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卢龙县潘庄中学
王玉凤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怎样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呢?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春日带学生到附近的桃林口、刘家口、马鞍山、尖山槐去写生,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学生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使学生在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中吸取美的营养。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画家去感受松树的个性、体味松树的品格和趣味、挖掘松树不被他人察觉的美学价值。
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使他们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
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对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做“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在观赏时,先让学生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首先要抓住整体性。学生的观察一般都不细致,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样怎么能发现美呢?为了培养学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上室外写生课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的耐心引道,学生都能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景物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还会涌现出许多构思巧妙,内容丰富的绘画作品。
美感是指人们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总体感知。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艺术形象不是杂乱无章的线条、色彩、形体的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欣赏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时,除了从视觉上感受画面的色彩和谐统一,更要从构图、构思上去感受作者对人类住求科学、追求智慧真理的赞美。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时,引导学生对一老一少两个游击队员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真实、生动形象的欣赏,体会他们吹笛子的专注、听笛子的投入,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画家运用蓝、红、黄三种主色调统一调配的色彩美。再欣赏此画人物、背景的构图形式美,画作中构图时将毛泽东主席右前方的一根红立柱略去以增加主席身高,这样就更好地解决了绘画形式与绘画主题的统一问题。最后体会该画和谐、成功地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画中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融为一体,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绘画风格,以此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审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格。美感需要从整体上去感知美的事物,但并不等于将客观事物巨细无遗地复印在头脑中。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只有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以算是真正把握了美。
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莫奈曾到伦敦游历,他花了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教堂,画面上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上空笼罩着紫红色的雾气,时隐时现,色彩丰富,诗意浓郁,非常精美。该画展出时,观众非常惊讶:原本灰蒙蒙的天空在画家的笔下却变成了紫红色,这一定是画家搞错了!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空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从此,莫奈被人们誉为“伦敦雾的发现者”。只有具有特别敏锐的感官,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并深入的感受美,才能开拓出美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发现审美事物独特性格的能力。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明暗造型的教学中,如果仅仅安排学生积极对照课本临摹,那样学生兴趣就不会浓厚,就不能体会出黑白灰调子的对比和谐美。教师要安排从易到难的实物写生,让学生亲自面对写生物体,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比较、体会写生物体各个部分的形状、明暗、调子等变化的视觉印象。在工艺美术内容教学中,通过对基础图案、装饰色彩、平面构成、模型、服装、居室美化、建筑装饰等系列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强化学生的美感,发展他们个性表现能力,体会创造美的乐趣,学会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掘生活中实质性内在的美,有的作品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的美,但有些事物表面却不是很美?它的美往往隐藏在外表下面,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掘美。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开始学生并未看到这张画美在哪里,相反却说画中人物很丑,脸上黑乎乎的,太脏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透过人物的相貌看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因为他善良、勤劳、俭朴,因此,一个人美不美并不仅仅反映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要心灵美,我们画画也一样,不仅要表现外表美的,也更要善于去发现外表下面更美的东西,内在的美才是最美的。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表现你最熟悉的人,把他们美好的心灵表现出来。
其次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发现美,感受美。美术欣赏有多种方法:观看录象、图片,或让学生多收集中外作品的挂历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作品时,老师不要详细地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等,应该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这样才能欣赏中发现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如:在欣赏俄国杰出的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先让学生听一听《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学生的兴趣高涨,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幸福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艺术与生活,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等等,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欣赏这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评论,说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也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去发掘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舞蹈《孔雀舞》就是艺术家经过对孔雀耐心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怎样依靠想象去发现美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靠想象来发现美并表现美的,在生活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发掘的美。有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丑陋的形象,但学生还是通过想象,发现了它的美,并表现了出来。任何的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想象。即便是怪异的、世上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也是由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观察比较,想象而创作的。是生活沉淀经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其归根结底也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发掘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学得法,就一定会使你的学生拥有一双不寻常的能发现美的眼睛来。
第二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育重在发现,发现贵在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一双这样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目光应该是宽恕的、赏识的、赞许的、温柔的。让我们细细地去发现每一个孩子值得我们感动的细微之处,去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我们真心喜爱的“小天使”。
教育家们曾谆谆教导过我们: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告诉我们,教师不要对学生冷眼旁观,要对学生献出爱心,它会唤起学生的激情,会挖掘出学生巨大的潜能。把爱献给最需要爱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为人师者的眼睛应是一个“魔镜”:时而如神奇的放大镜,及时发现并放大孩子身上微小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坚持下去,更深更好的挖掘孩子内在的潜能,帮助孩子铸就精彩人生;时而是洞察一切的显微镜,敏感的发现孩子至真至纯的心灵底色中不应有的污点,小心翼翼的和孩子一起擦去影响其美好人生画卷的点滴瑕疵,引领孩子涂好他生命的最佳底色。
观察生活,享受教育。这是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体现;善于发现,成就教育。这是一个优秀教育者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
在教育的征途上,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心手相牵、彼此温暖,为着我们神圣而伟大的使命,共同教而快乐着吧.....
