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 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中国梦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体现在: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凝聚了精神力量。现实意义表现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道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梦 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然也有自己的梦想。梦想点燃希望,梦想指引现实,梦想开拓未来。2012年 11 月,习近平同志在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之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习近平同志在各种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国梦”,因此,中国梦便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梦概述
(一)中国梦的内涵
关于中国梦的内涵,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对其做出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重 新恢复我国在历史上的世界大国地位。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即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是中国梦的首要目标;二是实现民族振兴,即使中华民族吐故纳新、革故鼎新,呈现出繁荣景象,使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实现人民幸福,即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上,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极大满足,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目标。”
(二)实现中国梦的必备条件
关于实现中国梦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习近平同志也做出过论述,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谓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而得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之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它是经无数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其诞生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关键在于它具备科学的内核、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的本质属性。历史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历史也必将再次证明,实现中国梦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 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因此,在现阶段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现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指导,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终究成为现实。
(二)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可知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的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力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功的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理论都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毋庸置疑,中国梦是对以上各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更是其政治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学习和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得解决思想问题。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唯有使人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凝聚力,以期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在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亦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外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我国广大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中国梦就务必先统一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已取得了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成就。要实现中国梦,理应如此。具体来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广大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娴熟掌握其原理和方法,科学的指导中国梦实践;第二,人民群众也要积极的投身于中国梦的实践之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只有人民的积极参与,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指日可待。
2.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了精神力量。要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有统一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两者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统一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怎样才能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毋庸讳言,首先,必须具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其次,要有持续激发人们去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最后,还必须具备鞭策人们去实现梦想的不竭动力。要做到这些,那就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用以凝聚全国各族人 民的精神和意志,使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唯有依靠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得以实现,因为中国梦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它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个人梦,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在一起便构成了民族梦、国家梦。因此,只有大家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才是实现中国梦之动力所在。
(二)现实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具备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然,理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历史和事实均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加,中国人民成功的实现了加入世贸梦、百年奥运梦、中国航母梦和载人航天梦,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当然,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成功的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使自身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具体来说:首先,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遏制一切奢靡腐败之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活力;其次,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依靠群众实现中国梦,同时也把梦想的成果让群众共享;最后,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学习、完善自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克服革命、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得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模式,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以及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条道路是在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也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完全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中国梦所提出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换言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目标也就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蓝图奠定了坚实的道路基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甚至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梦不仅寄托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昭示着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中国梦作为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的统一,其实现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人民日报.2012-11-30.[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18.[3]王建国,冯连军,朱天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高层论坛综述.社会主义研究.2013(5).[4]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党建.2013(4). [5]辛向阳.中国梦一刻也没有脱离过马克思主义.党建.2013(10). [6]徐哈军.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梦”之关系.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7
第二篇: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要:中国梦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理想。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意义
