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庄社区规划与管理汇报讲稿
《村庄社区规划与管理》教材分析讲稿
陈明泉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
今天在这里向各位汇报《村庄社区规划与管理》这本教材的基本情况,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谅解并提出批评!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这七个方面的内容:作者介绍、编写背景、主要特色、使用建议、教学体会、教学资源等。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参加这本教材的编者:
这些同志都是多年从事农业类成人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对农业的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在此就不多讲解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本教材的编写背景:
1、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要让广大人们知道什么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农村建设,这是本书第一个编写背景。大家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可以这样说,纵观这些成就,我们的农民兄弟作出的贡献是最大的。天津的一位副市长,在谈到农民时,这位市长认为中国的农民建国后有三次大的贡献“第一贡献是农副产品,第二次贡献农民工,第三次贡献农用地,没有这三次大的贡献,工业化“化”不了,城市化“成”不了。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这个为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群体,却越来越穷、城乡差别也越来越大,“三农”问题日益成为阻碍“小康社会”建设的瓶颈。为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农民兄弟
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并制定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可以说本教材就是按照这四项具体目标而编写的,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让农民住楼房,要通过村庄规划,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本教材编写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普及“村庄社区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广大农民、干部知道知道什么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解读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的相关部委出台了很多政策,同时各省、市、县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也在国家的大政策下,出台了适合自己当地一些办法,这些政策普通农民和农村干部一般是看不到的,因此在本教材中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作了解读,以引导农民加强政策意识,维护自身利益。
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需要普及村庄社区规划知识。根据我们从济宁当地实际调研,不仅看到了村庄社区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先看存在的问题,一是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套搬城市模式,缺乏实用性,主要体现在重短期轻长期、重局部轻整体、重住房建设轻配套设施等;二是在村庄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包办代替,农民主体意识差、资金等靠要,政府包办代替、忽略农民主动性,政府强拆强建、农民强对强抗。三是基层干部缺乏村庄社区建设知识,对新农村建设有认识误区,体现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重形象、轻效能,重片面、轻全面等。四是在部分村庄社区建设中,损害了农民的集体和个人利益,体现在农村复垦土地、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我在这里不在详述。
第三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内容要:
首先是本书分为六大模块,总体来说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为核心,按工作程序而展开的,因教材大家都有,在此不在赘述。其次是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本课程共64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习34学时,充分彰显了本书《前言》中“力求少谈理论,多讲实务操作”的编写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多现场讲解,少课堂灌输”。第三是教材内容展开的特点,用这几句话或许可以概括,那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实用性;以提升能力为目标,突出操作性;以拓展知识为辅助,突出开放性。”
第四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主要特色: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贴近农村管理工作实际,强调实用技能操作。例如在“模块二项目二 村庄社区规划原则、要求及模式示例”的“分析与思考”就是“在村庄社区规划建设的常见模式中,你认为你们村适合哪种建设模式,为什么?”。这就要求学员(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贴近工作实际,解决相关问题。二是贴近农村管理岗位实际,强调工作程序。例如“模块五村庄社区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程序”这部分内容从“前期调查”,到“申请立项”,到“设计和施工”,到“竣工验收”,再到“产权登记”,都是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所展开,而做这部分工作的同志就是在一定的领导岗位上的同志,有了程序就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效率,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三是贴近农村居民实际,解读大政方针。如模块五项目二(P84)“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
转”,例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1997]第11号)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2006]第52号)等四五个文件,以解决农民在政策上的困惑。四是贴近读者文化水平实际,设置知识“链接”“小贴士”。“行政事业性收费、农业标准化、生命线工程” “政府超市、公共品、社区公共设施、次生灾害„„” 等一系列拓展知识面的知识“链接”“小贴士”,是为了适应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读者阅读,而这些知识若在书中正文部分解读,则会影响正文的整体性、系统性。
第五部分是几年来的教学体会:
一是针对不同讲授对象,做到内容有侧重。针对县乡管理干部,“重政策法规,轻细枝末节”;针对村级基层干部,“重提升能力,轻技术环节”;针对新型农民培训,“重思想观念,轻程序技术”;针对在校青年学生,“重素质培养,轻政策法规”。二是结合当地基本情况,注重密切联系实际。例如“模块
