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时间:2019-05-14 16:1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篇: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臵,他把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他的奏鸣曲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研究和学习。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艺术,特征 Abstract: Beethoven was a great German composer,His Sonata occupies the one and only position in the piano art history, he took the form of Sonata development to a new peak, improve the piano sonata artistic expressive force, at the same time, his Sonata also has a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w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and learning.Keyword:Beethoven,sonata,art,characteristic

一、引言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贝多芬是出生于波恩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这位年轻的钢琴家高度总结了从巴罗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欧洲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对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贡献。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大量的不朽名作,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同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肖邦《练习曲》一样,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文献中的核心作品。这套启蒙之作始于1795年,成于1822年,为钢琴学习者、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了大有裨益的音乐经验。与任何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样,贝多芬奏鸣曲为后人的评论、分析、学术讨论提供了无尽的资料。

因此,本文对贝多芬的奏鸣曲的艺术特征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其次也是在对国内外研究的一种补充,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热爱贝多芬音乐的人事更好的了解贝多芬提供多一点的参考。

2、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成果

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对于贝多芬奏鸣曲的研究是非常多的,学者多于贝多芬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在他的作品中,甚至于他的情感生活、生活习惯、性格等都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这里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加以综述,从而可以对本文的研究做到一个更好的借鉴和补充作用。

其中,部分学者是对贝多芬的交响曲的一种研究,比如有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 对贝多芬交响曲的研究,其在《贝多芬交响曲》1中指出,“贝多芬创作了9首交响曲,在这些交响曲中,交响曲曲式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并能描绘无限的情感冲突和表现。这 1 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许新译.《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世界,1998.10 种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在贝多芬的前两首交响曲中得到表现,而在第三首降E大调(1805年)《英雄交响曲》中变得特别重要。这部作品的组成,包括一个恢宏的充满创造力童的第一乐章,一个以葬礼进行曲曲式出现的深长舒握的乐章,一个热情奔放的谐谑曲,以及一个主题变奏曲式的终乐章。”还有学者是对贝多芬自己人生的一种研究,这种研究在学术界比较多,类似的文献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林苗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2,其在文章中有指出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曾从海顿学习对位法,后来听力逐渐衰退,再加上失恋,此后十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动荡,最终完全失聪,遭受到了命运最残酷的考验。可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危机。他振奋精神,继续作曲,为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音乐财富,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对命运的抗争”。还有学者是对贝多芬的音乐和其他音乐家的一种比较,比较多的有舒伯特等世界著名音乐家,比如有庄璇的《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3中,文章选择了同属 1 8 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史上的杰出代表: 贝多芬与舒伯特,以他俩的声乐作品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阐述了作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时期的代表者,对两个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推动了世界音乐的发展。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声乐作品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作曲家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以及作曲家对会、对人生认识的角度及本人创作个性的不同,导致了两人作品的种种差异。但通观全局,2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Value Engineering.147期

庄璇《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黄河之声,2012年,第5期

3可以说,舒伯特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的声字创作理念,开创了新的歌曲形式,即艺术歌曲的产生,把歌曲的创推到了音乐史上的顶峰时期。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是对贝多芬的音乐的具体的一个研究,主要针对是他的钢琴曲,亦或是交响曲的某一章等,这样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有侯萌萌的《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4,文章首先对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再对具体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指出了在演奏中应该注意的情况,对演奏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纵观国内外对贝多芬的音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其奏鸣曲研究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在今天这个社会,学习钢琴已经遍布于各个高校,钢琴的学习已经普及,但是大家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都还远远不够明确,这也就不能把一首曲子所包含的情感所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此研究一下贝多芬奏鸣曲,使演奏者更加完整表达出贝多芬奏鸣曲的感情,这也是研究贝多芬奏鸣曲的价值。

二、正文

(一)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很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 4 侯萌萌《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 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以其独特的音乐个性和艺术才能,树立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贝多芬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2 5 6 部作品,其涉及内容广泛,成就非凡,尤其是在奏鸣曲上的成就,被西方音乐学家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5。

