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有哪些启迪

时间:2019-05-14 16: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有哪些启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有哪些启迪》。

第一篇: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有哪些启迪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有哪些启迪?

——对新城市主义创始人Peter Calthorpe 先生的电话访谈

2004年3月4日早上8时,我们在《国外城市规划》编辑部拨通了远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Peter Calthorpe 先生的电话,Peter Calthorpe 先生愉快地接受了编辑部的访问。这时正是

美国西部时间3月3日下午4时。在这次访谈前,编辑部向读者征集了有关“新城市主义”的问题约20条,并把它们转达给了Peter Calthorpe 先生。考虑到时间限制,访谈时我们把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精炼,当然,Peter Calthorpe 先生基本上对读者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在今年第一期的《经典茶座》拦目中,我们已经对Peter Calthorpe 先生作了介绍,并摘录了他关于新美国梦的一段论述。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些背景。从1993年以来,Peter Calthorpe 先生一直是新城市主义大会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为推广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利用他的规划设计事务所,Peter Calthorpe Associates,把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变成了实际项目。新城市主义大会把这些项目的共同特征用市民可以理解的语言归纳为以下:

1、没有院墙,有人行道,棋盘式而不是树状的道路网,与周围社区、城市和环境有良好的联系;

2、土地使用不是单一功能的,即不只是居住,不只是办公,不只是购物,而是混合的;

3、有一个街坊中心,每户人家都能容易和安全的去那;临街建筑使人有安全感、友好感;

4、有市民活动场所;

5、最后,是一个“冰棍”试验,即考察一个八岁的小孩是否可以自己骑车去买冰棍,看看他是否需要与汽车战斗。以下就是这次访谈的记录。

Q: “新城市主义” 已经在中国时髦几年了,甚至成为开发公司出售小区住宅或写字楼时的品牌。请你给“新城市主义”下个精确的定义,好吗?

P: 在美国,“新城市主义” 是指两件事。第一件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在美国人的眼中,可以步行的社区是个稀罕事;而在中国人看来,可以步行的社区太平常了。第二件是“多样化”(Diverse)。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这样,多样化既与人口相关,也与土地使用相关。可以步行和多样化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多样化,我们就不会有可以步行的社区;反过来,如果一个社区大到步行不可及的程度,那么,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使用一定是单一的。所以,这两个原则是相互依赖的。这只是一个简单扼要的描述。当我们在中国做项目时,我们感到中国人做的规划从根本上与“新城市主义”没有矛盾。他们考虑到了步行,街区和人的尺度。但是,问题出在那的建筑,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人的尺度。

Q: 你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人物。作为你的理论根源,哪些现实问题影响和启发了你? P:从提出新城市主义的概念到今天已经15年。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尽管我们批判了城市蔓延,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正是为了解决美国城市蔓延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套包括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在内的解决方案。新城市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为阻止城市蔓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新城市主义提出了路网的概念,从步行距离出发去规划都市、街区和街区的各类活动。当时,我们向规划师而不是建筑师宣传我们观念。我们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向开发商推广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起初,开发商很难接受我们的观念,我们也不可能命令他们照此办理。现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开发商发现,使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可以大大提高他们产品的市场价值。例如,最近在丹佛的开发项目证明,因为使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住宅区的质量、开发的可行性和土地使用的多样性,从而使住宅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五。

Q:新城市主义是针对美国的郊区蔓延而导致的城郊发展失衡而产生的。而在中国,由于人口高度密集,过去几十年欠债过多,现实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旧城的疏散在相当长的一个段内仍然会是中国大城市需要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郊区化虽然已见端倪而且来势迅猛,但是并没有取代城市化的迹象。那么,你认为,新城市主义回归旧城的一系列原则和主张有适用范围吗?还是任何城市任何发展阶段普遍可以采用的?

