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16:2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

第一篇:广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

广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广东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

2014-04-18

南方日报评论员

4月17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成功举行。会上,南方舆情研究院首次发布广东2013—2014年度优秀案例,分为政府治理创新、舆情引导、网络问政三类,顺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23个案例最后入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是一个总揽全局的发展目标,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具体方式,并从制度、改革、现代化三个维度给出了撬动中国发展的“总支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继“四个现代化”后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可谓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顶层设计。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次跨越,意味着未来我们的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必须向着现代化艰难转身。

这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地方层面的实践探索。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在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举世瞩目的“广东奇迹”正是得益于35年来的敢闯敢试,这是一个兼有“杀出一条血路”改革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智慧的地方。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拿出当年的气魄和干劲,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从主观上,广东具备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从客观上,这是中央对广东寄予的新要求。因此,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是广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此次推介的23个优秀案例,体现的正是各地在政府治理能力方面的创新和提高,代表着广东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先行先试的成果。作为经济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广东在转型期也最早遭遇体制障碍、利益固化、社会矛盾等方面挑战,但是我们看到,顺德在全国县区级政府机构中公布首个权力清单、广州在全国率先公开“四公”预算、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南海实行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地方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夯实了基础,为广东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积累了经验,也对完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广东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优秀案例推介,我们也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

优秀案例交流

 惠州市委副书记陈训廷:聘请“法制副主任”实行“三不”原则

惠州在实践中制定了“三不”原则:一是“法制副主任”不是村官,二是不能干预村事务,三是不能收费。因此,推行五年来,从小做到大,群众反映非常好。

 佛山市南海区副区长冼富兰:对准许清单中的1404项进行标准化

负面清单一定要清晰,告诉企业、民众哪些是不准许的。准许清单一定要有标准,将准许的标准都列出来,目前南海已经申请广东省网络标准化,将清单中的1404项进行了标准化。

 揭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方赛妹:县级网站新闻通稿都有中英文对照

揭阳上浦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功处置经验,可以用三个词概括:依法依规。在诉求引导和舆论引导中,都遵循法律法规;阳光开放。每天揭阳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稿,县级网站的新闻通稿都有中英文对照;讲究技巧。借助主流媒体主动发声,在重要节点将事件的最新进展呈报省委。 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戚华海:没有做得好,怎么说都没用

清远的新闻施政主要围绕引导舆论来做,实现从“宣传”向“传播”的转变。构建了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动的全媒体中心,利用微博、微信、微访谈,实现传播目标。积极主动化解危机,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置、公正处置。

 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张振飙:让“工人在线”能管用能办事

“工人在线”的目的是从源头治理,工人通过平台反映诉求,可以在源头将矛盾化解,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和激化。我们形成了一套工作交办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办理和回复,让“工人在线”能管用、能办事。

 深圳市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石磊:法律框架内允许多元意见表达

我们举全区之力,做好家园网的制度建设和保障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在管理中我们秉持开放的胸怀,在法律框架内,任何的多元意见都可以表达,实现畅所欲言,不加限制和封锁,也没有删帖。

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共9个)

1.顺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主创单位:顺德区委、区政府

推介词:改革明星如何克服“改革疲劳症”,继续上路?顺德继大部制改革后,推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县区级政府机构中公布首个权力清单,简政放权,使得审批效率提升50%,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广州在全国率先公开“四公”预算

主创单位:广州市政府

推介词:在“三公”经费控制日益严格的当下,会议费往往变成一笔糊涂账,成为监管“盲点”。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公开会议费预算,从晒“三公”到晒“四公”,堵住挥霍公款的“后门”,勇气值得赞赏,公开还需推进。3.广东启动碳排放权交易

主创单位: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介词:如何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推动节能减排?广东作为国家试点省,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为争取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话语权做好准备,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4.中山“博爱100·全民公益1+1+1”模式

主创单位:中山市社会工作委员会

推介词:如何推动传统公益转型升级?中山引入现代公益理念,创新提出“全民公益1+1+1”模式,政府出资建公益创投平台,市民与企业资助和监督,社会组织竞投实施,三方联动走出全民公益的新路。

5.广东“警民通”便民服务平台

主创单位:广东省公安厅

推介词: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机关如何更好服务群众?广东省公安厅建设“警民通”便民服务平台,依托平安南粤网站、手机应用、微信、微博、便民自助办证终端等载体,让群众办事不再难,让“科技便民”成为现实。

