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小学数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P10 2.数学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既反映了小学教育目标的要求,又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P11
3.数学的基本特点: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P12 4.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P12
5.新的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P14
6.《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总体目标进行具体阐述。P15 7.在发展形象思维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够借助图形去进行思维,这也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首要目标。P17 8.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主要区别:P22 第一,科学数学是对数学原理与方法的系统阐述。一般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出发,完整地、系统地表述某一个数学领域的问题与方法。而作为学科的数学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可能出发,安排和呈现有关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学科数学一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
第二,作为科学的数学,对所有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推导,以保证其逻辑性和严谨性。而作为学科的数学,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出发,往往不做严格的论证,更多地通过列举的方式,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有关的原理。
第三,作为科学的数学,可以完全按照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安排,尽量使内容完整、系统和科学化。而作为学科的数学,在不影响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一些内容的呈现顺序和编排方式可作适当的调整。9.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原则:1依据数学课程目标;2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3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P22-23
10.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P24
1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主要表现在:(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P24
12.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P25
13.教材分析的内容和要求:P26-30(1)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3)分析教材中的练习题;(4)分析教材如何体现课程目标;(5)分析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6)分析教材的德育、美育等教育因素。
14.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P30-32(1)分析新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2)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3)分析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学习方法。
第二章
1.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特点:P45-46(1)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2)小学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3)小学数学学习是在人类发展基础上的再发现;(4)小学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材进行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把握好思考的起点,引导学生把握好数学思维发展的方向,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必要的反思。)2.小学数学学习的分类:P46-47
(1)机械学习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并未真正理解,而只是仅仅记住相关数学符号、了解相应词句及简单性的模仿。
(2)有意义的学习则要求学生能理解新知识及其实际内容,要对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与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并能融会贯通。(3)接受学习指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即把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推导过程等都叙述清楚,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4)发现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不是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或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把尚未定论的、有待研究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相关的结论或方法,然后内化。
3.数学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同化和顺应。P49 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当改造,然后将改造后的数学知识直接纳入认知结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使数学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是指某些新的数学知识不能直接同化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必须适当调整或改造原有认知结构使其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改造后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简言之,顺应就是改造原有认知结构而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4.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P51
5.数学概念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P52-53
概念形成是指在课堂教学条件下,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6.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与新概念有关的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P54 7.规则的学习分类:P55
(1)下位学习:如果新规则下层次上低于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知识,那么,新规则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就构成下位关系。此时,新规则可以直接和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学习叫下位学习。作用方式是同化。
(2)上位学习:如果新规则下层次上高于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知识,那么,新规则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就构成上位关系。此时,新规则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归纳、概括比它层次低的已有知识获得的。这就是说,在通过对已有观念的归纳、综合与概括,将原有的认知结构改变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学习叫上位学习。作用方式是顺应。
(3)并列学习:如果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有一定联系,但既不处于下位,也不处于上位,那么,称它们为并列关系。此时,学习新规则的关键便在于寻找这种联系,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下进行类比。这样的学习叫并列学习。7.数学规则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例证—规则”式,“规则—例证”式。P56 8.数学规则学习的几个要点:(1)要注意与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把新规则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2)要注意弄清新规则的形成过程、理解规则的算理。(3)要注意将规则系统化,完善认知结构。P57
9.数学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认知阶段。第二阶段:模仿阶段。第三阶段:有意识的口述阶段。第四阶段:无意识的内部语言阶段。在数学心智技能的学习中,认知阶段是关键。P58-59
10.数学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第一阶段,操作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操作模仿阶段。第三阶段,操作整合阶段。第四阶段,操作熟练阶段。P60 11.所有的问题都包含了三个基本成分:条件、目标、障碍。P62 12.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P62-63 一是目的性。即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总是指向目标的。二是认知性。即问题解决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三是序列性。即问题解决者的心理操作具有序列性。
1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了解问题情境,明确条件目标,寻求解决方法,求得解答并检验。P63
14.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P65-66问题情境因素,学生个人因素,解题策略因素。
15.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两个方面。P67 第三章
1.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系统的四个要素,其中,教师是关键。P84
2.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P85-89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二)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三)合理控制教学时间;
