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左思《咏史》(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6:0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左思《咏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左思《咏史》》。

第一篇:浅论左思《咏史》

浅论左思《咏史》

【摘 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西晋是曾有短暂的统一,但腐朽的门阀制度又特别严重,从西晋初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左思出生寒门,仕进不得意。面对此情他的诗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对当时门阀制度进了激励的抨击,从而形成了左思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左思诗除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关键词】:

丰富多彩 独特 左思风力。

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

左思出身寒门,他因妹妹左芬入宫被封为“贵妃”,迁居洛阳,而做了个秘书郎的小官。当时门阀制度已经形成,当官的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虽然左思的妹妹被皇帝选入宫,加上他的《三都赋》已经闻名于世,但还是因出身寒微而只能位居下位,得不到重用。左思是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一心想建功立业,但不能有所成就,自然愤愤不平,表现在诗歌里,就必然“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样的诗,就超过了同时期的忽视内容而专为辞藻句法等艺术形式的陆机、潘岳的诗作。﹙一﹚抨击揭露当时反动腐朽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陷入分裂和**中。西晋是曾有短暂的统一,但腐朽的门阀制度又特别严重,从西晋初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左思是出生寒门,仕进不得意。面对此情,他对这进行了抨击,像他的《咏史》其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以山上的小苗比无才而又有权势的人,以涧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接下来 就直接说世族子弟居高位,有才而无势的人只能做下官。再借用金张因祖先世代为官,因此他们家族七代都做汉朝的贵官,冯唐虽有才,但到老也只是个小官不被重用。这是封建社会的极不合理的现象,也是它的本质,在这样的时代里有才学而出身低微的人是不可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的,现实和理想是有矛盾的,而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这里用了史事来比喻,因此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对当时门阀制度进了激励的抨击。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对象与否定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显得更加有力度。其七“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的感叹,表明了并非自己无才能而是出生寒士被“遗之在草泽”,对门阀制度也是强烈的控诉。

(二)表现自己为国立功的胸怀

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

所谓“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自古以来的达士,更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左思作为一位达士尽管仕途不得意但他依然有为国立功,安定边疆的责任感和志向。例其一“虽非甲胃士,畴昔览《穰苴》”表明自己虽非武人,但熟读兵书。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确实需要勇气的。特别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世系之家,他能够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可贵的。“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说自己胸中的豪气需要发泄,并且根本不把东吴放在眼中,从此句可见作者的豪情壮志。作者以“铅刀”自比说自己虽才钝,但也想自试才能,为国立功,正如铅刀也以一割为贵,表明了左思为国立功就是献身也在所不辞的胸怀。

(三)表现自己“功成不受爵”的价值观

左思虽一再表明自己有为国立功的思想,但却毫无贪图爵赏之愿,像其一最后两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就表明了自己功成后还是愿过自己平淡的生活,“归田庐”更有些隐士的意味。

其三以段干木、鲁仲连自比,赞扬他们“功成耻受赏”、“比之犹浮云”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屏弃,表明自己对这一切的藐视,这固然是对其一所咏叹的“功成不受赏,长辑归田庐”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只是在这一首中具体地规划了自己“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道路,即做一介布衣。需要的只是平凡的隐士的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是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以笼中鸟比穷巷士,荆棘比喻障碍,说明“士”的生活贫困并充满艰难困阻的,想施展才智,却事与愿为。以李斯、苏秦这两个纵横家的尊荣和杀身都是在顷刻之间发生的,一切荣耀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太刻意的去追求。“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以鼹鼠、鹪鹩来说明“达仕”应该知足寡欲,不应像李斯、苏秦那样耻贫贱、慕荣华。其实这表明了左思自己对深居僻巷,落落寡欢生活的赞扬及喜欢,不追求荣华富贵,过平淡的隐士生活。其五中“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许由”是传说中的高士,尧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而逃避山下,隐居躬耕。写自己愿意着贫民衣服离去京城,去像许由一样去过隐居躬耕的生活。“高步”可见作者毫不犹豫,洒脱的从“尘世”走向“山林”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旷达、豪迈的胸襟。

