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1-简答题(单人完成)

时间:2019-05-14 16:2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1-简答题(单人完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1-简答题(单人完成)》。

第一篇:《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1-简答题(单人完成)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绿色食品,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与国际上同类食品大部分是相同的,包括,a,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b,确保食品的安全性,c,强调第三方认证: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转换期的要求,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建立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支撑体系,通常2~3年,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是允许使用化学品,只有aa级才不允许使用,而有机食品是不允许的,我国认证的大部分绿色食品为a级。

2、绿色食品在我国开展的必然性有哪些?

答:发展绿色食品能增强国民体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农产品出口。

3、有机食品认证的机构在哪里?

答: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陆桥质检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辽宁方园有机食品认证有限公司,黑龙江绿环有机食品认证有限公司,安徽天园有机产品认证有限公司(原安徽天园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北京中创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辽宁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大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北京绿源天地生态环境科技中心有限公司,安徽中兴产品认证有限公司,吉林省农产品认证中心,北京东方嘉禾认证有限责任公司。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

5、绿色食品认证的机构在哪里?

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6、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不用或按照标准限量使用化学品。

7、绿色食品怎样分类?

答: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

8、有机食品具备的条件?

答:1.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基地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2.食品的原料必须是来自于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态体系,或者是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

3.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4.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应该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和要求。

6.必须经过合法的有机食品机构的认证,并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9、无公害食品具备的条件?

答: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食品,在生产过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

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

10、有机农业特点是什么?

答:

(一)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二)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

(三)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11、什么叫生态农业?

答: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12、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主要包含了哪几部分?

答: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从绿色食品定义出发,注重落实“全程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形成的由准则类标准和产品标准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目前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是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对绿色食品产地的空气环境、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用水以及土壤环境提出了具体污染物指标限量要求。二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这部分标准又包括全国范围内适用的对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的规定,如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兽药使用准则、渔药使用准则等;只适用于各地方区域的生产技术规程,即根据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和适用作物和产品的差异,针对具体种养殖对象所制定的生产技术规程,如广西制定的主要适用于当地的《绿色食品荔枝生产技术规程》。三是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将绿色食品按类别制定相应的感官、理化和卫生指标要求,作为评价和检测产品的依据。四是绿色食品包装、贮藏运输标准,包括包装通用准则、贮藏运输准则,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规范等。

13、绿色食品标准中的关于产品检测三个主要检测部分?

答:

14、请问在哪里可以下载到绿色食品标准?

答: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食品标准网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

15、产地环境标准GB/T391-2000,GB/T是什么意思?2000是什么意思?

答:GB/T 是指推荐性国家标准(GB/T),"T"在此读"推"。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但推荐性国标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如:GB/T1591 GB/T 在技术上提出了规范,对在经济合同中,具有法定依据的功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这系列标准提供了该类型的产品验收的法定标准,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经济纠纷的调解,提供检验标准仲裁依据 后面391-2000则是技术标准的编码 GB/T391-2000具体是指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6、绿色食品标准对土壤有何具体要求?

答:绿色食品的制成品及原料的产地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食品中不能含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重金属、细菌、化肥、农药的残留量必须低于相关的国家规定的标准。原料作物的栽培、生长期间,要严格按照规定,科学地控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剂量,灌溉用水要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家禽、家畜的饲养必须符合相关的饲料标准,并且要作好卫生、防疫等相关工作。生产加工过程要符合各国关于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要求。包装、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也要符合相关规定。最终销售的产品还要经过食品监测机构根据绿色食品的有关标准检测合格才能进入市场。

17、绿色食品考察、选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答:产地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的区域。

18、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调查与选择的内容?

答:1.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

2.社会经济概况。

3.工业“三废”及农业污染物对产地环境的价值。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污水治理、生态农业试点情况、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情况。

19、什么是隔离带?

答:在产地周围建造的一条缓冲带,避免周围环境对生产地环境的影响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

20、怎样通过目测确认土壤生态系统的优劣?