四项目一村庄社区产业规划”,讲授时要立足当地资源、地理、经济、环境、社会、产业基础、市场等因素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产业发展的背景条件、定位、预期目标、发展措施。就像我们学校驻地的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是“中国落叶乔木之乡”全国十大苗木生产基地之一。。。。三是注入新的相关政策,突出教材 “实效性”,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对于各个层面来讲都是新东西,难免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党和国家会随时纠正偏差,正确引导,全国各地情况不同,当地也会随时出台相应办法,本书是2011年5月定稿,因此在讲课工程中,我们需随时补充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新政策、新办法。例如“2012年中央一号文: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
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这里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同时,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也需加上此项内容。四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常见的有案例引导法:通过讲解案例,解读知识要点,强化知识掌握。再就是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寻求工作方案,提升操作技能。还有就是现场访问法:通过实地参观,发现优点缺点,改进规划方案。
第六部分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一是是网络资源;二是示范性的村庄社区;三是报刊杂志。
在《村庄社区规划与管理》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也乐意分享我们的一些做法以供大家借鉴,同时,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还有不少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向在座的同行们虚心学习,欢迎批评和指教。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浅谈山区小县城的社区规划与管理
浅谈山区小县城的社区规划与管理
黄天湖
一、几个基本问题的界定
(一)山区小县城
山区小县城是指常住人口(非农业户籍人口)一般在1—10万人的地处山区环境的县政府所在地城镇。说它小,是因为它和地级以上的城市相比较,无论是在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政治层级与辐射幅度、文化水平与社会规模、交通路径与运营布局、基础设施与城市体量等方面,都显得微不足道。但它毕竟是我国的一级政府所在地,而且,麻雀虽小,五脏健全,一般除了没有大学和外交机关外,其它所有中央一级政府有的机构基本都具备。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小县城哪怕是山区小县城也在不断地扩大体量,有的甚至具有了中等城市的规模。但是由于它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所在地,是城乡连接的最后一个桥头堡,一个环节,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它本身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一方面,它不是农村却要直接面向农村,要做农村工作,要切实履行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的职能和巩固政权基础的职能;另一方面,它不是城市,没有完整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尤其是居民还基本没有市民意识和城市公民能力,但它又不能不担负起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能。尤其是山区小县城,还受到地形条件、交通状况、社会文化基础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在城市的建设管理与综合发展上还会具有更多的尴尬之处和自己特色。当我们纯粹面对农村的时候,它却是一个“城”;可当我们面对真正的都市的时候,它又呈现出它强烈的农业文明的色彩,因为它姓“县”,叫“县城”。这是我们进行小县城规划与管理时必须面对的基点与现实。
(二)社区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础,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最密切,是社会问题最敏感、最集中的地方。城市社区即城市居民共住一地,在服务性的活动和设施上有着共同利害关系的社会单元。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上,体现在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上,体现在自主性和参与性上,衡量一个社区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看这个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而社区居民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与这个社区的服务程度相关。人群、地域、设施、管理、文化和认同等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建设的目的是推进社区民主、发展社区经济和文化、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其终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实行社区真正的自治。城市社区是我国现阶段社区建设的重点。具体说社区有如下功能:管理协调功能、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环境管理功能、医疗保健服务功能、安全稳定功能、文教体育功能。
(三)社区规划
1、社区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中本来并没有社区的概念,但随着人们对人类居住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以及随着规划行业自身在理论及方法论上与相关学科的互补发展,社区的概念和理论被引借到城市规划中。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和公众参与均注重人际交流的社区的发展,强调社区资源的培育,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支持,融合成现代城市“社区规划”的规划思想和工作方法。社区规划工作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一是经济规划,如帮助发展社区企业,协调企业与社区建立关系,主办就业培训等。二是住房规划,如调查居住现状,促进社区和政府以及开发商合作。三是环境规划,如保护自然环境,修整历史建筑,增加绿地和游戏场等。四是社会规划,如增加社区设施,发挥社区设施的作用及协助组织社区活动等。在城市规划中,社区多数时候与城市、居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群及其所处空间的总和。一般认为,社区是指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居住社区。社区规划最基本的含义仍然是居住
1区规划,但所针对的对象并非是即将建设的居住区,而是已经相对形成规模的、基本成形的居住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规划。根据国内所称之社区,其范围是指行政区划所界定的“街道”的范围。
2、社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社会单元,社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社区文化、社区个性等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反之,城市社区规划直接受城市规划的制约,社区规划应服从城市规划的全局。社区规划从整体上讲所涉及的内容与整个城市的规划具有一致性,只不过由于所涉范围和层次的不同而在内容深度、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会有所不同。社区规划更加接近于市民的生活。
