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贝多芬音乐赏析
姓名:张研
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工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音乐赏析 班级:过控151 学号:5801415032
一、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作曲、指挥及钢琴演奏,被称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广为流传,不仅在欧洲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尊称为“乐圣”,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 “维也纳三杰”。他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童年时代随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后追随海顿学习作曲,音乐才华受到了广泛关注。他生活在“开明专制”时期,形成了大胆创新、我行我素的性格,同时主张共和主义,向往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所有这些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2.创作背景
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关于这首作品,最令人熟知的一个故事就是在银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钢琴声由一间简陋的茅房中传来,原来是他的乐迷——一个贫穷的盲女在弹奏,他深受感动,于是为盲女创作了此曲。不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他只是标注了“幻想曲风格”。“月光”是贝多芬去世多年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的激发下灵感迸发,于月色中为乐曲起了这个名字。
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正值而立之年,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的生活陷入了绝望。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贝多芬全心地投入到了这段恋爱。然而,热烈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很久,年仅十七岁的朱丽叶·圭恰尔迪很快便移情别恋,嫁作他人妇。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作品。3.作品特色
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论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贝多芬标记这首《升c小调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为 “幻想曲式奏鸣曲”,这就显示出了它自由、即兴的特点。它突破了一般奏鸣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且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灵活。贝多芬不仅改变了奏鸣曲式第一乐章长期统治的地位,还将持续的柔板代替了以往所常用的快板。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人心的快板。全曲速度由慢变快,感情表达也逐步加强。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低音八度进行、圣咏似的和弦平稳进行、连贯三连音的和声音型等创作手法及其独特的曲式、调性与和声安排,使乐章结合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既有从远方传来的低声倾诉,又有围绕于身边的温柔细语,还有回荡在宇宙间的呼啸呐喊。4.不一样的“月光”
虽然《月光奏鸣曲》长久以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但其实音乐界人士对于这首曲子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他们心中蕴藏着很多不一样的“月光”。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就不赞同用“月光”解释该曲,他说:“音乐中描绘的月光,应该是静谧、温柔、朦胧和明亮的,传达着舒缓的情绪。而《升c小调奏鸣曲》的开篇就是悲怆的阴云密布,毫无月色而言,满是阴郁,末乐章又洋溢着激昂的热情,状态与让人心旷神怡的皎洁明月毫无关联,唯有短小的第二乐章勉强可视为一瞬间的月光。”而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则把第一乐章的基调看作是传递贝多芬失去爱情的创伤。无独有偶,《贝多芬传》的作者罗曼罗兰也倾向于把此曲所传达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失恋心境相结合。他认为,曲中的幻想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反而是失恋之痛的情思更为明显,尽是忧伤的哭诉。
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对《月光奏鸣曲》的解析,是他在欣赏了两次现场演奏之后的真切感受。一次是李斯特,另一次是安东·鲁宾什坦,他认为整首奏鸣曲就是一出很精彩的悲剧,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是冥想的状态,中间掺杂着不安的预感,“音乐仿佛由遥远的某处渐渐传入耳朵,我们所听到的一部分是忧郁的哀思,一部分是缱绻的回忆,并带有对于未来的惆怅。”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人的心中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既能引人共鸣,又能带来不同的遐思,这正是优秀作品的特点。
二、《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形态及审美分析 1.第一乐章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最广为人熟知的,不仅因为它极富诗意的乐曲美感,还由于在三个乐章中,它是最容易弹奏的,很多初学者都愿意试谈这首乐曲。贝多芬摒弃了奏鸣曲一贯的不可改变的多乐章规则,在这一乐章集中体现了“幻想”的风格。
乐章由四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为整的气氛埋下了伏笔,音乐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三连音的音型特色纷纷确立。随着中音区“轻轻的来”,这个主题进入了细致沉静的表达,并伴有一定的忧郁色彩;转而中间部的三连音又蜿蜒前行,音调逐步提升,让人逐渐感觉到了紧张与不安;最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的平静再次呈现出来,似乎于淡淡的月色下悄然结束了全曲。
