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巴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古巴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来源: 《红旗文稿》期号:作者: 宋晓平
古巴自1959年革命胜利以来,曾进行过三次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这些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古巴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及其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判断古巴未来理论探索和政策实践的走向。
一、古巴历史上三次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第一次理论和实践探索是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围绕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展开。古巴1961年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亟待解决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当时,在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建立中央集中计划体制等问题上普遍存在共识;在经济计划和管理集中程度以及商品货币的作用问题上存在分歧。先后担任工业部长和国家银行行长的格瓦拉主张建立“预算拨款制”,中央通过预算拨款为所有国营企业提供资金,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库;通过精神鼓励手段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人”。古巴著名经济学家罗德里格斯主张建立“自筹资金制”,国营企业从中央银行获得贷款,在利润上缴国库的同时,保留一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通过劳动定额制和实行物质鼓励手段促进生产。60年代末期,卡斯特罗发动“革命攻势”,实施千万吨糖计划,对除小农之外的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统统实行国有化,完全否定商品、货币等经济杠杆的作用。
第二次理论和实践探索始于70年代中期,围绕“经济领导和计划体制”展开。“革命攻势”和千万吨糖计划失败后,古巴承认“犯了理想主义的错误”,接受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划分,承认国家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第一阶段,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并于1976年开始实施基于苏联经验制定的“经济领导和计划体制”。这一体制重视完善和加强国家计划体系,承认商品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主张利用价值规律和各种经济杠杆运作经济,重视企业自主权和物质鼓励手段。1986年,卡斯特罗否定了“经济领导和计划体制”,认为它是照搬别国模式的产物,不符合古巴的特殊条件。为此,发动纠偏运动,强调革命意识和精神鼓励,批判经济工作中因“滥用价格、利润、利息、奖金”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倾向;强调经济计划和管理的集中化措施,严加限制个体经济,取消新开不久的农贸自由市场,强调促进农村集体合作化等。
第三次理论和实践探索始于1993年,围绕与经济改革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威胁,被迫提出“拯救社会主义”的口号,并于1993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古巴将农业的基础生产和组织形式由农场改为具有合作社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基础组织,允许美元在市场流通,取消国家的外贸垄断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个体经济。古巴学术理论界随之投入一场大讨论,普遍认为经济危机既是挑战,又是调整国际参与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探索的问题,包括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等。2003年下半年,卡斯特罗多次发表讲话,批评经济改革造成很多扭曲和失误,产生贫富差距拉大、非法致富、腐败盗窃等很多与革命原则不相容的现象,就此扭转了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的走向。
二、古巴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
上述三次理论和实践探索,大致涉及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古巴始终认为,市场经济、商品价值规律及其各种经济杠杆具有资本主义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古巴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由于古巴的社会主义脱胎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因素。社会的进步和发达程度,与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存在程度成反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发展,价值规律和市场因素将逐步走向消亡。
2.关于价值规律和市场因素的作用。古巴学术理论界在价值规律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方
面,存在分歧和争议。主流观点认为,价值规律和市场因素对社会主义经济和革命意识形态具有消极作用和破坏性。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因素除了消极作用外,还具有某种积极因素,即在古巴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有益于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他们认为,“市场的自我调节和作用是重要的,但是辅助性的,国家调节与控制相结合的新含义的计划应占主导地位”;应该为“非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和市场留下更多合适的发展空间”。在1993—2003年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时期,这种观点在学术理论界十分盛行。
3.关于利用市场因素的经济改革。迫于客观经济形势,古巴在1993年开始实行利用市场因素的经济改革(1993—2003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在1997年10月古共五大的中心报告中指出,古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服从于市场盲目的规律,但是古巴可利用某种市场形式。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也曾指出,古巴当时进行的是利用市场因素的改革。
菲德尔·卡斯特罗早在1993年11月20日的一次讲话中就对进行这次经济改革的原因做了明确阐述。他指出,在严重经济危机条件下的特殊时期,革命的任务从“完善社会主义”过渡到“拯救社会主义”,可以和必须向资本主义做出“让步”。这些让步包括启用个人主义,提高金钱在社会中的价值。这些是“必要的弊端”。2003年,在国家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后,基于对价值规律和市场破坏作用的认识,古巴中止了利用市场因素的改革。
4.关于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古巴认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范式”,它超出了生产方式范畴,是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的综合体系。社会公正是这一综合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原则,而不仅是“向穷人倾斜的财富分配或再分配”。由此,形成了古巴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古巴在理论和政策实践中始终强调,社会公正是古巴革命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和立足之本,是制定社会和经济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5.关于古巴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古巴主要领导人都突出强调,社会主义道路是多种并存的,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特点,需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借鉴意义,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巴十分重视本国社会主义和革命的特殊性和历史继承性,明确宣布古共以马蒂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党的理论思想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与马蒂思想这一本国革命的思想财富密切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三、古巴近年来的理论探索和政策走向
