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6:1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第一篇: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勿忘国耻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已经70周年了!

70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战火硝烟的岁月年华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一代是在和平年代里出生、长大,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战争的残酷、那些悲痛欲绝无人诉的绝望和家破人亡时通天彻地无人回应的哭喊!

一切对于那场战争的了解,我们都依赖于一份份历史资料和影像照片,通过这些也许我们不能切实体会到那场战争对全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忘记战争带来的灾难!

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历史课本上,都会有关于中国人那段屈辱却自强不息的历史!其中最叫我记忆深刻的便是1937年12月13日发生在南京,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屠杀—南京大屠杀!

历史课本上的叙述,让我知道在那里,那个今天风景秀丽人头攒动的城市,在仅仅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30万人被残忍坑杀,其余内容却不详尽。而且最叫人恨得咬牙的事情是日本政府不仅不承认那段历史,还不断在扭曲并美化他们的行为!然而这样却使得我就迸发出更加想要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原貌的冲动。

在抗战电影电视剧中有大量的镜头描述过这段历史,但我总觉得不够,所以找到这本美籍华人张纯如所著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想要借这位美籍华人的眼去了解这段也许描述得更公正的历史。

张纯如小姐是在1997年出版了这本书的,书本用英语记叙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期间屠城的罪行。该书出版的当年,连续三个月攀上畅销书排行榜,再版了15次,印量达50万册,让欧美人也是第一次真正的了解了那段被日本人不断抹杀丧失人性的真实历史。

放下书本,提起纸笔的我并不是想说侵华日军的行为是多么的残暴不仁,也不想评论当时的政府有多么无能懦弱。真正想写下的是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故屠杀了那么多人,竟毫无悔意。非但不正视历史、承认那段历史背景下所犯下的错误,反而却以此为荣。不但修建了供奉二战时期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多位首相甚至还每年参拜。他们的行为是在侮辱历史的意义,这种行为与同是战败国的德国截然不同!

德国人为希特勒的曾经的暴行进行了忏悔,并通过积极补救的行为告诉全世界人民,一个民族敢于去面对过去犯下罪责并改正,这依旧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

不论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有多少,基于他们不能尊重历史,不能认识错误的态度,我们就更应该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因为忘记历史的人总有一天会重蹈覆辙,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外科 楼烨芸)

第二篇:被遗忘的1937、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被遗忘的一九三七》

——观后感

南京,本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却因日本人的残忍,让它成为了一座死城,一座充斥着血腥味的城。该影片以近乎残忍的镜头语言,再现了那段滴血的历史,让每一个看过的人记住南京,记住前辈留下的血。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看过这部影片后,我感觉最深的是苦涩,中华民族5000年的光辉历史,却在近代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成这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深感痛心。南京大屠杀——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凝聚着我们的屈辱,悲伤和恨,它令我们惊醒,却令他们坐立不安,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屈辱历史,居安思危。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中国人在历史上被侮辱的事实不能忘记!提到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愤恨,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同胞的血会聚而成的。

强奸、活埋、扫射,满城的尸体,满江的鲜红,惨无人道。无助、凄凉的肺腑却只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感。我想闭上眼睛不去看那残忍的画面,但那是真实的历史。接受历史,才能更好的接受未来。电影敲醒人性深处的良知,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了南京大屠杀,带给我深入心灵的震撼。

约翰·麦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等珍贵资料都极大地震撼着所有观众;西方传教士、商人及医生,献出有限的力量,保卫无辜的中国人;在南京城里有一个安全区,安全区的外国委员保全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的性命,特别是一位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他不断收中国难民进屋;还有一位美国妇女威廉明娜˙沃特林,她尽力保护中国妇女、儿童免受欺辱。他们善良的光芒照耀着我!

南京大屠杀留给中国人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以及强烈的愤怒。日本人用世界上最残酷的方式伤害,杀害,摧残中国人。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野蛮和凶残,也反映出中华民族遭受屠杀,帝国主义欺凌和宰割的沉重苦难。

半个世纪以前,我们中国被许多帝国主义者践踏蹂躏,我们的人民失去自由和生活的权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些耻辱是我们祖国的伤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把伤疤揭的越狠,越能让人痛入骨髓。

我想说的是对于日本,我们是应该记住这场仇恨,但我们更应该以德报怨,战争向来都是残酷的,战争是少数决策者的错误,而并非是整个发动国所有人们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怨恨发泄在所有的日本人身上,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间不再有战争和屠杀。我们在悲伤愤怒的同时。应化悲痛为力量,刻苦学习,让我国早日进入世界强过之林,使历史不再重现。

在战场上,到处血淋淋一片,血流成河,实在太可怕。我们不希望世界的人互相残杀了,不想让各国的人都是罪魁祸首,我们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不怕战争,中国人是勇敢,不会向敌人低头,屈股,死也要守国这两句是我对战场上英勇献身战士的概括。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记我心。历史,有那么多的英勇战士,他们为国而死,死而无憾,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视死如归”。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祖国的胸脯,只有尝尽失去自由和被压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国耻”这四个字的含义。现在,每当唱

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就会联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句古训。

南京大屠杀,日本人的残暴无情是世界人都应该唾弃的!他们用无数人的尸体和生命堆积他们所谓的自尊和强大。那我们中国人呢?为什么千百年来骨子里只有软弱?难道我们就注定要遭受欺负吗?