纵观贝多芬的奏鸣曲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早期(1794—1800年)作品几乎遵循了古典奏鸣曲的基本形式,该时期作品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风格,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技法上的创新,突出地表现了早期贝多芬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代表作品有7号、10号、13号、14号、22号、49号等。这些作品艺术品味较高,初步表现了贝多芬的创新意识。贝多芬的中期(1801一1814年)作品,即14首这一时期,他开始以自由的理念来来改变传统奏鸣曲的基本结构框架,从而使形式更好地为音乐主题和内容服务。如作品2 6 号的四个乐章,贝多芬第一次在第三乐章运用了葬礼进行曲,并在作品7 8 号的两个乐章中,从慢乐章开始过渡到快乐章,以致旋律结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大胆创新,采用了扩展连接部、展开部与结束部的方法,打破了原有奏鸣曲形式上的束缚,并将幻想风乐章、朗诵调,以及葬礼进行曲等乐章,创造性地结合夸张及力度 5 冯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西南大学,2011级硕士 的对比等技巧运用到奏鸣曲作品中,从而使其作品蕴含的情感更加丰富,使其奏鸣曲的风格更加多姿多彩。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几乎都带有浓厚的幻想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摆脱了一切传统的规则。这一时期的作品有101号、106号、109号、110号、111号等,这些作品的结构在贝多芬的心中已变得不再重要,为了吻合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他开始运用一种灵活且富有变化的形式来传达生活的哲理性,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史诗般恢弘的气度和戏剧般非凡的魅力。如作品1 0 1号一改传统奏鸣曲的乐章次序,将谐谑曲改成了进行曲;作品106号贝多芬借用赋格与对立的慢速旋律对比产生戏剧性的效果等。虽然此时的贝多芬个人生活非常不幸,加上双耳失聪,从而导致他创作量不大。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并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

(二)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分析

1、鲜明的时代节奏

贝多芬一生坎坷,屡遭不幸,但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他通过创作音乐作品为理想信念呐喊。这些思想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号召人们摧毁封建制度的伦理观念,“确立富有正义和善良的人性,高度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6。其奏鸣曲如《月光》《悲怆》《热情》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中,最富有丰富时代特征的作品《悲怆奏鸣曲》,其创作经历了暴风雨般的革命时代,这是一个呼唤“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贝多芬的思想意 6 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华东师范大学,2009 识在这个时代中得到煅铸与提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这首奏鸣曲里,第一乐章奏鸣曲式C 小调,4/4 拍子,作者以庄严而悲壮的慢板转辉煌又欢快的快板;第二乐章三部曲式,降A大调,2/4拍子,作者运用的是如歌的行板;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c小调,2/2拍子,作者用的是快板的回旋曲。整个乐曲都充满了蓬勃而优美的旋律,洋溢着狂喜的跃进节奏,大胆奔放的幻想展现着贝多芬革命式的激情。其中作品所刻画的汹涌狂暴的音乐形象鲜明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也代表了当时人民大众顽强的斗争精神。还有彰显着黑暗社会即将过去,光明必然到来的《热情奏鸣曲》,作者在第一乐章中以号角型的音调以及几个小节的急速热情的快板,构成了雄性的抒情乐章,表现了英雄在充满信心地向命运、向社会的一切邪恶势力进行着殊死的艰苦卓绝斗争,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了了时代潮流奔腾向前的气势。

2、强烈的戏剧因素

强烈的戏剧因素,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显著而独特的风格。:“贝多芬的奏鸣曲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戏剧性效果”7,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的音乐时常给人以波澜壮阔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贝多芬擅于突破传统的转调手法,运用等音转换或减七和弦做突然的远关系转调,以增加戏剧性的因素。如他在《热情奏鸣曲》中,其第一乐章从第2 3 小节开始,用f 小调的V 级作准备,接一 7 刘雪莎,《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齐鲁艺苑,2009 个V7/Ⅲ,并运其至b3Ⅲ级上到2 5 小节,紧接着他又以小主和弦Ⅶ7 /Ⅱ、Ⅶ/ Ⅴ作巩固,自然地由v 7 转调到b A 大调主和弦上,从而进入新调,由此在形成美妙的和声音响效果的同时又增加了戏剧性因素。

(2)是贝多芬还常用突强或突弱来

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如在《悲怆奏鸣曲》的引子部分,贝多芬运用强后突弱,在一开始的主和弦,到减七和弦,后面立即弱下来,给人强烈的戏剧冲突感;同时贝多芬为了造成紧张的气氛,往往在持续的弱奏后,出现突然的强音,如《第九奏鸣曲》作品1 4号之l 中,音乐在弱拍或后半拍上大量使用强音,以此来表现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和强烈的戏剧性。

