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于发现的眼睛 名师教学实录
《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学实录
李虹霞
【主题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三篇课文《画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数星星的孩子》,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观察与发现》《我们的儿童诗》
【教学目标】
1.统合关于观察与发现的系列资源,进行主题学习。
2.帮助学生把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学习运用“美读”,从字里行间中去感受欣赏语言之美。
3.整合识字方法认识文中24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阅读,大量积累,培养学生对阅读资料的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1.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资源,进行筛选。2.让学生自己检测出实际的识字起点。3.自读课文和阅读材料。
【学习过程】
课前请学生互相说说还有那些字不认识和不会写,围绕善于发现进行课前谈话
一、课前聊天:
师:李老师今天和同学们见了二十分钟的面,在这二十分钟里,李老师发现咱们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识字量特别大,这说明大家平时读书特别多,如果我说得对,请点点头。
(生纷纷点头)
师:第二,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长得都特别有精神,因为每个人的眼睛都特别明亮。李老师说对了你就用手和我打打招呼。
(生纷纷摆手打招呼)师:第三,李老师说过,大家的两张脸都特别漂亮。谁还记得第一张脸是什么?
生:人本身的一张脸。
师:奥,你长得很帅!第二张脸呢?
生:第二张脸是我们写的字。
师:对!刚才李老师批了咱们全班同学的所有的生字。李老师发现咱们班的每个人的第二张脸也都长得特别漂亮。李老师又说对了?请大家对我微笑。
(生笑)
师:现在请看大屏幕,今天早上和大家见面时我进行了检测,这些字是大家读错和写错的字,现在同桌之间相互教一教,看看能否读准写对。
(生开始互读幻灯片上的生字)
师:接下来,李老师还要为难一下大家。(出示字词:乌、勺、玉、丹、斗)师:我们来找规律。“乌”字没有—— 生:点
师:“勺、玉、丹”字—— 生:一个点。师:斗字—— 生:两个点。
师:对呀,这就是规律。继续看,这些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出示:忠、忽、盏、丝、导、显、艺)生: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师:你的发现很准确。再看上下两行字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上面一行字上面大,下面小。师:下面一行呢? 生:上边小,下边大。师:对呀,这也是规律。再来看,找出规律。(出示:眨、睡、稠、稀、钻、针)
生:第一排的全部都是目字旁,第二排的都是禾字旁,第三排的都是金字旁。
师:还有呢,再看,再想。(出示:珍珠、距离、钻研)生:它们都是两个字的词语。
师:你的发现很准确,它们都是词语。注意观察,它们的偏旁都是一样的吗?
生:第一组词语都是王字旁。师:第二组、第三组呢? 生:不一样。
师:只要认真看的同学,一定记住了他们的偏旁是什么。
二、猜谜语,导入到《画风》的学习中
师:看起来,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的大家的眼睛里,李老师也读出了你们还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接下来李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善于发现的眼睛》。
(出示课题,老师用手势引领学生读课题)师:读得真好!
师:李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猜猜。(出示去掉标题的古诗《风》,师读古诗)生:是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是一首诗。
师: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你知道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峤。师:是的,李峤是唐代的大诗人,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李峤一个风字都没用就把风写出来了,你感觉他怎样?
生:聪明。
师:李乔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他仔细观察了。现在,带着你的想象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读: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奖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师:今天,有三位小朋友和大诗人李峤一样,善于观察和思考,并且还相互启发,把风给画出来了。
(出示课题《画风》)
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文章——画风。生读课题。
1.通过认识三个小朋友整合识字
师: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请你来告诉大家,这三个聪明的小朋友分别叫什么名字?
生:这三个小朋友是宋丹、陈涛、赵小艺。出示图片和名字。
师:让我们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宋丹、陈涛、赵小艺。师:请你小声地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宋丹、陈涛、赵小艺。
(出示字词宋、陈、赵、涛、丹、艺)师:看,第一排是他们的姓,读一读—— 生:宋、陈、赵。
师:下面是他们的名,连起来就是他们的名字。连起来读一下。生读:宋丹、陈涛、赵小艺。师:你们不仅要读准他们的名字,还要会写他们的名字,他们才会高兴和你们交朋友。
(出示田字格中的艺、涛、陈、丹)
师:请同学们关注它们在田字格的占位,跟着书空,“丹”字只有一个——
生:点。
师:“艺”字的横要—— 生:长。
师:下面的横折弯钩中的横特别的—— 生:短。
师:但是它的尾巴特别长。现在选一个你认为最难写的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一定要写漂亮哦!
