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的方法以及霸权的形成。而第四种理论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国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再生产的制度,其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社会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也是生产关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论及国家,即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前后一致的国家理论,因此为不同的理解提供了起点。尽管如此,在国家问题上,马克思依然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它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 国家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不是产生于人类心灵或意志;第二,国家虽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形象出现的,但不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是生产过程中阶级结构的政治表现;第三,国家是阶级镇压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国家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借助其对暴力的合法垄断,已经渗透或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其著作中已经注意到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并为二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立场、方法和概念,构成了这些理论的基础和思想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一样,都源于深厚的哲学根基,并从马克思的国家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使其丰富和完善的。例如,就国家的定义来说,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所侧重的国家的不同维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成为他们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定义国家的基础。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的各个流派,把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的相对自主、意识形态领导权、国家极权主义统治与顺从的根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矛盾和危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系等问题作为集中探讨的问题,在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汲取营养,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发展出了工具主义、结构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
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工具主义的国家观坚持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资本家进行控制的机器。它集中分析阶级、统治阶级的特点和变化,研究国家政策与统治阶级、国家机构的控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他的代表是密里本德,他认为资本家、国家官僚、政治领导人、权力精英有共同的政治来源、相同的生活风格和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群体,控制着统一的国家政策,利用国家干预支持国内资本在国外的竞争来保证资本家的利益。议会和立法并不掌握真正的权力,政治权力集中于行政机关手中。欧洲共产主义理论本质上也持有工具主义国家观,它认为通过议会斗争获得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征服国家这一工具。
其二,结构主义的国家观集中分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国家机器的关系。普兰查斯结合阶级分化和斗争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主性,他强调这种国家的作用并非直接代表阶级利益,而是在政治上维持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统一,统治阶级与管理国家权力的阶级不一定是同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协调是通过政治机构或管理行政事务实现的,这种协调作用并不直接体现协调者自身的利益,国家通过宪政和组织安排实现了与资产阶级的制度化的分离,保证不同类型资本的共同利益,国家必须中立,这意味着国家内部存在着阶级斗争,并且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国家是社会关系的复合体,是阶级斗争力量的凝聚,它相对自主、中立又具有内聚力,其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分离、政治上的无能。普兰查斯从国家相对自主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式普遍性和战后自由民主制度内部中央集权主义上升的趋势。
其三,国家极权主义的国家观致力于研究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内在关系,在统治与顺从的框架内来分析法西斯极权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主义趋向。这一分析是从意识形态的不同角度进行的,具有较大的跨度,展示了国家问题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联系。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他们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称为国家极权主义。
其四,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克劳、穆菲和吉登斯。拉克劳和穆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反对宏观政治研究,放弃国家概念。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激进民主主义之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可以将后结构主义思想用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反思和改造,以克服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还原论倾向,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对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偶然性作出回答。他们借鉴了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政治思想,把理论视野转移到微观权力领域,以替代以往马克思主义对宏观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国家问题的关注。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领域,存在的只是充满分歧的整个领域,当代的斗争模式已经不能指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失去革命愿望的工人阶级了,应该结合来自各个阶层、各种团体和各种新社会运动的利益,深化和拓展历史上曾经有着巨大影响的自由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认同多元反抗,致力于地方化和局部的权力斗争。
四、结论
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以西方经验和现实为轴心,引入现代西方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解释,展开了对西方社会的全面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的认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更生动地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诸领域的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一度被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屏弃了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或阶级斗争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二是他们对国家的重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一度抛弃国家概念的西方学术主流,使国家概念重新回到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而他们对国家的阶级属性的研究也凸显出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的肤浅,揭露了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中更根本性的问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手段和国家的经济机构并不是中立的,而是不同利益冲突的场所,因而在确保资本积累的条件下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并且必然受到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的影响。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来自学界,在现有体制中获得了学术地位,同时也对体制持批判态度。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带有明显的学术色彩,更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理论的实践性和战斗性。客观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尽管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国家观多方面的探讨,对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观论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现在流行的最多的是这句话: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败小怪兽。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幸福是不一样的,而我觉得幸福是一个千奇百怪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个目标,也可以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还可以是一种心里感觉等等,书上给幸福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晨起一声满怀深情的问候,午间一会酣甜的小憩,余晖一杯温适的香茗:忙碌时一份心底的动力,奔波时一种内在的力量,疲倦时一个展心的微笑,困倦时一张舒适的温床......幸福是如此简单却又奢侈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都可以制造幸福,因为幸福是一个无关乎金钱、权势的东西。
