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程 发展 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它凝聚了其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认识和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把握。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体——20世纪的中国,却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认真总结党的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①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再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③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不同阶段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700页。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贯穿于上述各个部分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在1982年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但其实自1978年以来,他反对“两个凡是”、提倡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是围绕这一“相结合”问题,以此为主线,展开各方面的论述。在党的十二大上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一轮的标志,是“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宣言书。
邓小平同志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作出新的卓越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不仅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理论形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其基本内涵、内容、体系,理论特色和理论价值与意义,特别是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历史中的历史地位,都作了深刻的阐明。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体现。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八荣八耻”的提出更是号召我们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不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曾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
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
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规律都是隐藏在现象中的,任何规律的发现和掌握都是经过不断地对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得到的。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革命不同于别国革命的特殊性、特殊规律,把握不同革命阶段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要求的。毛泽东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因此,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而且要通过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互磨合、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运用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成功地结合起来并形成毛泽东思想,差不多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其间,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是这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任务已经结束了、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后,又面临着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课题。这种结合同样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相结合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主要在于中国丰富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结合内容和任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不同历史时期内具体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来展现的。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
成果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并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为中国人民所普遍认同的理论形态。就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而言,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
从实践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成果是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过程并使中国革命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实践形态。就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而言,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史。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化”为一种理论形态,也“化”为了一种实践形态。
第二篇: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摘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几百年来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艰苦卓越的革命过程中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发展而来的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高贵的思想品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列宁运用这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俄国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都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一.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我们党在任何时期都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俱进作为党的指导方针和教育党员同志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武器。
在延安整风运动当中,毛泽东同志把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教育全党同志都要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要有目的的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研究问题,找解决方法。对待但是革命出现的种种问题千万不能“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奇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要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正确对待国际革命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一直把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对待历史问题上,这次讲话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做了客观的评价,对毛泽东同志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做了经验总结,同时也对对毛泽东个人的历史贡献做充分的公正的肯定,教育领导个全体党员同志、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在对待我的发展问题上,特别是在进行四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向前看。同时邓小平还号召全党要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时间结合起来。这些都体现着邓小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只是中国革命一直坚持的指导思想,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典范。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对于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 1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2这里就是教导我们对于理论的科学的态度必须是与客观实际想结合,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他们不只是在语言中这样教导我们,还在实际行为中这样为我们做表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注重对客观实际和形势的变化的研究,并与时俱进的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以符合客观实际和革命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理论和策略。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和对古代社会、东方社会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理论信条,也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才得以不断发展,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正是与当地的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机密结合才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
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经,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的改革统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绝我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3这也进一步教育我们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但是解放思想是前提。其实只要是谈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必须要谈及的就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论指导,但是如果思想得不到解放,就会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思想一僵化,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经常强调的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中国特色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和结合不同革命时期的客观情况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与中国革命想符合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党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很多党员同志对进行改革开放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同志甚至是反对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认识,使人们开始抛弃传统的僵化的思想和教条主义,立足于实际去面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这一时期,党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针对邓小平一再强调要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过去的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当时普遍认为的市场经济师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就是搞计划经济,如果社会主义也搞市场经济,就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提出“不断黑猫还是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著名论断。他指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会变,我们不但要搞市场经济,而且要比资本主义国家搞得好,这就把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意在思形态上的障碍扫除了。实践证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成功的,也 证明了邓小平的智慧和伟大之处。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把解放思想,实事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鼓励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勇敢前进,他把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形象的比喻成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毛泽东不囿于西方革命的模式,闯出了一天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蒋泽明提出“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僵化的体系,是行动的指南,发展的科学。
第三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讲稿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讲稿
网络111班 张鹏 李红梅 梁绿青
同学们好,老师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现。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四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期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取得不断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观论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现在流行的最多的是这句话: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败小怪兽。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幸福是不一样的,而我觉得幸福是一个千奇百怪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个目标,也可以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还可以是一种心里感觉等等,书上给幸福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晨起一声满怀深情的问候,午间一会酣甜的小憩,余晖一杯温适的香茗:忙碌时一份心底的动力,奔波时一种内在的力量,疲倦时一个展心的微笑,困倦时一张舒适的温床......幸福是如此简单却又奢侈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都可以制造幸福,因为幸福是一个无关乎金钱、权势的东西。
以前我认为享受当下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就是幸福,然而在看完国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先驱者Karl Heinrich Marx关于幸福的论点后,我对幸福的理解又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常言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下面我就说说我理解的马克思的幸福论。
幸福的本质是两个统一。
一、物质需要与精神世界的统一。
这里的物质需要不是单纯的指金钱越多越好,幸福不与金钱成正比,当然也不成反比。这里的物质需求指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必须的生活物质,无论你是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能自得其乐就是幸福。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古代有一位国王看到一个乞丐正在大街上晒太阳,便动了恻隐之心。他对乞丐说:“我可以帮助你吗?”乞丐冷冷地告诉国王:“可以,请你马上走开,因为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国王也许本来想通过施舍,给这个乞丐一点物质帮助或者一份差事来使他过的更好一些,而乞丐却对无忧无虑、无所牵挂地享受阳光温暖的日子心满意足,他也许会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为快活的人了,他甚至比国王还幸福。
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物质的匮乏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幸福的感悟,刘禹锡的《陋室铭》这样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说明一个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世界的统一会使我们能做到:如石子一粒仰高山之巍峨但不自惭形秽,似小草一株慕白杨之伟岸但不妄自菲薄。他将直接反应我们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幸福的第一层境界:说到底是一个很私人的事,容不得别人打扰。
二、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我们很多时候的不幸福其实并不是来源于事情本身,有句话叫:幸福是个比较级。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的时候,冬天图书馆很暖和,所以大家都早早的去占座位,朋友说,自己坐着看别人到处找不到座位,就觉得很幸福。相反,没有坐的同学就会觉得不幸福。这也就普遍反映了一些并不合理的现象会让我们产生落差感,然而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才是更高一层的幸福。
昔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种“进亦忧、退亦忧”似乎应该属于不幸福的人;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总理孑然一身与世长辞,似乎也应该属于不幸福的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为了理想为了民生终身奔波,最终或埋骨他乡,或马革裹尸,很多时候他们的英年早逝还令人潸然泪下。
但是我始终相信:在他们的心中都是幸福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了成绩,在他们的心中,肯定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才能无悔的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这就说明,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相统一是幸福的第二境界,他使我们远离了偏颇与索求,更多的去追求奉献与付出,同时这样做又不是单纯的为了鞠躬尽瘁而死而后已,而是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所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 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而对我们而言,或许我们不需要致力于整个人类的解放事业,但是我们却可以为我们身边的人奉献自己。
其实幸福很简单,求仁得仁,不是吗?
第五篇: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实现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课题,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根本要求,更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特点、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宏伟目标,适时凝炼、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本土化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体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发扬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深入。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蕴含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前提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始终强调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否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所谓的“中国化”发展,都将偏离正确的轨道,都将以失败告终。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时代孕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更要求我们不断的根据变化的实际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我们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背景和总趋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保证,也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创造力和感召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发展,关键在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现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四、坚决同各种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思想作斗争,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靠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在同各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的斗争中实现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邓小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我国的蔓延和影响,给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这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对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作出有力的回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倾向进行坚决彻底的批判和揭露,这是消除人们思想中各种疑惑和不解,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靠保证。
五、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原则
理论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实践为宗旨的理论创新过程。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的是其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实践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产生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都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创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