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光辉一生的总结和写照
孔子光辉一生的总结和写照 ——研读《论语》首则
张彦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谁不知道它的意思呢?当张老师引导我们学习“名著导读”的《论语》篇目时,我们颇不以为然。张老师或许看出了我们的懒散心态,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研读“论语”首则。但是张老师的一席话却让我们有了全新的理解。“学”是学习,主要指的是学习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或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人生道理;“习”的并不仅仅是复习,更指实践学习,繁体字是“習”,本意是小鸟练习飞行的意思。所以,“学而时习之”是指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把它们用于实践检验,这才是快乐的事。孔子本身也是这样做的。他周游列国,干什么?不就是实践他的理论知识,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吗?虽然处处碰壁,但是“学而时习”始终乐此不疲。反观我们的“学习”,是只“学”而不“习”——只知道死学书本,不知道社会实践,“学习”可真成了一件苦事了。“朋”在这里并不是“朋友”,而是“学生”的意思。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作为第一开设私塾广收门徒的先生,看着自己的学生来自各个诸侯国,焉能不高兴?真可称为“桃李满天下”了!鲁迅有句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其中的“朋”也是“学生”的意思。鲁迅看着自己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柔石等被反动派杀害,怒而成诗。鲁迅是真正理解
“朋”字意思的人!
“人”不是一般的人;“知”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知道、了解”——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这有何值得生气的呢?先秦时的“人”指“人主”,国君,后引申为统治阶级或贵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一般普通百姓,当时称“民”,俗说“平民百姓”。“知”是了解某人并让其做官的意思,现在我们还有“知人善任”这个词。各国的国君不能真正地了解孔子,不让他当大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却不生气,安心做一个教书匠,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张老师还说,这是《论语》的第一则,相当重要,但我们一般的理解却颇为肤浅,不足以跟它的地位相匹配,其实它是《论语》的总则,虽然只有三句话,却是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愿我们也都能借此理解《论语》的伟大。
这节课使我们醍醐灌顶,耳目一新,对孔子再次充满了敬意。
第二篇:孔子的一生
傅佩荣
《孔子的一生》
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二、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求学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小时候受的是乡村教育,第一个是文化常识,譬如说你是鲁国人,你就要知道鲁国怎么来的。第二个,他要学基本的武艺。因为男孩子过了十五岁之后,将来就可以服兵役了,要学这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孔子到十五岁本来就失学了,所以他说自己第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求学,这就是孔子生命第一个转折点。孔子还学习礼乐,在《史记》上记载,他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苌弘。
三十而立,叫做立于礼。你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社会上也有工作。那么你就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跟别人互动。那么到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没有什么疑惑了。在《论语》里面有两段话提到迷惑,一段话是说感情的问题。他的学生子张请教说,怎么样叫做迷惑呢?孔子说你爱一个人,就希望他一直活着;你恨一个人,就希望他立刻死掉。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就是迷惑。当时你听了会觉得很奇怪,说孔子怎么对感情有这么深的理解呢?古代人没有机会自由恋爱的。但是孔子也知道,这个感情对一个人的爱恨交加是非常深刻的话,往往一时情感冲动就做出许多后悔的事情。所以你要让自己不要迷惑,首先就要化解情感的压力,所以后来在《中庸》里面就会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感发出来要恰到好处,这是儒家的立场。儒家不是不谈感情,谈感情,感情发出来要适当。
