在立法中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认为这是保持法律权威性的要求,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应当看到,反思“文革”中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痛经历,探索新时期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极大权威的途径,上述结论无疑具有重要的针对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随着法制建设发展,这一结论的偏颇之处便日益显露出来。第一,它把法律的稳定性与变动性问题仅仅局限于立法领域,忽略司法和守法对此的影响。如有的现代西方学者甚至把法律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的阐述重点放在司法领域。庞德说:“更为具体地讲。有关对稳定性的需要与对变化的需要之间的妥协问题,就某个方面来看,变成了规则与自由裁量权之间的调整问题,……”[ii]第二,存在着忽视法律变动性的倾向。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权威性的要求,但法律的变动性也是法律权威性的要求。试想,那些稳定得“过时的法律”怎么能拥有权威呢?事实上,只有将这些过时的法律及时地进行修改或废止,才能确保法律的权威。因为法律权威的最终源泉在于法律符合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符合社会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唯有适时稳定或适时变动,才能真正地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法律的稳定性的含义
法律的稳定性,就是法律保持不变,反对法律朝令夕改。法律由三个层次构成,法律的稳定性也包括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法律的本质是指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由此,法律的稳定性首先指法律本质的稳定性,它是法律稳定性中最根本的层次。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反映同一阶级属性,因而具有质的稳定性。法律从一个历史类型进入另一种历史类型,法律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第二,法律权利义务是法律的内容,法律稳定性的第二层次是指法律内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法律权利义务保持不变,法律具有内容稳定性。法律权利义务是法律的主干,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因而,一定意义上说,法律的本质只有靠法律权利义务来体现,没有权利义务,法律本质便成了虚无飘渺的东西。
第三,法律形式的稳定性。法律形式一般包括成文法、不成文法和法理等几种,其中成文法是主要的,它又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和国际条约等。[iii]法律形式与法律内容相对应,是法律权利义务的表现方式。它以法律内容为依托,并相对独立于法律内容。法律形式不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具有稳定性。从纵向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权利义务会发生变化,但是法律形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能从形式上把多种多样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分成若干类别,才可以把各国法律归为法系。
第二篇:财务报告的滞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财务报告的滞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财务报告的滞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现行的财务报告存在滞后性。
1、会计信息本身滞后
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并且要符合谨慎性原则。公允价值是使用受到很多的限制。在物价变动时,现行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是过去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资产的实际价值存在滞后。
2、编制周期滞后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有:报告、中期报告,报告需要四个月的时间,编制周期比较长,提供的信息滞后。
3、披露滞后
现行的财务报告根本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是因为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财务报告要求在末4个月内报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在四个月的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影响信息的时效。
以上财务报告的滞后性在很多企业都有体现,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情况对公司财务做出改善。
第三篇:电力系统稳定性(模版)