以前我认为享受当下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就是幸福,然而在看完国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先驱者Karl Heinrich Marx关于幸福的论点后,我对幸福的理解又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常言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下面我就说说我理解的马克思的幸福论。
幸福的本质是两个统一。
一、物质需要与精神世界的统一。
这里的物质需要不是单纯的指金钱越多越好,幸福不与金钱成正比,当然也不成反比。这里的物质需求指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必须的生活物质,无论你是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能自得其乐就是幸福。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古代有一位国王看到一个乞丐正在大街上晒太阳,便动了恻隐之心。他对乞丐说:“我可以帮助你吗?”乞丐冷冷地告诉国王:“可以,请你马上走开,因为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国王也许本来想通过施舍,给这个乞丐一点物质帮助或者一份差事来使他过的更好一些,而乞丐却对无忧无虑、无所牵挂地享受阳光温暖的日子心满意足,他也许会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为快活的人了,他甚至比国王还幸福。
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物质的匮乏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幸福的感悟,刘禹锡的《陋室铭》这样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说明一个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世界的统一会使我们能做到:如石子一粒仰高山之巍峨但不自惭形秽,似小草一株慕白杨之伟岸但不妄自菲薄。他将直接反应我们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幸福的第一层境界:说到底是一个很私人的事,容不得别人打扰。
二、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我们很多时候的不幸福其实并不是来源于事情本身,有句话叫:幸福是个比较级。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的时候,冬天图书馆很暖和,所以大家都早早的去占座位,朋友说,自己坐着看别人到处找不到座位,就觉得很幸福。相反,没有坐的同学就会觉得不幸福。这也就普遍反映了一些并不合理的现象会让我们产生落差感,然而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才是更高一层的幸福。
昔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种“进亦忧、退亦忧”似乎应该属于不幸福的人;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总理孑然一身与世长辞,似乎也应该属于不幸福的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为了理想为了民生终身奔波,最终或埋骨他乡,或马革裹尸,很多时候他们的英年早逝还令人潸然泪下。
但是我始终相信:在他们的心中都是幸福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了成绩,在他们的心中,肯定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才能无悔的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这就说明,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相统一是幸福的第二境界,他使我们远离了偏颇与索求,更多的去追求奉献与付出,同时这样做又不是单纯的为了鞠躬尽瘁而死而后已,而是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所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 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而对我们而言,或许我们不需要致力于整个人类的解放事业,但是我们却可以为我们身边的人奉献自己。
其实幸福很简单,求仁得仁,不是吗?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五观之国家观教案
五观之国家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2、通过学习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化作刻苦学习、追求进步的动力,牢固树立现在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将来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自觉把个人今天的成长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历史观 文化观
二、讲授新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三、强化祖国的认同 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三、升华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
爱国的表现:一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自觉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二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结合生活实际,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把成长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教师小结。希望你们从现在起,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在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庭中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少年,为长大以后投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好全面准备。
第四篇: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研究物质生产一般的自然规律,而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既不是指生产力,也不是指生产关系或二者的统一。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解释有如下表述:“„„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使用“生产关系”这一词语,在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同时使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不是指生产关系,但也不是指“生产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国理论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在各种版本和各种体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是这样定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生产关系,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生产力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有些论者也明确提出,“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但这也不过是一个联系问题,并不说明社会生产力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本身也属于西方经济学。但根据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解,西方经济学仅指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外的西方经济学说。在这里,我们只谈谈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
1、早期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上有这样几个阶段:古代思想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增长财富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和财富增长;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领域中研究财富及其增加的;19世纪庸俗政治经济学家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一般。
2、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以消费者、生产者和生产部门为对象,研究如何获得最大满足或利益。这样,微观经济行为或人类行为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行为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他通篇研究总量,他以 GNP、总就业、总供给、总需求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家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行为。这种研究对象的转变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只研究微观经济行为的局限,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结合。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他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斯蒂格利茨试图打破萨缪尔森所创立的同一教科书中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的做法,从而在其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这都表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论是财富及财富增长还是微观经济行为、宏观经济行为及二者的结合 ,实际上都可归到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中。具体说来:对财富增长的研究,不论是得自对外贸易,还是得自农业生产,都属于生产方式,因为贸易属交换行为包括在交换关系中,农业生产是当时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属于生产力的一种利用形式。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产值最大化,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实际上就是生产力利用方式的不同机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比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更具有解释力。