周总理说过:历史可以原谅,但不可忘却!南京大屠杀是一次最野蛮,最残暴的事件,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祖国的历史创伤,能激起更强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记住中华民族的祖先为祖国所做出的牺牲,更能增强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既然是中国人,骨子里就应该有中国人的铮铮霸气。

居安思危,几千年来,历史一直在给我们上着这一堂又一堂的课,然而我们却不喜欢长记性。

永远不忘国耻!

岁月的蹉跎,洗不净日本人手上的血腥。时间的流逝,抹不去中国人心中的仇恨。中国人啊!请记住南京大屠杀中所受过的一切屈辱,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南京大屠杀,日本将它带血的刺刀深深刺进了中华大地,刺进了中华儿女的胸里。历史已成永恒,丧钟的长鸣已经响彻了半个世纪,回荡在新千年的长河之中。背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的我们,是否卸下了那先烈们的遗嘱?是否还记得在那曾是中华大地心脏的土地下还有30多万同胞的亡魂,还有历史埋下的警鸣?阳光明媚的今天,物欲横流是否流走了我们的使命感,歌舞升平是否平息了我们雪洗耻辱的斗志?在愤慨日本首脑参拜包含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松井石根的敬国神社的同时,我们又做了什么呢?丧钟为谁而鸣?为我们,为我们的子孙„„

最后,我想高呼:不忘国耻,爱我中华!中国加油!加油!!加油!!!

第三篇:读后感被遗忘的钥匙(模版)

被遗忘的“钥匙”

——读《80层楼》有感

二三班

王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告诉我们在自己年龄小,年轻时要好好学习,奋斗,不要让自己老了而感到后悔。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兄弟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去爬山,回家发现电梯坏了,所以他们不得不爬楼梯。爬到20层时,他们嫌包袱太重,便把包袱放在了第二十层,空手轻装前进。走到第40层便开始抱怨,终于走到了80层才发现原来钥匙落在了20层楼的包里······

这个事故其实写的很像我们的人生。包袱就好像生活中,学习中老师父母所给我们的压力,卸下包袱,的确会感到轻松,但那只是暂时的。但你发现自己青春已逝,留下遗言时便开始抱怨,到了自己晚年是才想起自己的梦还停留在20岁。

现在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早上不想起床,嫌太冷,在闹钟的不断重复和父母的逼迫下才不情愿的起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明天的事情又继续往后拖。“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同学们趁我们还年轻,趁这一切还都不算太晚,不要让十年后,三十年后,五十年后的我们为现在所做的一切而后悔。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曾经努力拼搏过!

人生最大悲哀莫过于医生碌碌无为,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加油!

忠孝义的梁山好汉 ——读《水浒传》有感

二三班

王佳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精神的事粮。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丰富知识,使人有所收获;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大脑闪光,迸出思想的火花。我利用暑假时间读了施耐奄先生的一本著作——《水浒传》。

这本书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讲了108位由于遭受朝中奸臣的暗算或是由于无家可归而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他们每一位好汉都是忠·义·孝的集合体。书的后几十回则是写这些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从此为朝廷效力,但最终却由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这一百单八好汉只剩下已经断臂的武松一人了。

在这本书中,我喜欢行者武松。他,勇敢,独自在景阳冈上过夜,赤手空拳把作恶多端的猛虎给除去了,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安全;他,重情义,在得知自己哥哥被奸人谋害后,毅然冒被官府杀头的危险,独自前往鸳鸯楼把杀害哥哥的西门庆给杀了,他不仅为自己的哥哥报了仇,更是为这里的百姓给除去了一害。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黑旋风李逵。刚开始,我以为他是一个只会动武的粗人,并无其它特长。可是,在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虽然是一个粗人,但在他的身上却有着许多可贵的品质。他在背自己的老母亲到梁山时,由于自己在路上的疏忽,在打了水在找母亲的时候,却发现母亲被老虎吃了。他忍着内心巨大的痛苦,拿着朴刀顺着母亲的血迹找到了老虎窝,把老虎一窝都给端了。

武松和李逵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梁山泊一百单八汉的忠·孝·义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山好汉们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但他们却都能尽到兄弟的情义,能与兄弟一起同甘苦,共患难。而生活在当今和平安定社会的我们,且不说为了兄弟两肋插刀,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尽到了兄弟情义呢?