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标委会电力通信技术工作组会议于2011年7月22日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有:标委会秘书长张官元,工作组组长常宁、副组长高芸、上届秘书长刘国定。来自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国网信通公司、山东电网、山西电网、华中电网、南方电网、绵阳灵通公司及国网电科院等单位的18位工作组成员及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标委会秘书长张官元在会上就目前标准化的工作进程及发展方向做了重要指示,介绍了近几年标准化工作取得的业绩以及标准化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工作组组长常宁就通信技术工作组的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工作组的积极态度和工作成绩,指出了目前标准化工作在规划部署、标准质量、标准先行等方面的不足。强调标准化是一项严谨且崇高的工作,一定要做到权威、严肃、先进、适用、形成体系并能实际指导工作,同时对工作组成员的标准化工作表示了感谢;标委会前秘书长刘国定介绍了标委会的体系结构特点、标准化的动态以及工作动向,指出了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正在逐步前进,走向国际化。标委会秘书张钰总结了通信技术工作组的现行工作和任务。本次会议由通信技术工作组副组长高芸和工作组秘书汤效军分别主持,会议的主要议题如下:
1、“智能用电电力线宽带通信标准”框架讨论;
2、“电力光纤到户组网典型设计”标准框架讨论;
3、“电力光纤到户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框架讨论;
4、“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 第2部分:测试方法”送审稿审查;
5、“电力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送审稿审查;
6、“电力线载波机接口”送审稿审查。会议期间,工作组成员及与会专家对6项标准逐一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框架标准的结构、格式、内容设置的讨论以及对标准送审稿具体内容的审查,与会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主要审查意见如下:1.关于“智能用电电力线宽带通信标准”,请起草小组在标准命题、用电技术、以及宽带接入等方面仔细考虑;2.关于“电力光纤到户组网典型设计”标准,请起草小组在标准适用范围、标准格式、标准结构等方面仔细考虑,建议改为技术导则,以原则性要求为主要内容;3.关于“电力光纤到户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建议起草小组将标准与前一标准统一进行考虑,标准可参考DL/T 5344,梳理试验项目,将验收项目与型式试验项目分开,并在标准中增加相关的术语与定义,规范标准用语;4.关于“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第2部分:测试方法”标准,请起草小组继续完善送审稿内容,适当补充术语及定义以及专有名词的解释,对测试方法再进行梳理细化,并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报批稿;5.关于“电力线载波机接口”标准,请起草小组继续完善送审稿,注意标准用语格式、确定术语定义的准确性,形成报批稿;6.关于“电力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标准,请起草小组继续完善送审稿内容,在大气压力的描述、接口类型的考虑、VLAN数量的规定、术语解释、风暴抑制功能等方面再仔细进行修缮,形成报批稿。
实用的电力系统遥视监控解决方 2011-08-01
计原则主要依据电力行业对电力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以及本产品在电力系统多次应用过程中实际经验,电力远程监控系统招标文件技术部分中所提出的整体建设目标、系统功能、技术性能指标等,在设计时着重参考《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MPEG4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视听对象的编码(6部分)》、《100BASE-TX快速以太网接口标准》、《广电集团电力系统技术标准》等标准。解决方案以满足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在视频传输
第四篇:持续稳定性考察报告
篇一:持续稳定性考察报告表格记录 持续稳定性考察报告
产品名称:产品批号:
产品名称:产品批号:
产品名称:产品批号:
篇二:2014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方案)xx产品持续稳定性考察方案
1、目的:
2、范围:
xx年生产的所有品种
3、持续稳定考察成员及职责范围
4、方案审核及批准
5、稳定性考察品种及考察要点 5.1加速试验稳定性考察品种 详见列表:5.2长期稳定性考察品种
6、具体方案
以上所有品种均为已生产品种,如无变更等情况,每一种规格取一个批次,若所使用的原料非唯一,则按每一种规格,每一家供应商分别取一个批次进行稳定性考察。(具体品种的规格及供应商情况见附件1)。若发生生产工艺参数或关键设备等重大变更,则应涉及变更的所有批次均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同时,进行加速实验。若出现无计划变更,则需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方案变更审批(持续稳定性考察方案变更审批表见附件4)。
因品种多,批次多,为了避免样品检验周期过于集中,合理利用检验资源,保证各阶段检验能够顺利有效进行,上述长期生产的品种,取样时间明确规定如附件5,其它品种可根据排产情况及时安排取样,留样。因生产时间安排与方案取样时间不一致时,可根据实际生产时间顺延至下月或下一阶段。
7、考察方法 7.1加速试验
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在试验期间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末分别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乳膏剂采用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条件进行试验,其他要求与上述相同。将结果建立台帐并及时登记,并与0个月数据进行比较。7.2长期试验
按市售包装,样品按相应标识贮藏条件下于恒温恒湿箱内保存至有效期后一年。样品分别于产品放行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 有效期后一年取样,按各品种稳定性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将结果建立台帐并及时登记,并与0个月数据进行比较。7.3持续稳定性考察
按照产品每种规格、每种内包装形式的药品每年应当考察一个批次,具体批次和检验频次于产品放行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有效期后一年取样继续检测。储存条件同长期试验。