2007年7月26日,劳尔·卡斯特罗在群众集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进行“结构变革和观念变革”。针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管理落后、经济效益差、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浪费和盗窃国家资产现象严重、经济增长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居民生活和社会需求等,他号召全党和全国广泛开展讨论,提出意见和政策建议。广大群众踊跃参政议政,在历时半年多的大讨论中,提出了13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几乎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尤以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为重。实际上,这是古共领导层全面和深入感受民意,摸索解决问题办法的广泛社会调查。这场群众大讨论的结果表明,全党、全国具有普遍的政治共识,即经济发展和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最紧迫、最首要的任务。由于在这些方面欠债过多,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除客观因素之外,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古巴正在寻求形成“结构变革和观念变革”的共识,缓慢地启动政策调整(或改革)进程。
从古巴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来看,其工作重点似乎是解决具体而实际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尚未涉及深层次的经济体制和结构问题、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等。但是,劳尔·卡斯特罗在最近的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很多观点和思想,开始触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症结。
1.突出强调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劳尔·卡斯特罗努力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他在2008年的“7·26”讲话中指出:“最早我们说芸豆与大炮同样重要,形势恶化后(指1990年代初困难的特殊时期——译注)我们说芸豆比大炮更重要。现在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
2.把公正和平等与平均主义区分开来。长期以来,平均主义导致“大锅饭”,严重曲解了社会公正和平等这一重要的社会主义原则。在200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劳尔·卡斯特罗指出:“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公正和平等,但是是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非收入的平等。平等不是平均主义。归根结蒂,平均主义也是一种剥削形式:勤劳的劳动者受到不勤劳的劳动者甚至好吃懒做者的剥削。”
3.强调经济计划的协调性和经济效益。劳尔严厉批评经济计划和组织工作缺乏协调性、不讲效益的做法。他在2008年7月11日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2加2等于4,我们不可能希望等于5。但是在社会主义中,有时2加2却等于3。”他还提出,“我们的义务是在未来几年尽可能地提高我们经济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对开支和成本精打细算。善于勇敢地改正我们在经济管理方面所犯的理想主义的错误”。
4.重新诠释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意识。劳尔·卡斯特罗突出强调责任和贡献。他说,“关于劳动者是否意识到他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并不仅仅取决于理论的说教,也不取决于他们的意见是否在生产活动中得到采纳。重要的是他们的收入是否与他们个人的贡献相符,他们所在的劳动单位是否完成了它的社会目标,也就是说,是否实现了所确定的生产和服务指标”。
5.肯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地位和作用。古巴向来重视国家和集体社会所有形式,忽视甚至排斥个体小农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的作用。最近,劳尔把古巴现有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相提并论,强调和谐共处。他指出,大企业、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和小农生产者“都是能够和睦相处的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是与社会主义相排斥的”。
6.提倡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劳尔·卡斯特罗大力提倡发扬批评精神和创新精神,反对僵化和教条主义。他在2008年第七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提出,在农业生产中要更加注重实效,改变以前不计成本、大规模动员城镇居民和学生长途跋涉去支农的做法,提倡发展“城镇农业”,鼓励城区居民就地利用周边土地从事粮食和菜蔬生产。古巴在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本国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这种基本理论和认识与古巴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等客观因素一道,影响和决定着古巴社会主义的发展。劳尔·卡斯特罗政府正在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这是否会带来理论创新,新的政策调整是否会带来新一轮经济改革等问题,都是影响古巴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关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拉美所副所长、研究员)
第二篇: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前一阶段,我着重加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几点个人体会。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指导和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因此,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对松原来讲,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继实施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省里研究确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里也提出了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审时度势、洞察时机、把握机遇、敏锐应对,适时提出的适应性目标,也是力求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松原的情况看,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利润、招商引资、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支柱产业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尚未形成;在建及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产品结构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还不多,对全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比较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滞后和不足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心百姓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任务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城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和谐松原必须牢牢把握的几个原则
构建和谐松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推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成的。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松原的物质基础。建市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大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动员全社会扶贫帮困,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全市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无论在公共事业的投入上,还是在帮扶困难群体的支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因此,对我们来讲,要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惟有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三篇: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开题报告——食品安全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选题报告