答:第一,植物长势良好,枝繁叶茂,产量高,瓜果口感甜,有回味。

第二,无恶性病虫害事件发生,用综合防治或生物防治可以控制病虫害发生,不依赖化学农药

第三,远离污染源,无明显的污染物输入渠道和输入事例

21、绿色食品产地调查的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外源性污染是指动物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甚至烹调等等过程当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者不按卫生要求,遭受微生物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这是食品污染微生物主要的方面,常见的内源性污染有以下几类。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水的污染,各种天然的水源,包括地下水,还有江河湖水,地面水,像这一类的地面水,除了含有自然的水系微生物以外,还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像生活区的污水,医院的污水,厕所,动物圈舍等等污染,都可能使水中出现致病性的微生物,这样水就成了污染源,水如果被微生物污染以后,它是造成食品污染微生物的主要的途径之一。外源性污染来源的途径更多,可以通过水,通过土壤,通过空气,还有通过生产加工过程,以及运输保藏过程,都有可能造成污染。

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积累在底泥表层的氮、磷营养物质,一方面可被微生物直接摄入,进入食物链,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环;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及环境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而重新进入水中,从而形成湖内污染负荷。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湖内污染负荷,如实施底泥疏浚,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之一

22、什么是绿色食品的产地生态环境三个生态系统等级?

答:1.产地与隔离带组成一级生态系统,2.产地内构成的二级生态系统,3.产地内土壤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

23、土壤的三个功能?什么是土壤有机质?土壤质量的主要内容?(可适当举例)改善土壤的质量的方法?

答:1.土壤最大的功能,是让植物的根立足,支撑其地下部分并供给植物或作物所需的营养养份、水分及氧气。

2、提供水资源及其净化之的能。

3、提供土壤中各种生物及微生物生存空间之功能,与提供土壤中各种养份及有有机废弃物转变场所的功能。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

2.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3.一、土壤的污染源及危害;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4.土壤的改良利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水利措施,包括排水、灌溉、放淤;二是农业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肥;三是化学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化学改良剂。

24、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在土壤培肥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上有何不同?

答: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注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从基地到餐桌进行全程式质量控制,确保农产品安全、营养、无污染,而后者对此显得明显不足。而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必须符合

GB15618-1995中规定的1类土壤的标准,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适耕性良好,土壤有机质3%~5%,碱解氮>120mg/kg,速效磷>10mg/kg,速效钾>120mg/kg,水、肥、气、热协调,能够持续丰产稳产。因此,凡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土壤都需要进行培肥

有机农业防治病虫害,多采用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而常规农业中则采用化学农药防治。

25、控制化肥和农药污染的主要方法?

答:化肥防治:1,因土因作物施肥,减少肥料损失。2,科学施肥,配方施肥。3,研制开发新型肥料。4,施用化肥增效剂。

5,科学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6,合理的农田水分管理制度。

农药防治:1,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2,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3,安全合理的使用现有农药。4,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5,寻求加速讲解农药的方法。

26、简述绿色食品标志及其含义?

答: 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表达明媚阳光下的和谐生机,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27、如何选择绿色食品种子?

答:(1)在兼顾高产、优质优良性状的同时,要注意高光效及抗性强的品种的选用。(2)在不断充实、更新品种的同时,要注意保存原有地方优良品种,保持遗传多样性。(3)注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

意引进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优良品种;引种时要摸清拟引入的品种各方面性状,特别是对温度、光照的要求。(4)做好种子检验检疫工作,保证种子纯度,严防病虫害、杂草的传播。(5)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5)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

28、绿色食品种子在种植前需哪些处理?

答:1,精选。2,晒种。3,层积处理。4,机械破皮。

5,浸种。6,催芽。7,化学处理。8,种子消毒。

29、什么是农用塑料残膜污染?解释其毒害作用?

答:农用残膜对于作物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有损害作用;影响土壤容重、含水量、空隙度,妨碍气、热、水和肥等的流动和转化;使土壤物理性能变差,养分运输困难;大量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土壤的耕翻,不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这些,都将造成作物减产。

30、什么是畦?有什么作用?

