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16:1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篇: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目录

摘要。。。。。。。。。。。。。。。。。01 新城市规划背景。。。。。。。。。。。。02 新城市建设规划论述。。。。。。。。。。02 新城市建设的影响。。。。。。。。。。。03 结语。。。。。。。。。。。。。。。。。04

摘要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城市设计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思潮,产生于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在美国大城市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绅士化的发展历程后,作为针对郊区蔓延发展批判的“新城市主义”思想越来越受到规划专家、城市政府、开发商、社会公众的关注。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出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条件成立进行必要性论证;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论文对“新城市主义”的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及其来源、与“新传统主义”“新都市主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新城市主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在此基础上论文系统地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设计思想并对其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地剖析,在对新城市主义社区设计思想与我国居住区设计特征进行比较并以万科的新城市主义社区实践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以及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总结出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十个方面的影响:①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重视以区域的眼光来进行社区的开发建设;②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设计;③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社区的多样性设计;④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强调社区的地域特征,注重对历史传统、地方文化和基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⑤我国居住社区的路网结构开始回归传统街坊空间,交通系统朝向多样化发展,道路尺度人性化;⑥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步行环境的设计;⑦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居住社区中心与边缘设计;⑧我国居住社区的街区布局模式朝院落式布局模式发展;⑨我国居住社区的住宅户型朝小型化、多样化方向发展;⑩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重视邻里感的塑造。论文研究的另一个成果是总结出了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十大问题:①我国的预先整体规划还不够充分,公共设施配套不够成熟;②我国的居住社区的规模过大;③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混合居住目标难以真正实现;④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开发密度不适合我国国情;⑤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社区空间的开放性设计原则在我国现阶段难以真正实现;⑥我国居住社区道路系统设计不尽合理,忽视步行社区的重要性;⑦我国的居住社区设计缺乏历史文脉底蕴的传承,忽视社区居民的情感需求;⑧对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地域性的重视还不够;⑨我国的公众参与水平依然不高;⑩我国的居住社区设计过程中对新城市主的断章取义,炒作严重。

背景

新城市主义思想对当今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运动及其区域思想、新城市主义实践活动的剖析,探讨我国区域规划中如何确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发展策略、提供多样化住房并在区域中合理配置、科学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以及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科学预测和确定城 市规模。城市化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城市生活的高水平吸引人,农村的剩 余劳动力要找出路,这是有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策可以促 使城市化的加速或延缓,但不能改变城市化的趋势。作规划的关键就是科 学地预测城市的规模。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确定城市规模也 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要考虑城市能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随着城市人 口增加、车辆增加,要考虑住宅和路桥、上下水等基础设施需要多少投资,有没有经济实力。还要注意小城镇建设不能一哄而上,拔苗助长。有的 地方强制农民搬进小城镇,结果农民守着空房子没有饭吃。小城镇建设存 在散、乱、差、慢的问题,就是因为规模小,过于分散,布局乱,基础设 施差,大家都想上,结果都上不去,反而发展缓慢。中央强调促进小城镇 健康发展就是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拔苗助长的倾向。因此小城镇建设一定要 突出重点,予以扶持,形成地域的中心,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东部地区一个县除县城外,可能还有1至2个中心镇要重点发 展,中部地区一个县除县城外,最多重点发展一个中心镇,西部多数地区 把县城发展好了就不错。从规划的角度,我们强调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省 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个省要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二、高度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建设已经由 补偿过去基础设施欠帐阶段转向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上来。过去见缝 插针、提高容积率,忽视了环境问题,造成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污 染,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现在要弥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要认识到这个转 折。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延安路附近将建23公顷的绿地。在 小区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和户型,因为老百姓开始追求环境质量,凡是环 境好的住宅,贵一点,也能卖出去,环境不好,便宜也卖不动。上海市重 视人居环境的观念和意识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城市要有特色。我国城市面貌雷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是过 去在建设中忽视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忽视自然环境的特点,同时对现代化 的认识存在偏见,误以为大立交、宽马路、高架桥、大广场就是城市现代 化的标志。实际上,立交桥、高架路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不得已而为之,对城市风貌是有破坏的。很多城市还在盲目追求,讲气派,马路宽了,没 那么多车,实际上是浪费。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 史文化、山水自然特点和已有的标志性建筑,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