我们要学习这些好汉身上的英雄品质,绝不做出伤害人的事,在生活中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坚持就会成功 ——读《丑小鸭》有感

二三班

马沂彩

一只丑陋的小鸭,生来就被嫌弃。于是它无可奈何的离开家乡,四处漂泊。但却处处都受欺负:狗咬它,鸡啄它,连饥饿的猎狗也嫌弃它,不吃它。当它看到白天鹅时,它下定决心,它也要像白天鹅一样美丽。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它倒在了草丛中。也许是上天可怜它,在春天之时,他醒了。此时的它已经变成了白天鹅,那样美丽的外表告诉它,它终于不用被嫌弃了。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丑小鸭。我是这样看丑小鸭的; 在我眼中,丑小鸭也是“美”的,与那些心灵丑陋,遇到一点困难就一阙不振的人相比,它是那么伟大啊!即使再伤心再绝望,即使人人

喊打。它也没有说:“还是算了吧!梦想对我来说太难实现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是丑小鸭,我一定不会那么傻,为了梦而受尽折磨!”是啊,丑小鸭多傻啊!可它有一颗执著的心。它相信自己,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丑小鸭也是不幸的。它只想温暖,只有阳光可以满足它;它想要受人关怀,却没有人肯“施舍”给它。然而,它的不幸并没有让它绝望。它依然坚信暴风雨过后可以看到那道绚丽的“彩虹”

再说说我,从小在父母的“手心”中长大,备受关怀。受到一点困难就退回到父母温暖的怀抱中。父母说:“走吧!你长大了!”我却回答:“外面的是世界太艰险了······”。丑小鸭坚持了也成功了,我连尝试也不敢尝试,又何谈成功呢?

现在,生活的压力迫使很多人半途而废。能够为了梦想而坚持到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是的,逐梦的旅途是很困难,但是丑小鸭成功了。我坚信:坚持就会成功!坚持会让你变成光彩溢目的“白天鹅”!

顽强人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二四班

伊鸣

“人最宝贵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

而斗争。”这段话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正是这段话激励了千千万万名有志青年,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

这本书是作者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完成的,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他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精神的“见证人”。书中描写了一个社会底层工人出身的小男孩保尔·柯察金在革命者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从一个工人子弟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保尔这个具有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钢铁般的毅力以及顽强奋斗的意志的一位革命战士。

从书中对保尔在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以及在工地上的磨难的描写,我感受到了保尔艰难坎坷、饱受磨难和侮辱的一生,甚至当我看到结尾——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无法继续为革命效力,无法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不禁黯然神伤。当我想到从前的保尔是那么的顽强勇敢,内心充满了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周身散发着活力的光芒是多么耀眼啊!但是他现在的身体已被疾病所吞噬,没有了从前灿烂的光芒,而他心中的苦是我不能体会的。但是他的精神品质又像燃烧的太阳一样散发着令人不敢直视的光芒.希望拥有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被后人所赞颂,但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保尔·柯察金不是更让人钦佩吗?保尔在与病魔作斗争时,他选择用文学创作这条路来让自己人生的光芒持续闪耀下去。他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创作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个故事。难道他可贵的生存信念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吗?

书已读完,保尔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然重叠。

他们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但是现在的我与他们相比,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平安定的生活条件,所以我们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像他们一样为社会做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

百善孝为先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有感

二四班

张蓝天

“人之初,性本善”“百善孝为先”„„诸如这些关于“孝”的俗语,你一定听过不少吧!以前,我总以为“孝顺”无非是“听话”“从命,一切顺从父母罢了。但自从读了鲁迅先生写的《二十四孝图》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的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真是难上加难。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一本薄薄的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作者在文中发出感慨,前者说明这本书来之不易,后者则表现出了作者在得到书之后的欣喜。文中出现了“郭巨埋儿”“卧冰求鲤”“黄香扇枕”“哭竹生笋”等事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郭巨埋儿”这件事吧!“郭巨埋儿”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郭巨有两个弟弟,父亲死后将所有财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一无所有,还要独自承担起抚养母亲的义务。与此同时,自己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认为:多一

张嘴就多一口饭吃。他害怕花太多精力养儿子会苦了母亲,不如把儿子埋掉,全心全意养母亲。儿子死了可以再生,可母亲死了就再也没有了。于是郭巨夫妇俩跑到荒郊野地,想挖个坑把儿子埋掉,不想挖出一筐黄金,这才将儿子抱了回去。说实话,我都为这郭巨之子捏了一把冷汗,若不是郭巨掘出一筐黄金来,使郭巨之子侥幸逃过一劫,我还真不知道这郭巨之子下场会怎样惨。

孝道,是该弘扬,但是像郭巨这种“埋儿子、养母亲”的孝是要被鄙弃的。这个故事揭露了古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同时也流露出当时儿童的悲惨处境。

文中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的共同优点在于大力的弘扬孝道。我认为,孝不一定要用极端的手段展现出来,只要心到、想到、做到,哪怕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将这份孝心、这份爱展现的淋漓尽致。