3、社区规划与行政区划
一般认为,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的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文化等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全国领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划分的过程。人口、地域、等级、行政中心和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政区名称是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行政区划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或理顺行政区划体制,加强政权建设,发展地方经济,方便行政管理。城市型政区是我国现阶段行政区划工作的重点。行政区与社区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行政区是政府辖区,代表政府,是行政行为;社区是社会,是自治体,二者之间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但中国的城市社区都是“行政社区”,行政区管理与社区管理不可分割,大城市内部的纵向管理体系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区——社区体系。
4、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陈旧,认识未到位;社区类型单一;社区组织职能错位;管理服务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经费投入不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对社区管理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
(四)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也有人定义为,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
二、山区小县城的社区规划
(一)传统社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规划基本上都是按照居住区的方式而开展的。社区规划的基本模式源自于美国的“邻里单位”和前苏联的社区规划。
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不同类型的社区无论从建构过程,建构内容以至社区的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然而传统的社区规划模式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有:
1、社区规划理念上是以开发性为主,是对社区建设的预先安排,因此,往往是在需要进行建设时才进行规划,也就是针对于一定的具体项目而来进行安排,至于其建设的效用、安排得是否合适等,以及一旦建成后,如何完善、如何进一步发展等则在规划过程中是可以不予考虑的。
2、社区规划通常只是工程性的。规划只是为了给建设提供某种方便,在相当长时期内,社区的详细规划所提供的成果非常类似于建筑总平面设计成果,因此也就只能关注实际所要建设的内容,对社区的社会功能、居民的生活空间组织以及社区的组织等很少涉及也无从涉及。
3、社区规划过程基本上是由静态的思维方式和具体的指标所控制,国家有国家的标准,有的大城市还有其自己的社区标准,这些标准又往往是统一的,适合于各个城市的,也适合于城市中的各个地区。规划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所开展的工作,也就草率地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
4、社区规划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在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它是作为实物福利分配的状况下,政府主宰了整个过程,个人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建设和规划的任务就是解决住的问题,而且尤为强调经济性,即用最少的投入解决最多人的居住问题。及至近年住房体制改革后主要通过市场来提供住房,则转变为由开发商来主导社区的规划和设计,在住房仍相对短缺的状况下,投机性的开发占有较大的市场,社区规划则转变为为开发商寻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到现在为止,社区规划基本上是顺应政府或开发商的意志而
2展开,地区居民基本上参与不到规划的过程中。
总之,现有的社区规划都是为了建设而进行的规划,对已经建成的地区尤其是各建成的居住小区或组团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带来的空间使用的需求等都没有相应的规划机制来进行调整。任何的社区规划都是将已建成地区作为现状,而在所进行的改建中也仅仅只局限于拆旧建新。
(二)山区小县城的社区规划
山区小县城有着自身的区位特色、人文特色和功能特色,因此其社区规划不会等同于大中城市。它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现实:首先,山区小县城的居民(尤其是城市化过程迅速开始后)绝大多数都不是纯粹的市民,应该说农民的特性还很重;其次,山区小县城一般来讲文化底蕴并不深厚,有的甚至还显得荒芜;再次,山区小县城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并没有形成有的大城市那样的截然分明的富人区和贫民窟,往往是贫富交错杂居;第四,山区小县城的体量小,又紧靠农村,城市功能分区并不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那样明显与突出;第五,山区小县城的社区划分没有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复杂,管理幅度也不大等等。但山区小县城在社区规划和社区管理上要克服的毛病与大中城市又基本是一样的。所以,怎样搞好富有特色的规划与管理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简要分析和构思。
1、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自然片区为基础,区隔社区。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它是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城市规划要注意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注意城市中各种要素在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效益。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整体着眼,从战略上和空间布局上,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正确区分各功能区,努力做到整体效益与局部效益的统一协调。以便发挥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其做到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社会安定、科技发达、信息灵敏、文化昌盛、环境优美。山区小县城往往地处山环水绕之境,狭小的空间既是劣势也可能是优势,如果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把眼界放宽一点,我们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完全可以把原来阻隔我们的山与水规划于城市之中,让山与水成为城市的园林景观,最后形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布局,打造出山水园林城市。这种城市与“田园城市”在思路上虽然有相近的地方,但并不同于在广阔的平原地区打造的符合几图案要求的“田园城市”。这种山水园林城市依山而建,依水而构,借景成景,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符合自然。在大手笔规划山水园林城市的基础上,以自然片区作为区隔社区的依据,这一方面使得社区居民基于乡风民俗和地缘关系的天然纽带而更容易进行整合管理,新来居民也容易被迅速同化于社区,另一方面管理幅度和难度都小得多。