(生书写,师巡视)
师:现在这三个小朋友要考考大家,看谁能不用嘴巴来告诉大家这些字都读什么。
(出示:转、眨、斜、碰、仰,找两个学生上前表演)
师:给他们鼓掌。三个小朋友很愿意和你们交朋友,他们说如果你们再把这些词语都读准、读美,他们就邀请你们参加他们的活动。
出示短语:呼呼地转 洁白的纸上 飘起来了 弯弯的小树 眨眨眼睛 斜斜的雨丝
师指导读好轻声、读出意思,生阅读越好。
2.通过朗读三个小朋友之间的对话,点拨读好课文的方法。
师:听,三个小朋友在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让学生练习读对话。师范读,请学生关注老师的重音。
师:如果大家关注这些红字和标点符号就能读得更好,来试一试。(出示文字,指名学生读书): 宋涛说:“谁能画风?”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
师:那么他们怎么画风的?请同学们在树上用波浪线画出来。生边读边画。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师:看,他们画的三幅画就在这儿了——,请你说说它们分别是谁画的?(出示图片)
生: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
生:飘着的旗子和风车是赵小艺画的,宋涛画了斜斜的雨丝。
3.通过“变戏法”游戏,进行语言训练
师:我再考考大家,能不能全记住。(出示课件,生填空)
生:赵小艺画了旗杆,旗子(飘着)。宋涛画了(斜斜的)雨丝。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赵小艺还画了风车,风车(呼呼地转)。
师:李老师会变魔术,你信吗?闭上眼睛。生闭眼睛。
师:睁开眼睛,你看这个句子变成什么了呢? 生读: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飘着的旗子上。师:你会这样变吗?试一试。
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斜斜的雨丝上。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弯弯的小树上。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呼呼转的风车上。
师:你看,我们这样一变,其实就变出一首小诗来了。来,一起读一下。(音乐起)
生读:风儿在空中飘着的旗子上。
风儿在弯弯的小树上。风儿在斜斜的雨丝上。风儿在呼呼转的风车上。
师:请大家展开想象,风儿还在在哪儿呢? 生:风儿在飘着的红领巾上。生:风儿在层层翻起的波涛上。生:风儿在飘着的头发上。生:风儿在飘扬的声音上。师:是啊,声音乘着风儿飘起来了。生:风儿在跳跃的树叶上。师:对呀,树叶都会跳舞了!生:风儿在弯弯的小草上。生:风儿在飘起来的窗帘上。出示叶圣陶的《风》
师:你看,叶圣陶爷爷写的这首小诗也和我们差不多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来感受一下。
生读: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师:多美的小诗啊!我们全班也来创作一首行吗?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花草摇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生:但是树叶唱歌是时候,我知道风正走过来。
生:但是当窗帘跳起了优美的舞姿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到这里了。生:但是红领巾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现在,我们一起回到课本—— 生读: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旗子飘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呢。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树弯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雨丝斜斜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散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车呼呼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师:我们的声音插上翅膀飞出去了,风听到我们这么美的声音,她来了——读!
生: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4.通过夸夸三个小朋友,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现在你来替风夸夸这三位小朋友。生:赵小艺你真聪明。你知道风在哪里。
师:你知道我是怎么想出来的吗?我是眨眨眼睛、努力思考,想出来的。生:赵小艺你真聪明,你观察非常仔细。生:赵小艺你真聪明,你一连画了两幅画。
师:第一个很重要,这是创新。不是第一个,也值得夸赞呀,你来夸夸宋涛吧。生:宋涛,你在别人的启发下画出了风,你也很聪明。
三、总结串联到《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学习中
师: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有所发现。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也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走出去的。我们接下来学习《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读课题(出示课题)。
1.通过圈画、回答问题,进行语言训练,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师: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些特别的指南针,它们是天然的指南针。下面,听老师读课文,圈出课文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哪几种?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有学生盯着老师看。师:你为什么不看书总看我呢?
生:我觉得你很喜欢我们,我就想看你。听课老师笑。师:你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听你读的很好,就喜欢看你的脸。
师:你一定看出,老师的表情在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生笑着点点头。
师:谁能说清楚刚才李老师的问题。生:有太阳,还有北极星,还有大树和积雪
师:去掉一个“还有”就更好,你这个“和”字很重要。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 ——课文介绍了
种天然的指南针,分别是、、和。
生按提示说清楚,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我们还可以先具体说,再概括说。课文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有、、和
,共
种。生:课文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有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共四种。
2.随文识字,互文解释,读懂课文内容
师:接下来,请大家读读课文,画出这四种天然指南针怎样为我们指点方向。
生读课文,画内容。
师:太阳是怎样帮我们辨别方向的?
生: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师:北极星呢?
