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之间如何相互适应及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进程与时代现状,针对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方向进行分析定位,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学传统的充分认知基础上进行反思,将对社会需求与社会公正的关注纳入传统空间规,并赋予城市规划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政策内涵。
关键词:都市社会学 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
一、都市社会学分类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⑧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二、城市社会问题的多样化
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却不能说是惟一内容。这就意味着应该把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放到关于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的综合研究中去, 而不宜仅仅把城市社会问题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种观点认为, 城市社会学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 或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从外延角度试图揭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很难使人们完整把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和本质特征。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城市与城市社会, 研究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 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这里所说的城市社会的构成主要是指城市社会的结构体系, 亦即城市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社会学诞生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 这与当时美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问题十分突出有直接关系。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社会学家的确十分关注城市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这使后来的某些学者们以为城市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城市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其实, 进一步探究不难发现, 早期城市社会学家并未停留在简单描述城市社会问题的层面, 而是主要运用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 力图从城市社会的构成和发展规律中寻找城市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提出的扇形理论、哈里斯等人提出的多核心理论等等, 都是对于城市社会的构成和发展规律的探讨, 只是这种探讨过分侧重于城市社会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 显然有失偏颇, 势必引发一系列批评和修正。20 世纪60 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 使当代社会学家们认识到, 城市问题并不只是由城市空间结构所决定的, 与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制度安排等社会要素有密切关系。于是, 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家更加着重于从社会体系的构成及其变化的角度揭示城市现象和城市问题。例如, 美国的甘斯、路易斯提出了人口组成论, 主张通过分析城市人口结构(包括阶层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等)来认识城市社会问题。法国的曼努尔·卡斯泰尔用结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在他看来,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 而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英国的帕尔则从城市是一种社会和空间体系的理念出发, 认为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是造成城市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等。
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过程来看, 不管是早期的芝加哥学派, 还是当代新城市社会学派,都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社会学, 其中包括从社会问题入手来探讨、分析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因此, 我们认为, 把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是符合这门学科历史形成的基本轨迹与基本范式的。界定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要考虑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区别、联系。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方面保持了它与普通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定位
当代城市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系统, 这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这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 不管是认识哪种城市现象, 寻找哪种城市问题的求解, 都必须在充分认识城市社会整体的性质和特点, 把握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不清楚城市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不清楚城市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难以科学地认识城市社会的任何局部问题。对于局部现象的研究结论只有经过综合研究的转换才能直接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所以, 开展对城市社会的综合研究, 揭示城市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变化规律, 是当代城市发展对社会科学提出的迫切要求。城市社会学则可以发挥社会学的综合性的学科优势, 不是专注于城市某一方面的研究, 而是回应时代提出的综合研究城市社会的迫切要求, 系统揭示城市社会整体的构成与发展规律。这也是城市社会学为现实服务的一个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有必要把研究对象定位于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
五、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社会学反思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城市规划开始登上城市建设的历史舞台。在“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口号下,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具或手段,更多的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蓝图式的终极目标,是一种行政精英领导下的技术理性的展示,是市场引导的消费主义。这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做法,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规划实践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首先,城市规划忙于界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功能分区,美化城市形象,忽略了城市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忽视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尤其是没有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自然生态的长远平衡。其次,城市规划服务于房地产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利润增长,尽量“满足开发商建设项目选址和获取不同区位土地的各种可能性”。城市规划还将规划编制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甚至圈地行为联系起来,盲目追逐城市现代化,从而使城市规划难以为土地的市场开发提供规划和秩序,难以引导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第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空间扩展固然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然而在财政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如果将公共投资用在前者,而不去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平等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被拖累。换句话说,经济发展的低成本最终会被环境和社会的高成本所抵消。
六、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内容 1.社区发展规划、城市复兴
社区发展规划带有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社会学一直是其中最活跃的学科,而目前的问题在于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不够。西方城市规划学科对于社区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旧城及郊区复兴运动中兴起了“新城市主义”,强调对现存环境及建筑进行以历史为基础的改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环境行为学强调社区规划中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20世纪60、70年代的“邻里保护”及“社区建筑”运动均倡导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社区更新与完善。