自2012年11月,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之中国梦深入人心,整个中华民族为之奋斗。想要实现中国梦,就要了解什么是中国梦,挂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即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民族振兴则是中华民族去旧迎新,呈现出鼎盛繁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颠,人民幸福是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是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极大地满足。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也知道国家富强是是心啊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标。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个个困难,积极进取,不断深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建设举世瞩目。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冲击及国内全球多元化的态势,马克思主义在部分群体中受到质疑与挑战。这是一个危险错误的想法。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过:社会群体鉴别一个政治制度是否合法的依据,是看它价值取向和他们相吻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正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都是追求一个大同社会。并且自从中国人民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自由,打退了侵略者,并在经济建设中去得巨大进展,这一切表明如果想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的目标,必须坚持不移的奉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灵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先进、最为科学的信仰,准确而全
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对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革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健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就不会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在于: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名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来看,顽强的精神凝聚力,不仅在国家和民主的生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散乱,其国家与民族势必会分散,相反,要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较强,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其都可以很好地面对并渡过危机,实现复兴。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开展,正是需要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个阶段的凝聚力的有无,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失败。精神凝聚力的产生具有相应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产生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特有现象。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的群众,在有着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特定内部的人群聚集起来,就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和自然的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合力”相类似,当特定群众中的人们心往一处想的时候,精神凝聚力就此产生,不仅有利于统一人们之间的思想认识,还有利于统一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比如共同选择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信仰自身具备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信仰状态下的个人往往可以表现出信心倍增,兴趣盎然的特点,将此表现在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就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对于个人来说,在多元化的生活道路上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信仰,在此基础上去为其奋斗一生;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一旦凝聚力形成,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表整体利益的政党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自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会为这
样的政策实现创造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为爱国家、爱民族、爱集体的民族向心力与精神凝聚力。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国家或民族,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使各成员都有同样的意识,由此形成的凝聚力将会更加强大。由此角度来讲,坚定马克思主体信仰,将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信念与理想,这个理想和信念将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014-03-27 邢 军
【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建设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在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意识形态多样化与多元化的态势,社会主义的各种传统思潮与信仰可能受到质疑,甚至连马克思主义信仰亦在我国部分领导干部和民众中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灵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先进、最为科学的信仰,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对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成果中,也很少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过明确的界定,但是大部分人们对此均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包括理论上的认同、感情上的认同,是一种对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人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支持与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持。
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作为起点,在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信仰。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深信不疑。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真理;其二,认为真理是能够为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客观的、辩证的、唯物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则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其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关系,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绝对认同,就是全盘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观点。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能笼统地认为是对马克思所有理论的认同,因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的,马克思个人的错误观点和不合时宜的思想并不属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伴随形势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也必须按照科学的态度、变化的思路和眼光、顺应形势发展的方式去推崇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论视为不变的教条,而应以此为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引导信仰者朝着更远的方向去探索。历史证明,一切以教条为主的信仰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样片面的教条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势必会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同时也是马克思最信仰的核心内容。纵观马克思注意信仰体系可以发现,共产主义奋斗理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处于同等地位的,这是共产党人信仰体系中最根本的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信仰特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是一切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所在。为此,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鉴别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性标准。
无比向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源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一种信仰体系,都需要获得群众的支持,这就要求其信仰体系中有着明确的终极理想目标。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如此。对共产主义理想来说,这是无产阶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成果。马克主义信仰不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高理想,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终极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其理论的科学性感染了人民群众,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富裕程度高,人民的综合素质高,思想意识强,道德素养好,没有阶级对立,全社会中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人尽其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受到尊重,都拥有机会去实现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是理想的人类社会状态,纵观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有很多关于社会的设想,主要表现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儒家的大同等。即便是同样美好的理想社会状态,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那只能是虚构意识上的世界。共产主义理想立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人类生产实践,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对社会科学的预见。为此,共产主义代表的是人类社会的先进发展方向,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与价值追求。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将终极性与阶段性相互融合在一起。1875年,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列宁在此思想基础上认为无产阶级在获取政权之后,将社会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结合新的历史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我国的各种制度当前还处于不发达、不成熟的时期,但势必走向成熟和发达。