P:我们认为,新城市主义既适用于不同的地方,也适用于不同的人口密度。我们有解决高人口密度的新城市主义,它们一般被用于城市中心;我们也有关于小城镇的新城市主义,关于村庄的新城市主义,关于邻里的新城市主义。在低人口密度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创造出可以步行的环境,安排多样化的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让那里的居民得到一个殷实的生活环境。事实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上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新城市主义。我认为,新城市主义的原理具有普遍意义。一些人喜欢住在城里的高层建筑中,那里人烟稠密、生活方便、可以步行;另一些人乐于住在小城镇,那里人口相对稀疏。这样,新城市主义的不仅采取市中心的新城市主义的形态,也采取一般新城市主义的形态。我们也发现,在美国人的城市观中有两大特点,一是强社区中心,一是人的尺度。新城市主义致力于在社区设计中实现这两点。强社区中心意味着,让住在社区的人们可以在街上行走,在街上相会,相互解,同时,社区的居民具有多样性。这是人们真正指望的社区。中国的城市人烟稠密。人的尺度是新城市主义关注的另一方面。当你关注人烟稠密的城市形态时,不仅要关注人口密度和混合,也必须十分小心的注意街巷,注意步行者。即使在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下,也必须注意人的尺度。如果你忽视了人的尺度,那么,你还会失去更多。

Q: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宽马路的问题,制定了减小马路宽度的政策。

P:如果你要减小马路宽度,你必须设计一个由不同等级道路组成的路网,以便道路畅通。观察传统城市的形式,你会发现每条马路承担的流量并不大,而且,更接近人的尺度。Q:就你的经验而言,新城市主义是否可以帮助中国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走弯路? P: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已经在中国有所应用。新城市主义也关注详细规划,例如,建筑怎样与道路相接,建筑的性质与尺度。你已经注意到,中国和美国的建筑一样现代,一样神奇。但是,你们真的需要开始注意人的尺度。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把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应用于中国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形态是另一个挑战,同时,应该注意到,新城市主义可能是在中国规划低人口密度的城镇时的一个选择。Q:数百万的流动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我想有着十分相近的情况。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技术要求,你认为,在你的城市社区理论里面,是怎样考虑流动人口的问题的?

P: 你只要注意到洛杉矶的发展,你会发现,美国人许多年以来面对与你们同样的问题。洛杉矶有一千三百万人。当我们为洛杉矶作未来二十年的区域规划时,他们同样问我,怎样在那再安排数百万人口。过去二十年,洛杉矶的规划是糟糕的。它将影响今后两代人。所以,我想,洛杉矶的问题也会成为北京的问题。当我在写《区域城市》这本书时,我注意到北京已经有了一个交通网络,它把城市中心与城镇联系起来。另外,北京还有地铁和城铁,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你在街巷层次上去观察北京的城市景观时,你会发现许多与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相悖之处。我想,新城市主义对街巷层次上的城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Q:你看到中国自行车很多,你认为中国应该提倡自行车交通吗?是否有必要为自行车研究特殊的道路系统?

P:我想,考虑到中国自行车的规模,中国城市的自行车的道路系统不应该向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我想,那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已经有了汽车道,人行道,火车道,它们既混合在一起,又各行其道。自行车的使用如此重要,所以,它有权力使用部分汽车道,而不一定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

Q:有人说,市场基本上决定了产品,或者说房地产决定了城市发展。到底是谁主导发展的趋势,政府还是开发商?在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如何取得一致,美国有什么现实的经验吗? P:我想,政府和开发商都必须参与城市发展。不能简单的鼓励一边而排斥另一边。政府的规划应当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框架,建立标准,并在规划中留有余地,以便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城市。我认为,我们需要来自两边的压力,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你可以想想世界城市中那些美不胜收的地方,例如,丹佛的市镇中心,纽约的中央公园,都不是私人开发公司所为。然而,最好生活的社区必然是开发商的杰出,因为他们需要以此吸引购房者。我认为,政府和开发商从不同的方向上在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需要两种风格。

Q: 我们既面临着美国郊区化产生的功能单

一、通勤问题、能源污染问题,以及一定程度的阶层隔离,同时又似乎很难用回归旧城的方式简单避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车鉴也无法遏制这种发展趋势。对此,你有什么好的见解?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预先避免发展上的盲目性吗?

