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时间:2019-05-13 01:5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数学教育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

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每个师范生的必要修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育学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掌握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评价等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初等数学及简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李求来,昌国良.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9、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10、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李士锜 编著.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1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鲍建生、周超著.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5、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推荐学生阅读书目:

1、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3卷)

2、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

3、F.克莱茵:《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4、M.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

5、范良火等:《华人怎样学习数学》

6、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7、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8、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况(约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明确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掌握学习该学科的一般方法。教学内容: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特点

4、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5、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数学新课程介绍与解读(约6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思路。

2、掌握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3、了解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具体特点。

4、领会全国普通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教学内容: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

3、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简介

*

4、全国各自主命题省份高考方案解读 *

5、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说明:前面2部分内容可以详讲,后面3部分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第三章 数学教学理论选讲(约12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著名专家的数学教学理论、解题理论等。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问题,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现代数学教学理论选介

(1)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2)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

2、教学、心理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建构性教学理论及其运用(2)启发式教学理论及其运用(3)问题式教学理论及其运用(4)主体性教学理论及其运用(5)情境式教学理论及其运用(6)理解性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说明:鉴于大教育学类课程普遍存在的“居高而未能临下”,本部分内容可结合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对数学教学进行解释性、运用性研究。以上选题仅供参考,主讲教师可结合自身优势与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取舍。第四章 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约8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掌握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

3、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特点与方法。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数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4、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1)数学概念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2)数学命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3)数学证明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4)数学解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5)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第五章 数学教学基本工作简介(约6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学会撰写数学教案。

2、明确说课的意义与特点,掌握说课的方法与策略。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一)——备课 *

2、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二)——上课

3、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三)——说课 *

4、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四)——评课 说明:尽管本部分内容是《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但鉴于以下原因:①《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且授课教师较多,不能保证均能统一地、较好地得到落实;②重要内容进行必要的重复,更有助于使其得到落实。因此认为还是有必要进行讲解,但可以适当简略,并有所侧重(比如第1部分和第3部分)。第六章 数学教学评价简介(约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教学内容:

1、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数学教学评价的新理念与实施

3、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4、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5、数学考试中的命题探讨

第七章 数学教学研究简介(约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研究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有关方法。

3、使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论文习作的训练。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2、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事件”(研究组织、报刊杂志、学位点等)

3、数学教学研究的选题

4、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

5、数学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规范

第八章 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透视(约4课时)

1、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质的揭示

2、“双基”数学教学理论

3、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与特长生的培养

4、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

6、学习心理学与数学教学

说明:本章多数内容可作为机动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教师自身优势,可多讲、少讲或不讲。

第四部分 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拟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拟定18个教学周,共54学时(具体操作会有出入)。

本课程内容弹性较大,以上所列内容,与其说是“标准”,不如说是“指南”。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围绕核心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自身的特长与优势,灵活处置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中应处理好本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尤其是数学课程论和数学学习论的内容),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本课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味地空洞说教,应把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按需进行数学课堂观摩(录像或实地)。

第五部分 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相关资料检索、阅读和研修,以进一步拓宽、加深和运用所学知识,并能依照具体情况完成一定的作业量。

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卷考试可以灵活采用以下方式之一:研究专题综述;研究报告;教学设计研究;外文资料翻译与评述。闭卷考试也应以主观试题为主,客观试题为辅,以避免学生呆读死记。

课程总成绩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综述、研究报告,或教学设计(开卷):占30%(2)平时表现(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10%(3)期末考试(闭卷):占60%

制定者:李祎 董涛 校对者:李祎 董涛

审定者:叶雪梅 批准者:周哲彦 修订日期:2010年2月

第二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明确地指出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和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内容: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如何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重、难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为本章的重点;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为本章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发展,把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学科知识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机结合,系统研究数学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本章要解决的是五个问题: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4、数学教学系统;

5、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 1.1 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1.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不能代替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修养

当代的数学教师,不论是初中的、高中的还是大学的数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它包括: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立体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多功能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换位思考”,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会使数学教科书中各种静态的知识达到动态、发展的境地,从而使讲授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数学教育专业的合格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描述为:具备一定深度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解决数学教学低效率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中的不少人,把自己和他所教的学生训练成应考的机器。一切为了考试,可以不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讲教学艺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大搞题海战术的、不动手去做而只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这种既耗费师生精力和时间,也难以让师生都体验其中乐趣的教学,效率是相当低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其基本内容来源于数学教学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方法都是多年来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而不少的理论又汲取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再把它们与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及过程结合起来,使之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造成数学教学低效率的各种原因,理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来。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是倡导素质教育的需要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把研究和遵循认知规律、教育规律,追求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在内容的选取、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建立等方面,都力求突出上边的“两全一化”,因而是符合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精神的。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说: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4、学习要求:(1)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数学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 1.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中学教育系统中的数学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学。因此,它必须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当然还要涉及到其它直接相关的内容。

