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

时间:2019-05-14 20:2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

通过这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有些许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论述使我受益匪浅。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们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有很多,我认为对我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有很多,从体力到精神,从行动到思想,同时还包括社会交往,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等。这一点使我们意识到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

然后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这点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生活中关于个性发展的例子也有不少。有的人不注重个性发展,找到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结果在这职位上业绩平平,毫无作为;而有的人则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由于兴趣所致,故很容易就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也就更接近成功。

最后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这一点也给我很大启发。我们人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中,脱离了群体就很难得到良好发展,甚至难以生活。所以要得到全面发展,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与周围的人一起努力共同进步,使人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三点,是给我不少启发并使我思考的三点,这几点论述引发了我的思考并能让我更好的了解如何发展和完善自我,也是我认识到了自身有很多尚有不足。我会牢记这些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标尺,规划好将来的人生。

第二篇: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学院:艺术学院

姓名:吴梅青

学号:***529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它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道理。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它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是一种真理相传、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和继承这个传统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这个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着的传统。没有创新,它的生命就要终结,这一传统就不能够延续。创新是这个传统的本质特征。所以,继承这个传统是实现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则是这一传统延续生命力的保证。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正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而自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后,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创新历程。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是创新。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且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反应了普遍真理,是科学的,完整的历史观: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感性活动和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一方面揭示了意识能动性的真正的、现实的根源,具体而非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意识显现的事物和现实的真正的客观性和自在性。这样,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便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问题,并由此解决了西方传统哲学。且只有用实践观点去理解事物和现实,才能用实践观点理解人本身。

3.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精神。辩证,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辩证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持否定、批判和超越的态度。所谓批判就是否定,但这种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扬弃。正是因为坚持不断的自我批判吐故纳新,不断地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理论才不会成为仰之弥高的僵化教条,才能够继续前进,在不断的刷新中向更新层次跃进。真正批判的世界观,意味着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价值判断的根本准则。

三: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意义:上面也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条条僵化的理论,而是不断发展着的真理。自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实践发展和理论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内涵为代表,从实质上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尤其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现状,我们更应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然,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力发展创新的理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面对的实际问题。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懂得用批判的精神对待事物,尤其更要懂得自我批判,更要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觉完善自己。且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更应该要认真系统的学习,为中国社会主义前途不断奋斗,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张亚琦

(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人类 ; 生态文明建设

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yaqi(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问题的产生和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严峻的生态环境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爱自然、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是全球共同的心声和期盼。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生存危机,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寻找思想资源,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重点。20 世纪60 年代萨特曾经断言:“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诚如学者所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和风风雨雨之后,仍然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不可置疑的当代性质和当代价值。之所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哲学,是由于马克思的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虽然产生于19 世纪,但它的理论指向不局限于那个时代,而是指向无尽的人类未来”。当然,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马克思也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初露端倪时,马克思就具有生态敏感性,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论述等很有见地,很有前瞻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但熟知并非真知。因此,“重读马克思”就是要“面向事情本身”,再现马克思自然观的原貌,揭示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思想,为摆脱人类的生存困境寻求到出路。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视域中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没有经过人类劳动改造,与人无关的自在自然,而是既客观存在又与人

相联系,经过人类的实践中介过的自然,具

有社会历史性质的自然。自然在古代中西文化中一般指本性、天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是“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马克思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给自然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现实的内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包含着两重含义: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了,自在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其次,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也称为自在自然,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指被人类的实践活动加工和改造过的自然界。

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基本内涵如下:马克思在看待自然时,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肯定了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包涵着丰富的内容。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认识到了人来源于自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靠自然界生活。第一,人们的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第二,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来源于自然。第三,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对自然的考察,从一开始就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来说明自然的,从人生存的层面来理解自然的。这里所说的自然界是指人化自然。那种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介入的纯粹的自然界,只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总之,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 2 的身体”的论断,体现了他所关注的不是那种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自然生态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关系实行根本性的变革。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当代中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力图逐步把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这种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观作为基础,以科学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归宿。否则,我们的社会转型可能会因为生态系统的恶化丽夭折。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自然观向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性的危机、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危机,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

4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当今中国生态环境存在如下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4]。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

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

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体现了在新世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坚定理念[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胡锦涛同志说过的。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地存在在自然界,而是带着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意志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人过于追求使自然界来满足自己,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等来适应自然的特性和规律;人普遍注重人改造、征服自然力量的提高,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人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7]。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挖掘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自然观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哲学的思想先声与理论萌芽,很多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选择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坐标。

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社会体制方面去关照人与自然之间具体的历史的关系,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社会进步去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以实现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当我们站在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审度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时,不难发现,这一观点既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又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丽发展的具体方法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马克思自然观的引导下,正确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方面多渠道地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57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与自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4] 王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J].教学与研究, 1986,(6).[5] 王安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述评[J].社科纵横, 1997,(2).[6] 吕世荣.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2004,(3). [9] 方世南. 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2,(2).