6.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主创单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推介词:如何给市场“松绑”,激发经济活力?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公司注册资本、注册场所、经营范围等门槛均取消或降低,政府监管从重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引爆了民间投资创业热情。

7.惠州村(居)委聘任“法制副主任”

主创单位:惠州市委、市政府 推介词:如何运用法治手段,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惠州在全市村(居)委聘任“法制副主任”,政府购买法律服务,让法律工作者为基层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高效服务,畅通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实现了“法治惠民”。

8.佛山南海行政审批“三单”管理

主创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委、区政府

推介词:南海实行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划定权力边界,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收紧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腿”,压缩寻租空间,释放市场活力,是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性设计。

9.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三大平台”

主创单位:珠海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

推介词: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借脑引智。珠海市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民情观察员队伍、研究基地“三大平台”,凸显“参谋部”“联络部”“丰产田”效能,推动社会建设谱新篇。

1.揭阳上浦村群体性事件舆情引导

主创单位:揭阳市委宣传部

推介词:不急于求成,不纵容迁就,依法依规引导舆论走向;有节奏,讲技巧,摒弃粗暴介入,与舆论主动对话;不封锁、不遮掩,发出权威声音,及时澄清谣言,向公众展现了政府应对负面舆情时少见的开放姿态。

2.清远“新闻施政”

主创单位:清远市委宣传部

推介词:借力传统媒体、新媒体,通过大数据平台、队伍建设,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应用,清远“新闻施政”打造了一个“不设围墙”的政府治理体系。

3.惠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舆情引导 主创单位:惠州市委宣传部

推介词:专门机构、专项预案、专人应对,公开、透明、权威,既满足了公众知情权,又避免了社会恐慌。以舆情长效机制和体系为支撑,成就了用“常规武器”化解突发事件应对难题的一大经典。

4.广州“平民英雄”传递社会正能量

主创单位:广州市社会工作委员会

推介词:借助社会资源,发挥民间力量,以协同参与形式选树“平民典型”,党委引导、媒体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城市注入了一股向上的暖流。

5.龙岗保时捷车主撞死的哥被疑顶包案舆情引导

主创单位: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

推介词:在现今舆论生态环境下,“塔西佗陷阱”无处不在。直面质疑,频频发声,成就了两个舆论场理性互动的一段佳话。

6.广东高院首推网络舆情白皮书

主创单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推介词:理性剖析和主动公开舆情产生后被动回应的得与失、利与弊,填补了法院系统网络舆情专著的空白。

1.深圳罗湖社区家园网打造交互型社区

主创单位:深圳市罗湖区委、区政府

推介词:“有思想、接地气,见实效”。罗湖社区家园网在坚守中创新,扎根基层,服务草根,赋予网络平台以媒体属性,丰富了网络问政的内涵。社区家园网,正是罗湖140万人的精神家园。

2.阳江网络问政强监督成惠民工程 主创单位:阳江市政府

推介词:网络问政,纳入市直部门绩效考核。阳江此举,促使干部重视网络,倾听民意,解决问题。阳江网络问政后来居上,亮点频出,秘诀就在四个字“实干、创新”。

3.广东“工人在线”平台传递劳动者声音

主创单位:广东省总工会

推介词:“工人有话有地方说,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工人在线”平台这一定位,是工会工作的创新,也是网络问政的创新。工会之“政”与职工之“问”无缝连接,构建网上“职工之家”。

4.佛山市区镇领导微访谈全覆盖办实事

主创单位:佛山市委、市政府

推介词:作为网络问政的先发地区,“微访谈”是佛山创新的抓手。营造微气候、突出微联动、注重微接力,去官气、接地气、聚人气。“微”者不微,呈现的是小切口,寓意的是大格局。

5.广东首个农村“电子社区”用网络连接地气

主创单位:中山市委督查室、中山市南头镇

推介词:农村召集开会,从“大嗓门”到“大喇叭”到“大网络”。中山市南头镇穗西社区的演进,既是技术变迁的反映,更是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写照。固本强基,网络给力。

6.全国首个公安微博“平安肇庆”沟通警民

主创单位:肇庆市公安局

推介词:怎样打通“两个舆论场”?“平安肇庆”提供了一个样本。作为全国首个公安微博,沟通了官民,化解了难题。在网络时代,为公安机关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找到了新路径。

