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曲式分析文字报告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分(模版)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 有需要的拿去用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
该作品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第一首。该谱例是完整作品的程式部。奏鸣曲式呈示部有四部分构成:主部,连接部,副部以下对该作品四个部分分别叙述。
第一主部的功能陈述主题建立主调。该作品主部主题是一个鲜明的动机性主部主题。有两个主体构成,且在主部一开始就做了明确的陈述(1-2)其中主部主题第一动机是一个上行的平稳的跳跃的和旋分解。如图所示。。第二动机既有旋律陈述,也有相对明确的织体,与另一动机形成鲜明对比如图所示。。所以主部主题是一个动机化主题。
关于该主部的结构是一个;两句方正型的乐段,其中第一句(1-4)有两个乐节构成。第一乐节是主部主题原型。第二乐节在主调属和旋上对主题原型进行变化重复。该主题的第二乐节同样由两个乐节构成(5-8)其中第一乐节继续沿用主部主题,第二乐节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发展。第二乐节则是为了明确终止所采用终止化音型。关于该主题调性在作品一开始便有明确的陈述。该主题为f和小。且主调始终保持不变。在主部结束时采用了开放式终止结构乐段,使得该主部成为了开放式终止乐段。
关于该作品的连接部1.由于该主部开始时所运用的材料决定了连接部的类型,是再现式进入的连接部。2.又该连接部内部材料与调性的变化决定连接部两个阶段构成其中第一阶段(8-14)是连接不得引入部分。在第一阶段中的连接部不仅体现了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而且使用第二动机进行简单的展开和延伸,第二阶段(15-20)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完全摒弃主部主体材料。开始为副部主题出现作准备。3.关于连接部的调性,连接部进入调性从主调的属调c和小开始在第一乐段结束时转入复调bA大调并在第二阶段展开了充分的属准备,为副调开始进行铺垫。
关于副部,再副部当中陈述了副部主题,同时建立了副调,构成了奏鸣曲式中所需的矛盾体。
1.副部是典型的旋律化特征较强的主题,有鲜明的旋律音型固定,持续着织体音型,在旋律陈述上作曲家选择了音色温和的中音区,更好的凸显出具有情感色彩的旋律化副题。同时动机化得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2.副部结构 副部是一个完整的小段式结构,其中由两句不等长的乐句结构。第一乐句(20-25)完整的陈述出副题原型并在此句当中的篇幅不长的副题原型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第二乐句(26-41)延续副部主题织体音型材料进行了有规模的展开和发展,从26-33小节开始进行高潮部分铺垫,使用大量规模手法将中音区向极高音区推进。从33小节是副部也是呈示部当中的高嘲部分。直至37小节音阶下行,对高潮进行了回落。3.调性 副部调性始终持续在bA大调上,无调性变化对副调进行充分肯定。
结束部 结束部的开始和进入采用了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进入方式-叠入方式,1.结束部作为副部和程式部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调性上对副调进行了最后一步的明确和补充并在程式部结束时终止了副调,2.结束部在材料的小节上对副题的特征音型进行了变化再现,同时对副题的材料作必要的小结,因而该结束部是一个呼应型的结束部。
第二篇:贝多芬第五奏鸣曲曲式分析
研究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五钢琴奏鸣曲(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c)(32—55)连接(56—94)副主题(bE)(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F—c)(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1.呈示部(1—44)(1—16)主要主题(bA)(17—23)连接(24—44)副主题(bE)(45)连接
2.再现部(46—91)(46—6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2—70)连接(71—90)副主题(bA)3.尾声(91—112)第三乐章 极急板的终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 2/2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6)(1—8)主要主题(c)(8—16)连接(17—28)副主题(bE)(28—37)第一个结束主题(37—43)第二个结束主题(43—46)第三个结束主题 2.展开部(47—57)3.再现部(58一10j)(58—65)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5—73)连接(74—85)副主题(c)(86—101)三个结束主题在主调上再现4.尾声(102—122)
第三篇: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报告
贺德恒 080109101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二,【作品简介】