答:是根据种植和灌溉分成的小区,在古代是计算田地面积的量词,古代称田五十亩为一畦。

第二篇:无公害与绿色食品认证条件

申请认证条件

一 无公害食品

1、无公害食品产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原料产地、加工场所、仓储条件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2)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

2、无公害食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范;

(2)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3)粮食、油料、蔬菜、果品、蜂蜜、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等可食用的农林牧副渔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均可申请无公害食品;

(4)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应的环保措施。

一 绿色食品

1、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必须是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政府和行政机构等不可作为绿色食品的申请

人。同时,还要求申请人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

(2)生产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3)加工企业须生产经营一年以上方可受理申请;

(4)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作为申请人:

a.与中心和省绿办有经济或其它利益关系的;

b.可能引致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产生误解或不信任的,如批发市场、粮库等;

c.纯属商业经营的企业(如百货大楼、超市等)。

2、申请认证产品条件

(1)按国家商标类别划分的第5、29、30、31、32、33类中的大多数产品均可申请认证;(2)以“食”或“健”字登记的新开发产品可以申请认证;

(3)经卫生部公告既是药品也是食品的产品可以申请认证;

(4)暂不受理油炸方便面、叶菜类酱菜(盐渍品)、火腿肠及作用机理不甚清楚的产品(如

减肥茶)的申请;

(5)绿色食品拒绝转基因技术。由转基因原料生产(饲养)加工的任何产品均不受理。

无公害食品产品标准与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的主要区别是:二者卫生指标差异很大,绿

色食品产品卫生指标明显严于无公害食品产品卫生指标。以黄瓜为例:无公害食品黄瓜卫生指标11项,绿色食品黄瓜卫生指标18项;无公害食品黄瓜卫生要求敌敌畏≤0.2

mg/kg,绿色食品黄瓜卫生要求敌敌畏≤0.1 mg/kg。另外,绿色食品蔬菜还规定了感官

和营养指标的具体要求,而无公害蔬菜没有。绿色食品有包装通用准则,无公害食品

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食品对人体健康、环境影响的程度,无公害食品的产

品标准和产地环境标准为强制性标准,生产技术规范为推荐性标准。

第三篇: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材料文审要点及评判标准

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材料文审要点及评判标准

一、申请认证材料完整性、规范性

1.审查要点:(1)申请材料缺项;(2)无申请材料目录;(3)未装订成册。2.评判标准

(1)出现(1)、(2)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2)出现(3)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装订。

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封面

1.审查要点:

(1)是否填写和盖章;

(2)申请单位全称是否与公章全称一致。2.评判标准:

出现未填写和盖章,或全称不一致,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三、“表 一 生产企业概况”

1.审查要点:

(1)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未盖章;填表人未签字;(2)“产品名称”是系列产品名称或集合名词;(3)年销售量大于实际年生产规模;

(4)实际年生产规模单位未换算成“吨”或“ kg”单位;(5)“原料供应单位情况”栏“年供应量”大于原料单位生产规模。

2、评判标准:

(1)出现(1)、(2)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填写;(2)出现(3)、(4)、(5)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四、“表二 农药、肥料使用情况”

1.审查要点:

(1)此表填写不完整;缺填表人或种植单位负责人签字;(2)此表填写不规范;填写单位及公章单位不符合要求;(3)此表有关农药使用栏目随意涂改;(4)“农药使用情况”与“主要病虫害”不符;

(5)使用了无“三证”农药(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生产批号);(6)使用了绿色食品禁止使用农药;(7)农药使用量超标;(8)农药使用次数超标;

(9)使用了混配有机合成农药,且表中同时又有单一成份的同种农药;

(10)末次使用 与收获时的间隔期小于该农药的安全间隔期;(11)由于采摘周期长,无法 判定末次使用 与收获时的时间间隔;(12)“剂型规格”填写不完整,无法计算每次用量(有效成份);(13)使用的商品肥料无登记号;(14)只施用了化肥,而没有施用有机肥;

(15)使用了硝态氮肥或复混(合)肥中含有 硝态氮肥或稀土肥;(16)使用了氮磷钾复混(合)肥;(17)使用了有机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18)“农药品种”与“目的”不符,如杀虫剂在“目的”栏填写“杀菌”;

(19)混配农药(肥料)中含有绿色食品禁用成份;(20)附报材料 中,缺农药及商品肥料产品标签。2.评判标准:

(1)出现(1)、(2)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填写;(2)出现(4)、(11)、(12)、(16)、(20)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3)出现(3)、(5)、(6)、(7)、(8)、(9)、(10)、(13)、(14)、(15)、(17)、(18)、(19)任何一种情况,按不通过处理。

五、“表三 畜(禽、水)产品饲养(养殖)情况表”

1.审查要点:

(1)此表填写不完整;缺填表人签字;

(2)此表填写不规范;填写单位及公章单位不符合要求;(3)此表中有关饲料成份名称、比例及药剂使用情况栏目随意涂改;(4)饲养规模小于申请认证产品规模;(5)饲料成份不全,比例相加不到 100 % ;或饲料成份不明确;饲料量不足;

(6)饲料成份中存在可能为转基因的原料(如棉籽壳、进口豆 粕);(7)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了以哺乳动物为原料的动物性饲料产品(如骨粉等);

(8)饲料中使用了工业合成油脂或畜禽粪便;

(9)饲料中来源于已认定的绿色食品或副产品或通过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成分相加不到90 % ;

(10)饲料中添加了无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号的预混料;(11)预混料中添加了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添加剂(如乙氧基喹啉、人工合成的着色剂、药物性添加剂等)(12)饲料添加剂使用量超标;

(13)无预混料产品标签、三年购销合同(协议)及批次购买发票复印件;

(14)使用药剂不全,缺少动物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15)使用了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药剂;(16)使用药剂对象超出了限定范围;(17)使用药剂超出了限定的使用方法;

(18)使用剂量填写不规范,如“10g/头”、“3瓶”;(19)使用剂量超标;(20)未注明停药期;

(21)末次使用 与宰杀(挤奶、捕捞)时间间隔小于停药期;(22)“使用的药剂”与“用途”不符,如抗菌剂在“用途” 栏填写“防治寄生虫”; 2.评判标准:

(1)出现(1)、(2)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填写;(2)出现(4)、(5)、(13)、(14)、(18)、(20)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3)出现(3)、(6)、(7)、(8)、(9)、(10)、(11)、(12)、(15)、(16)、(17)、(19)、(21)、(22)任何一种情况,按不通过处理。

六、“表四 加工产品生产情况”

1.审查要点:

(1)此表填写不完整;缺填表人签字或公章;(2)此表填写不规范;

(3)“实际年产量”大于原料供应单位“年供给量”;(4)执行标准不明确;或已发布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的产品,仍执行国标或企业标准;

(5)主原料来源不符合加工产品原料有关认证规范要求;(6)无法判定辅料是否达到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7)原料年用量与产品“实际年产量”间无损耗率(增长率);(8)使用了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添加剂;

(9)使用的复合添加剂中,含有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成份;(10)添加剂使用量超标;(11)添加剂使用超出了限定范围;(12)缺添加剂产品标签;

(13)添加剂名称系缩写,无法判定其有效成份;

(14)使用了绿色食品相应产品标准中“不得检出”的添加剂,如果脯中添加了合成色素。2.评判标准:(1)出现(1)、(2)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填写;(2)出现(3)、(4)、(6)、(7)、(12)、(13)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3)出现(5)、(8)、(9)、(10)、(11)、(14)任何一种情况,按不通过处理。

七、生产操作规程(种植、养殖、加工)1.审查要点:

(1)缺生产 操作规程;

(2)规程制定不规范;或缺少内容;没有可操作性;缺公章;(3)生产操作规程不是本单位依据当地(或自身)的情况制定,而是国标、行标、地标或技术资料的复印件;(4)操作规程过于简单,缺关键 技术环节;(5)操作规程制定没有体现绿色食品生产特点;

(6)操作规程中投入 品使用 情况不明确,如农药缺剂型规格,兽药缺停药期;

(7)操作规程中投入 品使用 品种数小于表二(表

三、表四)中填报的品种数;(8)生产操作规程中有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投入品(农药、肥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渔用药、食品添加剂等);(9)操作规程中投入品使用量超标;

(10)操作规程中投入 品末次 使用与收获(屠宰、捕捞)时间间隔小于安全间隔期(停药期、休药期);

(11)加工工艺不符合绿色食品相关标准的要求;(12)缺投入 品产品标签(原件);

(13)植物(动物)品种或投入 品品种 为转基因产品;(14)植物(动物)品种从国外进口。2.评判标准:

(1)出现(1)、(2)、(3)、(4)、(5)、(6)、(7)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制定操作规程;

(2)出现(12)、(14)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3)出现(8)、(9)、(10)任何一种情况,检查员现场检查,确认当年生产实际使用情况,如实际使用情况符合要求,要求企业重新制定操作规程;

