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时间:2019-05-13 03:4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一节

数与代数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

一、数与代数教学的价值

(一)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科学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重。“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在以前的大纲中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计算——整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认识、性质以及相应的四则计算 量与计量——货币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

(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比和比例——比、按比例分配、正比例、反比例

代数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标准》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对义务教育阶段“数与代数”各部分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进行了调整。

第一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第二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

三、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见教材P237-238)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四、《课标(2011年版)》课程内容与目标的主要变化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内容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有所调整。但《课标》与《试用修订版》大纲相比较,该领域主要变化如下:

(一)数的认识

(1)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2)增加了负数的认识。

(二)数的运算

(1)整数四则运算要求在历次大纲中一直处于降低趋势。如:

1978年提八个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1992年提八个字:正确;但对“熟练”,“合理”,“灵活”分层次要求。如“对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2001年提两个字:能,会。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011年提八个字:正确,有据,合理,简洁。(2)重视口算,加强估算(3)取消带分数四则计算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三)式与方程

提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其目的是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允许学生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既不妨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珠算与计算器的使用

(1)取消珠算,只将珠算作为一种文化来介绍。《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2)引进计算器

(五)应用题 内容:繁——简;

方法:算术——算术、代数(78年以后);

能力培养:由单纯重视解题技能——同时重视解题思路。

呈现方式:应用题——实际问题;不强调类型划分。

解决过程:实际问题(抽象、简化)——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文字题(运算意义)——计算题(实现三次转化)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二节

数与量的概念教学

数的概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量的概念包括:货币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

一、自然数概念的教学

自然数概念教学的四个阶段:现行教材一般分为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与万以上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数 案例6.1:“0”的认识

【教学片段】认识数“1”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教学片段】认识数“1”

老师请小朋友观察图形,逐步能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图上画了些什么。比如:“一只梅花鹿,一只小鸟,„„”。老师指出,1只梅花鹿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并随手贴出一根小棒。再问学生,一根小棒还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知道:一根小棒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一个东西”,凡是一个东西都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告诉学生,一根小棒所表示的数,可以用数字1表示。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实物图片——小棒——符号”,逐步去掉现实对象的其他无关属性,使学生经历将数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并体会所有数量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初步渗透1和一个实物的对应关系。)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突出自然数抽象意义的理解 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步骤:

①通过数数,逐步把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数数:事物——动作——点子图——数

(由具体到抽象)

②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③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 ④学会正确读写10以内的数 ⑤初步体会0的意义

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 唱数(死记硬背式计数); 按物点数(理性计数); 按群计数(等价计数)。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教学案例】 100以内数的认识(一下)(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朱国荣设计。案例选自《小学数学经典课例——历史视角下的研究》吴卫东、邱向理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数数,掌握不同的数法

1.齐数教师的手指数(一个一个地数)。

2.请三名学生站在前面,指名数他们的手指总数,展示不同的数法(有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数完后,指名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数方法”?

(二)画圈,认识计数单位“十”、“百” 1.第一次画圈:认识计数单位“十” 指名说出图中某班人数(三十三人),并用数“33”表示。请学生思考: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一个小朋友,要表示全班三十三位小朋友,应该画多少个圈?回答后,组织全体学生画圈,画之前,教师明确提出:怎样画,能让老师很容易看出画的正好是三十三个圈?

(点评:学生自己画圆圈表示33个同学,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但教师明确提出画圈要求:要“很容易看出正好是三十三个圈”,这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学生需要记住总数,同时需要思考如何画,边画还要边数数。这是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反思,学习数数,体会使用计数单位“十”进行计数的价值。)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学生独立画圈后,组织交流

(1)展示没有结构地、随机地画的作品。(2)展示五个五个画的作品。(3)展示十个十个画的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各种画法进行分析、评价。并统计十个十个画的学生数,给予表扬。教师让学生数出(3)展示的圆圈个数,先十个十个地数,再一个一个地数。小结:个、十都是计数单位。

(点评: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十个十个画的情形:利用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由第一行的个数,推断以下几行的个数,由此确认圆圈的总数,并用“

十、个”去数数。使学生在比较中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4)认识数的组成,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请小朋友们想一想,“33”里面的两个数字“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同桌说一说)

生:前面那个“3”是在十位上的,后面那个“3”是在个位上的。生:十位上的“3”代表3个十,个位上的“3”代表3个一。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刚才十个十个画的作品,分别圈出两个“3”所对应的不同的圈。逐步沟通数的组成与画圈结果之间的关系,理解33由3个

