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论文[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6:5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宗教社会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宗教社会学论文》。

第一篇:宗教社会学论文

在“儒家”与“儒教”之间

——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引发的二三感想

杨庆堃教授的这本《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写作于50年前,但其在宗教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国宗教的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myer)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我并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先前对宗教的探究甚少,有幸在“宗教社会学”课上获知了这本书的名字并得以了解其内容及意义。以下我就这本书中对于“儒家学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的问题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儒家思想可以称之为“儒教”吗?

事实上,我在接触“宗教社会学”这门课程之前就一直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迷惑不已。从古至今,全体的中国人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宗教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在中国,被公认为宗教,并且有极多信众的莫过于佛教和伊斯兰教了,其次还有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在英国,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有英格兰教会和苏格兰教会。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成员占英成人的60%。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成年教徒79万。另有天主教徒570万,伊斯兰教徒150万,犹太教徒40万。在美国所有的宗教派别中,新教教徒最多,约有7200万,几乎占基督教会员的58%。加拿大全国主要宗教派别达30多个。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7.3%,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41.2%。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亿的绝对信教人数并非小数字,但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宗教呢?

作为中国人,似乎时常忽略在我们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从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来看——其宗教性影响不仅发生在读书人中间,也包括了普通的老百姓 [1],将儒家称为“儒教”,将其视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似乎不无道理。我也赞成将儒家思想叫做“儒教”,称其为中国的“国教”。“宗教”这类观念, 则大多被划入了负面的和批评的行列。职是之故, 当时的传统学问均乐意于贴近“科学”, 有了“科学”的色彩或者标签, 便被“验收”和“放行”, 进入到现代知识的行列, 甚或身价腾起、获名百倍。反之, 如果被认定是属于“宗教”, 则多半就栖止艰难、无望翻身。在这种情况下, 远离宗教便成了传统文化自我救赎的最好方式, 越是和“宗教”没有关系的, 便越可能获得“科学”的接纳, 也就越有望确立其适合于时代要求的合法性身份。[2]恐怕正是因此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宗教包涵了许多迷信、落后的因素,而儒家思想中又有许多的理性要素,因此,否儒家能否被称为儒教确确实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说——儒教是否是宗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宗教的定义。[3]杨氏对于宗教的定义是:从一个宽泛的视角看,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类似于终极性、有强烈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实体的象征和崇拜与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信仰。[4]很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不能被归为宗教:没有偶像——即非有神信仰,也没有特定的崇拜与组织模式。

但是,在千百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的确显现了某些本属于宗教的元素。“信仰天命,宽容卜筮,与阴阳五行理论密切相关,强调祭祀和祖先崇拜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以及在灵魂问题上缺乏一种彻底的无神论和理性态度——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取向。”[5]这似乎和伊斯兰教中的信仰真主安拉以及在清真寺中举行的某些宗教节日相似,同时又与基督教信仰耶稣及在教堂中接受洗礼、忏悔等的仪式相似。儒家学说又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上天、天命决定论等等。即相信上天可以决定一切,上天拥有决定事情方向的最高统治力量。基督教义与此观念相似:基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与忠诚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相信上帝只有一个,并且敬畏、惧怕上帝。但事实上,耶稣是基督教徒的绝对偶像,而儒家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绝对偶像,甚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没有被过度神化——他只是圣人,而非神人。基于此,杨氏认为,在有神论意义上儒学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宗教,但是从社会政治教义上看,是有宗教气质的。[6]

儒家思想发展历史悠久,不只对中国,对周围一些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同样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语中即存在“儒教”一词,日语读作“じゅきょう”。同样,朝鲜历史中也有类似的痕迹——朝鲜近代著名学者张志渊在其著作《朝鲜儒教渊源》中认为,箕子为“儒教宗祖”。[7]在某些东南亚国家,华裔也很习惯地将儒家思想称之为“儒教”。

在我看来,儒家也许不具有像一般宗教那样典型的特征,但是称其为宗教也不为过。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宗教的作用——儒家的伦理支配着社会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基督教中那样宗教的伦理功能。[8]并且,虽然许多身处儒家思想氛围中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儒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能量,但其在中国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曾具有取代宗教教义、强大的神职势力在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主导地位,甚至在当今社会中它亦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宗教的定义本身并不明确,何况某些人单纯将宗教看作是迷信的、神秘的东西是片面的,因此,将儒家称之为“儒教”,为中国人的信仰树立一个标杆,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二、儒家思想中宗教面向的理性主义与超自然