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和要求

历年来,在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及采用的教材一般称之“教材教法”或“教学法”,它们多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怎样教”的研究为核心,着重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应当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中许多新成果来丰富我们原有的内容,上升为比较系统而严谨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引领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探索性的一步。它以数学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也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以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为主体,现代数学教学的方法为核心,提高数学教学能力为目的,力求融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一体,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突出一般教学理论在数学教育中新的发展与应用,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综合研究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和方法,使课程既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可以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去研究: 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教学对象(教谁?);教学内容(教什么?);学法(如何学?);教法(如何教?);学习效果(学得如何?).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整体上不仅知其然,也知道一些其所以然,或者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探求其所以然。为了适应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多数学生的学习特点,本书在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仍把“怎样教”作为重点问题阐述,仍介绍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如下: 首先,我们通过对数学学科的素描,让读者从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诸多方面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数学学科。清楚“数学学科”的内涵,就能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许多最基础的东西,对进一步明确数学课程的地位、作用显然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我们通过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剖析,进一步明确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使读者从中理解数学教育教学与德育、智育乃至素质教育的关系。

紧接着,凭借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论的知识进行“学习”概念的再认识,阐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对学习的客体--携带信息的材料--主要指教材,我们从初、高中现行数学教材中抽取部分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剖析,使读者懂得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典型问题及教材的分析处理的训练,让读者初步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方法。

再往下,我们阐述数学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读者在了解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些什么,进一步对一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规律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对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数学教学过程,则借助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阐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一重要命题,并通过一些实例介绍能启发思维、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模式,让读者自己去体验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对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特殊且重要的角色的教师,我们通过教师的备课、教研活动、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技能方面的阐述,让读者基本掌握课堂设计和教案编写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对方法进行调整和组合;能通过一些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达到可以上讲台实习的基本要求。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本书的最后两章围绕: 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数学教学评价这两个问题展开,希望能让读者对数学教学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有关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知识。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要让学习本课程的学生: 1.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物理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 1.3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数学教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极为广泛。因而它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综合性

它处于数学、教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界”处.在数学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中,它针对自身研究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相邻学科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总结出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具体规律,从而归纳创造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所谓综合性不是这些学科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是从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运用这些学科的原理、结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数学教育本身的问题。

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修养,而且数学的造诣越高,越能把握数学内部的精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但值得指出的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是数学的自然结果,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当然要受制于一般的认识规律.但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抽象性、概括性较高,基本上是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前因后果联系比较紧密等),这样,数学学习又有其特殊性.数学教育的综合性就是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规律,其中有课程、教材设置、编写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实践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人们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作为认识过程来深刻分析的成果.这种认识过程旨在寻求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规律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是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得来的.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学实践,运用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出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受教学实践的检验。

三、发展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学科.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基础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及教学方法也需不断改进。

当前,由于中学数学内容正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九年义务教育已作为公民教育逐步得以实施,传统教育观、教育理论也正处于彻底更新的时期。因此,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理论体系正处于初步创立阶段。无疑这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要以广泛的实践经验为其背景。它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数学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总结出许多方法,如引入新概念的具体--归纳法及抽象--演绎法;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对比、类比及正反例证的方法;在概念体系中教学概念以求掌握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概念的教学与学习的丰富的背景.离开这些背景,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述,是不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

第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所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实践。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数学教学论去研究。如对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如何评价?对数学教材的现代化如何理解?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数学课程中要不要反映人人都要达到的水平? 如何反映? 如何组织数学课程,是按结构化的方式还是按学习心理规律的过程? 随时代的发展,哪些学科应逐步引进中、小学数学课程中? 新时期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应该研究的问题。

第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能指导实践,并能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由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在较高层次上研究数学教育,所以它对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科学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科学性一般体现在,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符合其它学科的一般规律,符合实际。数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是否已被人们所认识,认识的深度如何? 就以教学说,教学的一般规律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教学原理,根据教学原理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就是教学原则.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度、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许多种教学原则体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像数学那样,对于同一个问题,虽然方法不同,但正确的结论是唯一的。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却不一样,对于问一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处理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较为理想的结果。这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性的一个特点,客观规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人们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着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某种条件的限制,因而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也是会发展的。