是啊,孝心并没有大小之分,给父母一份小礼物、一个好成绩、一个意外的惊喜„„不都是孝心孝举吗?孝,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朋友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着现在,趁我们还能为父母做些什么的时候,赶快行动起来吧!记住,“百善孝为先”。

《水浒传》读后感

二四班

马腾原

暑假期间,我读了《水浒传》这本书,了解到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汉因生活逼迫和朝廷的诬陷而走投无路,最终投奔梁山的故事。他们个个嫉恶如仇,痛恨那些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于是劫富济贫,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在我看来,《水浒传》里的人物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忠、义。

忠,是对百姓的忠诚,对祖国的忠诚,对亲人、朋友尽心竭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仍然对祖国忠心耿耿。像黑旋风李逵,他在当官的时候,因看不惯镇关西的欺行霸市,强抢民女,便给了那位女子和她父亲一些盘缠让他们上路了,自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这就是对百姓的忠。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的意思,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书写。像行者武松,他为了使宋江的军队获胜,即使被敌军砍断手臂也毫不退缩,他的这种不惜一切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敬仰的吗?

对身边的朋友或是兄弟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和物要用正义的眼光去看待,这便是所谓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军侵略中国时,有多少大义凛冽的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对战友的义与日本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拼搏。其中也有不少少年英雄——王二小在放羊的时候看到日本人,为了不让八路军的驻扎地暴露,最后被日本人残杀。类似这样的

壮举数不胜数。这些人都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蒸蒸日上的中国。

所以,朋友们,抛弃生变的糟粕吧,让生命中亮丽的光环围绕我们,让大家积极努力地去拼搏,迎接新的明天。

沼泽边的稻草 ——读《狂人日记》有感

二四班 刘苗雨

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就像一片又一片的沼泽地,有的人一不小心,陷之不能自拔,有的人却可以识破时局,成为沼泽边的救命稻草。鲁迅先生,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笔尖上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谱出一篇篇革命战歌,把反封建新思想深深植入人们心中,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狂人日记》这篇代表之作,着实让我感触颇多。《狂人日记》中描绘的旧时的中国社会是恐怖的,是可怕的。“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被‘吃’,又有多少人‘吃’人,整个中国都在互相残杀,整个中国都在饮血充燥!

但是,又有几个人站了出来,大声疾呼:“不要再执迷不悟了,醒醒吧,愚蠢的中国人!”又有几个人摸摸下巴,低头沉思:“我们该清醒清醒了,该去建设美好社会,去建造幸福家园了!”

鲁迅先生,一个文人硕士,不参与战斗,不持刀杀敌。但是,他

是人们思想的领导者,是思想的解放者。《狂人日记》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斗志,不知燃起了多少人的革命之火,不知唤醒了多少人的灵魂。就连我,也被深深感化。

鲁迅先生不畏生死,不惧得失,国难当头,他毅然走了出来,用自己的智慧照亮国人的前路。沼泽地边的救命稻草,他当之无愧!

此时此刻,我们沐浴在21世纪美好社会的春风里,少了血淋淋的战争,免了害人无数的老封建,然而,谁也不敢保证,困难会彻底远离我们,天还有不测风云呢。更何况我们人!

如果困难来临,我们也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大无畏的站出来,为了保卫国家,为了保卫人民,献出自己的力量,成为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伟人!

从苦难中走向未来

── 读《童年》有感

二四班 刘苗雨 童年就像蜂蜜,甜蜜而温馨;童年就像五味瓶,多滋又多味;童年就像小朋友水汪汪的大眼睛,天真而烂漫;童年又像奔跑的小马驹,无拘又无束。我们的童年,快乐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的降生为他们带来的是充满噩梦的童年,让我们静下心来,去聆听高尔基的《童年》。阿廖沙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变得更加困难。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到他投奔外祖父,却没想到 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到了外祖父家,阿廖沙并没有过上安稳正常的生活,外祖父刁钻刻薄,脾气暴躁,阿廖沙几次被他打得失去知觉。两个舅舅自私贪婪,搅得家中天翻地覆,但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善良的老妇人,这让阿廖沙看见了一丝丝光明。祸不单行,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过多久,阿廖沙的母亲因为过度抑郁,得病而亡。阿廖沙只好住进外祖父家,最后幼小的阿廖沙不得不独自去走向人生的道路,苦难会就此结束吗? 再看看我们,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心肝,父母无微不至,在学校有老师们的关爱与教导,而那时的高尔基,却生活在令他窒息的黑暗中,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他那不怕磨灭,坚强的活下去的顽强意志吗?

