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8:4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一篇: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谢鼎新

(来源: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514)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离开了它们,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便难以维系。就对文学的影响而言,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席卷文化领域并左右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行为,加上媒体自身多元竞争态势的逐步形成,原先的格局被打破,文学的社会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受众意识、品牌意识、经营意识等等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媒介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对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种种文学现象是能够把握其脉络并加以解读的。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在市场化背景下的运作,一种新的文学关系出现了,即“作家——传播者——受众”,以及与之对应耦合的“文本生产——媒介传播——文本消费”,这样一种结构功能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一个中介层即媒介。在其结构中,三者之间存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动态协调整合过程,文学关系的三方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文学的生成机制、生存状态、影响方式、运行规则等都在这一框架内得以实现。

媒介作为载体,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状况和特点对文学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意义,它决定了文学存在的基本物化形态、文本形式及与此关联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特点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传播学上著名的“媒介就是信息”的命题,他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它们对私人生活、政治、经济、美学、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方面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至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其影响,为其改变。媒介即信息。”[1]麦克卢汉在这里强调媒介形式远比媒介内容重要,因为真正的影响人类行为、支配历史进程、制约社会变迁的并不是媒介所能传播的实际讯息,而是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媒介本体。所以,对“媒介就是信息”的解读,与作为生产工具命名时代特征的“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道理如出一辙。

传播媒介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又是人

类思维不断符号化的进程。从媒介发展史考察,出现过口头、手抄、印刷、电子、网络等形态的媒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媒介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这就是媒介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当然,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媒介就必然被淘汰。正如高科技时代,民间传说、民歌等依然保留口头传播的方式,显示出不同地域、部落、民族的文化魅力,其间有个“文化滞留”的现象,即“经济现状、政府法规和政策、公共兴趣、文化习惯的影响等等,文化的技术或物质方面超越了整个社会控制和运用这种技术的能力。”[2]本文把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和以数字化时代电脑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对文学观念、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事实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历时和共时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将有所侧重。

近代报刊的崛起,催生并哺育了新文学,报刊是新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决定其之后的发展演变。为此,曹聚仁先生曾评价过:“中国的文坛和报坛是表姊妹,血缘是很密切的”,“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3]回顾历史可以说正是近代报刊媒介在中国社会历史性登场,成为了古典文学的终结者,中国文学才开始转型进入新的阶段——现代文学时代。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力图救国于危难之中的士大夫看到报刊的功用,纷纷办报,希望达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开启民智、变法图强的目的。为此,报刊必须语言通俗、文体简洁,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古典语文在报刊中失去了市场,出现了由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开创的所谓的“报章体(又称时务体和新民体)”,其特点是解除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反对僵化的八股文。文章显得浅显易懂、条理清晰、富有感情,符合启蒙的需要。这种文体的改变,始于报刊,进而影响文学。报馆功能的完善,印刷技术的进步,近代出版机构的设立(很多与报馆有着紧密的关联),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生产、传播和接收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传播机制的市场化、接受者的大众化。”[4]清以前,文本的创作者主要是士大夫,他们渴望以文学藏之名山、留于后人,并且带有浓厚的用文学参政议政的政治功利性,即所谓的“文以载道”。而新兴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广设副刊,于是出现主笔和连载作品(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大文豪巴尔扎

克、雨果、大小仲马等的经典作品也都是先在报纸上发表过,此举可吸引读者,扩大报纸的销路),专门的文学性期刊问世。据统计从1896年《时务报》创办至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各地创办的报刊多达1600多家。[5]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就是在报刊媒介兴起的背景下随之产生的,其中许多人兼为报人,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就曾办过《消闲报》、《采风报》等。报刊的流通是采用经营方式销售,报刊的商业化使之与读者的需求更加密切起来。以前,读者只是士大夫、读书人,到晚清,由于社会变革,更多的落魄文人、新式学生、职员、商贩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出现,不同阶层的受众需求开始得到满足。