四、通过市场机制筹集城建资金。城市要发展,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各个城市在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大家要多交流,取长 补短。最近国家在制定“十五”规划过程中,十分重视城市的环境治理问 题,污水处理、节水等方面的政策将会出台。我国的公用事业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水价倒挂,吃财政补贴,现在还是这种局面,污水处理更是如此。因此要转变观念,不要等、靠、要,要多方筹资。过去计划经济下吃大 锅饭,靠财政的路行不通。要加大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筹 集资金。该政府投资的,政府要投资,如公益性事业。不该政府投资的,要向社会筹资。谁污染,谁治理,要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通过 这些政策促进公用事业能够良性循环。例如不少自来水厂人浮于事,成本 很高,人员富余2/3,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开发获 取城市建设资金是相当正确的,也是符合规律的,开发土地补偿基础设施 投资,收回资金用于进一步滚动开发。同时,城市建设也要量力而行,不 要背很多债,给后人留下欠帐。建设好了,要加强管理,管理出效益。

新城市主义建设规划论述

新城市主义有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两大类型组成。

新城市建设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人性化和公众参与这三个方面体现。

新城市主义思想对当今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运动及其区域思想、新城市主义实践活动的剖析,探讨我国区域规划中如何确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发展策略、提供多样化住房并在区域中合理配置、科学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以及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科学预测和确定城 市规模。城市化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城市生活的高水平吸引人,农村的剩 余劳动力要找出路,这是有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策可以促 使城市化的加速或延缓,但不能改变城市化的趋势。作规划的关键就是科 学地预测城市的规模。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确定城市规模也 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要考虑城市能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随着城市人 口增加、车辆增加,要考虑住宅和路桥、上下水等基础设施需要多少投资,有没有经济实力。还要注意小城镇建设不能一哄而上,拔苗助长。有的 地方强制农民搬进小城镇,结果农民守着空房子没有饭吃。小城镇建设存 在散、乱、差、慢的问题,就是因为规模小,过于分散,布局乱,基础设 施差,大家都想上,结果都上不去,反而发展缓慢。中央强调促进小城镇 健康发展就是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拔苗助长的倾向。因此小城镇建设一定要 突出重点,予以扶持,形成地域的中心,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东部地区一个县除县城外,可能还有1至2个中心镇要重点发 展,中部地区一个县除县城外,最多重点发展一个中心镇,西部多数地区 把县城发展好了就不错。从规划的角度,我们强调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省 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个省要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二、高度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建设已经由 补偿过去基础设施欠帐阶段转向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上来。过去见缝 插针、提高容积率,忽视了环境问题,造成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污 染,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现在要弥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要认识到这个转 折。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延安路附近将建23公顷的绿地。在 小区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和户型,因为老百姓开始追求环境质量,凡是环 境好的住宅,贵一点,也能卖出去,环境不好,便宜也卖不动。上海市重 视人居环境的观念和意识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城市要有特色。我国城市面貌雷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是过 去在建设中忽视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忽视自然环境的特点,同时对现代化 的认识存在偏见,误以为大立交、宽马路、高架桥、大广场就是城市现代 化的标志。实际上,立交桥、高架路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不得已而为之,对城市风貌是有破坏的。很多城市还在盲目追求,讲气派,马路宽了,没 那么多车,实际上是浪费。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 史文化、山水自然特点和已有的标志性建筑,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

四、通过市场机制筹集城建资金。城市要发展,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各个城市在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大家要多交流,取长 补短。最近国家在制定“十五”规划过程中,十分重视城市的环境治理问 题,污水处理、节水等方面的政策将会出台。我国的公用事业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水价倒挂,吃财政补贴,现在还是这种局面,污水处理更是如此。因此要转变观念,不要等、靠、要,要多方筹资。过去计划经济下吃大 锅饭,靠财政的路行不通。要加大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筹 集资金。该政府投资的,政府要投资,如公益性事业。不该政府投资的,要向社会筹资。谁污染,谁治理,要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通过 这些政策促进公用事业能够良性循环。例如不少自来水厂人浮于事,成本 很高,人员富余2/3,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开发获 取城市建设资金是相当正确的,也是符合规律的,开发土地补偿基础设施 投资,收回资金用于进一步滚动开发。同时,城市建设也要量力而行,不 要背很多债,给后人留下欠帐。建设好了,要加强管理,管理出效益。