阿廖沙从苦难中走向未来,而我们的生活如此幸福,不是更应该珍惜现在,利用我们的优势,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创造辉煌的未来吗?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二三班

王依依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十九世纪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拿破仑是战场上在胜利者,他在战场上叱诧风云,乃是一个乱世枭雄,争战无数,创下许多不灭的辉煌;而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她同命运做斗争,不向命运低头,她身上的坚韧品质激了中外不知多少人,让他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光明”。

海伦只拥有过十九个月的视觉和听觉,她不被人理解,心中的孤独和恐惧使她武装成了一只凶猛小兽,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爱她的人。莎莉文老师的到来给她的世界照进了一缕阳光,她教海伦“读”书、写“字”,知识使她第一次认识到了世界,从此,他心中的“眼睛”便打开了。她知道了盛开的鲜花是多么娇美动人,知道了鸟儿的歌声是多么悦耳动听,知道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人爱着她。

在这本书中,海伦去骑马、划船、游泳、滑雪橇„„写出了她对看到这个美好世界的期望,她爱着这个世界,享受着生命的每一天,她活地比任何人都要充实、快乐。

知识,就是海伦的力量,使他有了惊人毅力来克服困难,在一片黑暗中寻找光明,她用知识和智慧堆砌了整个世界,使她看见了世界的美好,她是一个勇者,永往直前,永不退缩!

海伦•凯勒,一个不平凡的人,她用他自己艰苦却又充实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所以,请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每天

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请用心来体会生活的点滴,将知识化为朵朵繁花来装点人生。

第四篇:被遗忘的季节

被遗忘的季节

恰似仙女遗落人间的胭脂粉,满地堆积的落叶不断的盘旋,抓住一片,轻

轻一舔,残叶附有的胭脂味是否如初,是否拾起了那早已遗忘的季节,回味依旧?

——题记

彩蝶飞了,踏着祥云,伴着和风,轻轻的走了。不经意,美好的季节飘走,想念的季节零落。遗忘的季节,俯身、拾起、永存这残余的记忆。

秋风萧瑟,枯叶飞舞,微凉的风不住的刮着。曾有的记忆似乎已如枯叶般的早早凋零。无奈,唯有踏着他们仅存的微浅痕迹,才能重新追寻那遗失的美好。遗忘的季节里,装载着青春的点滴,酸甜苦辣、喜乐泪忧一切都已成为永恒的曾经。

遗忘了那季节,丢失了记忆。于是我开始重新寻觅,企图修建记忆的堡垒。

寻觅点点滴滴,寻觅丝丝缕缕,开始重新编织记忆的彩绸。层层缠绵,紧

紧裹住,束缚着手脚,我无法动弹。终究遗忘太久了,断断续续的线我已无力再将其重新规整。于是,我慌了,当遗忘了过去时,当脑袋里总有一片空白时,仿若丢了刺得刺猬,只能无助的四处窜逃。

被遗忘的季节里,轻轻拾起地上的落叶,对着有阳光的地方照射,透过树

叶,你是否看到了过去的什么?树叶如故的四处飘飞,不停的向上盘旋着。离开了根,家归何方呢?只能飞呀飞!何时,累了,再落地,于是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如此的往往复复,永不休。但遗忘的记忆是否也如这落叶般虽离开了根,但也能找到另一个栖息地。每一个和风拂面的季节;每一个艳阳高照的季节;每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每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装载着过去的印痕。然而,一切都已随时间之风飘散到了不知名的远方。庆幸的是,风拂过后,我依旧能闻到过去的芳香,那是他仅存的气息。毕竟太久了,气息那般微弱!

遗忘了那季节,沿着微微的气息,重新寻觅,企图将“ 遗失”拾起。

遗失了太多的美好,人生的拼图已不再完整。少了一块,完美将瞬间被击

碎。这是一件多么凄凉且残忍的事。也许企图重建记忆、寻找过去是一件贪婪的事。但,我仍旧诚心的对着星星说愿望,一闪一闪的星星啊!你的眨眼我是否可理解为一个永恒的允诺?

被遗忘的季节,伴着遗忘的记忆。尽管贪心的我企图拾起,企图扒开丛生的灌木寻觅,但完美终究不是人生的形容词,终究要缺一份美好,多一份空白,无奈!只能慢慢回味残留的丝丝缕缕。

高二(3)班

徐盼2010-4-25

第五篇:被遗忘的诗性

被遗忘的诗性

——论《沧浪之水》的误读成因

刘 朝 勋

(中南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70003)

《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6期

摘要:池大为并不是一个人格失落的被异化的人物形象,相反,是一个既能仰望天空执着理想,又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格类型,这是一种具有弹性张力的人格类型,池永昶似的纯洁理想和马垂章治下的冰冷社会现实是天平上的两极,一端是水至清则无鱼;一端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关键词:阎真;《沧浪之水》;读者批评;误读

《沧浪之水》出版后,好评如潮,普通读者和批评家都对它给予了极高评价。普通读者(也就是小说的主要阅读对象)把它视为人生圣经,推崇备至。文学评论家白烨则称它为“当下现实题材难得之力作”,还有评论认为“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对主人公池大为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真切地写出了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人格和价值观的摧毁,而且非常生动地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逐渐放弃操守时复杂而痛苦的心路历程,作品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失落的悲剧”,①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人格异化。②这些观点有其自身的道理,但肢解了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文本的存在价值,难说不是一种片面的深刻。