所以孔子他培养自己到四十而不惑,他是一方面透过学习,了解人间所有的事情,所谓的不惑并不是很难的,人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寻,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可以找到因。那么你自己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到,来龙去脉应该怎么去安排,你看到别人发生什么事,也可以想象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个人如果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到了四十的时候了解人情世故,他慢慢就可以避免迷惑的问题了,叫做四十而不惑。但真正的不惑,具体来说,就是他可以做到按照周朝的人文理想来发展,我们刚刚前面提过,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但是孔子也说,他说夏朝、商朝到周朝的时候,文化发展非常好,叫做“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要追随周朝的道路。所以孔子他决定追随周朝的道路,他本人祖先是商朝人,他不受这个祖先的限制,他认为周朝的文化更好,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经常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已经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大概我最近身体也不行了,志气也慢慢地衰了。他觉得自己老了,就是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代表孔子崇拜周公。
三、孔子的为官历程
周公制礼作乐是指在周朝开始的时候,就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
四、孔子周游列国时的经典事迹
1.孔子见南子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发生很多事情,最有名的就是子见南子这一段,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国君夫人,有正式的身份。她发帖子给孔子,孔子能不去吗?按照礼的规定,就只好去了。去的时候子路很不高兴,子路个性很强的,他说这个女生名声不好,老师最好不要理她。因为南子是有名的风流成性的,子路怕老师在名声上会吃亏。但是孔子说别人按照礼来请我去,我当然要设法按照礼来跟她见面。结果见面之后,卫灵公跟南子后来就请孔子到街上逛一逛,让他坐后面的马车。等于是卫灵公想借孔子来增加自己的声望,说你看,那个国际有名的孔子也跟在后面走,代表孔子是支持我的。果然被利用了,所以后来孔子跟子路还说,我实在是没有做错,我做错的话,让天来讨厌我吧。
2.孔子遇险
他经过匡这个地方的时候,匡人把他围起来,因为匡这个城的百姓以前被阳虎镇压过,阳虎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带着学生到匡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讲了一段话被听到了,学生说,以前我跟着阳虎来这边,就从这个城墙打进去的。他们就把孔子跟学生们包围起来,情况非常危险。根据后来庄子的描述,说这个时候弟子们非常害怕,又到了晚上,月黑风高,万一这些人冲进来随便乱杀,那不就冤枉死了。孔子说不要怕,拿出琴来开始弹琴,琴的声音传到外面,外面那些民众听到说,里面怎么有人在弹琴。这不像阳虎,阳虎是一个粗人,他怎么会那么镇定,还弹琴,打听后发现是误会。然后他的带头大哥就进来道歉,说认错人了,你们可以走了。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临危不乱,知道可能是误会,所以设法让别人自己了解。
后来到另一个地方是“蒲”,“ 蒲邑”,也是一个城。他们又被抓了,因为周游列国的时候,别人会怀疑你是奸细,你从卫国过来,两国正好准备打仗,怕你是来收集情报的,所以孔子又被抓了。那他们就跟孔子说,你要走就算了,因为孔子学生们有些也很厉害,有些也有武装的。所以他们说,这样好了,我们签个约,你们离开我们这个城之后,不准回到卫国。最后孔子只好被迫签了约。签约之后,一离开这个城,孔子说立刻去卫国。子贡不解,孔子就说我是被威胁所签的约,神明也不会允许。看到没有,这叫做随时要变通。所以你看到孔子的生平就觉得这个人真是很有意思。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也知道各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变,他绝对不是一个书呆子。我们说看到孔子道貌岸然,其实他文武各方面都很厉害。
3.孔子遇隐士
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还有一批弟子常常跟在身边的,他说没有人了解他。可能是他讲的东西太深了,也可能是他的学生不太愿意去了解他。在整部《论语》里面,只有一个人知道孔子这种心声,而这个人正好是一个隐士。叫做“荷蕢者”,这个人没有名字,是挑竹篓子的。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个人挑竹篓子经过他门前,孔子在家里面击磬,磬是一种石头做的乐器。这个人就说,“有心哉,击磬乎”。他一听孔子击磬就知道,这个人心里面有各种想法不能实现,很委屈。听后就说了一句话,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何必勉强。
【故事】
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的时候,这些隐士表现也相当特殊。有一次他带着子路坐着马车找不到渡口,你要过河,你需要找渡口。他要子路去问。他一个人站在车上拿着缰绳,子路去问了,这时候有两个人在耕田,子路问他说,请问渡口在哪里?那个人不理他,就看见孔子了,说那个人是谁?因为孔子人高马大,长的样子很特殊。子路说是鲁国的孔丘。别人说孔丘啊,他早就知道渡口了。这句话很有意思,明明我不知道这条河怎么过,渡口在哪里。但是为什么这个人说孔子知道渡口,他们都知道孔子很了解人生的渡口在哪里,人生如果要过河的话,孔子不知道怎么过河吗?当然知道。所以他们故意给你打哑谜,你问我在哪里渡这个河,我说你早就知道了,因为你所了解是人生的问题,你明明知道人生更重要,渡条河算什么,但是人生那么复杂你都了解,渡河怎么不了解呢?就不理他了。子路只好再问另外一个,另外一个人说,你是谁呀。他说我叫子路。他说,你是鲁国孔子的学生子路啊,很有名。他又怎么样做呢?他就跟子路说,你跟着孔子逃避坏人没用的,跟着我们算了,逃避坏的世界。因为你光是像孔子逃避坏人,这国有坏人,我不要;去那一国,那一国也有坏人呢,那每一国都有坏人,你们到处奔走也没用啊。那不如跟我一样,耕田,逃避坏的世界。子路听了也没办法,只好回去跟孔子报告。