生: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师:你认识北极星吗? 生摇头。
师:没关系,有位爷爷会帮助我们,你看,他告诉小孙子怎样认识北极星呢。
生自读幻灯片上《数星星的孩子》中介绍北极星的段落: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数星星的孩子》
师:树叶怎样帮我们的呢:
生: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师指幻灯片上树木图片: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指一下,这棵树哪边枝叶稠,哪边枝叶稀。
一生上台指。
幻灯片出示田字格里的“稠”字和“稀”字,学生书空,读词语稠密和稀疏
师:沟渠里的积雪呢? 生: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北方,化得慢的一边是南方。根据沟渠的积雪图片,辨别北方和南方。
3.拓展课外知识,进行仿写训练
师: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看图片——(出示图片)生 :年轮。生:石头上的青苔。生:大雁。生:向日葵。生:苹果树上的苹果。
师:我们一起来模仿课文写一节小诗—— 生:要是到了秋季,苹果树上的苹果也会来帮忙。苹果红的一面是南面,苹果青的一面是北面。
4.首尾小节对比朗读,渗透首尾呼应的写法,点明深化主题——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出示诗首尾两小节)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你发现什么了? 生: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的前两句话一样。
师:对,结构和内容都差不多。后两句虽然不一样,却有联系。后面是前面的深化、结果,这就是首尾呼应。
生重复:首尾呼应。
师:我们怎样发现这些天然的指南针的呢? 生:通过仔细观察。生:通过思考。师:是啊,善于发现就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请大家读一遍。生:善于发现就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四、“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实例印证——《数星星的孩子》
师:接下来我们要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就特别喜欢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出示课题《数星星的孩子》,读课题。)
1.读出张衡的“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出示课文第一段: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师: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读——
通过朗读设置情景
生: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生读得快,没有停顿。
师指导:细细观察的孩子怎样这样快呢?他一定一遍数一遍思考,他一定会这样数: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
师:注意这个标点符号了吗? 生:逗号。
生学习老师范读,越读越好。师:你能数数有多少星星吗?(生开始数)生:数不清。
师:知道数不清还数,你们好“傻”呀? 生:„„
2.寻找张衡“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痴傻”状态 师:奶奶是怎么说这个也数不清的孩子呢?谁来当奶奶?
生1: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师:你这个奶奶说话还嫩声嫩气的,是个年幼的奶奶吗? 生笑。
生2: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师:这个奶奶很慈祥,真好!生又笑。
师:这孩子傻在哪儿呢?
生: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
师:就是,连觉都不睡了,真傻!而且他还不信爷爷的话,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你说,他真傻吗?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在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师:让我们展开想象,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孩子怎样数星星。配乐朗读: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
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3.弄懂“傻”的含义——刻苦钻研
师:他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做到的?用一个词语回答。生:刻苦钻研。
师:原来,这种“痴傻”是“刻苦钻研呀!也可以说,刻苦钻研就是要进入一种什么状态?
生:痴傻!
师:让我们记住他,读
生读: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4.扩展阅读,提取信息,训练语言,提升情感
师:还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和张衡一样痴傻呢,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故事,“痴迷”的牛顿、兴趣浓、有耐心的爱迪生、只专注研究的爱因斯坦„„赶快读一下吧。
生读主题学习丛书补充文章。
师:读过的内容在脑海里留下印象了吗?我们来连一连。检测读书情况:生连线。
师总结:是啊,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像——(出示课件,生填空)
生:像刻苦钻研的张衡一样,成为大家的榜样。
生: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像刻苦钻研的牛顿一样,变成大家的偶像。
生: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像刻苦钻研的爱因斯坦一样,拥有超人的智慧。
师:是啊,只有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再加上刻苦钻研,才会有伟大的发现!下课!
(作者单位: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
第二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育重在发现,发现贵在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一双这样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目光应该是宽恕的、赏识的、赞许的、温柔的。让我们细细地去发现每一个孩子值得我们感动的细微之处,去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我们真心喜爱的“小天使”。
教育家们曾谆谆教导过我们: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告诉我们,教师不要对学生冷眼旁观,要对学生献出爱心,它会唤起学生的激情,会挖掘出学生巨大的潜能。把爱献给最需要爱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为人师者的眼睛应是一个“魔镜”:时而如神奇的放大镜,及时发现并放大孩子身上微小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坚持下去,更深更好的挖掘孩子内在的潜能,帮助孩子铸就精彩人生;时而是洞察一切的显微镜,敏感的发现孩子至真至纯的心灵底色中不应有的污点,小心翼翼的和孩子一起擦去影响其美好人生画卷的点滴瑕疵,引领孩子涂好他生命的最佳底色。
观察生活,享受教育。这是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体现;善于发现,成就教育。这是一个优秀教育者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
在教育的征途上,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心手相牵、彼此温暖,为着我们神圣而伟大的使命,共同教而快乐着吧.....