第二篇: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5分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区应该为人行道和狭窄的街道投资。

除了积极推动步行之外,通过把车库设置在家中或小巷里,城市也应该降低汽车的重要性,新城市主义者建议只设置路边停车场而不设大型的停车场。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建筑在风格、大小、价格和功能上都应该是混合型的。例如,一个小的城市屋可以与一个大型的单户住宅相邻。混合使用的建筑,例如那些下部是商业空间而上部是公寓的建造,也是非常理想的。

最后,新城市主义城市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上。这意味着通过高密度的公园、开放空间和社区集会中心(如社区广场)的布设,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新城市主义城市实例

尽管新城市主义设计战略在美国的许多地方都已经进行了尝试,但第一个充分开发的新城市主义城镇是佛罗里达州的Seaside,由建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筑师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设计。施工开始于1981年,然后几乎一夜之间,它由于其建筑、公共空间和街道质量而变得非常有名。

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的斯台普顿社区是美国另一个实现新城市主义理念的例子。原址是斯台普顿国际机场,新建设始于2001年。这一区域规划包括住宅、商业和办公室,将成为丹佛最大的社区。像Seaside一样,它也会积极削弱汽车的重要性,但也会有公园和开放空间。

对新城市主义的批判

尽管新城市主义在近几十年内很流行,但针对其设计方法和原则还是有一些批判的声音。首先是其城市的密集性导致了居民隐私的缺乏。一些批判者声称,人们希望有独立的、带院子的房屋,以远离邻居。但由于混合密度社区本身及居者间可能共享车道和车库的行为,这种隐私就不复存在了。

批判者还说新城市主义的城市感觉是不真实的和孤立的,因为它们并不代表美国住宅模式的“规范”。许多这类批判者经常指向Seaside,因为它曾用来拍摄影片《楚门的世界》,并作为佛罗里达庆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典、迪斯尼社区的一个典范。

最后,新城市主义批判者还认为,新城市主义社区并没有促进多样化和社区发展,相反由于这类社区往往非常昂贵,它们仅仅吸引了富有的白人居民。

然而尽管有这些批判声音,新城市主义理念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受欢迎的社区规划形式,并且随着对混合使用建筑、高密度住宅和步行城市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则将持续发展。

第三篇: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

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启迪

成都作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西部地区重要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它的发展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整体进步,受到众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的重视。本次成都市提出的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成都朝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重要步骤,也为其他城市塑造城市特色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代田园城市”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结合一些国际上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前瞻性地建设成都。下面笔者结合新城市主义的理念,结合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提出了一下5点思考。

1、注重合理的城市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

20世纪20年代,当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

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时,许多美国人开始憧憬田园生活,于是纷纷迁往郊区居住,以拥有更加安全、宽松和亲近田园的住宅环境。然而这也造成了城市无效扩张,郊区的无序蔓延,给美国后来的城市化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

面对无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新城市主义营运而生,主张限制城市规模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建筑密度遏制城市无度蔓延。基于美国城市发展的教训,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时一定要合理把握城市的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具体而言需要做到:第一,在全域成都规划的指导下,未来成都既不是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向四周“摊大饼”的均质发展,也不是星罗棋布的分散发展,而是以交通网络连接的城镇走廊(密集发展区)与乡村协调同步发展;第二,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想结合,协调互补,防止各自为政、相互冲突的老大难问题出现;第三,严格保护非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林土地。同时,合理控制城市边界扩张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有效的规划可以很好地控制未来“城中村”的产生,对成都实现城乡一体的长远目标具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注重合理的城市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对于成都而言势在必行。

2、创建和谐融洽的新型社区,回归传统邻里关系

现代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活特点也造

成了居民之间人际关系冷漠、“人情味”缺乏,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城市主义一个重要的理念便在于对城市发展中人的情感和需求的理解,建设有人情味的城市家园。这一理念最好的体现在于TND模式的社区打造, TND模式的重点在于传统城市邻里空间的重塑,用于社区和邻里层面的开发,该模式打破现代城市体系中简单化的功能分区,回归传统的社区邻里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