十、3个一组成,能根据数的组成说出数的名称。

(点评:这里,教师没有直接问学生33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而是让学生讨论,自己去解释知识。同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沟通画圈结果和数的组成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体会记数的位置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2.解读教师画的作品:认识计数单位“百”(每行画十个圈,画了九行,最后一行画了一个圈)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数一数老师一共画了多少个圈。然后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先十个十个地数,再随着老师画的圈,依次数到一百。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有一百个圈的方阵,最后得出“10个十是100”。

(点评:学生经历从100个一到一个百的数数过程,体会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会用计数单位“十”来数较大的数。这里得出十个10是一百以后,还可以反过来说,一个百里面有10个“十”。训练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同时,可将100看成一个整体(如果是小棒,可以将100根或10个小捆捆成一大捆),建立以“百”做计数单位的概念。注意在数数时,接近整十的地方是学生数数的难点。)3.第二次画圈——在头脑中画

请学生独立想象:47个圈应该怎样画,同桌交流后组织反馈。

(三)解释与应用

1.呈现3捆(每捆10根)再加5根小棒,请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根。

请学生想象,怎样摆出53根小棒,交流后组织讨论:35和53中的“3”和“5”所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2.呈现百羊图,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

(点评:会数数,就是会用十进制计数法来数。要强调由大到小使用各个计数单位来数,使得每种计数单位的个数都不超过九。弄清数的组成。以便根据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数感

有研究者认为,数感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关系、数的运算、数的估算、数的问题解决”等六个方面。

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低中年级,数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开端。

(四)在因数与倍数等概念教学中进一步理解自然数

这部分内容属于数论的最基础知识,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许多概念如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等容易混淆。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能丰富学生对自然数本质属性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后面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与规律的归纳概括过程。

案例6.2 :质数与合数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概念的教学

分数、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学生认识分数与小数的含义要比整数困难得多。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标准》以及历次大纲均把这部分内容分段教学。关于分数、小数的编排顺序问题

关于分数、小数的分阶段问题(各分两个阶段)

初步认识分数(三上、三下)(案例)

初步认识小数(三下)

正式学习小数(五上)

正式学习分数(五下)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一)分数的认识

1、分数概念通常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比率”,即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二是“度量”,指的是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计。

三是“商”,即把分数视为两个整数相除的结果(即商定义)。

2、分数的认识通常分两个阶段: 初步认识分数

三上: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

三下: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正式学习分数(五下)

分数的含义、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小数的认识

1、小数的认识通常分两个阶段:

三下:初步认识小数

五上:正式学习小数

2、小数的性质(五上)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三)百分数的认识

认识百分数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2.由于以上原因,分数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但百分数不能加上单位名称,这是它与分数的不同;

3.分数一般用最简分数的形式表示,但百分数为了便于比较,都以1%作为单位,不用约分成最简分数的形式,也不用化成带分数,而且分子也可以是小数;

4.由于百分数的广泛应用,认识百分数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加深理解概念,体会百分数的好处。

(四)负数的认识

1.密切联系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意义 2.注重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三、常见的量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量包括: 货币单位:元、角、分;

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 重量单位:克、千克,吨。

注:长度和角度、面积与体积等计量单位被安排在“空间与图形”领域。

教学顺序:货币(一上)——时间(二上。一上先认识整时、几时半)——重量(三上,较迟)

注:同一类计量单位一般是分成几个阶段出现的。(一)结合现实情境,认识货币单位(二)联系具体情境,感受重量单位

(三)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时间单位(案例6.4:认识“年、月、日”)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三节 数的运算的教学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标(2011年版)》对于数的运算教学,相对于《课标(实验稿)》 和《修订版大纲》采取的措施是:将计算教学内容融进了各种情境之中,即把计算教学与实际问题教学结合起来,并且注意到: 一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要重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三是要重视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教学的有效联接。

四是要注意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教学的和谐统一。

五是注意口算、笔算与估算的有机结合。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一、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

(一)整数加减法教学 1.20以内加减法 1)10以内的加减法

●基础:认识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分与合。

●编排:关于1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编排,有不同的方式(先加后减、加减混合)。江苏教材(加减混合)将其分为五段:

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包括有关0的加减法);

得数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把加减法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主要任务:理解加减法意义;

培养运算技能; ●注意点:

教学时要从具体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10以内加减法,主要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口算。

开始用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一幅图两个算式,再过渡到一幅图四个算式,使儿童逐步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编排:先加后减;(现行人教、苏教、北师大版都采用此法)

加减混合。● 20以内进位加法 20以内进位加法编排:(通常两种)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中国学者提出: ①数数法(即逐一计数法)

