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决定心得体会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洽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
件。《决定》基于对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客观分析,也体
现了对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敏锐判断。中国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也带有明显的全球性。应该将中国的国
家治理现代化置于全球化这个宏观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
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得协调国家与国内社会、国际社会的关
系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面对各种新老问题,已经成型的国家权力使用模式,运用驾轻就熟的政策手段都失去了原来的效
力,甚至陷入危机。如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成为各
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沿着对内和对外双轨进行的。
我们要从协调国家与国内社会、国际社会双重关系的角度出发,来
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发展的方向以及着力的重点。在许多情况下,只有通过改进国际乃至全球治理,才能将国内与国际
两种治理资源有效地调动和整合起来,并为国内治理问题的解决创
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凸显了国家变革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的作用从两个方面凸显出来:一是国
家在公共问题解决中的不可缺性。尽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具有跨
国特征的主体,比如资本、各类跨国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
是要有效地解决全球化产生的诸多新的公共问题,依然不能离开主
权国家,因为国家代表的公共权力往往是各种裁决、决定的合法性
确认者、最后执行者,也是领土范围内大部分没有跨国流动能力人
口的保障者,还是大型跨国资本遇到市场无法解决问题时的求助对
象。因此,我们看到,各国政府在减少管制、下放权力、给资本更
大的自由、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的同时,也在承担起更
多新的职能,各国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国家在全球交往中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国家在复杂而多样的全球交往关系中,主体意识随着与其他主体交往的扩大和深化得
以确立和加强。对多样化主体的了解,开阔了各个国家的视野,增
加了比较的参照系,有助于各个国家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全球化进
程中的地位和能力。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交往,各个国家也会主
动或者被迫地将本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本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关系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相应地协调国内关系,推动
内部整合。这种整合主要表现为各国都更加重视协调国家与社会关
系,平衡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利益间关系以及建设整体性政府等工
作,以将内部关系理顺、矛盾减少,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提高整
个国家在全球体系中的行动能力。
国家的功能也随着其全球化水平的提升不断调整和充实,努力
调整其对内和对外的功能。对内,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国内社会,国
家的秩序维护功能和基本保障功能都在强化。国家基本保障功能的强化是国家面对资本跨国流动的本能性反应。因为相对于资本的流
动而言,国家政权以及国内大部分民众都是领土性的,国家要获得
合法性,必然为国内大部分民众提供基本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同
时,国内民众由于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加深,会对国家提出更高的要
求。而各个国家为了留住和吸引资本,也会加强公共品和公共服
务,将宜居环境建设与投资环境改善结合在一起,以提髙本国的投
资吸引力。
对外,面向国际社会,国家功能向构建竞争优势和倡导本国价
值拓展。在外部,国家权力的运用面临着其他国际主体的全方位竞
争,国际因素在国家合法性构建中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使得国家更
加重视国际竞争功能的发挥,以全面动员竞争资源。许多国家不再
简单地依靠自然禀赋,而是根据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及自
己的条件,进行战略性选择,积极构建竞争优势,来改变本国在国
际分工中的地位,把握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的增长机会。采取这种战
略性行动的国家被称为“竞争性国家”,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有目的地“创造、重构或者加强自己的领土、人口、社会环境、制
度以及经济组织的竞争优势”。
在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国家的竞争功能也突破了经济和科技
领域,向社会文化领域以及制度体系层次拓展,使国家的功能又增
加了价值倡导的维度。之所以如此,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在国际
社会中,美国以及西方所代表的制度、价值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
疑,加快了国际社会中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二是各国对于国际制
度、国际规则的建设,国家间关系的调整等都有自己的设想,希望
将自己的理念、利益等投射其中,以更好地实现本国利益与国际社
会发展的结合。各国政府都主动在国际社会中扩大本国制度、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增强自己国际行为的可接受性,争取国际话
语权。
全球化对国家治理的改进提出了要求
尽管国家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但是
国家只是更加复杂的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中的主体之一。面对国内
外多元而相互联系的关系,复杂多样甚至跨越国界的问题,单单依
靠国家掌握的资源是无法协调和解决的,必须将已经多元化的国
内、国际主体有效地动员起来,突破国家为中心的单一模式,形成多元参与的解决问题新模式。强调多元合作的治理理念由此发展起
来,逐渐成为各国调整国家职能,实现国家变革的方向。如果说
系列现代制度的建立是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的话,那么在全球化背
景下国家从统治向治理的转变则可以视为第二次现代化。
治理作为一种理念被不同领域所接收,虽然各自表述的方式和
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在对治理的基本认识上是一致的,即治理是
多主体参与的、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国家职能向治理方向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整个国家的体制结构、机构设置、人
员能力等,必然会遇到诸多的新挑战。而如何处理国内治理与国际
或全球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是其中最新的一种。这种挑战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是国家行动的自主性有了更复杂的约束条件。国内治理与国
际或全球治理的互动导致了国内问题的国际化,国际问题的国内
化,大大增强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使得国家难以单独作出决定,或
者只依靠强制性手段来加以应对解决,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以达成更广泛的共识,获得更大的支持。这使得国家要不断丰富治
理方式和手段,提高平衡利益和协调关系的能力。
二是国家合法性来源的国际化。由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
扩大,程度加深,国际社会的承认也成为国家合法性的来源。这不
仅体现在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行为被接受程度,也反映在国内社会对
本国政府国际形象的关切。显然,一个国际形象差的国家,也会受
到国内民众的批评甚至反对。而一个国家对于国际事务的过度介
入,超过了本国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社会公众的期待,也同样会削弱
国内民众的支持。
三是治理资源的整合。治理重要性的凸显,是为了应对全球化
条件下更为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但是治理资源是分散在多个主体中
间的,这就会涉及资源的整合问题。虽然在国内治理中,国家依然
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但是由于复杂问题中责任分担难以明
确,各主体之间信任不足等原因,真正的有效治理达成需要更多的配套制度。而在国际或者全球层面上,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更是远
远没有建立,现有的国际组织和机制的权威性不足,各主体之间在责任分配上的巨大分歧等,都直接限制着相关问题治理的效果。
增强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全球向度