高度信任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巩固的现实因素。正是因为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信任,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产阶级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与政治载体,是信仰的具体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党的信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共产党的绝对信任,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表现。这是因为,无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共产主义理想的达成,还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都需要有政治载体去推动,而共产党无疑就扮演了政治载体的作用。由此对于共产党的信任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其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二,共产党人制定政策方针纲领正确性不容质疑,相信共产党人的品德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2年11月底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在总书记看来,所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顺利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改革目标,也就离实现“中国梦”又迈出了重大步伐。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含义。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不仅如此,总书记还对于如何顺利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进而深入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从国际来看,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种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来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尤其在思想文化不断激荡的环境下,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个性化、独立化和多变化的特征,由此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再,价值取向变幻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矫正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在于: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名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来看,顽强的精神凝聚力,不仅在国家和民主的生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散乱,其国家与民族势必会分散,相反,要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较强,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其都可以很好地面对并渡过危机,实现复兴。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开展,正是需要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个阶段的凝聚力的有无,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失败。精神凝聚力的产生具有相应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产生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特有现象。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的群众,在有着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特定内部的人群聚集起来,就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和自然的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合力”相类似,当特定群众中的人们心往一处想的时候,精神凝聚力就此产生,不仅有利于统一人们之间的思想认识,还有利于统一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比如共同选择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信仰自身具备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信仰状态下的个人往往可以表现出信心倍增,兴趣盎然的特点,将此表现在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就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对于个人来说,在多元化的生活道路上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信仰,在此基础上去为其奋斗一生;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一旦凝聚力形成,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表整体利益的政党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自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会为这样的政策实现创造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为爱国家、爱民族、爱集体的民族向心力与精神凝聚力。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国家或民族,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使各成员都有同样的意识,由此形成的凝聚力将会更加强大。由此角度来讲,坚定马克思主体信仰,将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信念与理想,这个理想和信念将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自信。“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我国各族人民群众、不同领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但是我们仍然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和民众担心“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恰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自信。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引导改革开放的进行,保证不会在方向上出现迷失。也就是说,在进行上述进程开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能够发挥一种定向的作用,明确人们的奋斗目标。因为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工程,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我们没有经验借鉴,我们需要合理的去处理各种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方向标,去引导我们不至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偏失了方向。对于这一点,中国领导人有着清晰的认识,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的定向标,引导我们朝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岸前进;江泽民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一再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去进行改革开放,保证共产主义性质不变。另外,马克思信仰所维系的是一种正确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程度得到前所未有地提升,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比如吸收世界各种思潮与文化思想,其中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都将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克服这样的错误意识,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倡导马克思主义信仰,保证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原则,为实现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处于辩证的发展阶段,其源于社会实践,又远高于社会实践。正是一方面以现实实践为基础,一方面高于实践的特性,使得其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生命力。其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鼓舞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去,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的发展;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帮助克服在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精神动力去克服重重问题;其三,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以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的形式给予人们信心与勇气,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这样的精神动力越是明显体现出巨大的效果。大厦没有支柱,是难以拔地而起的;人没有精神支柱,是难以站立的;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能力处理困境,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势必要走向灭亡。“中国梦”的实现,必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支撑。
总之,在当前信仰危机已客观存在的状态下,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事关我国各项事业建设能否顺利开展与改革能否深入推进的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全国各族人民的头脑,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提供理论自信和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人文法学院)【注释】
①红光:“总书记阐释‘中国梦’”,新华网,2013年5月8日。
②索有为,李志全等:“两会特写:习近平九提‘中国梦’”,中国新闻网,2013年3月17日。
第四篇:《理想国》对实现中国梦的借鉴意义探微
摘要: 两千四百年前,柏拉图提出建构理想国的美好蓝图,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实现中国梦,二者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本文将通过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个人正义、城邦正义、哲学王和教育思想出发,在当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对其宝贵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寻找柏拉图理论对实现中国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个人正义;社会分工;哲学王;教育;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90-03