2、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
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是人们在逐渐失去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共同的价值与文化认同以及与地域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古老传统之后,对于人自身的反思和感悟的自然诉求。实际上,居住区和社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实际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首先,居住区与社区一体化规划能够实现物质载体和精神实质的融合。早期的居住区规划追求最优化和定量化,试图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偏重于功能,强调对物质的占有,忽略人的深层次精神需求。而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汲取社会学领域的养料,开始更多地关注各项社会目标的实现,并形成一种明确的社区发展的思路。实际上,居住区是社区的依托,社区是居住区的归宿,居住区与社区最终要归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物质与精神、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其次,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更有利于社会单元的组织与管理。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是“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居住区是社区的物质载体。我国早期的居住区建设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和企业投资自建两种形式,管理上也主要受行政支配。但是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的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住房货币化政策实施以后,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经济实力、偏好和需要购买自己的住宅,开发商则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选择不同地段,建造不同标准不同规格的住房,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因而发生了变化。“行政区——社区”模式与其载体——居住区之间的不匹配现象越来越严重。理顺居住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改革现有的社区模式已成为必然。
第三,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既是自然片区地缘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走出传统功能社区、单位社区窠
3臼的必然要求。一体化后“两区”既是居民的家园,又是居民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议园”,还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园。
总之,如果说传统的社区是一种功能社区、行政化社区的话,那么,山区小县城新规划下的社区就是一种自然社区、人性化社区。
3、让公众参与山区小县城的社区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社区规划设计已不再是规划者独有的领域,其规划设计理论需要更加开放,让社区的最基本要素——居民参与到社区规划当中。另一方面,规划者也必须加入公众参与的行列,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便使社区规划更趋完善与合理,以追求社区环境的最优化和最合理化配置。山区小县城一眼就望得到边的体量和它天然的亲民属性决定了其规划更应该让广大公众“指点江山”,参与规划。
三、山区小县城的社区管理
(一)传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体制结构的设置上是乏专业性
基层社区组织管理一直实行的是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党支部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准行政机关”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务为主的“被动式”工作方式。除居委会以外,其它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发育不足,而且缺乏专业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社区特色。
2、管理职能的分配上是政社不分
政府部门对社区工作大包大揽,除了指导、管理和监督,还管了许多自己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造成“条块分割”和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除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政府机关单位或部门交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为一级准行政组织,使得其根本无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功能。
3、管理目标的设定上是不够合理
社区管理的工作目标主要应是社会(社区)发展、人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水准提高等。而以往我们却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来规划,过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从而忽略了人的建设,导致辖区居民的互助精神不够,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不强。
4、运行体制建立上是尚不健全
社区工作到底怎样运行,社区职责内容如何界定,目前,相当一部分社区对自身的职责范围没有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服务的不到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条线因力量有限而管不到底,处在第一线的社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职权而管不到边,使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山区小县城的社区管理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的基层组织——社区,其自身整体建设日益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自80年代城市社区开始萌生,人们就逐渐被社区简捷、便民的服务方式所凝聚。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建设也必须逐步朝着集居民管理、服务与教育功能为一体,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推进。