8、方案实施
本方案由质量部qa及技术部负责起草。同时,qa负责对各相关批次产品取样,取样量应满足检验项目要求,各品种取样量见附件6,取样后样品交qc持续稳定性考察管理员,按各产品的贮藏条件要求分别存放在相应留样室,按检验周期安排检验,qc持续稳定性考察管理员对检验数据建立台帐并登记,各阶段检验数据以检验报告书的形式报给qa。qa根据检验报告书进行汇总及趋势分析。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9、考察报告qa指定专人对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数据进行汇总,并每年进行总结报告,且每半年进行期间总结报告。考察报告应由qa主管根据获取的数据资料,包括考察阶段性结论,撰写总结报告。质量部经理审核总结并签字,质量受权人批准签字。持续稳定性考察总结报告 ××× 报告
一、检验结果:
二、对结果趋势分析;
三、结论建议:篇三:持续稳定性考察管理规程1.目的:
在有效期内监控已上市药品质量,以发现市售包装药品与生产相关的稳定性问题(如杂质含量变化),保证按照固定验证过的生产参数制造的产品质量维持在稳定的趋势,并且经此考察可以在有效期内监控药品质量,并确定药品能够在标示的贮存条件下,符合质量标准的各项要求。2.范围:
公司的所有市售包装药品。3.职责:
制订每年的持续性考察计划 质量部每个产品的稳定性试验方案 质量部 按计划进行考察,并做好记录,总结考察报告报质量受权人。化验室 4.程序 4.1要求
考察批次数和检验频次应当能够获得足够的数据,以供趋势分析。通常情况下,每种规程、每种内包装形式的药品,至少每年应当考察一个批次,除非当所没有生产。某些情况下,持续稳定性考察中应当额外增加批次数,如重大变更、生产和包装有重大偏差的药品应当列入稳定性考察。此外,重新加工、返工或回收的批次,也应当考虑列入考察,除非已经过验证和稳定性考察。稳定性报告必须定期更新。4.2稳定性考察计划
质量保证部qa人员于每年年初依据本的生产计划制订稳定性试验计划,确定本将进行的和可能要增加进入稳定性试验程序的品种,并于每年年终对本公司的稳定性试验工作做出总结报告。
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结果或重要的异常趋势进行调查。任何已确认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结果或重大不良趋势,都应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还应考虑是否可能对已上市药品造成影响,必要时应实施召回。4.3稳定性考察方案
应涵盖药品有效期,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每种规程、每种生产批量药品的考察年批次:②产品介绍,包含包装形式及现有有效期;
③相关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可以考虑稳定性考察专属的检验方法; ④检验方法依据; ⑤合格标准;
⑥试验间隔时间(测试时间点);推荐每年进行,至少在有效期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点进行;我公司规定于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取样,按持续稳定性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微生物限度于0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进行考察。
⑦容器密封系统的描述;
⑧贮存条件(应当采用与药品标示贮存条件相对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长期稳定性试验标准条件):市售包装,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36个月。
⑨检验项目,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中《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确定。如检验项目少于成品质量标准所含的项目,应当说明理由。4.4持续稳定性考察的实施
化验室设专人负责产品持续稳定性考察,对公司生产的每个品种的每个批号药品,按《持续稳定性考察方案》规定的数量留样,填写留样登记台账(即留样样品观察记录),并及时做好持续稳定性考察记录。
4.5持续稳定性考察样品留样量:
持续稳定性考察样品留样量,由质量部根据不同品种包装规格及检验用量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得随意变更。
各种剂型品种持续稳定性考察留样量见附表 4.6持续稳定性考察样品储存环境:
持续稳定性考察留样样品的贮藏环境必须与法定标准中规定的贮藏条件一致,并经常保持清洁。室内应有温湿度计,留样管理员每天(节假日除外)检查留样室的温湿度情况并作好记录。
持续稳定性考察留样样品要专人专室保管,并按品种、规格、生产日期、产品批号分别排列整齐。每个留样柜内的品种、批号应有明显标志,并易于识别,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规格的样品应分别存放,不可存放于同一留样柜内,以便定期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4.7持续稳定性考察留样样品的保存期:
对于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的留样样品。从留样日算,按稳定性试验考察方法定期复检和观察(一般观察期限为该产品有效期后1年),并作好详细的记录和报告。
企业终止药品生产或关闭,应当将留样转交授权单位保存,并告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便在必要时随时取得留样。
持续稳定性考察留样样品考察期满后一个月,由留样管理员填写留样样品销毁记录,经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后,按期妥善处理,销毁时由2人(qa主管、留样管理员)以上现场销毁,并填写留样样品销毁记录。
4.8稳定性考察阶段性报告及结论:
留样观察员根据所获得的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全部数据资料,录入电脑excel分品种、规格进行趋势分析,并做成曲线。
留样观察员应当作出考察的阶段性结论,每年撰写总结报告,报qa主管、质量部经理。5.记录:
产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产品持续稳定性考察方案产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记录产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报告 产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总结