(四)灵活处理课堂的“生成”:方法(1)化解法,针对学生情绪异常、教师动作失误及外来因素的干扰等偶发事件,教师可采取比喻、夸张、双关、模拟等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予以化解。它可使师生感情融洽如常。(2)讨论法,针对学生出乎意料的答问、教师编错题或解错题等偶发事件,教师可采取共同探究、相互切磋的办法。它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师生相互启发,并能为教师思考赢得时间。(3)转移法,针对教师教学疏误、室内窜进小动物等偶发事件,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其中的情境或材料很自然地引用到教学中。它可使学生注意力从意外事件处无意识地转移到学习上来。(4)置换法,针对教师教学上的疏误,学生发现了而教师自己却一时找不着失误点时,教师可采取角色互换的办法来解决。它可使教师很自然的从失误中走出来。(5)延缓法,针对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或所提的问题当堂解决必定影响预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得不偿失时,教师可采取课堂回避(当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酌情予以交待)课后探究的办法。它可以避免节外生枝。原则:目的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3.小学数学教学的十种基本方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阅读法、参观法、讨论法、实习法和复习法。P91-97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结合适当的板书或版画,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是教师使用谈话、问答及对话的方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师生共同研讨或辩论,通过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接受和确立比自己理解更好的问题方案或思维方式,同时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了解。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巩固知识或形成技能、技巧而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某些具体材料或学具进行实验,找出对象的性质或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阅读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来获取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举措和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学。P103
5.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基本原则:注重目标达成原则,注重行为表现原则,注重效果全面原则。P103
6.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P103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数学的研究对象
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 数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抽象性
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并展示给学生。严谨性
要求对于任何数学结论,必须严格按照正确的推理规则,根据数学中已经证明和确认的正确的结论(公理、定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经过逻辑推理得到。
学习数学,不仅学习数学结论,也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结论是如何得来、怎么证明的。
学习数学科学的方法,包括其中丰富蕰涵的严格推理方法以及其他的思维方法。
通过反馈练习,强化对公理、规则、公式等的认识 应用广泛性
数学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数学提高思维能力 3.三种“数学观” 生活数学观
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儿童数学观
(1)非完全形式化、从日常经验开始的;(2)通过并不严密的归纳概括。现实数学观
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数学化”。数学教育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再把他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操作之中学数学” “数形结合学数学” “借助几何直观教数学” 4.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设置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思维波澜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欣赏与众不同、鼓励大胆猜想和验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快速反应”4/7 vs 9/19 补充
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四、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详细了解,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四维目标这个层次)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的目标要求? 兴趣是第一位的 加强体验教学 注意情感态度的渗透性与渐进性
用教师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导向去引领学生
合情推理就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猜想、联想、估算等手段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核心提问
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让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教学目标 实践性:设计和实施好的数学活动
个体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内隐性: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提炼、外显数学活动经验 多样性:经验交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发展性:创设机会,加强应用,促进经验提升
6.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能描绘出整个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且要能知道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意思,比如说何谓“带分数”)7.小学数学不同内容的教学策略 “数与代数”的教学要求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背景 重视直观感性材料的作用 关注知识形成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呈现知识的实际背景 重视直观感性材料的作用 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做中学 统计的教学策略 注重儿童生活的策略
例:元旦晚会买些什么水果好呢? 强化数学活动的策略 例:一二年级的体重 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的策略
例:某一时段经过校门口的机动车辆情况 活动的体验性策略:生活事件、数学活动 游戏的引导性策略:利用游戏来体验可能性 方案的尝试设计策略: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现实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要增强趣味性:形式活泼、场所开放 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开放性原则
8.儿童数学思维的特点
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儿童的数学思维呈现单维度特征 儿童的数学思维容易形成自然结构
学生为了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按照自身的经验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思维结构。
9.儿童数学思维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缺乏自觉性
培养学生做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判断 缺乏灵活性
遇到问题时存在一种思维惰性和习惯思维倾向 缺乏批判性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欣赏与众不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儿童数学思维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4)片面性
不能脱离具体的表象把握其实质,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 敏捷性差异较大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快速反应”训练 10.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
儿童数学学习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并非作为科学数学的逻辑公理,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
充分运用感性材料,从学生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儿童数学学习是认知、行为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 行为参与: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
认知参与:浅层次的策略、深层次的策略、依赖型策略 情感投入:刺激、定向和调节的作用
儿童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将数学知识作为实践性活动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探索 儿童数学学习是一个教师启发引导的过程 11.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 数学表达的知识 关于学生的知识
关于教学组织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一、导入 具体方式 直接呈示 复习导入 情境呈现 注意事项 顺畅(自然而然)
从已知引出未知(案例:等式)
诱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使他们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
尽量突出数学情境,适当保留非数学情境,让情境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授 精讲
问自己: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生什么?我打算怎么教?学生准备怎么学?