城市复兴与更新研究因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及其恶果而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物质环境不断恶化,旧城区日趋衰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以大面积拆除衰败旧城区为策略,试图恢复城市的生命力,然而简单的拆除并非上策,新的贫民窟很快形成。70年代以后,有关城市复兴的理论开始强调更新的持续性、系统性与综合性,通过改善物质环境、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刺激就业以及拓展社会福利等措施实现城市及社区的持续复兴,城市复兴也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整治转变为与社会整合、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2.物质环境整治与规划的公众参与
物质层面的环境治理以及非物质层面的公众参与研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物质环境整治一般针对已建成社区展开,相关分析基于对已建成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调查。近20年来社区日益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场所,慈善式、强制式整治不是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培育民间志愿者组织投身社区物质环境治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与技巧是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议题。研究表明:公众参与只是公共决策中适用范围有限的一种手段,针对人们熟悉的局部物质环境治理的收效较为显著。因此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物质环境治理及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宜选择典型的、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传统分配型社区进行综合社会调查及设计。选择这类社区的原因在于该类型社区在国内大中城市占有相当比重,其面临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失业率高、社区环境设施老化、景观衰败缺乏维护、公众参与程度低等。3.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研究
客观地说,我国城市规划依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指标控制依据国家规范及地方法规保证实施,其中养老配套服务设施尚属法规中的空白:一方面,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社区服务应强调老龄化、高龄化以及社区养老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应的法规建设以及设计导则的制订尚滞后于公共服务设施向社区服务倾斜的趋势。城市规划学科应密切关注基于社区养老模式的相关问题,重点探讨适应不同类型社区养老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指标体系,对于新建社区旨在研究规划设计导则,针对老旧社区则应进行基于社区养老模式的改造,包括老年居住户型、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设计探索,并进行相关社会调查。4.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重视空间尺度、景观与建筑小品、市政设施等设计要素,是一种“先设计、再使用、后评价”的设计模式,其结果是常常忽视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忽视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及其作为交流与交往场所的意义。在中国的大中小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尺度超常的广场、公园,豪华气派有余,却难聚人气。而引入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则强调“调查分析、设计、建成后评价、再完善”的设计模式,试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分析使用者对于空间社会性、私密性、舒适性、物质环境质量以及市政设施的使用需求,兼顾空间使用的发展要求,适当留有建设余地。当公共空间完成后,积极进行使用状况调查及跟踪反馈,重视建成后的使用评价,以期做出修改,使公共空间更加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在前期调查及建成后的评价阶段应重点分析空间的使用模式,具体包括:公共空间的使用流线、空间形态、空间的社会性、空间的私密性、公众休憩方式、空间中的家具与市政设施、绿化与景观等。
七、结语
城市规划科学趋向于建立城市各构成要素在空间层次上的作用与关联,强调平衡、协调、整合各社会利益团体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社区及社区规划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规划教育领域的变革,尤其是需要向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拓展,增加城市社会学类课程,如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等。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更具综合性的学科,使城市规划师越来越多地拥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拥有社会科学的洞察力,拥有足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能够清晰地判定物质空间规划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提高自觉维护城市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著.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 Matthew Carmona,TimHeath等编著.冯江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赵民、赵蔚编著.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钟李卿.社区养老模式与老年生活满意感的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1.[5]顾孟潮编著.城市社会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刘佳燕.城市规划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社会学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08,(3):60-62.[8]谭纵坡.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3.[9]吴志强.城市规划百年史纲[J].城市规划汇刊,2000,(2):12-13.[10]李京生,马鹏.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课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6,(2):49-51.[11]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05;2.[12]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第二篇:社会学研究领域
美国社会学由于属于交叉性学科,所以涉猎范围很广,学科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方面: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 Sociology 社会学 Criminology 犯罪学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ffairs(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
社会经济方面:Applied Economics 应用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国际发展与发展经济学 Econometr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 Economics 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国际发展与发展经济学
社会政治方面: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美国政府与政治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 政府与政治学
社会地理方面:Geography 地理 Anthropology 人类学 Archeology 考古学社会历史文化方面:Public/Applied History and Archival Administration 公共及历史档案管理 Canadi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加拿大政府与政治 European History 欧洲史 History 历史 European History 欧洲史 Western Civilization/Culture 西方文明 Western Civilization/Culture 西方文明社会数学方面:Cartography 制图学
第三篇: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4、理论: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5、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6、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也是概念的操作化。
7、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8、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9、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10、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11、假设: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12、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