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3,别名《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étique)。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者最初命名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该作品分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C小调。第二乐章为降A大调。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三,【作品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柔版(Adagio cantabile)bA大调
此曲是一个常规的慢板乐章,是运用了回旋的曲式结构,其结构图示是:A+B+A'+C+A 属于 二四拍 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1,主要主题出现在1—16小节。叠部主题是一个8小节的方整乐段,并且在高音区重复一次,这是贝多芬创作中极少见的线条性旋律,三重奏的织体和深沉、浑厚的中音区使得旋律非常感人,充满某种安慰的情绪。
当叠部主题在高音区重复时,三重奏变成了四重奏,同时音乐显得更加饱满。叠部在降A大调上显示单一性。
2,第一插部(17-28),从平行小调上进入,在旋律上是向心式的进行,在第七小节开放性的结束在属调降E大调上,通过几个小节的过度又回到了叠部的主题上了。第一次回旋由于是慢板乐章的缘故,因此省略了后面的重复。3,(29-36)是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是在原调上进行的。
4,第二个插部(37-50),也是中段主题,从降a小调上并置进入。从降a小调开始,通过等音转调的方式过渡到E大调,最后又回到了降A大调,第50小节解决到降A大调的属七的第二转位上,之后在第51小节解决到主和弦上,三连音节奏得到保持,16小节后进入尾声。上行的三音音调来自叠部主题,持续的三连音来自第二插部,下行音阶来自第一插部。
5,(51-66)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也是在原调上进行的。
6,尾声(66-70)是一个终止的部分,主、属、功能的交替首先是每一小节作一次变换,后面则变换更频繁些,即每个小节都作两次变换。四,【总结】
由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分析可以看出,贝多芬首创套曲的慢板乐章中应用回旋曲式是一种巧妙的构想和大胆的创新,同时,贝多芬对该乐章的和声调性布局也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此柔板乐章十分优雅,十分纯朴,充满了祈祷气氛的绝妙歌唱,如歌的优美旋律和他的某些奏鸣曲比起来虽然不是最深刻的,但对于贝多芬创作旋律才能的自发性是一个新的证明。
它那管风琴般的丰满音响,以旋律与合唱般的和声,包含着崇高的人们心中的宗教精神它的特点是显著的,它的音响接近于弦乐四重奏,饱满纯朴美妙如歌,贝多芬把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在严肃的寂静和庄严的沉思之中,表现在安静真挚的内在感情之中,这是贝多芬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伟大胜利
整个乐章的结构贯穿着主题变奏性的叙述因素和惊人的紧密感,宽广如歌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背景上,音乐的走向及陈述是比较自由的,音与音之间稍有朗诵音调的性质,当声音成四声部旋律时,犹如男女声的二重唱,这是人们在倾诉内心的忿恨,唤起对现实中的各种压迫不满的吼声
第四篇: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4)
(1—16)主要主题(bA)
(17—23)连接
(24—44)副主题(bE)
(45)连接
2.再现部(46—91)
(46—6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62—70)连接
(71—90)副主题(bA)
3.尾声(91—112)
第三乐章 极急板的终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 2/2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6)
(1—8)主要主题(c)
(8—16)连接
(17—28)副主题(bE)
(28—37)第一个结束主题
(37—43)第二个结束主题
(43—46)第三个结束主题
2.展开部(47—57)
3.再现部(58一10j)
(58—65)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65—73)连接
(74—85)副主题(c)
(86—101)三个结束主题在主调上再现
4.尾声(102—122)
第一乐章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
兰兹公正把此乐章描绘成森林巾打猎的画面。“打猎”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将唤起人们在道德、心理卜的思索。
演奏注释
[1]主要主题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由c小调的主音与属音的和弦构成。它包括两个动机即开头既有力的和弦和基于附点节奏的上行分解和弦,充满了一种坚强意志动机,加上三拍子节奏的“一往无前”,这是一个惊人朴素和深刻的开端,是一个很有特性的主题,这是英勇、威武的冲动和悲哀、忧愁的叹息对比。同时,弱音p是另一个抒情动机,爽利、优雅,它加强了主题内部的对比性,助长了主题艺术形象的戏剧力量。叙述、冲动、叹息和“说话”的休止符互相交替,发展了音乐原有的矛盾,使音乐显得昂扬挺拔,准备去斗争、去行动!
