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答案

时间:2019-05-14 16: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答案》。

第一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答案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英文是 on school,意思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这里的“为了学校”强调校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了学校最终目标的达成;这里的“基于学校”强调的是校本研究的力量是以学校现有的力量为基础,不排斥校外的力量,而是为我所用;这里的“在学校中”意指校本研究的主场地在学校中,而不是学校之外。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学要重过程重于重结果;第四,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注重学科。

3.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一般而言,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包括案例标题、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过程、对案例事件的反思等四个部分。另外,有些案例还有附录,主要是将一些有关案例主题的补充材料如对具体问题的访谈记录、能够反映案例主题的数据和表格甚至学生的作业等放在案例叙述之后作为附录。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也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知识、人格等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形成的学生发展知识单方面的智力方面的发展,新课堂改革所提倡的是新的学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①政府管制与教师专业自主的抗争。表现为虽然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主要指标之一,正日益为广大教师认可,但教师职业在争取专业自主时举步维艰。世界教育改革反映出的特性表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被当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没有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如工资评定、课程等的参与决策权。

②工作满意度与信任度。近年来,社会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信任度进一步降低。事实表明,教师对自身的工作的满意度也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教师在工作中较少得到支持与鼓励;教师缺少与同行以及其它职业人员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产生孤独寂寞感;学校的组织等级森严;教师未能充分准备新增加的教学任务等。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的是教师的信念与工作积极性。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教师从一个简单的文化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教师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不仅仅工资待遇低,而且经常成为政治家与社会的替罪羊(社会总是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指责教育)。种种原因使得教师职业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入职,而且还经常使一些比较活跃的在职教师在失望中告退教坛,奔向其他行业。况且,当今教师的地位与工作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③教师成为研究者。虽然教师进行研究活动的意义早已为人们认识到,但只是到近年来的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取向才能使这一认识落到实处。目前,人们比较一致地把教师的研究定位为反思性研究与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研究目的应该不完全一致。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使教师成长为有批判意识的、自觉的行动者。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首先,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如下几个:①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②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③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④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⑤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其次,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总和,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从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角度,要做到有效教学,①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②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样化的呈现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钻研、探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第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化的层次和水平。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把握不好时间利用的尺度,一是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种现象表现为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太多,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课堂教学效率极低。第三种现象是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对德育知识的灌输时间分配不合理。第四种表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合理的掌握时间,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以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为了保证学生对知识反馈和检测的效率,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合作教学中,也要注意时间利用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如果学生讨论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完全可以延长学生讨论时间,缩短教师讲解时间。

第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①合理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②教学过程与结构的最优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本身是一个系统,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合理高效的教学结构安排应该各部分衔接自然、流畅,时间长短适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能恰当的组织材料,学习重点、难点。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问题域,必须采用复合的多种手段、多种渠道才能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些既定目标的实现常常孕育着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新目标的追求。也就说,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

①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③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型缺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④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⑥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

答: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书本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景批判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涉及教材内容的调整和加工,教材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等。新的课程标准说得更明白:教材归根结底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些都说明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权威,它只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资源,是被教师加工改造的对象。同时也说明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时代的条件下,社会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具体要做到:①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教材是师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惟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进而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加工或完善教材。②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③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答: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知识的丰富、社会角色的转化,个人对于答案的唯一性和肯定性追求越来越强烈。从我们的教育体制来看,也即是随着教育的增多,人们的想象力愈来愈被磨灭,思想也越来越禁锢,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单一,逻辑也千篇一律,逐渐失去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我们教育体制形成了这种“批量生产”结果的。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答:与教学方式有关。长期以来教师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造力缺失,只会被动地接受现成答案,而忘记了自己去寻找答案,或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教学方式对这个结果的产生并不是绝对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必然导致这种结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这个结果的产生。

对我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

①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多元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②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转变。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不能以师自居,灌输所谓的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互动,把知识寓教于乐,无形中传递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③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答案的多元化与开放化至关重要。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答:在上述的案例我们看到:

①在课改中,这为老师积极地适应改革,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本文中,这位老师做到了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教法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教师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表现为教学行为的策略及其理性认识方式。