13、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14、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15、研究设计: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16、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17、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18、解释性研究:解释原因,说明关系。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19、理论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20、应用性研究: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
21、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22、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23、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24、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25、纵向研究: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
26、趋势研究: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人口普查、总统选举预测。
27、同期群研究: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28、同组研究: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29、测量: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30、(概念的)操作化: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31、指数: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32、量表: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
33、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
34、语义差异量表: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 1
容词构成,研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
35、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6、再测信度: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
37、复本信度:一套测量的两个或以上复本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测量并计算得分的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复本信度;
38、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此相关系数即为折半信度。
39、效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0、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41、准则效度: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
42、构造效度:即结构效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43、总体: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44、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45、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
46、抽样单位: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47、抽样框:又叫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48、参数值:也称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49、统计值:也称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50、置信度:又称为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51、随机抽取: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
52、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53、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在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54、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
55、整群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
56、多段抽样:分段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57、户内抽样:从抽取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抽样过程。
58、PPS抽样: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其原理是以通过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样(按
元素规模大小抽样)来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
59、偶遇抽样:自然抽样,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60、判断抽样:立意抽样,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能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总体熟悉、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和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时使用。
61、定额抽样:配额抽样,是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
62、雪球抽样: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向他们询问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63、样本规模:样本容量,指样本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64、抽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
65、调查研究:简称调查,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66、市场调查: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产品广告的宣传效果等所进行的调查。
67、民意调查:民意测验或舆论调查,即围绕某些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68、问卷:社会调查中涌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问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69、问卷调查:利用设计好的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调查研究方式。
70、封面信: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
71、指导语:知道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相当与仪器的使用说明。
72、编码:赋予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73、自填问卷法:调查员将问卷表发送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其自己阅读和添答,然后由调查员收回或邮寄回的资料收集方法。
74、结构访问法: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像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75、实验: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76、试验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实验中研究者对实验组实施前后测之间通过操纵引入的变量,即自变量。
77、前测: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前进行的测量。
78、后侧: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后进行的测量。
79、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80、控制组:对照组,各方面与实验组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81、匹配: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对象进行配对,并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82、随机指派: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将实验对象随即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83、实验室试验: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相对严格的实验。84、实地试验:在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实验。
85、双盲试验: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试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86、准实验设计:半实验设计,指完整的标准实验中缺乏一个或多个条件和部分的实验。
87、经典实验设计:古典实验设计,最基本也是最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与后测;自变量和因变量;随机指派。