第五篇:地基稳定性分析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4.1.11第3款规定应“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由于该部分内容在规范中较分散,各位同行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现归纳如下,供参考,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一、地基稳定性
地基稳定性是指主要受力层的岩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沉降变形、深层滑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避免由此地基产生过大的变形、侧向破坏、滑移造成地基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按照(GB 50021-2001)(2009年版)14.1.3、14.1.4规定,岩土体的变形、强度和稳定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地基稳定性问题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岩土体的变形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验算。
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
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一般情况下,需要对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
通常情况下,涉及到主要的内容有:(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对山东地区该问题常见的几种情况罗列如下:
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
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应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5.2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8.2.6~8等条款执行。
2、变形验算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建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在勘察阶段往往建筑物特征参数不明确,一味要求勘察报告中能有准确的结论也勉为其难,但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符合规范要求的岩土变形参数,供上部结构计算条件具备时按照(GB 50007-2011)5.3、(JGJ 72-2004)8.2.9~12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有关条款计算。
3、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天然地基上的箱形或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15H;桩箱或桩筏基础不宜小于1/18H,H为建筑物高度。
4、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
应根据建(构)筑物基础形式,按照(GB 50007-2011)5.4.1~2有关规定确定基础距坡顶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需要时,还应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5.1~3有关规定验算坡体的稳定性。验算方法对均质土可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发育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及层状膨胀岩土时,应按最不利的滑动面验算。当坡体中分布膨胀岩土时应考虑坡体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具有胀缩裂缝和地裂缝的膨胀土边坡,应进行沿裂缝滑动的验算。
5、受水平力作用的建(构)筑物
①山区应防止平整场地时大挖大填引起滑坡;
②岸边工程应考虑冲刷、因建筑物兴建及堆载引起地基失稳。
6、土岩组合地基
该类地基下卧基岩面为单向倾斜时,应描述岩面坡度、基底下的土层厚度、岩土界面上是否存在软弱层(如泥化带)。
7、岩石地基
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同一建筑物的地基存在坚硬程度不同,两种或多种岩体变形模量差异达2倍及2倍以上,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岩层时,应考虑软弱下卧岩层的影响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③当基础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滑移稳定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岩层产状、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以及软弱结构面特征等。
8、软弱地基
首先,应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应验算其稳定性。其次,其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当地经验结合地层物理力学特征和建(构)筑物特征以及施工方法和程序等多因素综合确定。该类地基应按照(GB 50007-2011)第7章和《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7.2~4有关规定分析评价其稳定性;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厚层软土分布区,应按照(JGJ 83-2011)第6章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