P:区域的规划设计与设计街区或设计小城镇相似,因为,我们同样面对是独特的开放空间系统。我对北京的区域研究甚少,但是,我可以推测北京已经没有足够的自然的开放空间了。我认为,区域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区域范围内保留若干关键的自然开放空间。这是规划师的责任。第二,设计区域时,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人口规模,600万甚至于6000万。但是,当你把区域分解为一系列街坊、小镇、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人的尺度。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600万人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我们居住的街区或小镇中。所以,区域规划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把区域分解到人的尺度,然后再设计。

Q:你认为,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可能在哪个尺度上实现? P:我认为,街坊、小镇和城市都要设计。新城市主义的设计不同于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如交通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开发设计把设计对象定位于一个层次上。交通工程设计考虑的是怎么样控制交通流量,市政工程设计关心的怎么样控制上下水流量,开发商注意他们的市场收益。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则要求严密地考虑邻里、小镇和城市的方方面面。怎么样设计一个街坊,一个镇或一个区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目前美国的规划师或工程师并没有受到全方位的训练,他们难于考虑到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所要求的方方面面。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城市设计师。他们理解工程、开放空间、交通和水的问题,他们也理解经济发展,理解发展的社会后果和发展的伦理问题。城市设计师的角色是把所有的设计方面缝合在一起。很遗憾,我们并没有训练这样的人才。我们有建筑师,规划师,市政工程师,交通工程师,但是,我们没有做缝合工作的城市设计师。

Q:非常感谢你对读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最后,请你对你的中国同行说几句话,好吗? P:我们在中国发现了许多种类的设计和设计方向,中国的设计是多样的,思想是解放的。我想,网络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空间的网络,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网络,等等。下一个网络是场所的网络。我指的“场所”是一个地方,那里有这个地方的标志,那里有某种你记忆中的东西。地方标志、记忆中的东西创造场所。人们因此称那里是他们的镇子,他们的街区,他们的村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场所的创造是新城市主义的关键原理。为了创造场所,我想,我们需要把建筑师和规划师联合起来,致力于创造场所,面对创造场所和场所的网络的挑战,面对创造场所的技术的挑战。

P:我可以向你提一个问题吗? Q:当然可以。

P:你们在中国看到了我的书吗? Q:没有看到中文版的。

P:我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可持续的社区:城市、郊区和城镇的新设计大全》(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New Design Synthesis for Cities, Suburbs, and Towns),《下一个美国大城市---生态,社区和美国梦》(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区域城市:结束蔓延的规划》(The Regional City: Planning for the End of Sprawl)。你们今天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在我的书中找到答案。如果可能,我希望有人把它们翻成中文。

Q:非常感谢你的慷慨,我们一定努力去做这件事,让中国的规划师准确地了解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

第二篇: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5分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区应该为人行道和狭窄的街道投资。

除了积极推动步行之外,通过把车库设置在家中或小巷里,城市也应该降低汽车的重要性,新城市主义者建议只设置路边停车场而不设大型的停车场。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建筑在风格、大小、价格和功能上都应该是混合型的。例如,一个小的城市屋可以与一个大型的单户住宅相邻。混合使用的建筑,例如那些下部是商业空间而上部是公寓的建造,也是非常理想的。

最后,新城市主义城市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上。这意味着通过高密度的公园、开放空间和社区集会中心(如社区广场)的布设,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新城市主义城市实例

尽管新城市主义设计战略在美国的许多地方都已经进行了尝试,但第一个充分开发的新城市主义城镇是佛罗里达州的Seaside,由建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筑师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设计。施工开始于1981年,然后几乎一夜之间,它由于其建筑、公共空间和街道质量而变得非常有名。