(四)表现自己面对困难不屈的精神

自古英雄多磨难。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

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在他创作之初陆机偿讥之:“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最后《三都赋》名满京城使“洛阳为之纸贵”。可见左思也是经过了许多困苦才获得成功的啦!例四写杨雄著书生活虽寂寥,但其在艰苦的条件环境中成有成就,其才将传于天下。可见杨雄也是先遭受困厄,终成大业的。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不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分别以主父眼、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贤的遭遇,及接下来说历代英雄都会遭遇很多困厄。以此一方面对自己在当时“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情况下自己仕途不顺的安慰、激励,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以英雄自居,因此才会面对困厄的,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志。

二.独特的艺术特色

左思诗除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

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不仅如此他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特的特色。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左思《咏史八首》中运用了许多对比手法,可谓处处皆见,大块运用啦。例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一边是汉代繁荣的长安城中权贵们的豪华生活,一边是扬雄寂寞的著书生涯;一边是朝夕相聚、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荒淫无耻,一边是安于贫贱、甘于寂寞、潜心著述、闭门写书。这首诗是整首对比,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成层层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题,对扬雄甘于寂寞的著书生活的赞扬表明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其二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是把涧底松与山上的小苗相比,虽然山上的草木才长出,不好是枝叶繁茂,但它由于地势的缘故反而能把涧底的枝叶茂盛的松树给遮挡住。把“蹑高位”的“世 胄”子弟与“沉下僚”的“英俊”之士相比较;把金张与冯公相比,一边是凭借祖业世代为官,一边是有才能但不被重用,通过这些对比该诗鲜明、深刻生动地揭示出门阀制度的腐朽。

其三的“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与其六的“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及“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相比较,一褒一贬,表现了作者藐视一切的气概。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其二把郁郁葱葱的涧底松比作寒门出身沉沦下层的才智之士,将山上的寸茎小苗比作豪门出身居高位的无能之辈,由于地势的不同,使得“高者为卑,卑者为高。”

这种比喻使主题鲜明生动。

其八以“笼中鸟”比喻“穷巷士”。说小鸟要展翅高飞就碰到笼子的四角,飞不起来。贫士深居僻巷,落落寡合,独守穷庐,形影相吊。仕进之路充满枳棘,无路可通,想施展才智,却事与愿违,终身失意,比喻恰当形象。钟嵘《诗品》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所谓典怨,就是托史以鸣不平。所谓“精切”主要就是指这类形象贴切的比喻,这是左思诗中运用比兴的艺术效果。他把概念的东西(指社会不合理现象)用形象表现,把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来比附,将自己心中的愤慨托之古人,以代古人鸣不平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诗歌的兴味和寄托。远离“人世”是困苦的,引出下面的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同时写苏秦、李斯那些人他们处心集虑想得到荣华富贵但终究是短暂而过终被杀,左思认为人应该安贫知足,做一个“达仕”。该首把一、二句铺垫用得游刃有余,使整首诗都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三)语言的质朴而奇特

语言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效果,并且不同作家各自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像鲁迅先生的语言犀利、尖锐就决定了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批判性。屈原喜用兮字,因而开创兮字体的诗。左思的诗语言质朴是因为他的语言并没有刻意求工﹑雕琢字句﹑语句华丽。但是其语言也有其自己的特点。1.喜用叠字

其二中的“郁郁”是指树木繁茂的样子,“离离”是枝叶下垂的样子。这两个叠字对“涧底松”与“山上苗”进行了很好的说明与修饰,才有了下面的“以彼径寸茎,荫尺百尺条”其八中的“习习笼中鸟”“落落穷巷士”“习习”说鸟屡飞貌,“落落”指和人疏远难合,用这两个叠词也是说明了士生活的贫困。其二和其四两个叠词都起修辞作用,它使表达更加深刻形象。

其四“济济”是美胜的样貌,“赫赫”是显盛的样子,两句话写出了京城内王侯住宅富丽堂皇,诗歌用叠字渲染气氛,使人仿佛身处闹市之中。“寂寂扬子宅”“寥寥空宇中”“寂寂”“寥寥”都是寂静的意思,写出了扬雄甘于寂寞,安于贫穷,安

心著书的精神。2.喜用反问句

其二“冯公岂不伟”说冯公难道没有才能吗?我们知道“冯公”是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曾对文帝指出当时法律严苛,不能用将等弊,由此可见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老年还是居郎官小职,不被重用。用这一个反问语气更加强烈,不仅对冯公“白首不见招”的愤愤不平,同时带出作者自己的感慨,自己也是有才能而不能受到重用。这是多么的让人痛心啦。