从广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
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转变
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的发展等新举措,国家与国内社会的关系进行着
重塑;而通过对外开放,加入WTO,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国家与国际
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两个关系的转变几乎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也使中国的国家改革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治理的方向,并
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国内治理改革与国际乃至全
球治理改革紧密联系、互动复杂的局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
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
命运联系起来。因此要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
全会提出要“以开放促改革”这个重要命题,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的过程中,将全球化带来的变化转变为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动力。
因此,只有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置于中国与
世界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个背景下,才能全面理解这种现代化的时
代新含义。中国既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种身份也说明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复杂关系,这
是塑造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显然,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单
单是物质层面的,更是制度与人的意义上;不是简单的模仿学习,还
是创造性建构;不是封闭孤立条件下的现代化,而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进程中的现代化;不是只关注国内治理问题的现代化,而是具有国内
和国际两个面向的现代化。
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时代背景,也
是构建国家与国内社会,国家与国际社会新型关系过程中的内在要素,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化带来的国家治理新问题。
首先,由于全球化力量的介入,国内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市场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多元化,而包括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
在内的各类资源的跨国,乃至全球流动,又为多元化的社会增添了国
际化因素,使得一些社会群体比其他群体更能把握住全球化产生的新
优势,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这些具有跨国界流动,或者动员资
源能力的群体,相应地就会更容易摆脱受领土边界限制的国家权力的管制。这样,全球化在加速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内部的平衡关系,超出了国家权力的干预能力。
其次,国内问题的国际化,限制了国家权力的自主行使。国内问
题的国际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问题产生了国际影响,多发生在国家处理国内社会关系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甚至批评;另
种是问题涉及周边乃至更多的国家,多表现为意外事件,灾难或者资
源的分配。原有问题一旦国际化,就增加了解决的复杂性,也会超出
了国家主权独立行使的范围。而如果处理不得当,也会影响到国家在国内外的形象。
再次,跨国问题、全球问题的不断增多以及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承
担更多国际责任要求的增强,正在改变着国内责任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均衡关系。尽管中国一直强调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但是中
国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和影响的提升,使得中国也是许多跨国问
题、全球问题的涉及者,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对象。这是一个不断突
出的现实。因此,国家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承担责任,就意
味着把更大比例的国家财富用于国际社会,这反过来会影响到国内利
益分配,并引起在国际问题优先性上国家与国内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
这样,在承担国际责任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国内与国际两个层次的两
类矛盾,国际问题也实现了国内化。在国内,矛盾的焦点是是否应该
承担责任,在国际上,则是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
第四,国家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偏离,对于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角
色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依靠丰富的统治资源和文化传
统,一直充当着社会认知的塑造者和引导者,既保证了国家的决策和
政策能够在社会公众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大大减少了执行的成本,也提升了国家与社会在国际事务中判断与行动的一致性。但是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联系的扩大深化,社会正在形成更为独立而多元的认知,一些社会群体也在一些问题上成为议程的设定者,在某些领
域中成为新理念的创造者,这大大限制了国家的主导地位。无疑,市
场和开放是消解国家中心地位的巨大力量。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国
家与社会在许多问题上的判断和认知都出现分歧,甚至一些长期形成的共识、标准也被打破。随着代际的更替,新生代群体会更倾向于从
水平比较,而非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待国家行为。面对经常提出疑问的社会群体,国家必须说服多于强制,协调多于命令,以自我改变来
适应社会的变化。
更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关键是在客观分析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
发展变化情况的前提下,科学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功
能的面向,对内即与国内社会合作,国家基本功能是维持秩序、提供
保障、培育社会和与社会合作,全球向度下的变革,则是民主、法治
协商;对外即与国际社会合作,国家基本功能是构建竞争优势、倡导
本国价值、承担国际责任,全球向度下的变革,则是和平、发展、合作
要增强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全球向度。首先,要在观念上承认国
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变化的客观性,逐步改变国家主导一切、包揽一切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推动政
府、执政党的现代化,更是实现社会以及每个个体的现代化,这样才
能为国家洽理的有效持续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按照民主法
治协商的精神推动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国家依然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首要主体,也是各类治理问题的主要解决者。既要将这些现代政治精
神贯彻到各项制度的实际运行之中,也要根据这些精神来改造和完善
各项制度,从而使国家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有效整合经济社会发展
产生的新的力量、新的因素,形成国家与社会的新型合作关系。再次,要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开放性。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紧密互动,是
国家治理所处的基本环境,面对的基本关系,这种互动带来了开放的国内社会和拓展的国际社会,导致了国内、国际问题的相互转化。因
此,国家治理体系既要为应对这些问题动员国内国际各种资源,也要
认真对待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不断出现的非传统责任。最后,要提
高国家治理的能力。观念的变化最终要体现为能力的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不单单是国家的能力,而是所有治理主体的共同能力。因此,不仅要提高国家的能力,还要注重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更要重
视如何使各个有能力的主体形成最大的合力。这就需要建构国家与其
他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使它们彼此间既能相互信任,也能相互补充,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