课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原因: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现代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食品量的安全,同时还包含食品质的安全,以及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安全。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的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如之前的苏丹红咸鸭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瘦肉精”等到最近曝光的思念致病水饺、青岛染色黄花鱼等,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相关新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食品安全现状,旨在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呼吁社会各界携手,保障食品安全,安定民众生活。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
(一)研究对象
近年来社会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课题提纲
1、现状调查
(1)食品安全的现状
(2)社会各界的监管情况
(3)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2、目前我国食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4、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三)研究的预期目的1、尊重事实,从多方面入手,公正公平了解社会上的食品安全现状
2、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3、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严控食品安全
四、课题完成的基础和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文本
(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多方报道
(三)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及社评人士的相关评论等参考资料
五、小组分工及任务
两人搜集相关新闻和视频,两人整合资料定稿,一人完成PPT。——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第四篇:古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及启示
古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及启示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王耀杰
古巴共和国作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美国的经济封锁之中,其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分巨大。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一定成就,实属不易。分析研究古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总结其中经验,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从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至今,古巴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巩固革命政权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过程。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古巴犯过超越国情和阶段、急于冒进等错误,而且也遭受过巨大的挫折。
但古共和古巴人民善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政策,适时进行改革创新。从1993年开始,古巴逐步调整政治和经济政策,根据内外环境特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走出了苏东剧变对古巴社会带来的危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古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古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但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调整政策,并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向,从而加深了世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纵观古巴60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有一些基本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结合本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古巴共产党从建立时就明确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1976年宪法中把它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1991年,古共“四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中又加进了马蒂思想。与此相适应,1992年宪法把国家的指导思想改为“马蒂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政治社会思想”。1997年10月召开的古共五大在其核心文件中称:古巴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的思想为指导的政党。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的思想成为新的指导思想。
几十年来,古共始终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定每个新党员必须接受100个小时的党性教育,每个党员干部必须进党校学习。古巴全国14个省和140多个市县都有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蒂和卡斯特罗的著作是党校的主要课程。
(二)古巴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古巴坚守社会主义的关键。
现在的古巴共产党是1961年由原七?二六运动、人民社会党(原古共)和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而成,1965年改现名。古巴共产党在建党之初,既反对左倾宗派主义,又反对右倾分裂主义,保持了党的正确方向和党内团结。在苏东剧变后的非常时期,部分党员对古共的思想和主张、对社会主义产生动摇,出现了退党脱党的现象,古共仍然坚守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加强了对党员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的提高,强调党员的先进性和坚定性。古共规定,吸收新党员要通过群众的推荐和评议,保证新党员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古共作为古巴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纯洁性和坚强性。
(三)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古巴社会主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农民通过“土地改革”得到了土地,城市居民通过“城市改革”得到了住房,并且从60年代以来古巴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迅速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襁褓到坟墓”无所不保的社会保障,使古巴人从社会主义制度中切身感受到获得了实惠。多年来,古巴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尽管现在进入困难时期,这一制度也未改变。从小病到大病,从挂号到诊治,从手术到住院,一律享受免费待遇。古巴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已达100%。虽然目前古巴的物资还不很丰富,人们生活还有些清苦,但绝大数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受益者。古巴大而不倒、压而不垮,一个重要奥秘就是人民群众从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实惠,他们是古巴社会主义的受益者和拥护者,从而使古巴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爱国主义是凝聚古巴人民的强大精神纽带。