其六“豪右何足陈”是说富贵大家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表现了作者对贵族的一种鄙视,结合全诗看,作者认为那些贵人只知道食禄,他们像尘埃一样不值得一提。

其七“四贤岂不伟”说的是“主父”﹑“买臣”﹑“陈平”﹑“长卿”这四贤难道他们都没有才干吗?这是更加肯定的他们是很有才干的人,结合他们各自的遭遇看:主父游学四十年,困于燕、赵,父母兄弟不以其为亲;买臣未仕时穷困卖柴,妻不耐贫苦,改嫁而去;陈平汉高祖功臣之一,少时家贫,所住的地方在背着城郭的僻巷里,以席为门;长卿是指司马相如,归成都家中空无所有只见四壁。他们都是有能之人,但在人生中都经历了很大的挫折。这样用反问更加肯定地表达了自古以来英雄多遭困厄,历代英雄始终埋没不彰的多的很,自己不被重用也是众多英雄中的一个,同时也肯定了自己的英雄地位。可见反问的运用使语气更加肯定,加强诗的主题思想。

三.左思风力及其影响

左思的咏史诗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下,通过自己创造出现了“左思风力”。“风骨”我们通常认为“风”指艺术特色,“骨”指思想内容。刘勰对风骨的解释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哺辞,英先于情。故辞之侍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文心雕龙.风骨》可见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文笔健美有力,是被刘勰纳入了风

骨的美学范畴的。对于“建安风骨”这个词,各自的文学家下的定义各不相同,郭预衡先生编著的《古代文学史》把通脱、骋词、华糜这些特点认为是“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而袁行沛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既有政治思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的时代;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建安风骨”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的高度统一。左思的《咏史八首》在内容上表达了自己为国立功,而又不贪荣华富贵,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同时还写了面对困厄时不颓废沮伤,内容可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啦。艺术上具有引用史事、对比、比兴等,因此他的诗有“左思风力”、“文典以怨”之称。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冶诗词,故是一代做手,岂潘(岳)、陆(机)辈所能比埒。”①左思不仅在文章方面艰苦琢磨,而且在道德方面也深深地冶炼.左思在洛阳生活很艰难,但他仍然自尊自重“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六)左思在洛阳门庭很冷落,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其四)他不为暂时的困苦而折节奴颜,不为长久的孤寂而攀附献媚。同时在当时“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这种门阀制度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左思作为一个下士并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想法,并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激励的抨击。可见左思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远大的胸怀。例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看似赞扬段干木、鲁仲连,其实是以他们自比,用朴素的语言写自己在“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这种时代背景下,自己仍愿为国家排忧解难,又不图封赏,歌颂了他自己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的态度。“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气势雄健、感情充沛,表现了自己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顾的志节。

“左思风力”对古典诗歌的传统风格也是有影响的。它曾直接熏陶了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唐代陈子昂提倡诗歌革新﹑反对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时,得讽喻之致的左思便受到很大推崇,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显然受到左思的影响。今天左思所抨击的黑暗时代一去不返了,但他的《咏史》诗作为珍贵的古典文学遗产,那沉雄悲凉的诗句依然回扣人们的心弦。

总的字数:7580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沈德潜,《古诗源》卷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6页。②张玉谷言,转引自刘文忠《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83页。

③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卷七,1977年7月版,第163页。

参考文献

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华书局,1962年版 2.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沈德潜,《古诗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辞书版,1992年版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房玄龄,《晋书》,岳麓书社,2000年版

第二篇: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内容摘要: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梁牧原 河北大学文学院 左思,据《晋书•文苑列传》记载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左思出身寒微,其妹左芬《离思赋》中云生蓬户之侧陋。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西晋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职。其母早逝。左思幼时曾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学习鼓琴,都未学成,父亲沉痛地对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左思听后受到刺激,开始潜心...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河北大学文学院

左思的代表作品是《三都赋》和《咏史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和《三都赋》有关的一个成语叫洛阳纸贵,可以表明此篇作品在当时之盛行。《三都赋》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它的体制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写法和体制上并无创新,宏丽巨衍,铺张扬厉,所不同的是注意讲求实际。《三都赋》的创作年份,据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

