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4: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16: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文献4: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文献4: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篇:阅读文献4: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阅读文献4:《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Planning the Good Community: New Urban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作者:吉尔·格兰特(Jill Grant)/译者:叶齐茂,倪晓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文章结构

2.作者简介

吉尔·格兰特是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规划学院院长。

3.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索新城市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背景,考察新城市方式的兴起。第二部分通过挖掘若干个国家使用新城市方式的经验,分析实践中的新城市。第三部分思考新城市主义的前景和新城市方式的未来。

第一章引入新城市主义的概念,试图解释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规划特征。第二章探索规划理论如何讨论城市形式和社区特征。第三章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及其宣言。

第四章讨论新城市主义在美国的影响。第五章考察了新城市主义和新城市方式如何被欧洲接受。第六章考察了东亚地区的新城市方式,特别是日本,研究新城市主义与日本的城市经验。第七章解释了新城市主义在加拿大的影响。

第八章试图探索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九章讨论了新城市主义的命运。总之,全书对新城市主义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基本梳理,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地评价与批判。并认为“好的设计不能医治病患的社会”,新城市主义并未真正地批判我们社区或生活方式,而是通过简单的设计原则来建设优美的建筑环境来粉饰当代城市社会的太平。而规划师在社区营造中的作用并没有规划师行业所认为的那么有力。并给出预测:“新城市主义思潮只是承诺了建设优美的城市形式,而没有承诺以社会或政治改革来创造良好的社区”。

4.原文摘录

规划实践内在于依靠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之中。(P.XIV)

我们可以把规划观念传播到全世界,但是,我们不能控制世界其他地方人们使用这些观念的方式。(P.XV)

我们把规划想象得太有权力了,以致超出了它在当代文化中所能具有的地位。(P.XV)

好的设计不能医治病患的社会。(P.XV)

新城市主义并没有真正批判我们的社区或生活方式,而是通过建设优美的建筑环境来粉饰当代城市社会的太平。(P.XV)

规划的主导理论反映了它们试图影响的那个社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而实践则通常关注地方传统和解决地方问题。(P.XVI)

历史最终可能会揭示出新城市主义的弱点:即新城市主义思潮只是承诺了建设优美的城市形式,而没有承诺以社会或政治改革来创造好社区。(P.XVIII)

新城市主义包括了有关城市形式和开发的思维方式。新城市主义方式从最美丽和最成功的城市那里吸取历史的经验,肯定了紧凑的形式、混合使用、可以步行和相对自我包含的社区。新城市主义反对汽车导向开发,而倡导传统建筑和建筑模式以满足步行的需要,以创造鲜明的城市标志。(P.3)

新城市主义有着环境决定论或空间决定论的色彩(哈维,1997)。(P.6)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标签,这些新城市主义方式分享一些共同的原则:精致混合使用、混合住宅类型、紧凑型布局、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步行友好的街道景观、明确的中心和边缘、多种交通选择模式。(P.7)

现代主义派占上风时期所形成的郊区产生了长期的健康和经济潜力,而梳妆打扮出来的当代郊区实际上遮掩了持续的不公正和不可持续的行为。(P.8)

在寻找古典形式的“永恒方面”中,新城市主义很少考虑他们所挖掘的原则植根于其中的那些文化和社会背景。(P.9)

当代的经验和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不可避免地约束我们队历史的理解,我们不是在白纸上写历史,而是在一张我们所了解和喜好的纸上写历史。(P.9)

在一个好的设计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P.9)

建筑学(考古学)的记录反映了区域风格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材料、功能、社会秩序、经济、气候、宗教和价值观念相联系。(P.9)

设计承担一种重大责任,那就是在设计中体现文化。(P.12)

这就意味着说,大众缺乏能力去认识他们所说的文化品质,必须依靠设计师的经验来对大众做启蒙。(P.12)

理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对可能性提供导向,规范伦理行为。(P.12)

„„新城市主义理论最明显的起源还是简·雅各布斯和利昂·克里尔的工作。(P.13)

„„当代规划理论采用了三种模式:交流或合作模式;新城市主义和新传统方式;政治经济模式。第一种方式关注过程,第二种方式注重设计的结果,第三种方式集中在平等的结果。这些理论让我们看到了多种不同的好社区模式:第一个地方,社会公正得到了落实;第二个地方,环境优美;第三个地方,人人平等(法因斯坦,2000)。(P.14)

城市是权力和控制的空间。(P.14)

规划师一般同意,好的实践依赖于公开和诚实的交流和民主过程。(P.15)

„„有关好城市的理论应该是简单的,具有弹性的,容易使用的(凯文·林奇,1981)。(P.15)

以设计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倾向于勉强地明确支配利益集团对城市形式的时空要求。(P.17)

对于新城市主义者来讲,规划师的角色不只是一个组织者,他应当担当起社区的领导角色。(P.17)

„„改变权力关系是实现好社区的一种战略。(P.20)

新城市主义者认定了空间特征上的问题,而不认为产生这些空间特征问题的社会制度。(P.20)

空间的使用者以好的行为作为使用这个空间的前提,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人会看见他们的。(P.21)

„„好城市就是允许它的市民们自我实现。(P.21)

一个好居住区可以允许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它的居民的生存,增加那里时空连接的意义,允许或激励个人的成长(凯文·林奇,1981)。(P.21)

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同一种形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P.23)

郊区的理想是,城里人住了乡村住宅——自然却没有泥土(希拉,沃恩,2003)。(P.34)

„„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些观念与田园城市的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20世纪的主流规划原则(巴尼特,Barnett,1986)。(P.36)

„„英国的实践表明,霍华德许多最初的田园城市观念都得到了执行:限制城市扩张的绿带,混合使用的全新社区,建设在公有土地上的社会住宅。„„这些地方缺少霍华德所主张的独立性。„„霍华德所设想的田园城市的社会学基础荡然无存。(P.37)