五、教育性

数学教育学始终要员串一条红线,那就是要强烈地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就现阶段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而德诸方面部要有所要求.特别能力、态度、个性品德不是知识教育的自然结果,而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论中研究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意志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在课程设计时,仔细地研究它们的要求,如何安排、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进程中.在教学论中就要研究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要求。

事实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五个特点有其各自的作用。综合性是数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依托,实践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发展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规律。科学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育性是贯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始终的一条红线。

§ 1.4 数学教学系统剖析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要素至少应当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客体。

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数学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还是检验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的效果的实践表征。学生情况,如学生智能水平、年龄、性格、健康状况、兴趣、动机、情绪、家庭情况等,是主体这一要素的重要指标参量。我们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自觉进行学习反馈和控制活动,表现出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不考虑上述的各指标参量。教师的一切主观努力,只有符合学生各种心理规律和实际状况,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作为数学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可视为学习的媒体;作为数学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信息反馈,依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时还存在教中有学、教学相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又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一句话:在数学的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数学教学目的能否落实到学生身上,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素质,如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兴趣、动机、性格、情绪等,它们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数学教学工作者。要为人师表,就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热爱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甘愿为这项工作做奉献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要教书育人,就应当以对学生的尊重、热爱、期望为基础,形成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用既看到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又不脱离我国国情、历史和具体现实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学生;就应当努力克服数学教育与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先进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坚持向书本、同行、学生学习,改进和完善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要完成数学教育与教学的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数学知识、数学史和数学方法论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必须具备比较系统和熟练的并在数学学习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必须具备必要的哲学、美学、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数学知识信息,在系统中发挥主导调控作用。

数学教学客体,即携带数学教学信息的材料。如数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数学课外读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具、实验装置、挂图、练习册等。就数学教科书而言,它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和组织,把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等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它通过自身的结构,指出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度和要求;通过分布和渗透在其中的观点、方法、要求,启示和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能力发展和其它非智育的教育.对教材内容最起码的要求是: 教师可运用教学手段加以表述,学生能够接受、理解,而且还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表述进行转换。

分析了数学教学系统的三个要素,我们可以分析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 这样,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就由静态变成了动态,知识变成了信息,使三个要素的匹配关系成为可以即时调整的组合,成为动态的系统。这就是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情况。

按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即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确定最优化方案的主导思想是: 系统整体效果最佳,整个系统的功能才最佳。

要使教学系统的功能最佳,必须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组合最佳。这就涉及到: 1.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即花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有效地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量。

2.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即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而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3.“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即教师的“启发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与学生的“思考求疑--积极质疑--创造解疑”彼此配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最佳结合。

5.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的最佳结合,即教与学双方相互适应,使每个学生都处于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6.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教学过程,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

7.德育、美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即寓德育、美育于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很好的培养。

可见,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并非简单的知识信息传输和接收过程,需要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去剖析和认识它。

§ 1.5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中一门颇具特色的必修课,要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好,需要了解它的研究方法,并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同样的科学方法去体验、感悟,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正在展开研究并已取得一些成果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应当说还有许多东西有待完善,因此,完整地表述它的研究方法还有困难。这里仅就一些有明显实效的方法作简单介绍。

1、科学实践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化,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内部去深入进行考察,从研究教学过程发生的各种现象与其它现象的联系入手,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实地的观察、实验或调查),我们称之为科学实践方法。它包括:(1)科学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观察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为总结某一地区或某所学校在数学教学上的先进经验,组织人员深入到该地去听课、录音、录像、摄影等等,并作出评课记录和参加教研组活动的记录,在搜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其中的特点,提高到理论上去认识。还有为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而采取的追踪观察,包括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中的监控、与学生的交流等等。再有为研究学生中的个体或群体学习数学中某个章节内容时,对整个过程的表现的现场观察,包括他们对数学情境的兴趣程度、疑虑程度,对学习讨论的参与响应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均称之科学观察。

由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因素多,综合作用性强,观察的时间短,难以获取明确的结论;观察的面窄,结论难具代表性;又由于育人过程的长期性,被教育者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要显现出教育者的意图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科学观察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也因此,数学教学观察的报告必须强调指出具体条件、特征现象和完整的数据。否则,可能会给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带来较大的偏差。