“五四”前后,报刊处在时代的最前沿,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行者,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阵地,为新文化奔走呼号,为新文学冲锋陷阵,杀开一条血路使民族获得新生。在以后相当长的阶段,报刊对文学产生的种种影响,还可以从文学流派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得到证明。如当年的“鸳鸯蝴蝶派”,据统计由他们主办、编辑的杂志约113种,报纸副刊不下50种……长篇小说有1980多部,短篇小说出版集结80多部,散见于各报纸杂志的更难以胜数。[6]像“新月派”、“语丝派”、“学衡派”等等则直接用报刊名称来命名。这使报刊作为印刷媒介对于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历史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文学运作法则至今还影响着当今印刷媒介世界里的文学活动。换句话说,虽然现在文学的传播规模、速度、题材等外延的变化仍在不断地进行着,由印刷传播媒介的基本属性所派生的文学活动特征等却被保留着,内涵基本没有变化。

2.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的传播又发生了一场革命。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人们对文学的接受已由视听消遣方式代替了文本的阅读。它既不费力又不费时,便可以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满足。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广播,把静态无声的文字变成动态有声的语言来传播,给人以全新的刺激和震撼。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1983年播出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由于其播出方式和音响效果的作用,以至于在听众中产生恐慌,以为真的灾难降临。[7]在同一时段里众多的人参与同一件事,交流信息和情感,它的确是印刷媒体的个人化阅读所不可想象的。此外,广播的传播方式给受众很大的自由度,繁忙的现代人可在伴随状态下,也就是一边做其他事,一边收听广

播。电影、电视把小说的文字变成已想象好的画面,直接奉献在受众的眼前,尤其是电视,与人时时相伴,有画面,有声音,有字幕与解说。不仅如此,还有电视散文、电视诗画等节目,既保留了文学作品文字上的优美,又带有情景上的想象。

在电子传播媒介如此周到的关照之下,文学阅读一统天下的黄金时代已过去了。早在40年代,郁达夫就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的衰弱,皆由一个“声光的巨兽在那里作怪的缘故”,“所以若照左拉之所说,则左拉假使生在现代的话,那他将不做一个小说家,而在经营电影,做一名导演与高级的Scenario(银幕,笔者注)的编者无疑”。[8]郁达夫悲观地说,在那个时代似乎显得超前了些,但是五六十年之后的当代社会倒是应该认真地反思这个问题。

现代电子媒介对传统阅读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挑战。首先,它们是以一种复制形式生产文学的,它复活了被复制的对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式样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供人们一次性、不间断地欣赏。文本的本真性不存在,是复活者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复制活动。文学作品与读者保持神秘的、韵味无穷的个体性接触,也被复制技术改变了,人们阅读时的独处、沉静,享受着淳厚的美感愉悦,被声色震撼、感官冲击所取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个哈姆雷特就完全占据着千千万万个受众的想象空间;其次,文学成为一种构件,成为脚本,是影视形象的文字注释。影视作品是各种技术的结合体,从创意到呈现于受众面前,经历无数道工序和中介,文学的个性化风格被消磨殆尽,文学首先得服从于观赏;其三,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一个巨大的功能就是占据闲暇时间,而在过去,这些闲暇时间是有可能用来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的。再加上VCD、卡拉OK等文化消费领域市场的出现和竞争,大有取代传统的阅读习惯之势。

面对影视媒介对文学的紧逼,如何应对挑战?从艺术表现手段着手,一些传统的艺术表现规范被打破,如风景环境、人物肖像等的描写,文学的语言叙述很难像影视中的直观画面那样,给人轻松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而臆造的情节和虚构的人物,在视听媒介大量的、还原生活般的信息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作为艺术元素它们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阅读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敏感的文学家,开始把文学的艺术重点从外在描写转移到内心描写上,希望在心理描写和精