二战后城市发展的主流意识崇尚不同功能的用地分割开来,把私人汽车看成是自由、流动和选择的载体。(P.37)

那些认为乡村景观代表了美与宁静的人们主张把绿色的空间与城市结合起来。田园城市的理论许诺有效地把自然和文化综合起来,但是,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田园城市实践却导致了既不是自然的景观,也不是积极的文化符号的那种郊区。(P.38)

景观生态学的倡导者把自然和文化综合地理解为人类和景观并存的过程。(P.41)

规划和分区规划把贫穷社会阶层分离出去,集中起来,从而导致了标准化的丑陋风貌。(P.45)

对新城市主义者来讲,设计是问题,也是问题的解决。(P.45)现代主义派提出革新建筑技术,新城市主义乐于做历史建筑保护和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和材料。(P.46)

合理建筑的原则包括,把历史的中心看作是集体生活的缩影,把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形式中的一个组织因素来使用,研究类型和形态,以此作为先例,重新创作公共场所,重新构造街道、广场和街区这些基本要素。(P.47)

公共空间是所有新城市主义方法关注核心。(P.50)

住宅的前廊构成一个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以增强社区的社会交往。(P.51)

可视性、采光、开放、有序、协调、人的尺度、连接和易于辨认都是城市设计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取向。(P.52)

„„这个公交枢纽具有一个现实城镇的基本性质:步行规模、明确的中心和边缘,土地使用和人口成分混合,确定的公共空间(卡尔索普,1993)。(P.53)

公交导向设计要求土地混合使用、住宅类型混合(与公交枢纽的距离关系来做布局规划)、布局紧凑、可以步行的街道、沿交通走廊布置的商业中心、功能齐备的公交系统、开放空间网络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卡尔索普还主张,建立城市增长边界,以阻止城市向乡村地区的无尽蔓延。(P.53)

精明增长的理论认为,如果增长得到适当管理,使用正确的原则,那么,增长可以有助于产生比较好的社区。(P.57)

无论是田园城市理论还是新城市主义,它们都忽略了产生城市问题和城市模式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P.59)

„„为了避免街区衰退和重新推行积极的行为,尽可能把经济住宅与“市场价格的住宅混合起来”(杜安伊,2000)。(P.62)

有时,新城市主义项目实际上成为了社会富裕阶层的单一城市居住区,以致社会差距不是因此而被减至最小,反倒是加剧了。(P.62)

„„新城市主义者希望通过优良的设计和布置公共空间来产生社区的意义。(P.63)

„„具有社会阶层同质性的社区常常比起那些具有社会阶层异质性的社区,社区意识更强„„塔伦从这个问题的核心里发现了三个社会目标:社会多样性,可接近性和地方标志(塔伦,2001)。(P.63)

„„适当的设计代表了一种共同利益,它通过提供人们进行相互交往的地方来支撑社区(塔伦,2001)。(P.64)

规划包括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未来,思考我们希望生活其中的场所。(P.65)

我们可以称新城市主义为“传统化的现代主义派”,而不能认为新城市主义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复归。(P.69)

不夸张地讲,新城市主义已经成为美国国家范围的设计思潮,而精明增长已经成为美国国家范围的政治思潮。(P.74)

„„但是,单靠设计是不可能改变出行模式或社会混合的问题。(P.80)

新城市主义的许多要素源自欧洲城市的模式。(P.95)

紧凑型城市理论提出,以一定密度在一个确定边界内的增长比蔓延式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新城市主义思潮接受了紧凑型城市的逻辑,同时提出了有效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它。(P.101)

韦莱(2004)提出,国家之间的差异可能限制了新城市主义思潮在欧洲的统一:不同组织的分离消耗了传递清晰信息的能力。(P.103)

„„欧洲新城市主义方式的基本特征更接近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社区,而不是像美国新城市主义那样强调设计方法。(P.112)

人口和文化因素使得紧凑城市的目标难以实现。„„追求较高密度的战略可能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欧洲正经历着圈起来开发的错误倾向。(P.113)

„„专业人士可能吧传统村庄浪漫化了,对于地方居民来讲,村庄可能代表了缺少选择性和流动性,他们希望避免这些。不能指望好的设计去消除阶级差异。(P.115)

„„亚洲城市在微观层次上具有多样性,而在城市层次上讲,却是相似的(Heikkila,Griffin,1995)。(P.117)

城市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交流,明确地表达了文化的意义,揭示了一个社会潜在的结构。”城市形式揭示出文化价值和意义。(P.117)

西方人把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紧凑型城市布局看作是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好城市的基本要素,而亚洲城市的现实提醒我们,提高密度并非当代城市发展的普遍原则。(P.118)

亚洲的经验表明,好的社区可能是紧凑的,但是,好的社区还是需要清洁、绿色和参与。(P.118)

中国人的新城市模式是坚定不移的现代主义派:在急于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十分有限地注意到西方设计师所提出的好城市形式这类问题。(P.120)

街道不需要“明确”,因为街道只限于了解它们的人来使用。小街道与私人居住空间相连;陌生人在那里并没有空间。对于日本人来讲,街道构成一种公共空间的概念完全是奇谈怪论,而这个概念却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P.131)

„„他们(这里指亚洲人)不可能像北美和欧洲人那样,开展历史遗产和传统城市的保护,形成一个那样规模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新城市主义可能从东方城市特征中汲取一些原则,但是,新城市主义不可能有效地解释蕴藏在东方城市形式中的文化价值和行为。(P.132)

新城市主义原则在加拿大的应用有时包括了进口别人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采用地方特征的概念在转换过程中丧失掉了。(P.141)

„„不要简单地使用缺乏细节和不精确的复制等手段来实现“旧”风格(马克姆,2003)。(P.143)