3、丰富的哲理意蕴

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感受融入到钢琴奏鸣曲中,这使得他的音乐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如贝多芬的《第3 1 首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晚年创作的一部奏鸣曲,其体现了作曲家在绝望中等待希望的强烈情感”8。在乐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贝多芬通过调性的变化来体现自己复杂的情感,比如乐曲开始降A 大调象征着对美好的向往;在第1 6 小节时第一个离调和弦D D 三四和弦使人感觉到迎面而来的紧张感,紧接着在1 8,1 9 小节作曲家运用了离调和弦与主和弦、属和弦的交替,从而 8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青岛大学,2009,硕士 体现了其内心的挣扎,再紧随旋律的向上发展,左和弦也呈向上跨越进行,最低音是大字一组的F 1,最高音是小字一组的b1,中间跨越了大字1组,大字组,小字组和小字1 组,从而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最后贝多芬以明亮的C 音表现了对希望的憧憬。这种旋律的变化充分地展示了贝多芬情感上的丰富变化和思想上的乐观积极,从而显示出他独具一格的哲理性特征。

(三)、贝多芬奏呜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解放了钢琴奏鸣曲,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搭建了一座桥梁,晚期的五首奏鸣曲演奏技术非常的难,但是贝多芬绝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作,他是通过音乐的本体,通过技术做为构建音乐的手段来表现音乐。是来自心灵的创作。他将人的本性与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作品中,每一首乐曲都体现了巨人般的风范。他永远走了历史的前端,表现了时代的进步精神。真、善、美,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那些集痛苦、欢乐、幻想、友善、崇高作品每一首都到达了最高的艺术境界9”。而正是因为贝多芬音乐当中的真、善、美,才得到19世纪俄国“强力集团”艺术家们的一直推崇,在这些音乐家们的心中,贝多芬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最高代表。

1、演奏力度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幅度较大,变化较丰富,这使得他的奏鸣曲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而这与贝多芬在力度对比方面的完善与创 9

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 延边大学,2007,硕士 新是分不开的。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常常可以看到ff/fff或pp/ppp的标记,贝多芬喜欢用这样的力度的强烈对比,表现情绪的大起大落和内心的矛盾。例如《悲怆奏鸣曲》作品l,其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前半句用f 后半句用p,两种不同音型的变换加上强弱的对比,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力度对比。又如贝多芬早期在维也纳创作的《悲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4 \4 节拍,C 小调,其引子部分与尾声相呼应,并贯穿曲子的展开部分,以此突出贝多芬丰富厚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带有两种矛盾的因素,一种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压力,贝多芬借用厚重的和弦将其表达出来;一种是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他借用节奏匀称的和弦表达出来,同时还伴有高音区柔和的八度旋律。这两种因素反复较量,音区上的高低变化使其在力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尤其是在第四小节时,力度低沉、严谨的和弦,继而转为节奏鲜明的快板,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感情的重心,并奠定了发展的基调。因此在发展部分一开始,音与音之间急速推进,使得第一主题的感情显得热情奔放、起伏不平,给人一种紧张、迫切之感;而在进入第二主题时,贝多芬运用两个旋律来表达感情的变化,一个是降e 小调,使其富有轻快感,一个是降E 大调,使其以平淡、稳定的节奏感逐渐达到了高潮,在强烈的两种不同的力度对比中,第一乐章显得庄严而辉煌,从而传达出了悲怆厚重的主题。

2、曲式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在曲式结构上做了许多完善和创新,其奏鸣曲的形式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各种规律,从而使奏鸣曲的形式真正做到了为内容和情感服务。比如贝多芬在乐章次序上的创新。众所周知,钢琴奏鸣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套曲,自身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结构:一般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的形式为:快板——慢板——快板;四个乐章形式为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第一乐章通常以奏鸡曲式写成。而贝多芬打破了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乐章次序,他为了使音乐形式变得更富有新意,而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和结构规则。如在奏鸣曲《月光》中,在第一乐章里,他把抒情的慢板替代传统的奏鸣曲式,再把富有积极性奏鸣曲式的乐章放在最后一乐章的位臵。在开头第一乐章中,第一主题由序曲开始,其旋律优美,节奏柔弱,第二主题、则由大调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主题与第一二主题呼应,最后在月光中,极富浪漫色调地将全曲结束。在最后一乐章里,贝多芬为了表达激烈的感情,将其创作为激动的迟到的奏鸣曲式快板,升C 小调,4 /4 拍,连串的琶音组成的主题显得波涛汹涌,副部加大了控诉般的力量,十六分音符如同暴风雨中的雷声,刚强有力的旋律,在严整的形式下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激动。同时,升c 小调分解和弦是第一乐章的基础,又是第一乐章的主部的核心,由此形成整个奏鸣曲的音调、调性、调式、和声方面的统一。