1、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转型时期特定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决定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必须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社区管理中的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政府必须扮演多种角色、行使多样职能,更好地培育和扶持社区的持续发展。但是,政府角色的不当和政府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容易导致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现象。因此要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①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
②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
4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
③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总之,政府要改变原来的政社不分的做法,因应形势,实行政社分立,提高管理效率。
2、让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在社区内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是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的重要内容。要使首先,剥离居委会无法承担的繁重行政职能,回归其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明确其为非政府的居民自治的社会法人资格。其次,完善民主程序,构建新型居委会。山区小县城社区的人口并不多,这有利于实现直接民主,进行居委会成员的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选举程序的完善对调动新型居委会建设,培育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三,健全制度,划分职能,明确分工,确定社区四个主要组织(社区党支部不是自治组织,但是社区中一个主要的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层,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权力层,社区协商议事会为监督层,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执行层,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组织系统,为新型居民委员会的建设及其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广大社区居民广泛而持久地参与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对于关系本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区建设和社区重大事务的决策都应该召开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由社区全体居民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决策,逐步实现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社区归属感
山区小县城一般文化底蕴较薄,居民的农民习气较重,小生产者各人自扫门前雪,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共同生活习惯,不遵守规则等等,都使得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于真正成为“市民”。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就是增加人们在社区居住的相对稳定性,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培养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以及激发人们社区参与热情,提高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最有效方法。
政府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纳人议事日程,加大投人,开展各种讲座、培训、学习、兴趣团体等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教、娱乐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社区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人倡导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举办活动为辅的文化建设格局。
组织和宣传部门, 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有步骤地整合现有的图书、音像、信息的等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室和文化广场等设施,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鼓励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有益文化活动, 引导他们形成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发扬基层民主,界定社区自治权限
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是完全的群众自治组织,有权对社区的发展规划、管理规章和关乎社区居民的重大事情做出自主决定。在依据“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指导下,应保障社区拥有以下自治权:公共事务的决策权、日常事务的管理权(包括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权、社区设置的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权、社区自办的服务网点管理权、社区民间纠纷调解权等)、社区人员的聘用权、社区财产的自主权、一定的检举监督权。
5、实行数字化社区管理
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
社区实现数字化后数字信息的交互直接了,管理中心对所要进行管理的住户状况可以快速准确的反映出来,住户有问题也可以直接通过管理中心要求;管理中心可以直接监控各种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及时发出处理指令;对于小区经常性的事务处理包括内部办公自动化和面向住户服务指南、投诉、维修、查询、缴费、建议等功能将会更加方便。
山区小县城由于区位、经济和交通等原因,大多数居民不可能接受较高的学校文化教育和获得丰富的一手信息资源,数字化社区平台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一个缺陷。同时,数字化社区平台也方便了管理部门的管理,使得管理更加直接、高效。所以,政府要有必要的投入建立这个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涛.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社会学研究,1997(2)
[2]孟华.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泰山学院学报,2003(1)
[3]吴铎的.社区建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4]周文建、宁丰主编.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5]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篇:村庄整治汇报材料