一般来讲,那些最具新城市主义特征的郊区也是住宅最昂贵的地区。„„到目前为止,新城市主义项目并没有改变私家车的使用模式。„„通过新城市主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长期坚持避开绿地和对褐色土地做再开发的方针。„„社会混合相当困难。„„新城市主义的场地规划方案很难打动那些增长缓慢或没有增长的地区。„„实现平等和可承受性在加拿大依然是个梦想,而不是新城市主义项目或其他开发项目的现实的规划实践(以上是新城市主义在加拿大所面临的挑战)。(P.149~P.151)

主要市场还对新城市主义感兴趣,开发商自然还会继续使用它。(P.151)

„„探索性的实践暴露出新城市主义(如执行新城市主义规划的规划范式)在许多关键方面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而这些方面都是规划理论认为社区应当关注的。(P.155)

新城市形式的倡导者的确陷入了“好的形体形式在产生好的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类救世箴言”之中(皮亚托克,2000)。(P.155)

与新城市主义的实践者相比,新城市主义的学术人士,„„,提出了一个十分谨慎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设计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好的设计能够创造出支持正面社会环境的背景。不同于环境决定论,他们谈论环境的可承受性。(P.155)

„„新传统规划谈论多样性,但不履行。虽然号召弹性和因地制宜,我们所能见到的却是潜在的一致性战略„„(Stadon,1997)。(P.156)

„„景观的意义是通过占有它的那些人们的符号性相会作用而产生的,它是社会构造的。(P.157)

新城市主义可能创造了美丽的地方,而这些美丽缺少灵魂。(P.157)

解决方案似乎同样简单:新的设计标准可以消除蔓延,避免蔓延的反社会特征。当然,这种简化忽略了当代城市问题的复杂性。这种简化也同样排除了地方那些需要关注的特殊问题,追求普遍的解决办法。(P.158)

„„新城市主义规划可能被开发商削减到只剩下若干因素,他们使用这些孤立出来的因素作为卖点和开发市场。(P.159)

„„新城市主义能够使用较少的土地和混合住宅单元,来提供更多的经济住宅。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几个新城市主义项目证明它们是经济的。(P.159)

好的社区将要求收入均衡分布、适当的财政或政府干预,以及优秀的设计。(P.160)

„„社区好与不好与社区是否给居民提供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场所有关„„(P.160)

为了保持竞争性,有些比较老的城镇中心地区也转向了新城市主义项目,使用最新零售建筑风格去替代焦躁的地方特征。(P.161)

„„他们(指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当代城市是一个不真实的样板,因为它们失去了城市的本质特征。(P.160)„„新城市主义项目缺少真正城镇的那种多样性和复杂性。(P.162)

在设计专业会议上,地方官员、社区居民和设计师一起讨论社区发展的远景。„„同时,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把市民参与限制在一定层次上,因为,他们担心地方上的人会反对这个项目,担心新城市主义难以容纳广泛的多样性。(P.162)

„„但是,它们(新城市主义项目)很少表达通过再开发项目,改善贫穷人口的生活的愿景。(P.166)

集中关注建筑环境和改善房地产价值可能使新城市主义者忽视了贫穷家庭的迁移和对原来社区干扰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无家可归者的增加是后现代城市的一个现实问题,新城市主义倡导者置若罔闻。相反,对城市复苏的描述集中在把可以纳税的人群带回了城市核心区。„„这些项目通过接近而推进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能力,它们依然在社会中保留着穷人的孤岛。(P.167)

新城市主义试图整体、包容、整合地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希望找到综合的解决办法,以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创造良好的生活场所(博勒加德,2002)。(P.168)

按照新传统原则开发后的评估显示,建筑商的确保护了这个场地的大部分环境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项目都反映出相同的环境责任意识。(P.168)

大部分新城市主义开发还是在绿色场地里进行的,它们把农田、荒漠或林地开发成为居住区。(P.168)

许多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似乎从本质上把可持续性看作是一个设计问题。他们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似乎太浅薄或太简单了。(P.169)

我们的社会从根本上是不可持续的,新城市主义方式几乎不能改变这个事实。(P.169)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能够提供的好社区能够满足下一代人的需要以及我们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不断受到评论的开放城市,一个具有潜力去反映变化的城市。(P.170)

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建设了本质上服务于城市精英和那些依赖城市开发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的社区。(P.170)

„„如果规划是“空间伦理”的一种形式的话,那么,我们必须在制定我们的设计指南和规划规则时考虑隐藏其中的价值观念(厄普顿,2002)。(P.171)

新城市主义倡导者还主张,好的规范能够保证环境支持积极向上的行为。(P.173)

„„城市形式如同大门和边界,也如同纪念性建筑物的轴线或对称,它能够传递隐含的权力的信息(凯文·林奇,1981)。(P.173)

好的公共场所一定具有实施完全监控的机会。(P.173)

新城市主义可能会有一些长命的观念,那是因为它成为开发商出售住宅的市场卖点。最终,历史可能会揭示出新城市主义方式的弱点:即只是对城市形式作出承诺,而没有对创造好社区的社会或政治改革作出承诺。(P.178)

通过紧凑的开发形式,新城市主义可能保留了城市之外的土地和资源,而高强度开发也影响了地方环境。(P.180)

这些建筑出现了聚乙烯材料的院墙,没有功能的前廊,假阳台和假天窗,这些都破坏了这个思潮的诚信度,而新城市主义思潮强调可信的城市环境。(P.180)

„„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可能把专业讨论中使用的新城市主义概念和术语用来作为一种资本来争取项目的批准(比达尔夫,2003b)。(P.181)

“如同以前的城市更新一样,这些再开发并不是为了增加内城街区的实力,而是为了把那里的居民撵走”(Milgrom,2002)。(P.181)