0 引言
《理想国》中柏拉图基于理念论建构了一个合乎正义并且实现和体现至高“善”的城邦,柏拉图称理想国是哲学家在“彼岸所看到的原型”,“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1]225、342。但理想的城邦并不是无法企及的,理想城邦是现实城邦所应追求的目标。中国梦既是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伟大目标,亦是中国人民通向幸福之路的强烈愿望。要最终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仍需党,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从中西方理论中借鉴经验,从具体实践中摸索经验,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正义:建构理想社会的核心
正义思想是理想国中探讨的重要议题,柏拉图的政治主张也由此展开,正义是建构“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1]121的总的指导原则,是建构理想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柏拉图的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是由个人组成的,城邦是个人的扩大,个人是城邦的缩影。[2]2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论述了个人正义,然后通过类比个人正义提出了城邦正义,论述了怎样的城邦是正义的城邦,如何才能实现正义的城邦。这就引发我们在“中国梦”语境中,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以共建中国梦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1.1 个人正义:建构理想社会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石 个人正义主要探讨的问题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正义的人?如何才能实现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的实现既是实现灵魂的向善,所以我们要对灵魂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成就个人正义。柏拉图将灵魂分为三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并将其分别对应三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柏拉图认为理性代表智慧和预见力,其德性是智慧;激情是我们“爱好荣誉,渴求胜利”是理性的盟友,辅助理性来控制欲望,但激情也使“我们因为他而感到愤怒”,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与欲望联合起来抵抗理性,所以,其德性是勇敢[3];欲望如果不加控制便会沉溺于肉体的欢愉而无法自拔,影响灵魂向善,所以,其对应的德性是节制。一个正义的人,应该是理性居于主导地位,由理性来指挥行为,以激情加以辅佐来控制欲望,达到灵魂的最佳状态,以实现灵魂的和谐。因此,个人正义的实现需要灵魂三部分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以达到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与和谐。
柏拉图提出的个人正义思想与当代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在当代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中,个人作为道德主体,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力,意识到何为正义;其次应该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正义之人;然后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来行正义之事。公民道德不仅是个人行动的基本准则,也是国民素质的直接反映。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及其表现,从个体角度来讲是其人格魅力的展现,有利于其实现个人价值及人生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讲,公民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建设国家的道德力量,更是构建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石。就当前而言,弘扬中国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蓄积能量。
但是,国民素质的提高,道德建设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并不健全,导致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领域出现道德无序现象。这不仅反映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弊病,而且关系着中国梦的推进与实现。
社会道德建设必须依托个人道德的自觉与自律,只有个人正义得以实现,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涵养力量。那么作为现代人,我们如何依托灵魂向善而实现个人正义呢?首先,在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要有敢于做梦,勇于圆梦的激情,但是必须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道德准则来指导自身行为,合理合法地实现自己的“致富梦”“发财梦”。其次,个人作为道德主体,不仅要健全自身的道德人格,积极寻求灵魂善的生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更要承担道德责任,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践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基本道德规范,做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只有公民切实履行道德义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在社会中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氛围,才能有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才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1.2 城邦正义:分工合作以实现公平正义,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所在 柏拉图通过类比个人正义得出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至高的“善”的城邦,而合乎正义就在于严格有序的社会分工。柏拉图认为城邦应该有三种职责:统治职责、保卫职责、生产职责。相应的将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统治者由最具智慧并且代表国家理性的哲学家担任,通过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来履行统治职责;护卫者由从事战争的军人担任,通过抵御外敌来履行保卫职责;生产者既是从事社会生产的人,通过为社会供给基本的生活资料来履行生产职责。所以,在柏拉图看来,一个正义的城邦就是通过社会分工“每个人都做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1]140,三个等级各尽其事,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就能实现公平正义。柏拉图为证明其等级分工的合理性提出了“金银铜铁论”,“他们虽然是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高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和其他技工身上加入铁和铜。”[4]54
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任何一个政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梦”语境下探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尤其具有现实建设性意义。公平正义不但是是中国梦的价值取向,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在中国梦伟大实践过程中,只有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的财富之源充分涌流,才能有人愿意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中国梦的旨归是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合理的社会分工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石,是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保证。但是,如果社会分工没有了流动性的竞争机制便会僵化,可能的结局就是只有“富二代”、“官二代”才有畅通的上升渠道,才有权做梦,有能力圆梦,而老百姓及其子女的个人梦想将很难实现或者无从实现。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断裂社会”。不对称的利益享用以及不公平现象不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冲击,并造成人们报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将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如何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工制度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合理的社会分工是在符合当前国家的运行机制及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以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选贤任能,使个体发挥其最优天赋,在合适的领域做最适合的工作。合理的社会分工是每个公民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保证。其次,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基础,在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中都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保证我国人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改革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成果,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第三,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机制,更加强调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人人生而平等,都具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任何非法定机构和人员都无权干涉与剥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社会也为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我爸是李刚”你就比别人多很多特权,也不能因为你是机关干部就以权谋私,为亲戚朋友大开“方便之门”而无视规则的存在。哲学王的知识统治与中国梦领导核心的能力及素质
哲学王是柏拉图建构的理想国中的领导核心,柏拉图以正义做为出发点来架构理想国,其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实现公平正义,而哲学王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样,在当代,领导集体的能力和素质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不仅要在国内带领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国内事务,而且还要对国际事物有准确地把握并制定合理的外交方针政策,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2.1 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阐述 柏拉图提出哲学王思想认为国家应该由富有知识、理性、智慧与美德的哲学家来统治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王统治是一种知识统治。柏拉图传承了其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论,他认为哲学家是具智慧、理性、知识、美德于一体的社会存在,不仅熟悉治国理念而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哲学家运用治国策略来管理国家,以完美的人格魅力影响公民走向灵魂善,城邦在他的管理下必然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统一。