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的斯台普顿社区是美国另一个实现新城市主义理念的例子。原址是斯台普顿国际机场,新建设始于2001年。这一区域规划包括住宅、商业和办公室,将成为丹佛最大的社区。像Seaside一样,它也会积极削弱汽车的重要性,但也会有公园和开放空间。

对新城市主义的批判

尽管新城市主义在近几十年内很流行,但针对其设计方法和原则还是有一些批判的声音。首先是其城市的密集性导致了居民隐私的缺乏。一些批判者声称,人们希望有独立的、带院子的房屋,以远离邻居。但由于混合密度社区本身及居者间可能共享车道和车库的行为,这种隐私就不复存在了。

批判者还说新城市主义的城市感觉是不真实的和孤立的,因为它们并不代表美国住宅模式的“规范”。许多这类批判者经常指向Seaside,因为它曾用来拍摄影片《楚门的世界》,并作为佛罗里达庆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典、迪斯尼社区的一个典范。

最后,新城市主义批判者还认为,新城市主义社区并没有促进多样化和社区发展,相反由于这类社区往往非常昂贵,它们仅仅吸引了富有的白人居民。

然而尽管有这些批判声音,新城市主义理念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受欢迎的社区规划形式,并且随着对混合使用建筑、高密度住宅和步行城市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则将持续发展。

第三篇: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日趋显化。在辨析与借鉴“心城市主义”有关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在城市化与居住效区化的进程中,居住社区的分化现象日益突显,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与区隔不断地加深着不同住宅群体之间的社会排斥问题,笔者在借鉴“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对策。

1、社区融合的基本内容

社区融合包含社区内部融合与不同社区之间融合两个层次。社区融合不仅承认居住分化的现实,而且提倡保持适度的分化状态。在允许一定程度分化的前提下,突出社区之间的联结和形成功能层面上的统一体,并且在社区内部实现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社区融合有两个基本主张:

(1)适度地将某一层次的住宅及消费群体穿插到相近层次的社区当中去,并逐渐取代以往低收入住宅区成片开发的模式。由于处于阶层分化序列中相邻位置的群体在经济实力、生活方式等方面比较接近,共居后不容易生产新的矛盾,也更可能形成交往,但必须注意配置的比例不宜过高。这样,尽量避免同一个社区居民之间差距过大,保持社区较高同质性。

(2)更重要的是,要在社区居民相对同质化的情况下,提倡交往活动的多元化,使社区居民进行对话,形成交往。创造出更多多元化的活动,使社区更具生动性和生命力。

有学者指出,社区人际交往不足往往表现为人际活动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分散,前者是指在居住区交往空间(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人数过少,后者则是人们的逗留时间不够长久。为促使更加频繁和具有一点深度的人际交往,一方面应该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另一方面鼓励每一个逗留更长的时间。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将结合对“新城市主义”相关观点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

2.1“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的形成背景

“新城市主义”与美国居住效区化运动密切相关,该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效区的发展模式与分区原则使不同年龄、收入水平、种族和家庭的人们分隔开来,而不是形成多样的、人性化的社区。向效区迁移的同时,人们往往与亲朋分离,并切断了与原来社区间的联系。原本较为完整的都市感、城市文脉、邻里关系和社区情感等都被隔断。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效区化加剧了阶层化与种族隔离等社会问题。美国效区住宅区大多都是“门禁社区”,它“不仅是企图创造次序的城市政策失败的象征,却将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分离为不同社区,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分层对立,并使得”种族马赛克“这种隔离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正是在郊区功能分区及住区分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新的社区开发模式。1981年,安德列·杜安妮与伊丽莎白·齐佰克夫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设计了滨海社区,这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初次实践并成为一个典型个案。建筑规划师彼特。卡茨出版的《社区建筑:新城市主义》是第一本论述“新城市主义”的专著,书中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之作。199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新城市注意”的组织成型,其思想及理论初步确立,“新城市主义“运动正式开始。又经过十年的发展,”新城市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与效区社区开发模式。