场所是可以附加社会标志的东西,也是能够通过建设而形成安全意义的地方。场所的美学创造出具有特殊性的地方意义,所以存在使场所具有独特性和具有独特符号价值的需求(布林德利,2003)。(P.182)

„„产生社区地方意义的任何愿望必须考虑到社区居民实际居于其中的社会网络。„„社区的意义通过社区居民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P.183)

„„新城市主义项目所提供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所欣赏的建筑环境,他们的社区概念本身具有与城市形式相关的特殊原则。(P.184)

在规划和设计职业中,认为我们自己的行动具有改变人们行为的巨大潜力的看法是一场职业灾难。(P.184)

他们(指新城市主义者)从属性上把存在的问题定义为技术的问题,而不是社会的,确信他们可以通过设计技巧而实现社会目标。(P.184)

如果新城市主义项目果真在社区居民间创造了某种共同性,那也是因为购买这个产品的人们同属一个社会阶层。(P.184)

„„“建设一个社区绝不像修建廊道和请客吃饭那样简单,它需要时间。”(弗朗茨,柯林斯,1999)即使社区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培育,也不能保证就一定可以创造出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社区来。(P.184)

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承认问题是复杂的,但是,他们常常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寻求简单的战略,有时甚至只是一种愿景,来指导开发。„„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推广城市形式,而他们正在建设郊区大院。„„矛盾是这些开发起源于限制蔓延,而实际上却容纳了在边缘地区的增长(齐默尔曼,2001)。„„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寻求民主的社区和平等的社会愿景,但是,他们吸引的却是精英消费者。„„新城市主义方式呼唤结束单调和千城一面的郊区,但是,它又编制新的规范来实现新的千城一面。„„新城市主义使用普遍的和永恒设计原则这类概念,但是,它又确认需要专业设计师来建立开发参数。„„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个矛盾的命题,设计师的角色比识别和执行自然存在的秩序更重要。„„新城市主义倡导者赞颂公共场所,但是,他们却在创造私人的景观。„„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却建设了相似的新一代规划单元。他们推行城镇中心,但是,他们的新的项目一般形成了与老商业区相竞争的局面,潜在地破坏了这些老商业区的活力(以上是作者批判的新城市主义的矛盾)。(P.186~187)

在新城市计划的目标和城市构造的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空白。(P.187)

规划师不能在雇用我们的组织、经济和社会中独立工作(规划师的角色)。(P.193)

新城市主义搁置了许多关键论题,如权力、交流、大规模空间模式。(P.195)

新城市主义者致力于合作是为了产生地方设计方案,而规划理论家寻求使用合作方法把现存的权力转移给地方居民。(P.196)

新城市主义者把空间看做是一种可以操纵的容器,社会活动在那里发生,它也是一种产品,可以提升房地产的价值。(P.196)

从规划理论的角度看,新城市主义思潮简化了或忽略了实践中的困难问题。在如何容纳城市发展上,新城市主义表现出为权力服务。(P.197)

理论不同于规划师日常所面临的问题,理论有一种坏习惯,通常把问题弄得似乎十分复杂,难以应对„„(P.197)

城市环境的需要在变化,设计必须去适应。(P.197)

适当的政策和规则能够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有效形体形式的场所:它是好社区的适当容器。(P.198)

迄今为止的实践没有提供多少证据证明,新城市主义能够产生好社区所必须具有的社会和经济成分。(P.198)

好社区概念中可能具有共性的是,好色去居民的心和体的状态,而不是社区街道和广场的形状。即是说,在一个好社区中,人们是健康的、幸福的和充满活力的。(P.199)

„„每一个区域,也许每一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和问题,它必须找到面对特殊挑战的独立战略。(P.199)

规划职业的性质是,帮助社区应对正在变化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倾向。(P.200)

回不回到传统是另一件事。但是,首先要去考察了解你们的城市传统,不要忘记了你们城市的过去。„„我担心你们进口了太多的外国建筑产品(Christoph Kohl,2004访谈)。(P.242)

5.启

读研一年多以来,阅读了一些新城市主义的著作,对其中的思想有一些皮毛式的了解。再加上后现代主义对多样性、综合性的推崇,以及中国目前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重视,对新城市主义批判的学术著作进行了阅读。这本著作是从一个规划教育者的角度来写新城市主义的,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理论深度。分析美国和欧洲城镇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并对亚洲城镇进行了考察,可能限于版面,这种分析还是非常不足的。作者对新城市主义的源头、诞生、发展以及未来作了较为详尽与客观地评述,可以为了解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批判作一定参考。

作者的观点是,新城市主义仅仅作为一种思潮,就如同田园城市、现代主义一样,并未有太多的理论,亦即,新城市主义是面对社区实践的。但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提出的愿景与实践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局面,这是由于新城市主义倡导者面对的是各种权力主体,由此,作者指出了规划根本就没有规划者宣称的那么重要,在社区实践中,未有其所期望的权力位置。

作者还认为单靠物质环境的设计是无法医治病患的社会的,加上新城市主义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这种新城市愿景并不能在实践中达成,按作者的话说就是用愿景来指导规划。可以说,新城市主义的成功与失败是并存的,而为了求得实践和思潮的生存,其倡导者必须采取折中主义的态度,从而与其初衷原则不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驰。

本书是一本叙述性加评述性的著作,虽然一条作者的观念主线贯穿其中,但是作者并未提出解决新城市主义思想与实践矛盾的方法。我们在吸收新城市主义思想时,应该注意自己城镇的历史和背景,进口大量理论的同时,也进口了外来的文化。新城市主义将传统城镇的优质性原则提取出来,创造了普遍的简单易行的设计规范,但运用这些规范必须考虑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并考虑其规范或设计原则的原型,结合自身历史文化等特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运用。