②他摆脱教师孤军作战的状态,积极地发表自己对课改的看法论文,总结课改失败中的教训,和其他教师沟通交流。

③案例中,这位教师感谢自己的学生更是体现了他作为老师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不断成长。同时,他充分的利用机会寻找专业发展的动力,我们看到,他利用学生取得好成绩这一理由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

④这位教师能在评价中寻找课改的动力,他发表的论文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和认可,这为他在课改中增添了更大的动力。

⑤内在动力是最好的发展潜力。内在动力是源动力,他自身具备了这种发展的意识,才能表现在行为上的发展。而这种内在就主要表现在反思意识上。逐步培养主动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主动获取自主反思的机会。反思和交流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新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主动和其他人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的认识是:

(1)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到来的大环境下,我国已经把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定位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环境,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观念和理念会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会发生冲突,在课改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教师,首先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并积极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积极促进课改的发展,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课改开始时,肯定会遇到教师难以接受的情况,但是,各位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在改革中引导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改革中一定会有成功、更会有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挫折就放弃正确的改革措施和方向,我们应该在失败中,不断地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为课程改革的发展奠定点滴基础。新课改中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基本上存在有: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区教育行政、教研、学校教师介入不到位,把新课改看作是一次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②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新的教学观念尚未形成,课堂教学仍处于以教为本的阶段,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为本位、以本为本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比较严重的支配学生、控制课堂教学的欲望和潜意识。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新课程要求转变这种观念。③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学习方式的改革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绝对化或形式化的倾向。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④评价改革不够完善。师生和家长有一定程度的担心,无法把握评价标准,往往在潜意识中还是不自觉地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即使出现问题,我们仍然要相信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终会是光明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对策。第一:整体的对策与建议,具体做到,加强学习,深入理解新课改实质与价值;抓住契机,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转变校长角色,承担起领导课改的重大使命;校本培训: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平台;把握难点攻关:课堂教学的重建;校本课程开发:课程适应性的增强;利用课程资源,教育与社会的整合;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第二:正确理解改革与发展,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内涵。第三:建立新的课程教材观。第四:理解新课程新教材的特点。理解多元并积极运用。第五:过程与结果二者兼得,注重课改的过程,但是结果仍然是判断课改是否成功的标准。第六: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要首先抓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一重要因素。

第二篇:东北师大研究生考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及答案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

一、教学过程是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活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五、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及教师角色的改变。

3.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一般而言,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包括案例标题、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过程、对案例事件的反思等四个部分。另外,有些案例还有附录,主要是将一些有关案例主题的补充材料如对具体问题的访谈记录、能够反映案例主题的数据和表格甚至学生的作业等放在案例叙述之后作为附录。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是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终身发展。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一、环境因素。

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的宏观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鼓励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政策导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群体因素。

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个人因素。

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教师应对教育改革挑战的态度和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如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自觉等,是从根本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一、要有合理科学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思考,怎样定位才算科学呢?我想必须是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定位。例如:要学生理解掌握那些概念、定律、哪些算理、算法,培养学生如观察、比较、概括、等等一些能力,还要思考要渗透学生哪些数学思想,这些目标还必须有科学的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逐一落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合理优化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我本身来说优化教学方法首先是认真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然后博采众长,找到最合适我和我的学生的教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觉得优化教学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如,要如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欲望,如何导课让学生领悟新知、要如何设置课堂疑问让学生发展提高、如何创设课堂高潮、安排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等等。我想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解决,可以说教学方法就得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大大的提高。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容量。

一节课中,如果课堂结构松弛,进程缓慢,知识容量少,也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我在教学时做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精讲多练,老师如果高效率的教,学生也会高效率的学,提高教学力度,以达到最好效果。

四、合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进行教学。

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具体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方法的改变。“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

答: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答:读完,觉得还是孩子天真无邪,小学生的思维束缚少,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束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答案2,或者不敢回答。这反映了我们在教学生时缺乏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发展。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否则,中国永远出不了诺贝尔奖。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教学观念下, 学生被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性知识的使用者。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看,教师决定一切,学生依赖教师;从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心态看,教师满足于灌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学方式应作以下改变:

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突破定势,引发创新。

2.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3.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鼓励质疑问难,鼓励求异思维。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捕鱼。

5.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6.启发想象。

7.发展直觉思维。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

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答:首先,照搬自己固有的知识教学生的教师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逐步适应教师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其次,如果教师只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而没有在教学实践中认识自我,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与教育的专业性之间的差别就会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这将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共成长。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挑战。

(一)更新观念

1.重新认识课程

2.重新审视知识

3.重新看待教学

4.重新发现学生

(二)转换角色,变革行为。

1.做课程的开发者

2.做学习的促进者

3.做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 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第二,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课程是开放的。第三“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 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2)情境描述。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

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说,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亦即,全人教育。

(二)面向全体,重视发展。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极其缓慢,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匮乏。教育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尤其不能和数学学科等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停留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物化为“课堂教学行为”。(2)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健全,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3)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不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停留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尤其缺乏对相应领域有关内容的及时学习和基本把握,对为数不少的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4)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需要利用信息收集整理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束手无策,对于本应该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一些现代新知识无法应付。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如下几个:

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3、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4、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5、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 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

• 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型缺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 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 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

答:教学中要“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答:这个案例揭示了我们传统教学的弊端。把人,把活生生的人的天性: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给扼杀了。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忽视了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使人从上学开始把他的天性一点点抹杀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畏首畏尾,丧失了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从而使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创造的活力。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我们现在意识到这一点,就要从自我做起,保护学生的天性,千方百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样一种结果肯定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上一书本只是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面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同时在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

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笔试也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惟一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考试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发展性评价的关键,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其实,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不矛盾,只是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性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此次课程改革,在注重质性评价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因为只有质性评价,才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答:近几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能力遭受严重挑战,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方法的理解和驾驭出现困难,不少人困难重重。2.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增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与驾驭。3.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功有缺陷,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需求。4.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学科的新知识、新方法,不断丰富自己对科学最新发展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观,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核心工作。5.强烈的自我反思能力构成优秀教师成长的动力。6.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需要两个基本的保障条件: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与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理论指导。

为什么会普遍出现“教师力不从心”的现象呢?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极其缓慢,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匮乏。

(2)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健全,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

(3)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不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停留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尤其缺乏对相应领域有关内容的及时学习和基本把握,对为数不少的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4)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需要利用信息收集整理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束手无策,对于本应该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一些现代新知识无法应付。

第四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题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案例的结构包括:

(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因为: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 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层次和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

1、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

3、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4、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6、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

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

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第五篇: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感

新华区香山街小学唐耀军

2011-8-6

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感

暑假时间相对充分,假期中我认真研读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通过全面阅读,深入思考,深刻体会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倍增、更新迅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亟待解决。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努力学习、吃透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正确理解课改的新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负责地将学科课程标准灵活、有效地落实到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保证不偏离课改的轨道。

在学习中,我理解了新课改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指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亦即,全人教育。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观”警醒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意预防“重智育,轻德育”的育人倾向,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再被

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关注每位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对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新课程要求确立评价促发展的新观念。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闪光点;能以发展的眼光,切实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增强向上的动力。对于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委婉地提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份成功的体验。

总之,通过认真阅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受益匪浅。不但弥补了自己教育理论的不足,而且改变了自身课改意识淡漠的现状,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就需要不间断学习,对教师而言,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学习更应该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此外,还需注意积累教育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练就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自觉培植起“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

下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a试卷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教育系初等教育田杰 20081205034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变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是与当时的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

    基础教育新课程基本功理论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资料 一、填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 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实行教育改革已经很多年了,我们是在教育改革中完成我们的中学生活的。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赶上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校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4、......

    2014最新党课理论考试试卷答案

    党的理论知识考试答案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我......

    党校理论考试试卷及答案

    1. 党员预备期满,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期转正,但是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 _____________。( )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2. _____________是党......

    2014最新党课理论考试试卷及答案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发展对象党的理论知识考试试题班级:姓名: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目录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