第三篇:人生,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哲理故事
想让食物更加美味,也许你会说得在食物的味道上做文章,让人吃起来更加可口。不过加拿大有家餐馆却独辟蹊径,从气味上入手,发明了一种凭借香味增进食欲的新方法,能使菜肴的美味度提升2倍以上,引领了一股饮食时尚新潮流。
丹尼斯是加拿大一家连锁餐馆,以丰富的菜品种类、美味实惠等特点,颇受顾客喜爱。几年前,丹尼斯在温哥华西百老汇街开了一家分店。不过由于西百老汇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大牌餐馆林立,竞争相当激烈,因此丹尼斯经营得不甚理想。
约翰是这家丹尼斯餐馆的经理,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一天,约翰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瓶草莓酱打翻了,顿时空气中弥漫起一股香甜的草莓香味,久久不散。果香沁人心脾,约翰胃口大开,只觉得饭菜从没有这么好吃过,他很快就把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难道加果酱的菜特别好吃?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约翰决定在做菜的时候加入不同的果酱测试效果。不过最终效果都不好,美味的菜肴和可口的果酱就是凑不到一块,多数情况下,果酱会影响菜肴的口感,让菜肴的美味度大打折扣。
约翰非常疑惑,难道问题不在果酱的口味上,而是在果酱的香味上?于是,约翰带着这样的疑问,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并咨询了一些美食行家,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原来,人的舌头只可以品尝出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而研究表明,嗅觉却能分辨出不计其数的香味,这些香味会刺激人的神经中枢,对食欲、满足感都会产生影响,甚至食物味道有八成都取决于香味!
约翰恍然大悟,直呼神奇,同时一个奇思妙想也在他脑海形成:给美味的菜肴添加点香味,提升顾客的进餐体验。
约翰找到一家香料厂家,委托其生产各种芳香液,这些芳香液香味浓淡适宜、易挥发,香味类型包括咖啡、水果、香草等等,全部加起来多达21种,涵盖了各种常见又被人们喜爱的香味。为了让香味被顾客闻到而不把芳香液掺进菜肴里面,约翰决定在叉匙子上做文章,他设计了一款特殊的叉匙,叉匙的柄端可贴上特制纸片,只要往上面滴几滴易挥发的芳香液,顾客每次享用食物时就可以闻到各种诱人的香味。
自从用上了这种特殊的“芳香匙”以后,约翰开始对其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由服务员收集顾客意见,例如哪种香味配哪种菜肴特别有效等,并及时反馈给约翰,之后再进行调整。对于一些有特殊香味爱好的顾客,也可以主动索要自己喜欢的香味“芳香匙”。
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试运营,约翰的丹尼斯餐馆生意越做越红火,以其创意的发明在西百老汇街独树一帜,成为最受顾客欢迎的餐馆之一,并且屡屡登上饮食杂志,引领了一股饮食时尚新潮流。
口味和香味对菜肴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人们常常过于偏重食物的口味而忽视了食物的香味,约翰正是从一个小意外中发现了这个小小的奥秘,从而出奇制胜。生活中从来不缺灵感源泉,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第四篇: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北京市第七届“京研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征文
丰台区
工作单位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 100079 单位电话手机 *** 电子信箱
题 目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丰台 区 十八中附小
李慧子
丰台 区 十八中附小芳星园二区9号楼
67621920 dalishuishou88@163.com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立足生活 超越课堂
“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学是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交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立即投入的那份“力”,几乎是无法抑制的,通过用角色定位,引导他们寻找知识的闪光点,体验到学习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心灵,“用我心画我画,用我情表我意”,产生一定的课堂情感效应,使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他们实现最自由,最幸福,充满激情的学习旅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立足生活,更要超越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焕发的地方。
当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我们更要给课堂画上绚丽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我们要立足于生活,超越课堂,让学生亲身、亲心、亲历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让课堂成为一间“展览室”,一个“游戏场”,或一条“旅游线”„„
一、发现美的途径:“展览室”“游戏场”“旅游线”: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展览室”心灵与作品的交流。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如在黄金分割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展览室”里充满了画香,学生个个如采蜜者享受知识无私的馈赠。《我喜欢的季节》是造型、表现的一节课,课中已提供了一些图片。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仅靠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现代化工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法宝”,让学生自己与作品面对面地接触,直接与作品对话,直接体验。亲自采蜜。
大自然是多彩的、丰富的,《我喜欢的季节》一课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以及许多艺术家们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材料,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储存了许多有关作品,配上音乐,边播放边解释,马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但是孩子们被这些独特艺术作品,深深的打动,努力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借此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被这些艺术作品吸引住了,开始了自己的学习。有仔细观看的、有相互讨论的、有请教老师的。教室里充满着热烈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了“展览室”学生无拘无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二)、“游戏场”——快乐与体验的交融。
新课标提出要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敝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老师的传授、灌输。学习美术,应首先去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是美术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础上的欣赏能力才会日趋提高,学生通过一张张的作品比较、体会的有滋有味。此时,大自然的美丽已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已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已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游戏场”里笑声朗朗,热闹欢快,快乐来自于自信,知识增长于体验。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放音乐,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创设情节化的情境,搭建宽松的平台,体验生活,享受快乐,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游戏场”,成了体验生活的“乐园”。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宽阔的舞台。“倾听学生”真情告白,欣赏学生的表演天分,我们不必去做学生的主宰者,支配者。应还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
(三)、旅游线——美丽与激情的荡漾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台灯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人们向往美好的地方,看小导游正把美丽介绍给大家,一路上激情荡漾,让人感染于其中,沉醉于期间,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二、放手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睛
