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曲《牡丹亭》之人物造型灵感引发思考
昆曲《牡丹亭》之人物造型灵感引发思考
【摘 要】昆曲《牡丹亭》是戏曲界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戏曲的色彩、戏曲的元素,包括浪漫的爱情故事情节本身都是令人神往的。而现代服装品牌“吉承”,在服装设计和品牌发布上,能将古典的戏曲元素作为灵感来源,在国际化时装发布平台上宣扬昆曲戏曲文化,可谓是中华元素引领流行时尚的风向标。
【关键词】牡丹亭;戏曲人物造型设计;时装国际化;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82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77-01
传统与时髦并不冲突,中国独立设计师吉承于伦敦发布了2014春夏高级成衣系列――牡丹亭,并有雅诗兰黛作为独家彩妆支持,可谓是以《牡丹亭》之人物造型为灵感来源,继承传统文化,而又不拘泥于此,将中国元素与优雅、嬉皮混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以《牡丹亭》为灵感来源的服装设计意蕴
春夏系列“牡丹亭”,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昆曲《牡丹亭》。整个系列,宛若一场经典绝美的爱情篇章,弥漫着浪漫唯美的气息,黛绿青玉胭脂的色彩运用,描绘出一幅芳菲的春色美景。而在面料及剪裁上处处渗透着现代气息:精细的立体绣花、炫丽的阔形腰封、创新的多层约克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整个系列借用花似锦、人如水的轻柔之美。设计师吉承一贯在面料处理上精雕细琢,善于将繁复的传统手工艺用与众不同的手法重新创作。而在本季时装发布会上,设计师采用了多层约克褶的经典技艺,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艺方式,需要手工和机器配合将面料穿线打褶再进行高温定型,设计师苛求从平面到立体每个过程都不留瑕疵,令褶皱呈现出精致的奢华美感。为了配合本季别致的面料,设计师特别设计了两款传统的中国图案作为组合,回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窗格纹路”和寓意海纳百川的“海水龙纹图型的提花效果”,并结合柔美现代的色系,最终呈现出独具东方美感的现代作品,成为本系列的点睛之笔。
二、以《牡丹亭》为灵感来源的化妆设计意蕴
《牡丹亭》的服装华美艳丽,妆容上虽然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妆面,但是却采取了简约的线条和简单的色彩晕染来烘托氛围,不与美服争艳,用轻灵细腻的笔触把人物的内心情绪一层层呈现烘托,顾盼之间,清丽悠远。”
在底妆上,选用水凝润颜粉底液1:1混合特润修护精华露,打造出更为润贴透亮的底妆效果。为突显古典美人的白皙感,化妆师使用了密集焕白粉饼和花漾腮红高光色来完成整个底妆。轻压美白粉饼于肌肤上,再用高光色腮红在额头、颧骨、下巴的高光点部位适当着粉,避免整个脸部因整片的白色运用过于平面而立体感缺失。
在双眉的处理上,在传统黛眉的基础上稍作改良,先以黑色眼线笔勾勒出双眉的轮廓,再用眼线膏在中间处加强,令双眉更富立体感。
时装版牡丹亭的眼、唇妆独具一格。不刻意强调眼线,选用五色眼影,从外眼角起笔晕染,和上眼角、下睫毛上扬的弧度相吻合,营造出充满古典气息的灵动眼眸。用同一种颜色利用深浅的晕染过渡,可以呈现出自然而富有立体层次的深邃感。
而在唇妆上,根据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状态,唇色上尽情渲染。初情期的懵懂少女,唇妆粉嫩可人;为人妇的娇艳,恰如正红的唇色,妩媚热情;和情郎分离时,唇色转为深红浓郁,类比于心境的凝重。
三、以《牡丹亭》时装发布会引发中华元素国际化的思考
外国人是不太容易理解中国元素的,对他们来说,东方文化是很神秘的,而如何呈现出时尚而现代的艺术表达方式,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中国传统经典,就必须通过像吉承这类的设计师来创新与传承。这就意味着中华元素要走向国际化舞台,不能只是固守传统,但又不能薄于传统,通过西方形式美设计语言来表达中华文化。使昆曲或其他戏曲形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发挥价值,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目的,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中国元素服饰美感获得认同,并且使中国元素服饰成为引领国际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带动品牌企业打入国际化市场,促进品牌消费,增加品牌附加值。而实际上,中国元素只有通过中国本土设计师去表达,才能触摸到、体会到最深处的意蕴。但目前,对于中国很多品牌来说,国内的企业还不够重视。只有将服装设计师送往国外进修学习,或是加强国际交流,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国文化与国际的共通性。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却在被动地接受纯西化的服装观念,多多少少也是在浪费着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的宝贵资源。所以,中国设计师将来的创作方向,还是要在满足基本可穿性的同时,还要在艺术表达上不断注入中国经典元素,深入发掘优势。而在产品之外,品牌理念和品牌运营上也要借鉴国际化的运作模式,使具有中国元素的服装品牌在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吉承这一服装品牌的首席设计师吉承就是海外留学归来的优秀设计师,她不仅将中国原创设计形成自建品牌,还在国际舞台上力推中国文化,扩大国际关注度,还吸引了像雅思兰黛这样的国际化化妆品公司联盟发布时装秀,在纽约时装周上可谓算是中国风格形成国际品牌的典范。
作者简介:
高 月,女,汉族,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实用艺术系教师。
第二篇: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第三篇:昆曲《牡丹亭》中的植物介绍
昆曲《牡丹亭 游园》中的植物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牡丹亭》,因为在最近这几年中,青春版、厅堂版的《牡丹亭》演出了很多次;大家可能也知道杜丽娘,这样一个美丽的太守之女,她的生死缘起都因为一个梦。其实,她做梦的地方并不远,就在她家的后花园。杜丽娘长到十六岁,竟然从来没有去过自己家的后花园,因为父母对她管教甚严,除了让她勤习女工,又请来一个腐儒陈最良教她读书。