9、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
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按照(GB 50011-2010)4.3.3~6规定进行。
10、岩溶和土洞
在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当存在岩溶(溶洞、溶蚀裂隙等)、土洞等现象时,应考虑其对地基稳定的影响。按照(GB 50021-2001)5.1.10~1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6.6的规定分析评价地基稳定性。
11、填土
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填土分布时,如填土底面的天然坡度大于20%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12、桩土复合地基
对需验算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工程,提供桩间土、桩身的抗剪强度。
13、桩基
①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②嵌岩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
③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且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临空面。
④当基桩持力层为倾斜地层,基岩面凹凸不平或岩土中有洞穴时,应评价桩基的稳定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14、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地基的破坏形式,除地基内饱和松砂在地震液化和局部软弱夹层侧向的问题外,它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在偏心时水平荷载下的整体倾斜或倾覆。
一般情况下,该类基础形式均匀地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不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 ①基础边缘最大压力不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
②在抗震设防区,考虑了瞬时作用的地震力,同时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1/10H; ③偏心距小于或等于1/6b。
特殊条件下,应根据地基岩土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评价。
15、地下水的影响
当场地内地下水位升降时,应考虑可能引起地基土的回弹、附加沉降和附加的托浮力对地基的影响;对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石、残积土、湿陷土、膨胀岩土和盐渍土,应评价地下水的聚集和散失所产生的软化、崩解、湿陷、胀缩和潜蚀的有害作用。
四、地基稳定性验算方法
1、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方法
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当不能确定最危险滑动面时,对于均匀地基,一般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圆弧滑动条分法。应满足下式要求:
MR/MS≥FS
MR——抗滑力矩(kN•m)MS——滑动力矩(kN•m)
FS——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滑动面为圆弧时,取1.2;当滑动面为平面时取1.3。
2、抗水平滑动验算
对于承受较大水平推力、地基可能发生侧向滑动的建(构)筑物,应满足下式要求: E/H≥FS
E——水平抗力(kN)
H——作用于基础底面的水平推力(kN)
FS——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滑动面为圆弧时,取1.2~1.3。
目前国际上关于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析方法是英国加筋土及加筋填土规范(《Code of practice for strengthened/reinforced soils and other fills》BS8006:1995)[107]对于桩-网支承路堤的整体稳定性提出了建议方法,即仍采用传统的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当桩体和加筋垫层存在时,将滑动面经过的桩的作用按下法考虑,如图1-12所示,即将滑动面以下桩的竖向承载力作为阻滑力作用在滑动面上,而不是考虑桩体截面的抗剪强度,对于加筋垫层考虑其最大张拉力提供抗滑贡献,具体计算模式见图1-12。采用传统的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计算时,通常采用有效应力参数,并考虑孔隙水压力,但如果进行短期稳定分析,则应采用不排水条件下的参数。为保证路堤的整体稳定性,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MDMRSMRPMRR
式中,MD为土体滑动力矩;MRS为土体抗滑力矩;MRP为桩体提供的抗滑力矩;MRR为加筋垫层提供的抗滑力矩。
其中土体滑动力矩MD为:
MD[(Wibiwsi)sini]Rd
土体抗滑力矩MRS为:
MRS[{cibiseci((Wibiwsi)cosiuibiseci)tancvi}]Rd
桩体提供的抗滑力矩MRP为:
MRPFPiXPi
加筋垫层提供的抗滑力矩MRR为:
MRRTYi
式中,Wi为条块i的自重;bi为条块i的宽度;i为条块i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ci为条块i的粘聚力;cvi为条块i的内摩擦角;ui为作用在条块i的平均孔隙压力;wsi为路堤顶面的均布荷载;Rd为圆弧滑动面的半径;FPi为第i根桩的竖向承载力,这里取滑动面与桩相交处桩的轴力;Ti为加筋垫层的最大张拉力;XPi为第i根桩到滑动中心的水平距离;Y为加筋垫层到滑动中心的竖向距离。
圆弧滑动中心XP2XiXP1荷载ws路堤Y土条i填土Wibi桩体加筋体桩帽Rd圆弧滑动面α地基土体FP1F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