(4)出现(11)、(13)任何一种情况,按不通过处理。

八、质量控制体系 1.审查要点:

(1)无质量控制体系;

(2)质量控制体系不完整;缺农户清单; 缺基地图 ;缺组织机构图;缺管理制度; 缺公司 与基地(农户)合同(协议);(3)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 缺生产 中投入品管理;缺技术指导制度; 缺监督 管理制度;

(4)公司与基地(农户)合同(协议)无有效期;或有效期不足 3年;

(5)基地图编制不规范;

(6)基地(农户)名单提供的种植面积(养殖规模)大于申请认证产品的规模;

(7)基地(农户)名单提供的种植面积(养殖规模)小于申请认证产品规模的规模;

(8)公司委托第三方技术部门进行基地管理,缺少技术部门对基地管理制度;缺委托合同;委托合同无有效期或有效期不足 3年;(9)基地管理制度或合同(协议)中有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投入品;(10)基地管理制度中有公司转让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现象(如公司本身不销售认证产品,而是经公司同意(授权),由基地(农户)自行销售时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评判指标

a出现(1)、(2)、(6)、(7)、(8)中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b出现(3)、(4)、(5)中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制定; c出现(9)、(10)中任何一种情况,按不通过处理。

九、产品执行标准 1.审查要点

(1)缺产品 执行标准;

(2)已有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仍执行国标、行标、地标 或企标 ;(3)企标未 备案;

(4)企标备案 人与申请人不一致;产品名称与申请认证产品名称 不 一致;

(5)企标中 产品原料配方与“表四 加工产品情况”不一致;(6)企标中 有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投入品(如食品添加剂等)。2.评判指标

a出现(1)、(2)中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b出现(3)、(4)中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重新备案; c出现(5)、(6)中任何一种情况,不符合要求,检查员现场检查确认,并要求企业纠正。

十、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复印件)

1.审查要点

(1)无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复印件;

(2)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注册人与申请人名称不一致;(3)超过有效期;(4)超出营业执照范围。2.评判标准

出现(1)、(2)、(3)、(4)中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十一、外购原料合同(协议)

1.审查要点(1)缺原料购销合同;买方与申请人不一致;卖方与绿色食品证书所有者不一致;

(2)合同中产品名称与绿色食品证书上产品名称不一致;(3)合同订购量小于申请认证产品所需原料量;(4)合同订购量大于申请认证产品所需原料量;

(5)合同订购量大于原料生产单位所能提供的产量(该产量应为绿色食品证书上核准产量减去已销售(订购)量);(6)无合同有效期;有效期不足 3年;

(7)合同缺公章;公章不清晰;公章全称与购买双方名称不一致;(8)缺原料生产单位绿色食品证书复印件;(9)原料生产单位绿色食品证书已超过有效期;(10)合同涂改;

(11)缺批次购买发票复印件。2.评判标准

a出现(1)、(4)、(8)、(11)中任何一种情况,要求企业补充材料; b出现(2)、(3)、(5)、(6)、(7)、(9)、(10),要求重新落实原料,并签订合同。

第四篇: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课程报告

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课程报告

在本学期1——4周的学习中,沈老师带领我们一起,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和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相关的词,但在学习沈老师的课程之前,总是感觉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离我们是非常遥远的。但是在课程之后,在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后,感觉到邮寄农业和绿色食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

翻阅党中央出台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文件中,总是这样强调:“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证食品安全”。这对中国特别是加快发展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有机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相对比较晚,很多人对此概念还比较陌生。什么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和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和内涵是什么?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百度百科中分别输入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分别是这样定义的:有机农业:是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而绿色食品,则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而说得详细一点呢,在有机农业的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充分提高系统中包括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充分考虑畜禽在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活需求和条件,协调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的平衡。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动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称为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以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农业清洁生产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而采取的可持续发展型农业。在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中,人类、土地、动植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多元整体,人类的健康与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因此,有机农业生产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2)循环利用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3)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4)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5)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6)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而绿色食品亦然。

而相对于国外有机农业优越的发展条件,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有机农业在我国具有非常广大的市场前景。