[7]注意p的连接和表现。
[9]右手的连线把朗诵的音调明确出来,一定要贴切、细腻,要明白贝多芬的连线更多地与弦乐器的弓法密切相关。
[13]开始了主题的八度陈述,这是心灵深处的矛盾、犹豫,休止符的节奏十分重要。
[17]一定要注意pp和ff的强烈对比,对比在这里是意志的表现,附点节奏必须准确。
[22]用完全终止结束。
[28]这些ff的断音要短促、强烈,左手的和弦应该与右手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同时起来。
[31]总休止的小节必须严格节拍。
[32]接段落从突然跳出的新调bA大调开始,似四声部的“合唱”平静地流泻出来。低音声部的表情非常丰富,在声音的背景上细心描绘,通常可把fp弹成普通的sf。
[33]右手应正确地做出朗诵音调,bE音要做出一个轻轻的呼吸句逗,新材料构成的调性是(f一bD一bE)。
[37]音乐仍是寂静的沉思、明净的默想。
[48]这是个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左手bB音要很肯定并且保持到底,四分音符的线条须很流畅、连贯,作为最高点的bA音两次都要突出,以吻合右手的表现。
[53]右手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要轻巧地放掉。
[55]不能把这小节的结尾和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连起来。
[56]命令式地引向迅速发展和交替之路,在bE大调上出现长乐句的优美副主题。开始是8小节的双片断并变奏重复,从静思转入内心的活跃,它的旋律多么深切、多么诱人、多么惊人自然,音乐的呼吸是平稳的、精致的,左手的伴奏极为清澈,几乎不用踏板。
[6l]迥音应该从强拍上的助音c开始。
[64]这串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但不必(cersc.),内心可稍激动不安。
[70]低音声部要明确,可用半连音奏法,高音声部的单音要弹到底、响亮些。
[71]应该注意贝多芬常用的压缩节奏的结构手法,这种手法造成了情绪不断高涨的感觉,它是一种扩展,使音乐的节奏变得生动活跃。
[76]右手的分解要充分(1egato)。
[77]暂时先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
[78]sf只在右手上,一个变奏的部分重复和延伸。
[82]要强调右手的(bB—B—c—A),因为它们是旋律线条的继续,终止的四六和弦使乐句进一步得到扩展,(cresc.)从f开始为好。
[86]左手的和弦要短而干,右手的sf要响亮和短促,这些主题音型缩短了附点音符,带有振奋的、断断续续的音调,它呈现了紧张性。
[94]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这个乐句。
[95]要把高音声部弹得纯朴和很有表情,要确切地弹出休止符来。
[101]激动缓和了,逐渐趋于平静,不要放慢速度,最后几小节和弦都是p的性质,要把感情发展完整。
[106]展开部。以它的新调(c大调)气势,明朗地出现主要主题,接着在f小调上巧妙把副主题做大胆变化,在单纯明朗的压缩构成上完善地体现新的音乐构思——内心斗争产生的心神不定、惊慌不安。
[118]是个新材料的乐段,从下属调(f小调)开始,极富朗诵式的。第一个八度F音似乎是管乐器奏出来的,往后的八度又象是小提琴奏出般的,一种不安徘徊的成份,实质上是主、副主题“叹息”与“雅致”的音型相结合,右手深切的旋律应注意句逗。
[125]f小调的完全终止。
[133]bb小调的完全终止。
[137]左手可悄悄地平稳加入,音量是p的性质。
[138]这里左手是模仿,2小节以后是右手回答。
[142] 这个(cresc.)必须明确伸展。
[158]主调的属和弦G在持续音上构成了10小节段落,它表明坚定的音调在迅速增长,为以突然强奏开始的再现部作了准备。
[168]再现部。这里是完全崭新的心理特征,主要主题在主调上以缩减的无变化形式再现,没有再现加固调性的乐句。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
[191]连接部分的主题因素重复,跳到新调(bG),它高一个八度,并又从这里转到bE大调,然后又转回f小调,必须加强音色的对比效果。
[207]用下属调属和弦构成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它代替了主调属和弦的段落。
[215]副主题从F大调开始,然后转入c小调,它是优雅与戏剧性因素之间的斗争。
[229]很快变为小调。
[231]又转回主调。
[271]结尾进入,简洁与单纯的终止得出了严峻的结论——这是被苦难磨炼出来的,准备着斗争和接受考验的意志和新的胜利。
[282]没有尾声,代替它的是两个强奏的和弦。
第五篇: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C057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在和声、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上做了阐述,目的是经过对和声与曲式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其中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和“告别”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奏鸣曲的标题,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有一定的形象启示。
