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时间:2019-05-14 05: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程论文

姓 名:穆瑞卿

学 号:S14040334 指导教师:王力年 教授 专 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 院:电子信息工程

2015年5月12号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通过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精髓的提炼,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发展

Abstract China's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to Hu Jintao, as the core of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resulting i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is in the same line,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It is based on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mmary,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bstract, Hu Jint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theory, and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Key words:Chinese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

目录:

引言....................................................................................................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1 1.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1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1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2 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2 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3 6.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4 7.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4 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5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5 1.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5 2.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6 3.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6 4.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7 5.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7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8 参考文献............................................................................................9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科学技术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在当今社会是理论和现实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恰恰回答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创立,列宁、斯大林在 20世纪上半叶,结合苏维埃俄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既坚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同时又对其有所创新、发展。围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本论文重点强调科学技术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

在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简单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文化的真正内容是形成人的关系、力量、能力和需要的全部总和的发展。文化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文化观:(1)实践观: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同样也是我们理解文化问题的出发点。这里的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劳动;文化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对环境的改造提升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价值,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扩大再生产。(2)历史观:一定的思想体系(从而文化)密切联系于其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现实社会矛盾。(3)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科学与人文的分化、对抗及其克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就是为人的解放做一份准备,也是一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首先体现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过程来考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化问题的,他们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矛盾原理。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当前的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所以,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3、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方面面的精华之处的集合体,所以每一个原理都在科学发展观中有所体现。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的,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又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又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旨在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高智能要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则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其一,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必须要有大发展.而这种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发燕尾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科学化.其二,现代工业实际上是由新兴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行业,“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其三,现代战争是由新兴科技武装起来的立体式战争,武器装备、后勤供应、部队组成、战斗部署和指挥等,都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创造的技术手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国防的现代化.总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新的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当代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是推动力.因此,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的,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又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又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旨在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高智能要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则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其一,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必须要有大发展.而这种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发燕尾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科学化.其二,现代工业实际上是由新兴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行业,“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其三,现代战争是由新兴科技武装起来的立体式战争,武器装备、后勤供应、部队组成、战斗部署和指挥等,都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创造的技术手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国防的现代化.总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新的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当代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是推动力.因此,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

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是由于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还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根据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特征,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第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6.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

科学技术源起于人的求知欲望和追求自由之心。人类借助知识尽可能地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去创造物质富裕的生活以及适宜的环境;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并不与人文对立,相反是内在地蕴含着人文精神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近代以来的事。一方面,在近代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机械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人看作是机器;工业革命则在实践上把人变为机器,社会也是按照工业模式组织起来的。因而,这种“科学文化”就具有了一种机械文化或“物的文化”的性质。另一方面,近代科学技术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及其大工业出现的,并且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这里,人的生活意义与价值被遮蔽、贬斥和扭曲了。由此便引发出人文主义的激烈对抗。然而自19世纪起,占主流地位的人文主义却是这样一种思潮:它一方面确实继承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又是以对科学和工业排斥的面目出现的,因而不仅是抽象的、片面的,而且是怀旧的乃至悲观主义的。19世纪浪漫派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反映的是对以往田园生活的眷恋,担忧人和自然的关系受到威胁、商业化和工业化社会摧毁人的价值。而在20世纪,一些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尽管已较为深刻地触及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但仍然站在科学的对立面批判科学;尤其是这些批判大都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海德格尔就是这样。在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克服对立的的前景,只能回复到田园牧歌式的“原初状态”。因而,这里所谓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的对立。不能不说,当前很多的“科学还是人文”之争都多多少少带有这种片面性的痕迹。

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或者说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体。一般说来,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按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而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人的价值看作是最高价值,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历史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又把这种规律性、必然性看作是人类自觉的活动,始终不渝地把论证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理论任务,致力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这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他们并非抽象地谈论人的自由和解放,而是将其建立在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7.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