神分析方面确立文学独立的审美地位。这种艺术手段使得文学在经历影视艺术的冲撞中尽显其独到之处。

从文学的传播方式上重新调整,可以产生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成果。通过正视电子媒介的视听传播优势,寻找各种文学媒介传播的最佳结合点,实行所谓的“强强联合”,努力使读者、听众、观众兼容为一个整体。像《围城》、《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视连续剧的播出,由电视剧的人气聚集效应带动了读书市场,人们回过头来再购买和阅读小说,从文字语言独特的审美角度重新欣赏小说艺术。另一种运作模式则是先直接写电视剧本,电视剧一炮打红之后,再把剧本改成小说。像《爱你没商量》等就是这样进入读书市场的。这些都突显了媒介对文艺市场的整合作用。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崭新一代的媒介正扑面而来,这就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它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其特点为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实时性、交互式等。网络的范围之广泛、变革之剧烈、意义之深远是前几次媒介革命所不及的。从中国的互联网网民2002年上半年已达4500万[9],且近四、五年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的数据统计可见一斑。有资料表明近十年来美国人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的消闲时间少了近一个小时,那么他们去干什么呢?主要是上网“冲浪”去了。

电脑网络上的世界丰富多彩、斑斓夺目,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冲击着传统文学观念和法则,甚至于变革传统文学的某些程序和章法。网上的文学作品象印刷文本一样可以保存、翻阅,象广播影视那样有声音、有画面,直接进入人们的感官。作为接受者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自由选择,甚至可以与作者和作品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对于满意的、需要细读的部分可以下载,同时一张薄薄的光盘能容纳上百万字的内容,就经济花费而言,更是书籍、音像制品所不可比拟的。

网络文学是一种超文本的结构形式,是由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图像文本综合运用制作出来的,还具有超级链接的非线性特点。这里强调的是原创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原有的文学文本搬到网络上来。所以,对其欣赏、评价也不单纯是从故事、人物、情节出发。由于电脑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巨大潜力,可以穿插有关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卫生、体育、民俗、旅游等信息,增厚了作品的社会底蕴。通过这种信息量的供给,使接受者不仅获得精神生活的调剂,也得到了知识上的补充。另外,在网络文学中,人物间的对话简捷频繁,生动直率,这与电脑网络的交互特点相一致,由此而形成结构紧凑,场景之间、人物之间快速转换等特点。

网络文学的制造主体有别于传统文学作者有名份有地位,或者关注名份地位的特点(这里主要指媒体的要求而言,否则没有真实的姓名、地址,作品无法发表,稿酬也无法兑现)。网络文学的制造者们则显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为的是传播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或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是为了名利,有署名“断桥残雪”、“江南游子”为证。这些人到底是谁?他们不在意别人是否知道,他们既是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在这里已经模糊了。其中不乏电脑玩家、网络高手,属于年轻一族,而且不少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他们不像传统文学作者那样,受到传统文学观念熏陶,因而也少有固定的文学模式的制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就这么风风火火地奔驰而来,呼啸而去,不需要有资深编辑给他们签发通行执照,也不需要由文坛前辈对他们进行提携指导。相反,这些文学权威倒仿佛成为局外人了。

网络文学给当今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像纸质文学与影视文学的关系一样,彼此间展开互动协调,整合发展。如龙吟的文侠小说《智圣东方朔》在网上连载,其网址在短期内被访问人数达十多万,这一精确的科学的公开的统计数据,引得精明的出版商看好其市场前景,纷纷要求与作者签定出版合同。[10]而《作家》杂志的印刷精美、装帧讲究,决不仅仅是包装意义,它体现的是网络时代杂志出版的文本特点。