88、交互作用效应:前测和实验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89、文献:原义指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随着社会和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可定义为包含我们希望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
90、文献研究: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关系、现象的研究方式。
91、内容分析: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尤其是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信息的分析,其适应面最广泛;
92、二次分析:是要对其他研究者先前为别的目的所收集和分析过的原始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和研究。分析与原问题不同的问题或是对原问题的深入或检验。
9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利用现存统计资料(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作为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94、实地研究: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后蕴含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95、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总体中的某个单一元素进行的调查,即对某个个体、事件、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或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当研究个案是一个社区时,又称为社区研究。
96、观察:指的是带有明确的目的,在现象发生的场景附近或其中,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或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97、实验室观察: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98、实地观察:在现实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观察,实地研究中常用。通常是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仪器的观察。
99、局外观察:又称非参与观察,观察着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进行远距离观察,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状态是隐蔽观察。
100、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101、结构观察: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多采用非参与/局外观察的方式,内容固定。
102、非结构观察: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多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结果没有统一的形式,通常只能用于定性分析。是实地研究的最主要的观察方式。
103、正式访谈:研究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
104、非正式访谈:研究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105、实质性问题:调查者为了解真实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问题,如事实、行为、观念等。
106、功能性问题:访谈过程中,为了对被访问者施加某种影响而提出的问题,拉近距离,融洽气氛。107、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所研究的群体来说是公开的,同时,研究者又被这一群体接受,允许参与他们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活动,使研究者能够进行观察和研究。
108、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观察者,研究者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而以所观察社区或群体中一个真实成员的身份去参与其中并进行观察。
109、资料审核: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对,剔除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110集中趋势分析: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111、离散趋势分析: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
112区间估计: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可信度。113、假设检验: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出假设,然后用样本的统计两区进行验证,以决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所接受。114、阐释模式: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三种类型:因果分析、阐明分析、条件分析。115、复相关分析:以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116、多元回归分析:用 多个自变量来估计或预测一个因变量的数值,并了解这些自变量中的哪一个对因变量的影响力最大的方法。117、交互分类: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量(或一个定类,一个定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118、消减误差比例:两个有关系的变量x与y,当知道x的值来预测y值时所减少的误差与总误差的比。119、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前者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正负区间内的概率;后者是值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120、定性资料: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型的记录材料。121开放式编码:研究者关注于资料本身,不断为资料中所呈现出的各种主体分配编码标签。即先设置一些主题,同时将最初的代码或标签分配到资料中,以便将大量零散的、混杂的资料转变为不同的类别。122、轴心式编码:从一组初步的主题或初步的概念开始。在此方式中,研究者更为注重的是主题,而不是资料,即研究者的头脑中带有基本的或初步的编码主题去看待资料,阅读资料。
123、选择式编码:在浏览资料和进行开放式或轴心式编码工作基础上,有选择地寻找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研究者在发展出某些概念,并开始围绕几个核心概括或观点来组织他们的总体分析时着手进行这种工作。
124、分析型备忘录:实地笔记的一个特殊类型。实地研究者对于自己在整理和编码资料、提炼概念过程的想法和观点的记录或讨论,这种备忘录是研究者写给自己的,或者说是自己与自己进行讨论的一种笔记。可以以全部概念或主题为线索建立一个完整的备忘录体系。
125、连续接近法:通过不断地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126、举例说明法:用经验证据来说明和解释某种理论。实际上是对已有理论寻找合适经验证据的方法。127、比较分析法:从先前已有的理论或从归纳中发展出相关的规律或关系模型的思想,然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规律上,用其他替换的解释与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那些不限于某一特定背景(特定时间、地点、群体)的规律性。
第四篇:社会学研究计划
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文3篇
社会学研究计划xx篇一: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的调查
主要是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网购的态度,以及不选择网购的原因等。
(二)研究目的: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现在的购物方式已经不仅仅是逛街砍价了,网购逐渐
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购物方式。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网购是怎样吸引大学生的?大学生对网购有着怎样的看法、评价?。。这些都是我们这次即将探讨的问题。当然,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并不看好“网购”,仍然选择较为传统的购物方式,他们都网购有着怎样的顾虑?这次调查对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解答。
另外,此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对网店主以及想在网上开店的人有一定的帮助。大学生对网购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对这些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对那些传统的店家,如实体店等,也是一种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在这个网络时代,更好地经营店铺。
(三).文献回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经大学生购物方式做过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网购——《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潜力、首选网站及主要障碍,并分析了网上购物经历对网络信任度、网络安全性等网络认知的影响。
他们的调查得到了如下结果: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拍卖网站人气最旺、购物首选网站高度集中、购物需求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为主以及安全和商品质量成为主要障碍。根据此次调查结果,他们对网络商家的经营乃至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
1.明确定位,发展核心业务;
2.广泛吸引大学生尝试网上购物;
3.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网上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