世界上的知名宗教多为有神教: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从这一点来看,儒家思想的的确确是充满了理性要素的。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诸如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虽然被民间奉为圣人,却从未被神化。

我们不妨在儒学的最经典的著作——《论语》中找寻关于儒学无神论的例证。如《论语·述而》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句子——意即“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论语·先进》中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能解释人,怎么能解释虚幻的鬼怪的呢;《论语·雍也》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定向上的生活,在于让人民了解神明因而崇敬神明的德行,而不是去迷信神明的能力、地位而造作。这样算称得上是智慧的。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学是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的。这样不信鬼神的理性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在没有发达科学技术,以信仰鬼神为风尚的古代社会来说无疑是极其先进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肯定儒学是绝对理性的、绝对无神的。对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不可解释的现象,孔子似乎颇为谨慎地保存了超自然的[9]因素。这从其信仰天命、祭祀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信仰天命即强调上天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免是虚幻的——因为谁也无法解释上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它究竟又是怎样来掌控世间一切的。祭祀是为祈求超自然力量的庇佑和祝福而对鬼魂所进行的一种仪式。[10]而祖先崇拜更不要说,这从某种程度上就承认了人死后虽然不能在现世中生存,但或许能存在于其他空间之中,从而对活着的人产生某种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某些人也许会对儒学产生迷信、落后的看法。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孔子身处一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存在许多一般人无法解释,甚至是孔子这样学识渊博的人用理性知识亦无法解释的事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其他的途径——在儒家思想中就反映为信仰天命、祭祀与祖先崇拜。实际上,这与我们现代人当用科学知识无法验证某一事实的时候就采用烧香拜佛、占卜、猜想某种虚幻力量在发挥效用等的方法、手段是一致的——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时代对于其的限制,即人的思想始终被自身所处的时代所影响。如果仅凭儒学中这些被现代人认作是“宗教元素”的存在即认定其迷信、落后的本质,显然是不够客观,不够全面的。更何况,这些所谓的“宗教元素”也并非完全是“副作用”,正如杨氏所说——如果去掉其宗教元素,而单纯依靠其理性主义特点,在过去2000年中儒学作为一种支持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结构运转的制度化正统学说,恐怕难以达到其已经取得的成功。[11] 因此,我认为,在儒学思想的宗教面向中,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看,其理性主义的成分大于超自然的成分,同时,对于儒学的发展来说,其超自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功能极其现实意义

在高中时代,我所学习的有关宗教的社会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消极作用: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阻碍作用;宗教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阻碍作用。积极作用:反映了当时下层民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曾作为农民运动的旗帜;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对照儒家思想来看,其符合的有被统治阶级用作维护统治的工具,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及调节人际关系这三条。总体来看,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是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的。

作为重要宗教元素之一的祭祀在儒家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书中所述:到了孔子的时代以及其后的两个世纪中,理性化思潮促进了对祭祀的道德、社会功能的不断强调,为规范社会行为,祭祀成为儒家体统中“礼”的一个关键部分。早期的著作,如《礼记》《国语》等,认为祭祀的世俗功能在于培养孝顺、忠诚等伦理价值。儒家以崇德报功为由,认为举行祭祀是文明生活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12]由此不难看出,被许多人是迷信、落后的祭祀活动在儒家中起到了提高修养、规范道德的积极作用。

另一个典型的宗教元素——信仰天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人提供了庇护——儒家依赖天命观以面对重大危机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冲突,同时他们又为人类保留了一个改变命运的角色。[13]儒家信仰天命,但并非完全依赖于天命。他们始终保持了一个积极进取的态度,即所谓的“入世”思想。国学大师南怀瑾就曾经将儒家比喻为“粮店”——“民以食为天,经世致用的儒家哲学,最为实惠….”由此可见,儒家在中国人的人生道路上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自明的。相对于许多其他宗教的信奉来世、出世等宗教信条,儒家思想还是十分积极的。