②接数法(这是按群计数的初步阶段)③凑十法(重点)

④口诀法(整理成加法表,达到口诀化)

①②是初级阶段,学生停留这样的水平上是不利于计算能力发展的。重点应掌握③,并达到④的要求。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美国学者提出: ①数数法;

②从大数算起;如3+8,从8加起。③双倍数;学生做7+7比8+6快。

④近似双倍数;6+7——6+6+1或7+7-1 ⑤利用10的概念;7+9——7+10 - 1 ● 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编排:(通常两种,与加法对应)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

①数数法(即逐一减数)13-5=13-1-1-1-1-1 ②破十法13-5=10-5+3 ③平十法(连减法)13-5=13-3-2 ④逆算法(算减想加法)算13-5,想5+()=13。⑤退十加补法13-4=13-10+6=3+6=9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2.10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

主要学习:

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并初步学习简单笔算(包括不进位、进位;不退位、退位),为学习多位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3.万以内加减法教学(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阶段)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情景的设计,一要注意现实性,二要注意教学功能的综合性。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整数乘除法的教学

整数乘除法也是结合整数的认识,分成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除法与两位数乘除法等几个阶段教学的。

1.乘除法的意义

2.表内乘除法的教学(二上)内容:乘法口诀

用乘法口诀求商

编排:一种是先教学表内乘法,再教学表内除法(人教版)

一种是交叉编排(苏教版)3.乘、除数是

一、两位数的乘除法的教学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小数四则运算的教学

小数四则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算理本质上是相同的。小数四则运算教学的关键是要沟通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联系。

(一)小数加减法教学(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三下)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

进行。(一位小数)第二阶段:(五上)系统教学小数加减法。

(二)小数乘除法教学(1)小数乘法。

内容:一般分为小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小数两部分。

思路:小数乘法

转化为

整数乘法(渗透了化归的思想)。

依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积的变化规律。关键:沟通与整数的联系,在得到的积中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2)小数除法。

内容:一般分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两部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进行,并且要弄清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教学

思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转化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渗透了化归的思想)。依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商不变性质。关键: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最后,归纳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三、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

(一)分数加减法的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结合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二阶段,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系统教学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直接基础是: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重点:理解计算法则,并正确运用。

关键:理解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案例6.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分数乘除法的教学 1.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内容包括: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乘分数两种情况。分数乘法运算的基础、要求。2.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内容包括: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三种情况。

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要求。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四、混合运算的教学

混合运算是加、减、乘、除运算的综合运用,包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等。现行教材关于混合运算的教学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是混合运算初步教学阶段(100以内)。含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在这一环节中,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主要以口算为主;

二是各种运算顺序的教学阶段(万以内)。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三是在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万以上),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并认识中括号。四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四节

式与方程以及实际问题的教学

一、用字母表示数与简易方程的教学

●编排特点:早期孕伏;逐步过渡;正式学习。

●内容:

(一)用字母表示数(经历过程、体会价值;案例6.8: 用字母表示数)。

(二)简易方程。类型:主要包括ax±b=c与ax±bx=c这两种类型。(案例6.9:方程的认识)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算术到代数的特点:(1)具体到抽象;(2)数字表示数到字母表示数;(3)语言等式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4)数运算到式运算。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教学

(一)列方程与列算式解实际问题的比较(见右)

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的优越性。

(二)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教学的意义

(三)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教学

重点:实际问题——建立语言等式——列方程(数学化过程)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五节

比和比例的教学

教学比与比例可以渗透函数思想。因此,一般将其归为代数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1、比和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按比例分配及其简单应用;(平均分的拓广)

3、成正比例、成反比例量的认识;

4、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正比例关系图,并根据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等等。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六节

探索规律的教学

问题:

1、数学中常见的推理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哪个更重要?如何理解。

3、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是什么?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六节

探索规律的教学

一、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 论证推理又称演绎推理: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结论的正确性由前提的真实性和推理规则的正确性予以保证。

合情推理也称似真推理,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归纳、类比、联想、直觉,提出猜想,作出估计的过程。它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指对特例或事物的一部分进行分析而提出一般性结论或规律的过程,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利用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性,从一个具体对象到另一个特定对象的推理。它是一种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

“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

“数学中有‘论证推理’和‘合情推理’两种推理,它们是思维的两种形式、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并不矛盾,在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是交互起作用的。”

“借论证推理来肯定我们的数学知识,而借合情推理为我们的猜想提供依据。” 由此可见,这两种推理应当有机结合。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与编排

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探索规律”。因此,《标准2011年版》把探索规律的教学置于一个突出的位置,加强了这方面的教学力度,提出了以下各学段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第二学段: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

内容设计:数、式、形。

编排:单元主题式、分散渗透式。(苏教版)

三、探索规律的教学策略 引导观察,大胆猜想 由易到难,适当开放

重视公式、法则、定律等知识的探索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

曾秉华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并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是否具有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掌握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图形特征,并加以合理地应用.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难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Ⅲ.讲授内容

有界函数

定义

1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数M(L),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f(x)L),则称f为D上的有上(下)界函数,M(L)称为f在D上的一个上(下)界.