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是无数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形成的共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所有科学研究领域普遍的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科学研究也受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矛盾(问题),然后提出新理论解决矛盾,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研究,又发现新的矛盾,如此科学便在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发展.而辩证法便是指导人们在论证与分析中发现矛盾,以求得真理.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在科学理论中这种思想是随处可见的.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做出了总结,阐述,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些方法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同时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先由归纳法得出一定结论,再通过演绎法加以证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对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再由演绎验证成立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准则.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忠于事实,不能想当然,无论结果多么出乎意料或是与过去的思维、观念相冲突.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2000多年中无人提出反对意见,直到伽里略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后,人们才识破了这个谬论,难道2000多年中真的没有人发现吗?不是,只是人们发现不对后,又想当然的自我否定了,与真理擦肩而过.而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发现又恰恰相反,正是违反常规思维模式,忠于事实才得出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

科学是系统地、成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及规律的知识与方法.现代技术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为实现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设施与方法.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就是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创新与国家政治、经济及民众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社会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舟六号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创新为我们带来了骄傲与荣光;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坚韧探索,都提升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创新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2.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正确的判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和毛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党的八大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毛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毛在正确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致时间。从1955年3月到1956年9月,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分别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中国是一个情况复杂、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大国,要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光。

3.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邓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邓指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他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提出“把尽快地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认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指导方针,形成了高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

(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邓为我国的科技改革原则、内容及任务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邓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交流,吸收先进成果,追踪科学技术前沿,填补科学技术空白。

4.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5.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

科学是系统地、成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及规律的知识与方法.现代技术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为实现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设施与方法.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就是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创新与国家政治、经济及民众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社会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的,当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史前的愚昧时代,迈进文明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当今世界,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自主创新,要求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对于灌溉所来说,不断创新,事关全局,任重道远.要牢牢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把创新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创新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有时代价值,才有光明的前景.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

在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之前,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经历了大跃进等活动后,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处于一个止步不前、岌岌可危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最高地位,把知识分子的地位从地底泥平反成了工人阶级。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科技兴国是我国的必由之路。还记得小的时候学历史,非常喜欢看清朝之前的历史。那是因为以前的科学技术虽然发展的比较缓慢,但总体上是不断交流和提高的,而且我们的科学技术比其他国家的要高超,使得我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清朝则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但是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跟不上其他国家的脚步,就容易挨打。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提出“洋为中用”、“西体中用”等说法,但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他们非常清楚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就等于掌握了世界,所以我们学到的科学技术就只有普及的或者是落后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我国重新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找到了我国发展的根本方向。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到10倍,是手工业的50到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从以前的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变为现在的出口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为主,将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其中科学技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和人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我们的武器。

因此,我觉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国总体的发展。虽然在很多方面我们仍然在学习当中,甚至出现了类似融合日法德技术的中国高铁的事件,但这些不正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远的风景”的境界么?只不过在时间和效率上有一定的问题而已。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不能急功近利,关于人民的事情还是要以人为本,科学技术也需要长期的实验去验证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才能广泛应用于公共事业,造福人群。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将会是我们未来重要的研究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

所谓科学技术观,即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所认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根据中国时代要求和实践的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思考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而在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之前,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经历了大跃进等活动后,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处于一个止步不前、岌岌可危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最高地位,把知识分子的地位从地底泥平反成了工人阶级。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科技兴国是我国的必由之路。还记得小的时候学历史,非常喜欢看清朝之前的历史。那是因为以前的科学技术虽然发展的比较缓慢,但总体上是不断交流和提高的,而且我们的科学技术比其他国家的要高超,使得我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清朝则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但是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跟不上其他国家的脚步,就容易挨打。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提出“洋为中用”、“西体中用”等说法,但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他们非常清楚

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就等于掌握了世界,所以我们学到的科学技术就只有普及的或者是落后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让我国重新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找

到了我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

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到10倍,是手工

业的50到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

产品的商业价值。从以前的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变

为现在的出口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为主,将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其中科

学技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

决,要靠尖端技术和人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使其

成为我们的武器。

因此,我觉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国总体的发展。虽然在很多方

面我们仍然在学习当中,甚至出现了类似融合日法德技术的中国高铁的事件,但

这些不正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远的风景”的境界么?只不过在时间和效率上有一定的问题而已。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不能急功近利,关于人民的事情还是要以人为本,科学技术也需要长期的实验去验证其安全性和

