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09:5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指导作用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由于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因而我们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时,首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或思想路线的指导。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只有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文化的起源、实质,文化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文化对其他社会现象的作用,文化的传承,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各种哲学的文化观各不相同,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文化观。作为文化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的文化观,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在形成中。但无论如何,认识一种文化现象、处理一个文化问题,任何人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观指导。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概括。这种指导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避免“左”或右的偏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文化问题

文化是三大社会领域之一,要弄清楚它的内容问题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当然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循着作为社会存在之精神反映及其成果把文化因素区别出来。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建设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问题。至今,还没有大家都认同的科学文化观,即文化哲学,因此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来指导才有可能完成。科学的文化哲学之所以难于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其对象的理解各式各样。应该采取多数人在理论研究中的理解。科学的文化哲学的建立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这种系统的研究是必要的,它将与对现实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互相推动,极大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对传统文化的鉴别,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往往仁者见仁,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存在客观标准的。

第三,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为基础建设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它们不但有价值,而且有交换价值,能够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不但具有社会效益,而且具有经济效益。这样,文化就成了一种实力,即软实力,文化力也被看成一种生产力。但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毕竟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物质产品,这就使文化领域变得更为复杂。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 2013-5-5 6:10:36 孙红林 来源:《 光明日报 》(2013 年 05 月 05 日 07 版)

1938 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 能实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 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从毛泽东 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肩负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构建了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通过对“中国 梦”的时代性解读,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性。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 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实现,是全国各 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进一步领悟“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丰富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时空坐标体系。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中国梦”在不同时期 的具体任务而努力奋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丰富内容。

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 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实现国富民强和人民当家做 主成为了“中国梦”的主旋律,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成果,毛泽

东思想凝 聚了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实践经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 族形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 要任务。邓小平理论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 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 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实现 “中国梦” “三步走” 的 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 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本质 同一性,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是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当前,中国人民已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 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国要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本世纪中 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 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 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历程中的科学总结,它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 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民族使命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解决中国具体的实际问题,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 实现“中国梦”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史。“中国梦”的提出,深刻描绘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 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不懈奋斗的历史,凝聚了广大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力量,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 明的前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 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 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充分指明了理论创新和发展对于实现 ” “中国梦” 的重要意义。而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国梦”勾画出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更加明确的民族 使命。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始终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既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中国 梦”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 中华民族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

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曾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 过巨大贡献。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理论源泉。时至今日,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 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梦”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马克 思主义政党的光辉形象。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 积淀和生存智慧,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指 导方针。

“中国梦”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还 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面向未来,我们充满 憧憬,坚信能够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

位没有 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中国梦”既充满了时代机遇,也面临着 重重困难,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要与时俱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 条主义只会使“中国梦”受困于陈旧观念的束缚,墨守成规无法使中华民族独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中国梦”才会变成现实。

“中国梦”不仅寄托和抒发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意志情怀,更昭示着中华 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未来。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境界,从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视角和时代立场去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 如恩格斯所说: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 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实现 ” “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而最终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梦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原理

摘要: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及信仰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梦、社会主义改革、精神与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内涵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论述: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已经用自己的实践成果向全世界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就是对崇高事业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就是对世界发展进步的最大贡献。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科学继承与发展。问题1: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在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用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变成现实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更是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农村包围城市建设新中国、大踏步发展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等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党的思想路线再次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统一,实现了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旨、任务、目标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从国际来看,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种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来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尤其在思想文化不断激荡的环境下,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个性化、独立化和多变化的特征,由此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再,价值取向变幻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矫正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倾向。

问题2: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包括理论上的认同、感情上的认同,是一种对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人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支持与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持,也是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目标、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名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实现复兴。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开展,正是需要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个阶段的凝聚力的有无,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失败。精神凝聚力的产生具有相应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产生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特有现象。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的群众,在有着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特定内部的人群聚集起来,就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和自然的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合力”相类似,当特定群众中的人们心往一处想的时候,精神凝聚力就此产生,不仅有利于统一人们之间的思想认识,还有利于统一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比如共同选择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信仰自身具备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信仰状态下的个人往往可以表现出信心倍增,兴趣盎然的特点,将此表现在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就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行,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也不行。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理论体系,而其根本精髓就在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实践观,它告诉我们:(1)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而不应当与此相反。(2)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3)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离开实践的争论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只要始终不懈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中国精神的鼓舞下战胜征途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稳步达到我们的目的,使“中国梦”梦想成真。