1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流传得较为广泛的一首作品,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全曲充满紧迫感,变化丰富,是贝多芬奏鸣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创作这首奏鸣曲时,正是贝多芬听觉衰退、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作品鲜明的个性就是对贝多芬一生的一个诠释,也是贝多芬的内心写照。
2和声及曲式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交替,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图1。
图1乐曲由d小调属六和弦的长琶音开始,pp(中弱),让人充满了好奇。紧接着的又有三个层次的两个音为一组的落滚音型的模进,很像是模仿弓弦乐器奏出的效果,紧张而神秘。这三个层次的模进应逐个渐强,进而将第六小节(柔板)的长音推出来,再经过一个回音的处理落在了属和弦上,结束第一句。经过第一句的模进后进入到平行大调,即F大调的属六和弦,开始第二句,在第10小节回到主调。这里使用了非常有和声特点的那波里六和弦(b1SⅡ6),这个和弦主要在小调中使用,是一个色彩很强的和弦。
连接部(第21―41小节)用三连音的内声部伴奏和左手的有力弹奏来加固调性,左手的重音明显强于右手,很坚定、很浑厚。在第31小节转到a小调,在第二结束部短暂的离调到C大调后又回到a小调,直至呈示部结束。副部主题是在a小调的属持续音上进行,在音型上模仿主部主题,较为活跃,动感很强。这部分和声很简单,只有两次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进行,但副部主题并没有采用完满终止,而是停留在属六和弦上,为发展到第一结束部做了充分的准备。进入到第一结束部之后,立即使用了个性鲜明的那波里六和弦,而且在第一结束部中就使用了四次,第二结束部又使用了三次。第三结束部始终在K64(终止四六和弦)――D7(属七和弦)――T(主和弦)的重复终止并加固调性中进行。展开部在D大调上开始,经过#F大调――#f小调――C大调的一系列转调后回到d小调上。引入部分的三组分解和弦安静的上行,寂静中夹杂着一些不安,为中心部分的ff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心部分一开始的三连音就犹如回到了呈示部的连接部,同样的不安与躁动。再现准备的四个大和弦及连接部分将乐曲带入再现部。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不完全再现,调性上就有很大的差别,从第163小节就回到了d小调上,除第一结束部和第二结束部有一些和声变化外,其他都在巩固主调的调性,直至全乐章结束。最后的补充部分始终在d小调的主和弦中进行,八分音符在这里显得尤为阴沉,似乎有一种潜在的悲哀。
3演奏技巧
(1)速度变化多样。“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交替使用了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三种速度,这在一般的奏鸣曲式中不是很常见,并且在乐曲开始的六小节内就迅速转换。三种速度的变化也代表着三种情绪的变化,形成了音乐形象的强烈对比。(2)强弱对比明显。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用了pp、p、cresc.、decresc.、sf、f、ff等丰富的力度记号,不停地变化,使这一乐章听起来非常有感染力。(3)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转换。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转换也是这个乐章的一大特点,两种音型自然的转换,一松一紧,使音乐听起来很有味道。在弹奏时,音型转换时速度不能改变,这时很多人就想到使用节拍器,可以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但不可一直依赖于此,还是要靠内心的节拍来演奏。(4)落滚。这种模仿弦乐的音型从乐曲的第二小节就有所体现,贯穿整个乐章,而且都是很快速度的进行,是一种动力性十足的音型,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紧张与不安。在演奏此音型时,指法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尽量按照谱面所示的指法进行演奏。除此之外,演奏这首奏鸣曲时还要特别注意前面关于曲式结构的分析,练习时可以按照音乐段落进行练习,这样也便于理解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