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 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 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2、从“学科本位”转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起符合儿童学习特点和需要的以综合为特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
新课程包括的主要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确定了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以及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第一方面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第二方面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三方面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
第三部分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第四部分是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第六部分是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第七部分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促进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继续完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改革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实行有指导的、逐步的放权,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第八部分是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机构需要对教师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参与等更新概念。
第九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这次课改,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同时,试验区将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指 导作用。同时,30个省级教研室要分别与9个“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央教科所挂钩,反映推广与实施状况。
本次我就以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使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调查问卷附后)。从这次的调查中,我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改革的实施成果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科的知识已经和学生经验和社会有了一定的联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也有了改变,教学过程不再仅仅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是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就在此方面,做的还远远不足,调查中觉得这方面不足的学生占了59.6%,我觉得应该加大力度,并就渭南高新中学来说,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很少,多数还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接触到先进技术和知识尖端。关于教材方面,学校使用了在新版本的教材,本身教材就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内容难易、主次程度安排都较合理。学校也安排了选修课程,但是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形式和未改革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就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方面,学校做的很好,基本每学期都有3~4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和1培训的机会,并且在网上开展了培训课程并为其配备了培训教师,这些教师都是一些本校或者外校的先进教师或者优秀教师,用来提高教师本身的技能和素养,我觉得应该大力发展和保持下去。在课程评价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认为仍用成绩评价的学生占61.5%,比例下降了很多。
几年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①迫切需要寻找课程改革的合理基础
新课程改革还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全面完整的改革蓝图,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还是研究人员的结构和素质等,还只是课程论的初创阶段。
③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问题
教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继新课程改革进行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观念和实际操作方面都还是远远不够的。
③教学评价难以开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为主;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 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高考制度与新课程同步进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考试目标的影响。
④新课程自身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新课程体系显得有些复杂,教师难以把握重点;由于综合课程的出现,教师素质跟不上,出现备课难、工作量大增的情况;有些学校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无法上,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很多农村学校至今都无一台电脑;有农村学校反映,新教材过于城市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的有些内容太深,不够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这对农村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困难。
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有待于在继承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在此,我们试图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其走向。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后现代主义等理论。
2.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点。因此,我们也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教师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更加关注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使教育关注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鲜活性、体验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思想精灵。
4.校本课程开发将深入发展。受城乡差别的影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更加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各个学校可以在国家、地方的课程框架之下,依据本地特色、学校文化传统、本校的办学理念,创造一种积极、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构建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生动体现了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1、你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否是你更有兴趣学习现在的课程? A.是(86.5%)B.否(13.5%)
2、你认为现在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大吗?
A.大(28.8%)B.一般(65.4%)C.小(5.8%)
3、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否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你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A.多(0%)B.一般(38.4%)C.少(59.6%)
4、你认为现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是否还是主要靠死记硬背? A.是(48%)B.否(52%)
5、你认为课程改革后是否还是以成绩作为好学生的标准? A.是(61.5%)B.否(38.5%)
6、你认为你的代课老师是否经常在学习中与你们交流与沟通?
A.经常(2.8%)B.一般(9.7%)C.少(86.5%)
7、你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A.上课(78.8%)B.读书(15.4%)C.上网(5.8%)
8、你认为现在上课时,还是以老师讲为主还是自己也参与教学活动? A.教师讲(92.3)B.自己参与(7.7%)
9、你认真听课主要是因为:
A.考好成绩(82.7)B.感兴趣(17.3%)
10、请你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第二篇: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实行教育改革已经很多年了,我们是在教育改革中完成我们的中学生活的。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赶上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校开始给我们减负,我们的作业量少了,特别是家庭作业少了很多。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放学回到家后晚上还要在台灯散发出的昏暗的弱光下苦思冥想辛苦奋斗到半夜;我们不必要再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惴惴不安,难以入眠;我们不必再因为担心第二天的作业检查而不敢走进校园半步。这似乎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切身利益!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课。一周不再是简单的语数英理化生六科在那里单调的重复了。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做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更加自由了,课外活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上课也发生变化了,不再是老师简单的一堂灌输。本来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现在变成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甚至去讲解的模式。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好地去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讨论问题,如何讲解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所以更应该以自己为主体,更应该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勤思考、好讨论、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敢于挑战书本、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与能力。同时,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国家实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让好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了,这是值得褒扬的。这是国家政府为贫困儿童做的一件好事,为贫困的家庭送去了福音。使他们的父母不必再为那“高额”的学费发愁了,也使他们不必再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回家了。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是我们国家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农村中学时否得到了好的实施呢?是否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了呢?学生是不是真的减负了?学习生活是不是真的变得非常美好,非常自由了呢?学生的学习压力真的变小了吗?所有学龄儿童真的都接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义务教育的权利了吗?