因此,结合新城市主义,成都市在未来的社区的打造中应该注

意:第一,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 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基础;第二,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 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可识别场所的关键;第三,通过保持社 区中人的多样性,及增加社区间人与人的联系与互动,减弱社会的 贫富隔离、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冲击力。

3、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思想,城市的发

展总是先会经过单纯以经济为中心,慢慢开始注重城市居民———城市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的发展。新城市主义主张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公平和公共福利的提供。新城市主义者们之所以对人的全面发展如此重视,原因在于人的发展毫无疑问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成都作为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之下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给成都市的启迪在于:第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注重公众的参与;第二,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三,理解与关注城市发展中人的情感和需求的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在规模逐步扩大,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原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正遭到破坏和减少,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城市的物理环境也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新城市主义主张城市建设应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这是对原有工业化阶段城市盲目追求经济目标的反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因此也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成都获批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要达到“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成都依旧任重道远,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需要做到:第一,实现城市与林盘、田园、山林、水体等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体现相融性;第二,生态为本,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之一;第三,城市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

5、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也显得日益 拥挤和堵塞,加之郊区的无序建设,也使得道路体系的设计显得不 够合理,因此城市的交通负荷量日益加大,城市显得拥堵不堪,这

已然成为“城市病”的一部分。面对交通的拥挤,城市的规划者们一次又一次的拓宽道路,修建立交,通过车流分散来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确实有效的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另一方面,道路条件的改善又激发了更多城市居民购买汽车的欲望,一段时间之后,城市拥堵恢复如初,因此道路的改善并未很好地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新城市主义者们注意到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日益增加的汽车数量,要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必须要控制汽车数量。同时为了不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新城市主义者们提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并由此提出了城市交通建设的“TOD”模式。如今,成都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被广大居民所诟病,成为了成都市未来发展的一个软肋所在,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成都一方面需要更好地改造和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以地铁、轻轨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严格控制小汽车牌照的发放,控制机动车的行驶,使城市居民在通勤的时间上能够大幅度的减小,这才能实现成都更好的发展。

四、总 结

新城市主义在诞生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就已经获得大范围的 认可和支持,体现出了理论本身强大的生命力。新城市主义很好

地克服了边缘城市主义带来的诸如交通拥挤、城市蔓延、中心城市衰落、人情味欠缺的弊端,重新树立了可持续的,以人文本的、与科技融洽结合的新理念。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和借鉴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在城市边界、社区打造、居民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公共交通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相信不久的未来,成都一定会成为我国西部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四篇: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它利用传统城镇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建设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现代社区满足居民需求,从而抑制过度郊区化无序蔓延的态势,消除社会分化,解决交通拥挤、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当前,土地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人口郊区化迁移,形成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点。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着眼中国城市化进程,借鉴新城市主义合理内核,对居住区开发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的缘起

工业化发展使美国城市中心逐步陷入环境恶化的窘境,引发了居住郊区化趋势。这同时得力于两方面: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使汽车取代火车、电车等公交系统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政府偏向于独立式住宅的按揭保险政策,使在郊区买别墅比在城里租住公寓更为便宜,导致低密度郊区成为发展的标准模式。

全面郊区化也带来诸多问题: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土地和农田大量消耗;对汽车绝对依赖,使其数量和高速公路轮番增长,通行时间长,产生汽车尾气、噪音和能源紧张问题;城市文化氛围缺乏,郊区公共生活贫乏,社区居民相互隔离,文化认同差。全面郊区化既造成中心城区恶化,又使郊区开发地块尺度巨大、功能单一,不能形成有机生长单元,到处是“没有灵魂的郊区,散漫盲目的边缘城市,破碎颓败的老城镇”。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运动在欧美等国兴起。它的起始以1993年在弗吉尼亚北部亚历山大市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为标志。其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

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区域、村镇和邻里三个尺度内提出消除郊区蔓延、城市中心腐败的发展方式,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有效结合。新城市主义强调两方面内容,即可步行的社区(适宜于人的适度,适宜社区居民生活出行布局)和多样化(既指不同年龄、类型、收入居民的多样,也指不同岗位、社会活动的多样)。提倡构建街道网络,它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都市、邻里以及邻里的各种活动。针对居住区开发,主要体现如下:

(一)新城市主义两种主要模式为交通引导开发(TOD)和传统邻里开发(TND)模式

TOD模式偏重都市区域层面,由彼得·卡尔索尔普在“步行口袋”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提倡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规划由核心出发的放射状道路系统,在适宜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包含高密度住宅和配套各种服务功能社区。TOD模式的目的是建立有核心、紧凑的、适宜步行的社区,使人们可以在不完全依赖汽车的情况下得到高质量的生活。TND模式侧重于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层面,其基本单元就是邻里。每个邻里都有各自中心和边界,规模约16~80英亩,半径不超过400米,可保证从邻里中心到边界在五分钟的步行范围内。

(二)建设适宜步行的多样性社区

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导致交通拥堵、环境质量恶化、能源短缺、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新城市主义主张限制使用小汽车,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并辅以无能源消耗的步行系统,并尽可能考虑宜达的步行空间。其次,建设不同类型、不同价格水平的房型,通过不同居民入住形成多样性的居住主体。这种社区互动减少了社会分化和矛盾,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元素。同时,社区里的商店、学校、工作场所、停车场等设施,既便于社区生活,又催生社区的多功能,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三)重视建设具有形式感的公共空间

缺乏人性感的公共空间是社区的弊端。新城市主义强调社区要有明确的界限和公共活动中心;要加强城区中心建设;要营造步行尺度的外部空间,把日常生活活动组织在步行范围内,而不是空洞的建筑剩余空地。公共空间力求形成特有的形式感,如在街区上设置街头长椅、街头家具设计、商店、街头园艺等手法,创造利于交流的环境;结合公共空间靠近道路配置不同类型的建筑,以明确限定街道空间,并使街道成为具有安全感的公共空间。新城市主义反对郊区住区惯常的“尽端路”模式,因为它虽然提供了局部的私密和安静,但最终还是迫使容纳大量快速车辆的主干道切断了社区联系。新城市主义提倡设置与社区贯通的街道网,采取路面停车,降低车速,阻止不必要的穿越性交通,并在街道安排充足的人行道和行道树,规划街头袖珍公园等办法,使街道成为具有安全感的公共空间。

三、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和谐社会背景下居住区开发的启示

居住区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环节,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合理思想,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在居住区物质形态上按照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建设紧凑型、功能混合型社会和谐的社区

快速城市化引发郊区蔓延,而大规模旧城改造带来邻里关系和社区结构破坏、城市文脉遗失,等等问题。新城市主义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支持性,在社区规划中的步行尺度,突出了关怀人,为人服务的城市设计理念。社区层面,边界清晰、布局紧凑、功能混合、适宜步行,并拥有可供选择的多种交通系统、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多样性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创造具有归属感的社区。现代居住区开发要关注居民的多样化,使社区既包容不同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也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交往方面创造多样的活动模式。借鉴生态学“群落多样性和共生性是群落稳定的重要尺度”的原理,新城市主义强调区域用地属性的混合,这种多功能带给居住区特殊的吸引力,形成社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吸收传统邻里单元思想,提供混合的土地使用及多样化的住宅和公共设施,满足居民多样需求。它不仅指社区居民活动的空间物质投影符合“人的尺度”,更是社区居民社会网络的重构,尽力摈弃单一的功能分区,将居住、商业、教育等围绕公共设施与公交站紧凑相连,共同构成集合各种活动的人性化空间,使居住区空间向多样综合的人性化模式转变,增加社区活力,带动社区发展。

(二)在居住区规划思想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生态和谐与时间序列和谐

城市空间功能依赖于城市空间结构,而城市空间结构是系统思想和地理思想在时间序列上对城市客观存在的抽象。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当其真正与自然联系起来,才真正存在。新城市主义指出住宅区引起的城市生长应尊重由自然环境容量所确定的一定的边界,要尽力将居民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及所处自然环境相匹配。居住区存在于既定城市自然环境之中,居住区规划设计要尊重所在地自然条件和特点,形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住区。基于此,新城市主义的紧凑性原则强调节约土地资源,合理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同时,公共交通发展,居民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程度降低,减少了城市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绿色环保社区环境、文化氛围浓郁的社区体系形成,是社区开发面临资源强约束条件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居住区开发要加大对绿色建材、节能材料、通用住宅标准及部品配套体系研究,探索节能、节地、节材新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城市是人生活的历史积淀的结果,社区同样如此。要充分考虑社区规划肌理,加强营造人文氛围,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持当地文化传统和人文特色,延续社区历史文脉。