可以说,这种统一性与贝多芬对曲式结构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又如降A 大调奏鸣曲0 P。2 6,第一乐章没有用奏鸣曲式,用的是主题与变奏曲,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三乐章是葬礼进行曲,第四乐章是回旋曲。虽然这首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属于奏鸣曲形式的乐章,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完全打破了乐章顺序方面的传统,从而体现了他在曲式结构方面的创新。

3、乐段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乐段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曲式连接部的与众不同上。连接部是奏鸣曲式中的附属部分之一,是主部主题通往副部主题的连接部分,将相互对臵的两个主题在材料、调式调性及音乐形象等方面连接为统一发展的整体。连接部在材料的使用上较为自由,常常表现出主题材料的积极发展,具有一定的展开性因素,在陈述结构上也相应表现出非方整性的特征。连接部的重要任务是调性的过渡和转换,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在原调(主调)中逗留的部分、实质性的转调部分、在新调(副调)上为副部做准备的部分。

在贝多芬之前的钢琴奏鸣曲中,一般的连接部结构都比较简单,仅仅采用一些经过式和补充式的写法,因此也只能起到单纯的连接过渡作用,不仅没有独立的主题,其调性转换也相对较少。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各乐章的连接部则极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其一改传统连接部简单且直接的过渡方式,使其在曲折且富有变化的同时还形成了相对的独立连接部主题,不仅突出强调了主题之间的矛盾性,还使其奏鸣曲的乐思获得了更多样的发展。

(四)、贝多芬奏鸣曲对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与价值

1、对传统奏鸣曲创作结构改革所做的贡献

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 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 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他提出一个主题、一个副题,然后获得一个结论,结论的性质或是一方面胜利,或是两方面调和。他特别运用的赋格曲,使我们获得了关于音响辩证法的足够理由,由于同一主题以音阶上不同的高度三四次地连续出现,由于参差不一的答句,由于这个曲体所特有的迅速而急促的相互追逐的演绎法,因而使硬性的奏鸣典型化成为表白情绪灵活的工具,形成了钢琴奏鸣曲的“贝多芬风格”10。罗曼〃罗兰描述道: “这是艺术和心灵的奇迹。感情在这儿是一位强大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是在某一个片断或是音乐体裁的结构规律中寻求统一,他是在自己的激情的规律中获得统一。”

2、对创作重点改革所做的贡献

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这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章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构。然而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许多作品打破了以第一乐章为重点的规则,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乐曲的末乐章。如《C 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 239 个小节。

把姊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痛苦与欢乐》 西北民族大学,2009,硕士

(五)、贝多芬奏鸣曲对钢琴演奏艺术所留下的影响 贝多芬的奏鸣曲对后期的各种钢琴奏艺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突出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使得钢琴奏扩大音域和增强与扩大强弱音有了可能性

贝多芬赋予了钢琴奏鸣曲以巨大的思想、社会、情感容量,复杂的内涵要求扩大了奏鸣曲的形式。除了最早的六首奏鸣曲外,其余的都是为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钢琴而作。从第一首奏鸣曲作品2之1起,贝多芬就运用了F1(大字一组F)到f3(小字三组f)之间的全部音域。到C大调奏鸣曲(作品53),第一次出现a3(小字三组a),那是1803年。创作这首奏鸣曲时,贝多芬已得到了埃拉尔琴行赠送给他的加大键盘的钢琴,而这首奏鸣曲的音域和气势都从额外增加的音中得到受益。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又扩展到c4(小字四组c),作品81a更进一步出现降e4(小字四组降e),这意味着那时的钢琴已经有f4(小字四组降F)存在。低音区则扩展到C(大字一组C),共五个半八度。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直使用着尽可能宽的钢琴极端音区。另一方面贝多芬把当时不能演奏的音乐在乐谱上先保留下来,寄望于将来钢琴改进后再演奏,这可以从他在维也纳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如作品2-31第一章的84-85小节,作品53第一乐章的229-234小节。当时的钢琴是没有办法弹奏这些音符的。