在我国,很多人是有着乡土情结的,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感到厌倦,儿时的农村时光吸引着一部分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投身于有机农业,当然,商人逐利,肯定也是有着为了利益而做邮寄农业的,但在我看来,不管出发点如何如何,相对于做转基因,做有机农业总归是一件大好事,不论是对于整个生态环境,还是对于国人的健康,子孙后代的幸福。

其实个人觉得,有机农业并不难,就算是我们大学生都可以做,之所以会在我们看来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难做,是因为我们和大部分人都一样,都只是潜心做了一名坎坷。在做有机农业时,很多人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选择了走老路,走套路,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录,诚然,这样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见笑了市场风险,但是就长远来看,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当然,我并非要否定别人走的路,别人做的好的,我们当然可以吸取经验,但是只是一味的学习别人而不进行一些创新是不行的。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味地跟在别人的屁股后边就只能吃别人剩下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央不停地在强调中心要想第三产业服务也转移,而有机农业的发展从大方向来说,并不是靠种点菜就能发展得起来的,应该将有机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种菜都是浮云,搞有机农业的农家乐和观光农业才是王道。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的将有机农业做大做强。

而很多人在做有机农业失败了,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不能有效地把我市场,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很多人做有机农业时,采取了先种菜,后卖菜,再宣传的老路子,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种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种菜前就得做市场调查,根据市

场需求来种菜,正确的营销模式在我看来应该是先宣传,再种菜,名声出去了,市场有需求了,自然菜也就不愁卖了。而做有机农业,还有一个必须注重的,就是品牌,只有吧品牌做出质量,做出名声,才能把有机农业做大做强。

李思逊

2010年3月28日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三、简答题

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它与动态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研制和教学活动过程都受某种理论的影响。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地位与价值的不同理解,派生出不同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如课程研究领域里有影响的理论有学科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学研究中有影响的理论有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等。

3、简述心理学对儿童学生观的影响。

对儿童本性的看法有两种相对的立场,一种认为儿童期是迈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不完美的、未发展完成的,需由成人严格控制、严格训练;另一种是以儿童自身为目的,认为儿童在成长初期就具备潜在的完美的品质,随着儿童的发展,加上适当的环境,美好的品质便会展现出来,儿童的天性、兴趣、人格理应受到尊重。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引发学生观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2)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教师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学习风格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但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有思想性的倾向,实验基础不足,在实践中不易把握和操作。

5、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代课程设计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1.多种取向的综合。现今的课程设计多采取整合或综合的取向,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生与社会二者的需求,以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发挥更全面的功能;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课程内容选择强调精选能反映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基础性,同时要使科技新进展、新成果在课程内容中得到反映,以使学习者站在当代的最前沿,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时代性;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当代学习观正在向主动建构的学习观转变。学习活动的设计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索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学习的意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大的转变。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功能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化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课程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内容,重视学习者主动学习;二是将重心放在教学的环境和经验的重组上。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有不同。过程模式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发展。过程模式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教育实践的变革应该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但缺乏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程模式注重内在价值活动准则或程序原则,这可视为更高层次更为抽象的目标,因此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该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晰、可操作,课程目标要通过许多不同的经验达成,泰勒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指标。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具有(1)导向功能即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后,要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及参与的热情;(2)控制功能,即可以不断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策略,限制教学活动偏差的积累,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控制的依据;(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要细致,具体,要近期可能实现;要难易适中,争取把目标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评价更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包括(1)目标分解,即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有再认识的过程。能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2)任务分析;即为了达到单元目标规定的必备的从属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剖析具体的从属能力;(3)起点确定;即确定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教学目标的起点要与学习者的特征相适应;(4)目标表述,目标表述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具体、明确行为目标的可观察性、发生条件和标准等;(5)类别化、层次化。即在目标表述之后把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的认知层次一一对应。组成分层递进的目标与内容。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目标主要有:(1)强调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增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维度,对应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这个新课程目标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学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答: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当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1)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的原则。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其他各个阶段的先导和方向,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经过周密思考,认真研究社会、学科、学生等诸方面特点与需求的结晶,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最主要依据。(2)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的原则。选择的课程内容只有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态度。(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选择最基础性的内容,则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更具有发生性,起始性,迁移性。(4)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原则。只有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回归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俗称“看不见的教育”。(3)影响的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除。(4)结果的难量化性。隐性课程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这些非预期性影响是难以量化的。

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见教材147-148页)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1)整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自主性(5)合作性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答:目前完善与发展选修制度的主要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应该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有共同评估标准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的异同。

答:(1)互动调适观制定和参与观都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动态调适。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2)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课程在过程中实施。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认为课程实施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主张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修正作为实施的一部分,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师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造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结果。不过,这种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思路过于理想化。(3)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革新评价。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对实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参与制定观最大限度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造,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制定过程。但这种思路与教学实际有一定差距。

7、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那些问题?