2.2“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义”运动在阐述了郊区主义局限性的基础上,“要求回到优秀的美国模式中去,即回到一种紧凑的、联系紧密的社区。”其核心思想表现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④多元开发的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的、开发的设计理念构成其核心生命力,而”新城市主义“的目标也十分确切,就是通过心的设计理念与模式来”创造居住的多样化,使不同收入者和不同住房类型共处以创造更为融合的社区“。

2.3“新城市主义“社区开发模式

“新城市主义者”在上述核心思想的主导下,分别推行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是杜安妮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简称(TND)另一种是彼得·卡尔索普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简称(TOD)。

2.3.1 TND 杜安妮夫妇设计的滨海社区就是典型的TND模式,她们主张向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学习。该模式试图打破简单的功能分区,重塑邻里空间,回归传统的社区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以邻里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每个邻里以400cm左右为半径,规模约为16—80hm.邻里有多种类型的住宅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大部分家庭到邻里中心的距离都在5min左右;公共设施围绕邻里中心进行布置,住宅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活动的场所等;以网格状道路系统来组织邻里单元,增加出行路径与方式的可选择性,尽可能减少交通拥堵等。

2.3.2 TOD模式

TOD模式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来规划设计社区,将公共空间、居住、商业、办公服务等组织在一个高密度的步行社区中。该模式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①在邻里的层面上,注重营造适宜步行的社区,减少对于小汽车的依赖程度;②在区域的层面上,引导空间开发沿区域性公交干线或便捷的公交支线呈节点状布局,形成有序的网络状结构。

TOD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采用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②提供多种不同类型、2价格和密度的住宅,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需要;③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加包括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机会;④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领域使用方便舒适等。

2、社区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本质上来认识“新城市主义”,它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实现人、社区和自然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融合性社区,营造理想的社区生活。

3.1社区边界的确立与柔化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一个相对清晰的社区边界对于社区感,形成局‘民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必要的。然而,以社区门禁为标志的社区硬性边界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性,不仅阻碍非社区居民的进入(如中高档社区常常将非本社区居民从人身到视觉都排除在外),而且社区周边,尤其是入口处缺少吸引人们停留的设施和场所,只能适用于居民短暂的出入,难以增加人们接触、交往的机会。柔性边界则考虑用自然地形

绿化带或农业用地来形成社区的围合空间,同时设置一些公共设施,便于人们休息、停留、交流,目的是要增加人们的逗留时间,人们既可以在公共的座椅上休息,也能够有事可做、有话可谈。例如,社区人口处的音乐广场即为一种柔性边界形式,人们可以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广场中小憩。当然,柔性边界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大多数社区的高墙铁栅,尤其在社会治安状况并补理想的情况下,社区边界柔化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2社区规模与密度控制及住宅类型多样化

为了保证住宅、就业、日常需要和其他活动控制在5—100min步行范围的需要,也为了让同一个社区的人们有足够的交流机会,社区规模应该适度。“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交往的前提是在确定空间内有足够的人群和交往辅助设施,因此必须推行较高密度的社区模式。在居住社区规划中,可以考虑逐渐采用混合密度空间,即在同一社区内开发不同密度的组团,价格也相应不同。这种方式具有较好的弹性,适应人们的多样化需要。

目前许多居住社区都采取单一的或一主一辅式住宅类型,如多层、高层住宅社区、别墅住宅社区,或以多层等住宅为主,兼有少量别墅住宅等。在同一个板块或相邻地块上,也以湘潭或相近的住宅类型为主。“新城市主义”提倡在社区内部及相邻区域中,开发多种住宅形式(如独立住宅、联立式住宅、多单元公寓等),使不同经济水平和年龄层次的人住在相同或相近社区。此外,混合住宅类型的开发可以提供多元选择的户型与建筑风格,也更加富于变化和形式美。