产生误读有读者接受过程中的畸变和文本自身的分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读者接受的歧变与单一审美向度

读者依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只依据与自己阅读期待契合的文本部分片面肢解作品,从而产生误读,尽管正向的误读会丰富作品的审美价值,但一部意蕴深厚的作品却只有一种口径统一的解读,而且是误读,也委实是一种遗憾。批评家则依据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用惯性的思维模式从作品主人公一段经历中武断的得出结论:作品的主题是体制对人的同化以及人在体制中被异化。也就是文本的本意与读者的实际接受产生了抵牾。

从接受的角度来讲,它的部分内容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每一作者都依赖于他的接受者的环境、见解和意识形态;文学的成功所要求的是这样的书,③”“它表现了群体所期待的东西,它为该群体描绘了群体自己的肖像。④”“根据作品的意图与社会群体的期待的吻合程度来确定文学成就的客观主义作法总是把文学研究引入两难困境。⑤”所以强调作品符合特定时代阅读心理的文本意义和文学价值,而忽视作品作为整体的艺术价值,把一个丰富的、矛盾的、具有跨越时空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弱化为被官场吞噬了价值取向并被同化的知识分子形象,虽满足了当前的读者阅读心理,却未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沧浪之水》以池大为的人生动向为主线,所以我们把池大为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大学和研究生生活的学生阶段(包括埋葬父亲),进入卫生厅之后到当上厅长之间的仕途爬升阶段,成为厅长之后的人格回归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

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分配和权力持有经常形成同一的关系,但这个操作过程在普通人眼中很神秘,实际生活中很无奈;人们渴望了解每天发生在身边却又琢磨不透的那些潜规则,同时也出于一种规避风险保护自我的需要,乃至从中获益。《沧浪之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心理期待,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把心理能量全部放在池大为的第二个人生阶段,也就是池大为进入卫生厅后艰难的适应中,抓住机会进入仕途快车道,乃至当上厅长。这让读者看到了自己的平民仕宦梦想;而且小说描写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政治宣传品一样的主旋律作品显然提供不了这些。于是在有意无意中其它的两个人生阶段被忽视了,一个多维度的、具有审美宽度和理想主义气息的人物被单一化了。

读者津津乐道于作品主人公的仕途过程,除去读者的接受需求之外,与作者把主要的文墨放在第二阶段也有很大关系,全书523页,其中对池大为第二人生阶段的描写占到了423页,而且这一部分的确显示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但这并不能掩盖小说的诗性光辉,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放在一起尽管只有一百页的篇幅,却寄寓了作者全部的文化理想和人性关怀,它不是鲁迅放在《药》的最后放在夏瑜坟上的一束白花,仅仅是平添的一点亮色。这种文本内在的分裂助长了误读产生的可能性,但也正是这种分裂使作品有了多种解读可能性,从而聚变出独特的魅力;多重意蕴是经典作品的必要内核因子和作品得以产生经久魅力的素质。我们有必要回到作品,从小说的整体出发,结合“序篇”和池大为当上厅长之后的第三个人生阶段,希求得到一个更为全面的结论。

二、《序篇》蕴含的审美寄托与“焚书”映照的理想回归

在研究者中,大多对小说的《序篇》持一种漠视的态度,而整个小说的灵魂就是这块不足二十页的《序篇》,很多小说家重视小说的开头,因为开头就意味着为小说定下了基调,象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句话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表面上平淡无奇,实则气象万千,普鲁斯特前后五年尝试了十六种写法才确定了这一句,这表明作者是在回忆中写作,在写作中回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个经典的开头风靡世界,曾经影响了一代的作家,开创了一个时代。中国的作家也很重视开头,而且留下了经典范例,张爱玲的“《封锁》的第一句:“开电车的人开电车”;、阿城的《棋王》“车站的人是乱的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甚至王蒙的“那天的火锅吃的很不成功”。不论是普鲁斯特开头尝试了十六种写法,还是马尔克斯的开头构思了十五年,都说明他们十分重视这个切入小说的第一笔。回过来看看《沧浪之水》的开头:“父亲的肖像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的。他已经死了,这个事实真实得虚幻。”整个序篇都在写父亲及父亲的死带给自己的影响。和现在不同,以前的人在父母亲晚年都会找人给他们画像,意在去世后作为遗像,缅怀前辈。但这个肖像不是找人画的,在第三页有这样一段话:

我准备把书合上的时候,发现最后一页还夹着一张纸,抽出来是一个年轻的现代人的肖像,眉头微蹙,目光平和,嘴唇紧闭。有一行签名,已经很模糊了,我仔细辨认才看出来:池永昶自画像,一九五七年八月八日。

这段文字明确的告诉我们,开头所说的张画像是父亲的自画像,而且是年轻的自画像,这就产生了一层悬疑,这样处理,究竟是作者悬挂在人物头顶冥冥中的征兆,还是池永昶对自己的命运结局有预感呢?