7.潮州“一站式”创新网络问政机制 主创单位:潮州市委

推介词:潮州网络问政,跨度长,形式新,效果实,既树立城市形象,又提供便捷服务,“画蓝天”与“踩地板”深度融合。“一站式”思维,正是站在时代潮头的为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8.湛江用足网络手段唱响“好人好报”

主创单位:湛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推介词:“好人好报”正能量,感动湛江;网络传递正能量,效应无疆。技术并不冰冷,问政并不刻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最新传播手段,标杆就是“好人好报”。

第二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 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 ②领导和执政方式 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④我国的政党制度 ⑤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⑥党对国家的领导(选修3)政府:

①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树立威信; 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⑤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思路点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材料二:在国家治理中,对于国家权力在治理主体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是在社会组织和个人治理不能或无效时才跟进,即政府治理应居于补缺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治理应居于主导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请你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思路点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③因此,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必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材料三:国家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请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为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出两点建议。【思路点拨】

①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发挥其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公民。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例2: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治理应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治理应有益于增进人民福祉。

(1)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两点举措。【思路点拨】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家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对此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观点。甲认为:只有发展基层民主才能扩大人民民主。乙则认为:扩大人民民主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请你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作出评析。【思路点拨】

①甲同学的观点片面。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②乙同学的观点片面。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发挥政协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请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拓展一:请从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政府: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②政府要履行相应的职能、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

要发挥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拓展二:结合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能动作用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材料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既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考虑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

(4)结合材料,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出发谈谈国家治理给你的启示。

【思路点拨】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②国家治理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国家治理还要尊重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

第三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

代化

李建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进一步重申和强调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简称《意见》)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与作用可见一斑。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

从制度整合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凝心聚力的功能。中国目前国家治理的最大缺陷在于制度以及制度体系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制度或者制度体系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治理成本,降低了国家治理能力,严重削弱了国家治理的效果,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障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制度的整合提供了价值共识,它所具有的凝心聚力功能,能从思想认知、精神价值上为消除制度碎片提供公认的标准和强大动力。

从制度评价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评价判断功效。国家治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诸多影响,因此,相关治理主体需要对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评价以便及时修正其运行路径或者 1

调整运行方式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在当下中国国家治理语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当国家治理制度的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法治、公正等理念,无疑具有明显的制度评价功能。

从制度修正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调节规范效果。与制度价值评判一样,制度的调整和规范也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当这种标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制度健全和完善的视角看,就是现有制度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的理想状态不断迈进,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自身,不断走向程序化、规范化的过程。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立基的经济发展,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要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让全体人民公平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没有富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无从谈起,自由平等等价值追求亦难以兑现。因此,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指陈的政治文明,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民主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以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为重要表征,以多种制度协同配合为保障。如何才能处理好多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处理好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协同关系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民主。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追求的文化繁荣,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要求。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与此相应,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致力的社会进步,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要求。人与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方面要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要实现人

2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可见,追求和谐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如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逐步展开后的价值诉求,那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其对所仰赖的制度、规范以及依法治国所作出的价值性概括。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实现的人的发展,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既包括政治上的自由也包括哲学上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是指在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不受约束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哲学上的自由是指对必然的把握。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人们所追求的自由两者兼有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髓所在,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诉诸的依法治国,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建设法治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仰赖的制度规范,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公正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依托制度规范的施行才能达成,而制度规范的首要美德就是公正,平等是制度规范公正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应,平等、公正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如果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针对制度规范提出的价值要求,那么,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则是其对公民之国家认同、个体德行、职业操守和人际交往所提出的价值标准。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依凭的国家认同,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国家中,因此,公民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直接与其国家认同相关。爱国是公民起码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成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提倡的个体德行,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终究要依靠公民个体来完成,公民个体是否具备诚信美

3德直接关乎国家治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程度以及质量。诚信是人类传承千年的道德传统,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因此,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倡导的职业操守,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公民个体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集中体现为敬业。敬业是人们对职业的价值、意义与使命的高度认知,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心理、精神状态。社会主义价值观极力倡导敬业并将其列为核心理念。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主张的人际交往,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要求。较少的交易成本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就成为减少人际交往成本有效途径。友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促进社会和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然包括友善理念。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立足于发展和改善民生。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所在,是中国梦的落脚点。与此相应,发展和改善民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前提和基础就是发展,没有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只能是镜花水月,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对发展过程也是对发展成果共享的基本要求,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人民谋福祉,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