把握重难点:找最不易被学生理解的地方,找最易出错的地方,找最易被教师忽视的地方 巩固练习具体方式 动脑、动口、动笔 正、反 个人、小组、集体 注意事项 及时 充分 从简单到复杂 具体方式 总结 按总结内容 侧重知识 侧重过程与方法 按总结主体 教师 学生 具体方式 按总结时间 当节课末尾 下节课开头 按总结方式 注重总结 拔高设疑
13.教学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教学设计 含义:为达成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这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乃至其他学科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
曾秉华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并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是否具有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掌握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图形特征,并加以合理地应用.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难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Ⅲ.讲授内容
一
有界函数
定义
1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数M(L),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f(x)L),则称f为D上的有上(下)界函数,M(L)称为f在D上的一个上(下)界.
根据定义,f在D上有上(下)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上(下)界的数集.又若M(L)为f在D上的上(下)界,则任何大于(小于)M(L)的数也是f在D上的上(下)界.
定义2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正数M,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1)则称f为D上的有界函数.
根据定义,f在D上有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界集.又按定义不难验证: f在D上有界的充要条件是f在D上既有上界又有下界.(1)式的几何意义是:若f为D上的有界函数,则f的图象完全落在直线yM与yM之间.
例如,正弦函数sinx和余弦函数cosx为R上的有界函数,因为对每一个xr都有sinx1和cosx1.关于函数f在数集D上无上界、无下界或无界的定义,可按上述相应定义.的否定说法来叙述.例如,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M(无论M多大),都存在xD,使得f(x0)M,则称f为D上的无上界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1 证明f(x)1x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1M1证 对任何正数M,取(0,1]上一点x0
f(x0)1x0,则有
M1M.故按上述定义,f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
前面已经指出,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上界,是指值域f(D)为有上界的数集.于是由确界原理,数集f(D)有上确界.通常,我们把f(D)的上确界记为supf(x),并称之为f在xDD上的上确界.类似地,若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下界,则f在D上的下确界记为inff(x).
xD
例2 设f,g为D上的有界函数.证明:
(i)inff(x)infg(x)inf{f(x)g(x)} ;
xDxDxD
(ii)sup{f(x)g(x)}supf(x)supg(x).
xDxDxD
证
(i)对任何xD有
inff(x)f(x),infg(x)g(x)inff(x)infg(x)f(x)g(x).
xDxDxDxd上式表明,数inff(x)infg(x)是函数fg在D上的一个下界,从而
xDxDinff(x)infg(x)inf{f(x)g(x)}.
xDxDxD(ii)可类似地证明(略).
注
例2中的两个不等式,其严格的不等号有可能成立.例如,设
f(x)x,g(x)x,x[1,1],则有inff(x)infg(x)1,supf(x)supg(x)1,而
|x|1|x|1|x|1|x|1inf{f(x)g(x)}sup{f(x)g(x)}0.|x|1|x|1
二
单调函数
定义3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x1,x2D,当x1x2时,总 有
(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增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增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i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减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减函数;
增函数和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严格增函数和严格减函数统称为严格单调函数.