左思的另一代表作品《咏史》共有8首,在左思仅留的14首诗中占了一半还要多的比重,正是这8首《咏史》,奠定了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为他赢得了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治伟词,故是一代作手。岂潘、陆辈所能比埒的美誉。这八首咏史诗并非写于一时。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此为咏史诗的第一首,因为晋灭东吴是在太康元年,从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这二句可以看出来,此诗应作于灭吴之前。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指研读司马穰苴的兵法。魏晋期间,门阀士族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清华矜贵,染上其他杂业就被认为不纯粹,左思能研读兵书,是难能可贵的。此诗名为咏史,实为言志,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力遒健,字句间回荡着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豪情,诗人立功建业不是为了加官进爵,而是要长揖归田庐。但现实中的左思却很是失落,他仕进无门,备受压抑。这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始终有着强烈的不平之鸣。

左思的《咏史》其内容和结构既可各自独立成章,又可合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组诗把咏史和咏怀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蔑视豪门的傲气,抨击埋没英俊的世族门阀制度。在左思的《咏史》诗中,体现着作者抨击门阀制度的弊端的思想,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就用松树和山上苗来作比喻,揭示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全诗激荡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左思自身深受这个制度之害,所以才会有如此深的感慨。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作者歌颂荆轲的慷慨悲壮,借此也表达了对于门阀贵族的蔑视,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这句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心迹,对于贵族的鄙视之情油然跃于纸上。在诗人看来,豪贵轻若尘埃,贫贱却重若千钧。因之他选择了超脱,远离这个污浊的社会,追求自己理想的境界。与左思同样走向超脱的还有张载与张协,但二张主要的不是因为愤慨不平,而是因为他们看到战乱行将来临而产生的一种摆脱世俗的愿望。左思的超脱出世与诗人理想的落空、对现实的不满所激起的悲愤之情是分不开的。

左思所咏不是历史上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一个别的人物,而是寒士这一类人。他在八首诗中提到了许由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荆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段干木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鲁仲连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苏秦、李斯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冯唐、扬雄、陈平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主父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朱买臣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司马相如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等十二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人,或拒官爵而避世,或由贫贱而显达,或抑郁失志,或富贵丧身,遭际不相同,但都是出身微寒而才华见称于世的士人。左思把这些人写进自己的作品中,表明了作者对于他们的赞扬之情和向往之情。

左思的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通过这八首诗所描写的历史人物,来看出左思的心理变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因这八首诗并非在同一时代创作,所以,可以化的一个过程,由渴望建功立业到希望洁身自好。

第三篇:左思咏史诗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1]

作者简介

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

[4]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品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

[2]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赏析1】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意为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作者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用“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四句,意为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作者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是个奇伟的人才,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通首皆用对比手法,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2】

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山涧之底。郁郁,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离离„离离‟形容小草分散下垂的样子。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径寸茎‟直立一寸的茎,指小草短小的枝叶。,荫此百尺条„百尺条‟指松树高大的树枝。

世胄„世胄‟世族子弟。胄,后裔。蹑„蹑(niè)‟登,踩踏。高位,英俊沉下僚„僚‟官职。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汉代的金日(dī)和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做汉朝的高官。七叶,七世。珥汉貂,插着貂尾的帽子。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都插着貂尾。藉,借助、依靠。珥,插。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像汉代冯唐这样的英俊之士,到了老年时尚职位低微,不被重用。冯公,汉代的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作中郎署长,一个很小的官。伟,人才出众。招,召见、重用。

欣赏指要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振世济困的志向和令洛阳纸贵的才华,却因为生活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期,终究得不到重用。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是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诗人从涧底松和山上苗起兴,以“涧底松”喻寒微出身者,以“山上苗”喻世族出身者。在诗人看来,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诗人还从历史人物中找出了例证:“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在金张和冯公的对比中揭露和谴责腐朽制度所衍生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魏晋诗坛上,用诗来抨击门阀制度,左思是第一人。他以古喻今,从切身之痛出发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在咏史诗方面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可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其慷慨激昂之气、质朴豪迈之风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朗读时需要多加体会。

有关资料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据《晋书〃左思传》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价涨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沈德潜说:“太冲(左思)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伟手。”(《古诗源》卷七)。

