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二、中国梦的含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三、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政治方面的意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社会方面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七、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经济方面的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生态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生态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生态问题、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八、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文化方面的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推进“中国梦”在文化方面的进步。
结束语: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发展的目标,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同时,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首先要说的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是两件事,但它们交融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过程。生态文明示对于全人类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理想的社会文明形态,而中国梦仅仅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社会建设的目标。
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即将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历经依靠自然、改造自然和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个阶段,生态文明之后是否还有新的文明阶段,我们无法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态文明史到现在最合理的社会文明形态,是必然的趋势。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就其字面上来看,生态文明强调的是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生态得以平衡发展而后文明得以平稳传递。说生态与人、与社会的平衡是生态文明的亮点,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终于意识到要在危机来临之前真正把生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战略当中。因此,生态文明包括的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思考,更多的、占主体地位的还是过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根本目的仍然是让人类文明能够健康、繁荣地延续下去,即发展。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之上的,由于有了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基础,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虽然生态文明仍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重要的目的,但是增加了对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即过程中要考虑到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以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追求平衡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在地域和学科领域,还有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的各个方面,以人格、生态和产业为重点。
中国梦的意义很明确,即中国、中国人共同的梦,是一个集体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中共十八大上把它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强调的特点是“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一体化”,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显示粗暴和专制的特征,我更愿意把所谓中国梦的特点理解成所有人(或者不说所有人,只说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有满意的生活和事业——以高素质、思维健全的大众为基础,即所谓的“得通其志”。这其中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与国家民族利益达到一个平衡,这样才能真正地说每个人的中国梦就是民族的、国家的中国梦。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共同达到一个可变的、灵活的平衡永远比一个简单粗暴的目标,或者说一个服从和命令、从属和管制的关系要持久和美好得多。
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共八大上的内容更多的是对党员提出的要求,并且那些要求在我个人看来空洞而脱离群众和生活。按照基本类别的划分,中国梦主要体现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目标是一个强大、民主、富裕和文明的国家,而不是一个以一个政党为核心的专制的表面和平富裕的国家。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在替代旧有的社会文明形式的时候,应当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首先是一种现代的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文明观念,它必须是全面地考虑到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生态的平衡。这是全世界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中国现在和较近的未来发展的理想发展方式和目标。如开头所说,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抓住这一个全世界的社会进步和转型的契机,大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型的社会,从而保证我们国家持久和快速的发展,以期尽早实现中国梦;要真正实现中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就必须有一个强大、富裕、民主和文明的国家为基础。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互为阶段性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要再具体一点的话,可以这样看:在政治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民主和法制,在这一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是民众素质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和进步,另一条则是从制定到实施再到修正的法律体系的完善——尤其在人本和生态的保护方面,从而实现自律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机制,以保证生态文明实现的可能性,同时在国际上提高中国的影响力,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经济方面,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与生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自然联系得更紧密,实现生态文明,保持自然、社会和人类之间动态平衡是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文明上,人们在思想上更进一步把生态作为生活和社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是艺术还是教育还是科技都应当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以形成一个建立在原有的社会伦理道德基础上的更加先进完备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这也是中国梦中人民对国家文化环境的期许。
从总体上来看,政治、经济、文化又都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政治保证经济和文化,经济支持政治和文化,文化推动经济和政治,军事既是这三方的的一个共同成果同时又保证这三方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从世界大环境来看,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改造力量的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现阶段是共同的目标,中国如若要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强国,必然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恢复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流泪,这种气体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如今,汽车尾气的治理已取得很大成功,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环保出行;再者就是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拒绝过分包装;不追求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的志愿者;要认识到草原危机,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等等。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向往、充满期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应同步进行。可持续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让我们携手共建,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努力建成环境友好的美丽家园。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摘 要] 党的十大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 “四位一体”上升到 “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这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它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纳入“生态文明”的视域,并且上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共继往开来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 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制度设计;环境保护
引言部分:
1、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正是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以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诉说着13亿中国人的向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永续发展”。①川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这个小康中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即在建设目标上,既要建成/小康中国,也要建设美丽中国,使两者成为科学发展的两翼,两翼齐飞,发展的路子才能更坚实!更迅猛”。