儒家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发展。虽然其在封建社会末期走向了歧途,但在政治上,它引导古代中国社会远离了基于血统特权和世袭权力的统治[14];文化上,它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提高了许多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修养。这一制度的发展对古代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一旦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便能立即加官进爵、获得财富,光耀门楣。即使是最贫穷、最没有门第的家庭的男子,也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如此一来,众多寒门学子刻苦攻读与科举制度发展便互为推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毋庸置疑,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涌现的各种不同学说,除道家之外,其余的诸如法家、墨家等等,都未能像儒家一般为后世所延续,更谈不到其影响了。而且,道家虽然在后来形成了道教,但其影响也无法与儒家思想同日而语。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仍没有过时。儒家中经典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不为,无勇也”“当仁不让于师”等思想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调节人际关系、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也是很实用的吗?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精神文明并未与之同步。最近引起热议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该不该扶”等话题,如果用儒家思想去解释,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吗?用儒家思想来挽救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道德滑坡问题应当是十分实际,十分实用的。另外,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对于我们当下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唯有与自然统一、与他人统一,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这恐怕才是我们人生,乃至整个人类的最高境界。

儒家,能否称其为“儒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抛开其性质,儒家思想日益被中国人忽视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千百年来精神精华的结晶,我们继承和发扬其先进的部分应当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将儒家称为“儒教”,作为中国人的国教,不必用过多花哨的宗教仪式,只要我们接受其思想中精华的部分,将其作为我们的人生信仰,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如此这般,又有何不可呢?

参考文献

[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2]景海峰·从三纲五常看儒家的宗教性[J]·孔子研究·2007(1)·第16页 [3]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页 [4]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5]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 [6]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 [7]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M]·2004年·第197页

[8]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9]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7页 [10]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4页

[1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12]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4页

[13]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

[14]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第二篇:宗教社会学读书笔记

宗教社会学读书心得

——读《宗教社会学》有感

这学期开始接触了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宗教。以前也就是听说过宗教,并没有对它有直观的感触与理性的认识,只知道自己是典型的无神论,而且身边的熟识的亲戚朋友中都没有信仰宗教的人。有一个远房亲戚信仰基督教,就听说他生病了也不去看病,待在家里等待上帝的救赎,他认为他的信仰可以让他好起来,结果他拖到病死。当时听说这件事青的时候觉得他很无知,总不明白他怎么就不相信科学了呢?他怎么就不去看病了呢?更奇怪的是他妻子生病也不去医院……那时无法理解这种信仰可以支撑他到生命的最后。

关于宗教社会学的书有很多,我读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修订版、2003年12月第一次印刷的由孙尚扬著的《宗教社会学》。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是为北京大学宗教专业的同学准备的一部教材。按理说,教材应该追求系统性,但是作者在编写这本教材的时候却自觉地放弃了对完备的系统性的追求。本书没有就宗教群体和组织的特性以及与政治、经济、艺术的关系的问题展开系列讨论,而只是对作者较感兴趣而略有心得体会的几个专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作者以专题的形式深化该学科对某些重要问题的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对宗教社会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吧。不再那么懵懂了,不再会问宗教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问题了,也不再想研究宗教社会学有什么意义了,不再一提到宗教社会学就只知道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了。或许以前对宗教社会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宗教这么一个层次与纬度上,并不能很顺利地用社会学的思维去看待宗教社会学这么一个看似很艰涩的话题与课程。最初对宗教社会学的理解就是用社会学的视野去看宗教问题,但是始终不明白这社会学怎么就能看懂宗教了,因为宗教自身已经自成体系了的,想用另外的学科插进去其实是挺难的,如果解释得合理的话会让宗教更加清晰化,会让人们更能理解宗教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解释清楚的话会让宗教越来越复杂,会让人们越来越迷惑的。

尤其在我国,我国信仰宗教人们比例是很小的,大家有信仰,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系统地制度化了的宗教作为大部分人的关注热点与依赖。或许是大家都崇尚无神论吧,而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体的情况下,其他意识心态比较难以进入人们的内心。在我国,信仰宗教的人大都是出现了精神危机或者遇到了情感问题,急于寻找依托。也就是说,正常的人不会信仰宗教。虽然儒教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行为,但是儒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可以算成是我国人民的主体信仰意识。