(三)在居住区实施方式上按照公众参与的思想,构建有效的开发信息沟通机制

城市规划从理想到理性回归是历史的进步;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升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而以人为中心到以人为本认识论的转变就是城市发展的准则。居住区不只是建筑的组合,它是人生存的空间。和谐住区必然是社会社群的和谐发展,因此,强调在居住区的实施过程中的公众互动参与是重要的理念。新城市主义称为charrette。它一般从现场开始,由设计师组成的小组到项目现场工作,与发展商、项目策划、附近居民、当地政府密切接触,并与业主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这种开放设计过程,既可使设计者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意见,又由于受媒体关注,往往成为开发商有效包装的“事件”。当然,新城市主义公众参与思想不仅体现规划各方的协商作用,还是参与群体各方的互动学习,并推动项目良性循环。这种学习导向型的和谐项目开发思想对当前的住区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五篇: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反思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反思

在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以此来扩展原有的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但是如何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郊区蔓延则成为新城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美国式的郊区蔓延,1980年代出现了新城市主义”。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只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但是.其所包含的规划理念对中国的新城建设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城,避免走西方国家曾走过的弯路;如何对新城市主义去伪存真,指导中国的新城建设,这些正是本文所试图探讨和研究的。

1、新城建设在西方的兴起

二战以后.英国兴起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运动,这与英国的田园城市传统有一定渊源。其他西方国家的郊外城市建设也深受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二战后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的城市发展模式,追求理想的城市生活及崇尚自然的社会呼声。

英国发起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认识,为顺应战后的形势变化,需要创造居住就业条件并预留发展用地。

而美国由于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繁荣时期,城市空间迅速扩张。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弊病.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土地浪费等。到了1960年代,美国为了控制城市盲目向郊区扩张,把新城建设提上了日程。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两国新城建设的不同之处:英国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市高度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而兴建新城,新城的出现带动了英国郊区化的发展;而美国是在经历了郊区蔓延后,通过新城建设来控制郊区的无序扩张。

2、中国大城市发展的特殊背景——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

19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大为提高,目前正处于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阶段。但是关于中国郊区化问题.许多学者的意见不一。周一星等学者认为,我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并且作了实证研究。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郊区化是与扩散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而我国城市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并没有出现中心区衰退现象,因此我国没有出现郊区化。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我国城市虽然处在集聚发展阶段,但城市郊区化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2.1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拥挤问题

事实上,中国许多发达的特大城市都面临着中心城区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

以南京为例。南京老城内集中了几乎全部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据不完全统计,主城67%的就业岗位、77%的三产就业岗位集中在老城;主城在建或已建的高层建筑8O%集中在老城;老城也是主城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50km左右用地内中了15O万以上的人口,人口密度达到3万人/km(主城平均为1.5万人/km)。

2.2我国大城市郊区化发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郊区蔓延问题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1990年到1995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00多万hm2。从特大城市来看,1986年到1996年,37个特大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比率)已达2.2g,而合适标准为1.12;城市建筑容积率1996年为0.45.而一般可达到1~3,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而1978—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7.92%上升到39.1%,只上升了2I.18%,而城市总面积由8842km扩大到248758km2,净增了239916km2,显然城市发展所占用土地的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各大城市在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随处可见正在建设的高档住宅区和花园别墅区,近年来又掀起townhouse热。但是这种低密度低容积率的住宅并不适合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稀少人口密集的国情。开发商的盲目热炒势必加剧城市郊区的无序蔓延。

由此可以得出,中国现阶段大城市发展基本都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局面.并且这种二元性对城市内部和外部发展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已全面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中心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过度密集会给城市的运行带来巨大压力。缓解老城的人口增长压力,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结构已成为当前大城市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面对我国独特的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局面.结合英美两国新城建设的经验.我国可以采取建设新城的模式.一方面缓解原有城市中心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压力,向外疏散产业和人口:另一方面遏制疏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郊区化蔓延现象。