不同的媒介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格局,由此文学形态也变得多姿多彩。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印刷媒介使得信息较之口语传播能实现时空超越,然而,文字符号越来越抽象化,使人类得先系统掌握这套符号系统,即使如此还有误读的可能,这又对大众信息接收构成一种精神压迫。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通过制造生动形象,恢复了人类最初具像的认知方式,使信息的获得轻松、便捷,可是又浮光掠影,渐成了一次性快餐,摒弃了深度模式,淡化了意义追寻和终极

关怀。网络把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的自由选择与交互作用等都纳于一身,通过比特传递信息。而“网络上的生存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生存”,[11]因此,网络比照现实生活构筑的是个虚拟的世界,容易让人产生虚幻和错位感。另一方面,网络的高度自由开放导致其信息的极度膨胀,且真假难辨、良莠不分,真实性、权威性遭到怀疑,加重了人们选择和判断的难度。此外,网络还释放出了病毒、黑客之类的社会问题,以至于有人质疑这是个“现代文明的陷阱”。文学就是在这种媒介的矛盾、互补、共存的状态中变化着,各种文学关系在进行重新整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媒体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由于电子传播技术先进,在当时的电子游戏、立体声唱片、磁带、广播、电影、电视等挤压下,美国文学处在很不景气的状况。曾有记者问著名作家辛格:美国文学消失会不会成为现实?辛格回答到:“倘若我们作家写不出优秀的作品,这会成为现实的。如果人们登上了月球,新闻记者会告诉我们,或者电影会告诉我们那里的情况,这些有趣的故事将会比小说家的作品更引人入胜。不过优秀小说家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果戈里这样的作家所做的事,是任何机器和新闻报道以及任何电影都无法取代的。”[12]的确,媒介的地位、重要性、影响力的升降变迁,对文学及文学知识分子都会产生震荡,它提示我们要尽快掌握各种媒介特点,熟悉文学的新变化,使文学观念、文学手段与媒介传播保持同步。

注释:

[1]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2][7]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299页。

[3]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8页、83页。

[4]马永强:《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5]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6]向燕南、匡长福:《〈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集粹〉序言》,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8]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年版,第85页。

[9]www.xiexiebang.com.(千龙网)《第十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2002年7月21日。

[10]文侠小说《智圣东方朔》,网上连载《文学报》,2000年3月2日。

[11]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12]余平:《文学:还有人爱你吗?》,《新世纪》,1999年7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邮编:230039)

第二篇: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媒介传播技术不断提高,人们视传媒为社会变迁的工具,大众传媒越来越植根于人的普遍生活需要之中,在经过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五次传播革命的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推动社会的科技发展,信息化、全球化过程的重要角色。

早在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勒纳通过对中东地区国家做过一次调查后,首次提出了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理论,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化传播媒介设施普及于穷乡僻壤,大众传播媒介所快速大量传递的信息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1964年,施拉姆出版的《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了勒纳的学说,认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同社会总体水平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是相互作用的,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他说,“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大众传播界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收到了英尼斯关于媒介传播力的影响,提出媒介决定论和“地球村”的概念。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世界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地球村”的预言成真,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甚至是政治全球化也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从一系列的传播学理论上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的推动作用。分别体现在经济政治、大众文化和生活方式各个的方面。

在经济领域,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和发展,广告也飞速成长。从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发展到网络广告,因为强大的媒介存在,所以广告宣传无处不在,极大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伴随因特网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即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最简单的电子商务活动:网购。新型的购物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层面上以更高的效率实现资源配置,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随着媒介的发展,电子商务即将向智能化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政治领域来看,现当代的大众传媒对政治关注的密切程度在近几年来有很大的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在国内政治行为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进一步影响国际事务或某一领域的全球化进程。正是由于媒介的不断发展,它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一方面负责为民众传递国家的意志与决策,要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准确公正的将政策内容传达给受众,由于媒介的迅速发展,传播手段也越发多样,传达速度也越来越快,现在很多的政府都在实行政务公开化管理;另一方面大众媒介承担着在政治事件中某方发言人的角色,充分维护其利益;最后,大众传媒还发挥着最主要的监督与制约的作用,最明显的体现是网民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这表明,大众传媒作为国家与社会的连接因素,对社会政治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领域,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承担着继承与发展的责任。大众传媒能有效的体现文化的整合功能,在现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众传媒是通过各种新型的传媒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出去,并且合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而发展的,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技术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也随之发展,内容更为丰富,传播途径也更为广泛。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的承担传播任务。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