根据定义,f在D上有上(下)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上(下)界的数集.又若M(L)为f在D上的上(下)界,则任何大于(小于)M(L)的数也是f在D上的上(下)界.

定义2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正数M,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1)则称f为D上的有界函数.

根据定义,f在D上有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界集.又按定义不难验证: f在D上有界的充要条件是f在D上既有上界又有下界.(1)式的几何意义是:若f为D上的有界函数,则f的图象完全落在直线yM与yM之间.

例如,正弦函数sinx和余弦函数cosx为R上的有界函数,因为对每一个xr都有sinx1和cosx1.关于函数f在数集D上无上界、无下界或无界的定义,可按上述相应定义.的否定说法来叙述.例如,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M(无论M多大),都存在xD,使得f(x0)M,则称f为D上的无上界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1 证明f(x)1x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1M1证 对任何正数M,取(0,1]上一点x0

f(x0)1x0,则有

M1M.故按上述定义,f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

前面已经指出,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上界,是指值域f(D)为有上界的数集.于是由确界原理,数集f(D)有上确界.通常,我们把f(D)的上确界记为supf(x),并称之为f在xDD上的上确界.类似地,若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下界,则f在D上的下确界记为inff(x).

xD

例2 设f,g为D上的有界函数.证明:

(i)inff(x)infg(x)inf{f(x)g(x)} ;

xDxDxD

(ii)sup{f(x)g(x)}supf(x)supg(x).

xDxDxD

(i)对任何xD有

inff(x)f(x),infg(x)g(x)inff(x)infg(x)f(x)g(x).

xDxDxDxd上式表明,数inff(x)infg(x)是函数fg在D上的一个下界,从而

xDxDinff(x)infg(x)inf{f(x)g(x)}.

xDxDxD(ii)可类似地证明(略).

例2中的两个不等式,其严格的不等号有可能成立.例如,设

f(x)x,g(x)x,x[1,1],则有inff(x)infg(x)1,supf(x)supg(x)1,而

|x|1|x|1|x|1|x|1inf{f(x)g(x)}sup{f(x)g(x)}0.|x|1|x|1

单调函数

定义3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x1,x2D,当x1x2时,总 有

(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增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增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i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减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减函数;

增函数和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严格增函数和严格减函数统称为严格单调函数.

例3 函数yx3在R上是严格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总有

x2x1(x2x1)[(x2x12)234x1]0,即x1x2.233

例4 函数y[x]在R上是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显然有[x1] [x2].但R上不是严格增的,若取x10,x212,则有[x1]=[x2]0,即定义中所要求的严格不等式不成立.此函数的图象如图1—3所示.

严格单调函数的图象与任一平行于x轴的直 线至多有一个交点,这一特性保证了它必定具有反 函数.

定理1.2

设yf(x),xD为严格增(减)函数,则f必有反函数f定义域f(D)上也是严格增(减)函数.

设f在D上严格增.对任一yf(D),有

xD使f(x)y.下面证明这样的x只能有一个.事实上,对于D内任一x1x,由f在D上的严格增性,当x1x2时f(x1)y,当x1x时有f(x1)y,总之f(x1)y.这就说明,对每一个yf(D),1,且f1在其都只存在唯一的一个xD,使得f(x)y,从而函数f存在反函数xfyf(D).

1(y),现证f1也是严格增的.任取y1,y2f(D),y1y2·设x1f1(y1),x2f1(y2),则y1f(x1),y2f(x2).由y1y2及f的严格增性,显然有x1x2,即f1(y1)f1(y2).所以反函数f21是严格增的.

例5 函数yx在[—,0)上是严格减的,有反函数(按习惯记法)yx,x(0,);yx在(0,+)上是严格增的,有反函数y2x,x[0,+)。但yx在2§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整个定义域R上不是单调的,也不存在反函数.

上节中我们给出了实指数幂的定义,从而将指数函数

yax(a0,a1)的定义域拓广到整个实数集R.下面证明指数函数在R上的严格单调性.