宗教是一个较为神秘的东西,因为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群体以及很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让人们寻找到了精神慰藉,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的宗教也在与时俱进,并不断地与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所以现在用比较神秘的眼神与思想去理解宗教是不能符合实际的,要完全理解宗教的话必须用当时当地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去理解大家为什么信仰这种比较虚幻的东西。虽然宗教大都是引人向善的,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安心地坐在那里打坐、念经、传教?或许这些很微小的问题都没有答案,因为毕竟我们都还是宗教的门外汉。对于宗教我实在不能再说过多,也不能再写过多,对宗教确实比较陌生。在参观完荐福观音寺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那里的香火比较旺盛,而且在那里的人们都是相当的虔诚,站在那里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看他们顶礼膜拜的样子,感觉很不可思议,很想去做一些个案访谈,想弄明白怎么就那么信教,这之中不乏很多年轻人和经商人士。对于经商人士来说,或许信仰佛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希望佛祖保佑自己生意兴隆,但是年轻人呢?这个群体要怎么解释呢?年轻人可是受过教育的啊,自小接受的意识教育难道这么快就可以被忽略掉么?虽然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地把自己的信仰上升到共产主义的高度,但是都能接受唯物辩证法吧。

现实告诉我们对于宗教的理解不能单一化,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宗教,要全面地认识宗教的功能与结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才会有宗教文化学、宗教心理学,但是这些学科对于宗教的研究有点单纯,没有从整个社会结构以及环境等宏观层面和信教群体等中观、微观层面理解宗教,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来保证对宗教的研究是可信可用的。或许这就为宗教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背景以及渠

道吧,宗教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要把自己做得有特色,要让自己有自己的学科方法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价值,这才可以让宗教社会学发展进步。

宗教社会学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对宗教的理解与认识有着自己的贡献。对于宗教的本质与定义就有自己独特的视野与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宗教现象以及宗教问题可以为宗教的自身发展和消亡有一定的认识。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意识现象,在不断地变化,如果用社会学的视角去看待整个变迁过程就会更加让人信服,宗教是在社会中的宗教。

宗教社会学关注社会中出现的新兴宗教问题与现象,并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当前现象,科学、全面地理解宗教。现代社会中的新兴宗教运动就引起了狠多社会学家的关注与研究。

宗教社会学同样地对于社会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宗教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存在必然有其发展规律与存在价值,用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将拓宽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对于社会秩序以及意义建构有重要的影响。

宗教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宗教现象与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与建构。社会学的角度可以理解很多现象,但是理解宗教时有什么特色的地方么?这些研究与其它研究有什么不同?很多问题在这本书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整的阐述。

第三篇:宗教社会学论文之论关公崇拜

论关公崇拜的长盛不衰

摘要:对关公的“神化”崇拜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范围内关公崇拜的概况,简略地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分析了关公崇拜的原因,并阐述了不同时期关公崇拜不同的思想内涵,以及应对其采取的正确态度。关键词:关羽 崇拜 内涵

关公崇拜,指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王、关帝、武圣等的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的崇奉与膜拜。关羽的“义绝”形象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画的“三绝”之一,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实现了“由人而神,由神而圣”的演变。关羽作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称。而为了供奉关羽而设的关帝庙也与孔庙一样遍布全国,甚至在数目上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海内外对关公的崇拜可谓长盛不衰。

目前我国台湾拥有大大小小的关公庙宇200余座,分布宝岛各地,每日香火缭绕,前来景仰膜拜者络绎不绝。在台湾各地,新的关庙和关公像仍在继续建造。据粗略统计,全岛的关公信徒有几百万之多,其人员涉及党、政、军、警、商贾和民众等各个层次。自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后,台湾有不少团体不惜重金,组织了浩浩荡荡的关公朝拜团,纷纷来到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圣家庙及湖北当阳的关陵、河南洛阳的关林等处朝圣、寻根问祖。香港有不少公司、商店和工厂供奉着关羽的塑像或画像,据说有的警察出巡时,也要先拜关公,求其庇佑。

泰国有的法庭在开庭之前,全体法官须向关公宣誓表示忠心后才开始有关程序。而在菲律宾,有一个名为“南松园”的以关帝为盟主的商人组织,该组织在庆祝关帝圣诞暨第廿七届监理事就职典礼的致辞中,就自称是一个结义团体,敬奉关圣夫子为盟主。此外,当地不少的杂货店、旅馆、旅社、脚夫也奉关帝为祖师爷