(一)在大自然中发现美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四季》一课,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掘生活中实质性内在的美,有的作品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的美,但有些事物表面却不是很美?它的美往往隐藏在外表下面,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掘美。
(二)其次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发现美,感受美。
美术欣赏有多种方法:观看录象、图片,或让学生多收集中外作品的挂历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作品时,老师不要详细地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等,应该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这样才能欣赏中发现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如:在欣赏俄国杰出的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先让学生听一听《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学生的兴趣高涨,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幸福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艺术与生活,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等等,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欣赏这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评论,说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也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去发掘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舞蹈《孔雀舞》就是艺术家经过对孔雀耐心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怎样依靠想象去发现美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靠想象来发现美并表现美的,在生活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发掘的美。有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丑陋的形象,但学生还是通过想象,发现了它的美,并表现了出来。任何的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想象。即便是怪异的、世上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也是由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观察比较,想象而创作的。是生活沉淀经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其归根结底也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发掘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学得法,就一定会使你的学生拥有一双不寻常的能发现美的眼睛来。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五篇:给孩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给孩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淄川区实验小学赵艳枝
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学习与创造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将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长期的摸索之后,人们终于看到了儿童游戏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一度被看成单纯无目的的游戏或顽皮,最终被认为是一个获的知识、为日后打基础的过程。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哲学家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观察到别人所忽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诗人则能够看到众人看不到的美妙事实。因此,系统的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是老师和家长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只有懂得观察的眼睛,才是一双聪明的眼睛。好奇是观察的基本动因,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兴趣是培养观察习惯的前提,细致是培养观察习惯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
因此在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
1、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观察的兴趣必须在观察的实践中培养。我们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去观察他所熟悉、所喜爱的事物,如经常带领孩子观察大自然、参加旅行、参观展览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孩子的观察内容。在孩子进行观察时,要围绕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讲一些有关的科学道理或传说故事,以激发他的兴趣。
另外,根据孩子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出超常能力的特点,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启发引导。比如,在孩子刚到一个新环境时,马上让孩子闭上眼睛,让他说出在那一瞬间他都看到了什么,以及所看之物都在什么地方等等。开始时所选游戏应尽量浅显易做。可以选择那些孩子容易理解的、感兴趣的东西或事物,尽量让游戏具体、直观、形象。同时还要保证孩子能在游戏中发现一些东西。随着孩子观察习惯的形成,我们可以适当、适时地增加观察难度,以便孩子的观察能力能有新的进展。使习惯成为一种能力,孩子将会受益终身。
2、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习惯。
大多数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作分析性观察。比如:植物学家一眼就能分辨出那些是草本植物,那些是木本植物;珠宝商通过珠宝的光泽度就能看出珍珠层的厚度;裁缝师一瞅便可断定衣物质料的好坏等。不过最理想的培养孩子全方位的观察能力。父母和老师应试图能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发展孩子的这种观察能力,以培养孩子观察习惯的养成。例如在美术课上,学习“四季的色彩”时,让孩子留心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相应的色彩变化,体会不同的季节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习“画人像”时,首先从人物的面部特征观察,(即脸型和五官)观察比较不同人物之间五官和脸型的不同特征,并表达描绘出来,同时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大师作品,从中受到启发,除了面部特征还有发型、服饰等等的比较,以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或者用游戏的形式,在提高孩子兴趣的同时,达到细致观察的目的。比如,让孩子先细心观察眼前的事物,跟着闭上眼睛,在脑际中重现该件东西,并用语言叙述出来,直到事物与脑海影像以及语言描述一样为止。
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细致、准确的观察能力,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开发孩子右脑的创作潜能。善于观察的人,就在于能够感知到别人所
忽视的细小却有重要价值的方面。
3、提醒孩子观察事物要以发现特点为目的。
巴甫洛夫说:“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的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物的规律。”这就是说,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我们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孩子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记录与分析,达到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的程度,否则观察将失去大部分意义。
此外,教孩子养成及时做观察记录的习惯也尤其必要。要求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下观察所需材料。为了避免遗忘,保证准确性,不能只凭记忆。尤其是观察的内容越复杂,细节越多,记忆就越不可靠,而且时间越久,印象就越模糊;要求孩子在观察之后及时整理记录,用详尽的文字表述出来,或用画的形式做绘画日记。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观察能力全面、细微、敏锐突出起来。
观察是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孩子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这就相当于你给了孩子两双眼睛:一双再寻觅,另一双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