在生活方式领域,大众传媒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洪流之中。受众在传媒迅速发展中,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失去了积极参与社会的热情,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但在另一个角度,新的传播手段,使民众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众传媒在生活中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对大众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也从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发展。

第三篇: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我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20个题目,共做了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还有教师,个别访谈了5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

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②,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建议

1、全社会行动起来,抵制媒体毒素

行政部门对虚假广告、夸大事实的广告要严格审批,取缔黄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广告,自觉抵制低俗广告。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四、结语

大传媒与学生发展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让我们来共同关注这一重要命题,共同为中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切实的努力!

第四篇: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长安大学政治学院 白鸽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以它独有的特点迅速影响着人类各阶层,它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取代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找到应对的措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今的世界,已成为一个大众传播的世界。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每天通过新闻、评论等形式铺天盖地的将大量信息送进我们的生活中来,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信息传播正在用其特有的魅力和感染力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审美意识等。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众传播不仅成为人们获得外界信息、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它更成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成为影响人们政治行为、思想认知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播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剧烈的、多方位的影响,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正确对待这种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已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含义

媒介的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才发展到今天的意义。在拉丁语中,媒介(mediums)意思是“处于中间”,“一般的”,“不偏不倚的”;它的替代形式(medium)思是“中间”,“中心”,“公众”,“日常生活”,“人类社会”等。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页

[4]张耀灿 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3 页

[5]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5页

第五篇:大众传播媒介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录 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现状…………………………………………...1.1“农民”角色的迁移………………………………………….1

1.2受众群阶层的分化…………………………………………..........2 2大众传媒——农村的都市文化霸权的制造者…………………….2 2.1文化霸权的表现……………………………………………..........2 2.2文化霸权的影响………………………………………………......3 2.3霸权文化隐忍下的“抗争”………………………………….........3 3大众媒介的自省与回归………………………………….................3 3.1降低有线电视的收费 增加宣传手段………………………………4 3.2调整节目设置 增设农民频道………………………………..........4 4 结论…………………………………………………..………..........4 参考文献..……………………………………………………………..4

摘要

当代社会,大众传媒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熟,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受到了极强的冲击。而作为对农村乡土文化的终结者与大众文化的创造者的大众传媒来说,这种悲壮化情结更为明显。“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实际上媒体所宣扬的绝大多数文化符号都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并成功地挤占了那些在媒体上较少得到反映的传统文化或者弱势文化的空间。”相对来说,这也是今天中国社会大多数农村的文化现状。

关键词:大众传媒 乡村社会 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在变革,农村在变化,农民受众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一仅靠农业劳作的被动接受者。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流动。正是由于有了大众传播媒介,流动的渠道增加了,新的思想从外界进入乡村并在农民之间蔓延。变化的农村在“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染之”的大众媒介所营造的“氛围”中受到影响,它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大众传播媒介又将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新型农村的变化?我们在思考、关注的同时也在拭目以待这种交互式的变化。“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染”。深陷帷幕其中的我们,也未必能分得清楚,辨得明白。

一.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现状

1.“农民”角色的迁移

从社会学角度,角色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进步与活力的体现。农民这个庞大群体激烈的阶层分化,正证明了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受众一直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忽略的对象。纯粹意义上的农民逐渐成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之所以称之为“弱势群体”,不仅仅因为其人数的大量减少,还在于他们无论在年龄上、文化程度上还是经济收入上均明显处于劣势。