这个饱含了寂静沉思与温柔倾诉的乐章,让人似乎真的看到了一轮明月高悬于平静的海面之上,银色光点笼罩着一切,美妙的和声又为曲子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灵动的韵律传递着细腻的情思。三连音分解和弦始终贯穿曲子,和声色彩朦胧,既有冥想的静默,又有欲言又止的哀伤,所有乐思都建立于宛如心跳的旋律之上,可以说这一乐章是即兴曲中的先驱。贝多芬没有区分大小调,而是自然地转换同名大小调,在短短的六十几个小节的音乐中,进行了灵活的曲式运用与和声处理,表现出了缜密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创作技法,给人以无限的启示。2.第二乐章
作为中间的过渡乐章,其与第一、第三乐章相比的确显得个性优美,恰如李斯特所形容“两侧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两小节的短小乐句构成了它的旋律,最初的八小节形成了它的基本主题,尤其富有独创性的是,从第八小节起,贝多芬就加入了多种切分节奏和不同的乐句构成,虽然这一乐章比较短小,但它类似于小步舞曲的复三部曲式,把第一乐章的忧伤与第三乐章的激昂衔接得十分完美。这段典雅、可爱的短小音乐的两个部分都是由同一主题及伴奏发展而成的,给人有一种超然物外之美,悲伤的心情似乎得到了片刻慰藉。中部曲式由双重重音交替出现,并伴有令人意外的神秘感,而连奏与断奏的呼应又使主题的变奏显得更加自然。3.第三乐章
尽管没有典型的回旋曲作为轻松愉悦的曲末章,不过贝多芬设计了独特的第三乐章,它充满戏剧性的高潮表达方式就犹如协奏曲一般华丽。同时,这也是贝多芬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罗曼·罗兰认为它是“心灵的力量终于征服了痛苦”。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贝多芬终于将内心的情感一层层的解剖,融入到了音乐之中,他对现实的抗争、对感情的倾诉,随着音乐一泻千里,奔涌向前。但仔细聆听,仍可以辨别出在激烈的感情中依然充满着优美的韵律,这是贝多芬坚毅、不屈的精神体现,令人惊心动魄。
这是一个充满爆发力的乐章,侧耳倾听,琶音的组合犹如狂风暴雨下的海浪击石,在疯狂的怒吼中迸发着激烈的情感,音乐的强度递增,一浪高过一浪。贝多芬没有设计趋于缓和的结尾,反而加大了力量,以最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屈与坚定。他只是将再现部当中主部的规模进行了微减,将副部的旋律起伏扩展为琶音,而后汹涌的感情戛然而止。但进入展开部后,戏剧性的高潮又出现了,再现部之后的结束部呈现得十分庞大。
通过这一乐章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能之高超,它的表现力在迂回婉转、汹涌激昂的过渡中显得卓尔不凡。在主和弦上升和猛烈下降的最强奏中结束全曲的设计,使得音乐的效果达到了最佳。第三乐章作为末章升华了全曲,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对于生命与感情的理解,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于音乐的热爱。
三、结语
《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对于炽烈感情的表现力毋庸赘言,第一乐章的柔情与静谧、第二乐章的轻快与可爱以及第三乐章的磅礴与激昂都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中表现出的丰富的内容、磅礴的气势、细腻的情感、独具匠心的布局设计、巧妙的乐章组合等都深刻地展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惆怅与翻涌、对于现实的控诉和对于未来的坚定。相信这首不朽的杰作会万古流芳,以它特有的感染力,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舞着人们的精神。
第二篇: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109811 姓名:苏毅杰 学号:105090840054 指导老师:王侃
贝多芬音乐赏析
【内容摘要】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1770.12.16-1827.3.26).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作曲 艺术创造 命运交响曲 【正文】
贝多芬代表作《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 1
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第一乐章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在开头处,两支小调交叠进行,其中一支由乐章发展部的重要角色――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六连音(双三连音)组成,另外一支,则驾驭着主旋律,随着2/4小节的第四音以第八音渐强至第十六音的方式发展,最后三连音汇聚到第十六音,呼应了指定的渐强符号。”在和声上,最先出现的主基调很快转变成基调D小调的起点,与之前的所有交响曲对立的是,贝多芬并未在开篇乐章的任何部位使用反复手法。除了打击乐部分,第九交响曲相比之下没有主旋律上的扩展。虽然被频繁地演奏,然而第二支曲子活泼的急板为什么以诙谐曲为方式仍然没有的答案。1817年,贝多芬将此诙谐曲用作第三支曲子的主旋律。1823年,经过再三考虑,他抽去了这支旋律,于是有了1923年的如歌的柔板呈现出一种介于诙谐曲与急板之间的沉静。前三个乐章插入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卡农曲的方式奏出主题“欢乐”的气氛。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爱格蒙特序曲》;钢琴曲《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大公三重奏》;歌剧《D大调庄严弥撒》等都非常著名。他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喜欢贝多芬,不单单是喜欢他,更是敬佩。喜欢他的作品,更是喜欢和敬佩他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当知道贝多芬先生在失聪后人继续创作,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他潦倒失聪之时,并没有因为这致命的挫折而放弃他毕生追求和挚爱的音乐事业!他愈挫愈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许贝多芬正式上天选中的人,所以他是失聪了,但他还是继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是音乐历史上甚至艺术界历史上的丰碑。【参考文献】
[1] 唯民编.贝多芬论.(译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2] 郑兴三编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3] 孙国忠.走近贝多芬.音乐爱好者杂志社.2004年6月.[4]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团结出版社,2003.