例3 函数yx3在R上是严格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总有
x2x1(x2x1)[(x2x12)234x1]0,即x1x2.233
例4 函数y[x]在R上是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显然有[x1] [x2].但R上不是严格增的,若取x10,x212,则有[x1]=[x2]0,即定义中所要求的严格不等式不成立.此函数的图象如图1—3所示.
严格单调函数的图象与任一平行于x轴的直 线至多有一个交点,这一特性保证了它必定具有反 函数.
定理1.2
设yf(x),xD为严格增(减)函数,则f必有反函数f定义域f(D)上也是严格增(减)函数.
证
设f在D上严格增.对任一yf(D),有
xD使f(x)y.下面证明这样的x只能有一个.事实上,对于D内任一x1x,由f在D上的严格增性,当x1x2时f(x1)y,当x1x时有f(x1)y,总之f(x1)y.这就说明,对每一个yf(D),1,且f1在其都只存在唯一的一个xD,使得f(x)y,从而函数f存在反函数xfyf(D).
1(y),现证f1也是严格增的.任取y1,y2f(D),y1y2·设x1f1(y1),x2f1(y2),则y1f(x1),y2f(x2).由y1y2及f的严格增性,显然有x1x2,即f1(y1)f1(y2).所以反函数f21是严格增的.
例5 函数yx在[—,0)上是严格减的,有反函数(按习惯记法)yx,x(0,);yx在(0,+)上是严格增的,有反函数y2x,x[0,+)。但yx在2§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整个定义域R上不是单调的,也不存在反函数.
上节中我们给出了实指数幂的定义,从而将指数函数
yax(a0,a1)的定义域拓广到整个实数集R.下面证明指数函数在R上的严格单调性.
例6 证明:,y=ax当a>1时在R上严格增;当0 证 设a>1.给定x1,x2R,x1x2.由有理数集的稠密性,可取到有理数r1,r2,使x1r1r2x2,故有 ax1x sup{ar|r为有理数}arar2sup{ar|r为有理数}ax2,1rx1rx2这就证明了a当0a1时在R上严格递增. 类似地可证.ax当0 注 由例6及定理1.2还可得出结论:对数函数ylog严格递增,当0 三 奇函数和偶函数 定义4 设D为对称于原点的数集,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每一个xD,有 f(x)f(x)(f(x)f(x)),ax当a>1时在(0,)上则称f为D上的奇(偶)函数. 从函数图形上看,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则关于y轴对称. 例如,正弦函数ysinx和正切函数ytanx工是奇函数,余弦函数ycosx是偶函数,符号函数ysgnx是奇函数(见图1—1).而函数f(x) sinxcos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因若取x04,则f(x0)2,f(x0)0,显然既不成立f(x0)f(x0),也不成立f(x0)f(x0). 四 周期函数 设f为定义在数集D上的函数.若存在>0,使得对一切xD有f(x)f(x),则称f为周期函数,称为f的一个周期.显然,若为f的周期,则n(n为正整数)也是f的周期.若在周期函数f的所有周期中有一个最小的周期,则称此最小周期为f的基本周期,或简称周期.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如,sinx的周期为2,tanx的周期为. 函数 f(x)x[x],xR的周期为1(见图1—4). 常量函数f(x)c 是以任何正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定义在R上的狄利克雷函数是以任何正有理数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Dirichl)et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并可观测的教学结果。是一种主观预期的结果。是可行的能达到的目标。可利用现有手段对达成度进行观测和评价。 教学机智:也称课堂应变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要快而准,要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当,适时、适情、适度。课程:简单的理解,课程就是学校为学习者设计的教育内容的序列。(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 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课程计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或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本地区实际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课程标准: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计划的理念与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明确规定一定学段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标准的纲领性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进程。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学手段: 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组织形式: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育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课堂教学: 指课堂内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艺术:教师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造、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个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小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小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小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学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条件及教与学的操作。 1.教学现象是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与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的和容易变化的方面。2.教学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小学教学论的意义: 1.首先,学习小学教育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2.其次,学习小学教育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小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规范。 3.最后学习小学教学论可以促进师范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小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其今后不断的学习和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打下重要基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一)萌芽期(中国:先秦-清末,公元前6- 公元19世纪;西方:公元前5-17世纪) 主要著作: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发展特点:(1)教学论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2)对教学的阐述基本上处于经验描述水平。(3)教育家对教学的研究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4)教学技巧和学习方法朴素却不失价值。 (二)形成期(17—19世纪末) 教学论诞生的主要标志: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教学原则、技巧) 赫尔巴特(四阶段论、教育性教学)发展特点:(1)独立的教学理论体系初步构建;(2)寻求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3)研究方法日趋科学,从经验描述走向理论说明;(4)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占主导,被称为传统教学论。 (三)成熟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 杜威(现代教学三中心、思维五步法、做中学) 凯洛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我国引进诸多西方国家的“新教学方法”,实验推广并形成本土特色。发展特点:(1)教学理论水平突破性提升。(2)出现对立的两种教学理论(3)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4)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始多样化发展。 (四)繁荣期(二战后至今) 代表人物: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教学五原则) 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发现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罗杰斯(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 这一时期我国学习先进,大胆探索,建构特色理论。发展特点:(1)教学理论多元化发展,探索性强(2)教学理论呈现相互渗透、融合的趋(3)教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加大(4)为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小学教学的任务(意义) 1.小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中心工作 2.小学教育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3.小学教育是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联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方向、性质一致,受教学目的制约。区别:1.性质不同:教学目的是终极目标,教学目标是阶段目标; 2.指导作用不同:教学目的是总要求,教学目标是各科的具体要求; 3.灵活性不同:教学目的稳定,教学目标灵活。 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聚合功能4.评价功能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 总思想: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能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清楚、可鉴别、可测量,从而便于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他与合作者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别细化成不同等级的目标。