可能有些新城市主义原则并未完全应用,或选择其中几点原则,这是市场所决定的,无可厚非。至于其产生的效果是南辕北辙还是马到成功,并没有定论。规划师是一个调试空间形式和社会的职业,并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而现今的情况可能是,在国内,规划师将自己的地位看得过于重要了,而事实上并未有那么重要,也没有发生那么重要的作用。按照新城市主义原则的来源,起着重要作用的应该是这些传统城市中的优秀本质而不是规划师这个角色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本书的观点和其中所引用的大量对新城市主义的批判,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头脑,并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念,适当取舍。当我们在进口大量理论的时候,应该懂得去消化,正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低弥,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考虑其时间的作用。从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中去寻求城镇优秀本质,并在设计中加以运用,结合现代技术,表现出城市的真实性和市民的可承受性。

第二篇: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摘要: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在历史上看新城市主义理论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一条优越的发展之路,为很多城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基于该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社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社区 问题

0.引言

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由于社区直接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区问题变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已经走向成熟,对于众多城市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关于社区方面的内容更是引导了现如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潮流,因此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社区存在的问题。

1.新城市主义理论

1.1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发展走在世界其他城市的前面。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由于市中心整体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中的部分居民逐步向环境质量高且地价较低的郊区搬迁,产生了城市蔓延的现象。这样的一种城市蔓延进一步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种蔓延实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而土地的粗放式利用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空间上的蔓延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同时增加了大量的通勤交通,进而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人口与就业的流动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面对上面的一些列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建筑师及规划师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来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由此产生了新城市主义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其核心内容即通过城市的紧凑、集约发展,来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的趋势,同时增强基础设施的可利用性,建设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社区环境。1.2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及策略

新城市主义理论其实就是指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公共交通的综合发展,提升各种设施的利用效率,该理论主要就是追求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所要到达的目标和相应的策略分为以下几点。1.2.1土地的混合开发利用 就土地利用方面,新城市主义理论追求高密度、高混合度的土地开发模式,强调在社区范围内多种功能共生的特性,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区的范围内通过步行的方式进行,进而减少了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通勤带来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一点来说,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主要利用小尺度的邻里、多家庭住宅、尺度宜人的街道和底层商业等设计手法,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宽路、环路和尽端路的现象,加强内部的交通联系。1.2.2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特别注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寄希望于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这样才能使居民更好地生活,更愿意在社区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的必要活动。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步行范围)合理布置商业、文体、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提升这些设施的服务水平,使其较社区外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具有吸引力。

1.2.3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

美国在二战后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社会空间隔离、邻里冷漠以及住房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加追求社区范围内社会群体的多远混合,追求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为了能够达到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在社区中划分不同开发密度地块,把独栋住宅、多家庭住宅以及集合公寓住宅等混合起来,提供多种住房,同时在社区内部设置满足各种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排斥低收入者,此外还应增加居民交流的空间和场地,增进不同人群的交流,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2.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上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和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国社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2.1土地功能的单一化

现阶段,在我国的社区中,土地的混合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功能上较为单一,在老城区中这种现象还不是非常明显,但在城市新区的社区中这种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城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社区居民的工作、居住、购物、休闲等的活动地点常常分布比较分散,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城市中的交通负荷,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社区应有的功能效应。产生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土地的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的开发建设应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居民就业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而在我国这几方面的错位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功能的单一化,进而导致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2.2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低下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而在我国,有些社区(如新城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经常出现设施空置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首先由于设施布局的不合理性,有的设施过于偏僻使得居民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而有的设施介于社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不同社区的共有设施,进而降低了服务水平,同时对于设施的维护不力也是产生设施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2.3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隔离现象

在我国城市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社区之间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这使得不同社区之间的社会群体异质化,而社区内部同质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进一步产生了社会空间隔离的问题,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社区本身并不具备排斥不同群体的特性,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也倡导社区内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因此社区内应当是多元融合的现象。而在我国产生社区间社会空间隔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开发建设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社区间的价格存在差异,而这种价格差异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居住在不同的社区内,同时在社区内部存在着住宅类型的单一化,别墅、高档住宅、经济适用房等不能在同一社区内存在,这也就失去了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物质基础。

3.展望

新城市主义理论自提出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诸多实践已经证明其理论的实用性与合理性,而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看,各种问题的背景及产生的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很好地引入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当中来,利用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及核心要点来解决我们国家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毕竟时代背景和国家性质不同,因此在引入利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际城市规划,2002(17).[2]刘铨.关于“新城市主义”的批判性思考[J].建筑师,2006(3).[3]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际城市规划,2000(15).[4]唐相龙.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J].城市问题,2008(1).[5]宋彦.美国新城市主义规划运动再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3(1).[6]郑晓东.从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谈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4(11).

第三篇: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精选)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

在1982年,利昂*克里尔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一次发言中怒斥了现代主义派。利昂说,如果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领导,他会把那些学会给予现代主义派建筑师的褒奖全都糊上水泥,因为他认为正是这些现代主义派建筑师摧毁了欧洲的城市和文化。20年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果然选举出来一个倡导新城市主义方式的主席,英国政府承诺他会全心全意地返璞“城市振兴”。而后,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信念发生了转变,现代主义派正在被一种在历史中去寻找灵感的新城市主义所替代,新城市主义变得时髦起来。

新城市主义包括了有关城市形式和开发的新思维方式。新城市主义方式从最美丽和最成功的城市那里吸取历史的经验,肯定了紧凑型的形式、混合使用、可以步行和相对自我包含的社区。新城市主义反对汽车导向的开发,而提倡传统建筑和建筑模式以满足步行的需要,创造鲜明的城市标志。总而言之,在现代主义派已经深刻影响了城市形式的时代,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描绘了一幅好社区的新形象。