第四篇:左思与陶渊明

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对比原因

1)够将两人的咏史诗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具有可比性。首先,他们都处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大时代背景,他们都与所处时代的整个社会风气显得格格不入。左思生活的西晋,是一个短暂而统一的王朝,腐朽的门阀政治与绵亘的八王之乱,虚幻的佛陀世玄与浮诞的清谈玄学,构成当时割据纷争的社会动态与斑驳陆离的士族风貌。这个时期的诗歌主要特征是反抗精神消失了,虚浮沉淀,缺乏社会现实内容。虽然词藻轻绮靡丽,但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既缺乏建安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没有正始诗人忧愤深广的思想境界,成就一般不高,而左思清拔雄迈的笔力,颇为浓厚的现实色彩的诗风,在一定意义上继承着建安正史的优秀传统,与太康诗风大不相同。2),左思的《咏史》诗与陶渊明的《咏贫士》创作承前启后,是文学史咏史诗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自东汉班固《咏史》诗问世以来,咏史诗体就成了我国诗歌领域中一朵新的奇葩。班固在诗中只是歌颂缇萦上书救父一事,虽然表达对她的歌颂但并未联系自身,确是单纯歌咏史事,曹操《短歌行》第二首及《善哉行》第一首,曹丕《煌煌京洛行》历举古代许多人事,也可当作咏史之作,但这些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隐括本事,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以客观叙述为主,缺乏形象。孔融《杂诗》抒发自己于雄杰抱负中,举出吕尚、管仲以自比较,这样慷慨举古人以自况即有了左思《咏史》诗的规模。而左思的《咏史》诗借史抒情,是对咏史诗的创新性发展,正如胡应麟指出:“‘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千古绝唱。”“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表明左思和前代文学的关系;“造语奇伟,创格新特”指出左思对咏史诗的发展创新。而陶渊明的《咏贫士》则进一步将这种以史抒怀发展的淋漓尽致,摆脱对史料的依附,出史人诗,在左思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历史人物就是自己的化身,它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继左思后,他将咏怀诗带入一个新境界。在他所题咏的每一个古代贫士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影子。以前评陶诗多以恬淡风格视之,实际上从《咏贫士》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寄托的一 面,而继左思与陶渊明后,后人继承他们咏史诗咏怀的特点。并进一步将其深化。对比内容:

思想:

一、思想上与时俱变与坚守故辙

左思的八首《咏史》诗体现其不断变化的思想,并大致可以推断出:第一、三、四首应写于青年时期,其一中“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在文章方面,他自拟于贾谊、司如,甚至是孔子,政治军事方面,自拟于穰苴、段干木、鲁伸连、班超,从这些自许言辞中,透出他对人生前

程的乐观向往态度。从第四首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在人洛阳后,在现实面前产生一些失望情绪,“寂寂扬子宅,门无聊相舆”,难以进入权力中心,即使如此。仍不妨碍他对前景抱乐观态度,而第五、六、七首于中年时期,诗中描绘的功业未成,理想受挫,透露出一种悲凉气息,《咏史》其七中,诗人引以自拟的已不再是穰苴、班超一流著名功臣,而是“游学四十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人,昆弟不收”的主父偃,四十馀岁尚贫贱的朱买臣,负郭穷巷的陈平,居徒四壁的司马相如,以及荆轲、高渐离这些悲剧英雄。这反映他对前程不再抱“谈笑却秦军”式的浪漫天真“梦想”,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诗篇基调因此由乐观态度变为 梗概多气。尽管如此,在本时期诗歌中,尚可看出左思对前程仍怀着希望,这里所咏的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贤”皆是先穷后达者。“英雄迪遭”“遗之草泽”皆为一时遭遇,终究发达显赫。“遗烈光篇籍”可以说此时诗人并未放弃功名期待,只是信心已大不如前。而第二、六、八首应写于晚期,诗的基调悲慨苍凉,诗人似乎处于绝望当中,但这时他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也更加透彻,态度更加达观。其二中以冯唐自拟“冯唐自首屈于郎署”,正与左思一生遭遇相合。冯唐与主父偃等“四贤”在毕生功业穷达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此一对象取舍变化,反映左思心境也有很大变迁,他对功名自许期待又降了一格,几近于绝望。其八中以“习习笼中鸟”相比,可知诗人当时处境窘迫,“俯仰生荣华,咄嗟复调枯”,此正 左思一生数十年的概括,积聚了无数人事沧桑之感,这种苍老颓唐心态与他早年“谈笑却秦军”中年“高眄邈四海”差异明显。