第三篇: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卢龙县潘庄中学
王玉凤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怎样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呢?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春日带学生到附近的桃林口、刘家口、马鞍山、尖山槐去写生,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学生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使学生在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中吸取美的营养。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画家去感受松树的个性、体味松树的品格和趣味、挖掘松树不被他人察觉的美学价值。
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使他们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
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对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做“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在观赏时,先让学生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首先要抓住整体性。学生的观察一般都不细致,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样怎么能发现美呢?为了培养学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上室外写生课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的耐心引道,学生都能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景物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还会涌现出许多构思巧妙,内容丰富的绘画作品。
美感是指人们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总体感知。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艺术形象不是杂乱无章的线条、色彩、形体的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欣赏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时,除了从视觉上感受画面的色彩和谐统一,更要从构图、构思上去感受作者对人类住求科学、追求智慧真理的赞美。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时,引导学生对一老一少两个游击队员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真实、生动形象的欣赏,体会他们吹笛子的专注、听笛子的投入,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画家运用蓝、红、黄三种主色调统一调配的色彩美。再欣赏此画人物、背景的构图形式美,画作中构图时将毛泽东主席右前方的一根红立柱略去以增加主席身高,这样就更好地解决了绘画形式与绘画主题的统一问题。最后体会该画和谐、成功地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画中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融为一体,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绘画风格,以此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审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格。美感需要从整体上去感知美的事物,但并不等于将客观事物巨细无遗地复印在头脑中。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只有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以算是真正把握了美。
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莫奈曾到伦敦游历,他花了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教堂,画面上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上空笼罩着紫红色的雾气,时隐时现,色彩丰富,诗意浓郁,非常精美。该画展出时,观众非常惊讶:原本灰蒙蒙的天空在画家的笔下却变成了紫红色,这一定是画家搞错了!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空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从此,莫奈被人们誉为“伦敦雾的发现者”。只有具有特别敏锐的感官,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并深入的感受美,才能开拓出美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发现审美事物独特性格的能力。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明暗造型的教学中,如果仅仅安排学生积极对照课本临摹,那样学生兴趣就不会浓厚,就不能体会出黑白灰调子的对比和谐美。教师要安排从易到难的实物写生,让学生亲自面对写生物体,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比较、体会写生物体各个部分的形状、明暗、调子等变化的视觉印象。在工艺美术内容教学中,通过对基础图案、装饰色彩、平面构成、模型、服装、居室美化、建筑装饰等系列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强化学生的美感,发展他们个性表现能力,体会创造美的乐趣,学会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掘生活中实质性内在的美,有的作品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的美,但有些事物表面却不是很美?它的美往往隐藏在外表下面,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掘美。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开始学生并未看到这张画美在哪里,相反却说画中人物很丑,脸上黑乎乎的,太脏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透过人物的相貌看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因为他善良、勤劳、俭朴,因此,一个人美不美并不仅仅反映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要心灵美,我们画画也一样,不仅要表现外表美的,也更要善于去发现外表下面更美的东西,内在的美才是最美的。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表现你最熟悉的人,把他们美好的心灵表现出来。
其次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发现美,感受美。美术欣赏有多种方法:观看录象、图片,或让学生多收集中外作品的挂历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作品时,老师不要详细地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等,应该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这样才能欣赏中发现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如:在欣赏俄国杰出的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先让学生听一听《伏尔加船夫曲》,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欣赏作品,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学生的兴趣高涨,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幸福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艺术与生活,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等等,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怎样欣赏这两幅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评论,说出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也可以借助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去发掘美。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舞蹈《孔雀舞》就是艺术家经过对孔雀耐心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了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怎样依靠想象去发现美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靠想象来发现美并表现美的,在生活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发掘的美。有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丑陋的形象,但学生还是通过想象,发现了它的美,并表现了出来。任何的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源于作者的想象。即便是怪异的、世上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也是由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观察比较,想象而创作的。是生活沉淀经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其归根结底也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发掘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学得法,就一定会使你的学生拥有一双不寻常的能发现美的眼睛来。
第四篇:人生,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哲理故事
想让食物更加美味,也许你会说得在食物的味道上做文章,让人吃起来更加可口。不过加拿大有家餐馆却独辟蹊径,从气味上入手,发明了一种凭借香味增进食欲的新方法,能使菜肴的美味度提升2倍以上,引领了一股饮食时尚新潮流。
丹尼斯是加拿大一家连锁餐馆,以丰富的菜品种类、美味实惠等特点,颇受顾客喜爱。几年前,丹尼斯在温哥华西百老汇街开了一家分店。不过由于西百老汇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大牌餐馆林立,竞争相当激烈,因此丹尼斯经营得不甚理想。
约翰是这家丹尼斯餐馆的经理,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一天,约翰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瓶草莓酱打翻了,顿时空气中弥漫起一股香甜的草莓香味,久久不散。果香沁人心脾,约翰胃口大开,只觉得饭菜从没有这么好吃过,他很快就把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难道加果酱的菜特别好吃?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约翰决定在做菜的时候加入不同的果酱测试效果。不过最终效果都不好,美味的菜肴和可口的果酱就是凑不到一块,多数情况下,果酱会影响菜肴的口感,让菜肴的美味度大打折扣。
约翰非常疑惑,难道问题不在果酱的口味上,而是在果酱的香味上?于是,约翰带着这样的疑问,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并咨询了一些美食行家,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原来,人的舌头只可以品尝出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而研究表明,嗅觉却能分辨出不计其数的香味,这些香味会刺激人的神经中枢,对食欲、满足感都会产生影响,甚至食物味道有八成都取决于香味!
约翰恍然大悟,直呼神奇,同时一个奇思妙想也在他脑海形成:给美味的菜肴添加点香味,提升顾客的进餐体验。
约翰找到一家香料厂家,委托其生产各种芳香液,这些芳香液香味浓淡适宜、易挥发,香味类型包括咖啡、水果、香草等等,全部加起来多达21种,涵盖了各种常见又被人们喜爱的香味。为了让香味被顾客闻到而不把芳香液掺进菜肴里面,约翰决定在叉匙子上做文章,他设计了一款特殊的叉匙,叉匙的柄端可贴上特制纸片,只要往上面滴几滴易挥发的芳香液,顾客每次享用食物时就可以闻到各种诱人的香味。
自从用上了这种特殊的“芳香匙”以后,约翰开始对其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由服务员收集顾客意见,例如哪种香味配哪种菜肴特别有效等,并及时反馈给约翰,之后再进行调整。对于一些有特殊香味爱好的顾客,也可以主动索要自己喜欢的香味“芳香匙”。
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试运营,约翰的丹尼斯餐馆生意越做越红火,以其创意的发明在西百老汇街独树一帜,成为最受顾客欢迎的餐馆之一,并且屡屡登上饮食杂志,引领了一股饮食时尚新潮流。
口味和香味对菜肴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人们常常过于偏重食物的口味而忽视了食物的香味,约翰正是从一个小意外中发现了这个小小的奥秘,从而出奇制胜。生活中从来不缺灵感源泉,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第五篇:太阳名师教学实录
太阳名师教学实录(名师)
第一课时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师:敢积极发言吗?