新城市主义引起人们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它主张古为今用,相互借鉴。从古典的欧洲城市、美国20世纪早期的那些怡人的民族街区到小城镇,这些特殊文化历史的产物都成为新城市主义的灵感之源。新城市主义的参与者已经制定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普适原则,没有地点和时间的约束。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城市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已经和新城市主义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国际范围内,使用新城市主义方式获得了各方的支持。

新城市主义创造好场所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组修正了的公共政策和政府管理方式。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式对现代城市为题的一种反应。它发现管理那些受到谴责的城市发展的规则本身存在问题。这样,当新城市主义制定一组原则来指导城市建设时,它实际上也正在倡导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对城市形式的管理。对新城市主义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来自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社区:这类思潮多产生于1980年代的中后期。这种从环境出发的思潮要求改变生活方式,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保护后一代人的发展机会。

新城市主义的方式有以下四种,分别是传统街区设计,公交导向的设计,城市村庄,精明增长。这四种方式分别有不同元素,传统街区设计这一模式集中在地方或者古建筑上;公交导向的设计师集中在与区域相连接的公共枢纽上;城市村庄更为强调自足(住宅和工作的混合)和褐色土地(褐色土地是城市工业化进程遗留的产物,是闲置的、废弃的、通常被污染的土地)的再开发;精明增长是在推进变革时增加政府政策和各类优惠的政策。而这四种方式在社区设计上的共同元素是混合使用、住宅类型的混合、紧凑的形式、可以步行的环境(400米半径)、可供选择的交通模式、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高质量的城市设计、中心区用于商业和市政服务、明确的边缘、较窄的街道设计专业会议。传统街区设计

设计把区域小城镇或村庄的地方建筑语汇与古典建筑的观念结合起来;也把具有商业、市政和居住混合使用的城镇中心看做是社区标志和社会交往的核心:这个中心在建筑和街道模式的设计上采取正式的方式,同时拥有用于市民活动的广场或绿地。大部分设计都采用了方格式或做了某种调整的方格式布局,以便给汽车和步行者选择。传统街区设计在几种主义城市设计质量和一致性方面,甚至在建设经济住宅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同时,采取传统街区设计方式的设计师坚持,在混合开发中,保证那些提供给贫穷社会阶层居住的住宅在品质上没有视觉差异。公共导向的设计

从某些方面看,公交导向设计似乎比起传统街区设计更为人知和更具有灵活性。这种设计模式确认了交通网络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卡尔索普指出,如果要实现人们又可能不使用私家车就出行的理想,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来构造区域以及区域内的街区是一个方案。这样,开发的基本单元变成了可以步行道公共交通枢纽的一个步行规模地区。采取混合方式使用这个公交枢纽附近的土地,包括办公室。在这个公交枢纽的边缘,居住密度会相对低一些。实际上,这个公交枢纽具有一个实现城镇的基本性质:步行规模、明确的中心和边缘,土地使用和人口成分混合,确定的公共空间。公交导向设计模式吸收了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环境友好的主张,把健康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十分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公交导向设计主张因地制宜地选择其布局模式,这就使得公交导向设计在理论上表现得更为成熟。城市村庄

城市村庄的思潮采用了许多传统街区的设计原则。如同其他设计方式一样,城市村庄在设计上强调布局紧凑、土地混合使用和住宅类型混合。博尔曾经说:“当高密度多家公用住宅与商业零售和其他使用混合起来时,通常便会出现城市村庄的特征。”城市村庄具有明确的标志和社会特征,城市村庄是街坊式的,在那些不存在邻里关系的地方,通过城市村庄的空间布局设计,使那里的邻里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城市村庄。城市村庄在环境上具有可持续性,可以有助于环境的管理。城市村庄中,人们可以获得城镇和乡村中最美好的品质。城市村庄拥有3000~5000人,能自给自足。城市村庄包括一个中心广场绿地,可以步行,土地混合使用。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的理论认为,如果增长得到适当管理,使用正确的原则,那么,增长可以有助于产生比较好的社区。精明增长采用了这样一个假定,增长是必不可免的,如果管理正确,便会产生健康的经济和社区。二战后增长的问题就是,增长管理不当。试图通过法律的方式,采用严格的规范和分区规划的增长管理政策导致了城市蔓延、分割的政策、过长的上下班距离、高住在价格、精明增长允许市镇当局在区域规划的框架内规划它们的增长,这样就可以合理地使用现存的基础设施,减少负面的外部压力。

启示

邻里社区有一个可辩明的社区中心和社区边界确定社区中心和边界限制可以界定一个社区,强化社区感。新城市主义者认为,社区中心通常是一个广场或绿地,或者是萦忙的街道交叉口,汽车站也可以位于这个中心。发展社区中心的公共交通已成了一个成功社区规划必不可少的因素,公共交通放在社区中心可以使社区居民和办公室人流能够便捷的搭乘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轻轨交通,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流,使得社区的人情味更浓。尽可能把社区中心建筑安排在临近街道的地段。把社区中心的建筑尽可能安排在靠近街道。这样能够创造强烈的空间感和场所感。对同一个社区内的建筑物以特征相似的建筑正面朝向街道。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定义一下熟悉的街道空间,通过对不同社区街道空间的合理布!,从而可以使不同社区在一定范围内有不同的社区识别性。大多数住宅到社区中心必须在五分钟路程之内。在社区内住房类型及品种应多样化一般来讲,在社区内应该有独立住宅、联体位宅、公寓和别墅等多种住宅形式,可以满足年轻人和老年人,单身汉和有家的人,穷人和富人的居住需求;房子的大小、类型、价格差别也多种多样的,使社区内的居民都能够买得起房,住得起房。允许在每栋房子的后院修建一个附属建筑物这个附属建筑也许可以用作一个出租单元或作为一个手工作坊,这或许比传统的允许修建两个车库更为重要。如果允许修附属建筑的话,就可以对直接临街的建筑物外廊进行重点考虑,在新城市主义者看来,建筑性组成要素,他们认为这个外廊可以给住户提供一个多变的交往过渡空间,人们可以安全的从自己家中走到街上,这种空间过渡的形式还有助于鼓励人们多走路,少坐车。社区内的街道应该是一个互相连通的格网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可以为车辆提供多种行进路线并可减缓交通阻塞的压力,同时还可以给行人带来许多“捷径”,这种创造“捷径”的道路系统其实是鼓励行人在穿过街坊的时候尽可能步行。在社区的中心和边缘地段应该设有商店和办公室设在社区中心和边缘的这些商店能为每家每周提供足够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同时在这些商店中有一个方便的大型超市,以满足社区的居民可以不开车就能采购到足够的商品。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 堂 报 告 总 结