对于乡村社会,打破城乡之间阻隔的方式是流动。作为文化信息高地的都市,未必能了解农村,固守于自己的“山峰”文化而沾沾自喜。而农民工进城,却打破了这种阻隔。当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土地,流向全国各大城市时,他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新的思想观念。因为这种流动,使农业和非农业产生了联系,从而促进了乡村和城市价值观的交流,乡村和城市社会结构的交锋。

2.受众群阶层的分化

A. 媒体的接触率的不同。

现如今,电视已经深入了农村家庭,成为家庭必备的耐用消费品之一。电视已跃居为第一媒介,占用了最多的闲暇时间。然而农村受众的角色却呈现出多元化,外出务工人员收看电视的时间要多于在家务农人员。

B、节目内容的选择的不同

务工人员对媒体新闻的选择多集中于国内、国际新闻,内容涉及多方面,对于枯燥的经济类新闻也有所关注。而务农人员多喜欢看国内、本地的新闻,内容除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报道,多集中于一些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大多是“里巷之事”,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的“琐闻”。

C、反馈意识的不同

媒介参与度是衡量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重要指标。外出务工人员表示没有过多的对媒体提供的参与性较强的项目给予过多的关注,对“刊登广告,给媒体提意见,电视直销”的反应都不太积极,甚至有些都没有听说过。但其中“利用手机进行有奖竞猜”有人提到。这至少可以说明,变了身份的农村人与纯粹的务农人员相比,显示了更多的主动意识。在接触大众媒介时,他们已开始不满足做被动的受众,而是有意识地拉进自己和媒介的距离,不管是否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起码可以利用大众媒介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他们不仅仅是受众,而且是有一定反馈意识的受众。

二.大众传媒——农村的都市文化霸权的制造者

农民在大众媒介面前一直处于被动受传的地位,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在媒体上无法得到充分反映,他们只能接受由“文化高地”流下的文化信息,还依旧陶醉在这一温柔陷阱里。大众文化抢占了传统文化,仅剩的那些文化也越来越趋于统一。媒体对于倡导什么,不倡导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面对这一现实,被动的农村受众大多选择沉默的隐忍,在文化霸权的今天这种选择多多少少有些苍凉的悲情主义色彩。崇尚个性的时代,现实让我们失去了说话的脾气和那点秉性,如同80年代迷茫一代的垮掉宣言“你——别无选择”。

1.文化霸权的表现

很多时候,媒介组织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受众营造一种有别于客观环境的“虚拟环境”。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所能感知与亲身体验的范围越来越小,而对于媒介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因此,当代人特别是农村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往往表现出不自觉的软弱无力。他们脱离不开大众传播,而对其大多数内容往往缺乏一种批判与审视的态度,而更倾向于不假思索地完全接受。媒体霸权的意志轻而易举地慢慢腐蚀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国的大众,已从混沌的“大众”转化为“分众”的概念。媒介有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受众群,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读者群”。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媒介在受众定位上倾向于寻找有一定社会地位、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

2.文化霸权的影响

由于受众对大众传播的权威性缺乏批判,加之农民对于都市文化的心理弱势,使得承载于大众媒介之上的大众文化在农村的文化价值普遍保持一种认同与跟进的态度。从现阶段来看,农村社会暂时还无法改变处于文化霸权下的“低地”的状态,而农村在文化上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如何在吸收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与延续性,而不至于走向没落与衰亡。

3.霸权文化隐忍下的“抗争”

强势的大众传媒代表的大众文化向相对弱势的乡土文化流动已是一个大趋势,但这种向乡村的流动却不是绝对的、毫不费力的,而是在不断冲突、不断适应、不断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农村对都市文化的接收情况看,我们可以把流入的文化分为:其一定生活层面的文化,另一种可看作是社会观念层面的文化。对于前者,农村受众所普遍采取的态度与行为是欣赏、羡慕进而模仿、学习,而较少批判与审视。而对于后者,受众的态度则不像对待流行文化那样宽容。“当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威胁时,他们普遍采取戒备状态,在经过观察、分析后,发现这种文化对原有价值体系不构成根本威胁时,并发现它是种更为优秀、更为高级的文化时,则会渐渐接受。”而在农村,受众对于价值观念层面上的文化多采取不接受或有选择的改造接受。

