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读后感
《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读后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是德博拉·马德森的一部介绍和阐释应用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流派的著作。本书主要介绍了女权主义流派,女权主义文本与女性文本,并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内在关系与协和作用。
作者最先介绍了最原始的历史理论和背景知识,为讨论历史上的女权运动时期内出现的理论文本做了铺垫。然后她论述了美国妇女运动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和在这些历史阶段内出现的重要女权主义者。接下来的章节作者介绍了自由女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激进女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种族女性主义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马德森的这部作品包括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从妇女运动历史发展到女权主义者观点,再到理论流派的详细介绍和阐释,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书的结构清晰,条例清楚,通过七个章节分别明确给出了这些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在叙述这些理论时作者还刻意从共性到个性,普遍到具体进行整理比较和对比,横跨了时间和空间,各个理论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差异性明显,不像其他文论的书籍一样把包括在结构主义,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在内的众多理论全部放在一起,而是仅仅针对女性和女权主义的分解和详细阐释,目标集中,重点突出。
本书的最后一章讲的是有色人种女权主义,看到Feminism of Color 这一次,没有阅读这部分之前看到标题我直接想到了颜色的女性主义这个概念。不懂意思,因为这个词特别抽象又觉得很别扭,读完整个章节后才发现是我自己翻译错了。Feminism of color 的意思应该要被翻译成有色人种女权主义,也就是说把矛头指向了白人女权主义与种族歧视的历史关联的女权主义理论。美国女权主运动第一次浪潮支持持反对奴隶制事业,但声称如果男性黑人在白人女性之前获得选举权就会取消她们对于废奴运动的支持。女权运动第二次也没有承认种族歧视与
性别歧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种文化压迫的象征(金莉,2006)。有色人种女性在黑人男性通知的民权运动和白人女人统治的妇女解放运动中都被边缘化,被排斥于公共事务之外。有色人种女权主义者致力于文化权利的再分配,而不是对于现存权利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参透。有色人种女权主义批评了主流妇女运动的目标和方法,并因为其中种族化的性别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批判视角(金莉,2006)。
这个章节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题目为《紫色》的作品,作者是有色人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她是著名女权主义作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对黑人女性精神存在问题的探究。沃克把黑人女性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对象,从多方面,如性虐待、女同性恋等,进行审视。1944年艾丽丝•沃克出生于美国南方乔治亚州伊坦顿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是家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家庭的贫困、种族的歧视、社会的偏见,让她从小深知身为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但是,沃克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她能在这种恶劣的土壤环境之中抛开这所有不利的因素,坚定执著地抱定自己的文学梦,在文学的荆棘道路上勇敢前行。
她的书信体小说代表作《紫色》(The Color Purple)是在1983年获得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她也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紫色》也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紫色》就大胆表现了乱伦以及女同性恋等颇受争议的主题。小说主人公茜莉是一个善良、贫苦的黑人女孩,遭继父强奸然后被卖给有四个孩子的男人,那个男人除了严管殴打欺负她外还强行带他的情人回家让她照顾他情人。后来这两个女人之间发生了情爱,主人公由此开始走向成熟,渐渐地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能力。到后来它的女性主义意识苏醒,她离家出走,然后自己创业建立大公司。从经济上独立以后她的日子变得舒服多了。这是爱丽丝·沃克的的经典之作,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凄惨成长经历到她后来的锐变,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女性的处境,尤其是有色人种妇女的地位。
沃克认为黑人女性之所以不能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夫权和父权的统治。正如现代的中国社会,父亲和丈夫是能控制并舒服女性的统治权力。女孩子一出生就在家里接受父母的教育,一般都是父亲亲自管,还有的家庭是父亲通过母亲的中介作用在控制盒教育着女孩子,直到她成长嫁人。等到嫁人了,就轮到她老公来控制她了。本文中所说的,只要女人在经济上独立就可以实现女人的权利,虽然有定的道理,可这种说法不免有点绝对化了。女人是天生的弱性动物,天性依赖男人而存活。有时候就算有足够的钱,可以让一个女人在经济上不依赖父亲或者丈夫,其他方面还是需要男性的支持和守护。就像维吾尔族或者其他一些民族的妇女新婚的时候要买很多黄金,既是为了装饰,也是为了在婚宴中有个经济保障。这些黄金将会成为已婚妇女的私有财产。假如有一日婚姻走到尽头是在继续不下要离婚了,所有的才出可以平分,唯独女人的黄金,是完全属于她 自己的。离婚后她可以卖这些黄金来维持生计。可是仅仅有黄金也是不行的,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如果女人没有固定的收入,她还是需要男人或者父母来养她。就算有了收入,她也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保护,这些恐怕只有男人才能给。从一般的层面来讲,这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从深刻的含义来讲,女人还是需要更近一步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独立,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第二篇: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凯特·米勒特