答: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五个层面的问题:(1)教材的改变。教材的改变是课程实施的开始,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新课程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就要编写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2)组织方法的改变。组织方式包括学生分班与分组安排、时空顺序安排、人员分配等方面的内容。(3)角色或行为的改变。教师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并落实在学校的活动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是课程实施实性效果的重要标志。(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课程实施者必须从理论上认识课程各要素的意义及其关系,了解一个新课程方法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这些理念的依据和作用,认识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实质及其反映的理念与基础,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是实施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将课程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5)价值的内化。价值的内化是指课程实施者将新课程提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地执行课程的各组成要素。

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答: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者因素。这些因素的各自作用:(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教师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2)学校领导与管理者: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3)课程专家。课程专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

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主要是:(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指向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性和开放性。(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交给教师,体现一种“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的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实践中通过开发国家课程以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照顾具体学校、社区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二者互相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开发、实施与评价中都要发挥骨干作用,这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05 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21 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的主要观点是: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P208-209 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P236 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P241 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P259 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P261-264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p276 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中包括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的主要作用:(1)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2)教学活动更加有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3)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4)提供有效的交互,增进学生的参与度。(5)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6)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方便学生学习需要。(7)有利于学生针对问题寻找货源,促进学生“发现”和“探询”活动。(8)有利于教师摆脱繁重的备课工作,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致力投入教学改革。(9)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10)有扩大教学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育规模。

2、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它可用作屏幕及影音广播、屏幕监看、语音监听、辅导及示范、远端遥控等。(2)校园网。它能提供下列服务和应用:计算资源、辅助教育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图书查询、电子邮件、使用INTERNET。(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通常有以下四种形式:同步讲授式、个别辅导式、讨论学习式、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不会墨守成规,每节课都有新意。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的形象性在于借助于比喻、描绘等手法,通过动作、表情、图案、板书以及现代教学手段等来表现,最主要的实现工具是教师的语言形象。(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培养情感成为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情感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的情感体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教师要以情动人,使爱通向学生的心灵,使爱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魅力。(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是有机统一的,教学艺术美以内在美为基础,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

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清晰度与学生学习成效正相关,教师教学语言的严密度增强教学的说服力与论证性。(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习惯,教学语言艺术也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本身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不仅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水平,而且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6、什么是副语言?

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辅助言语是言语表达技能,不是言语本身,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准确表达词语的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类语言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呻吟等,在特定的语境下能表达词汇以外的思想及情感,并在课堂教学中帮助教师传递信息,有时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

7、简述CIPP评价模式。

CIPP,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该评价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方案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常以两种角度进行评价:关联性和符合性。

第二,输入评价,主要是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方案进行评价。输入评价研究变通的实施策略,并确定如何运用资源以达到目标。输入评价主要探讨不同策略达到目标的可行性、成本效益、逻辑效用和实际效用等。

第三,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确定或预测课程方案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方案的有效信息。过程评价的范围包括实施步骤、教学法及学生活动等。

第四,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CIPP评价模式比较全面。但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掌握较难。

8、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对于发展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具体指出几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七点:(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9、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下载《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1-简答题(单人完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作业1-简答题(单人完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简答题部分: 1、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绿色食品(精选多篇)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认证又各具特色。 (1)质量标准不同。无公害农产品是......

    质量管理与认证课程学习心得

    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的学习心得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能发现“IS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字样的身影,但是,我并不了解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认证,直到这学期,我选修了李奔波老师的《......

    《绿色食品、生命与健康》课程论文五篇

    《绿色食品、生命与健康》课程论文院别: 班级: 学号: 姓名: 绿色食品、生命与健康 绿色食品(中国)指无污染、安全、优质和有营养的食品。 为了更健康的生活,我们应该关注绿色食品生......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作业1.第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2.第2题 在课......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摘要:地理课程一直强调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简要从地理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一种新媒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