整部《论语》里面,孔子在这个时候表现得相当难过,“夫子怃然曰”,“怃然”就是神情很沮丧。孔子很难得沮丧的,但是这个时候就很明显了,孔子很沮丧。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他说我们人类不能跟鸟兽生活在一起,你要我隐居,跟鸟兽、跟动物生活在一起,这不行。我当然是跟人类在一起,天下如果上轨道,何必我们来到处奔走呢。所以我们今天这种情况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所以儒家的特色从孔子开始就是有一副热心肠,很不忍心看到这个世界在纷纷扰扰,老百姓在受难,在吃苦。所以才要带弟子们到处,希望有机会能够得君行道,给百姓们带来幸福。
4.“天人合德”的涵义
宋国的大司马桓魋知道孔子以前骂他,决定要报复,听到孔子在宋国讲学,就立刻派兵追杀,准备杀孔子。结果孔子正好在宋国的边界跟学生们在一棵大树下讲学,听到桓魋追来,立刻就跑了。跑了之后,跑出国界,桓魋追不到,为了泄愤,就回头把孔子讲学的那棵大树,孔子在树下讲学嘛,就把大树砍掉。所以碰到像这样的人也没有办法,你只有逃了,生命不能白白葬送。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碰到这时候他也说了,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就是说上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能对我怎么样?一个人刚生下来是没有德行的,要慢慢修养。所以儒家的思想,不讲天人合一,讲天人合德。天人合一是出自庄子,道家的思想。天人合德代表的是我生下来就有向善的力量,向善的能力。我很努力行善,我行善之后能够择善固执,最后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叫做天人合德了,等于是我这一生有一种道德的潜能,我不断地实现出来以后达到完美的境地,到达无私,最后到至善。
所以孔子在他生命的危险的阶段,都毫不犹豫的把天抬出来,这是宣布他的信仰。孔子是有信仰的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得罪天的话,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所以孔子心中有他的信仰,对天的信仰,所以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要对天负责,人生的事情常常在变化,但是你如果掌握到你信仰的来源,生命就有它的力量,可以择善固执,可以说杀身成仁。
五、知天命 顺天命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有些人这样理解,说孔子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研究易经,懂得算命。事实上算命是天命的一种,天命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个叫做命运,第二个叫做使命。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有命运,比如说你出生的背景,生长的环境,遇到什么老师,这一生的发展叫做遭遇,所有的遭遇都属于命运,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就这样发生了。但是还有第二个,叫做使命,孔子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当然是指使命而言,所谓的使命,我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知识分子念书人会有使命感呢?因为他了解过去的世界如何运作,他看到今天很乱,因为了解过去怎么样才能上轨道,所以他这个了解就构成一种责任感,我因为知道所以觉得自己有责任。
五十六岁到六十八岁这个期间在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就是顺天命,因为他好几次都把天提出来特别说明。有一次他们到了一个国家的边界,这个地方的封疆官员就把孔子的学生拦住,说我要跟你们的老师见面,你们通报一下。他说有名的君子经过这里,我都要跟他谈一谈。因为他守这个边疆等于是海关,我要跟你谈一谈。结果他跟孔子见面了,谈了之后,出来讲一段话,说各位同学,你们何必担心老师没有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是金口木舌,就是里面的铃铛是木头做的,所以敲起来声音比较沉稳,“咚咚咚”的声音,有人要行教化的话,就敲这个声音。别人听了就知道,有人要来讲道理,甚至说故事,都可以。所以木铎这句话到今天还是用来称赞老师的,说老师就跟木铎一样,他是来教化百姓的。
六、孔子的晚年遭遇