接下来是“这个事实真实得虚幻”,这个看似荒谬的句子表现了一种艺术上的真实,心理的真实,那就是池大为对于父亲的死感到不可思议,父亲的去世对池大为造成的空虚与空白使他“失去了悲痛的感觉”,所以有理由相信,小说中反复提到的“仰望星空”中的“星空”布满了父亲的影子。

这个开头笼罩着整个《序篇》,但《序篇》似乎与全书是游离的。也就是说去掉了这个序篇,仅就故事情节的整体性而言,对全书的阅读构不成大的影响。书的开头是这样的:在那个炎热的上午,我走进了省卫生厅大院„„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插上一段文字说明一下池大为的往事就可以了。那么显然序篇的作用不仅仅是小说情节上的一环,告诉读者池大为优越的学历背景(在当时),这样一个功能作者完全没有必要用将近一万五千字的篇幅去做铺垫,也不符合阎真惜墨如金的风格,作者显然有更深的寄寓在这部分文字中;而不仅仅是有意扔出的一块香蕉皮⑥。

“父亲”留下的全部遗产就是几十本医学书,其中重点提到了一本很薄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

书的封面已经变成褐黄,上海北新书局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算算已经二十八年了。我轻轻的把书翻开,第一页是孔子像,左下角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铅笔字,是父亲的笔迹。翻过来是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短文。然后是孟子像,八个字是“舍生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司马迁陶渊明,一共十二人。

这十二个人物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代表和缩影,他们的精神品格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高度,他们浩然正气敢于担当,而到最后是一张父亲的自画像,折射出池永昶宽广的精神世界与高洁的生命品格,他完全是把这十二个人物当成自己的标尺,既用来比照自己,又把自己放到和他们相同的高度上。这就和小说的主体部分池大为在官场的起降沉浮构成了鲜明对比,围绕在池大为周围的一大群知识分子勾心斗角丑态百出,其中找不到一个正面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商品经济的裹挟下都迷失了自我,马垂章、丁小槐包括我自己都在风潮的影响和生活的重压下变形以自保,变形和被压扁也是一种适应和生存的手段,你不去变形,不同意被压扁,就只能选择被压碎,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和霸道的逻辑。失去反抗力量的本身说明知识分子脊梁的缺失,精神退位与人格阳痿使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失语。在这种大背景下,池永昶的坚守在高贵的同时也掩不住透心的悲凉。当这样一个人物出现的时候,显得是那样的另类,孤零零的,在和现行社会规则的交手中屡战屡败,象一枝压伤的芦苇。池永昶的死和王国维的跳湖一样,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甘情愿的殉葬,即使池永昶在文革中不被朱道夫恩将仇报、反咬一口,也一定会在以后的风暴中被拧得粉碎。在死前的最后一句“苍天有眼,公正在时间的路口等待!”喊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同时也薪火相传,把全部的希望与期待寄托在池大为身上。

从走进卫生厅的那天起,池大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就不断地受到冲击,简单纯真、孤高自许在侯门深似海的卫生厅里,像一个傻小子,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提出厅长用车太浪费,招致不动声色的马垂章的清除,他必须清除这个不懂规矩的年轻后生,很快研究生的高学历优势化为乌有,最后竟然被调到了卫生厅的下属单位中医学会,如果没有特殊事情的发生,池大为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在这过程中,池大为没有分房子,生了孩子后和岳母住在一间房子里,中间用一层木板作为隔墙;没有职务上的升迁,也就没有了一切,连捡丁小槐用剩下的东西都难,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池大为从父亲那里承袭了太多,一直在固守清高的知识分子立场,还笼罩在《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的神性光辉之下。

所以薄薄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就构成了《沧浪之水》全书的精神轴心。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了它:

我在坟前跪下,从皮包中抽出硬皮书夹,慢慢打开,把《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轻轻的放在泥土上。十年来,这本书我只看过两次,我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打开它去审视自己的灵魂。我掏出打火机,打燃,犹豫着,火光照着书的封面,也灼痛了我的手指。

可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深。“焚书”是小说中的重要细节和场景造型,它说明我已经焚烧了这本有形的书籍,把这些包括父亲在内的人物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里,是所谓化有形为无形;同时也宣布了这些历史名人在当代的“死亡”。它既阐释池大为对现世的理解,也是他人生姿态的展现。这个场景成为池大为这个人物与其它小说人物的典型区别性特征之一。犹如黛玉葬花,惜时伤春,宝钗葬不得,王熙凤更葬不得。“焚书”是池大为给父亲上坟的一个片段,上坟象征着回归,因为坟是最终的归宿。小说整体上是一个“离去---归来”的结构模式,序篇中“去北京之前我到了坟地,在父亲的墓前跪下了”,这是池大为离开三山坳去上学、工作的起点,而在小说的最后,“我”再次来的父亲的坟前,“上坟也需要勇气,这是我没有料到的。”因为那是一个圣洁而不屈的灵魂,所以,“与父亲的灵魂对话,”“我心中忽然有一种怯意,”因为面对这样一个灵魂,任何人都要接受来自内心的拷问,任何的龌龊猥亵都显得卑微。回到父亲坟前,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神的回归;坟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小说在具有令人震撼的现实主义力量的同时,又散发出一种诗性的光辉。