生:敢。
师:我现在要提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不管问题有多难,不管你会不会答,你都敢尝试一下的,请举手。(学生陆陆续续举手)举得不痛快。放下手。后面犹犹豫豫的同学见到前面的同学举手了,他不举有点不好意思,才把手举起来,所以举手的动作有点犹豫。现在你们想好,敢尝试就把手举起来(学生马上举手)哎,我还没让举手呢,不敢尝试你就老老实实地不举,好不好?
生:好。
师:谁敢尝试我的第一个问题?(众学生马上举手)你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今天我们讲的是第十课,课题是《太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我看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是吧?
生:对。
师:你们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想读咱们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了,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想读,就听我提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谁听出来了,我这句话有几个要求?我要求你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的问题。
生: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内容没错误,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应该是“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要求”。谁能再说一次?
生:老师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
师:(打断)提出了三个要求。
生:第一个要求是……(学生思考,教师对他耳语)第一个要求是是放开声音。(众笑)各自……放开声音……
师:(打断)第一个,各自。
生: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大家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好啦,听懂了就按要求做吧。(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陆续举手)好了,停止举手。刚才举手的同学还举起手来,没有举的不能举了。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到的。你举手不果断,机会就让给别人了。在课堂上你想说话,就得快点举手。犹犹豫豫就没有机会锻炼了,听清没有?举手不果断就没有发言权了。
生:听清了。
师: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没有举手的不许站,你没有权利。好,站起来的同学读第一段,读完了就坐下。第二段谁想读就赶快站起来,站起来就读,包括现在站着的同学。自己争取机会。现在开始。
(站着的学生一齐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说:“坐下,读第二段的赶快站起来,接着读。”全体学生站起来,一起读完第二段)
师:好,都坐下,不要再站了。为什么不站了呢?大家都起来读过了,就不这样读了。我现在想给一些同学特殊照顾:谁觉得自己平常朗读基础比较差?举手。有没有差的?有,我就给你一次机会。(无人举手)这样吧,特别
再想练一练的举手。好,举手的站起来,一起读第三段,开始。(学生读完第三段)
师:咱们作一个人哪,不管你是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去工作,都要有自信心。什么叫自信心呢?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经过努力把工作做好。有这份自信,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现在我问:谁敢举手表示一下,我是全班读课文最好的?好,你第一个举手,请你读第四段。(学生读文)
师:读得确实不错。你先别坐下,他现在站在奥运会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要比他读得好,你就站在台上,他坐下。谁能把他读坐下?(学生争着举手)
师:好,你来读下一段。(学生站起来读第五段)
师:(问读四、五段的两个学生)你们俩个谁觉得自己应该坐下来,就自己坐。(众笑)两个都不坐?那我可不客气了,(指刚才读第五段的学生)你该坐下来。哎,你先别坐,你得坐得明白是吧,第一,读错了一个字;第二翻页的时候不痛快,读到快该翻页了,就该事先准备好。等读到那一句时,马上把页翻过来接着读,中间就不至于中断。你没有提前做好翻页的准备,所以你读到这句的时候中断了。接受不接受这个意见?(生:接受)好,你先坐下。(指站着的学生,问大家)谁能把他再读坐下?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你来。我有一个条件,你要读不坐下他,罚款。罚款十元。(众笑)行不行?行?那你带钱没有?(众笑)没有?没带钱你为什么说行?(众大笑)那你先读,下课再说,你一定要把他读坐下。(学生开始读第六段)
师:非常遗憾,语速太快,缺乏节奏。那罚款怎么办?这次给你免了,因为你勇气可嘉,行吗?坐下,找一个女同学把他读倒。(女生开始读第七段)
师:把句子中的“它”字读得再低一点,再重读。(女生重读)
师:这回该谁坐下?(学生指男生)
师:都认为他?好啦,你这一届的朗读冠军当完了,你该坐下了。(学生争着举手要读第八段)
师:咱们大家读最后一段,把她读坐下好不好?
生:好。
师:拿出精神来,开始。(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
师:(问女生)这回你坐不坐?该坐下了,大家把你读坐下了,但是你也跟着一起读了,所以把你读坐下的其中也有你自己。是吧?战胜别人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最困难的。你今天尝试了,非常好。刚才你们读到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这一句话概括了……
师:(打断)我说的是“一句话”三个字,在句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就是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世界了。
师:没说清楚。
生:这三个字起一个总结作用。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总结作用的,除去“一句话”这三个字,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可以这样说”。
师:“可以这样说”,可以可以。
生:还有“总之”。
师:“总之”,变成四个字是什么?