美国的“龙岗总会”,就是以崇奉关公为主的一个民间组织,其各地的分会达140多个,遍及华人涉足的世界各地。在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上,关公像可谓俯拾皆是。更有甚者,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曾专程到过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关庙向关公乞灵,以助其夫君竞选成功,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日本华裔社会的关公文化也颇为兴盛。目前,日本神户、横滨、长崎、函馆等地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关帝庙。在横滨关帝庙,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行庆祝关公诞辰的活动,以舞狮、舞龙等来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热闹非凡。每逢元旦和除夕之夜,这里也整夜开放,以接受广大信众的祭拜。在这里,“关帝庙已成为连接华侨华人和祖先、儒释道众神的场所,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乡的场所,成为许多人心心相印的地方。”

我国中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前沿,又最易受到海外关公文化的辐射。因此,关公文化首先在这里复兴。在深圳与广州街头的诸多陶瓷商店中,关羽等神灵的大大小小的塑像占据柜台;在珠海的现代居舍的楼堂正中,祖先和财神共享烟火,摆满现代电器的组合柜上,关公和菩萨占据了“首席”之地。另据《钱江晚报》的报道,杭州一些企业的办公室摆放了各种各样的关公像、观音像及佛像等。一些私营、个体单位也将关公等像摆在显著位置,每日烧香点烛,十分虔诚。

福建东山县的铜陵关帝庙,每天24小时开放,香火十分兴盛。此庙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视为关帝庙的祖庙。当地人对关公的信仰十分虔诚,据称有90%的居民都在家中悬挂关公圣像供奉。他们视关公为万能之神,当地的小孩出生后往往拜关公为契父(义父),祈求平安成长,甚至青年男女决定终生大事时也往往于关公像前算卦,恭请关公神灵定夺。在春节前后,人们聚集庙内连唱大戏,长则几个月不断,每逢关公祭拜日更是人山人海、十分热闹。近年来,在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北京等省市,一些有名的关庙竞相对游客开放,并定期举办大型的庙会或其他文化活动。

伴随着关帝庙的复兴,是广大民众对关公的敬奉和崇拜。令人寻味的是,在几乎全民虔诚信奉喇嘛教的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江孜等地,关公亦占有一席之地。大昭寺前左侧的八廓街的商店里都摆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红脸关公塑像。

随着海内关公热的兴起,艺术家们抓住时代的脉搏,先后拍摄了《关公》、《武圣关羽》、《关公出世》、《三国梦》、《三国演义》等电视专题片和电视连续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使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那么,关公又是怎样从一个以义著称的英雄上升到“神中之神”的呢?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关公信仰的产生与存在并不孤立与偶然,而是与全面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要被人们创造出来的,而一旦被创造出来以后,也就具有其政治、伦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功能,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和造人神的传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为世人所称道的关羽死后成为人神正是顺理成章。而传统的中国文化重实践,强调言传身教,讲究神道设教。关公信仰的发展与兴盛与这一思想有最为密切的关系。其突出表现就是关羽的忠义与儒家伦理的相得益彰、互为其用的关系。同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心理的服从性、复制性和保守性,导致历代帝王每一次对关羽的加封和褒扬都会在整个社会里产生不言而喻的推动力,促进关公信仰的进一步兴盛和广泛传播。

此外,关公信仰的内涵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封建社会,关羽之所以被帝王们代代加封,是因为他代表的忠、义精神符合统治的需要。事实上,关羽不过是宣传忠文化的工具罢了。关羽就是忠文化的化身,是启发、诱导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们学习的目标、榜样。通过营造关羽崇拜的舆论氛围,在社会上形成人人学忠臣,人人做忠臣的价值导向,抑制社会上“不忠”因素的负面影响,使广大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接受忠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比空洞说教和硬性灌输要高明得多。