第三篇:莫扎特贝多芬音乐赏析范文
小谈对莫扎特、贝多芬音乐的感受
一、概述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征
莫扎特和贝多芬是世界公认最伟大的音乐家,两个人对音乐、对世界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按照音乐的发展历史来划分,两个人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但他们所创作的音乐和音乐形式却并没有停留在那个时代。现代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还经常借用他们的音乐来创作,他们的音乐在这几百年里被分秒不停的在全世界播放,可见他们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他们既为同时代同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音乐风格是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灵性十足,人称“音乐神童”,1781年,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作曲家。在伦敦,接触到巴赫的复调作品和亨得尔的清唱剧,与海顿交往,学习了交响曲和四重奏的写作方法。莫扎特的作品数量惊人,他最大的成就在于歌剧创作,他一生中创作近20部歌剧,成为德国歌剧的奠基人。另外,莫扎特在器乐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将协奏曲固定为呈示部和华彩乐段的形式。他的创作是欧洲音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既有古典乐派的特征,又在其后期作品里影射了浪漫派的感觉。由于人生经历的多磨多难,使他的性格及音乐风格上都产生了不同以往作家的特点。他的音乐奔放、热情、感情饱满,还蕴涵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里面,和声力度变化也逐渐变为作曲的手段之一。
二、对于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的赏析
第一部是莫扎特的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莫扎特第40交响曲的第一个
乐句几乎和同样没有引子的贝多芬命运的敲门声一样著名,中提琴摆动的震音背景上方,小提琴歌唱性的主题逐渐展开,犹如梦境中的倾诉,构成这个主题的半音下行,在西方音乐中常常代表叹息和悲伤,和如同颤抖的中提琴震音相配,建立了忧郁的氛围。在小提琴的带领下,木管乐器组齐奏进入,紧接着,全乐队齐奏,悲怆的声音冲破了忧郁的外壳。之后小提琴再次演奏主题,接着还有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漂浮在弦乐器的上空,节奏迅速的发展为坚定的步伐,紧张的感觉逐渐加重,乐队的声音犹如巨浪在沸腾。经过了一小节的休止,第二主题进入,同样的下行,但是不安和激动却消失了,温婉的哀伤占据了主题,长笛和双簧管再次演奏,很快第一主题的因素重新出现,紧张感也随之复活。之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提琴浑厚的声音演奏主题,带来了乐队的爆发,长笛和双簧管的和声相当尖锐,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交替演奏着主题和伴奏,带来了整个乐章的高潮,第一主题被加以变形,出现在各个声部,低音弦乐器逐渐消失,只剩下小提琴为一方,长笛,双簧管为另一方,互相对话,第一主题的形状仍然清晰可闻,大管的和声充满了哀怨。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的天才处理手法一一得以展示。第一主题被大大的发展,第二主题的出现丝毫没有缓解第一主题的悲伤,反而也同样显得忧郁阴沉,乐章结束在不安的想象当中。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一种莫名的不安和诡异感,很有回味的余地。
第二部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首先,在内容上贝多芬首次拓展作品表现题材,开始表现一些重大的历史题材、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等,这在音乐创作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该作品原是写给拿破仑以表彰其英雄行为的,后因为拿破仑称帝而愤然改之。其次,在音乐语言上贝多芬多用乐汇的陈述结构形式,即动机式写法,给作品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而称著于世。最后,在形式的安排上,扩大结束部的容量,使得结束部成为第二展开部。显然,这样做更有利于表现音乐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其实,展开部也是最能显示作曲家写作才华的地方,贝多芬最鲜明的创作个性和人格魅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作品不仅音乐语言非常新颖,而且思想内容极其深刻。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表现‘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贝多芬在创作上,首先,抛弃了通常要有大段慢板演奏的惯例,开门见山,用全部弦乐器加木管奏出震慑人心的命运主题,这是全曲的核心,第一次出现,像霹雳似的强大有力,给人以威严、凶狠、突如其来的感觉,象征着黑暗势力笼罩大地。这四个音被称为全曲的‘主导动机’,贯穿在四个乐章之中,成为促进全曲有机统一的动力和粘合剂。副部主题:抒情、亲切、开朗歌唱般风格,象征着未来光明的前景和人们向往幸福的喜悦心情,它蕴含着一股雄厚的潜力,后来发展成与“命运”相抗衡的动力并最后战胜命运的“英雄”主题。贝多芬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奏鸣曲式中,选择了黑暗与光明作为对置,使对比的形象在对立面的斗争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命运主题由起初强烈、冷酷森严地与英雄进行殊死的搏斗转化为貌似强大的、支配地位的、声嘶力竭的,最终体现出英雄战胜命运的斗争意志。英雄之所以能够同命运顽强地作斗争,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了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作品。可以说是安魂曲当中 的经典。安魂曲是宗教歌曲,是对逝去的生命的怀念和追思。莫扎特对于音乐,对死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他所创作出来的这首安魂曲,听完后的感觉是超越死亡的。莫扎特的这种“死”观非常明显的体现在这部作品当中。在那个时代,宗教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而这首安魂曲却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范畴,让每一个听众都能感受到哀伤与悲痛。悲剧性能够超越宗教音乐的范畴面对整个西方音乐具有普遍意义,根本在于基督教文化赋予悲剧性观念方面的根基。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关注“苦难与救赎”,悲剧性强调现实苦难的无法脱避,引导人正视矛盾,直面人生,两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在苦难中才能找寻出人的真正价值,苦难和悲剧并非悖谬自然的,相反,这正是体现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悲剧性诉诸人们感性生命的的体验,进而促进人们精神以反思,从而对“工具理性”扼杀、否定感性生命的“恶”加以否定。
第四部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面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而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合唱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乐曲被推向了新的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欢乐颂》表达的是贝多芬对欢乐和幸福的赞美,希望把欢乐带给全人类,让幸福永留人间。贝多芬虽然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可他终究还是没有被命运击垮,勇敢乐观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如果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对“人定胜天”的最好诠释的话,晚期的贝多芬已经逐渐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屈服于命运,他是想通过对美好的赞扬来深刻地表达他内心的诉求。与命运的抗争最终趋于平静,贝多芬只想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全人类,希望他们少一些苦难,多一些欢乐。我觉得这首作品之所以伟大也许就在于此吧。