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识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评价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1965年出版《学习的条件》学习的结果可分为五种习得的技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与布卢姆的理论有相似之处:都属于行为目标的分类,强调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的变化作为教学目标,均包含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且都对认知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 教育部2001年6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2、过程与方法。是指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教学不但应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应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简述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着的人,教学认识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适度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指导:1.培养观察力2.发展记忆 3.培养创造性思维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自学能力 对小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的指导:1.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学习兴趣3.培养良好情绪情感4.锻炼意志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培养良好性格 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按管理决策者的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通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标准、组织专家开发课程来实现。 地方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和影响学生方式之不同,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是学校情境中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从课程形态上看,现代教学如何分类: 106页。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的影响)政治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 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特色。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现行课程结构的特点 1.三级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增加地方课程比例,提倡校本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增加活动类课程的比例。3.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国现行小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1.着重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2.突破学科局限,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3.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拓展广阔空间。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教师、学生 2、教学活动的条件性要素—物质的、精神的 3、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的功能 1.传递功能——实现教学目标。 2.发展功能——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3.教育功能——团体维持。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育人律 1.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2.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养成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性的发挥。3.师生交往中蕴含着教育因素。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学方法的几种分类 1、依据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同分为:语言性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法、操作性教学方法。 2、依据师生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分为: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师生相互作用为主的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分为:接受性教学方法、发现研究性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5.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6.依据教师的本身的素养条件 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8.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讲授法: 1.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要注意讲课的语言艺术 3.讲授要适时强调重点,讲授时间不宜太长 演示法: 1.保证全般学生都能感知演示物 2.演示要适时 3.突出应注意的部分 4.理论联系实际 谈话法: 1..谈话要有计划 2.提问的对象要普遍 3.问题要明确,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 4.要做好归纳、小结 发现法教学法,暗示法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提出者:215p 情景教学法的提出者及此方法的特点:223p 简述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特征:210p 现代教学手段的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学习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4.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制约因素 1.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2.教学技术进步和学校物质资源状况 3.教育价值取向 4.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5.师生数量比例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1.现场教学 这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划分小组进行。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2.班内个别教学 3.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的特殊形式 1.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年级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全纳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 : 1.钻研教材-----懂、透、化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写出教学计划 课的类型 依据教学方法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 依据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分为: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综合课 上好一节课的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效果良好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模式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 (二)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趋向情意化 (三)教学模式的运用趋向综合化 教学艺术的特点: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具有哪些共同特性:288p 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发展性4.规律性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1)模仿阶段(2)独立阶段(3)创造阶段(4)风格化阶段 1、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一)知识结构 1.文化知识 科学技术前沿进展的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特长爱好方面的知识等。2.专业知识 对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面扎实的掌握 3.教育科学知识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教材教法的知识 二)教学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独立理解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2.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5.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能力 6.评价教学和研究教学的能力 7.教学机智 2、小学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主要标志 1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2教师爱生,学生尊师 3教学相长,合作默契 4气氛融洽,思维活跃 (二)必备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前提。 2.了解学生,全面充分地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性工作 3.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4.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 (三)注意事项 1.第一印象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作用 2.防止“月晕效应” 3.注意引导学生群体 4.注意克制和改正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其他因素 5.