既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是同步的;既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也要通过国家治理为中介和载体来达成,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是同步的。当然,这仅仅只是逻辑上的推断,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步的深层原因还是在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正是基于二者的彼此关系以及作用与反作用,我们才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步。那么,何为同步,如何才能同步?同步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更是指空间上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

4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的各个要素之中。按照《决定》精神,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因此,国家治理起码可以从五个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同步:

第一,国家经济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各个理念全面融汇到国家经济治理的各个层面,尤其要融入各项经济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另一方面,国家经济治理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经济治理的基本要求来抓。

第二,国家政治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政治治理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多主体参与过程。国家政治治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就目前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最为迫切和重要的。

第三,国家文化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第四,国家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

第五,国家生态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国家生态治理旨在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建设生态文明和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和谐理念贯彻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

(作者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教授)

第四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这个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指导作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如下解读。

一、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一)了解治理

“治理”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新政治概念,它不同于“统治”的概念;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治理体制和治理行为主要体现国家的工具理性,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谁上台执政,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其一,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其三,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其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执行力=改革发展稳定能力+内政外交国防能力+治党治国治军能力等

·找到关键: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

·把握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坚守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打好基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更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 制度运行系统。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依照我国宪法,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担负着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使命,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国家治理涵盖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党的建设,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 3 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依法治理,加强法制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三是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四是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三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

·我们将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社会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一个目的

·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能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衡量制度好坏、政权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首先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其中,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5 所以,政治学家也将现代国家治理称为民主治理。

二、为什么要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提出的全新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为什么要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是对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

三是对我国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要求的回应: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也就是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只能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国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程度还不高,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长期农业、农村社会形成了深厚的“人治”传统,而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则以“法治”为主要特征;如果说“熟人社会”难免是“人情社会”的话,那么“陌生人社会”则必然是法治社会。就是说,我国社会转型已经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任务,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 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还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又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是要改革和完善国家各方面制度。读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制度”的内容何其多,可以说通篇都在讲制度、讲体制机制。也就是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三、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提出了总的指导思想、全面改革的路线图和重大的战略部署。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 8 革专题研讨班17日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9 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以下六点。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们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里所说的“永无止境”不仅指时间的维度,也包括空间的维度。从时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空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特别是治理领域。判断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政策,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10 人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公平正义,看它是否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新观念和新实践,都值得重视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缚社会政治进步的体制机制都应当破除。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和规划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从中央宏观层面加强对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导。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它们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应当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分阶段制定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表。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门和地区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挣脱既得利益的束缚。另一方面,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草率从事,应当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短期行为。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好的治理改革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仅在小范围内实施。应当系统地总结各级政府的治理改革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动 11 力问题。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我们从来主张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当然包括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许多进步和成就,其实也得益于向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例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公共服务中的“一站式服务”、责任政府建设的“政府问责”制度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我们应当具有当年邓小平同志引入市场经济那样的胸怀和胆识,站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为目标,认清世界发展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大胆借用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有两个基本因素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和效益,即治理者的素质和治理的制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比较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既有“破”又有“立”。一方面,要像全会《决定》所说的那样,“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制 12 度。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官本位观念和官本位现象是影响治理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官本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员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35年后,我国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进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现代核心政治价值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有权就有一切”的官本主义流毒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在一些领域和地方官本位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观念”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可谓切中要害。一方面,我们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公民意识,破除权力崇拜,牢固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和维护公民权利,在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同时,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决定》指出,“到二O二O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换言之,在7年内要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实现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坚强的领导和果断的措施,同样也需要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和正确的道路。13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而以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着眼点;不仅要集中全党的智慧,还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不仅要有政治精英的参与,也要有普通民众的参与;不仅要依靠党组织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更要严格遵循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基本方略。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制度,也没有一成不变、可以终结历史的制度模式。任何制度都需要改革创新,僵化和停滞只会窒息制度的生机。现代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是经过几百年发展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但已经是弊端丛生,这些弊端近些年正集中地暴露出来,使之面临严峻的变革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在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既是我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一个根本成就。伴随着中国的成功,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西方一些人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成就,却不愿意认可中国的制度,他们把中国制度的影响力视为最大威胁。

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之一。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和建设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推进 1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既积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决不照搬别国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伟大的创造力,我们一定能够探索建立起适合自己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同时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自信!