孔子到晚年的时候,是很不幸的。他在周游列国期间,六十七岁,他的夫人过世了。夫人过世他来不及回去,还好他的儿子替妈妈办的丧事。六十八岁的时候才回到鲁国。这时候请孔子回国,担任国家顾问。所以孔子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担任顾问,但是担任顾问没有权力,也不能做什么事。他在鲁国待了几年,七十岁那一年,他最欣赏的学生颜渊死了;在这个之前,他的儿子死了;在这个之后,子路也死了。孔子三岁父亲过世,十七岁母亲过世,六十七岁夫人过世,到七十岁的时候儿子过世。他的哥哥孟皮,也比他早过世。所以他整个的一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会觉得这个人一生真是遭遇很坎坷、很崎岖的,算是相当不顺利的。但是这完全没有影响孔子他本身的成就,他的成就在于能够把一个平凡的生命过得非常的不平凡,掌握到人生的生命的发展,在内而不在外。我内在能够让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路上去,到最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逾矩”就是没有违背规范。等于是他怎么做都不会违背规范,怎么做都可以叫做自然去做,“不逾矩”叫做应该做的。
孔子在七十三岁的时候寿终正寝。他过世以后故事才刚刚开始。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总结之后,你才发现说盖棺论定了,发现这个人太特别了,了不起。他培养的学生很多人才,一个子贡就可以让鲁国发展得很好。
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学生们很舍不得他,就在孔子的墓边盖房子住,替他守丧,是把他当成他们精神上的父母亲。同学们守了三年之丧之后,大家痛哭一场,然后回家了。我们今天念的《论语》就是那三年之内,同学们互相讨论的资料。守丧期间不能上班,不能就业,所以那你做什么事呢?每天早晨起来大家在一起就是把老师说的话再说一遍,老师对你说,老师对他说,所以这些话他们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了,都知道老师对每一个人怎么说了,后来曾参跟有若的学生把它编成《论语》这本书,所以《论语》里面,曾参称“曾子”,有若称“有子”是这样来的。就是他们的学生负责编辑的。
七、孔子教育的伟大之处
孔子为什么可以得到这些学生这么样的由内而发、心悦诚服的一种表现呢?他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权力,更不要说财富了。这些学生都是自动自发的,愿意这样做。所以这件事使得司马迁非常感动,他想到这一段,就是怎么会有一个这么了不起的人,能够一辈子靠着教育学生,做官并没有什么杰出的成就,学生们在鲁国发展也都还好,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能够影响这些学生,因为孔子掌握的是教育。“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做春秋”,他把古代的经典全部整理好了,变成合理的教材,然后他的学生们就把这些教材传下去,这是古代的精华,从夏商一路下来到周朝,一路发展下去。当你把教育资源掌握住,能够做经师,也能做人师,也就是说我能够教你的教材,我的人格典范也能够让你参考,这是最困难的。而孔子做到了,所以他的学生们就每次想到跟孔子在一起,都会觉得他们的生命受到启发,子贡也称赞孔子为“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没有找到正确的门进去的话,见不到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身做到了,做到了之后就会感觉到一个人生命的文雅,生命的高尚,感觉到做人是有尊严的,这个尊严一定要从教育自己开始。他自己的这一生,你不能选择时代,不能选择社会,但是你可以选择怎么样造化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可以不断地成长,到最后让学生觉得做一个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真是最大的鼓励,也是我们最好的示范。
第三篇:孔子一生的挫折
孔子一生的挫折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思想的精髓用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才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要求并主张为人处事所做到的五点其实就是 【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几千年后,在经过毛泽东对其批判之后,在国民信仰缺失很久之后,现在所大力宣扬的【仁爱】、【道义】、【礼仪】、【诚信】、【正直】、【容忍】、【H谐】等思想的集合。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可以.”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第四篇:孔子的一生事迹简介
孔子的一生事迹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第五篇:刘佐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
刘佐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
上个月在潍坊参加“纪念鲁中军区成立70周年研讨会”,使我第一次见到并认识了刘军,我们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刘军的父亲刘佐将军,是海军北海舰队原顾问,自1938年2月参加黑铁山起义加入八路军开始,刘佐长期在鲁中军区、华野八纵、第二十六军工作和战斗。家父和家母生前经常提起,刘佐叔叔是八纵乃至后来二十六军的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他作战勇猛,善于指挥;在八纵(二十六军)所经历的一些重大战役中,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经常是他率领团队一锤定音!华野八纵(二十六军)之所以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克敌制胜、所向披靡,靠的就是象刘佐同志这样一批指挥员。而刘佐叔叔就是这样一批指挥员当中的杰出代表!