2、踏板功能的开发与连音演奏法、歌唱式演奏法的运用

在锻造新的音响和风格时,贝多芬创造性地使用踏板,并且为这些用法增加了特殊记号。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比较细致的注入了踏板记号。当需要一种蒙上面纱般的音质时,当拍点音、和弦或琶音需要获得支撑时,当一个声音要突出于其周围的音符时,就会看到他的踏板记号。第一次亲自标明踏板的作品是降A大调奏鸣曲(作品26)。全部奏鸣曲中写了踏板记号的地方,虽只是有限的几处,但弹奏效果之明显和强烈却使人惊异。如《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广板部分,有贝多芬所写上的踏板记号,这是十分必要的;乐章的结束部(第219小节起),贝多芬也写有踏板记号,听来犹如远处雷鸣,动人心魄。更奇妙的是这一乐章的两句“宣叙调”(143小节起和153小节起),贝多芬要求每一整句只用一个长的踏板,这就会造成声音的混杂不清,不少人因难以忍受,就早早地把踏板放掉或换掉。岂不知贝多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空谷回响似的混杂不清的效果。应该理解一点是:贝多芬时代的钢琴最高音都无法延得很长,那时的钢琴的延音性能比现代钢琴性能差。所以,我们在按照贝多芬的指示使用延音踏板时,耳朵的精细鉴别、手指的触健、音量的控制就很有必要了。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如何使用踏板从而更好地开发出贝多芬踏板音乐的内涵。

三、结语

贝多芬的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在前辈音乐家的基础上,将奏鸣曲做了许多完善,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还是在演奏技巧上都有了创新和发展,把奏鸣曲发展到奏鸣曲音乐的新的高峰。因此,他的奏鸣曲有相当多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提高演奏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许新译.《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世界,1998.10

2、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Value Engineering.147期

3、庄璇《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黄河之声,2012年,第5期

4、侯萌萌《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

5、冯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西南大学,2011级硕士

6、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华东师范大学,2009

7、刘雪莎,《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齐鲁艺苑,2009

8、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青岛大学,2009,硕士

9、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 延边大学,2007,硕士

10、把姊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痛苦与欢乐》 西北民族大学,2009,硕士

第二篇:浅论贝多芬奏鸣曲

浅论贝多芬奏鸣曲

摘要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完成于1804年,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冯·华尔斯坦伯爵,所以这首作品也叫做《华尔斯坦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作品之一,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由于其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性。正因如此,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最能体现整首乐曲的内容、思想、深度,是全曲的精髓部分。本文将以这部作品为视角,试图解读贝多芬作品的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从而更好的发现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价值,并渴望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演奏,体会

在不同历史时期,“奏鸣曲”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奏鸣曲(sonata)源自意大利语、uonare意即发响)。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17世纪的奏鸣曲主要指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由几首风格化了的舞曲组成,后演变成今天的组曲;教堂奏鸣曲在乐谱上表现为三行谱的室内乐形式,因而称其为三重奏鸣曲,后来发展为两个分支分别为近代奏鸣曲和大协奏曲。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得到确立,后经过贝多芬达到成熟。奏鸣曲在1840年以后虽然有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仍然遵守其规则模式进行创作,但其意义已同古典奏鸣曲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一)创作背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波恩时期他的一位庇护者和挚友、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华尔斯坦伯爵所作。出生于波西米亚的伯爵比贝多芬大八岁,在1787岁至波恩和贝多芬。在贝多芬年轻时,他就认清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是贝多芬青年时期的热烈支持者,给予贝多芬充足的经济支持,并送给贝多芬新的钢琴,而这架钢琴更加的灵活,可以快速的弹奏跳跃的声音,也能够弹奏出和弦的颤音与震音,贝多芬很可能为要试验并发挥其出色的本能,运用了他的全部写作技艺,创作了了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黎明》,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和大自然光辉的景象。

(二)作者简介

维希·凡·贝多芬(1700-182),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与海顿、莫扎特被誉为“维也纳三杰”。他不仅是欧洲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为R.期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贝多芬出生十德国波恩城的贫民家庭,很早就显T出了音才能,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枪》《热情》等。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二、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风格和音乐特性

(一)风格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这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乐章,主题旋律描绘出细腻生动的形象,赋予给它一个丰富的内涵,旱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有养独特的风格。

