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霸的家教经:父母从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
学霸的家教经:父母从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
“6月PMI降至多少?”“克罗地亚是第几个加入欧盟的国家?”“李娜以多少比分逆转捷克选手?”„„这是答题节目《天才知道》第一季总决赛最关键的记忆题环节。在答对10道题中的5道后,武汉大学2012级硕士生马鸿旭击败北京大学的严堃,摘得第一季的总冠军,也为母校赢得了15万元的公益助学金。
在学校里,马鸿旭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成绩从本科到现在的硕士二年级,一直是全年级第一。他说,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是“看”出来的,也是“吹”出来的;而取得今天的成绩,则源于从小就爱“虐”自己的习惯。
“吹”出来的知识储备
马鸿旭从小就有两个爱好,一是看书、看电影;二是和人“吹”自己看的书和电影里的内容。因为爱“吹”,让他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都更加深刻。
从小,父母对他的要求就很严格: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然后才是吃饭,即便家里有人来做客,也要等着他把作业写完,才能上饭桌。这使他养成了对待任务的紧迫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率地学习和做事。
养成读书的习惯,也要归功于他的父母。父母从来不当着他的面打开电视,只在他睡着后才看,因此,一直到上小学,电视对于他而言都只是一个黑色的盒子,不知道具体是干什么用的。在同龄小朋友对电视上瘾的时候,他的娱乐除了看书就是踢球,到后来习惯形成,电视对于他而言便自然而然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在读了伽利略、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各个领域的牛人”的传记之后,他产生了“要当科学家”的自我暗示。事实证明,他的确对理工科的兴趣更大,理科成绩也一直好过文科。
在涉猎的众多书籍中,他最爱读的就是科普、科幻和人物传记。小学时,他就迷上了科幻,从异形人到星球大战,从凡尔纳到阿西莫夫读了个遍。也正是源于对星空的这份向往,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武汉大学遥感专业。当时,他看到专业的介绍后,觉得特别酷——“感觉就是搞卫星的!”当然,在真正开始大学生涯后,他才明白,这个专业其实并非“搞卫星的”,而是“从太空中给地球照相”。
从小就养成了“虐”自己的习惯
从高中开始,马鸿旭就养成了“虐”自己的习惯。
这个习惯体现在读书上,就是“不喜欢看太简单的、一看就能明白的书,越艰深、越晦涩的越要看”。就连在看小说时,他也喜欢把人物关系分析透彻,把剧情都写在纸上,每个人物之间连上线。
另一个“虐”自己的体现则是背诵。在电视节目里,他凭借记忆题得到关键的分数;在学校里,他也一直都是“超级记忆王”。
“背诵对于我而言,已经不是痛苦的事了。”马鸿旭坚信,“记忆的潜力很大,可以遵循记忆曲线,通过训练拓展。”
高中时,他曾在一段时间里嫌记东西太慢,就强迫自己记忆,比如每天回家的路上,就把路过的10辆车的车牌号按顺序背下来。刚上大学时,还没想过出国的他,纯粹为了挑战自己,开始背GRE单词红宝书,5000个单词被他分成“快乐家庭装”、“实惠促销装”等类别,逐个击破。到现在,他每当看完一本《环球科学》、《科技新时代》等杂志,也会习惯性地合上书后,把知识、技术细节统统在脑海里回忆一遍。
马鸿旭的成绩一直保持领先,概念课考试更是都在90分以上,和他的超强记忆能力不无关系。读本科时,每当遇到复习考试,他都要用自创的“暴力记忆法”给寝室同学讲解一遍复习要点。
他的“暴力记忆法”,简而言之就是用“降维”的方式来记忆。对于考试中的概念解释题,他往往把每一条概念拆分成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再把这些杂乱的义项联想成一个生动的故事或画面。比如,在考计算机网络封装检测时,他会用把要访问的网址想象成一个女生,把访问客户想象成自己,客户不能和网址产生冲突,否则自己就会被女生拒绝。
“学霸”不是“好学生”
尽管是“学霸”,马鸿旭却从来都不是标准的好学生。但因为他聪明、成绩好,老师又不得不喜欢他。