古巴曾遭受400年的西班牙殖民统治,在第二次独立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1989年),美国以援助为名乘机占领古巴。在20世纪上半叶,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殖民地。1959年革命后,古巴才取得了真正的独立。1959年的革命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独裁的民主革命,在这场革命深入发展时,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美国想控制古巴,甚至想直接吞并古巴,阴谋未逞后,美国对古巴就一直持仇视态度,在经济和政治上实施封锁。革命后40多年的现实表明,外部压力产生的强大爱国情感是古巴民族独立的最强大精神动力。古巴人民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决不答应重新回到殖民地时代。因此在古巴,社会主义和民族独立是密不可分的。古巴把人民对殖民主义的痛恨、对古巴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结合起来,把人民对美国多年封锁的仇恨转化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古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主要启示
作为同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古巴虽然在国际环境、内部发展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古巴在社会主义艰辛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一)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必
须实现基本指导思想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想要长期存在,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只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可以多样化,也应该多样化。古巴共产党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的思想,这和我党始终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实现具有本国风格和本国气派的指导思想,这一基本原则应得到坚持和弘扬。
(二)必须注重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共产党是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想带领全体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党必须时刻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注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古共在注重自身建设方面的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首先要在严把入口关上下功夫,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纳入党;要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廉政文化,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党的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真正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三)要时刻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要想长期存在,必须使自己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一边,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从而始终得到绝大数人的拥护。只有建立了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得到拥护和坚持。把人民群众团结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周围,就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始终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真正使人民群众从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实惠,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清醒认识和时刻坚持的基本原则。
(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树立起凝聚全体人民意志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能够调动全体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古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时刻不忘用爱国主义来凝聚全体国民的意志,这也成为古巴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坚守住社会主义旗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将有助于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分层次地做好教育引导,真正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下。
第五篇: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究》学习心得
姓 名:王润江
学 号:*** 专 业:有机化学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层次和内容的问题与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同时又将整个内容分成的不同的区块来阐述,使得整个课程化整为零,分区教授,让我们对于空泛的政治内容有了具体实际的理解。下面我就所学内容浅谈些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他们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我国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有所偏颇,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的经济情况似乎一片大好,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更要针对具体问题仔细研究提出有利改善的建设性方案,建设性应大于批评性,与其对政府工作、社会行为的种种缺陷指指点点发泄不满,不如集中智慧与能量多做实事,为问题的解决多找突破的途径。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但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崛起中的通病,或者说是一些较普遍性的经济特征,比如地方经济保护主义、半开放型生产方式、无节制的浪费资源、出口产品多是低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偏轻、产品的自主研发与自主创新偏少,虽然我国在与其它国家的出口贸易中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我们难以说我国在国际贸易总额占据优势,更不能说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足够强劲,这些巨大的贸易顺差一是由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一分一分积累而来,二是其中主要份额不是由我国得到。其中的产品研发费用,品牌盈利仍流向科研有明显优势的欧美发达国家。另外,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不能让经济增长持久的,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接纳外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坚持,拒绝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污染而坐享其中的经济效果。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不断的经济改革中进行的,我国的经济现状也正处于已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处于竞争弱势的节点上,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主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态度去面对问题,相信国家将继续走进下一场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应该作为一生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将来更好的参与研究生生活学习的根基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