在主题的节奏,在轻柔的低音旋律,表明自然即将到来。然后在高音区出现快速的旋律,像清晨鸟儿欢鸣,在泉水流淌。音乐强调高低音的对比度,采用两种有力的对比来展现两种不同的气氛的感觉,同时,优美的音色的组合,优美的线条清晰流畅。主题旋律的幅度非常大,给人一种闪烁的感觉,它以广阔的气氛和灿烂的色调组和微妙的和谐乐章,从开始到结束在整个运动,音乐描绘了一幅黎明微微的画而,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场景。接养,第_个主题出现在主题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简单的民间小调,它与C大主题形成三度的关系。由此音乐变得更加热情和稳定,并使得主旋律形成羡慕的色彩、情感和形象的对比。

主部主题的旋律缩减后在出现在展开部的第一阶段,运用主部主题材料在旋律、节奏、力度、和声、色彩等各方而进行各种变化,增强了音乐的活跃气氛,造成乐思发展的积极动力。在动机的高音的主题被压缩,突出旋律和节奏紧凑,形成一个强大的动力。减少的旋律是贝多芬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在高低音来同地跳跃的动机再次出现时,旋律给人紧迫感为湍流,鸟儿歌唱争先恐后。在主部与副部的主题调性的不统一,按照奏鸣曲一般原则,再现部分的主、副部主题在调性上应取得一致。这首奏鸣曲是个例外,由于副部主题部分的变化,连接部分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了音乐思维发展的另一阶段,而不是简单地“重复”。

(二)音乐特性

《黎明》的音乐特性我们以它的第一乐章来分析,第一乐章是非常独特的奏鸣曲乐章,充满戏剧性,具有协奏曲一样的华丽的风格,整个作品就是情感的碰撞,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具表现力和最具丰富情感的乐章。从整个奏鸣曲乐章来看,第一乐章整体的情感是属于雄伟的、庄严的、阳光的,表现的有黎明的自然风光景象,也有黎明前的黑暗,代表着黎明的戏剧性形象也是贝多芬矛盾情感的爆发与抒发。在整个奏鸣曲中,第一乐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为作品的情感奠定了基调,也为情感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从其音乐中逐渐的引申出了整个作品情感。

三、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结构和技巧运用

由于“黎明”的旋律主要出现在第二乐章,而第二乐章前有

一个简短的序奏,所以下而我将重点分析这两部分的曲式结构与技巧运用。

(一)序奏曲式结构

以序奏为例,序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乐章,而木质是第二乐章的导入部,单二部曲式,F大调,6/8拍,慢板。短短的二十八个小节里蕴涵了无穷的深意:朦胧暗淡,有着一种幻想的沉思和庄严的宁静。此序奏A段是以附点的大跳音型为主,左手浑厚低沉的八度和右手带附点的大跳进行,缓慢并以极弱的演奏,表现出一种安静,如梦境般的美。B段是以A段的基木音型变化发展而来,新出现的连续小切分模糊了拍点,更加增添了幻想和憧憬的意境。A'是第一部分装饰性的变化再现,右手大跳音程的幅度更大,左手织体更加丰富,随着内心情绪的增长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在结尾处,柔和明亮的右手长音像远处传来的牧笛声,预不着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乐场而的出现。

(二)技巧运用

这一乐段集中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乐句线条长和力度对比鲜明的特点,谱而上无处不在的大小连线与力度标记显不出了作者在这力一而极高的要求,力度表情标记是作者写给演奏者的话,只有按照谱而所给记号精准的演奏,才可能与距离作曲家的创作初衷更近一些。乐句是音乐中的呼吸,把握好乐句的起落是关键,第一大乐句即A段,(1-9小节)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两小节为一个层次,以PP为起点,随着音高音量及感情上层层递进,在第6小节时达到sf,再缓缓落下,以PP结束。弹奏时,对十力度的控制要注意触键时的速度与深度,虽然很弱但也要缓慢地把每个音弹到底、弹扎实,随着力度的加大那就要借助手臂甚至是腰部的力量把音乐推向高潮。在乐句中不停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应格外注意,它的存在虽然使音响暂时停卡了,但音乐中的意境和感情仍然在继续,休止符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如果练习时一看到休止符便潦学地把手抬起,那么,音乐的连贯性就会被打断,情感的起伏与音乐的流动更是无从谈起。同时,踏板的转换必须要干净利落,不能将前音的音响延留到休止符处。第二大乐句即B段,(9-16小节),是序奏的主旋律。这一乐句的开始与上一乐句的结束在同一小节,音域的降低与突强的力度标记使前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此乐句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是根据音区的变化和力度表情记号的转换来划分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对比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小乐句是在C,D音突强后迅速减弱并收住。第二小乐句是从11小节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开始的,整体音域提高且力度很轻,与前一句形成较大反差,就如两个人在-应一答的对话一般。弹奏时,应注意节奏,不能囚为是另一句子的开始而在连续的一六分音符上有所停顿,并要迅速转换思维和触键力一式,只用指尖轻柔的弹下琴键的二分之一深度即可,甚至可以弱到似有似无,在演奏B段时应重点弹奏出音乐的层次,要使音乐具有立体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平而上。