二、“中国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空坐标体系。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中国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努力奋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丰富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解决中国具体的实际问题,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梦”的提出,深刻描绘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不懈奋斗的历史,凝聚了广大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力量,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问题1:“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丰富内容

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实现国富民强和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了“中国梦”的主旋律,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成果,毛泽东思想凝聚了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实践经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邓小平理论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实现“中国梦”的“三步走”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本质同一性,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当前,中国人民已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历程中的科学总结,它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问题2: “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民族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充分指明了理论创新和发展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而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国梦”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更加明确的民族使命。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中国梦”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赵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实质》.创新,2010,(3):17-20.

第四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Research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姓名:崔孝强

学号:11314051

专业: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指导教师:宇正香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崔孝强 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14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二五”规划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党的领导人对文明的认识同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邓小平提出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到江泽民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目标再到后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念的一次理论升华,同时将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文明体系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历程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人的视角为切入点,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重视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立足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印记的自然对人的意义。但反对人类绝对至上,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和谐统一,主张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逐利的固有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变迁,即共产主义的到来才能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决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原则,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要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马克思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客体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要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任务作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最高价值目标。对于这个目标人类首先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对人的影响,任何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也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制度的变更,正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反对无视人类主体性的极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2)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人类绝对至上的人道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想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将“产业结构”作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才能够发生根本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生态科技的重点领域在于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其中关键在于能源技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是无限的,而人类取得能源的技术则是有限的。工业文明建立在石化能源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则应是建立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新陈代谢(物质变换)理论不仅有利于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之间的和解,而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济开发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将循环经济思想扩展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和社会结构调整——比如,尽量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从东南沿海低海拔地区向中西部高海拔地区转移,进一步缩减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生态革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影响远超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类自身。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指导,也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大力发展以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努力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生产关系,为人类的明天探索一条永续发展之路。参考文献

[1] 张天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2.[2] 崔建霞.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9.[3] 潘 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N].学习时报, 2007-11-28.[4]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z].编译参阅.[5] 张剑.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班级:学号:姓名: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在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巧妙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演变出了毛泽东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此类的重要指导思想。党早期的领导人如陈独秀、李大钊曾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李大钊在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中高呼Большевик为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Большевик的胜利,就是20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由此可见,中共成立之初,党的领导人就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并设法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中国无产阶级随后的斗争中,由于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这一历史性的艰巨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导致党或多或少地犯了左倾或右倾的错误,有的甚至给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遵义会议后,全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至此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经过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并且逐步引导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的胜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党继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而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而使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这引导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且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即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为前提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的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建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了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3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没有过多的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能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作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苏共20大后,中国领导人提出“以苏为鉴”,党开始逐步地探索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在建设道路上的一些右倾或左倾主义、领导人的急于求成,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偏差,某些错误观念深害了一代人的思想。在粉碎“四人帮”后,以邓小平同志为党的第二

代领导核心下实现了拨乱反正,展开了关于真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逐步地摸索中,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问题又一次较完美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而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随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提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经验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大大减少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同生产力发展不协调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产物,党和国家人民应始终不渝地贯彻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温学通2011.11.20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 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这样的说......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引人类社会朝......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联系

    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中国梦 当我们谈到中国梦的时候,似乎觉得它是一种感性的,但是中国梦的提出确实是一种理性的结果,它既渗透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智慧,也渗透着中华民族以及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

    第一次上课分析与思考题: 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

    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fist课程)考题 考试形式:开卷;论述题(4选三,3*3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 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 在将近半学期的学习里,我们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老师口中初步了解了中国梦的相关理念。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