凯特·米勒特(katemillett):《性政治》(sexualpolitics,1970年)美国
主要内容:在当今社会,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心理气质上还是在社会角色或者是社会地位上的差异,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文化作用的结果。因而,应该用一个更具有社会性的“性属”(gender)一词,来代替纯然从生物生理角度出发的“性别”(sex)。
在美国盛极一时的新批评,只是从审美的层面来考察文学作品,根本不考虑文学产生的相关文化北京,批评成为文学作品的附属品,跟在文学作品的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明显是不合理的,文学批评应该将文学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之进行考察。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的文化产物中,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政治。而女权主义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在于披露性别歧视,以使作者和作品从父权制意识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所谓的“性政治”,就是指在两性关系中,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集中讨论了性别权利关系在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这四位作家作品中的体现。尽管他们运用的方法和表现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在他们的笔下,女性总是被贬损到被压迫、受支配的地位。
在劳伦斯笔下,“性”等同于“阳物”。在他看来,男性阳物代表生机和力量,是使其从与自然的疏离状态返归自然的救世主。而相对于男性生殖器,女性的生殖器被极力地贬损,女性形象也因之只是一个被动的、崇拜阳物的、没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对象性存在。
亨利·米勒也对女性生殖器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诺曼·梅勒和热内均写到过男同性恋。然而,在他们的同性恋题材中,总有一个男性被贬损为女性。热内以一个被贬损为女性的男人的视角,写出了男性的“女人”的辛酸:当一个生理上的男性被描述为一个“阴户”时,我们就会对该词的含义有更好的理解了。他通过揭示这一名词本指身份或权力的定义,赤裸裸得显示了男性作家在性角色上的纯粹武断和可恶的性质。而他对自己文本中“女性”的自卑心理的评价,更加清楚地看出在父权制文化中,女性总是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评价:作为女权主义文论走向成熟的标志的《性政治》也在女权主义文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同于新批评那样只关注诸如劳伦斯是否“用笔粗拙”这样的问题,也不像以往传记式批评那样尊重作者的意图,凯特·米勒特进行的是一种全心的批评。而这种批评引进的是女性的视角,清算的是文学中男性的“暴政”。
她主要从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处的男女关系中的受支配地位,来揭示男性控制和支配女性的性政治策略。这种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形象本身的歪曲,而在于这种关系的不正当。就这一点上来说,凯特·米勒特的文学批评要比波伏娃更为深刻,所挖掘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想的现象和内在规律也更具有深远性。而这种文学批评(也可以说是女权批评)的重要性在于引入了一种女性视角,要求我们作为女人去阅读文学作品,而在从前,我们,男人们,女人们和博士们,都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作品。
而作为文学批评家,米勒特避免了60年代那种尊重权威和作者意图的常规,公开引入了对作者的另一种透视,说明了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冲突会怎样精确地暴露出一部作品的潜在前提(theunderlyingpremises)。她不屈地捍卫了读者加入自己见解的权利,拒斥了那种文本和读者间的广为接受的等级制度。而作为读者,她既不屈从,也不作淑女状,在每个层面上向作者的权威进行了挑战。赋予读者以相当的权力,才使得从女性视角对男性文学进行颠覆性的阅读有了可能。并且使得父权制的性政治策略能够在这颠覆性的阅读中,得以清算。而凯特·米勒特提供的这一颠覆性阅读,使妇女经验成了先验的假定,妇女可以通过建立自身经验与阅读的连续性,解构男性作品中虚假的女性形象形象。因此,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也被公认为女权文学批评的代表作。
名词解释:女权批评
为了方便理解凯特·米勒特的这本《性政治》以及她本人的女权主义思想和理论,我想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一个学术名词:女权批评。
女权批评是女权主义文论初创期的一种批评方法。这种批评同其他类型的批评一样,是针对文学现象的思想意识背景,并基于历史分析的探讨。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它还涉及对妇女读者的利用和控制,特别是公共文化活动和电影等领域中的。另外,还涉及了在符号学系统中把妇女作为一种符号的分析。
由于在父权制社会里,男与女处于一种主动与被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之中,而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落实到文学上便是作者与读者构成的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女性批评要求女性读者以女性意识来分析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通过这分析,进一步揭露由于这些形象所体现的男性意识而对真实的、作为人的社会历史存在的妇女形象的歪曲的真相。同时,还要求女性读者颠覆菲勒斯批评权威,以自身的经验来对这些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女性阅读。也就是以一种抗拒的态度来阅读男性文学作品。而这种抗拒的阅读不仅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且有着政治意义。
女性批评的意义:女权批评主要是针对男性文本,以女性的视角将男性的文本作为靶子,强调妇女从自身经验出发的阅读的合理性。清算了男性文本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的歧视,解构了男性文本中的虚假女性形象,并力图在这样的颠覆性阅读中,提高女性自身觉悟,使妇女选择一条自主的生活方式。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 堂 报 告 总 结
主题: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18年1月5日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的题目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文化自信的“能”与“要”;
(一)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1、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的含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二)为什么能文化自信