总结

在《黎明》的第一乐章中,作者描绘的就是大自然曙色初现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音乐表演者来说,一定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勇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无论是文学、绘画、摄影还是戏剧等方面都要涉足,不能仅仅埋头练技术,若不能热爱自然,没有细腻的情感,则不能体会大自然所带给贝多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1

[3]林碧炼.浅析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J].内蒙古艺术,2008(1):24-25.[4]陈声钢.如何演奏贝多芬《黎明》奏鸣曲(作品第53号C大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7):29-30.

第三篇:贝多芬奏鸣曲演讲稿

贝多芬奏鸣曲

一、贝多芬奏鸣曲总览

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1 Op.5.1 1796-1797 F大调

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2 Op.5.2 G小调

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3 Op.69 1808 A大调

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4 Op.102.1 1815 G大调

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5 Op.102.2 1815 D大调

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变奏曲 Variationens for Cello and Piano

第1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1 1795 D大调

第2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2 1795 A大调

第3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3 1795 降E大调

第4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23 1800 A小调

第5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Violin Sonata No.1 Op.24 1800 F大调

第6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1 1802 A大调

第7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2 C小调

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3 G大调

第9号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Violin Sonata No.1 Op.47 1803 A大调

第10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96 1811-1812 G大调

第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F小调

第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调

第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C小调

第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4 Op.7 1796-1797 E大调

第5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C小调

第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6 Op.10.2 F大调

第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7 Op.10.3 D大调

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第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9 Op.14.1 1798-1799 E大调

第1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0 Op.14.2 G大调

第1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1 Op.22 1800 降B大调

第1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降A大调

第1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3 Op.27.1 1800-1801 降E大调

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升C小调

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D大调

第1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6 Op.31.1 1801-1802 G大调

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Piano Sonata No.17 Op.31.2 D小调

第18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8 Op.31.3 降E大调

第1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9 Op.49.1 1805 G大调

第2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0 Op.49.2 G大调

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 黎明)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C大调

第2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2 Op.54 1804 F大调

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F小调

第2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4 Op.78 1809 升F大调

第25号钢琴奏鸣曲(杜鹃)Piano Sonata No.25 Op.79 1809 G大调

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Piano Sonata No.26 Op.81a 1809 降E大调

第2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7 Op.90 1814 E小调

第28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8 Op.101 1815-1816 A大调

第29号钢琴奏鸣曲(钢琴)Piano Sonata No.29 Op.106 1818-1819 降B大调

第3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0 Op.109 1818 E大调

第3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1 Op.110 1821 降A大调

第3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2 Op.111 1819-1822 E小调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这6首:

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升C小调

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D大调

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Piano Sonata No.17 Op.31.2 D小调

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 黎明)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C大调

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F小调

二、重点介绍

1、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月光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曲式分析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2、热情奏鸣曲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举世闻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观情绪和贝多芬个性特点是如此强烈。《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了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

第三乐章是1804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洁、精确。对此,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沈嘉浩、张艳玭、张闻潇、杨典潼

第四篇: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C057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在和声、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上做了阐述,目的是经过对和声与曲式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其中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和“告别”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奏鸣曲的标题,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有一定的形象启示。

1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流传得较为广泛的一首作品,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全曲充满紧迫感,变化丰富,是贝多芬奏鸣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创作这首奏鸣曲时,正是贝多芬听觉衰退、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作品鲜明的个性就是对贝多芬一生的一个诠释,也是贝多芬的内心写照。

2和声及曲式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交替,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图1。

图1乐曲由d小调属六和弦的长琶音开始,pp(中弱),让人充满了好奇。紧接着的又有三个层次的两个音为一组的落滚音型的模进,很像是模仿弓弦乐器奏出的效果,紧张而神秘。这三个层次的模进应逐个渐强,进而将第六小节(柔板)的长音推出来,再经过一个回音的处理落在了属和弦上,结束第一句。经过第一句的模进后进入到平行大调,即F大调的属六和弦,开始第二句,在第10小节回到主调。这里使用了非常有和声特点的那波里六和弦(b1SⅡ6),这个和弦主要在小调中使用,是一个色彩很强的和弦。