例6 证明:,y=ax当a>1时在R上严格增;当0

设a>1.给定x1,x2R,x1x2.由有理数集的稠密性,可取到有理数r1,r2,使x1r1r2x2,故有

ax1x sup{ar|r为有理数}arar2sup{ar|r为有理数}ax2,1rx1rx2这就证明了a当0a1时在R上严格递增.

类似地可证.ax当0

由例6及定理1.2还可得出结论:对数函数ylog严格递增,当0

奇函数和偶函数

定义4

设D为对称于原点的数集,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每一个xD,有

f(x)f(x)(f(x)f(x)),ax当a>1时在(0,)上则称f为D上的奇(偶)函数.

从函数图形上看,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则关于y轴对称.

例如,正弦函数ysinx和正切函数ytanx工是奇函数,余弦函数ycosx是偶函数,符号函数ysgnx是奇函数(见图1—1).而函数f(x) sinxcos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因若取x04,则f(x0)2,f(x0)0,显然既不成立f(x0)f(x0),也不成立f(x0)f(x0).

周期函数

设f为定义在数集D上的函数.若存在>0,使得对一切xD有f(x)f(x),则称f为周期函数,称为f的一个周期.显然,若为f的周期,则n(n为正整数)也是f的周期.若在周期函数f的所有周期中有一个最小的周期,则称此最小周期为f的基本周期,或简称周期.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如,sinx的周期为2,tanx的周期为.

函数 f(x)x[x],xR的周期为1(见图1—4). 常量函数f(x)c 是以任何正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定义在R上的狄利克雷函数是以任何正有理数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Dirichl)et

第四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明确地指出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和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内容: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如何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重、难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为本章的重点;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为本章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发展,把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学科知识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机结合,系统研究数学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本章要解决的是五个问题: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4、数学教学系统;

5、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 1.1 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1.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不能代替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修养

当代的数学教师,不论是初中的、高中的还是大学的数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它包括: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立体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多功能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换位思考”,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会使数学教科书中各种静态的知识达到动态、发展的境地,从而使讲授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数学教育专业的合格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描述为:具备一定深度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解决数学教学低效率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中的不少人,把自己和他所教的学生训练成应考的机器。一切为了考试,可以不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讲教学艺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大搞题海战术的、不动手去做而只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这种既耗费师生精力和时间,也难以让师生都体验其中乐趣的教学,效率是相当低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其基本内容来源于数学教学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方法都是多年来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而不少的理论又汲取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再把它们与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及过程结合起来,使之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造成数学教学低效率的各种原因,理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来。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是倡导素质教育的需要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把研究和遵循认知规律、教育规律,追求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在内容的选取、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建立等方面,都力求突出上边的“两全一化”,因而是符合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精神的。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说: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4、学习要求:(1)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数学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 1.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中学教育系统中的数学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学。因此,它必须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当然还要涉及到其它直接相关的内容。

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和要求

历年来,在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及采用的教材一般称之“教材教法”或“教学法”,它们多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怎样教”的研究为核心,着重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应当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中许多新成果来丰富我们原有的内容,上升为比较系统而严谨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引领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探索性的一步。它以数学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也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以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为主体,现代数学教学的方法为核心,提高数学教学能力为目的,力求融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一体,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突出一般教学理论在数学教育中新的发展与应用,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综合研究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和方法,使课程既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可以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去研究: 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教学对象(教谁?);教学内容(教什么?);学法(如何学?);教法(如何教?);学习效果(学得如何?).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整体上不仅知其然,也知道一些其所以然,或者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探求其所以然。为了适应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多数学生的学习特点,本书在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仍把“怎样教”作为重点问题阐述,仍介绍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如下: 首先,我们通过对数学学科的素描,让读者从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诸多方面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数学学科。清楚“数学学科”的内涵,就能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许多最基础的东西,对进一步明确数学课程的地位、作用显然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我们通过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剖析,进一步明确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使读者从中理解数学教育教学与德育、智育乃至素质教育的关系。

紧接着,凭借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论的知识进行“学习”概念的再认识,阐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对学习的客体--携带信息的材料--主要指教材,我们从初、高中现行数学教材中抽取部分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剖析,使读者懂得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典型问题及教材的分析处理的训练,让读者初步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方法。

再往下,我们阐述数学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读者在了解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些什么,进一步对一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规律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对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数学教学过程,则借助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阐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一重要命题,并通过一些实例介绍能启发思维、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模式,让读者自己去体验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对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特殊且重要的角色的教师,我们通过教师的备课、教研活动、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技能方面的阐述,让读者基本掌握课堂设计和教案编写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对方法进行调整和组合;能通过一些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达到可以上讲台实习的基本要求。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本书的最后两章围绕: 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数学教学评价这两个问题展开,希望能让读者对数学教学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有关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知识。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要让学习本课程的学生: 1.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物理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 1.3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数学教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极为广泛。因而它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综合性