要介绍刘佐将军精彩纷呈的战斗故事,用一篇博文的篇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关于他率领部队作战所创造的多个经典战例,本博还将另行撰文介绍。现在,将军委和总政为刘佐将军撰写的生平介绍发布如下,以飨读者:
刘佐将军简历
刘佐(1921年7月—2007年7月14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唐家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北海舰队原顾问(正军职)。
1938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铁山起义加入八路军。同年4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战士,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三营排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鲁中军区二团连长、营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军区三师八团三营营长,警备二旅五团三营长,九师二十六团三营营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六十七团参谋长、二十二师六十五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二二七团团长等职。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参谋长、副师长。
抗美援朝回国以后,历任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副师长,海军内长山要塞副司令员,陆军内长山要塞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二十六军副军长,烟威警备区司令员,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顾问等职。
1985年12月离休,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7月14日5时04分在青岛逝世,享年86岁。
刘佐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
刘佐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久经战火考验的杰出军事指挥员,刘佐同志,曾用名刘中序、刘祥斋,1921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唐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战火很快就烧到山东,刘佐同志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抗日救国,于1938年2月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铁山起义,同年4月加入民先,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去,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刘佐同志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战士,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三营排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鲁中军区二团连长、营长等职。参加了粉碎日寇1939年“六.一”大扫荡、1940年“夏季”、“九.一八”大扫荡、1941年冬季大扫荡,参加了讨伐伪军王洪
九、刘桂堂的战役。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他在上级领导下率领部队积极作战,为打破日、伪、顽的分割、封锁、“扫荡”、“蚕食”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1942年鲁中军区二团三营成功进行的蔡家庄攻坚战中,刘佐时为三营八连连长,担任主攻任务,八连成立了爆破组、火力掩护组、运输组,成功使用了炸药爆破攻坚成功,歼敌100余名。此后,火力与爆破相结合,爆破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术不断完善,逐渐推广,由鲁中而全山东,以至于推广全军,成为我军重要战术手段。1943年到1945年先后多次参加了鲁中区、泰安区等地的反扫荡作战,参加了三次讨吴(化文)战役。1945年5月刘佐作为营长率领鲁中军区二团三营,在沂源石桥设伏重创日军第五十四旅团,毙日寇田川少将旅团长以下200余人及伪军400余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战果。
解放战争时期,刘佐先后任鲁中军区三师八团三营(后改为警备二旅五团三营,再改为九师二十六团三营)营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六十七团参谋长、二十二师六十五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二二七团团长等职。先后率部参加了安丘、鲁南、莱芜、蒙山、孟良崮、沙土集、陇海路大破袭、洛阳、开封、睢杞、淮海、渡江、淞沪等著名战役和战斗。1946年7月7日,他率鲁中军区九师二十六团三营在博山、淄川地区的冲山坚守8个多小时,击退国民党军两个团兵力的六次冲锋,杀伤大量敌人,争取了时间,保证了主力的行动部署,被山东军区和鲁中军区授予“冲山阻击营”的光荣称号。
刘佐将军的后代同冲山阻击营指战员合影,2排左3起:褚华(集团军副参谋长)、刘敬(刘佐长子)、刘军。