红庙镇油坊村村庄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今年我镇的村庄整治点在油坊村油小自然村。该村现有36户,150人。按照村庄整治的要求,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为重要内容,以治理“脏、乱、差、散”为工作重点,实行统筹规划、重点支持、建管并重、滚动推进,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根据总体规划力争五年内达到“村前屋后、道路两侧、桥边溪边无暴露垃圾”的基本要求,率先改变“脏、乱、差”的面貌,基本建成环境洁化、建筑美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整治标准。做到“五有五无”。“五有”即:有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房前屋后有绿化美化,有稳定保洁队伍,有行之有效的卫生管理长效制度,有室外健身场所。“五无”即:无暴露垃圾,无乱堆乱放,无露天粪坑,无漂浮物,无乱搭乱建乱摆。
二、保障措施。
1、成立理事会。目前已推选5名村民成立了理事会并且每户已筹2000元为启动资金。
2、宣传发动。利用文化宣传墙、公益广告牌、宣传横幅等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宣传整治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宣传整治活动的标准和要求,使村民在充分认识搞好环境整治活动重大意义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完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长效管理的方法和机制,认真总结经验,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保洁机制、督查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治理卫生环境。定期组织发动村民全面清除暴露垃圾、河塘漂浮物、渠道淤泥、违规张贴物。严禁向渠道倾倒垃圾或其它废弃物,坚持污水达标排放。做到每户改厕,无露天粪池。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环卫设施和保洁队伍。设立垃圾箱,聘用1-2名专职或兼职保洁员。
2、整治乱搭乱建。严格按规划有序建设,坚决制止新建违章建筑。农户房前屋后柴禾草垛、农机家具要堆放整齐。
3、绿化美化。以村主要出入口绿化为重点,建成规划合理、面积充足、配置自然、感官舒适的标志性景观绿化带。村主干道两侧栽植行道树,渠道两侧基本绿化。充分利用村闲置地块建设公共绿地和花园,配置相应的娱乐、健身、休闲设施。
4、创建文明。深入开展评选“星级户、清洁户、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好邻居”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操作、长期坚持的文明创建活动。因地制宜设立公民道德宣传墙(牌)、宣传栏、公德榜,宣传倡导勤劳致富、遵纪守法、乡邻和睦、崇尚科学的新风尚,引导居民养成“讲卫生、讲文明、讲和谐”生活方式。
第四篇:绿色村庄汇报材料
八都镇绿色村庄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省、市、区文件精神,八都镇紧紧抓住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时机,把造林绿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强化措施,以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行动为载体,选取了猴盾、云淡、福口等村作为试点村开展“绿色村庄”创建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各村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安排。
我镇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体规划上做好把关定向工作。结合我镇“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提出全镇村庄绿化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对如何开展好村庄绿化工作作出科学部署和合理安排。成立以詹建同书记为组长的八都镇绿色村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我镇猴盾、云淡、福口等3个村开展本项活动,要求各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层层推进”的原则,立足本村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村情的规划,并把村庄绿化纳入村规民约,以加快村庄绿化步伐。目前为止,三个村都已制定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猴盾村还完成了新一期的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
二、抓住机遇,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有利契机,结合本镇现有优势,以培育新型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关键,在统筹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茶叶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发展,并结合围村林、道路林带建设,对全镇多个村庄进行全方位包装。不断将村庄绿化向村外延伸,把山地、坡地、滩涂地开荒改造为果园、茶园,建成带动周边发展的生产基地,并向无公害生产方向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八都镇猴盾村通过合理规划全村整体布局,加大村庄绿化美化,构建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新村,2009年3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被授予“省级生态示范村”称号。通过效仿猴盾村的经验做法,云淡、福口两村的创建工作也在积极的运作中,云淡村现已完成了入村道路两旁1000多株的天竹桂的种植工作,福口村也在原有生态林的基础上加大了树种保护与造林绿化工作,为我镇村庄的绿化美化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注重实际,加强村庄绿化改造。
八都镇猴盾、福口等村,地处山区,植被茂密,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创建绿色村庄工作中,八都镇绿色村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各村实情,指导各村在节约建设成本的基础上,采取局部改造的方案,增强村庄原有特色,注重培养“一村一品”的特色绿化村。积极鼓励各个村庄利用村中隙地和农户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一些符合各村发展的、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晚熟龙眼树等树种,同时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对村庄周边、入村道路进行改造,更新生长势弱的小杂树,种植生长快的树种。猴盾村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在原本荒芜的山丘上开垦出一条葡萄沟,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绿化美化的作用。
四、加大投入,突出村庄绿化特点。八都镇结合小城镇建设,做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村庄规划,按照“园林下村、景观进户”的绿化思路,参照省、市、区关于绿色村庄创建标准,以实现“道路林带化、房前屋后花园化”的目标,结合造林绿化和清洁家园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通村道路、河渠池塘、农田林网等宜林地带绿化工作。
第五篇:村庄建设与管理工作意见
关于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现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07年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为指导,以新一轮村庄规划修编为总抓手,以建设“文明生态镇,打造后花园”为根本目标,以构建中心村、改造空心村、迁并弱小自然村为主线,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循序渐进,进一步加大旧村改造力度,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升村庄建设与管理的品味和档次。