连接部(第21―41小节)用三连音的内声部伴奏和左手的有力弹奏来加固调性,左手的重音明显强于右手,很坚定、很浑厚。在第31小节转到a小调,在第二结束部短暂的离调到C大调后又回到a小调,直至呈示部结束。副部主题是在a小调的属持续音上进行,在音型上模仿主部主题,较为活跃,动感很强。这部分和声很简单,只有两次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进行,但副部主题并没有采用完满终止,而是停留在属六和弦上,为发展到第一结束部做了充分的准备。进入到第一结束部之后,立即使用了个性鲜明的那波里六和弦,而且在第一结束部中就使用了四次,第二结束部又使用了三次。第三结束部始终在K64(终止四六和弦)――D7(属七和弦)――T(主和弦)的重复终止并加固调性中进行。展开部在D大调上开始,经过#F大调――#f小调――C大调的一系列转调后回到d小调上。引入部分的三组分解和弦安静的上行,寂静中夹杂着一些不安,为中心部分的ff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心部分一开始的三连音就犹如回到了呈示部的连接部,同样的不安与躁动。再现准备的四个大和弦及连接部分将乐曲带入再现部。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不完全再现,调性上就有很大的差别,从第163小节就回到了d小调上,除第一结束部和第二结束部有一些和声变化外,其他都在巩固主调的调性,直至全乐章结束。最后的补充部分始终在d小调的主和弦中进行,八分音符在这里显得尤为阴沉,似乎有一种潜在的悲哀。

3演奏技巧

(1)速度变化多样。“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交替使用了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三种速度,这在一般的奏鸣曲式中不是很常见,并且在乐曲开始的六小节内就迅速转换。三种速度的变化也代表着三种情绪的变化,形成了音乐形象的强烈对比。(2)强弱对比明显。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用了pp、p、cresc.、decresc.、sf、f、ff等丰富的力度记号,不停地变化,使这一乐章听起来非常有感染力。(3)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转换。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转换也是这个乐章的一大特点,两种音型自然的转换,一松一紧,使音乐听起来很有味道。在弹奏时,音型转换时速度不能改变,这时很多人就想到使用节拍器,可以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但不可一直依赖于此,还是要靠内心的节拍来演奏。(4)落滚。这种模仿弦乐的音型从乐曲的第二小节就有所体现,贯穿整个乐章,而且都是很快速度的进行,是一种动力性十足的音型,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紧张与不安。在演奏此音型时,指法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尽量按照谱面所示的指法进行演奏。除此之外,演奏这首奏鸣曲时还要特别注意前面关于曲式结构的分析,练习时可以按照音乐段落进行练习,这样也便于理解乐曲。

第五篇:贝多芬第五奏鸣曲曲式分析

研究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五钢琴奏鸣曲(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c)(32—55)连接(56—94)副主题(bE)(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F—c)(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1.呈示部(1—44)(1—16)主要主题(bA)(17—23)连接(24—44)副主题(bE)(45)连接

2.再现部(46—91)(46—6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2—70)连接(71—90)副主题(bA)3.尾声(91—112)第三乐章 极急板的终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 2/2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6)(1—8)主要主题(c)(8—16)连接(17—28)副主题(bE)(28—37)第一个结束主题(37—43)第二个结束主题(43—46)第三个结束主题 2.展开部(47—57)3.再现部(58一10j)(58—65)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5—73)连接(74—85)副主题(c)(86—101)三个结束主题在主调上再现4.尾声(102—122)

下载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

    目 录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 1 二、热情奏鸣曲创作背景 ...............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报告 贺德恒 080109101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协奏曲》的经过,感受《月光协奏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背景资料5篇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风格及演奏阐释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风格及演奏阐释 摘要:贝多芬第二十一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他众多以反抗、斗争为主题的作品中,由于描绘出大自然的生......

    中班艺术教案:秋天的奏鸣曲

    文档仅供参考 中班艺术教案:秋天的奏鸣曲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2、增强对声音的敏感性,并尝试利用多种自然物模拟大自然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录音机、......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分(模版)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 有需要的拿去用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 该作品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第一首。该谱例是完整作品的程式部。奏鸣曲式呈示部有四部分构成:主部,连接部,副部以下对......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徐州工程学院 郜斌广一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