[10] 宋周尧. 《资本论》环境伦理思想探解[J].道德与文明.2002,(6).

[11] 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理论学刊,2004(4).

[12] 包庆德. 《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2).

[14] 方盛举. 《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J].《学术探索》,2000(3). [15] 张一兵.永恒的自然规律在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J].南京大学学报,1995(3). [16] 韩安贵.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思想[J].学术研究,2001(3). [17] 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理论学刊,2004(4).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十八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十八大的意义

十八大的顺利召开预示着中国又一新篇章的开始,而这一开始与之前党和人民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党始终坚持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论证了十八大召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联系。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一路风雨飘摇,经历了无数的苦难,终于走到了今天。回想建国初期我们连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都不具备,最终是政协代替了一大,到今天的十八大五中全会顺利召开,每个公民都在为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最终十八大圆满闭幕,我想这一切的一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十八大的顺利召开需要安定的国内环境,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一句话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具备了这些。十八大顺利召开了,因为中国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反对主观主义。求真务实是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地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所以人民拥护党。

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赋予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所以人民支持党。

树立正确的权利观,领导干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要弄清和掌握,一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和实现的,都是属于人民的。二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在全国执掌政权,共产党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三是我们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民谋利益,而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本质要求。领导干部无论官当多大、权有多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官越大、权越重为人民服务越应该作出成绩,越应该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政权力的根本标准。共产党人掌权用权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做到公正处事、公道用人,严格按照党的用人标准和政策办事。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联,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越多,党和人民事业就越有希望。领导干部一定要珍惜使命、不负重托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于抓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尽心尽力干好工作,所以人民爱戴党。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确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料想到的。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新的实际问题辨证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科学地预见并制定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定。这些科学预见包含着普遍真理,但它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因此,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忽略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忽略了各国的具体国情,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失去生命力。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并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使这些基本规定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内涵。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了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必须实行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公有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是,不顾生产力的现实状况,搞“一大二公三纯”也是不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根据现实的生产力选择公有制的内容、范围和实现形式,调整现实的所有制结构,而不能否认公有制。我们党根据新的实践经验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要认识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明确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相反,它正是以此作为指南,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因此,我们也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登上文明的高峰,一刻都不能离开创新的理论思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也证明,一个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必须保持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试想当年,如果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的论断,或者如果仿效俄国十月革命中心城市起义的模式,不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不建立农村根据地,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不会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样,如果邓小平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市场、不需要商品货币关系的设想,不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就不会有改革开发,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就不堪设想。

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更加突现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浪高过一浪。注目神州,文明与落后、现代和传统相互交织,富裕与贫穷、廉洁和腐败同时存在。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从来没有这样的好条件、好机遇,但也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巨大的希望和严峻的挑战,更需要对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他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这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共同努力把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研究回答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是科学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是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症结。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只有经过深入的研究,作出科学的回答,帮助人们逐步解开“思想扣子”才能做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为指导,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颠倒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科学批判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长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灵魂、依据,而中国始终坚持这些,所以中国取得了今天这样的非凡成绩,所以十八大顺利召开了,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014-03-27 邢 军

【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建设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在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意识形态多样化与多元化的态势,社会主义的各种传统思潮与信仰可能受到质疑,甚至连马克思主义信仰亦在我国部分领导干部和民众中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灵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先进、最为科学的信仰,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对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成果中,也很少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过明确的界定,但是大部分人们对此均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包括理论上的认同、感情上的认同,是一种对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人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支持与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持。

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作为起点,在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信仰。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深信不疑。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真理;其二,认为真理是能够为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客观的、辩证的、唯物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则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其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关系,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绝对认同,就是全盘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观点。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能笼统地认为是对马克思所有理论的认同,因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的,马克思个人的错误观点和不合时宜的思想并不属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伴随形势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也必须按照科学的态度、变化的思路和眼光、顺应形势发展的方式去推崇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论视为不变的教条,而应以此为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引导信仰者朝着更远的方向去探索。历史证明,一切以教条为主的信仰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样片面的教条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势必会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同时也是马克思最信仰的核心内容。纵观马克思注意信仰体系可以发现,共产主义奋斗理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处于同等地位的,这是共产党人信仰体系中最根本的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信仰特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是一切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所在。为此,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鉴别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性标准。