所谓的减负,在农村中学只是家庭作业确实少了,但是在学校的作业就多了,在学校呆的时间变长,要上交的作业就多了。书面作业确实少了,但是口头作业多了!考试的次数多了!难道这就是减负?我初中时就是这样,而且初三时还得在学校上晚自习。学校还发了好多资料,虽然没强制我们必须完成,但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看到那么多题,不可能不去做啊!所以每天都会在教室做题做到很晚。
因为中考还在所以初三的学生的生活是不会美好的,但绝对是难忘的。中考是决定你高中在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读的关键点。迈进好的高中就是离好大学进一步!只要中考还存在,初中的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减负,就不可能真正的自由。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不可能非常的丰富多彩!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所谓的增加艺术课的课程,那似乎只是在课程表上罢了!我记得我们的课程表上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总是只上一节课,另外的那节其实是数学课。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是给来检查的教育局领导看的,我们学生用的课程表在我们老师的心中!难道这样也能提高我们的素养修养?难道这样的改革也能达到目标和要求,也能取得效果?
什么素质教育?在还得用高考选拔人才的今天,对农村中学是行不通的。因为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是没法和城市的比的。农村的孩子都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他们中学再不天天辛苦努力学习,那他们在高考中终会败得很惨。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应该废除中考!
其实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还有好多地方仍然需要改进!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就将会落到我们这些未来的准教师身上,我们要认清教育发展的方向,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核心,多结合实际去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贡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我们作为免费师范生,国家为我们付出很多了,我们应该报答国家的培育之恩。所以我们毕业后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完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大任。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大纲要求,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我们相信,虽然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努力,经过一次次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二差师资: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教师的质不高
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课教师的安排多为遮眼,常是退居“
二、三梯队”的人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较之其他课程领域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涉及更加广泛复杂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别在管理、组织、研究、指导能力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教师的专职化,导致任课教师的量不足
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专任而非专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所决定。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安排上,来源渠道窄,并有专职化的倾向。
这无形地限制了任课教师来源的面,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合作提高”的选教原则。当遇到专业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涉及跨学科领域时,难以沟通与合作。
3、角色的错位化,导致任课教师的导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活动化,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要求教师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然而,所有学校均将综合实践活动囿于课堂内,不敢让学生到社区调查、观察收集材料。同时,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一包到底的现象,没能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更有甚者走向另一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教师的指导。
三差资源:主动实施欠缺,导致研究不实,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国家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无教材,只有《指导纲要》,加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高度开放,实施的全身心投入。若依本上课,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服务社区,走向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我”五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并对之予以有效管理。但目前大班额、缺财力、怕出事的共生,校本研究的空化,以及对该课程实施主动性的丧失,致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仍停留于嘴上。
四差方法:教学模式僵化,导致评价不高,实施过程畅通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落实“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理念,善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固守接受性学习,不能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能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内容,将该课程同其他课程机械割裂,课程意识和课程观缺失,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无从下手,不知怎么上,何时上。
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学校没有这个概念。即或是个别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仍以知识为本位,偏重于结果,完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课程意识
认知的缺失,认识的错位,特别是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同化的乏力,是我县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为全面有效推进课改,端正领导的认知是关键。故须清洗头脑,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关注学生实际,重视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特别是课题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来源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特长,体现每所学校特色,反映所辖社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问题与课题,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并提升为课题,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组)基础上,施行小组教学。
3、加强校本研究,落实三维目标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常规教研功能,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中,应制定实效性研究方案,指导学生细化活动计划,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资料积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与合作,授之以渔,教给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第四篇: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2015.4.16——2015.5.4 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
调研目的: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 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调研方式:电话访问、网络、QQ访问
四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对四位老师的采访过程如下:
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问:老师,请问您认为我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 石老师答:我国目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但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2)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 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的。就比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他的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小学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小学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能使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品质等得到发展,更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培养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环境意识等。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现在基础教育的现状或者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雷老师答:我认为目前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还是有很大问题的。(1)我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都只为了好的分数不择手段竞争,把学生当牺牲品。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以后的学习,从分数来判断学生,给了孩子极大的压力。而学校会因为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判定育人达到的成效,又这样对学校进行高低贵贱的评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没有明白“适合的教育就是好教育”的观念。(2)我们国家留守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严重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深刻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大环境,这就要要关注农村的人口流动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好家长进城打工后,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知识、道德方面的教育,还要对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教育,不要让这些儿童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没陪在身边而产生心理问题。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现在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善呢? 石老师答:我觉得吧,现在的教育发展得不均衡。比如说,东西部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甚至说同一地区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发展都不平衡。我们国家在持续发展中,对以后在每一个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所以对上学的品质要求就更高了,“上好学”的问题十分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平、公正。(3)我国教育的关键是决定于农村的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硬件资源的不足,教师水平不高,学生流失等问题都是我们能看得到,却总是无法解决的。对农村学生的忽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而对农村生存状态的忽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悲哀!农村的各方面教学条件都不及城市里的条件,对在农村去教学的教师待遇也没有城市的优越,现在大多数老师都不愿在农村教书。导致教师“进城热”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的教师有比农村教师优厚的津贴。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好教育职责,确保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条件安全、能用、够用。要通过激励机制让农村地区学校有教师想去,去了能留得住、稳得住,能静下心、沉下心来工作。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问题有哪些哦? 李老师答:我国现在教育其实我觉得教师方面也有很大一部分问题。整个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倦怠心理,这就造成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下降了一大截,内在的活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老师的对自己职业的倦怠也就让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就是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的幼儿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偏僻的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模式。我们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短板,协调处理各个阶段的突出问题。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教育部门方面存在问题吗? 雷老师答:这肯定是有一定的问题的。这些部门领导大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听不到学生们的心声了,说得严重一点,文革时期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不良影响依然在左右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改革迟迟不能推行的原因,说得不好听是有一大帮的老顽固在阻挡着前行的道路。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我国基础教育应该改革吗? 石老师答:随着国家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也在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质量也不断提升、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产生的问题必须解决,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基础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改革后对您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呢? 倪老师答:我觉得改革了还是和对自己造成影响吧,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一般来说,多数老教师们往往是不认同的,因为长久的思维定势和教学经验影响着他们,改革意味着要抛弃很多过去他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东西,这在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对于教师会乐意教育这样的改革吗? 李老师答:资深一点的老教师一时之间应该是很难接受的,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大多数新教师,应该是欢迎改革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加上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年教师,他们都是学校的骨干,也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骨干,他们中有的渴望改革,有的则是抵制,更多的人是观望态度。还要说的是,年轻教师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应该把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带入校园,尽可能多地应用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到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那些保持观望态度的同事。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改革大概需要从哪些方面开始呢? 雷老师答:我觉得当前基础教育可以从四点来进行改革:(1)国家将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基础教育必须是政府全面承担的教育;(3)基础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4)学校的职能就是抓管理抓教学教育。
小组总结: 我们必须打破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进行书本式灌输的这种狭隘的教育思路。打破这种崇学乐道的文化观念,适当调整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千年传承。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基础教育,应该以提升孩子素质为主,以培养孩子能力为主,应该是培养孩子做人、思考为主。更笼统一些,基础教育就应该是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我们必须认可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加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力培养学生智慧、才能、个性的发展。在学校老师和教育工作者适当引导、指导为主,在家的时候家长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尽可能少的干涉,让孩子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也让孩子有了充分的个性发挥、特长发挥的余地。而这又必须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打破常规,树立学生为主题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经历的主人。
在新的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应该是:
第一,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改革目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的关系,改变目前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第四,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过分偏重知识记忆与纸笔考试的现象以及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重新明确三级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改变目前课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尝试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五篇:数学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调研目标:基本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调研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调研对象:××市××中学。
调研方式: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座谈、研讨。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运行基本没有达到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虽有所变革,但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情况
××××××××××××××××××××××××××××××××××××××××××××××××××××××××××××
二、分析与结论
××××××××××××××××××××××××××××××××××××××××××××××××××××××××××××
三、如何改进新课改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