掌握好师生间的关系距离,适当阻隔 3、论述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深化和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竞争,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求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也要加快。3.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为适应这种多元文化的需要,必须使课程改革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教育背景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指 导思想的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只是这个变革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个环节。 (三)国际背景 课程改革是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思潮,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比较典型的有英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关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二: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四: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五: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 (一)教学认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 1.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实现认识简约性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 1.教师及其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前提和基础。 (1)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2)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2.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养成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性的发挥。3.师生交往中蕴含着教育因素 5、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各自的含义、依据及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使思想品德教育与科学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依据 1.教学过程的教育性规律。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三)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是科学的。 2.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3.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形象性与概括性相结合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等,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依据 1.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2.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3.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三)基本要求 1.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形象手段。 2.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达到抽象思维水平。 三、启发创造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二)依据 1.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基本要求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 1.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2.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三)基本要求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2.根据学科特点恰当联系实际。 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知能统一原则 六、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八、民主性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试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国内外对此方面做了哪些改革尝试(书238页)堂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第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第三,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第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第五,保障了教学的稳定有序,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第一,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 力的培养。 *第二,它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不利于 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第三,严格的课时要求,影响教师选用教学方法和处理教学内容的自由度。*第四,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一定限制。 7、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应怎样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 : 1.钻研教材-----懂、透、化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写出教学计划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依据教学方法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 依据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分为: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综合课 2.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安排。 构成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验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3.上好一节课的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效果良好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作业类型:*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2.布置作业时应注意 *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发展性 *作业的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课外辅导包括: 1.给学生作答疑,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2.给学习基础差和缺课的学生补课 3.对成绩优异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个别指 导,扩大其知识领域,拓宽思路。4.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 1.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2.考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结果: ①百分记分制 ②等级制记分法——包括: 文字等级记分法,如甲、乙、丙、丁;优、中、及格、不及格;数字等级记分法,如5、4、3、2、1; 还有一种两极记分法,如及格和不及格。 ③评语法 8、结合实例论述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1.导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新颖有趣,引人注目 2.导课方法:开门见山导入,复习导入,悬念导入,操作或游戏导入,故事导入,演示导课 机变导课 9、影响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 1.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既受客观因素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制约。(1)客观因素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等。(2)主观因素 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主动追求等。 10、评析讲授法,并结合实际谈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运用讲授法(书202页)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特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高效率的传递知识经验。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易被压抑。 要求: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要注意讲课的语言艺术 讲授要适时强调重点 讲授时间不宜太长 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11、在小学教学中怎样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如何优化运用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5.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6.依据教师的本身的素养条件 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8.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二)小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1.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2.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3.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别差异。第五篇:小学教学论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