对数学过程的研究,采用科学观察,还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避免观察中出现主观偏见和谬误。同时,要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原则,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全体,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努力避免下结论时有片面性。

(2)科学调查

科学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方法。它通过各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问题。其目的是: 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取得的成绩,找出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数学教学过程的规律问题来.科学调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当事人甚至第三者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搜集书面材料的途径来了解情况.科学调查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整理、总结这四个步骤.调查前,明确调查目的、课题,确定调查范围、对象,草拟调查提纲、计划,这是准备;采取各种手段广泛搜集材料,实事求是地记录,包括文字和音像方面的记录材料,这是实施;将调查搜集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鉴别、核实、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是整理;根据调查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后作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是总结.(3)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比如,为研究数学教学中对某一知识单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效果最佳,就可采用实验的方法:在甲班采用“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的实验模式,突出对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提出问题,不涉及该现象是谁发现、谁概括总结出规律的;在乙班采用“背景→思想→阅读→实验→指导”的教学模式,重点介绍科学家数学探究的经历,把概念建立起来之后,通过阅读理解规律,最后,再以实验进行验证。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结论来.2.科学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数学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内)为基础,以此建立起来的理论属于应用理论。其概念和规律一般不与既定科学的相关概念、规律相矛盾。其中,既有依数学本身的特征及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直接建立的,比如“数学学科”、“数学模型”等;也有以此为基础,引申、拓展相关学科的概念、规律之后建立的,如“数学美”、“数学素质”建立概念和总结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理论、物理实验自身的性质不随教师、教材编写者、时间及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一时一地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检验其是否符合物理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科学思维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客观属性以及数学教学的客观特征。这样,既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容易比较高效率地获得适用范围较广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第三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读书笔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姓名:孙金辉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号:2130402021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本书是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由于近年来,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行,但是实施的效果还不是很满意,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随即开始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再此主要的是课程改革。下面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立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因此教育和学习是起核心作用的。但是我们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堂实施基本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等问题。所以本次改革着重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身的问题,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

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总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二、课程结构

通过对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我们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以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活动探究,为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其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和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采用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的评价理念。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出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而我们今天提倡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过去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智力的卓越性”等,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然而我们必须对于实际中存在的关于它的误解进行澄清,首先“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成人专家化倾向,再次“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功能上的过分窄化倾向,最后“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学科化的倾向。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于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与观念对象。现时代的教材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日本的清水厚实将这些形式概括为:教科书教材、图书教材、视听教材、显示教材和电子教材。另外还有一种从力学论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概括和分类的观点。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确立起“教材系列”的概念和观念。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决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所谓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动机--效果原则、能力--适应原则、练习--适切原则和引导--持续原则。

四、教学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校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是所要做的工作。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在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加德纳认为面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具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凑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用正式的评价工具,而是要通过观察学生及他们与同学、朋友谈话和讨论的情况来了解学生。他认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我们举例如下: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hands--on的活动,hands--on意识是动手活动。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它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3.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4.小课题和长作业,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这一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五、课程与教材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课程评价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大约四个时期:测验时期、测评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它们又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取向的维度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西方世界正在进行一场称为“评定改革运动”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新的评定方式,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等,形成了一种“表现评定体系”。

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体现的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发展性课程评价正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它的评价理念主要包括: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的发展。它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六、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如何构建符合决策分享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管理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部分将提供给我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和分析的参考框架,尝试阐明国家、地方、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具体权利与职责,特别是对国家课程管理中的教科书管理以及地方与学校如何在三级课程管理框架内进行各自的课程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七、课程改革与教师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关注的不同,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关注的视角不同会看到学生的多元智力,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机械。新的课程也要求教师对于课程知识进行重现界定,对于课堂情境进行新的组织,通过不断地改变找到适合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合理状态。所以新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要进行创新,也需要教师大胆创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本书的思考:

读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本书,看到了改革的宏伟蓝图,看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为了课程基础教育课程勾勒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朝气的蓝图。下面结合书中内同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首先谈改革,这本书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谈论改革的方方面面,可见改革力度之大,当然也可以看书我们存在太多的问题。我认为改革就等同于革命,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血的教训,我认为要有切实的好的改革就必须得有“牺牲”,必须的“流血”。国家制订了好的改革方案,但是我们的实施怎么样呢?正如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应试教育也抓的紧紧实实。我们国家今天的教育现状,我认为必须的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因为城乡相差太多。当我看到北京的基础教育投资,在回顾我原来学校的状况,我为之一振,是真正的心在震撼,也使我意识到为什么很多老师宁愿在城市里拿那些“高额的工资”,也不回农村过“舒适的生活”。是他们变了吗,是他们没有建设自己家乡的理想与抱负吗?我认为是现实打败了他们的梦想。但是不得不承认农村教育是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是稳稳当当的为了升学,那我们期待的公平难道只有通过“升学”改变吗?但我们的结果也不是那么理想,因为其实我们的命运改变了,但是我们农村的教育还在如此进行着、反复着,所以改革不是一种政策,而应该是一种意识,当我们人人有了改革的意识那么我们的改革的春风才真正得到来了。

二、谈理论依据,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统整的建构主义,因为建构主义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论系统观,所谓统整就是融合这些建构主义流派的优势,进行合并得出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包括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然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生固有的经验,认为学生进入教室学习不是空着脑子来,而是带着一定的经验而来,所以我们要以他们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面对学生进行教学,从他们已有的经验上面生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还强调情境性,强调情境教学。当然还有学生观、评价等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既然提出来好的理论,理论是什么,理论我认为是灵魂,正如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就会变得呆滞或者说是活死人,那是很可怕。但是理论有了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是主要的,如何正确理解学生,如何制定教学内容等等才是难点,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用理论知道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才是最佳的方法,而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应该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所有老师开始正真的思考实际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时候,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会越来越好。

三、谈“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一种好的学习如何得到实施,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很好的指导,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挥者,只有你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态度,那么才能够创设出好的课堂氛围。目前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而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内容和范围的一种界定,只有教师将其理解并赋予自己的知识,才能够发挥真正的教材的作用。我们不是需要死板的教书匠,要想让学生有创新、有发展、有提升,那么我们就得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问自己的课程是不是合适、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欠缺,只有自己进步了,学生才可能会进步。正如加德纳说的“教育的起点不是学生有多聪明,而是把学生叫聪明,从哪里把学生叫聪明”。我认为佛赖登塔尔提出的现实教育思想就很好,因为我们最终留下的知识都是必须的,而我们却话很多时间去重复的干一些事情,以使自己掌握那些繁琐的知识,最终也会被我们所遗忘,遗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效果。所以我们要把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化的过程。

第四篇:数学课程改革论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数学课程改革论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论高职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

摘要:本项目以电子政务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及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并从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岗位工作特点三个方面分析其必要性。

关键词:项目课程;项目教学法;高职教育;电子政务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09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101-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3

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构建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界定及意义

项目课程的开发,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密切联系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

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项目课程有着特定内涵,与以课题、主题为中心的发散式项目课程不同,高职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聚合式的课程。其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工作领域中既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其选取不能凭主观想象,而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思维与行动的目标指向是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项目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课程切入点的观点,取而代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其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些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其用意在于以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载体,延伸到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项目课程并非要否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强调要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它们。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实施项目课程并非只强调训练技能,还强调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项目课程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是高职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项目课程的开发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把工作任务作为项目课程的逻辑起点,坚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整

体设计。其中,教学内容项目化设计是项目课程的核心教学策略,而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颠覆性的改革。

开发项目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推进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全面改革的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项目课程开发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因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以及课程的项目教学来完成,而项目课程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次,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与专业密切联系的企业项目与任务,教师与学生只有通过课程项目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才能做到与行业接轨,才能推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才能有助于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最后,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项目课程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学校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与丰富的知识,有条件进行项目课程开发与成果社会化应用,从而服务于企业和行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项目课程开发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原动力,应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研究任务。

二、项目课程的开发流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教育目的。但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其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工作任务结构分析基础之上的。在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中,要通过整合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分析,按照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以电子政务专业为例,项目化课程开发要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原来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进行解构,重新开发和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见图1)。

项目课程是一个综合程度和复杂程度都较高的模块(职业岗位),需将其与工作任务内涵(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内容按照步骤、顺序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单元(行动领域),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领域),引导学生行动化的学习;同时使学习结果具体化,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具体环节如下。

1.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依据电子政务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实施项目教学法。

2.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

其中主要制定项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如认识公共行政、熟悉基层管理等)。

3.自主学习前的准备

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开展项目教学要做好以下准备:项目计划准备、实施计划准备、知识技能准备,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准备。

4.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的过程

通过收集与构思、巡回与指导、交流与讨论、讲解与研讨、总结与提高等过程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课程开发得再好,也需有项目教学法配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就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负责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完成信息处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全过程,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见图2)。