但是,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杜丽娘读着“关关雎鸠”,“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她的青春突然间觉醒了。这样的一怀愁绪去哪里打发呢?小丫鬟春香告诉她:咱们自己家就有一个大园子,去看看吧。这一去,杜丽娘才猛然惊觉,就在几步之遥的自己家的后花园中,这一片春光,已经对她闭锁了十几年!她不禁叹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其实,人人心里都掩映着一片园林,无非被一扇无形的门遮挡着。如果你真的推开这扇门,虽然那可能是一扇吱吱呀呀的门,你好久没来过了,但是你只要打开一道缝,一眼望去,你便会看到许多以前不曾留意的东西,许多真正契合于内心的东西,许多属于梦想的东西。在杜丽娘家的花园中,她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牡丹亭 游园》。
一菱花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这里的菱花指的是背面雕刻有菱华纹饰的仿古铜镜。在植物界中菱为菱科菱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齐民要术》中已有关于种芰(菱的古名)法的记载。中国中南部,尤其是江苏、浙江两省的栽培面积较大,集中分布于太湖流域。菱别名芰实、菱角、龙角和水栗,起源于中国南方及亚洲、非洲的温暖地区,分布很广,但在多数国家和地区为野生状态,只有中国和印度进行栽培利用。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中国栽培面积超过100万亩,是水生蔬菜中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种类。
形态特征:果实为坚果。果皮革质,绿色或紫黑色,内含种子1粒,子叶一大一小,以小柄相连。发芽后初生真叶为狭长线形,先端2~3裂,称菊状叶;茎蔓达到水面时形成正常叶,呈菱形,叶柄长,中部有浮器,组织疏松,内贮空气,飘浮水上。胚根发芽后很早就停止发育;但次生根发达,其中近土壤茎节上着生的须根,是菱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茎各节上的叶状根,含叶绿素,可行光合作用,兼有吸收功能。菱茎出水后,节间缩短,叶近似轮生,形成盘状,直径约33厘米,生叶约40~60片。菱花自叶腋中由下而上依次发生。花单生,白色,萼片、花瓣、雄蕊各4枚,子房2室,仅1室发育成种子。染色体数2n=36。等片发育成菱的硬角,按角的有无和数目分为无角菱、三角菱和四角菱。嫩果色泽为青、红或紫色,老熟后硬壳成黑色,果肉乳白色,食用部分为种子的肥厚子叶。
二 杜鹃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杜鹃花十分美丽。管状的花,有深红、淡红、玫瑰、紫、白等多种色彩。当春季杜鹃花开放时,满山鲜艳,像彩霞绕林,被人们誉为“花中西施”。杜鹃花通常为5瓣花瓣,在中间的花瓣上有一些比花瓣略红的红点。杜鹃花的生命力超强,既耐干旱又能抵抗潮湿,无论是大太阳或树荫下它都能适应。根浅,分布广,能固定在表层泥土上。最厉害的是它不怕都市污浊的空气,因为它长满了绒毛的叶片,既能调节水分,又能吸住灰尘,最适合种在人多车多空气污浊的大都市,可以发挥清静空气的功能。通常在春、秋两季开花。杜鹃花的代表种,就是俗称的“映山红”。它几乎遍布长江流域各省以至云南、台湾丘陵和山地上的疏林或灌木丛中。杜鹃漏斗状的花有酸味,可当水果吃,但一次食用不能过多,否则会引起鼻出血。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约2米;枝条、苞片、花柄及花等均有棕褐色扁平的糙伏毛。叶纸质,卵状椭圆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顶端尖,基部楔形,两面均有糙伏毛,背面较密。花2—6朵簇生于枝端;花萼5裂,裂片椭圆状卵形,长2—4毫米;花冠鲜红或深红色,宽漏斗状,长4—5厘米,5裂,上方1—3裂片内面有深红色斑点;雄蕊7—10,花丝中部以下有微毛,花药紫色;子房及花柱近基部有糙伏毛,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约1厘米,有糙伏毛。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为酸性土指示植物。叶含黄酮类(杜鹃花醇)、三萜成分、乌苏酸。
三 荼蘼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是睡荼蘼抓住了裙钗线): 荼靡产于我国,又名彼岸花,现在较少人知道,但它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花木,《群芳谱》上说,“色黄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陆游有诗:“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对酴醿的评价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国很多地方能种植,也不太少见。诗人杨万里却不喜欢将酴醿与酒联系在一起,有诗云:“以酒为名却谤他,冰为肌骨月为家。”诗人常感情用事,晁无咎甚至说酴醿应该取代牡丹为花王。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园》中有“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这一句在《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也是麝月抽到的花笺上所提,曹公以此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牡丹亭》杜丽娘游园中有“那荼蘼外烟丝醉软”的唱词,暗示她刚目睹春天的美丽,便将要郁郁寡欢而死的悲剧。本科根据花萼、花筒、雌蕊的心皮数目,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分为四个亚科: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梅亚科、苹果亚科。
形态特征: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茎绿色,茎上有钩状的刺,羽状复叶,有五片椭圆形小叶,上面有多数侧脉,致成皱纹。初夏开花,夏季盛放,花单生,背面被柔毛,托叶与叶柄贴生,全缘。伞房花序。花白色,有芳香。果近球形,深红色。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绿化的优良观赏花木,以地下茎繁殖。栽培供观赏。四 牡丹
(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得先):