用他的话说,老师对他一直是“又气又爱”。小时候,他也像其他东北男生一样,“打架是童年的一部分”。高中时,他还曾跟学校的小混混找韩国留学生的“茬儿”;上外教课时,则为“中国人为什么改革总不成功”的话题而据理力争,结果把外教气哭了。
到了大学,他也总是隔几天就有一个新点子。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一些想法被放弃,也有一些变成了现实,甚至取得了创业的小小成功。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四时,他开发出了一个基于GPS系统的水利设备踏勘软件,目前已经卖给了一家公司;研一时,他又设计了一个体检信息数据库的二维码录入设备,已经开始在一些医院投入使用。本科毕业时,他选择了保送到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想把遥感技术和水文结合起来。
每个周末,他还会组织一个武汉地区大学生的聚会,每次聚会都设置一个主题,让大家自由讨论。有时讨论社会热点,有时也会讨论一本正经的“大学精神”。
而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就是“大学精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学,是没法用一个笼统的概念去总结的。努力学习是大学精神,辍学创业也是大学精神。在大学里,非主流的人和想法也应该被接纳。”
第二篇:这些话父母千万别在孩子面前脱口而出
这些话父母千万别在孩子面前脱口而出!
导语: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有时,我们倾吐爱意,却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式。以下22句话,很多妈妈常常脱口而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结合相关知识,雅虎小编就这一问题给大家推荐了几篇精彩文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更多帮助,不妨看看吧!
目录:
1、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
2、维持孩子的自律感
3、维护孩子的幸福感
4、给孩子爱而不是物质的依赖
5、激发宝宝对长辈的亲情
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
假如有天宝宝问你:“妈妈,为什么树叶都掉下来了呀?”
你不一定要回答:“这是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应激性、能生长、繁殖、由新陈代谢的特征决定的„„”
你可以回答:“因为树木在春天会萌发新的树叶芽,大树叶长大了就离开树妈妈„„”也可以回答:“你看树叶像不像北风和冬天的名片呀,树叶落下了,冬天就快要到来了哦„„”甚至可以回答:“妈妈也好想知道为什么呀,咱们一起去查一查书好不好?”但是千万不要回答:“别管了,那和你没有什么关系,做好你的作业就行了!”还有这样的回答也很蹩脚:“我不知道!”
“我很忙,有空再说。”
“你这孩子太麻烦了!真不让人省心!”
假如你的回答是“不知道!”孩子觉得这是个有力的回答,明白这样回答就不会再被追究下去了,当她被问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也会不加考虑地回答“不知道”!
小结
妈妈必须鼓励孩子探索的心理,面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一定要专业科学,但可以如诗如画,最好是用一种让孩子自己也要思考的回答方式来答。
维持孩子的自律感
不要说:“哎呀你把这个掰坏了,爸爸妈妈要赔钱的!你没有钱赔,就要把你关起来!”不能做的事情,是因为它不对。小心不把玩具和器具弄坏,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具、不造成浪费,而不是因为害怕有人看见要赔偿。
也许可以这样说:“看,宝宝知道这个不是玩具,从这个方向去掰它很容易断,如果弄断了,不仅难看,而且很容易把宝宝的手弄伤。”
“别采花,否则会把警察给招来的!”这么说等于告诉他,警察不在公园的时候,就可以摘花。或者可以这样说:“你看,如果把花摘了,它就不好看,不完整了,宝宝懂得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完整的,什么是完美的,对吗?咱们留着不摘,好不好?”
不要说:“听话!别把柜子弄乱,你怎么就不听话呢?不听我话我不理你了!弄得乱七八糟,你爸爸回来修理你!”