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历史是一部治乱交替的历史,几千年来乱世多、治世少,太平盛世更是罕见。长期动荡、战乱频仍,使人民深受其害。能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成为人民衡量制度好坏、政权优劣的最重要标准。说到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将伴随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全过程。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将大大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坚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新中国!

第五篇:以智慧治理平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以智慧治理平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应用使得国家治理趋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数字空间、网络社会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景。为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有效的数据治理和网络治理,政府必须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治理平台。智慧治理平台是智慧大脑、智慧政府云、智慧媒体三者的组合,由各个层级、横向和纵向、内部和外部的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数字系统组成,它将助力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治理平台  政府部门在日常运行中,存在着大量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如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让信息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与此同时,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技术和组织网络、物联网等数字空间已经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场景,数据、算力、算法更是成为政府治理的关键要素。因此,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内部和外部治理体系不协调、治理精细化水平不够等问题,建设全面合理、互相协调的智慧治理体系。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治理平台,通过智慧大脑实现多重数字治理体系的联通与协作,通过智慧政府云实现数据的高效安全传输和算力支持,通过智慧媒体实现治理单元在智慧治理平台上的公共服务生产与提供、公共服务使用与反馈及各个单元的交流互动,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来说,一方面,作为智慧治理平台操作控制枢纽的智慧大脑,将基于5G、物联网、传感器等获得超大规模神经元网络和云反射弧,通过海量接入设备实现声音、图像、压力、湿度、定位信息等物理数据的收集与基本处理,以及情绪、态度、表情、倾向、兴趣等情感行为数据的识别、收集,将人、物、系统的活动高度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协作。另一方面,作为智慧治理平台动力支持的政府智慧云,将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人、物、系统活动数据的传输、存储、运算和分析,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信息和知识,完成从数据向信息、知识的转化,赋能政府治理,为政府治理活动提供信息的存储、提取、传输支持、算力支持、连接支持和智力支持。同时,智慧媒体起着沟通国家治理各个单元的作用。智慧媒体建立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基础上,它是接触智慧治理平台的入口,一切服务内容都将搭载在智慧媒体上,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方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的全面立体提供和使用。同时,它将促进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沟通以及治理对象间的沟通。充分发挥智慧治理平台的作用  首先,智慧治理平台具备强大数据传输能力和海量存储运算分析能力,它是安全可靠的政府公共数据库和政府公共数据平台,能把政府日常收集产生的数据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处理,解决以往政府数据缺乏来源、查找效率低下、跨部门沟通困难等问题,借助云端打通“数据孤岛”,在保障安全、建立新的内部治理架构的基础上最大化数据流动和利用,有效推进政务服务从群众“线下跑”转向在家“云端办”,政府部门“分头办”转向跨部门沟通的“协同办”,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政府还可以对数据平台和数据公司进行合理科学可靠的监管。智慧治理平台建立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上,连接集成了政府内部的数字系统和社会的数字系统,这将打破数据监管“碎片化”“模糊化”“错位化”的困境,完成数据管理的动态化、标准化、通用化、智能化。再次,它还对政务服务流程、政府内部架构、政府外部治理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重塑,推动公共服务、政务公开、简政放权、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环境治理等的全面优化和升级,进一步实现上下一体、内外互动、协同治理、社会参与的数字化服务和数字治理。最后,智慧治理平台是政府服务、政府治理的入口和出口,起着收集治理诉求、呈现公共服务的作用。各种公共服务、治理成果和舆论思想宣传将通过智慧治理平台向公众传达、传递、传播。

下载广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探路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心得 体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

    提升党的领导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定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完成好这样的重大战略任务,依靠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

    以大数据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以大数据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作者:周文彰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5日 15版) 当前正是利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宝贵时机。对这一轮大数据革命,我国作出了非常及时的战......

    学习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心得体会

    学习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心得体会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洽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

    从三个维度理解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选合集)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全理解和掌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 1 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社会、行政和理念等全方位的转型重塑。当前,**美好社区建设、**棚户区改......

    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由“管理”到“治理”,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