生:“总而言之”。
师:还有什么?
生:“说来说去”。
生:“总的来说”。
师:“总的来说”,还有吗?咱们试一试吧,我说这个带有总结性的词,你们读下面的句子好吗?
生:好。
师:先按书上的。“一句话”,读。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总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而言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不管怎么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的来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再听,综上所述——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还有一个词,也是带有总结的意思,你们注意啊,你说什么?
生:这个词是“反正”。
师:对了,注意:“反正——”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刚才这些词是不是都是起总结作用?
生:是。
师:对了,所以你们想,咱们汉语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一个意思能用不同的好多词来表达。还想不想读课文?
生:想。
师:这回大家默读。拿出一支笔来,做两个工作: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真思考,哪讲了什么事,你明白了,就把它划下来;哪里有疑问,就画个问号,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读了这么多次课文烦不烦?
生:不烦。
师:对了,你要想学会阅读,就得读,没有别的办法。一边读,一边认真思考,这是唯一的办法。(学生默读,勾画)这么多的同学都划完了,咱们试一试,你先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师:这是从那个传说里读懂了,是吧?
生:是。
师:你说这传说的事是真的假的?
生:假的。
师:哎!这就奇怪了,这篇文章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的东西可不能来半点虚假。可是为什么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先讲一个假的故事?
生:因为……
师:没考虑好。
生:因为他是一个传说。
师:为什么要先写传说呢?有什么内容就直接写什么多痛快!
生:因为他先写传说,把太阳引出来,然后再介绍科学知识。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吊吊读者的胃口。
师:吊一吊读者的胃口?有意思。一开始你们读这个传说,觉得挺有意思是吧?有意思就愿意往下读,这叫“引人……”
生:“入胜”。
师:(问刚才回答的同学)你读的课外书多不多?
生:您说的是读什么课外书呢?
师:各种课外书,博览群书。(生无语)谁读得多?(学生争着举手,指一个学生)你说你读得多,我考考你,敢答应吗?还是那样,考住了罚款!(众笑)
生:以后再给您?(众大笑)
师:以后再给我,行。第一个问题,天上十个太阳,射下九个去,射太阳的这个人是谁?(对大家)别人不许说啊!
生:后羿。
师:后羿的太太叫什么?
生:嫦娥。(在别人的提示下)
师:那他妻子呢?
生:嫦娥。
师:他夫人呢?
生:嫦娥。
师:怎么都是她呀?
生:太太、妻子和夫人都是一个意思。
师:对。那我问你,后来嫦娥去哪儿了?
生:月亮。
师:去月亮了,她在月亮上住的那个别墅叫什么名字?
生:广寒宫。
师:哎呀,真的考不住你啦,那就别罚款了!你看,多读书就是懂得多。好了,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非常大。
师:非常大,有多大?
生: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比得上一个太阳那么大。
师:对,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对。这是你的收获,把它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非常热。
师:嗯,非常热,有多热?
生:有一段课文说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六千多度。
师:好,把这些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离我们虽然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我们才能生产我们的用品。假如没有太阳,那一切都不能生长了,我们再不会有一个人活着。
师:你把你这一段话概括成四个字。
生:没有太阳就……
师:(打断)四个字,太阳和我们的……
生: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四个字。
生:非常密切。
师:什么非常密切?
生:关系密切。
师:对,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
师:因为它有杀菌的能力,所以它还有什么作用?
生:还有……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
师:预防、治疗,两样。你能用两个字把这两样都说出来吗?
生:治病。
师:治病?没有把预防说进去。从“预防”、“治疗”这两个词中各提出一个字就行。
生:预治。
师:哪能“预治”呀,“预防”提出一个什么字?
生:“预”字。
师:提“防”字。治疗呢,提出什么字?(学生有说“治”有说“疗”)应该提出治疗的“治”。“防治疾病”是吧?我再问你,你知道太阳为什么能杀菌吗?
生:因为太阳的光线非常热,所以它能杀菌。
师:不对。
生:因为太阳光放射紫外线。
师:对了,太阳光有七色光谱。知道哪七色吗?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在红的外面有红外线,紫的外面呢?
生:紫外线。
师:紫外线就能杀菌,不但能杀菌还能杀人。(众笑)你们不信吧?
生:信。
师:现在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大量的紫外线由于没有臭氧层的阻隔,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已经警告最南端的一些城市的人们,从上午十点钟到下午两点钟,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好不要外出,防止太阳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你的妈妈、你的姐姐涂防晒霜,也是为了预防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人类破坏了臭氧层,紫外线对人类也就有害了。(指一个学生)你去写“杀菌”、“防治疾病”。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中心温度大概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多倍。
师: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到黑板上写上这点。
生:我还知道煤炭和太阳有很大的关系。
师:怎么回事?
生:因为没有太阳,植物就没法生长,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师:怎么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生:因为课文上写……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别用课本上的,把课文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生:就是植物……
师:远古的森林怎么样?