四、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应持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是阶级属性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它们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它们的研究对象也截然不同的结论,事实上,不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马克思的一贯思想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只是表现在他们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所使用的方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但如果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持怀疑态度,必然会批判多于借鉴,否定多于肯定。实际上,以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这种态度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也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当然,西方经济学抛开生产关系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抽象地研究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永存与和谐,显然是片面的和有其阶级用心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问题,而且研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不同社会结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对西方经济学都应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我们在批评西方经济学的片面性时,不能带有自己的片面性,实事求是地承认西
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正确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赵淑英, 纪红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新探[J].鸡西大学学报,2002,(02)
[2] 卢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再认识[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02)
[3] 李增刚.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J].山东经济,1999,(05)
[4] 邹晓青.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兼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5] 薛治龙.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1)
[6] 方杏村, 华红莲.试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7] 冀纯堂, 郭冠清.重新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当代经济研究,2004,(07)
[8] 吕晓萍.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9] 陈祖华, 李宗卉.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03)
[10] 童水栋.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11] 张魁峰.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兼谈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0,(01)
[12] 朱正国.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J].济宁师专学报,2000,(01)
[13] 毓溦.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再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01)
[14] 谭运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3)
[15] 付廷臣.试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南都学坛,2003,(04)
[16] 刘月季.经济学研究对象综述[J].九江师专学报,2000,(02)。
第五篇:第十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十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十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哲学思潮,它声称要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理论进行“补充”和“改造”,提出了以“主客体同一论”为基调的哲学观点和社会批判理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词第一次是由捷克总统马萨里克提出来的,意在改造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抗衡,代表人物多为西方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真正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当时国际形势下,他们批判考茨基的“经济主义”,同时批判列宁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他们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探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道路,这股思潮后来被人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它的创始人是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柯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随着苏共20大会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主要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等。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率先在法国后波及西欧、北美的学生,工人“造反”(五月风暴),但很快被平息,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在实践中碰壁而衰落。
二.奠基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卢卡奇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1885年出生于意大利,后来成为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被共产国际指责为“理论上的修正主义”。
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
卢卡奇在哲学上主要是提出了“主客体同一”学说,以此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反映论和历史观。
2.“总体性”概念
卢卡奇认为事物是作为整体存在的,这一整体也即“总体”,它既非主观也
非客观,而是主客体同一的产物,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总体先于事实,二是总体是流动的,发展的,是有一定内在结构的。
3.“物化”社会政治说
卢卡奇主要是运用他的“物化”(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二)葛兰西的主要思想
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领导者,1891年出生,1926年被法西斯逮捕入狱,过了十年铁窗生活,写了三十本,共二千八百四十八页的《狱中笔记》,1947年4月27日逝世。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成一种实践哲学,其核心思想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原,实践就是一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唯物辩证法而是“合理的辩证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与物相互作用,人改造物,创造物的辩证法;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应当是一种以“主观革命”为核心的“总体革命”,并提出西方革命的阵地战理论。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是影响最大,流传最长的一个流派,发源于西德的法兰克福大学而得名,它倡导批判精神,以“社会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负有盛名。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尔海默尔(1895-1973),马尔库塞(1893-1979);阿多尔诺(1903-1969);弗洛姆(1900-1980)等人。
学派承袭了卢卡奇的“主客体同一论”,存在主义的存在说和新黑格尔主义批判的辩证法,同时还借助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学说的现代乌托邦革命论。主要观点有:“批判的社会理论”,包括:阶级同化论、全面异化论、爱欲解放论、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批判、“否定的辩证法”。
四.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存在主义者萨特用存在主义来补充,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理论观点。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是这一学说发展到当代
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忘记了人,忘记了活生生的个人,就象把人“洗一次硫酸澡而消熔掉了”,这就为须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块“人学空场”。主张用人的主观第一性原理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论;用个人实践的方法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用历史人学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
五.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六.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七.简评
以上介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派别,在哲学上却是以坚持“主客观同一论”为核心的,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解释和改造中都不自觉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唯心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和革命途径的探索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离开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去谈什么总体革命,人的思想革命,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复习思考题:
1.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如何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