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体系现代化

时间:2019-05-14 12:3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治理体系现代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治理体系现代化》。

第一篇:治理体系现代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治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逻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配置政治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党和政府领导、培育、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要把治理体系的体制和机制转化为一种能力,发挥其功能,提高公共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本质属性,是治理结构的转型,是体制性“硬件”的更换。只有实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培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治理能力又反作用于治理体系,执政者、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强不强,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治理结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明确,内涵丰富。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毫无疑问是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拿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刀”。由于我们现在的改革属于“刺激—反应”式改革,就是揭露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也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改革的“碎片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的60个领域的改革,就是全面改革。二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改革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解决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法制和制度来“硬约束”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解放思想。要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入手,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吸引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从而广泛凝聚共识,增强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执拗,本位主义从中作祟。今天通过“套开”会议的形式进行顶层设计,重要的考虑就是要下好城市工作的全国一盘棋,尤其是放到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中去下精、下细,既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要顾及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既要把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做扎实,又要把市民参与公共治理的“软件”搞上去,这样才能够将城市的“成长坐标”落到实处,落到百姓的心坎上。

第二篇: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全理解和掌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 1 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 1 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 108 届 3 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 1 总目标的提出,进 1 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但也出现了 1 些值得商议的说法、看法。直以来,1 些人习惯于用西方的理论套中国的现实,把西方的理论看做天然正确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断提出后,就有 1 种声音认为,这表明我们党接受了 1 个西方的概念,乃至把西方现代国家体制说成“善治”体制。这类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____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 1 个国家制度和制度履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 1 整套紧密相连、相互调和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应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 1 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揭露了其内涵和外延。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 1 到____同志的论述上来,正确理解、科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必须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历史性成绩。当代中国获得巨大进步的基础是找到了 1 条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道路,构成了 1 套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整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 1 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情,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这 1 制度框架内进行的。____同志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可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条件,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善于鉴戒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肯定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整体上是好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的地方,善于鉴戒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加以改进。历史上诸多文明都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构成了大量国家治理理论。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政治文明中包含着大量治国理政的经验和理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其发展进程中也积累了大量治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经验、做法和系统理论。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对照、分析和吸收鉴戒的。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探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出真知。1 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都来自实践探索。我国

改革开放获得巨大历史性成绩的 1 条重要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采用,是毛病的就马上纠正,“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始终坚持从我国实际动身,通过解决 1个个具体的治理问题,逐渐积累经验,不断摸索规律,终究在整体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进程本身即具有相生相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国家治理体系决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功效,而其现代化的进程不过即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框架范畴内的优化进程。对国家治理问题而言,价值、制度、能力、功效是不可或缺的 4 个基本研究尺度,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必定是基于价值和制度两大基本尺度而存在的,国家治理能力则侧重突出能力这 1 尺度的内涵,而功效则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评判,亦即是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依照构成论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尝试将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层次、系统组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整体而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将其划分为 3 个层面进行理解,即价值、组织、制度 3 个层面;在现代社会,价值已作为 1 种内核性概念,即以领导权、主导性气力的情势而存在,组织、制度、行动等更加具体的国家治理内容和进程常常通过价值的引导而产生实际效果。在当代,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民主、法治、科学等价值概念早已融入我国国家治理的进程当中,民主着眼于人民的社会权利及其主体性地位,法治则强调社会秩序与统治规范,科学则突出内容、进程、结果的公道性及其潜伏的自我革新,正是 3 大价值理念的引领和束缚才得以增进社会公正与和谐。在国家治理的行动进程中,制度

作为基本原则和实质性内容而存在,是 1 切治理行动的法理基础和实行总纲,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值得注意的,这里的制度概念更多地强调最为基本的制度和准则,换言之,即以根本性制度、基础性制度为主,现实生活中具体而复杂的实行规范细则除外。而组织作为我国国家治理行动的承载主体和实现气力则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这里划分为政治权利系统、社会治理系统、经济组织系统 3 大组织体系,以分别对应国家治理进程中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经贸治理(企业主体)3 大问题。在这 3 个层次中,价值发挥引导、制度规范框架、组织承载行动,3 者是 1 个系统的整体。

以系统组成的观点来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划分为治理结构、体制、功能、方法、进程体系 5 部份。治理结构体系关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它包括了政党、政府、企业、社团、公民个人、新媒介等多主体,并且通过不断调试其相互关系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公道化、人性化、现代化;治理体制体系强调打破领域限制,以公道、高效的规范和提拔、鼓励、协作等制度来实现组织的成长和功能的优化;治理功能体系则强调功效、效果的问题,亦可将其理解为狭义范畴的国家治理能力;治理方法体系则着眼于具体手段,比方协商合作、行政强迫、经济引诱等;治理进程体系则强调剂个国家治理体系的运作进程,最为典型的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横纵联系等。

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 1 个古老的词语,中国历代都讲治理,并且积累了大量国家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但这个概念在近2310 年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相比,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研究将“治理”拓展为 1 个内容丰

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重点是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不是单 1 主体管理。我认为,《决定》中指出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国家治理”,是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惟体系、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中的 1 个核心范畴,是 1 个重大理论创新。“治理”要体现 4 个统 1: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统 1,法治与德治的统 1,管理和服务的统 1,常规管理与非常规管理(应急管理)的统 1。

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逾越,虽只有 1 字之差,却是 1 个“关键词”的变化,是治国理政总模式包括权利配置和行动方式的 1 种深入的转变。这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定要求。从“管理”到“治理”的逾越,说明我国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采取具有革命性的变革,把中国带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明确,内涵丰富。“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就是要依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治治理体系中,就是要依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1 的逻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配置政治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就是要依照党和政府领导、培养、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要把治理体系的体制和机制转化为 1 种能力,发挥其功能,提高公共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结构与功