生:远古的森林非常茂盛。
师:怎么样了?
生:埋在地下,过了很长时间就变成煤炭。
师:对了,随着地壳的变动,比如地震啊、泥石流啊、滑坡啊,把森林埋在地底下了,下面可是高热、高压,长年累月它就变成什么了?
生:煤炭。
师:好,坐下,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没有太阳,我们人类就没法生存。
师:不但人类不能生存,上面还说什么不能生存?
生:动物、植物都不能生存。
师:动物和植物加一块叫什么?
生:动植物。
师:动植物,有一个简单的提法:生物。生物的生存状态叫什么?有一个新词。生存状态叫什么?
生:生态。
师:对,叫生态。它们的生活环境叫生态环境。地球上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是谁帮助形成的?
生:太阳。
师:(对刚才回答的学生)那么,你到黑板上写“形成生态环境”。(对刚才说煤炭的学生)刚才你说煤炭的形成,这个煤炭也包括在太阳形成的生态环境这里面了,是不是?
生:是。
师:好啦,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师:说得对。
生:我还知道,雨水、雪跟太阳也有一定的关系。
师:对了,书上说,地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变成了云,云后来变成了什么?
生:云后来受冷以后,就变成小水滴。
师:变成雨了,那么遇冷就变成什么?
生:雪。
师:这是云、雨、雪,看看下一段还能形成什么?
生:还能形成风。
师:对,云、雨、雪、风都是地球上的什么类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归哪个局管?
生:气象局。
师:是气象变化。没有太阳形不成气象变化对不对?去写上“气象变化”。
生:还有,人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三千五百年。
师:把这句话非常非常简单地说出来,步行,多少年?
生:步行三千五百年。
师:对,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知道坐飞机去至少需要二十年。
师:对,也写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是个大火球,会发光会发热。
师: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写到上面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的中心温度比表面强。
师:是表面温度的……
生: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你看看黑板上,如果还没有,你就上去写,如果有了你就坐下。(学生坐下)
生:我还读懂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如果没有太阳,烧暖炉也不能,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煤。
师:对呀,你也不可能去烧炉子是吧?谁还有?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谁说?
生:太阳还可以控制我们哪个地区冷,哪个地区热,就是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这个地区就非常热,哪个地区吸收的热量少,这个地区的天气就非常冷。
师:你刚才头一句说太阳能控制冷和热,太阳怎么控制?
生:太阳晒到地面,有些地区……
师:要晒都晒了,怎么就有地方冷,有地方热了?你不是说控制?怎么控制?说不明白了是吧,你们将来学地理的时候,就会学到这个。太阳晒到地球上,因为地球是圆的,有的地方太阳光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斜射的地方就冷,直射的地方就热。比如赤道部分太阳直射,它就热,两极的地方是斜射,所以它就冷,明白了吧?还有吗?
生:我通过读课文还知道了世界上的万物都需要太阳。
师:哪些是万物,你举个例子。
生:比如各种植物,还有鸟、虫、兽类。
师:黑板上有没有?有,你就坐下,没有,你就上去写。(学生看后坐下)
生:我还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是啊!刚才咱们念“一句话”、“总之”、“总而言之”不就说的是这句吗?“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去,写到黑板上。
(到此,学生的第一次板书已经完成,下面是板书的照片模拟图)
(此处略)
师:同学们,课本上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大家都自己读懂了,而且写在了黑板上,那咱们这课书已经学完了。
生:还没有。
师:还有什么没学?是不是还有疑问?
生: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还没有做。
师:你看看“思考练习”里哪个题还不会?
生:还没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当下咱们先不背,下课再背,这个留作课后作业。
生:我们还没有说查到的资料。
师:还没说查到的资料,这个先不说,刚才你们读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每个同学都有资料,查了好多资料,这样那样的,非常好,咱们课堂上先不说。
生:还有课后的第一个问题还没有……
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你读出来。
生:第一个问题是“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
师:那你到黑板上去找一找,肯定有。(众笑)
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如果钢铁碰到了大火球,为什么会变成汽呢?
师:为什么钢铁到了太阳表面就会变成汽,你们
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来说,说错了还要罚款。
生:因为普通的火球没有太阳的温度高。
师:我问的是为什么太阳的温度那么高?
生:因为太阳……
师:答不出来了,准备钱吧。(众笑)你们听说过原子弹吗?
生:听说过。
师:原子弹爆炸时非常厉害吧,周围几十公里都寸草不生。太阳内部就像原子弹一样,长年累月,不断地进行热核反应——这位同学要急着说什么?
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因为它里面含有氢原子,然后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了钛原子,就能同时发出光和热,太阳就是用原子来作……作燃料的大火炉。
师:他把热核爆炸又解释了一下。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子,又变成了什么原子,你再好好查查资料。总之就是原子的裂变反应,关于这个,咱们说不明白,以后再学好吗?
生:好。
师:将来你们当了物理学家,我老了,躺在病床上,你们去看我的时候,先放下给我买的礼物,像苹果什么的,再给我讲这个故事好吗?(众笑)
生:好。(大笑)
师:还有没有绝对新鲜的?再找一个同学。(学生争着举手要发言)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太阳,所有的庄稼、树木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师:这个问题新鲜。
生:没有太阳,为什么就不能开花结果了呢?