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 ①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一9(2).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里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则是从更高的层次论证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问题,作为研究人、人类社会、自然界辩证关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科学的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
1、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
这首先表现在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 “历史
①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马克思认为,人不应该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 界的一员。恩格斯更为直接的指出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人对于大自然的依赖性,大自然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能够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人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一方面,人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大大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自然界处处都烙上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12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 74. ③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84. 了人类的烙印。另一方面,人能够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3、改造自然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在自然界面前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关键。恩格斯告诫的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恩格斯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界应该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参见第三页上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二)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这是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这是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吨,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这是我们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样的结论,不是来自某个危言耸听的环保组织,而是来自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②不断加剧的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纪的后40年里,日本对外转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美国转移出去的高污染产业占40%左右。发达国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向世界转嫁危机,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有类似的可能。
本世纪最初10年是160年来最热的10年,全球温室气体含量今年5月达到数百万年来的最高点。尽管人均能耗远高于我们的欧美国家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内心深处的环境压力始终挥之不去。发展的权利不容剥夺,但发展的目的,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烫③。
“美丽中国”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涨起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517.任仲舒.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N].人民日报,2013-07-22 容。”刚刚闭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总书记在贺信中掷地有声的坚定话语,传递了中华民族向污染宣战的坚强决心。
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措施
(一)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意识基础。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实际上也是生态文化的缺乏。因此,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应大力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的生态文化导向,从而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经
①济社会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
马克思认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就必须好好保护大自然,少向大自然索取,不干蠢事。为此,他提出了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的科学构想。第一,采取有组织的共同劳动和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第二,改进劳动资料与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马克思指出:“撇开现有的劳动资料在细节上的不断改进不说,旧的资本也会以生产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第三,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变废为宝,走循环式发展道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合理利用废弃物提供了现实性途径与可行性方法。所谓废物,不过就是生产排泄物与消费排泄物的一种俗称。其实,废物并不废,它们只是暂时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马克思指出“:所谓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②。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并且用推动科学发展来衡量和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发出号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③现实的基本国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都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吸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新的“生态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要积极稳妥地执行科学的核算和考评制度“要抓 ①② 仇竹妮,赵继伦.增强全民生态意识[N].人民日报,2013-08-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117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 -11 -18.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五)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人类之所以遭致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最根本的还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恩格斯在谈到要对人给予大自然的影响予以调节时指出:“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①。马克思也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资本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个荒唐的私有制。马克思指出,我们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种种批判,包括对它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批判等,归根到底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尤其是其土地所有制的批判。因此,他主张必须废除这个荒唐的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在《资本论》中,他曾设想将土地交给社会,由全社会成员来共同占有与平等利用,并要求他们“像好家长那样”,好好爱护土地,保护生态。
五、结 语
1、“四位一体”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调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亮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深化,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未来的征途,我们相信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昭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12 -11 -09 [5]宋福范. 党的执政理念[J]. 学习文选,2010(46).
[6]张多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N].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520页。南华大学报,2007 -10 -39(03).
[7]吴妙丽. 关键词———生态[N]. 浙江日报,2008 -01 -22(01). [8]郝洪.“环境敏感期”的新考题[N]. 人民日报,2012 - 07 - 30(09).
转型,首先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节能环保技术成本,逐渐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赋予环保部门有力的强制执行权,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层级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转型,核心在唤起全社会参与。归根结底,环境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几十年来,“环保靠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克服环保领域的市场失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单纯的行政措施,不仅边际效益递减,而且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的弊端。只有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综合施治,美丽中国才可能由愿景化为现实。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5、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6、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7、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