实用性才能广泛应用于公共事业,造福人群。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将会是

我们未来重要的研究重点之一。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

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

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

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

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

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

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

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

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

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

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

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

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

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

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

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

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新认识—自然辩证法结课作业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新认识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技术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四代领导人,分别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做出巨大贡献,本文旨在总结梳理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关键词: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 生产力 人才 和谐科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有力的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一、毛泽东的科技观思想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纵观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我们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毛泽东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经验后,指出在科学技术的众多社会功能中,其中最突出的是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不高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二)、发展科学技术要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走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科技革命,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科学发展先进水平。

(三)、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例如支持农村开展改良农具运动,将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展成为全民性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强调如何正确借鉴西方、苏联先进技术,批判教条主义,机械照搬照抄国外技术,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并提倡汲取科技发展中有益经验。

(五)、要有足够数量优秀科学技术专家。毛泽东认为“只有依靠知识分子才能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离不开知识分子,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

(六)、发展科学技术必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又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为科技观的后续发展做好了铺垫,故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邓小平的科技观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成为邓小平理论科学技术思想的核心。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的前进,反过来又促进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更新。生产力是人们发展自然的能力,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更大程度的改善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科技的发展应该作用于经济,促使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与经济的共同 1

发展是发展生产力密不可分的整体。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也成为世界性潮流,故而邓小平明确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高科技成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邓小平的科技观里另一个亮点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知识。他曾深刻指出,全国人民要想掌握知识,首先要让全国人民懂得知识的宝贵,才能树立良好的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发展教育,实现科技、教育、人才的一体化贯穿邓小平理论科技观的始终。邓小平认为,教育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教育。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论的指导下,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在社会上也收到极大尊重,“教师节”便是在这一思想的体现。

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所以我们有理由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我们不仅应该立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更要以世界先进科技做我们发展的起点,学习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才能快速有效的推进我们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

进行科技体质改革,也是邓小平科技观中一个重要内容。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在激烈竞争的新世纪,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能够为科技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江泽民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能力。”

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的显著特点之一。江泽民在关注创新问题时,首先注重的就是科技创新。他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认为“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也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江泽民同志同时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他指出:“在我国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就是要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保证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推动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科技体制。”同时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也被提上议程,它被认为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指出:“在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四、胡锦涛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胡锦涛在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立足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的。胡锦涛指出:“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此外,发展和谐科技是胡锦涛时期一个重要思想。科学技术空前迅速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态环境.现代科技文明使人类在各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我们享受到的高度物质文明是以严重

2的污染为代价的,人类环境问题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只有坚持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真正做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它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科学技术两面观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科学的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完善的.所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全面否定科学.汽车的发明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几乎对每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然而也正是这柄锋利的“双刃剑”,不仅制造了频繁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而且还是消耗能源的无底洞和大气污染的移动污染源。虽然这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只是由于人们没有找到更好的科学技术来使它得到发展.氟里昂使人类坐享舒适得以梦想成真,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制冷剂而被最先发明的氟里昂,一方面使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一个档次,同时,也带来了臭氧层空洞日益扩大的问题,甚至即使现在立即停止氟里昂的使用,要恢复已遭破坏的臭氧层也要到本世纪中叶。滴滴涕一度曾是全世界农民的宠儿,甚至二战后在控制疾病方面都显示了神奇的功效,但就是这一所谓人类的宝贵财富、划时代发明的滴滴涕,竟然成了破坏生态之链、毁灭动植物种群、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现在,尽管全世界已禁用滴滴涕,但其残毒仍然顽固地滞留在大自然的循环中,即使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也在劫难逃。电池的确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明,它能根据人的需要,随时随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然而,就是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可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享受电池的益处,却要用更多更长的时间遭受其害!手机的发明无疑给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然而就在手机备受人们青睐时,关于手机无线电波辐射是否会伤害人体DNA并杀死肿块的细胞修复系统这一话题,前后矛盾的传言漫天飞舞,让人不知应该相信谁。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现代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环境存在负面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破坏的统一上.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只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的功能性作用,它可以在人们转化资源成为财富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巨大的能量和很高的效率,因此去欢呼科学技术对自然征服的胜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当人们为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而无限制地使用化学农药时,自然界中百鸟的歌唱与溪中回游的鱼虾贝类,却离我们远去;当我们享受着廉价的取之不竭的核能源时,我们的生命却要冒着被放射性污染的威胁;当人们能够方便地对基因进行分离、剪接和重组时,我们却面临着改变生物的基因、改变物种,甚至改变人种的变异;当我们提倡死的尊严时,同样存在着某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利用安乐死谋杀病人的可能;当网络技术大大缩短人们的交往距离时,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色情、仇恨、信息污染的泛滥,使人的是非感、责任感、尊严感被抛到九霄云外。一向以为与我们无关的高科技的伦理问题,却直接显露在每个普通人的面前。