师:植物、草、庄稼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
师:对,就是因为它是绿色的,绿色的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然后经过它身体内部的一些变化,制造它所需要的营养。(学生插话“产生叶绿素”)不是产生了叶绿素。它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所以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大车间。我们到森林里去散步,觉得空气清爽,因为那里的氧气比较多。但要注意,在夜晚没有太阳的时候,植物就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你们回家告诉父母,睡觉的房间里不要养花。到了晚上,它会跟你争夺氧气。明白没有?好了,不说了。所有课文上的内容,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把课文上讲的都写在黑板上了,那么咱们不用讲了,下课吧。
生:不行。
师:你们自己学了那么多的资料,课文也都明白了。你们还想学什么?
生:我想学分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我想请老师把这个课文再讲得更细些。
生:我还想把我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师:那你说说什么问题?
生:就是小水滴为什么能在空中飘浮呢?
师:你想象的“小水滴”不是形成云时的小水滴,形成云的小水滴其实是雾状的,你看过雾没有?
生:看见过。
师:大雾起来了,到处是灰朦朦的。那是什么东西?都是非常非常微小的小水滴。能不能飘浮啊?
生:可是它是液体呀!
师:是啊,因为它是雾状的。你去过有瀑布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你学过《瀑布》这篇课文吗?
生:学过。
师:瀑布落在地上,溅起了无数细微的水花,作者说它像什么?“如烟、如尘、如雾”。那个小水滴细到什么程度?细到如烟如尘还如雾。烟和尘能不能飘浮?
生:能。师:如雾,雾能不能飘浮?
生:能。
师:就是这个道理,你再好好想一想。我想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要大家把手里的课本都交回来,然后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上面印着什么呢?(指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就是把黑板上现在所有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印下来。我说:“同学们读吧,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得懂读不懂?
生:读不懂。
师:为什么读不懂?这不是你们把课文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的吗?你们反而读不懂了?
生:因为这样太乱了。
师:太乱了,缺少什么呢?
生:顺序。
师:对啦,没有顺序,东一句、西一句。那么咱们给它理理顺序好吗?
生:好。
师:我们就按照课文的写法,第一条应该是什么?谁看出来了?
生:第一条应该是“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对。(在板书中该条旁边标出①)这是第一,谁看出第二个,就跑上来标序号,不用举手了。下面都是这样,一直标完。
(此后,学生争先恐后自动跑上来标序号)标出的结果是:
⑴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⑵步行去太阳要三千五百年
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⑷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⑸太阳是个大火球
⑹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⑺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⑻关系密切
⑼形成生态环境
⑽产生气象变化
⑾杀菌防治疾病
⑿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下面,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就按照你们标出来的顺序,⑴⑵⑶……挨着印下来发给你们。我说“读吧!”这次能读懂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还不能读懂?
生:它没有互相连接的词语。
师:没有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吧?大家注意,咱们举个例子。第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板书“(1)一亿五千万公里远”)第⑵,步行要三千五百年。(板书(2)“步行三千五百年”)第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板书(3)“飞行二十几年”)大家细心看,这三条实际上都说了一个什么情况?一个字。
生:远。
师:(指板书)这是什么关系?前面一个,后面三个。
生:是不是……总、分关系。(较犹豫)
师:对,是总分关系。咱们今天先不说它总分关系。打个比方:这⑴、⑵、⑶三条好像是三个少先队员,这个“远”在前面领着它们,它是什么?
生:老师。
师:不是,不是,是小队长。一个小队长领着三个少先队员。注意了,(指黑板)你们写的这一片里面还有好几个小队长。有的就在黑板上面,有的在黑板后面藏着,你们能找到吗?第一个小队长叫“远”。还有哪些小队长?
生:还有“大”。
生:还有“热”。
生:还有关系。
师: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
师:对了,关系密切。四个小队长都找到了。你们把“远、大、热”还有“关系密切”都放在一起,让它们比一比,是不是一边高?
生:不是。
师:谁高些?
生:“关系密切”。
师:对,“关系密切”高一点。“远、大、热”都说的是太阳本身,而它(指“关系密切”)它不但说了太阳,还连上谁了?
生:地球。
师:对,连上了地球。关系是指谁和谁的关系呢?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它显然要比别的小队长——
生:高。
师:对。在四个小队长中它高出一些来。这样,它还能当小队长吗?
生:不能。
师:提拔了,该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对了,它在课文后半部,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二中队长。那么这“远、大、热”三个小队长就不能有一个中队长管管它们吗?那么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名字?
生:叫“特点”。
师:“特点”,写在小学课本里的,是一些很深奥和很难懂的特点吗?
生:不是。
师:都是普普通通的特点,那么叫什么特点?
生:平常特点。
师:没有这么说的,但你的意思我懂。
生:一般特点。
师:对,第一中队的中队长,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一般特点。
师:中队长都有了,该不该有个大队长?
生:该。
师:大队长叫什么名字?
生:太阳。
师:对啦。大队长就叫太阳(众笑)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懂了,那么我们休息一会儿好不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