它处于数学、教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界”处.在数学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中,它针对自身研究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相邻学科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总结出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具体规律,从而归纳创造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所谓综合性不是这些学科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是从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运用这些学科的原理、结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数学教育本身的问题。

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修养,而且数学的造诣越高,越能把握数学内部的精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但值得指出的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是数学的自然结果,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当然要受制于一般的认识规律.但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抽象性、概括性较高,基本上是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前因后果联系比较紧密等),这样,数学学习又有其特殊性.数学教育的综合性就是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规律,其中有课程、教材设置、编写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实践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人们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作为认识过程来深刻分析的成果.这种认识过程旨在寻求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规律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是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得来的.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学实践,运用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出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受教学实践的检验。

三、发展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学科.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基础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及教学方法也需不断改进。

当前,由于中学数学内容正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九年义务教育已作为公民教育逐步得以实施,传统教育观、教育理论也正处于彻底更新的时期。因此,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理论体系正处于初步创立阶段。无疑这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要以广泛的实践经验为其背景。它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数学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总结出许多方法,如引入新概念的具体--归纳法及抽象--演绎法;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对比、类比及正反例证的方法;在概念体系中教学概念以求掌握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概念的教学与学习的丰富的背景.离开这些背景,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述,是不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

第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所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实践。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数学教学论去研究。如对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如何评价?对数学教材的现代化如何理解?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数学课程中要不要反映人人都要达到的水平? 如何反映? 如何组织数学课程,是按结构化的方式还是按学习心理规律的过程? 随时代的发展,哪些学科应逐步引进中、小学数学课程中? 新时期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应该研究的问题。

第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能指导实践,并能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由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在较高层次上研究数学教育,所以它对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科学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科学性一般体现在,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符合其它学科的一般规律,符合实际。数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是否已被人们所认识,认识的深度如何? 就以教学说,教学的一般规律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教学原理,根据教学原理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就是教学原则.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度、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许多种教学原则体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像数学那样,对于同一个问题,虽然方法不同,但正确的结论是唯一的。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却不一样,对于问一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处理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较为理想的结果。这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性的一个特点,客观规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人们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着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某种条件的限制,因而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也是会发展的。

五、教育性

数学教育学始终要员串一条红线,那就是要强烈地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就现阶段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而德诸方面部要有所要求.特别能力、态度、个性品德不是知识教育的自然结果,而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论中研究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意志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在课程设计时,仔细地研究它们的要求,如何安排、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进程中.在教学论中就要研究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要求。

事实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五个特点有其各自的作用。综合性是数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依托,实践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发展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规律。科学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育性是贯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始终的一条红线。

§ 1.4 数学教学系统剖析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要素至少应当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客体。

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数学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还是检验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的效果的实践表征。学生情况,如学生智能水平、年龄、性格、健康状况、兴趣、动机、情绪、家庭情况等,是主体这一要素的重要指标参量。我们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自觉进行学习反馈和控制活动,表现出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不考虑上述的各指标参量。教师的一切主观努力,只有符合学生各种心理规律和实际状况,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作为数学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可视为学习的媒体;作为数学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信息反馈,依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时还存在教中有学、教学相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又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一句话:在数学的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数学教学目的能否落实到学生身上,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素质,如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兴趣、动机、性格、情绪等,它们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数学教学工作者。要为人师表,就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热爱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甘愿为这项工作做奉献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要教书育人,就应当以对学生的尊重、热爱、期望为基础,形成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用既看到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又不脱离我国国情、历史和具体现实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学生;就应当努力克服数学教育与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先进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坚持向书本、同行、学生学习,改进和完善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要完成数学教育与教学的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数学知识、数学史和数学方法论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必须具备比较系统和熟练的并在数学学习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必须具备必要的哲学、美学、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数学知识信息,在系统中发挥主导调控作用。

数学教学客体,即携带数学教学信息的材料。如数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数学课外读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具、实验装置、挂图、练习册等。就数学教科书而言,它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和组织,把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等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它通过自身的结构,指出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度和要求;通过分布和渗透在其中的观点、方法、要求,启示和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能力发展和其它非智育的教育.对教材内容最起码的要求是: 教师可运用教学手段加以表述,学生能够接受、理解,而且还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表述进行转换。