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国内的网上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直接银行转帐,在线汇款)。担保交易(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财付通等的担保交易),货到付款等。
3.淘宝网(Taobao,口号:淘!我喜欢。)是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xx年5月10日投资创立。淘宝网现在业务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截止20xx年12月31日,淘宝网注册会员超98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xx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占中国网购市场80%的份额。20xx年,淘宝的交易额实现了433亿元,比20xx年增长156%。20xx年上半年,淘宝成交额就已达到413亿元。
(二)A.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网购行为及其态度的因素)
1.性别
2.年级
3.家庭条件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时间、时尚程度、商家信誉、安全度等
5.网购时选择的主要网站
6.不选择网购的因素
因变量:
1.仙林10校大学生的购物方式
2.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频率
3.仙林10校大学生对网购未来发展的态度
B.具体指标
1.性别对购物方式的影响
2.年级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5.网购时主要选择的网站
6.获得网络店铺的信息的途径
7.网购中主要购买的商品种类
8.不选择网购的原因有哪些
9.对网购的前景的有何看法
(三)理论假设
1.女生比男生更多地选择网购;
2.年级高的同学更容易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
3.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更多地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
4.更多的同学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
5.相对而言,经常网购同学经常不网购的同学对网购的未来抱有更好的看法。
三.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4个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网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专业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
单。对每个学校抽取四个系。
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080
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080
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4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专业系。
(2)在抽取的四个专业系中,以一个专业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专业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学生。即抽样间距K为:K=N/20.即每隔K人抽取一名学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
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19K,共计20个个体。
e.将这2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
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网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40个系的名单;
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联系该校专业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
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
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
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
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
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卷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
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网购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网购频率的影响,研究是否网购对网购态度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时间进度
本次调查计划用42天的时间完成:xxxx年5月20日——xxxx年6月30日
1.xxxx年5月20日——xxxx年5月29:确定对小组成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以、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相关统计方法的培训
;
2.xxxx年5月30—xxxx年6月9日: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抽样,制定好样本;
3.xxxx年6月10日——xxxx年6月19日:制定问卷并且发放问卷以及收回问卷;
4.xxxx年6月20日——xxxx年6月30日:对问卷进行核对和整理。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公布。
(二)经费预算
本次经费共计12620元。
(1)
公交车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20人=400元;
(2)
问卷费共计300元。问卷共准备800份,双面复印,每份0.4元,大概共320元。
(3)
礼品费,每人一支笔,按批发价0.5元*800人=400元。
(4)
培训老师每人20xx元,共两位老师,共计4000元
(5)
人员雇佣费每人300元,共20人,共计300元*200人=6000元
(6)
社交费1000元。
(7)
其他费用500元
(三)人员培训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有调查组两名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
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
相关统计方法。
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
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七.问卷
封面信:
同学:
首先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购物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希望您能认真地对待此次调查。此次调查不会占用您过多时间。最后,我们会有一份小礼物送上。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
——“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调查研究”调查组
xxxx年6月16号
《关于仙林大学生网购的调查》的调查问卷
选择题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题,每题请选择一个答案。
并且请将您的选项填在()内。
问题1:您的性别是
()
问题2:您的年级是
()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问题3:您的家庭居住地是
()
A.城市
B.城镇
C.农村
问题4:您每月的全部生活费大概是
()
A.400元以下
B.400——599.99元
C.600元——799.99元
D.800——999.99元
E.1000以及1000元以上
问题5:您每月用于购物的费用是
()
A.100元以下
B.100——299.99元
C.300——499.99元
D.500——699.99元E.700以及700以上
问题6:您有过网购的经历吗?
()
A.有过
B.没有过
选择者A,回答7——18,22题;选择B者,回答19——21,22题。
问题7.您是从何种方式得知购物网站的(多选)
()
A.朋友介绍
B.电视、广播
C.报纸、杂志
D.网络广告
E.其他
问题8:你通常会选择哪些网站购物?(多选)
()
A.易趣
B.淘宝
C.当当
D.拍拍
E.新浪、网易的商城
F.其他
问题9您在网络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是(多选)
()
A.图书音像类
B.电子数码类
C.食品保健品类
D.在线充值(话费,游戏点卡等)
E.服装服饰类
F.化妆品类
G.家居用品
H.家电
I.其他
问题10:您在网上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是(多选)
()
A.价格便宜方便
B.这种消费方式很时尚
C.别人推荐
D.市面上少有
E.安全
F.懒得出门去买
G.其他
问题11:你网上购买的商品的满意度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问题12您选择某一购物网站主要看中的因素
(多选)()
A.商品丰富
B.知名度高
C.价格比其他网站低
D.信用,信誉良好
问题13您喜欢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网店所售商品的信息
(多选)(A.仔细询问卖家
B.其他
C.观察商品的图片
D.查看销售记录和销售评价
E.询问购买过该商品的买家
F.仔细阅读商品的描述
问题14:当您要进行网上交易时,您选择卖家的主要标准有
(多选)(A.产品的价格
B.卖家的信用等级
C.售后服务
D.送货是否及时,送货费用的多少
E.支付方式的安全性
F.其他
问题15你一般选择的支付方式是?(多选)()
A.采用第三支付平台
B.银行转账
C.邮局汇款
D.货到付款
问题16:您在网络购物时遇到哪些情况(多选)
()
A.货物未及时送到
B.货物出现破损等
C.商店违约
D.其他
问题17:你对网店处理突发状况的态度:
()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问题18:你认为网络购物的缺点在于(多选)
()
A.商品描述不清楚
B.实际购买的商品与网上的不符
C.商品试用不方便,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D.容易存在欺诈行为
E.程序复杂,不易操作