主题: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18年1月5日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的题目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文化自信的“能”与“要”;

(一)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1、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的含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二)为什么能文化自信

1、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上的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二是自秦以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而最终保持统一,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与中华文化不无关系。三是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西方文化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在19世纪以后才开始衰落。四是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世界三大宗教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五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优越性,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

2、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三)为什么要文化自信

1、“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2、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每一个强国不仅硬实力强,文化软实力也同样强大。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软实力文化不行可能不打就败。现在我们的国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每一个强国不仅硬实力强,文化软实力也同样强大。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软实力文化不行可能不打就败。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人民向往的是美好生活,文化建设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享受美好的精神生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我们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即使有分裂势力作祟,也始终保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国外文化建设掠影

(一)美国文化建设现状和方法

冷战结束后,美国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全球扩张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以及所谓的民主化“第四波浪潮”的持续冲击,美国价值观得以在地域范围上向东欧、俄罗斯、中亚各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扩散。美国文化挟全球化之力大规模扩张,其标榜的价值观跟随英语、好莱坞影片、可口可乐、麦当劳迅速扩散到世界多个角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软实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一系列的颜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等等,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为美国的文化扩展提供了便捷通道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生产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并为美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2000年美国的版权产业产值达到4572 亿美元,占GDP 的10%。2001 年美国文化产品出口达700 亿美元。2002年美国占全球3330亿美元网上交易总额的64%,美国音乐制品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1/3强,美国2002年游戏产出占全球40%强)。方法:

(1)将提高文化软实力纳入本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或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实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专门负责执行向海外推行其文化与价值观。(如美国总统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高度重视运用美国文化软实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安全。美国新闻署负责实施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开展公众外交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

(2)建立了完善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3)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

文化产业包括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比如好莱坞在贩卖美国电影这一特殊商品的同时, 以其为载体, 推广着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电影《蜘蛛侠》《复仇者联盟》等体现了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价值和超级英雄主义。

(4)以产品为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输出文化及价值观。

例如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苹果在世界各地的风靡。一个印度家庭形容他们外出吃麦当劳是品尝一小块“美国”。(二)欧洲文化建设现状和方法

欧洲拥有强大并且影响深远的文化软实力及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如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语言体系、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艺术、文学、音乐、设计、时尚和美食等。方法:

(1).国家高度重视,政治支持文化影响力。

1883年法国就建立了法语联盟,在世界各地讲授法语,推广法国文化。

(2).将文化视为一种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创造性产业,集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

1990年英国率先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提出了建设“创造性的未来”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

(3).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产品销售、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

德国政府将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本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德语教学和公共外交,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三)日本文化建设现状和方法

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二战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软实力非常低,二战后日本不仅是经济的重建,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修复。方法:

(1).国家确定了文化发展的总体大纲

1977年日本的福田赳夫首相就提出了“福田三原则”确立了文化外交的这样一个理念。1979年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一直到1995年“文化立国”战略正式地提出。

(2).从制度上为文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保障

颁布《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文物保护法》等。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文化建设现状

第一,中国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文化竞争力非常弱小。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且其历史发展脉络从未被打断,这种文化发展历史造就了中国的文化资源大国地位,也使中国文化具有其他国家文化所没有的厚重感。但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只是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把优秀的文化资源激活成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并使之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或主流文化,那么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才能获得巨大的软实力。

第二,中国文化品种丰富,但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品牌严重缺乏,文化品牌国际化程度非常低。中国文化品种繁多,在繁多的中国文化产品中,我们很难找到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虽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化创意已经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拥有核心的版权内容的产品输出仍然不多,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

第三,文化平台多,但缺乏文化营销的有效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认识到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大了文化平台建设,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构筑新的中国文化平台,以传播中国文化。但是,提升文化影响力仅仅靠文化平台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文化营销。中国的各种文化平台基本上是政府或类政府单位构建的,很少借助于市场的作用。这样,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色彩过浓而被外界视为“中国文化侵略”,另一方面政府运作往往具有不可持久性,文化平台很可能就成为文化“烂尾工程”。(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

1.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宏观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规划。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4年10月14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

2.完善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文化发展的体系与制度。著作权法,盗版事件明显减少,音乐不能下载

3.发挥市场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电影电视产业的发展,广电总局放宽审查制度,芳华

4.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发展中国文化竞争力首先要开发和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陷入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顶礼膜拜;既要防止文化自负,也要防止文化自卑。

安徽宏村,凤凰古城,皮影、腰鼓,华阴老腔2016年春晚,传统节日设置为假日,使人民有机会庆祝节日

5.推进中国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文化创新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文化的目的是塑造国家品格、提高国家品位。反过来,文化要塑造国家的品格就需要不断创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通过新技术手段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6.坚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

文化发展必须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文化产业不仅要立足本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只有在参与全球竞争的情况下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一,要在全球化的市场框架中构思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其二,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打造文化品牌,特别是要采取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方式来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品牌产品。其三,充分利用经济领域走出去积累起来的市场和经验,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三)《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以上是我们组的汇报,谢谢聆听!