分析了数学教学系统的三个要素,我们可以分析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 这样,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就由静态变成了动态,知识变成了信息,使三个要素的匹配关系成为可以即时调整的组合,成为动态的系统。这就是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情况。

按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即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确定最优化方案的主导思想是: 系统整体效果最佳,整个系统的功能才最佳。

要使教学系统的功能最佳,必须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组合最佳。这就涉及到: 1.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即花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有效地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量。

2.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即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而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3.“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即教师的“启发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与学生的“思考求疑--积极质疑--创造解疑”彼此配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最佳结合。

5.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的最佳结合,即教与学双方相互适应,使每个学生都处于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6.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教学过程,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

7.德育、美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即寓德育、美育于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很好的培养。

可见,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并非简单的知识信息传输和接收过程,需要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去剖析和认识它。

§ 1.5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中一门颇具特色的必修课,要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好,需要了解它的研究方法,并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同样的科学方法去体验、感悟,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正在展开研究并已取得一些成果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应当说还有许多东西有待完善,因此,完整地表述它的研究方法还有困难。这里仅就一些有明显实效的方法作简单介绍。

1、科学实践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化,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内部去深入进行考察,从研究教学过程发生的各种现象与其它现象的联系入手,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实地的观察、实验或调查),我们称之为科学实践方法。它包括:(1)科学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观察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为总结某一地区或某所学校在数学教学上的先进经验,组织人员深入到该地去听课、录音、录像、摄影等等,并作出评课记录和参加教研组活动的记录,在搜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其中的特点,提高到理论上去认识。还有为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而采取的追踪观察,包括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中的监控、与学生的交流等等。再有为研究学生中的个体或群体学习数学中某个章节内容时,对整个过程的表现的现场观察,包括他们对数学情境的兴趣程度、疑虑程度,对学习讨论的参与响应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均称之科学观察。

由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因素多,综合作用性强,观察的时间短,难以获取明确的结论;观察的面窄,结论难具代表性;又由于育人过程的长期性,被教育者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要显现出教育者的意图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科学观察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也因此,数学教学观察的报告必须强调指出具体条件、特征现象和完整的数据。否则,可能会给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带来较大的偏差。

对数学过程的研究,采用科学观察,还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避免观察中出现主观偏见和谬误。同时,要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原则,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全体,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努力避免下结论时有片面性。

(2)科学调查

科学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方法。它通过各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问题。其目的是: 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取得的成绩,找出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数学教学过程的规律问题来.科学调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当事人甚至第三者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搜集书面材料的途径来了解情况.科学调查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整理、总结这四个步骤.调查前,明确调查目的、课题,确定调查范围、对象,草拟调查提纲、计划,这是准备;采取各种手段广泛搜集材料,实事求是地记录,包括文字和音像方面的记录材料,这是实施;将调查搜集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鉴别、核实、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是整理;根据调查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后作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是总结.(3)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比如,为研究数学教学中对某一知识单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效果最佳,就可采用实验的方法:在甲班采用“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的实验模式,突出对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提出问题,不涉及该现象是谁发现、谁概括总结出规律的;在乙班采用“背景→思想→阅读→实验→指导”的教学模式,重点介绍科学家数学探究的经历,把概念建立起来之后,通过阅读理解规律,最后,再以实验进行验证。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结论来.2.科学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数学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内)为基础,以此建立起来的理论属于应用理论。其概念和规律一般不与既定科学的相关概念、规律相矛盾。其中,既有依数学本身的特征及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直接建立的,比如“数学学科”、“数学模型”等;也有以此为基础,引申、拓展相关学科的概念、规律之后建立的,如“数学美”、“数学素质”建立概念和总结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理论、物理实验自身的性质不随教师、教材编写者、时间及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一时一地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检验其是否符合物理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科学思维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客观属性以及数学教学的客观特征。这样,既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容易比较高效率地获得适用范围较广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第五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读书笔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姓名:孙金辉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号:2130402021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本书是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由于近年来,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行,但是实施的效果还不是很满意,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随即开始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再此主要的是课程改革。下面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立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因此教育和学习是起核心作用的。但是我们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堂实施基本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等问题。所以本次改革着重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身的问题,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

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总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二、课程结构

通过对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我们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以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活动探究,为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其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和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采用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的评价理念。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出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而我们今天提倡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过去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智力的卓越性”等,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然而我们必须对于实际中存在的关于它的误解进行澄清,首先“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成人专家化倾向,再次“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功能上的过分窄化倾向,最后“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学科化的倾向。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于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与观念对象。现时代的教材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日本的清水厚实将这些形式概括为:教科书教材、图书教材、视听教材、显示教材和电子教材。另外还有一种从力学论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概括和分类的观点。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确立起“教材系列”的概念和观念。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决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所谓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动机--效果原则、能力--适应原则、练习--适切原则和引导--持续原则。