1、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上的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二是自秦以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而最终保持统一,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与中华文化不无关系。三是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西方文化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在19世纪以后才开始衰落。四是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世界三大宗教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五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优越性,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
2、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三)为什么要文化自信
1、“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2、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每一个强国不仅硬实力强,文化软实力也同样强大。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软实力文化不行可能不打就败。现在我们的国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每一个强国不仅硬实力强,文化软实力也同样强大。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软实力文化不行可能不打就败。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人民向往的是美好生活,文化建设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享受美好的精神生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我们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即使有分裂势力作祟,也始终保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国外文化建设掠影
(一)美国文化建设现状和方法
冷战结束后,美国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全球扩张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以及所谓的民主化“第四波浪潮”的持续冲击,美国价值观得以在地域范围上向东欧、俄罗斯、中亚各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扩散。美国文化挟全球化之力大规模扩张,其标榜的价值观跟随英语、好莱坞影片、可口可乐、麦当劳迅速扩散到世界多个角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软实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一系列的颜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等等,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为美国的文化扩展提供了便捷通道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生产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并为美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2000年美国的版权产业产值达到4572 亿美元,占GDP 的10%。2001 年美国文化产品出口达700 亿美元。2002年美国占全球3330亿美元网上交易总额的64%,美国音乐制品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1/3强,美国2002年游戏产出占全球40%强)。方法:
(1)将提高文化软实力纳入本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或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实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专门负责执行向海外推行其文化与价值观。(如美国总统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高度重视运用美国文化软实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安全。美国新闻署负责实施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开展公众外交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
(2)建立了完善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3)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
文化产业包括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比如好莱坞在贩卖美国电影这一特殊商品的同时, 以其为载体, 推广着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电影《蜘蛛侠》《复仇者联盟》等体现了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价值和超级英雄主义。
(4)以产品为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输出文化及价值观。
例如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苹果在世界各地的风靡。一个印度家庭形容他们外出吃麦当劳是品尝一小块“美国”。(二)欧洲文化建设现状和方法
欧洲拥有强大并且影响深远的文化软实力及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如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语言体系、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艺术、文学、音乐、设计、时尚和美食等。方法:
(1).国家高度重视,政治支持文化影响力。
1883年法国就建立了法语联盟,在世界各地讲授法语,推广法国文化。
(2).将文化视为一种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创造性产业,集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
1990年英国率先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提出了建设“创造性的未来”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