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被许多音乐家认为是贝多芬作品的最高成就,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种明朗、积极的旋律,那种庞大的气势确实能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觉。任何人听来都会感觉到光明和力量。
三、对贝多芬和莫扎特音乐风格的整体比较
以上四部作品都看成音乐史上的经典,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二人的音乐发展手 法近似,音形作为主线贯穿进去,代表了德奥音乐的特点。莫扎特和贝多芬同属德奥学派,在精神思想上有德意志一脉相承的特质:理性。日耳曼民族天生认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但贝多芬与莫扎特理性的表现方式却是南辕北辙,在莫扎特的思想中是怀有一种对现实的顺从性的,因为他觉得世界本来就是合理的,无须做更多挣扎,所以莫扎特的音乐淳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素质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着真挚的温 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含有一些戏剧性甚至于悲剧性的因素,仿佛他已经意识到有困难,预感到理想必须经过斗争才能实现这一面。然而对于贝多芬来讲却是截然不同的理性,贝多芬的理性是批判的理性,他批判法国大革命,所以谱写了皇帝协奏曲。他批判命运所以喊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击倒”的口号,写出了命运交响曲。
从整体来 看莫扎特的音乐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风格清新细腻质朴单纯,音乐情绪激越明朗,音 乐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但也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悲伤因素。这也是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典型特征。而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鲜明独特,作品热烈激昂振奋人心,他的创作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作品从简单的乐曲到最复杂的交响曲,都同他个人的思想性格有紧密的联系,都与他坚强的个性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连的。因 此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他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又富有哲理性。
第四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赏析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
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会思考:“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等等。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我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体会深刻。除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之外,也有了对人生以及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命运》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禁不住为之震动!那“当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我的喉咙,我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总体上,第一章节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而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我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对抗,无奈的接受了事实。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却是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到了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到了这里命运已被我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音乐的末梢,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好象自己真的刚参加完这场斗争一样。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赏
营销1002 覃寿南 21012年4月26日
第五篇:贝多芬命运赏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这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乐曲体现了作者面对极其困难时,仍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恩格斯听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罗曼·罗兰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
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法国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创作背景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乐曲赏析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明亮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有活力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Scherzo: Allegro)C小调,快板,3/4拍子,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Allegro)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这首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愤懑的宣泄,是对人生多舛的拷问!
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乐曲评论
第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使听者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富于戏剧性的效果。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2015.11.15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