二、目标要求
1、完善村庄规划。各村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操作可行”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地对本村规划进行新一轮的修编和完善。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市乡道和“村村通”穿村道路的规划要严格按“建筑红线”和“道路红线”的要求,从道路两侧排水沟外缘起,市乡道15米内,“村村通”道路10米内不准再规划新建房屋。村外道路按交通部门规定,从道路边沟外侧起15米内为公路建设控制区,未经批准不准搞任何建设。村庄建设规划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和用地面积,严禁占用基本农田。要充分挖掘现有村庄用地潜力,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和空闲地,进行旧村改造。规划要突出功能分区,详细划定楼房区、平房区、公益活动区,并对边远弱小的自然村迁村并点,逐步将两个村纳入镇驻地管理。规划迁并的弱小自然村,不再在村内审批宅基地,原则上今后镇村两级也不再投资兴建各项基础设施。各村要为弱小村做好安置规划,并积极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到被并入村建房居住。规划时要结合实际,与山区旅游开发相衔接。旅游景区沿线破旧房屋的拆除改造与景区道路建设相结合,突出特色,体现底蕴。规划站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组织和督导,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详细规划,组织专家认真评审,确保规划质量,争取今年完成5个中心村,6个行政村的详细规划。
2、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伐,按照村庄规划要求,积极稳妥地加快小康村建设,农民建房实行一户一宅制。凡年满20周岁在本村落户的农村居民,可凭身份证按照有关程序申请一处宅基地。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农民建房应坚持拆旧建新原则,异地建新宅目前有一处旧宅的,应腾出旧宅基地,由村集体依法收回;对建新房后未拆除原有旧房影响村庄规划的必须依法拆除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属物,腾出宅基地。严禁个人之间非法交易,对到期不退还的,由镇政府通知村委会,依法强行拆除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属物,收回超标用地及空闲地。暂不影响村庄规划的作为临时经济用地处理,由村委会与该户签订有偿使用协议,按每年每平方米3-8元(山区村庄1.5-5元)收取。户口在外的非农业户并在单位购买了住房,而且农村又有住宅,影响旧村改造规划的,村委会要通知本人限期拆除,对地上建筑物有使用价值的,适当给予补偿。到期不拆除的,由镇政府通知村委会,对地上建筑物及附属物适当估价给予补偿,作价后的地上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和宅基地归集体所有。镇机关干部、教师、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上述规定,否则将作严肃处理。今后新建住户特别是沿街建筑要统一高度、层数、式样,要与发展剪云山旅游景区相适应,做到新颖别致,富有地方特色;新建住房在搞好房屋建设的同时,要本着干净卫生、整洁美观、节约能源的原则,建好卫生厕所、沼气池。已按规划建成的住宅要限期进行三改;各村要加大工作力度,制订有关政策提升农村住宅的整体水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规划逐年实施。对未完成通街任务的村,要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争3-5年内全部完成通街任务,为本村发展
构筑良好框架。已完成通街任务的村要进一步配套完善村内主次干道,巷道及其排水设施,村内主干道要求宽不低于12米,巷道宽不低于4米,并实施硬化、路宅(田)分家,在此基础上修建高标准卫生公厕,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有条件的村村内主干道两侧要设置绿化带,栽植行道树,两侧墙面要配有教育与警示意义的宣传栏,并进行亮化、美化,提升村民的居住水平。结合实际建设规范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达到上级要求标准。
3、强化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强化村庄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村庄规划。村民建房要严格按程序,首先由建房户向村委会提出建房申请,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并报镇审查同意后,由规划站现场测量定桩后方可施工。严禁各村不经报批私自定点放线。对村内现有乱搭乱建的违法建设,各村要组织力量限期拆除。对由于疏于管理、私自做主而造成村庄建设混乱或各种矛盾纠纷的,镇政府将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和卫生保洁及环境管理制度,组织教育村民自我管理,有条件的村建立专职保洁队伍。坚决杜绝脏、乱、差及各种违法现象,为群众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4、膨胀镇驻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小城镇开发和建设规模,突出发挥镇区的聚集效应和功能效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集中抓好镇域人口向镇区的合并转移,引导驻地村逐渐向驻地聚集,鼓励镇域村民到镇驻地购买商品房。镇区以外的相关村,特别是弱小村,原则上不再安置民房,要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向行政村聚集靠拢。镇驻地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镇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背。目前,路北段铁路桥至镇政府门口,路口至镇供水站为镇驻地规划区。凡镇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首先向镇政府提出建设申请,经镇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后,向市规划局提出申请,经市规划局审核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证,并经规划局定点放线后,方可动工,同时,持规划局审批手续办理用地手续。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建设,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国有土地使用存出让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进行。建设用地涉及集体建设用地要办理征用手续、涉及农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和征用手续。在镇区规划范围内构建临时建筑,必须经镇建设规划站批准并在批准的期限内拆除,禁止在批准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确需超过二年的应重新办理临时用地使用审批手续。
三、组织领导
1、镇里成立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关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调度管理,及时协调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协助各村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2、年终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各村,逐村检查,依据考核得分排出名次,由镇党委、政府进行表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