无比向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源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一种信仰体系,都需要获得群众的支持,这就要求其信仰体系中有着明确的终极理想目标。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如此。对共产主义理想来说,这是无产阶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成果。马克主义信仰不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高理想,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终极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其理论的科学性感染了人民群众,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富裕程度高,人民的综合素质高,思想意识强,道德素养好,没有阶级对立,全社会中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人尽其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受到尊重,都拥有机会去实现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是理想的人类社会状态,纵观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有很多关于社会的设想,主要表现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儒家的大同等。即便是同样美好的理想社会状态,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那只能是虚构意识上的世界。共产主义理想立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人类生产实践,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对社会科学的预见。为此,共产主义代表的是人类社会的先进发展方向,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与价值追求。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将终极性与阶段性相互融合在一起。1875年,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列宁在此思想基础上认为无产阶级在获取政权之后,将社会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结合新的历史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我国的各种制度当前还处于不发达、不成熟的时期,但势必走向成熟和发达。

高度信任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巩固的现实因素。正是因为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信任,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产阶级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与政治载体,是信仰的具体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党的信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共产党的绝对信任,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表现。这是因为,无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共产主义理想的达成,还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都需要有政治载体去推动,而共产党无疑就扮演了政治载体的作用。由此对于共产党的信任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其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二,共产党人制定政策方针纲领正确性不容质疑,相信共产党人的品德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2年11月底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在总书记看来,所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顺利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改革目标,也就离实现“中国梦”又迈出了重大步伐。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含义。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不仅如此,总书记还对于如何顺利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进而深入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从国际来看,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种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来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尤其在思想文化不断激荡的环境下,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个性化、独立化和多变化的特征,由此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再,价值取向变幻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矫正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在于: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名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来看,顽强的精神凝聚力,不仅在国家和民主的生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散乱,其国家与民族势必会分散,相反,要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较强,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其都可以很好地面对并渡过危机,实现复兴。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开展,正是需要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个阶段的凝聚力的有无,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失败。精神凝聚力的产生具有相应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产生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特有现象。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的群众,在有着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特定内部的人群聚集起来,就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和自然的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合力”相类似,当特定群众中的人们心往一处想的时候,精神凝聚力就此产生,不仅有利于统一人们之间的思想认识,还有利于统一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比如共同选择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信仰自身具备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信仰状态下的个人往往可以表现出信心倍增,兴趣盎然的特点,将此表现在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就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对于个人来说,在多元化的生活道路上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信仰,在此基础上去为其奋斗一生;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一旦凝聚力形成,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表整体利益的政党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自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会为这样的政策实现创造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为爱国家、爱民族、爱集体的民族向心力与精神凝聚力。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国家或民族,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使各成员都有同样的意识,由此形成的凝聚力将会更加强大。由此角度来讲,坚定马克思主体信仰,将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信念与理想,这个理想和信念将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自信。“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我国各族人民群众、不同领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但是我们仍然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和民众担心“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恰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自信。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引导改革开放的进行,保证不会在方向上出现迷失。也就是说,在进行上述进程开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能够发挥一种定向的作用,明确人们的奋斗目标。因为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工程,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我们没有经验借鉴,我们需要合理的去处理各种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方向标,去引导我们不至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偏失了方向。对于这一点,中国领导人有着清晰的认识,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的定向标,引导我们朝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岸前进;江泽民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一再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去进行改革开放,保证共产主义性质不变。另外,马克思信仰所维系的是一种正确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程度得到前所未有地提升,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比如吸收世界各种思潮与文化思想,其中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都将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克服这样的错误意识,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倡导马克思主义信仰,保证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原则,为实现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处于辩证的发展阶段,其源于社会实践,又远高于社会实践。正是一方面以现实实践为基础,一方面高于实践的特性,使得其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生命力。其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鼓舞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去,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的发展;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帮助克服在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精神动力去克服重重问题;其三,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以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的形式给予人们信心与勇气,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这样的精神动力越是明显体现出巨大的效果。大厦没有支柱,是难以拔地而起的;人没有精神支柱,是难以站立的;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能力处理困境,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势必要走向灭亡。“中国梦”的实现,必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支撑。

总之,在当前信仰危机已客观存在的状态下,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事关我国各项事业建设能否顺利开展与改革能否深入推进的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全国各族人民的头脑,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提供理论自信和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人文法学院)【注释】

①红光:“总书记阐释‘中国梦’”,新华网,2013年5月8日。

②索有为,李志全等:“两会特写:习近平九提‘中国梦’”,中国新闻网,2013年3月17日。

下载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对企业管理的意义5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管理的意义 【摘要】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在于其自身所独有的规律性上凸显的尤为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马克......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精选5篇)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要:中国梦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理想。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全文5篇]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 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中国梦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与马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经典论述中......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姓名:### #####学院: ##############班级:###########日期: ################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