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时间:2019-05-14 08:2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摘要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先民最早的生态萌芽思想源于对宇宙的探索,对自然的崇拜,进而衍生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顺天说”。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将“仁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现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世界发展。

关键词:背景,儒家,道家,启示

0

目 录

摘要

第1章 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5 第2章 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5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5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6 第3章 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6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6 3.2 遵从自然法则„„„„„„„„„„„„„„„„„„„„„„„„6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关系„„„„„„„„„„„„„„„„7 第1章 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封闭性是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南部则是浩瀚的大海。而孕育出中国文明的黄河流域,与中国的总体环境相似,上古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北方是无法耕种的草原;往南是难于开垦的森林;往东是无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则是不利于农耕的高原,依据现有的封闭的环境,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顺天说是一种自然观,发端于古人对自然四时的认识,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顺应自然的思想,古人生活与天地自然之中直观地觉察到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形成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和谐的文化风格使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统一、仁爱亲善、和睦礼让。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先民历来把自然生态环境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在对宇宙探索中,引发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且形成了许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为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

第2章 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

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内核中都有符合自己生态文明的观念,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 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这些思想应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支撑。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3章 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夺,生态遭到了空前破坏,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报复,比如:空气污染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绿色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沙化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更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些生态问题,我们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并借鉴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此,我们要摒弃传统社会以物质生产为中心,而转向以人、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思想,看到自然统一的整体性,又能充分尊重其差异性,让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2 遵从自然法则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告诉人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和人一样,有其存在、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在处理和自然界的关系中,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护种际平衡,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损害其他物种的利益,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动的关系。如果抛开环境,单纯发展经济,可以说经济和环境就是矛盾的。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按照生态文明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环境承载的范围内发展经济,经济和环境之间就是良性的、统一的、互动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就是变生态环境资源为人类社会财富的过程。当前的重点就是解决好人类社会需求与生态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着力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观,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来保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尽快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诱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安全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5、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6、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7、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趋势。

第三篇:国土绿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国土绿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的文明走过了蒙昧的原始文明,走过了探索自然的农业文明,又经历了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人类在历史的演进中,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去顺应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对于自然的破坏与影响到了一种危险的地步,这样的发展无疑是不和谐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在此时的意义愈显重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科学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的文明形式,无疑成为了人类的必然选择。面对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绿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就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土绿化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政府的努力,全民的参与行动才能够使这项事业达到一个新高度。它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仅仅09年,全年共有5.9亿人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4.8亿株。截止09年底,累计有121.1亿人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63.3亿株。可以看到,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使国土绿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去播撒一份绿色,不仅仅为改善环境做出一份贡献,也直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合理的。

国土绿化可以调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一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阻碍。不仅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还是新兴城市,都有着迫切的发展需求,往往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长远价值,不惜采取不和谐不可持续的方式。国土绿化的投入其实是可以调和这一矛盾,并且能够达到可持续的效果,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在贫穷落后地区,可以采取生产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模式,为社会生产具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的产品。在发展中的城市,绿化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也起到至关作用。国土绿化使这一矛盾得到了调和,以绿化为契机,采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土绿化在不断的引导树立民族的生态文明观念。国土绿化是

一种实际有效的行动,用思想和行动去影响人才是生态文明得到延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土绿化以广泛的参与性和与生活环境的紧密联系特点,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上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绿化不仅在政府部门,在企业,在学校,乃至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着绿化观念的影响。这是一种全社会的教育,作为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教育对于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与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从意识、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行为等层面,努力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最为基础的工作。国土绿化更是以广泛的宣传与教育成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

第四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政背景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但在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消费过度,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已成为现今中国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我国提出建设文明。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面临来自于着各个方面的挑战。(一)从环境方面来看

(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虽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可用土地、淡水、能源、矿产等资源资源都处于世界平均值以下。这使得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积累了大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

(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二)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三)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六)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七)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文献引用

1.姜春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27卷第9期

2.曾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未来》,《现代经济讨论》2008年第5期 3.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bf3bfa884868762caaed5ae.html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正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观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生产力观、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美丽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使城市真正成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繁荣、市民风尚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态城市。另外,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吸引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从而变被动的生态欠账补救建设为主动、有规划、大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1,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经济的高速、健康地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有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地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生态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七大的召开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家园建设的希望,说明如今我国已经在认真地着手于环保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可是,在如今环境保护为主流的大环境中令人感到沉重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严重的干扰着环保事业的进行。在我国,仍然有许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糟粕存在。

(一)无数企业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却很少见到有关责任人因此被捕和判刑。老百姓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但这几年,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各种不利的新闻出现,受害民众对损害切身利益的污染问题的上访、诉讼常因为地方政府为保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错误动机而不被支持,某些权力机关甚至还出现官企勾结等黑幕。

(二)在许多国家里,民间环保组织已成为保护环境的生力军。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组织活动通常得不到地方部门的支持,甚至在某些地区,地方政府的不支持在长期地阻碍着环保组织的活动。在很多省市,尤其是下级郊县,生态环境方面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报复行为出现。

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政府及人民通过共同的努力,尽快地建立可靠、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将“生态文明”真正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四、生态文明的解决办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当前,我们总是强调企业要节能减排,而不重视强调全民的节能行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

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媒体宣传。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四)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2这就要做到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这样有关的执法者才可能秉公执法,认真地执行其社会责任。在面对企业问题时亟需改变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使得企业不能、不敢、不愿去冒着巨额罚款的风险进行环境破坏的违法活动,从而杜绝环境污染的源头。

(五)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六)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4五、结 语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今,十七大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青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无疑是一个福音,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马克......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

    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编者按:为了大力弘扬敬老崇文理念,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市精神文明办、市老年基金会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