作为行为引导型教学的一种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和动手能力不强的弊端。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例,把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教学小组,可以通过完成一定的项目让学生经历信息收集、信息整理、方案设计等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信息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个人的特长,学生在各个项目组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分别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任务,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了各个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产生下一次积极参与的动机,使项目教学在学生取得成功、教师期待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五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2011年修订版,2012年使用)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数学教育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

课程性质:

《数学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每个师范生的必要修养。《数学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掌握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评价等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初等数学及简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李求来,昌国良.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9、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10、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李士锜 编著.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1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鲍建生、周超著.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5、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推荐学生阅读书目:

1、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3卷)

2、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

3、F.克莱茵:《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4、M.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

5、范良火等:《华人怎样学习数学》

6、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7、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8、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数学教育基本概况(约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明确学习数学教育的意义,掌握学习该学科的一般方法。教学内容:

1、数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

3、数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4、学习数学教育的意义

5、数学教育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数学新课程介绍与解读(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思路。

2、掌握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3、了解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具体特点。

4、领会全国普通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教学内容: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

3、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简介

*

4、全国各自主命题省份高考方案解读 *

5、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说明:前面2部分内容可以详讲,后面3部分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第三章 数学教学理论选讲(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著名专家的数学教学理论、解题理论等。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问题,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2、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

3、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理论

4、一般教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说明:鉴于大教育学类课程普遍存在的“居高而未能临下”,第4部分内容可结合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对数学教学进行解释性、运用性研究;主讲教师可结合自身优势与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取舍。

第四章 数学学习心理简介(约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一般学习理论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了解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数学学习的特殊理论。教学内容: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2、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3、数学知识学习的特殊心理过程分析 第五章 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掌握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

3、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特点与方法。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数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4、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1)数学概念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2)数学命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3)数学证明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4)数学解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5)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第六章 数学教学基本工作简介(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学会撰写数学教案。

2、明确说课的意义与特点,掌握说课的方法与策略。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一)——备课

*

2、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二)——上课

3、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三)——说课 *

4、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四)——评课 说明:尽管本部分内容是《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但鉴于以下原因:①《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且授课教师较多,不能保证均能统一地、较好地得到落实;②重要内容进行必要的重复,更有助于使其得到落实。因此认为还是有必要进行讲解,但可以适当简略,并有所侧重(比如第1部分和第3部分)。第七章 数学教学评价简介(约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教学内容:

1、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数学教学评价的新理念与实施

3、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4、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5、数学考试中的命题探讨

第八章 数学教学研究简介(约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研究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有关方法。

3、使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论文习作的训练。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2、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事件”(研究组织、报刊杂志、学位点等)

3、数学教学研究的选题

4、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

5、数学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规范

第九章 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透视(约3课时)

1、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质的揭示

2、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与特长生的培养

3、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4、数学教育技术简介

5、数学教师的专业化

说明:本章多数内容可作为机动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教师自身优势,可多讲、少讲或不讲。

第四部分 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拟在大学二

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拟定18个教学周,共54学时(具体操作会有出入)。

本课程内容弹性较大,以上所列内容,与其说是“标准”,不如说是“指南”。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围绕核心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自身的特长与优势,灵活处置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中应处理好本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尤其是数学课程论和数学学习论的内容),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本课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味地空洞说教,应把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按需进行数学课堂观摩(录像或实地)。

第五部分 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相关资料检索、阅读和研修,以进一步拓宽、加深和运用所学知识,并能依照具体情况完成一定的作业量。

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卷考试可以灵活采用以下方式之一:研究专题综述;研究报告;教学设计研究;外文资料翻译与评述。闭卷考试也应以主观试题为主,客观试题为辅,以避免学生呆读死记。

课程总成绩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综述、研究报告,或教学设计(开卷):占30%(2)平时表现(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10%(3)期末考试(闭卷):占60%

制定者:李祎 董涛 校对者:李祎 董涛

修订者:李祎 袁智强

审定者:叶雪梅 批准者:周哲彦 修订日期:2012年2月12日

下载《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王文明中学 邓小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11数专) 《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曾秉华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并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是否具有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

    第二次作业: 1、 阐述现代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特点。 答:共同的特点: (1)数学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2)数学课程目标面向全体的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 (3)数......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自学提纲 1、 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001年1月,教育部在华南师大召开正式启动大会,第八次课程就此拉开,2001年9月全国27个省, 38个国家级实验区起始年......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

    1、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为了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