F.在线交易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G其他.问题19:假如您没有尝试网络购物,请问主要原因是
(多选)
(A.网上支付太麻烦
B.不信任网站,怕受骗
C.担心商品质量问题
D.质疑网络的安全性
E.担心商品配送有问题
F.不熟悉,不了解如何购买
G.其他
问题20您认为以下那些销售手段能打动您会网上购物的念头
()A.安全性保障
B.免费送货
C.开设赠优惠券
D.相应的售后服务
E.开设实体体验店
问题21:
假如您没有网络购物的经历,请问您今后是否尝试网络购物
A.会
B.不会
C.不知道
问题22:你觉得网购的未来:
()))
A.很有信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B.会发展,但不会有太大的潜力
C.没有发展的空间,存在很多问题
D.不知道
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谢谢您的配合,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可以提出:
社会学研究计划xx篇二: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一、研究意义: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借助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老年人互动的经验研究置于角色理论的框架当中。
尤其是在当代老年学的领域中,从宏观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学者或相关的人士从微观社会学理论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课题样本规模和层次较为明显。研究对象虽然是老年群体,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研究者在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特殊情况的资料。从科学的研究理念上讲,研究者根据不同层次可以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来观察老年群体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身份问题。样本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说为吸取较全面的老年互动的自我身份问题做了贡献。因为,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历史条件上讲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人口结构日趋变化,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正在发生著引人关注的深刻变化。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到了20xx年,发展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3%。可见,由于老年人口增长之快,绝对量之大,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的的确确无法自我料理,可由于其自我身份的丧失,普遍的共识都认为老年是负担,由此引来的是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研究者认为,在中国,人口老化及由此产生的老龄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老人的自我身份方面的再树立。
二、研究内容:研究的课题是关于探讨老年人自我身份再树立的重要性。
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分成个人情感上的反应、老人在群体中整合程度及其归属感的程度、家庭因素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社会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等6个方面。在对老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加以研究。通过探究老人在情感上的表现,研究者发现在互动的当中,自我认知在老年人的互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互动过程中探讨老年人在进行群体互动之时他们整合程度如何以至于怎样影响各自的自我身份的发展,同时,归属感程度发展如何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我身份的发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归属感或强或弱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如何表现自我身份的以及他们心理的互动。在探讨家庭的因素当中,研究者发现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单位,老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化单位中表现得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圆满。老人们在家庭中,与亲人的互动同样是有许多阻隔,自我身份的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最后,研究者研究了社会因素对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体可归结为:社会保障制度、民事部门对协助老人再发展的帮助、事企业单位对老人的一刀切、市场竞争的选择性。这些因素的制约,掩盖了老人们的自我身份的表现,加之许多特殊的领域无法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屡遭挫败。最后,连续性的挫败导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极反应,这使之不能积极投身于自我身份的发展。
三、研究理论的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
基本依据:1.自我身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有所树立,那么老人的自我身份将是会得到更好的巩固,从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意识去更好的发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树立的越高,那么老人所承担的责任必将会更大。2.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四、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分析单位是个人,即老人。
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决定他们社会形象的重要表现。抽样对象是老年群体,采用非概率的抽样法,即选择线人的抽样环节在社区中研究老年群体互动。老年群体均是属于退休人员,年龄均在60~80之间。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
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社区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调查,研他们在群体互动的表现,以及调查他们对现属群体的评价和整合程度及其他们的归属感。
2.采用定性访谈法,加强研究老人群体的互动表现。通过非顺序性的交谈,了解他们在特定老年群体的感想和对此机构的评价和情感特征。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老人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他们是如何发展自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变化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六、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培训安排:1.调查内容中的社区工作者和管理处人员、笔者本人。
组织结构:关于耀荣园社区福利机构。培训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经历及其背景。
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计划:
1.准备阶段(第1~第3个星期)
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的统计数据;
向负责人你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的;
2.调查阶段(第4~第8个星期)
挑选必要的、典型的老人;
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加以进行实地观察;
进行与部分老人交谈,定性访问,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对群体的评价;
3.分析阶段(第9~10个星期)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审核,进行归类;
将原始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加以比较;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撰写论文报告;
社会学研究计划xx篇三: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主要是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对现在大学消费现状的态度。
研究目的:要求详细了解大学生消费各方面的情况,为大学生合理消费制定科
学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1.全面摸清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与现状。
2.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
(三).文献回顾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
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
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消费情况,就是通过平时的衣食住行来体现。
3.消费观与价值观,一则通过各方面的消费比例来体现,二则通过对现在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态度及消费资金的来源。
(二)A.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消费行为及的因素)
1.性别
2.年级
3.家庭条件
4.消费用途
5.消费来源
6.是否有女朋友或男朋友
因变量:
1.仙林10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2.仙林10校大学生各方面消费的比例。
3.仙林10校大学生对现在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态度。