而陶渊明的《咏贫士》作于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年),也即陶渊明谢世前六年之作。所以反映的思想都大趋一致,借古代贤士安贫守节之事,表达自己不慕名利的情怀,坚守故辙、不改初衷的思想。如其三中“赐也徒能辩,乃不见吾心”,其四中“朝与仁义生,夕死复可求”,作者用古贤荣叟、原生、黔娄风亮节激励自己坚守故辙,不改初衷。随着岁月流逝,不断的火灾、虫害和洪涝,躬耕生活变得越来越贫困。陶渊明此时才真正体味到了贫穷的意义,才开始“忧道又忧贫”了。这时再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然情怀,帮助他度过难关的精神支柱是儒家的“安贫乐道”、“固穷”的学说。“道胜无戚颜的“道”,基本上是儒者之道,也即孔子的“君子故穷”思想。其三中“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意。其四中的“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则合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旨,其七中的“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实际上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固穷”之意,七首诗中,陶渊明肯定贫士气节,主要是儒家道德观念,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固穷”,所谓“固穷”是指贱困顿之中不移其志,不坠其节,不动其心,不失其正,使自己在心理上不为贫穷所困扰,精神上保持一种怡然和乐态度,消除凄凉处境在内心造成的紧张。固穷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抱朴”、“守拙”,即“养真”。

二、内容上咏古言志与借古咏怀

左思《咏史》诗共八首,都是借古人古事抒发怀抱和不平之情。“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咏史》诗其一,前八句写自己具有文才武略,后八旬写自己报国安边的壮志。“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而“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表明他建功立业并非贪图爵赏,功成之后仍愿过原来的生活,同样在《咏史》其三其五中也体现了这 样的情怀。其三歌颂了段干木和鲁仲连有功于国而轻视爵位的高贵品质,并说明自己的志向,前四句点明自己仰慕的对象,中四句写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品质,末四句赞扬鲁仲连视富贵如浮云的思想,“临组不肯鲽,对琏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其五前六句写皇宫的壮丽和贵族生活的豪华,后六句写自己志在隐居,不慕荣华富贵,“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而他的抒发不平

之情的诗歌如《咏史》其二,此诗以松、草为喻,揭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前四比起兴,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以“山上苗”比喻才低位高的世族,在强烈对比中引人深思,中间四句点明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末四句引用史事,抨击现实。同样其七中借慨叹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等人的困顿,说明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奇才埋没草野,前八句写四贤的穷困状态,中间六句点明贤士不遇时自古亦然,末两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而陶渊明的诗歌从内容上不像左思的《咏史》诗抒发内心不平和愤懑之情,他的诗歌是诗人在彭泽归田的年末,继《归去来兮辞》后进一步展示归田后的志向和如何克服困难以保证志愿实现的咏怀组诗,第一首在指出晋安帝复位,刘裕当权的政治形势下,再宣不从政而“守故辙”的志愿,第二首设想实现这一志愿可能遇到的困难,顶多是个贫字.因此3—7首取古代贫士的各个突出方面做自己的学习楷模以坚志,即:学习荣启期、原宪在昏暗的时代坚决不仕的政治态度,《咏贫士》其三中“荣叟老带索,欣然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表现了古代贫士荣启期、原宪身处贫贱而自得其乐的高尚品德;学习黔娄“忧道不忧贫”的信仰坚定,其四中,前六句写黔娄的修身清节,不慕容禄,“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后六旬感叹世上少有黔娄这样的安贫守道的人,表示自己生死不改其节,“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学习袁安、阮公品德廉洁的修养,“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袁安见钱人,即日弃其官”;学习张仲蔚渝的坚持精神,《咏贫士》其六中,前六句写后汉张仲蔚孑然独立的人品和才华,中间四句写他能安贫受贱的原因,末两句表示自己追随前贤,不改其志;学习黄子廉卸掉感情压力的理智,其七中“在昔黄子廉,弹冠佐名州”的事迹不禁让陶公发出“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的感慨。