3.3功能分区与重组

“新城市主义”强调对各类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区、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有机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娱乐区等应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其实质是将同一区域的功能要素看作一个统一体,在社会、经济与文化上形成合理的互补关系。围绕居住社区形成居住、工作及生活消费一体化的格局,目的在于“异中求同”,即在居住空间适度文化的前提下,为不同社区的居民提供共同的活动与交往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这无疑是针对目前君主社区分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3.4 公共场所与开敞空间的设置

公共空间的建设对于消解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分化,加强社区融合具有明显的意义,对于社区内部来说同样如此。“新城市主义者”强调在社区内设计公共空间,形成公共中心,而其他建筑都围绕该中心配置。社区中既应该有多种开阔空间,如小广场、绿地、小公园等,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高其使用率,也可以建立一些过渡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设立休闲区、游戏区、观赏区等。对于室内公共空间来说,在有条件的中档以上社区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会所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增加对外开放程度,对有能力且有意愿来活动与消费的其它档次社区的居民也应该准许进入,并给予同等待遇。中档以下社区应该在当地政府部门,如街道、居委会等组织的扶持下,主要由社区自主建设和自主管理。

此外,作为新型的社区,公共空间的社区网路普及化对于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显然,“建设网络社区最根本的挑战在于遵循社会平等原则安排获取信息的机会,不能采用扩大富有者特权、加剧贫困者边缘化的做法”。当然,社区网络的建设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等因素,但作为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者至少应该在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等方面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3.5 多种出行方式的有效结合

从“新城市主义”的连个主要模式可以看出其对步行与公共交通方式的偏重,“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19世纪西方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步行社区”设计,提倡人们以步行为主,社区中的道路系统、居住布局、服务设施等都为步行者提供方便。公交系统也尽可能设计在人们步行距离以内。对居住分化问题而言,提倡围绕步行与公共交通主导方式,来形成网格状道路系统的意义在于增加人们在室外逗留的时间和直接接触的机会,为促进更有效的互动提供更多可能。但是从现实来看,城市居民对私家车的购买欲望和能力都在快速上升,因而,比较现实的做法实在步行、公交、私家车极其它方式之间形成均衡关系,如增加公交的路线、班次与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道路设计上考虑到行人步行的安全,并且提高道路本身的“乐趣”,增设道路景观;增加道路两边的公共设施,如小型商业设施、小广场及其它可供休憩赏玩的空间等。

3.6 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新城市主义”的一个重要诉求。“新城市主义者”明确指出,应该禁止对社区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切割、开发或改变用途。这无疑也切中了当前国内居住空间分化的要害。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明显影响公众生活质量的自然环境必须严格规定公有共享,尤其逐步取消在土地拍卖过程中将自然资源附带租售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利用环境保护组织、土地保护组织等进行监督以防止破坏环境”。结语

毫无疑问,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与日益深化的阶层分化趋势,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将更为凸显。本研究结合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从社区规划设计层面进行的讨论只是一种尝试性努力,还有必要从政府政策调控以及区域整合与管治等层面展开新的探究,此不赘述。居住社区空间分化与排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地理现象,亟需从空间——社会统一的视角切入,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析,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命题。

梵瑞国际,梵瑞建筑,梵瑞设计, ,建筑设计公司,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

第四篇: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

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启迪

成都作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西部地区重要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它的发展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整体进步,受到众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的重视。本次成都市提出的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成都朝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重要步骤,也为其他城市塑造城市特色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代田园城市”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结合一些国际上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前瞻性地建设成都。下面笔者结合新城市主义的理念,结合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提出了一下5点思考。

