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媒体对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影响
大众媒体对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影响
建设现代化的体育强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宏伟目标。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在此背景下,体育界开始讨论如何理解并实现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的讨论既是实现一个世纪夙愿的努力,也是考量各现实因素后提出的阶段目标。通过对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优势的客观分析,有利于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尽早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提到: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首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媒体的传播对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和影响意义深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精神价值的构建,给体育运动员成长环境带来深刻变化。做好体育运动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重视大众传媒给体育运动员带来的深刻影响,积极推进体育运动员德育工作在理念、机制、方法和内容上的创新,营造有利于体育运动员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大众传媒是介于体育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体育参与方面,很多人是通过大众传媒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然后参与体育的。
现代传媒不仅传播各类体育信息,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流行的制造工具。媒体对某一事物的大力宣传无疑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关注相对集中,并强化人们的兴趣和认同。新世纪是传媒高科技手段不断介入的时代,大众传媒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它能够通过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面积传播,在较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而且大众传媒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使其成为信息环境中的主要营造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电影《少林寺》的播映,少林武术热在中国大地骤然兴起,由其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人们极大的武术热情。据中央电视台所做的《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表明:“对体育节目的兴趣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青年观众的收视兴趣较浓;男性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兴趣高于农村观众;经济状况较好的观众兴趣高于经济状况较差的观众;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观众对体育节目的收视兴趣也渐渐浓厚。”这说明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体育参与是有价值的。
2、大众传媒已成为支撑竞技体育生存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信息产业,大众传播本身就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产业领域,利用大众传媒,出让大型运动会的转播权,在体育比赛中插播商业广告,已经成为为运动会筹集资金的一种公认的办法。人们称比赛、观众、电视转播、商业广告是现代竞技体育这辆马车的四只缺一不可的轮子。
3、大众传媒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使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缩短,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历史上体育运动的传承和传播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这已不能适应竞技体育国际化、高水平化和竞争激烈化的现状。大众传媒则大大加快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在体育与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使许多不能直接观看体育比赛的人能够尽快甚至同时得到体育信息,并能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体育比赛带来的欢乐。
4、大众传媒是体育组织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在体育公共关系中,对宣传体育主张,塑造体育组织及体育工作者良好形象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体育组织要经常就体育主张向公众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公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这就需要大众传媒这一信息“放大器”,在大尺度的空间上准确、及时地在体育组织和公众之间传递信息,只有借助大众传媒的信息渠道和信息网络,体育公共关系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体育组织能够通过大众传媒这一传播手段及时的将体育组织的立场和决策向公众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公众的支持。例如我国2008北京奥运会通过大众传媒介绍奥运会的各项工作以增加公众对奥运会的理解、认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深入人心。通过借助广播电台塑造体育组织或运动员的有声形象,利用电影、电视塑造荧屏形象,例如2011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报道的我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参加澳网比赛活动,成功地塑造了我国运动员的良好形象。
大众传媒对于体育公共关系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体育组织应该以与大众传媒保持密切的联系为重要任务之一。任何轻视或排斥大众传媒的做法都是体育公共关系活动的大忌。因此,体育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作用;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还须了解和熟悉传媒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以便在体育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中,发挥大众传媒优势,促进体育公共关系稳定、和谐的向前发展。
所以,我个人认为,大众传媒和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思想,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影响深远。
第二篇: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团区委内容摘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政府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传媒产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构建大众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关键词大众媒体 青少年 价值观 影响
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大众传媒尤其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之,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进一步诱导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为了准确把握闸北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为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共青团闸北区委员会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于2007年6月在闸北区2000多名青少年中开展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覆盖面广。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二是影响力强。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三是信任度高。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四是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功能由于大众传媒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但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如下特征:
1、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但社会理想相对缺失调查显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57.5%的青少年在升国旗、唱国歌时感觉无比自豪、充满责任感;对于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有关信仰问题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无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产主义。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与社会理想相对缺失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将导致少数精英辈出,同时“问题青年”大量涌现的失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