也许可以给孩子一个自己的柜子,放自己的玩具,告诉孩子玩过后要整理好,别人的柜子未经允许不能动。也不要说:“要是让人看见/ 抓住了,多丢人哪!”
不该做的事情不是因为“怕丢人”而是因为事情本身不正确。
小结
用“人治”的手段去惩罚,会让孩子从小到大都认为,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留给成年人去做好了。
道德感的本质根源在于儿童天生的秩序感,但如果成年人把儿童对标准的认知变成跟随成年人的期待,孩子的个人意志得不到尊重,纪律和秩序感都是别人(爸爸、老师、班长、领导、警察等)强加给他们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建立起来的,纪律就变成是在有人管束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不是发自内心领会和顺从的规则。
维护孩子的幸福感
不要说:“我要丢掉你了,让狼来把你叼走!”
“你再不老实,护士就来给你打针了。”
“你再哭,保安叔叔就来抓你了。”
“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不要说:“ 你爸爸不要我们了。”“如果爸爸和妈妈离婚,你跟谁?”
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吵架了,让孩子看见你们和好,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别担心,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爱对方的,”让他有足够安全感。
如果父母决定离婚,别让孩子选择父母,或是利用孩子作为夫妻对峙的工具,这对孩子来说是残忍的。父亲能替孩子们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爱并且忠诚于他们的母亲。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别让孩子见识大人间的争吵,平静平和地和他们述说事实:“爸爸妈妈由于一些原因不能住一起了,但是我们都永远爱你,一直爱你。”
小结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primary happiness)和次要幸福感(secondary)。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认,坚信有人永远无条件地爱自己。建立了首要幸福感,孩子就不需要随时在父母身边才能感觉到爱,开始走向独立。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快乐:游戏、学习、新获得一项技能、得到新玩具、得到一件新衣服等。
吓唬孩子,导致他害怕,影响独立性的形成——只是为了他更“乖”、更“听话”,更易于受你控制,于他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给孩子爱,而不是物质的依赖
不要说:“如果你吃完这口饭,就给你买冰激凌。”
“如果你帮奶奶拖地,就给你五块钱!”
“若你考试得了100 分,我就奖励你100 块!”
“爸爸给你买了新的画画板,你看他多爱你!”
次序颠倒啦!爱不是以物质来衡量的啊,“啊?你不给我买?那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不要说:“你知道为了给你学琴妈妈花了多少钱吗?还不好好练!”“全身上下名牌,你还不知足!”金钱和知识,仅仅是消耗品,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我们喜欢名牌,因为名牌质量较好,令人穿着舒适,而不是用来穿上以后得意的——为了穿假名牌洋洋得意就更不对了呀。
犹如我们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充实阅历和头脑,开拓视野,是为了提高品位和修养,多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事物,多品尝各地的美味佳肴,让自己的胃口和大脑都变得灵活机动,并不是为了向人炫耀。
假如宝宝回来说:“今天学校的嘉琳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个新的电动玩具!我也想要!” 如果要拒绝宝宝,也要让宝宝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妈妈因为什么什么原因,现在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
激发宝宝对长辈的亲情
“来,给奶奶问声好。你怎么跑了!你怎么那么没有孝心呀!”现代的爸爸妈妈宝宝们,一部分和爷爷奶奶是分开住的,不像以前大家大户,一家9口。所以就出现有的宝宝和长辈的隔膜感,父母着急呀,宝宝怎么就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亲呢?说教式大道理没用,需要一些技巧,激发宝宝对长辈的亲情与责任感。
比如:“宝宝是妈妈生出来的,你知道的对吧?妈妈很厉害对不对?”“妈妈/ 爸爸可是姥姥/ 奶奶生出来的哦!你觉得他们也特别厉害对吧?”让宝宝对爷爷奶奶心生崇拜之心。
或者:“爷爷奶奶年纪越大就会越来越弱,咱们得负责保护他们!”或者可以说:“待会儿到奶奶家,请你做一下小侦探,侦查一下上周爷爷咳嗽好了没,要是没有按时吃药,咱们得批评他!”