能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本质属性,是治理结构的转型,是体制性“硬件”的更换。只有实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培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治理能力又反作用于治理体系,执政者、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强不强,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治理结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第三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 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 ②领导和执政方式 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④我国的政党制度 ⑤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⑥党对国家的领导(选修3)政府:

①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树立威信; 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⑤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思路点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材料二:在国家治理中,对于国家权力在治理主体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是在社会组织和个人治理不能或无效时才跟进,即政府治理应居于补缺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治理应居于主导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请你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思路点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③因此,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必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材料三:国家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请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为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出两点建议。【思路点拨】

①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发挥其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公民。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例2: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治理应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治理应有益于增进人民福祉。

(1)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两点举措。【思路点拨】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家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对此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观点。甲认为:只有发展基层民主才能扩大人民民主。乙则认为:扩大人民民主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请你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作出评析。【思路点拨】

①甲同学的观点片面。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②乙同学的观点片面。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发挥政协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请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拓展一:请从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政府: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②政府要履行相应的职能、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

要发挥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拓展二:结合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能动作用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材料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既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考虑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

(4)结合材料,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出发谈谈国家治理给你的启示。

【思路点拨】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②国家治理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国家治理还要尊重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

第四篇: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现代化是其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比较高职院校管理和高职院校治理的运行特征,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的发展趋势,并探知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生态结构主要包括公共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两个子系统,公共治理体系以“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为主,内部治理体系以“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为主。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生态结构;“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

一、从管理到治理:高职院校运行的升级

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理性跨越,虽只一字之差,但却是高职院校权力配置的深刻变革和主体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高职院校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嬗变,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内在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从行政控制向合作共治,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最主要特征。可以说,由管理到治理的嬗变,高职院校的运行模式必将转型升级。

二、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的发展趋势

(一)协同治理

高职教育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必须遵循职业和教育的双重规律,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学生。

因而,在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治理中既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外部相关者维度,也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内部相关者维度。协同治理的目的是落实各方参与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提供组织、制度和机制保障,进而通过统筹协调、沟通合作、多元互动和权利平衡,发挥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二)开放治理

高职教育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表现为专业、课程、师资、基地等教学要素以及教学组织、运行、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由此,构成了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开放性。

一是专业设置,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需求对接以专业为纽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伴随或紧跟产业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需要具备高度的开放性;

二是教学资源,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开放式系统,高职院校在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上需要建立校企协同的开放性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产教融合;

三是教学过程,高职教育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需要积极推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实行开放性的教学管理,将生产性要素融入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四是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一方面努力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广泛聘请兼职教师,这种“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要求建立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融合性、校企互动交流、共同管理的基层教学治理组织。

(三)分类治理

1、生源类型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治理

中职生、普高生以及退伍军人、农村社会青年等不同生源类型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不同的招考制度、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

2、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治理

要真正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多元化的培?B制度,完善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治理框架,实现差异培养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多样性的吻合。

3、培养类型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治理

针对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本专联合培养等不同学制类型和培养类型,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实施有序的分类治理。

三、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生态结构

在高职院校综合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下,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生态结构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新的改变,主要包括公共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两个子系统,公共治理体系以“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为主,内部治理体系以“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为主。

1、“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管理模式

“有限主导、合作共治”,是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模式的新路径,政府破除教育单向度管理的传统陈旧模式,大力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利用各类治理力量,大量聘用或邀请教育管理界的专业人才,共同探索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种管理模式要求调动与高职院校利益相关的部门和单位,集合多种思想的交流,共同为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治理贡献智慧和

力量。其管理主体(参与方)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

校、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管理客体(目标层)主要包括:监督层、咨询层、决策层、执行层。各管理主体应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并不受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的干涉,相对独立地行使参与权、咨询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重在监督和咨询,尽量不参与直接决策;高职院校在各方的咨询意见下,进行决策并执行,最后接受监督;合作伙伴既要参与重大决策,又要监督高职院校。

2、“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相对独立,相互交织,相互制衡,构成了整个高职院校的内部权力生态系统。党委行使政治权力、主管党群部门;校委会行使行政权力,主管事务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主管教研部门;理事会或董事会、全体师生等行使监督权力,监督内部管理的全过程。(如图3所示)

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健全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正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1-94.[2]欧阳恩剑,刘波.从管理到治理: 我国高职院校权力运行模式的轨迹变迁[J].职教通讯,2015(22):6-10.[3]雷世平,姜群英.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5(22):1-5.[4]陈寿根,刘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9-63.[5]林春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与改革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4):9-12.(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第五篇: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人民对奇特生活的感知在基层,做好基层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意见》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推动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意见》明确“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做实做细基层基础工作,以“基层之治〞支撑“中国之治〞。在基层工作中,就是要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着全体基层干部坚持和进展新时代“枫桥阅历〞,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好党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支持、确定和信任。

要充分发挥法治、德治的重要作用。《意见》就“推动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提出了“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要求。基层一些矛盾冲突的发生,根本缘由是少数人道德观念的缺失和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学问欠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扬活动,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难题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法律志愿者,定期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关心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家德家风教育,持续深化教育引导,让家庭和谐、睦邻友好成为常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的关键作用。《意见》关于“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明确了多项措施,对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村〔居〕民自治机制等提出了要求、进行了规范。基层自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自治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要发挥好基层自治的作用,准时了解把握群众诉求,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准时协调化解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确保预报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处前、调处走在激化前,做到早觉察、早化解、不激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小事〞不小,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大美好。做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需要根据《意见》要求,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以德治为先导、法治为保障,发挥基层自治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坚持多元共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筑牢“基层之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治理体系现代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治理体系现代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