2018年1月5日

第五篇:《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读后感

《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读后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是德博拉·马德森的一部介绍和阐释应用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流派的著作。本书主要介绍了女权主义流派,女权主义文本与女性文本,并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内在关系与协和作用。

作者最先介绍了最原始的历史理论和背景知识,为讨论历史上的女权运动时期内出现的理论文本做了铺垫。然后她论述了美国妇女运动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和在这些历史阶段内出现的重要女权主义者。接下来的章节作者介绍了自由女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激进女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种族女性主义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马德森的这部作品包括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从妇女运动历史发展到女权主义者观点,再到理论流派的详细介绍和阐释,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书的结构清晰,条例清楚,通过七个章节分别明确给出了这些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在叙述这些理论时作者还刻意从共性到个性,普遍到具体进行整理比较和对比,横跨了时间和空间,各个理论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差异性明显,不像其他文论的书籍一样把包括在结构主义,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在内的众多理论全部放在一起,而是仅仅针对女性和女权主义的分解和详细阐释,目标集中,重点突出。

本书的最后一章讲的是有色人种女权主义,看到Feminism of Color 这一次,没有阅读这部分之前看到标题我直接想到了颜色的女性主义这个概念。不懂意思,因为这个词特别抽象又觉得很别扭,读完整个章节后才发现是我自己翻译错了。Feminism of color 的意思应该要被翻译成有色人种女权主义,也就是说把矛头指向了白人女权主义与种族歧视的历史关联的女权主义理论。美国女权主运动第一次浪潮支持持反对奴隶制事业,但声称如果男性黑人在白人女性之前获得选举权就会取消她们对于废奴运动的支持。女权运动第二次也没有承认种族歧视与

性别歧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种文化压迫的象征(金莉,2006)。有色人种女性在黑人男性通知的民权运动和白人女人统治的妇女解放运动中都被边缘化,被排斥于公共事务之外。有色人种女权主义者致力于文化权利的再分配,而不是对于现存权利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参透。有色人种女权主义批评了主流妇女运动的目标和方法,并因为其中种族化的性别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批判视角(金莉,2006)。

这个章节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题目为《紫色》的作品,作者是有色人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她是著名女权主义作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对黑人女性精神存在问题的探究。沃克把黑人女性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对象,从多方面,如性虐待、女同性恋等,进行审视。1944年艾丽丝•沃克出生于美国南方乔治亚州伊坦顿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是家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家庭的贫困、种族的歧视、社会的偏见,让她从小深知身为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但是,沃克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她能在这种恶劣的土壤环境之中抛开这所有不利的因素,坚定执著地抱定自己的文学梦,在文学的荆棘道路上勇敢前行。

她的书信体小说代表作《紫色》(The Color Purple)是在1983年获得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她也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紫色》也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紫色》就大胆表现了乱伦以及女同性恋等颇受争议的主题。小说主人公茜莉是一个善良、贫苦的黑人女孩,遭继父强奸然后被卖给有四个孩子的男人,那个男人除了严管殴打欺负她外还强行带他的情人回家让她照顾他情人。后来这两个女人之间发生了情爱,主人公由此开始走向成熟,渐渐地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能力。到后来它的女性主义意识苏醒,她离家出走,然后自己创业建立大公司。从经济上独立以后她的日子变得舒服多了。这是爱丽丝·沃克的的经典之作,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凄惨成长经历到她后来的锐变,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女性的处境,尤其是有色人种妇女的地位。

沃克认为黑人女性之所以不能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夫权和父权的统治。正如现代的中国社会,父亲和丈夫是能控制并舒服女性的统治权力。女孩子一出生就在家里接受父母的教育,一般都是父亲亲自管,还有的家庭是父亲通过母亲的中介作用在控制盒教育着女孩子,直到她成长嫁人。等到嫁人了,就轮到她老公来控制她了。本文中所说的,只要女人在经济上独立就可以实现女人的权利,虽然有定的道理,可这种说法不免有点绝对化了。女人是天生的弱性动物,天性依赖男人而存活。有时候就算有足够的钱,可以让一个女人在经济上不依赖父亲或者丈夫,其他方面还是需要男性的支持和守护。就像维吾尔族或者其他一些民族的妇女新婚的时候要买很多黄金,既是为了装饰,也是为了在婚宴中有个经济保障。这些黄金将会成为已婚妇女的私有财产。假如有一日婚姻走到尽头是在继续不下要离婚了,所有的才出可以平分,唯独女人的黄金,是完全属于她 自己的。离婚后她可以卖这些黄金来维持生计。可是仅仅有黄金也是不行的,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如果女人没有固定的收入,她还是需要男人或者父母来养她。就算有了收入,她也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保护,这些恐怕只有男人才能给。从一般的层面来讲,这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从深刻的含义来讲,女人还是需要更近一步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独立,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下载阅读文献4: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文献4: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部分组成。课程考核目标主要考察考生能否系统掌握马克思主......

    万科与新城市主义

    万科城:新城市主义“四重奏” “车轮生活”四大方式近40年来,美国有60%人生活在郊区,而城市人口增长不到50%。美国多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有效地解决了人口剧增而引发的城市交通......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开题报告——食品安全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选题报告课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原因: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姓 名:王润江 学 号:*** 专 业:有机化学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

    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考题(13选7)

    2010-2011学年社会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考题(11选7): 一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答: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历程:(四个事件5个条约) ① 1840年~1842年,英国借口中方销毁......

    谈:社区规划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谈:社区规划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社区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教授。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规划教育和研究系博士学位。先后在政府规划部门、学术界和私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 13路桥一班 曾海坚201330370121 【中文摘要】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一个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然会有很多方面的......

    实践教学11篇文献

    实践教学11篇文献1、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