4.仙林10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
B.具体指标
1.性别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2.年级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4.资产来源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5.消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6.是否有男朋友后女朋友对消费项目和数量的影响。
6对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的态度。
(三)理论假设
1.女生在衣服方面比男生会有更多消费;
2.年级高的同学消费比年纪低的高;
3.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消费数量会高;
4.有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大学生的消费数量会较高。
三.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5个院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包括10个男生和10个女生。共计10*5*(10+10)=1000,所以,此次调查共抽取1000人。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网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院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单。
对每个学校抽取五个系。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100
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100
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5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院系。
(2)在抽取的四个院系中,以一个院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院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男生。即抽样间距K为:K=N/10.即每隔K人抽取一名男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9K,共
计10个个体。
e.女生的抽样和男生一样。
e.将这男生10个个和女生的1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网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50
个院的名单;
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联系该校院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
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
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
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
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
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消费用途与数量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时间进度
调查大致来说可分为准备、实施、研究、总结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它一般分为界定调研问题、设计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或调研提纲三个部分。
2、实施阶段:根据调研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由调研人员广泛地收集与调查活动有关的信息。
3、研究阶段: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分析。
4、总结阶段:将调研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研报告表述出来,并进行评估。
按调研的实施程序,可分七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调研方案、问卷的设计
?
2周调研方案、问卷的修改、确认
?
1周项目准备阶段(人员培训、安排)
?
1周实地访问阶段
?
1周数据统计分析阶段
?
1周调研报告撰写阶段
?
1周(二)经费预算
(1)
交通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20人=400元;
(2)
问卷费共计500元。问卷共准备1000份,双面复印,每份0.5元,共500元。
(3)
礼品费,每人一件挂饰,按批发价1.2元*1000人=1200元。
(4)
培训老师每人1000元,共一位老师,共计1000元
(5)
人员雇佣费每人200元,共20人,共计200元*200人=4000元
(6)
社交费1000元。
(7)
其他费用500元
本次经费共计8600元。
(三)调查员的规定、培训
(一)规定
1、仪表端正、大方。
2、举止谈吐得体,态度亲切、热情。
3、具有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精神及职业热情。
4、访员要具有把握谈话气氛的能力。
(二)培训
培训必须以实效为导向,本次调查其人员的培训决定采用举办培训班、集中讲授的方法,针对本次活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调查人员面授调查技巧、经验。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其工作态度、作风,激发他们对调查工作的积极性。
(四)人员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第五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eco-city, features, focuses on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theory.Keyword:eco-city,strategic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导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生态城市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
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
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
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互惠共生。
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
2.2 特点
2.2.1和谐性
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
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
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力整体
利益,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耐性的复合生态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且
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以
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
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
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指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可持续发展既不单纯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而
是人与自然地共生与共进,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因此,可
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内在本质的反印。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内在规
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它的总体要求是:第一,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不能超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三,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
个多样化的、稳定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城市规划
4.1 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计划等,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建设学、城市学、社会学、经
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其中。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理论包括:辨识环境、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
思想,依据生态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和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的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一般方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后记 前景展望
本章简单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从而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生态城市的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
本态度是:形式严峻,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郑卫民、吕文明、高志强、张长发编著 城市生态规划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荣金、舒俭民编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