3、中国新城概念辨析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新城”的定义——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各种新城,很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城。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故有学者提出了“类新城”的概念。自从大城市出现紧张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以来,“类新城”就以各种形式伴随着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而出现.较常见的有城市新区、城市组团城郊居住区等形式。

当前我国新城建设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城”.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内城改造和用地功能置换所联动形成的“新城”;城市结构改变生成的组团级“新城”;城市郊区化蔓延形成的郊区”新城;以一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以传统小城镇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新城。

笔者认为类新城虽然在结构独立性、社会独立性等方面和新城存在差异.然而从本质上说,新城和类新城只是不同规模城市采取的不同疏散方式。

无论是新城还是类新城.都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规划和建设现象.其目的也都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其一方面顺应了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的疏散.优化城市的空间构.阻止郊区化的蔓延。另一方面加速了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中国新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城市中新城规划和建设正在不断升温.例如北京2004年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建设11个新城.上海的一城九镇规划等等虽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作为一种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的事物.其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就新城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而言.当前中国的新城建设主要还是沿袭现代主义所推行的“功能主义城市”的理念.在解决许多旧有问题的同时中国新城的空间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形成了功能较为单纯的城市分区.尺度巨大的街区(街区的长宽恐多为500~l000m.有的甚至更大):土地和城市规划强化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通过拓宽道路、延长道路线、新建公路等方法满足交通量不断增加的要求.居民每日生活所需到达的各个场所之间的距离大多远远超过了人的步行能力.街区与街区之间被多车道的宽阔道路网分割.由此造成城市空间被割裂的后果.形成冷漠的、超越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

因此.中国在建设新城的初始就需要找到一种或多种合适的方法和理念来借鉴指导,避免上述新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城市建设发展的效率。

5、新城市主义及其对中国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5.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美国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随着大量的人口迁往郊区.许多的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城市中心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只是作为“卧城”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1980年代伴随着小汽车的快速普及而出现了一种郊外城市开发模式——边缘城市“(edgecity)”。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的郊区化蔓延产生了一系列致命的弊端:(1)过长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2)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们(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3)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了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土地大量浪费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4)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分强调严格的功能分区.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5)缺乏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

由此.199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便是建立在对二战后占主流的郊区城市化模式(包括边缘城市在内)反思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被忽视的传统社区的复兴。

5.2新城市主义和新城建设的相关性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有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I1)、再开发(redevelopment)、新发展地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到2002年.美国已有超过300个新城镇、村庄和社区应用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其中最为成功也最著名的是佛罗里达滨海城(Seaside)。

由于旧城区内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比较低.而且多数已经老化不堪.在这种问题重重的城市内部要实现新城市主义设想,首要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昂贵的建设成本所以新城市主义在美国旧城改造中的影响力是微小的。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和设计策略以及其实践对象主要是美国的郊区。新城市主义者们也声称未来的美国郊区看上去会更像过去的城镇。新城市主义在新发展地区中发挥了其独特的魅力。

所以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在美国新发展地区的成功,也可以用来指导中国新城建设。

5.3新城市主义的基本主张5、3、1紧凑有边界

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明确的边界对于人们的心理界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易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5、3、2方便步行的交通系统

新城市主义主张限制使用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并且由于之前的郊区化发展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些都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新城市主义认为应该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节约能源的交通系统,并尽可能多地考虑步行易达空间,保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5.3.3保持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在三个方面强调多样性是持续发展的基础,(1)主体人的多样性,主张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价格和类型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2)功能的多样性,新城市主义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实现居住与就业机会相平衡。(3)物质环境的多样性,强调城市和社区建设中应保持地方特色维持当地的文化与传统最大限度地寻求各个社区的多样性维护文化传统的多元化。

5.3.4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新城市主义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5.3.5多重可支付性

新城市主义提倡紧凑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对于环境来说是可支付的:提供多种不同类型、价格和密度的住宅.对于各种不同阶层的家庭来说是可支付的:具有复合功能和适宜步行的特点.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对于低收入家庭是可支付的:由于得利于劳动力从交通堵塞、高昂房价中解脱出来.对于商务机构是可支付的:使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领域使用方便舒适.对于公众纳税人是可支付的。