而到了现代,对关公的崇拜是建立在关公被神化的基础上的。人们希望通过供奉关公寻求保佑。据研究,在日本的关公信仰史中,关帝的神性由明治以前的守护神、财神以及“复明”意识的象征演变为明治以后的商业神,甚至被升华为“象征着中华的道义和秩序”的“至高无上的神”,其原因即在于两个时期里旅日华侨的构成及经济、政治地位所发生的变化,是受“现世利益”制约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旅日华侨正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利益需要,创造了关公这尊神明的形象,赋予了关公不同的神性。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信仰中神人关系的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故刘基说,“夫神无依,唯人是依”;祁顺云,“人赖神以安,神依人而立”;刘业勤也说,“夫人受庇于神,而神实依于人”。[1]关羽这一神灵既然要依于人、服务于人,其神职的普泛化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就是历史的必然现象。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佛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关公信仰既是历史现象,又是当今海内外的现实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海外华人与大陆交流的加强,关公信仰在内外的合力下逐渐复兴,成了不少地方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现象。考察关公信仰的民族文化背景,正是为了让我们认清其文化意蕴,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正确对待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扬弃,避免不明就里的片面批评或全盘吸收。推而广之,对于我国的其它传统文化现象,也应该持与此类似的立场。

[1]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Vol2.P47

第四篇:宗教社会学教学参考书目

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史阅读参考书目

一、经典阅读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 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4】[美]彼特•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德]托马斯•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覃方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的宗教》,周怡君等译,台北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8】[美]特勒尔奇:《基督教会及社团的社会学说》,戴盛虞、赵振嵩译.载《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22部第23卷,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

【9】斯达克,芬克:《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Talcott Parsons: The Social System, London: Routledge,1991 【11】Bellah, Robert: Civil Religion in Americ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Winter 1967.【12】J.Milton Yinger: Religion,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New York, 1960二、一般阅读

【1】R·H·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赵月瑟, 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美)贝拉著:《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王晓山,戴茸译,三联书店,1998 【3】[美]彼特•贝格尔:《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再发现》,高师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彼特•伯格:《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黎鸣, 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9 【7】Hans Mol: Identity and the Sacred:A sketch for a new social-scientific theory of religion,.Basil Blackwell and Mott Limited, 1976.【8】[德]托马斯•卢曼:《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刘锋、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美]英格尔:《宗教社会学:经典快读》,李向平、傅敬民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0】[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伯尔曼(Berman H.J.):《法律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1991 【12】(美)罗德克·斯塔克:《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黄剑波, 高民贵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韦伯:《经济与社会》,(德)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14】林本炫编译:《宗教与社会变迁》,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

三、宗教社会学史阅读书目

【1】郑天星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无神论、宗教和教会》,华文出版社,1991 【2】(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4】韦伯(Weber, Max):《宗教社会学》,康乐, 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德]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英)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B.):《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 》,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7】(奥)弗洛伊德(Freud,S.):《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三联书店,1989 【8】Talcott Parsons: Action Theor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Free Press,1978 【9】(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08 【10】包尔丹(Daniel L.P.):《宗教的七种理论》, 陶飞亚, 刘义, 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美)伊利亚德(Eliade, Mircea):《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 姚蓓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美]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刘润忠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 胡秉诚, 王沪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4】(苏)亚布洛柯夫:《宗教社会学》,王孝云, 王学富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5】(意)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宗教社会学史》,高师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7】Aldridge Alan: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Cambridge,2000 【18】Roland Robertson ed.:Sociology of religion:Selected Readings,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1969.【19】Richard K.Fenn ed.: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ology of Religion,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四、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

【1】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 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Chan , Wing-tsit :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3 【4】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Mayfair Mei-hui Yang ed.: Chinese Religiosities:Afflictions of Modernity and State Forma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8】Fenggang Yang :The Red, Black, and Gray Markets Of Religion In China,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7(2006)93–122 【9】范丽珠:《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民间宗教信徒的田野研究》,台北韦伯文化出版公司,2005 【10】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中国当代信仰的社会学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李向平,《中国信仰社会学论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年。

第五篇: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概论》选修课论文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1班

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李文武教授

题目: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评分:

题目: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

近几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今年爆出台湾知名企业强冠食品今年3月起在超过52000桶食用油产品中掺入地沟油,并销售给味全、85度C等下游企业,目前已经波及到香港和澳门。7月20日,上海电视台报道,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而这些产品一直以来都直接供给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并波及全球其他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出现问题食品严重时,须砍头。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最大化、地沟油、日常生活、社会化分布广泛、原因、对策、污染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然而,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出现,令人担忧,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中。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因此,国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遏制食品问题的频发。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