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1]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科技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我们要尽量减少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第五篇: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王天洋

学号:20111367

摘要: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展开论述,进而指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建设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做出综述并进行理论归纳。第二部分,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内容与特征。第三部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科技哲学理念包括:科学技术源于人类生产需要;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有力杠杆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变革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要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密切关注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等等,这些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科学技术性质及其社会影响、科技的社会功能、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分类、科技发展动因、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完整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指导下,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结合人类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成就,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民族振兴、国家强大和惠泽人民四个发展时期,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再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不断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并且它已体现为日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这为中国科技发展、创建民主文明的和谐经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一)实践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科技观首先是一种实践科学观。建国后,毛泽东基于东西方强国科技发展的优势和科技对中国发展的需要,终强调发挥科学技术对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同时,通过实践探索,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明确理念。邓小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观完全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和升华。在此基础上,江泽民一方面主张科技发展要“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同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从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出发,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时刻依据中国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二)自主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强调自主创新的科学观。自主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并把这一方针贯穿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为中国通过自主发展取得科技成就确定了方向和基本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时期,邓小平在强调对外开放的同时,特别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他强调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深刻改变了我国科技整体格局和面貌。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始终强调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文化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文化的科学观,它始终强调科技发展的环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早在建国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这不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文化软环境和发展方针。江泽民很重视把科学精神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他主张要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党、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胡锦涛同志在关注科学创新、普及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尤为关注科技和文化间的关系。他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文化基础,科学地阐述了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人本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人本的科学观。这主要表现在强调科技造福于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上。毛泽东曾经多次强调树立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并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希望通过科学精神帮助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体现了毛泽东的科学为民所用、为民把握的人本思想。邓小平则主张科技富国强民,造福人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民族振兴。江泽民确立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科技进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亿万人民群众;科技造福于民,普及科学知识,以科技知识武装社会。特别是江泽民提出了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的科技伦理价值理念体系,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科技伦理观。胡锦涛在此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实质和内涵做了更为精确的概括。

(五)创新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创新科学观。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毫无疑问,超过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发展。邓小平曾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在他看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江泽民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创新理论体系,由此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理论。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创新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创新功能是其发展的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六)人才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人才科学观。在不同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始终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邓小平理论则明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科学观。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始终强调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开拓创新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因此,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造福于民的关键问题。

(七)战略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战略科学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把科学技术放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和科技兴国的战略地位上,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战略意义都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科技战略思想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分析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江泽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战略思想,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中国科技发展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时代性的科技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全面发展战略,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问题而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大发展的结果。多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自主创新发展精神的指导下,从创立到发展,已经日臻完善,逐步体现出实践科学观、自主科学观、文化科学观、人本科学观、创新科学观、人才科学观和战略科学观等功能特点。其中人本性特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宗旨;自主性体现了其民族性特点;创新性是其发展驱动力;人才观是其实现资源保障;文化性特点是其生存和发展土壤;战略性特点是其科学预见功能和发展目标;唯物实践观特点是其思想灵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这当中应该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下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

    马克思主义五观总结

    托里二中马克思主义“五观” 教育活动总结 我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直接负......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指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深入而独特的阐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粮食观问卷调查表

    乡镇:村:时间:一、资本情况 1、您的年龄 (1)30岁以下,(2)30-50岁,(3)50岁以上 2、您的性别 (1)男,(2)女 二、政策法规 3、您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粮食法规、规章有所了解吗? (1)了解(2)知道,但......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学号:XXX 名字:XXX 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以来,他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在第二国际宣传影响下的马克思,是《资本论》的作者,是......

    钱学森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钱学森书信》1―10卷出版问世了。《书信》内涵十分丰富,从科学思想到科学精神,从人生哲理到人品风范,一位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本书的编者,我想谈谈自己学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观 说到马克思主义,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初中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生,每学期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都是必修课,在高考,考研中,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