牡丹,又名洛阳花,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形态特征:根系肉质强大,少分枝和须根。株高1-3m,可达2m,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二回三出羽状叶,互生。花单生茎顶,花径10-30cm,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复瓣及混合瓣。牡丹的分辨方法很多,按株型可分为直立型、开展型和半开张型;按芽型可分为圆芽型、狭芽型、鹰嘴型和露嘴型;按分枝习性可分为单枝型和丛枝型;按花色可分白、共、粉、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和复色;按花期可分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和秋冬型(有些品种有二次开花的习性,春天开花后,秋冬可再次自然开花,即称为秋冬型);按花型可分为系、类、组型四级。四个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二个类即单花类和台阁花类;二个组即千层组和楼子组;组以下根据花的形状分为若干型,如单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等。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可分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可分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五 芍药(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芍药,别名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虎耳草目 芍药科芍药属芍药亚种。原产中国以及亚洲北部。被列为中国六大名花之一。芍药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芍药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艳丽,故占得形容美好容貌的“婥约”之谐音,名为“芍药”。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郑风篇目中便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宋代诗人陈师道均谱写过生动的、让人回味无穷的咏芍药诗篇。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它的主根肉质,粗壮,纺锤形和长柱形,粗0.6-3.5厘米,浅黄褐色或灰紫色混合芽,丛生在根颈上,肉质,水红色至浅紫红色,也有黄色的,外有鳞片保护。芽的长短、大小依孕芽至萌芽时间,逐渐增大由根部簇生,高约50-110厘米,草本,茎基部圆柱形,上端多棱角,有的扭曲,有的直伸,向阳部分多呈紫红晕。二回三出羽状复叶,长20-24厘米,小叶有与椭圆形、狭卵形、被针形等,叶端长而尖,全缘微波,叶面有黄绿色、绿色和深绿色等,叶背多粉绿色,有毛或无毛。形状有圆桃、平圆桃、扁圆桃、尖圆桃、长圆桃、尖桃、歪尖桃、长尖桃、扁桃等数种。外轮萼片叶状,内萼片3枚(有时增至7枚),绿色或黄绿色,有时夹有黄白条纹或紫红条纹,倒卵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一般独开在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也有一些稀有品种,竟是2花或3花并出的,花大,直径可达10-20厘米;原种花,外轮萼片5枚,绿色,花瓣5-10枚,白色或粉红色;雄蕊多数,心皮4—5枚,无毛;花色有白、黄、绿、红、紫、紫黑、混合色等多种。2-8枚离生,呈纺锤形、椭圆形、瓶形等,光滑,有小突尖。黑色或黑褐色。每枚有1-5粒。种子呈圆形、长圆形或尖圆形。
以上即《牡丹亭 游园》中所提到的所有的植物,尽管种类较少,但是基本代表了中国古典庭院中经典的观赏植物,植物是最为干净纯洁的事物了,有诗人曾经说过:纯洁得如银碗里盛雪一般的心。但是太阳一出来,银碗里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碗污水罢了。花朵才是大自然最为纯洁的事物。
第四篇:高考作文如何引发思维灵感(范文模版)
高考作文如何引发思维灵感
为什么总有一些平时的语文尖子,作文成绩很棒的学生,在高考中失足?原因当然很多,但心理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平时在写作上痛苦一阵,在写作上遭遇一两次挫折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促使人去深思,会有利于考生心智的成熟,会形成敢于大胆去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怕碰钉子,从而善于掌握方寸。但在平时也要尝到写作的甜头,并设法适时给自己减压,从而获得成功感或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增强写出高分作文的信心。这两者对形成最佳写作心态都很有好处。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但高考作文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常常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思维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引发思维灵感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态。例如,上海考生陈一菁说:“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
在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作灵感。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在考场上运用这种“直觉随记法”,可随时记在草稿纸上,然后等写作文时,作为立意构思选材的重要参考,这很可能成为考场作文“妙招”。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引发写作思维灵感
“一心二用法”,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的心理和思维有时是可以一心二用的。考场作文写作的“一心二用法”,是指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