(3).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产品销售、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
德国政府将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本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德语教学和公共外交,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三)日本文化建设现状和方法
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二战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软实力非常低,二战后日本不仅是经济的重建,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修复。方法:
(1).国家确定了文化发展的总体大纲
1977年日本的福田赳夫首相就提出了“福田三原则”确立了文化外交的这样一个理念。1979年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一直到1995年“文化立国”战略正式地提出。
(2).从制度上为文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保障
颁布《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文物保护法》等。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文化建设现状
第一,中国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文化竞争力非常弱小。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且其历史发展脉络从未被打断,这种文化发展历史造就了中国的文化资源大国地位,也使中国文化具有其他国家文化所没有的厚重感。但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只是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把优秀的文化资源激活成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并使之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或主流文化,那么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才能获得巨大的软实力。
第二,中国文化品种丰富,但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品牌严重缺乏,文化品牌国际化程度非常低。中国文化品种繁多,在繁多的中国文化产品中,我们很难找到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虽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化创意已经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拥有核心的版权内容的产品输出仍然不多,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
第三,文化平台多,但缺乏文化营销的有效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认识到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大了文化平台建设,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构筑新的中国文化平台,以传播中国文化。但是,提升文化影响力仅仅靠文化平台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文化营销。中国的各种文化平台基本上是政府或类政府单位构建的,很少借助于市场的作用。这样,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色彩过浓而被外界视为“中国文化侵略”,另一方面政府运作往往具有不可持久性,文化平台很可能就成为文化“烂尾工程”。(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
1.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宏观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规划。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4年10月14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
2.完善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文化发展的体系与制度。著作权法,盗版事件明显减少,音乐不能下载
3.发挥市场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电影电视产业的发展,广电总局放宽审查制度,芳华
4.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发展中国文化竞争力首先要开发和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陷入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顶礼膜拜;既要防止文化自负,也要防止文化自卑。
安徽宏村,凤凰古城,皮影、腰鼓,华阴老腔2016年春晚,传统节日设置为假日,使人民有机会庆祝节日
5.推进中国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文化创新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文化的目的是塑造国家品格、提高国家品位。反过来,文化要塑造国家的品格就需要不断创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通过新技术手段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6.坚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
文化发展必须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文化产业不仅要立足本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只有在参与全球竞争的情况下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一,要在全球化的市场框架中构思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其二,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打造文化品牌,特别是要采取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方式来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品牌产品。其三,充分利用经济领域走出去积累起来的市场和经验,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三)《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以上是我们组的汇报,谢谢聆听!