1、注重合理的城市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

20世纪20年代,当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

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时,许多美国人开始憧憬田园生活,于是纷纷迁往郊区居住,以拥有更加安全、宽松和亲近田园的住宅环境。然而这也造成了城市无效扩张,郊区的无序蔓延,给美国后来的城市化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

面对无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新城市主义营运而生,主张限制城市规模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建筑密度遏制城市无度蔓延。基于美国城市发展的教训,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时一定要合理把握城市的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具体而言需要做到:第一,在全域成都规划的指导下,未来成都既不是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向四周“摊大饼”的均质发展,也不是星罗棋布的分散发展,而是以交通网络连接的城镇走廊(密集发展区)与乡村协调同步发展;第二,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想结合,协调互补,防止各自为政、相互冲突的老大难问题出现;第三,严格保护非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林土地。同时,合理控制城市边界扩张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有效的规划可以很好地控制未来“城中村”的产生,对成都实现城乡一体的长远目标具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注重合理的城市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对于成都而言势在必行。

2、创建和谐融洽的新型社区,回归传统邻里关系

现代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活特点也造

成了居民之间人际关系冷漠、“人情味”缺乏,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城市主义一个重要的理念便在于对城市发展中人的情感和需求的理解,建设有人情味的城市家园。这一理念最好的体现在于TND模式的社区打造, TND模式的重点在于传统城市邻里空间的重塑,用于社区和邻里层面的开发,该模式打破现代城市体系中简单化的功能分区,回归传统的社区邻里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

因此,结合新城市主义,成都市在未来的社区的打造中应该注

意:第一,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 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基础;第二,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 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可识别场所的关键;第三,通过保持社 区中人的多样性,及增加社区间人与人的联系与互动,减弱社会的 贫富隔离、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冲击力。

3、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思想,城市的发

展总是先会经过单纯以经济为中心,慢慢开始注重城市居民———城市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的发展。新城市主义主张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公平和公共福利的提供。新城市主义者们之所以对人的全面发展如此重视,原因在于人的发展毫无疑问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成都作为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之下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给成都市的启迪在于:第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注重公众的参与;第二,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三,理解与关注城市发展中人的情感和需求的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在规模逐步扩大,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原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正遭到破坏和减少,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城市的物理环境也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新城市主义主张城市建设应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这是对原有工业化阶段城市盲目追求经济目标的反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因此也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成都获批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要达到“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成都依旧任重道远,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需要做到:第一,实现城市与林盘、田园、山林、水体等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体现相融性;第二,生态为本,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之一;第三,城市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

5、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也显得日益 拥挤和堵塞,加之郊区的无序建设,也使得道路体系的设计显得不 够合理,因此城市的交通负荷量日益加大,城市显得拥堵不堪,这

已然成为“城市病”的一部分。面对交通的拥挤,城市的规划者们一次又一次的拓宽道路,修建立交,通过车流分散来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确实有效的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另一方面,道路条件的改善又激发了更多城市居民购买汽车的欲望,一段时间之后,城市拥堵恢复如初,因此道路的改善并未很好地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新城市主义者们注意到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日益增加的汽车数量,要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必须要控制汽车数量。同时为了不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新城市主义者们提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并由此提出了城市交通建设的“TOD”模式。如今,成都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被广大居民所诟病,成为了成都市未来发展的一个软肋所在,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成都一方面需要更好地改造和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以地铁、轻轨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严格控制小汽车牌照的发放,控制机动车的行驶,使城市居民在通勤的时间上能够大幅度的减小,这才能实现成都更好的发展。

四、总 结

新城市主义在诞生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就已经获得大范围的 认可和支持,体现出了理论本身强大的生命力。新城市主义很好

地克服了边缘城市主义带来的诸如交通拥挤、城市蔓延、中心城市衰落、人情味欠缺的弊端,重新树立了可持续的,以人文本的、与科技融洽结合的新理念。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和借鉴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在城市边界、社区打造、居民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公共交通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相信不久的未来,成都一定会成为我国西部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五篇:新城市主义和社区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和社区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启迪 ——新城市主义创始人Peter