四、教学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校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是所要做的工作。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在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加德纳认为面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具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凑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用正式的评价工具,而是要通过观察学生及他们与同学、朋友谈话和讨论的情况来了解学生。他认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我们举例如下: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hands--on的活动,hands--on意识是动手活动。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它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3.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4.小课题和长作业,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这一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五、课程与教材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课程评价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大约四个时期:测验时期、测评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它们又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取向的维度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西方世界正在进行一场称为“评定改革运动”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新的评定方式,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等,形成了一种“表现评定体系”。

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体现的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发展性课程评价正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它的评价理念主要包括: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的发展。它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六、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如何构建符合决策分享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管理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部分将提供给我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和分析的参考框架,尝试阐明国家、地方、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具体权利与职责,特别是对国家课程管理中的教科书管理以及地方与学校如何在三级课程管理框架内进行各自的课程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七、课程改革与教师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关注的不同,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关注的视角不同会看到学生的多元智力,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机械。新的课程也要求教师对于课程知识进行重现界定,对于课堂情境进行新的组织,通过不断地改变找到适合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合理状态。所以新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要进行创新,也需要教师大胆创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本书的思考:

读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本书,看到了改革的宏伟蓝图,看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为了课程基础教育课程勾勒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朝气的蓝图。下面结合书中内同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首先谈改革,这本书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谈论改革的方方面面,可见改革力度之大,当然也可以看书我们存在太多的问题。我认为改革就等同于革命,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血的教训,我认为要有切实的好的改革就必须得有“牺牲”,必须的“流血”。国家制订了好的改革方案,但是我们的实施怎么样呢?正如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应试教育也抓的紧紧实实。我们国家今天的教育现状,我认为必须的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因为城乡相差太多。当我看到北京的基础教育投资,在回顾我原来学校的状况,我为之一振,是真正的心在震撼,也使我意识到为什么很多老师宁愿在城市里拿那些“高额的工资”,也不回农村过“舒适的生活”。是他们变了吗,是他们没有建设自己家乡的理想与抱负吗?我认为是现实打败了他们的梦想。但是不得不承认农村教育是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是稳稳当当的为了升学,那我们期待的公平难道只有通过“升学”改变吗?但我们的结果也不是那么理想,因为其实我们的命运改变了,但是我们农村的教育还在如此进行着、反复着,所以改革不是一种政策,而应该是一种意识,当我们人人有了改革的意识那么我们的改革的春风才真正得到来了。

二、谈理论依据,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统整的建构主义,因为建构主义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论系统观,所谓统整就是融合这些建构主义流派的优势,进行合并得出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包括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然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生固有的经验,认为学生进入教室学习不是空着脑子来,而是带着一定的经验而来,所以我们要以他们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面对学生进行教学,从他们已有的经验上面生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还强调情境性,强调情境教学。当然还有学生观、评价等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既然提出来好的理论,理论是什么,理论我认为是灵魂,正如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就会变得呆滞或者说是活死人,那是很可怕。但是理论有了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是主要的,如何正确理解学生,如何制定教学内容等等才是难点,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用理论知道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才是最佳的方法,而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应该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所有老师开始正真的思考实际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时候,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会越来越好。

三、谈“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一种好的学习如何得到实施,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很好的指导,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挥者,只有你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态度,那么才能够创设出好的课堂氛围。目前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而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内容和范围的一种界定,只有教师将其理解并赋予自己的知识,才能够发挥真正的教材的作用。我们不是需要死板的教书匠,要想让学生有创新、有发展、有提升,那么我们就得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问自己的课程是不是合适、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欠缺,只有自己进步了,学生才可能会进步。正如加德纳说的“教育的起点不是学生有多聪明,而是把学生叫聪明,从哪里把学生叫聪明”。我认为佛赖登塔尔提出的现实教育思想就很好,因为我们最终留下的知识都是必须的,而我们却话很多时间去重复的干一些事情,以使自己掌握那些繁琐的知识,最终也会被我们所遗忘,遗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效果。所以我们要把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化的过程。

下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自学提纲 1、 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001年1月,教育部在华南师大召开正式启动大会,第八次课程就此拉开,2001年9月全国27个省, 38个国家级实验区起始年......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

    1、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为了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

    201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读书笔记 嘉洋博爱小学 杨如凤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 数学的基本特征: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 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生活性,现实性,体验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王文明中学 邓小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11数专) 《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