2018年1月5日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部分组成。课程考核目标主要考察考生能否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求考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占30%,简单理解和应用占40%,综合分析和应用占30%。
三、参考教材:
《马克思主义原理》,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及其以后的版本,或相应的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四、考试范围及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部分组成。考生首先应认真通读教材,从总体上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其次,按照大纲要求,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熟练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能运用有关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各章内容按照不同层次要求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真理与价值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3.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五篇:我与文学经典读后感
我与文学经典读后感—《漂亮朋友》(莫泊桑)
《漂亮朋友》中有着漂亮外表的杜洛伊是一个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无耻之徒,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悦女人的手段,专门勾引上流社会的女子,并以此为跳板,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最后他拐走了报馆老板的女儿,迫使老板把女儿嫁给他,自己便成为该报的总编辑。小说结尾还暗示他即将当上参议员和内阁部长,前程还远大着呢。
它是一部揭露性很强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这些现代冒险家的典型以刻画资产阶级政客的丑恶灵魂,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的复杂现象,是十九世纪末的一幅历史画卷。首先,在《漂亮朋友》中揭示了上流社会的空虚、荒淫、堕落,展现了资产阶级政客的厚颜无耻,揭露了政治界、新闻界黑暗的内幕,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在小说中,报纸是操纵在财阀和政客手中的工具,《法兰西生活报》的后台老板是一批众议员,被称为“瓦尔特帮”。瓦尔特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南方犹太富商,身为众议院议员,他在议院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他是金融家,善于利用政治进行投机。他深谙报纸的作用,创办了《法兰西生活报》。用他的话来说,他的报纸是半官方性质的。他巧妙地让这份报纸容纳各种思想,让包括天主教等思想同时并存。并非他没有任何政治主张,他只是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真正目的。他创办这份报纸,是为了支持他的投机事业和他的各种企业。由于他手段高明,消息灵通,使《法兰西生活报》身价大增,巴黎和外省的所有报纸都对它刮目相看,从它那里寻找消息,引用它的文章,它最后成了内阁的喉舌。小说生动地描写了“瓦尔特帮”如何利用这份报纸操纵政局:为了让他们当中的重要成员拉罗舍—马蒂厄上台,瓦尔特利用报纸制造舆论,实现撂倒阁阴谋,让拉罗舍—马蒂厄当上了外交部长。这个人物是典型的政客,他既没有胆略,也没有真才实学,表面拥护共和,其实是个自由主义分子,做事不择手段。事实上,他只是瓦尔特帮在政治上出头露面的代表而已,一旦他的生活丑闻暴露以后,瓦尔特便不留情面地一脚把他踢开。由财阀操纵报纸,在政界和投机事业上大显身手,这就是《漂亮朋友》所揭示的第三共和国的报界黑幕。
小说的揭露内容之二是针对当时法国政府的殖民地政策。从1880-1885年,法国公众对殖民地问题十分关注,因为在1881-1883年,法国政府在非洲和亚洲地区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尤其是于勒·费里对突尼斯的干预最引人注目。费里借口克卢米尔部族在阿尔及利亚东部边境骚扰,而突尼斯政府却给他们提供了栖身处所,于是蓄意挑衅,采取军事行动。紧接着在1881年4月1日,他向众议院提出阿尔及利亚的边境问题,要求“惩罚不顺从的居民”,终于迫使突尼斯的贝伊签订了巴尔多条约,将突尼斯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在这些政治和军事行动的背后,是尖锐的经济问题在起作用。突尼斯的经济情况一直不佳,无法清偿法国的债务。1883年至1884年间,两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斡旋活动。1884年
5月27日,贝伊以法令形式批准了利息为四厘的一亿四千二百五十五万法郎的新借贷。在这期间,巴黎交易所的行情出现极大波动,由此引发的财政投机异常活跃。这些投机活动与政客、政府成员、参议员或众议员密切相关。
小说揭露内容之三在于塑造了一个现代冒险家的典型。这个冒险家不是在东方的殖民地进行投机活动的人物,而是不择手段爬上去,在短时期内飞黄腾达,获得巨额财产和令人注目的社会地位的无耻之徒:杜洛瓦在北非的殖民军里待过,练就了残酷杀人的硬心肠。同时他又是一个机灵鬼、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人。残忍而邪恶的经验与他狡黠的个性相结合,在巴黎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里,便滋生出这样的野心家。
杜洛瓦的如愿以偿,在于他抓住了两个机会。第一个机会在报馆。然而,他在报馆的青云直上还得益于和女人的关系。利用女人发迹是杜洛瓦的第二个、也是最具有特色的手段。他的本钱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在女人眼中,他是个“漂亮朋友”。他敏感地发现病入膏肓的福雷斯蒂埃的妻子玛德莱娜与政界人物交往频繁,文笔老练,抓住她便可在报馆站稳脚跟,于是他大胆地向她表示,他愿意在她丈夫死后取而代之,他果然如愿以偿,当上了政治版主笔,成为新闻界的知名人物。与此同时,瓦尔特的妻子成了他的情妇,他在瓦尔特身边有了一个人替他说好话。接着,由于倒阁成功,他获得十字勋章,他的姓氏变成了有贵族标记的杜·洛瓦。但当他得知瓦尔特和拉罗舍—马蒂厄发了大财,自己只分得一点残羹以
后,顿时勃然大怒,一个计划在他心里酝酿成熟了。他毅然地抛弃了瓦尔特的妻子。随后他侦察到自己妻子的诡秘行动,导演了一场捉奸的闹剧,一下子把拉罗舍—马蒂厄打倒了,又与妻子离了婚。最后,他一步步接近瓦尔特的小女儿苏珊,把她拐跑,威逼瓦尔特夫妇同意他娶苏珊。老奸巨猾的瓦尔特虽然气恼,但头脑是清醒的。他认识到杜洛瓦并非等闲之辈,此人将来一定能当上议员和部长;他感到不如息事宁人,顺从杜洛瓦的意愿。因此不顾妻子的坚决反对,应允了杜洛瓦提出的要求。在杜洛瓦盛大的婚宴上,教士用近乎谄媚的辞句向他祝福:“你们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你们最为富有,也最受尊敬。特别是您,先生,您才华超群,并通过您的道德文章而给芸芸众生以指点和启迪,成为民众的引路人。您身上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您要给他们做出表率来„„”教士的话代表社会、官方对这个流氓恶棍式的冒险家的成功表示赞许,但从中也透露出作者无情的、辛辣的讽刺与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