1947年5月14日孟良崮战役中,他作为华野八纵六十七团参谋长,亲率该团二营,强攻孟良崮东南侧的敌万泉山阵地,全歼敌八十三师五十七团的一个加强营,切断了敌整编七十四师与外界的联系,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48年他任华野八纵二十二师六十五团团长,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敌杜聿明集团于1948年11月30日突然从徐州向永城方向逃窜,妄图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汇合,逃脱被围歼的下场,12月1日,刘佐率华野八纵二十二师六十五团作为纵队的先头部队,由徐州以南经夹沟、濉溪向永城急进。经过一天一夜200多里的急行军,终于在敌人到达之前抢先占领永城,破坏了永城大桥,并随即对敌进行阻击,将杜聿明集团西逃的道路牢牢堵住,粉碎了敌人汇合的企图,为我军顺利完成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全歼黄维兵团作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第三阶段作战——全歼杜聿明集团创造了条件。1949年5月在淞沪战役中,他率部占领了敌塘桥国际电台、江湾飞机场;攻克上海后,他兼任上海杨浦区军管会主任,为恢复工业生产,稳定市民生活,挫败敌人的破坏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佐同志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参谋长,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率部参加了二、四、五次战役,参加了汉江——三八线南北地区的运动防御作战和铁原、金化、平康地区的阵地防御作战。1950年12月他率部与友邻部队一同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凭借着血肉之躯和落后的武器,与美王牌部队——陆战第一师,在朝鲜东线战场的长津湖地区进行了殊死搏斗,给敌以重创,将其击溃,使其不得不乘船逃离战场,打出了军威和国威。1951年2月至3月,他率部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连续进行了38天的抗击作战,大量杀伤了敌人,缴获了坦克、火炮、枪支等大量武器装备,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刘佐同志长期战斗在武装斗争的第一线,他作战勇猛顽强,不怕艰难困苦,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曾多次负伤,至今身体内仍残留着敌人的多块弹片,是二等乙级革命残废军人。在战争中,他善于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努力提高指挥技能,不但敢于打硬仗也善于打巧仗。他参加过的众多战斗有的已成为经典战例载入我军光辉史册。他具有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带兵经验,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部队是我军一支能征惯战、攻守兼备的英雄部队。刘佐同志以自己的热血和战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和平建设时期,刘佐同志曾任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副师长,海军内长山要塞副司令员,陆军内长山要塞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二十六军副军长,烟威警备区司令员,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顾问等职。1952年从朝鲜回国后,他任陆军七十八师副师长,领到了胶东半岛的大规模国防施工。从1954年11月到1973年4月,他担任内长山要塞副司令,在远离大陆生活条件艰苦的海岛上战斗生活了19年。在这期间,他分管过部队的作战、训练、国防施工等项工作,多次带领部队粉碎了敌人的侵扰,保卫了京津的安全。他还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拥政爱民,为建设海岛,保卫海岛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他奉军委之命领导组建了烟威警备区并任首任司令员。1979年他调任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后,积极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消除文革不利影响,为恢复部队稳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领导实施了渤海海峡布雷实验、潜艇首次水下导弹发射等重大军事训练科研项目。亲自指挥成功抢救了在渤海海峡遇险的大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九号”。1983年他调任北海舰队顾问退居二线工作后,仍勤勤恳恳为部队建设工作,亲自领导了海军导弹部队国庆阅兵方队训练,并参加了国庆三十五周年的阅兵活动。为新时期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显著成就。
1985年12月离休后,刘佐同志仍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新一代党中央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化水平的提高感到欣慰。他关心和支持干休所的建设和服务工作,身体力行参加干休所组织的各项活动,处处表现了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在病重住院期间,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对待病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表现了顽强的斗志和信心。
刘佐同志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刘佐同志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人民,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充分体现了革命军人坚定勇敢的钢铁意志;他严以律己,遵守纪律,作风正派,不居功,不自傲,从不向组织伸手,处处体现了革命领导干部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优良品格;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待人诚恳,团结同志,爱护部属,始终坚持发扬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光荣传统;他不尚空谈,工作扎实,善于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始终坚持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一生勤恳,任劳任怨,从不懈怠,始终保持了淳朴厚道的劳动人民本色。
刘佐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光辉的业绩,崇高的革命精神,优秀的思想品格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