三、用典上精切讽谕与“真率自然" 用典是诗歌形式很重要的方面。典故或称用典、用事,是指用过去的事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左思的《咏史》诗和陶渊明《咏贫士》在用典上是各有侧重的。左思的《咏史》诗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这里的“典”指的是他的诗歌引史实,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度,故日“怨”,典怨,借历史人物事实,抒发对现实的慨叹,其讽谕精神强烈流溢于篇章中,是高度艺术性的体现。《咏史》其三中“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中引用齐人鲁仲连舌战梁客辛垣衍使赵国采取不帝秦政策,终解邯郸之围一事,使整首诗意义负荷量加大,读后使人产生种种联想,增加诗的气氛,耐人寻思,含蕴深厚,而在《咏史》其八中“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馀”“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前一句是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河水量很大而鼹鼠所需要的不过装满肚子而已,后一句同样引用《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用《庄子》中现成的两个比喻说明“达士”应该知足寡苏秦、李斯那样耻贫贱、慕容华的人相反,这样的用典形象生动,使诗歌增加表现力。而陶渊明的诗歌用典并不像左思的诗歌用典饱含讽谕精神,基本上都是引用古代贫士的史实,用得“真率自然”。这些贫士的共同特点是:生活贫困,地位卑微,政治上不求仕进,不与俗世苟合,理论上尚儒家之道,道德上讲究品格节操,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志向,绝不因穷困而改初衷。《咏贫士》其三中“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荣叟是春秋隐士,据《列子·天瑞》载:一次游泰山,看见荣启期已经九十岁了,还用一根绳子捆着一块鹿皮当衣服穿在身上,可他还悠然地弹琴唱歌。原生,春秋宋国人,孔子弟子,《韩诗外传》载,原宪居住在鲁国上漏下湿的屋子里,相当贫穷,的学生子贡看他,原宪穿的一双鞋。破得露出脚来,但他却嘲笑子贡华丽车马的装饰,子贡惭愧地走了。其四中“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这里的黔娄的是春秋时鲁国隐士,皇甫谧的《高士传》中记载他终身洁节守贫,从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听说他贤惠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并打算让他做宰相,他坚辞不受,后来齐王又以札相加,赐金百斤,聘他为卿,也不肯接受,一直老死在家,不肯出仕。而据《列女传》记载:黔娄死后,曾子去吊唁,见他的尸体停在下。衣服破烂,身上只盖一块短布被,遮不住身体,头和脚都露在外边。显然这样的贫士实际上就是陶渊明归田后理想中的自画像,因此所咏的贫士完全按诗人的意志“我”化了,用典用得非常本色。总之,左思和陶渊明虽然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大的历史阶段里,两人的咏史诗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在思想、内容和用典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左思的《咏史》诗和陶渊明的《咏贫士》的创作前启后,特别是为唐代的咏史诗的全面繁荣开辟了道路,是咏史诗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第五篇:咏史怀古诗

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出现了。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从写作目的上看,咏史怀古诗不以咏写历史本事为主,更多的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即诗人的写作目的不是咏史,也不是怀古,而是咏怀,咏古 人而见己情,咏古事而刺现世,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在咏史怀古中,蕴含着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借咏史怀古伤 己、感时、刺世、论史,“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世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艺术价值上看,“诗”与“史”相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达到了高度统一。从艺术手法上看,“古”与“今”相结合,多维时空组合。所以手法多样,如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由于常常是临古迹吊古事,所以触景生情更是常常用到。可见,咏史怀古诗既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感和凝重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 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能在简短中给我们无限的哲思,认真研究对写作和认识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

另外,咏史怀古诗既然是以历史为情感的载体,起点在古,而落点在今,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咏史怀古诗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解读诗人。

(二)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人教版和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及读本近年来都收录了很多咏史怀古诗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杜甫《咏怀古迹》、《蜀相》,李商隐的《马嵬》、江夔《扬州慢》、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教材主要选录了咏史怀古诗达到鼎盛时的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诗有词,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选材比较全 面,但也比较庞杂,在体例编排上较随意零乱,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咏史怀古诗有效的鉴赏体系,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较为困难。基于此,很有必要重 新对咏史怀古诗重新梳理。

(三)历年高考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分析

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诗歌”以知识型客观题的形式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1990年“诗歌”则以能力型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出现,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开始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识记到理解到鉴赏,诗歌鉴赏的难度在不断增加。