三、并非异化

这样看来,池大为并不是一个人格失落的被异化的人物形象,相反,是一个既能仰望天空执着理想,又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格类型,这是一种具有弹性张力的人格类型,池永昶似的纯洁理想和马垂章治下的冰冷社会现实是天平上的两极,一端是水至清则无鱼;一端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在一端,池大为秉承父亲的薪火衣钵,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于是矫枉过正的滑了另一端,阳奉阴违也好,明枪暗箭也好,总之在一路顺风顺水中取代马垂章成为了卫生厅的厅长,但仕途上的春风得意并不能逝去池大为内心的矛盾痛苦,因为他是池永昶的儿子,他不能成为将物质享受和占用当作人生最高目标的“猪人”,于是他往中间滑动,既能契入当下的社会和眼前的官场,又能因为自己站在厅长的位置上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利民举措,只要内心有一点起码的情怀,“我和别的官最大的不同,就是还有一点平民意识,愿意从小人物的角度去想一想问题。”在两极之间滑动的过程也是池大为的人格调试过程,调试到最佳状态是在当上厅长后。

当上了厅长,就意味着池大为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然王国”,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思路去处理问题,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这样或者必须那样,所以,在更大程度上,当上厅长之后的池大为人物性格特征更为复杂,融合了池永昶和马垂章双重特征,只是池永昶的比重更大一些,做个不恰当的量化比例就是六比四,这多少影响了人物作为一个文学典型的魅力,也为一些人认为对最后一部分的诟病留下了口实;如果把这个比例反过来变成四比六,也就是马垂章的比例大一些,可能会更加合理。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对人物性格转向的塑造还是成功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最后,让我再次用池大为的一句话作为他的人格代言,也作为我观点的辩护陈词:“毕竟我是苦出来的,毕竟我是池永昶的儿子,毕竟我还算个知识分子。”

注释:

①余三定:《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失落的悲剧—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云梦学刊》2003年第2期。

②王永进:《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人格异化,以〈沧浪之水〉的人物转变为视角》,《辽东学院学报》。

③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论的挑战》,胡经之、张首映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3卷《读者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④胡经之、张首映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3卷《读者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⑤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论的挑战》,胡经之、张首映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3卷《读者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⑥1982年,哥伦比亚黑绵羊出版社推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另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兼记者普利尼奥〃阿普莱约〃门多萨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在这部谈话录中马尔克斯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评论家看到书中描写的人物加布列尔带着一套拉伯雷全集前往巴黎这样一个情节,就认为发现了作品的重要关键。这位评论家声称,有了这个发现,这部作品中人物穷奢极侈的原因都可以得到解释,原来都是受了拉伯雷文学影响所致。其实,我提出拉伯雷的名字,只是扔了一块香蕉皮;后来,不少评论家果然都踩上了。

下载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 汤阴县伏道一中 张映雪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作家何建明推出了近60万字的报告文学......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曾经也看过不少回忆文章和历史资料,因此我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也并不陌生,然而张纯如的书仍然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析、......

    被遗忘的月亮(推荐阅读)

    被遗忘的月亮 街边的梧桐斜斜地躺在车窗的阴霾里,夜色的漆蒙凃染其上,融着水水的月光,在我的心头丝丝荡漾 我无精打采地躺在车上,心里像卡了些什么,滋生出一种钝缓的疼痛。我微微......

    被遗忘的角落作文

    您可以访问范文大全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No7初中作文被遗忘的角落作文sui著时间的推移,我们終于慢慢地长大了,我们也逐渐懂得,原来这個世界并不像wo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被遗忘的农村电力

    被遗忘的农村电力时下,电力短缺成为一个大问题。在稀缺资源面前,城市与农村的电力配置并不平衡,城市是优先的,而农民的电力消费显然更容易被忽视。笔者将电力资源配置看作宪政问......

    《被遗忘的时光》观后感

    《被遗忘的时光》观后感 在这段视频中,我看到了很多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亲属们对病人的细心照顾,还有政府给病人们提供的良好的医疗环境,从接受治疗到修养期间的照顾和周围的环境,......

    不能被遗忘的美德(范文)

    不能被遗忘的美德 中华民族有许多国粹,有许多被我们传承下来了,但是还是有一些被我们所遗忘,甚至丢弃,中华美德似乎渐渐远离我们了。 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令我们痛心疾首,当小悦悦被......

    被遗忘的岁月时光

    被遗忘的岁月时光 时光浸至在一片光亮之中,那时花开青涩的岁月末流长出苍白的微笑,不堪一击的背景下吞噬着泯灭的一刻,指针走过钟面,灯光晃过。“嘀嗒”打破满室的静寂。 锁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