Calthorpe(美)先生访谈录

作者: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交日期:2005-07-28 提交者:wauda

文章来源:无

如转载本文,请注明转自: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www.xiexiebang.community)。在美国人的眼中,可以步行的社区是个稀罕事;而在中国人看来,可以步行的社区太平常了。第二件是“多样化”(Diverse)。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这样,多样化既与人口相关,也与土地使用相关。可以步行和多样化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多样化,我们就不会有可以步行的社区;反过来,如果一个社区大到步行不可及的程度,那么,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使用一定是单一的。当我们在中国做项目时,我们感到中国人做的规划从根本上与“新城市主义”没有矛盾。他们考虑到了步行,街区和人的尺度。但是,问题出在建筑物设计上,它从一开始就不注意适合人的尺度。

叶: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宽马路的问题,制定了减小马路宽度的政策。

Peter:如果你要减小马路宽度,你必须设计一个由不同等级道路组成的路网,以便道路畅通。观察传统城市的形式,你会发现每条马路承担的流量并不大,而且,更接近人的尺度。

叶:就你的经验而言,新城市主义是否可以帮助中国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走弯路?

Peter: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已经在中国有所应用。新城市主义也关注详细规划,例如,建筑怎样与道路相接,建筑的性质与尺度。你已经注意到,中国和美国的建筑一样现代,一样神奇。但是,你们真的需要开始注意人的尺度。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把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应用于中国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形态是另一个挑战,同时,应该注意到,新城市主义可能是在中国规划低人口密度的城镇时的一个选择。

叶:数百万的流动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我想有着十分相近的情况。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技术要求,你认为,在你的城市社区理论里面,是怎样考虑流动人口的问题的?

Peter:你只要注意到洛杉矶的发展,你会发现,美国人许多年以来面对与你们同样的问题。当我在写《区域城市》这本书时,我注意到北京已经有了一个交通网络,它把城市中心与城镇联系起来。另外,北京还有地铁和城铁,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你在街巷层次上去观察北京的城市景观时,你会发现许多与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相悖之处。我想,新城市主义对街巷层次上的城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叶:你看到中国自行车很多,你认为中国应该提倡自行车交通吗?是否有必要为自行车研究特殊的道路系统?

Peter:我想,考虑到中国自行车的规模,中国城市的自行车的道路系统不应该像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我想,那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已经有了汽车道,人行道,它们既混合在一起,又各行其道。自行车的使用如此重要,所以,它有权力使用部分汽车道,而不一定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

叶:有人说,市场基本上决定了产品,或者说房地产决定了城市发展。到底是谁主导发展的趋势,政府还是开发商?在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如何取得一致,美国有什么现实的经验吗?

Peter:我想,政府和开发商都必须参与城市发展。不能简单的鼓励一边而排斥另一边。政府的规划应当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框架,建立标准,并在规划中留有余地,以便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城市。我认为,政府和开发商从不同的方向上在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需要两种风格。叶齐茂

下载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有哪些启迪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有哪些启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万科与新城市主义

    万科城:新城市主义“四重奏” “车轮生活”四大方式近40年来,美国有60%人生活在郊区,而城市人口增长不到50%。美国多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有效地解决了人口剧增而引发的城市交通......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小编整理)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摘要: 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1 引......

    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

    新城市主义 当代的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社会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人口膨胀、城市建筑(特别是住宅)高密度发展,高速运载系统与大量人口需求对社会和......

    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目录 摘要。。。。。。。。。。。。。。。。。。。。。。。。。。。。。。。。。。01 新城市规划背景。。。。。。。。。。。。。。。。。。。......

    中豪: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践行者

    中豪: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践行者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城市主义”运动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个新梦想。作为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大......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进入深圳视野详解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进入深圳视野 上传:2004-4-5 浏览:68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