1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1.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1)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

目前我国有850条河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含氯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厂、钢厂及其他工厂的排放物质、焚化炉燃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等都能产生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肉、乳及水产品。

(2)种植业与养殖业危害食品安全

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过量地施用化肥,会照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较多,而硝酸盐会进一步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对人体造成危害。兽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导致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经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1.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隐患

(1)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还有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食品流通环节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备,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仓储、储运、货柜都还未到标准,导致许多本是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腐败变质的食品。还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钻管理的漏洞,进入到市场上。1.3食品生产经营不合法构成危害

(1)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企业,致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利益轻卫生,弄虚作假,甚至出售过期变质食品。

(2)食品生产者素质比较低、卫生意识不够强烈、操作能力的规范程度差等,造成食品卫生不合格,导致消费者食用出现不良反应。1.4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1)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2)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1.5卫生部门执法不严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漏洞:

(1)食品卫生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互相推卸责任,食品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2)政府部门的立法、执法模式没有完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执法力度还需加大。基础监督、检验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还需进一步严格化、规范化。2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现象

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工商部门在一个蔬菜市场查获一批硫磺熏制过的“问题生姜”,共约1000公斤。一些商贩把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烟熏。与普通生姜相比,“硫磺姜”看上去又黄又亮,显得很鲜嫩,市场上可以卖出好价。食品生产者利用消费者图好看的心理,只注重利益,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011年4月13日,央视报道称,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染色”馒头进入了上海部分超市销售。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基本权益。

2011年3月15日,曝光了中国著名品牌双汇火腿肠为增加产品中瘦肉的含量,在喂养的生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食品生产者想获利更多,反而失利更多,企业受挫,经济大滑,同时企业的名誉也受到严重挫伤。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食品生产者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消费者的健康,不仅损失了经济、市场地位,还浪费很多原材料。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食品生产者完全丢失了良知,不顾婴儿的安危,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并且带来了中国奶粉界的经济影响。3 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政策,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0年9月15日公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指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始终把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始终保持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度。

(2)制定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使其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律法规。

3、食品卫生部门要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对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严厉惩治。3.2 提高检测的力度,提升食品生产的科技水平:

(1)由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质检机构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备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加强检测人员的素质培养,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有对违禁产品的外观有很强的捕捉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2)在加强检测的同时,要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界接轨势在必行。我国应在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找出我国现行标准和国际标准间的差异,引进与创新并举,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保证食品安全和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

3.3 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建设食品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和食品安全预警系统,通过这些设备,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各部门在这些防备基础上,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全民行动,大力宣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并且做好对企业行为的监督,确保企业的商业活动符合法律规定,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2)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加大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强化人们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人们爱好环境、珍惜生命,提高全民素质。

(3)就个人、个体而言,应以生命利益出发,自觉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发现和举报企业的非法行为,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言:食品,是人们生存之本,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要让悲剧再降临人间,让生命绽放它本应有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台湾地沟油事件波及香港澳门专题(新浪新闻中心)

2、中国食品商务网

3、中国食品安全网

4、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下载宗教社会学论文[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宗教社会学论文[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论文5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社会学班号:10021113学号:1002111330姓名:张凯成绩:扶,不扶?——社会道德?问题!摘要:走在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究竟要不要去扶?这个原本没有......

    社会学论文五篇

    浅谈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时间:2013年 12月 01号 目录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

    教师社会学论文[范文模版]

    1 根据自身经历谈谈不同阶段老师的不同形象 2 其实,再没上大学之前,大学在我的心里就像一个梦一样充满着不可思议,甚至每当我想起都会觉得自己不会有那么好的运气.当然最......

    经济社会学论文

    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消费行为指的是消费主体通过消费支出,取得对自身生活的维持和发展所需的商品或资源时的选择方式,包括各个选择行为和一定选择时期内选择行为的积累......

    医学社会学论文

    医 学 社 会 学 论 文 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医务工作者的各方面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

    民族社会学 原创论文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安徽大学]民族社会学 期末论文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 ——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 课程结课考核论文 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老师: 题目: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近年来各界人士争先关注的问题。越......

    休闲社会学论文

    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正逐渐步入休闲社会,民众的休闲问题受到各方的诸多关注。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