5.3.6以人为本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市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5.4新城市主义理念对我国新城建设的启示

5.4.1明确新城的边界.严格控制城市外围绿地.防止城市变相蔓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由量到质的变化.从功能单一到多样化、综合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呈现出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及复合组团式结构。大城市.尤其是那些在中心区有大面积老街区的大城市.为了避免或者减弱单中心集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不再拘泥于单中心的城市形态.而是向着开敞、多中心”或组合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时.除了城市原有的主中心、主城区外.还会规划建设一些具有多功能的组团级新城。这些新城在规划伊始多是依自然地形、道路和绿化分隔。

正如新城市主义所主张的.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一旦突破这个边界也意味着超过了城市的规模极限和生态极限。

但是.这些组团新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常常会各自膨胀.相互蔓延成片。继而出现新一轮变相的城市圈层式外扩。为此.在规划建设新城时.需要明确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城市外围绿地建设.防止新城之间以及新城与主城之间相互蔓延。

另外明确边界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城空间上的完整和独立.并能促进居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当然前提是新城建设达到一定水平.而不是依赖主城的附属物。

5.4.2倡导TOD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共快速交通系统

新城市主义倡导的TOD模式要求在公共交通站点1O~15分钟的步行距离内设置商贸、金融、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个核心商业区。由于一定规模的核心商业区其服务半径与容量是一定的.可以保障商业区附近居住区的开发密度.同时限制新城的发展规模.从而保证了新城的紧凑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国的私家车拥有量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成为汽车轮胎上的国家。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中国更加应该控制小汽车的发展势头。因此.新城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则保证了在限制小汽车发展的前提下.居民依然可以享受便利的交通。主城与新城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此外.在交通节点附近形成复合的核心商业区.其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新城更能够集聚人气。

由于是新城,很大程度上都是新开发土地,政府在发展TOD模式时,控制住交通节点的土地.新建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以租赁的形式将店面转让.政府可以借此获利其收入可以再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来。5、4、3注重新城的混合多样性建设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也表现出无穷的多样化。《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城市相当地冷漠.单调而缺乏生气和活力,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多种性质的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对城市的交通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作和居住分离造成的高峰时段交通拥挤,非高峰时段运量不足的问题。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可以做到备类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就地吸纳本区居民出行.减少跨区出行活动.从而减少有限通道的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挤。5、4、4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再塑.形成城市肌理和邻里传统

文脉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对于人这样一种社会性生物,如果城市中只有钢筋水泥建筑的物质的显型形态,而没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隐形形态,那么人们不会来此生活和工作,至少不会喜爱这座城市。因此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它是一种粘合剂”,将城市的显形形态和隐形形态粘合在了一起。对于完全新建的新城而言,建设文脉的重要性与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样重要.而在有一定基础的城镇发展起来的新城在大规模的改造中如果不注重文脉的延续,将对城市

肌理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它们文脉的延续与再塑都应该纳入到物质建设的过程中。好的文脉会使物质环境更加宜人和适居,而好的物质环境也能使文脉得到保护和重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来看,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新城建设中应该注意这么两点:一是在新城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关注居民日常生活的元素,从居住区一个雕塑.一根灯柱入手,建设小尺度、高密度、亲近人的邻里社区;第二是创造好的公共空间.不是为城市的气派等冠冕堂皇的原因而建.而是建设成为人们乐于在此交往、散步娱乐等的城市中最具特色和最具感染的公共活动空间。

5.4.5鼓励公众参与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社会公平.各国规划都鼓励公众参与。在新城的建设中,通过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当地的规划建设,可以提高居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与认同.使得居民凝心聚力,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媒体的发展.网络讨论与虚拟现实技术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加直接和方便的舞台与表达空间。

下载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很多是没有科技实力,像服装、鞋帽、五金、玩具,这些......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一个世界上庞大的经济体,作为一种外向型的经济体,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这种影响,只有这......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别: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方......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临猗县第一职业中学 李秋艳 摘要: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我是电气2班陈少阳,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看法,当然也包括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对比。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于南欧、北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