在历届高考中,咏史怀古诗虽然不如“写景抒情”诗出现的频率高,但时间上跨度大,唐、宋、元、清时期的作品都有,体裁上涉及诗、词、曲,有代表作家的作 品,也有普通作家的作品,内容上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也各有侧重,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一类诗歌,咏史怀古诗自有它的个性特征和规律,如不对其进行梳理 归纳,学生很难辨识,更不要说是鉴赏。而且一旦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混淆,鉴赏就会失去思路、方向和要领,更不得法。

四.“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思路

第一步咏史怀古诗知识储备

(一)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发展: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 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这首诗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咏史一体的先河,是后世咏史之作的滥觞;而且是现存最 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 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 世诗人传承沿袭。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继承了屈原、李贺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学习了杜甫的 现实主义手法,故其咏史诗中咏史与抒情相结合,对后世咏史诗影响很大,《贾生》、《马嵬》诗中有充分体现,其咏史诗往往以眼光的敏锐、思考的深入历来备受 推崇。另,章碣的《焚书坑》、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要了解历代咏诗怀古诗各个时期具体的源流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及其艺术特征。具体内容可以参见“相关资源”)。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涵和特征

怀古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所以,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 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 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二者的共同特征:都以古人、古物、古事、古地等为描写对象,即都是以历史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 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自己内心产生共鸣,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等或发表 评论,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或发兴亡之叹。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 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总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怀古以 伤己,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即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迹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 诗。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落笔。第二步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一)以教材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切入,初步认识其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 1.读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熟读成诵

人教版、苏教版必修和选修中涉及的咏史怀古诗很多,前面已提到。略 2.复习归纳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感知其特征 篇目 主题

《念奴娇·赤壁怀感壮志难酬 古》

发不遇之恨(伤己)《登幽州台歌》 感壮志难酬

形象 写人为主

手法

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 直抒胸臆

写事为主

发不遇之恨(伤己)《过华清宫二首》 批判奢侈淫逸(刺世)写事为主 虚实相生、联想、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咏怀古迹》 《蜀相》 《泊秦淮》

《桂枝香》 《石头城》 《乌衣巷》 《马嵬》

感壮志难酬 写人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借古讽今

发不遇之恨(伤己)昔盛今衰、黍离之悲

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感时伤乱、伤今怀古 拟人、抑扬

(感时)感壮志难酬 写人为主 对比、拟人、炼字

发不遇之恨(伤己)感壮志难酬

写人为主 以乐景衬哀情 发不遇之恨(伤己)

炼字

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

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

吊古讽今(刺世)

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 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借古讽今(刺世)借古讽今,写兴亡之叹。(刺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拟人 世)

虚实相生、对比

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伤时)昔盛今衰、世态沧桑变化 写事为主 对比、用典

(伤时)(警世)(论史)

写人、论史 对比、倒叙、用典 观察表格,让学生初步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出现时期、体裁、主题、手法的规律,并能从表格中发现一些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如,思想感情上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感叹世态沧桑,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或是评论历史,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

如,怀古诗也常常有一个核心意象,尤其是伤时类诗歌通常都有一个永恒的意象(“永恒物”),以“见证人”的自然物来对比映衬人事的变幻沧桑。如《石头城》中的月、《乌衣巷》中的燕子

如,古今对接。读懂咏史怀古诗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际遇之间的连接点。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物 角度 时代 才情 诸葛亮

杜甫

战争频仍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战争不断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许身稷契,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无人比拟,胸怀壮志而未酬,死后墓地荒凉冷清、无人关怀与杜甫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的身世机遇对接,借歌颂诸葛 亮的丰功伟绩以及对其壮志未酬的叹惋,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可见,在咏史怀古诗中,抓住了对接点就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本质。

下载浅论左思《咏史》(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左思《咏史》(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

    咏史诗学案

    东莞高级中学高一级语文怀古咏史诗学案(2013—02—22) 一.概说:怀古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

    咏史怀古诗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

    咏史诗歌赏析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

    咏史怀古 优秀文档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

    咏史怀古诗

    五、咏史怀古诗 一、导入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感慨的咏史怀古之诗作称为咏史怀古诗。 二、鉴赏方法 这类诗多写......

    《咏史》教案(精选五篇)

    《咏史》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2、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 3、了解作者敢于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 2、体会诗......

    咏史怀古赏析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教案——咏史怀古诗鉴赏 教学目标 1、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