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而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
例如,写作中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论据材料,就可“看看试卷前面的阅读材料(文言文、古诗、现代文等)和语言表述题提供的材料有没有与作文题相关联的内容,临时借来救一下急。(但是千万不要原文照抄!)这虽然是下策,但是能把作文补充完整了,总比不能完篇好,得分也要高一些。”(参考赵克明先生博客《高考作文应急方案》)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如果你在高考中打算写议论文的话,现代文阅读题所选钱谷融《不可无“我”》 梁衡《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等文中的一些材料,就很有启发意义,若心有“灵犀”,便可引发写作灵感,有利于文章的立意和论证。因为这个“邻”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是虚的,比如说是一种艺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等等,这启发可很大呀,各位博友考生仔细想想。
三、学会用想象置身情境,酝酿情感,引发灵感
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四、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注重生活积累和思想修养及认识水平的提高
1.限时成篇,训练写作速度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共两个半小时,作文时间一般在50—60分钟之间,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需要考生具有快速写作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备考阶段多进行几次强化训练,使考生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做到临阵不慌。这样才容易引发写作灵感。
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考生应有意识地训练快速准确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必要的写作技巧,这有待于平时的材料积累和写作训练。
2.优化心态,训练毅力
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果考生意志薄弱,一提作文就害怕,必然造成“怯场”;而当碰到一些失误或一时想不好时,若意志薄弱或缺乏毅力,常会丧失信心。因此,平时作文时,要注意磨炼意志,不论作文多难写,也要“强迫”自己完成好;如果在高考中碰到“难题”时,也不要紧张、泄气,要想办法认真审题,从多视角、多层次来思考应写的内容,以便化难为易。
3.广泛阅读,丰富储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平时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到考场上,才可能有神思灵感的出现。读是基础,只要读起来,读进书中,你才会感受到世界的博大复杂,才会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才会感受到作家内心的热血在流淌,才会感受到哲人学者思想的博大精深。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来说,“读书”则是撬起地球的支点。当然,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是时刻不会停止的,而提高阅读和吸纳能力的关键,这在读、思中,要用头脑去感悟生活,用感情去体验生活。你读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你要思考,为什么朱自清要精心描写那“白水煮豆腐”,你读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你要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赞美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却极力赞美“牡丹的拒绝”?如果你在思考中,又忽然有所悟,原来朱先生也是那样由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的,人生其实全在奋斗努力中成功,原来作家张抗抗不仅仅是赞美牡丹的“品位”和“个性”,而是在赞美人的“品位”和“个性”,作家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个性呢?那么,这又使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这种读书思考、感悟,岂止是在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其实已经在提升你的生命的高度,增加你生命的厚度。慢慢地你将会发现自己在潜滋暗长,也具有了生命的“品位”和“个性”。到考场写作时,这种“品位”和“个性”也将引发拟灵感,文思可能就会如喷泉一样喷涌而出,这将是怎样一种考试境界呀!
第五篇: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
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这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但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很明显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经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里没有出现的情节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赏文辞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别是张继青的。至于青春版,这些个文辞也都在,只不过演员是年轻版的,论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过老一辈的,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演员的扮相和道具都很华美,可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