三.大众媒介的自省与回归

大众媒介在农村宣传中,长期扮演或长期处于缺位的角色。农民受众长期处于知情权享有不充分的局面。殊不知,8亿农民足可以影响国家决策和利益表达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等民主机制。知情全市公民实现其民主权利的基础,享有同等的知情权,本就是应有的国民待遇。

1.降低有线电视的收费 增加宣传手段

1)在调定有线电视收费的价格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要求,根据地方的不同经济水平,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在原有基础上适当降低价格。2)各地广电相关部门也应时常关心农民的业余生活。定期文化宣传下乡,文娱演出下乡,送电影下乡,把中央或地方的相关政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融进普通农民的生活。

2.调整节目设置 增设农民频道

上文以从多方面论证了农民的角色分化已相当显着。尽管从户籍上看,许多离土不离乡甚至离土又离乡的非农业劳动者仍被我们称为农民,但他们内部已经表现出了很多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向大众媒介警示,重视农村中各类受众的差别和变化,在不能简单地视农村受众为一个无差异的群体。如果仍以传统的观念对待现在的农村与农民,它将失去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受众市场。

结 语

对于相对落后于都市的农村来说,这种展示于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文化”昭示着一种新鲜的行为、新颖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别样的一种理念,因此它又是一种召唤,又是一种比自身生活更令人向往和追求的文化示范。乡村文化相比之下也已泛晕黄昏,但请不要忘记,黄昏后的夕阳却是最为灿烂,最为挥之不去的印记。

从长远来看,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撤乡建镇是调整城乡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步。而与此相对应的,农民进城务工、包括大众文化的一定程度的“侵蚀”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媒介众多的今天,大众传媒对于受众,特别是对于为此付出过代价的农村受众,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考虑他们的实际利益,充分解释信息,给予应有的知情权来得比什幺都重要。村庄其实不是悲情的,是赋予的过程显得稍许悲壮,任何的变革都需要最后的悲壮,也许悲壮才会牢记。望着即将空巢的村庄,“仓惶而逃”的过客,没有精神依托的悲情生态,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这是我所希望的理想化的大众媒介。参考文献:

[1] 刘东莱.大众传播在中国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8。[2] 洪长晖.电视与乡村日常生活[D].厦门大学,2008。

[3] 陈燕华.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D].厦门大学,2008,(08)。

下载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公关活动中如何选择大众传播媒介

    在公关活动中如何选择大众传播媒介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摘要: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许多学科,都对大众传播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这些高度分化学科理论的......

    ”网络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演讲稿

    网络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首先是改变了文学的流播渠道和生存方式,实现了文学的载体革命,将其由传统的纸介质媒体转变为现在的电子媒体。当网络文学还......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1范文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摘要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

    江苏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江苏省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广告行业诚信建设,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行为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广告信用评价机制,营造......

    大众传播媒介伦理的研究内容及其反思

    大众传播媒介伦理的研究内容及其反思 摘要: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媒介伦理的研究取得了相当成就,文章浅析了媒介伦理在新闻实践,广播电视实践,网络传播三方面中的研究内容和理论......

    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安全意识的影响(最终定稿)

    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安全意识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为社会大众所服务的媒介,大众传媒所占用的是公共资源,所以它有义务去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努力构......

    试析现代化传播媒介对发展边缘县区旅游文化影响 提纲

    试析现代化传播媒介对发展贫困地区旅游文化影响——思路关键词:现代传播媒介、贫困地区旅游文化、影响、发展对策以贵州贫困山区为例,说明当前传播媒介在发展当地旅游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