2.2 哲学王在中国的特殊体现 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社会应该由掌握知识和真理的哲学家来统治国家,行使国家权力。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在哲学王没有出现的时候,掌握国家权力的人也应该实现知识和权力的结合。联系我国实际而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占统治阶级的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集团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所以党政机关干部在执掌公权力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时俱进,增强自身能力,优化自身素质以更好地执政为民,建设国家,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2.3 国家领导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领导人是指“国家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领导者,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首长等组成的领导集体,为实现政府制定的特定目标,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并管理国家事务以及公共事务而实施的一系列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行政活动。”[5]15国家领导人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内外情况,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提出发展规划,指导国家的建设,保证国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国家目标。自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加强和改善对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不断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并解决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突出问题并且在不断深化改革,健全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加强道德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中强调和平崛起的战略,提出“一路一带”战略,这不仅对我国的发展创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而且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飞跃。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的管理能力,洞察力和预见力在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4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优化领导集体的素质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各项事物的领导核心,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不断优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只有每一位党员干部、国家的公职人员都以身作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明,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修养,才能真正管理好我们的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才能使实现中国梦的道路畅通无阻。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必须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习近平主席就此发表重要讲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要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决不允许党内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6]
其次,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力为民所出,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谋发展,这样群众才能坚信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党员干部更要发扬学习型政党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把建设“中国梦”的本领学好用好,才能在新时代的任务面前有所担当。
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密匙,公民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离不开教育,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离不开公民教育。柏拉图指出,公民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独立人格,勇于承担责任并践行与城邦订立契约的公民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7]公民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国家发展,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公民当然也会享受到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3.1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理想国实现的根基。教育是个人正义,城邦正义,哲学王思想一以贯之的主体。首先,教育是个人正义实现的基础。城邦中的公民从出生到成为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都是通过学习知识,道德教化以及公民意识的培养,而成为一个理性的以参与政治生活为荣的公民。其次,哲学王的出现是基于严密的教育体系,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年龄不一样的课程,哲学家在学习了数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学之后在领略辩证法的过程中而惊险一跃而成为哲学王统治城邦,教化公民,使各阶级各行其是,安居乐业以达到城邦的和谐统一,这也就实现了城邦正义。
3.2 教育即“灵魂转向” 柏拉图通过“洞穴之喻”揭示了人类在不断追求“善”的过程中,不免会被迷雾遮住眼睛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但是,总有明智之人能够走出迷雾不被影像所迷惑而看清本质,揭开混沌。那么,此明智之人有责任有义务作为教育者让处于混沌之中的人类“灵魂转向”,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个人角度而言,“灵魂转向”即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内在实现。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个人只有通过“灵魂转向”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是否是正义的,道德的,有意义的,并进行自我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正义。通过“灵魂转向”而实现的个人正义是个人魅力的体现,是实现个人梦的道德基础。
从国家角度而言,教育使人们博古通今,知道中外历史以及国家的兴亡衰败,而教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以史为镜,以促进我们的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得更好更快。通过教育,回味历史体会我国的衰败与兴起,从而勿忘国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见,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公民意识是国家建设的精神根基。
3.3 公民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根基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当前的中国公民意识现状并没有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步,仍需进一步提升。公民是国家建设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且公民意识是国家建设的精神根基并且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公民意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而“轰轰烈烈的变革也因缺乏心理的支持而流于破产。”[8]2只有提高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使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实干兴邦,为国谋福利,贡献力量的同时保证公民劳有所得,公平地享受国家发展的福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公民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解和践行,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主线,以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学问[9],从而实现个人自身内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既实现了道德的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统一,使国民道德也能在知、情、意上实现统一[10]。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培育公民意识,凝聚社会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根基。
第五篇: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总书记分别在13年9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13年10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战略。下面我结合时代背景简述一下“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一带一路”、中国梦、意义
“一带一路”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指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带一路”打开了筑梦空间。
就本国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1.85万公里,但对外贸易的总量只占中国的6%,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足10%。因此,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建立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从而成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
就与中国紧邻区域而言,这一构想可使有关国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建设“一带一路”,能够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作用,即分别从陆上和海上推进互联互通,拓展开放通道,使相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区域合作,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强劲翅膀。同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找到利益契合点,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必将给世界梦注入更多新动能、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