“怎么侦探呢?观察柜子和水杯,对不对?看看药有没有吃完了,有没有觉得药苦就不吃了,观察回来向我报告!„„”他会觉得和你拥有了小秘密,很热心地去关注。
比方说:“我们要当好小警察,管着爷爷奶奶,不能吃太多肉/ 不能吃太多的糖„„”可以授权“我宣布,以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归我们家宝宝管!”“爷爷奶奶的饮食要少盐少糖少油,宝宝负责调查监督”„„老人当然会很乐意受管,宝宝也会很愿意去管的。
小结
儿童都是吸收性心智,喜欢模仿大人的举动,若你和长辈讲话轻言细语,亲热有加,而不止是客气,他们也会渐渐学会的。
第三篇:关于在孩子面前,父母别太能干的美文摘抄
大刘和大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勤快能干,一个懒散拖沓;一个急性子,快人快语,一个是慢性子,磨磨叽叽。
他们的孩子小俊和小智差不多大,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两个孩子也完全不同,一个很勤快,很主动,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强,一个则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亲自去上学外,剩下来的所有的事,几乎都是父母一手操办的。
你觉得小俊和小智,哪个是大刘的孩子,哪个又是大赵的孩子?
如果我告诉你,能干的小俊是不能干的大赵的孩子,懒散的小智是勤快的大刘的孩子,你会不会大跌眼镜,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当然,最想不通的,其实还是大刘自己:为什么自己这么勤快能干,孩子反而那么不勤快、不踏实呢?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身边的榜样,照理说,父母勤快能干,孩子照样学样,也应该甚至更勤快能干才对啊。勤快能干的大刘的孩子小智,怎么偏偏就成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独立性和自主性都没有的孩子呢?
孩子的原因,还真得从父母身上去找。懒散的小智,根子还就出在勤快的大刘身上。
直到上小学前,小智连鞋带都不会系,每次看着小智蹲在地上,手忙脚乱地将鞋带系得像团乱麻一样,勤快的大刘看不下去了,索性自己蹲下来,三下五除二,利索地帮小智把鞋带系好了。
学校老师要求孩子回家之后,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当天,吃过晚饭后,小智忽然提出,碗由他来洗。可把大刘夫妻俩乐坏了。小智挽起衣袖,走到水池边,学着爸爸的样,洗起碗来。一只,又一只。洗完了,小智兴奋地跟爸爸妈妈说,碗都洗好了。小智等待父母的表扬呢。大刘欣喜地走进厨房,一看,厨房一片狼藉,地上水淋淋的,洗过的碗碟,摆得到处都是,大刘拿起一只碟子看看,边上的油污还清晰可见。这哪是洗过的碗碟啊,大刘摇摇头,又将小智洗过的碗碟全部重洗了一遍,把溅了一地的水抹干净。大刘算了算,花去的时间反而比平时自己洗碗花的时间多。从此之后,大刘再也没让小智洗过碗。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小智领回来一摞新书,并买了书皮回来,准备自己把书包起来。大刘在一边看着,小智笨手笨脚地包好了一本书,大刘一看,歪歪扭扭,难看死了。于是,大刘挽起袖子,把小智包好的书皮拆了,重新包,大刘包的书皮,方方正正,漂漂亮亮。看着儿子一脸崇拜的神情,大刘很满意。
假期,一家三口出去旅游,为了锻炼锻炼儿子小智,妻子提出这一次让小智来做旅游攻略。小智欣然答应,上网,查资料,定线路。儿子的攻略做好了,拿给大刘看。大刘看了儿子小智的攻略,直摇头,线路不科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最重要的是,没有考虑到住宿、吃饭等细节,一句话,不切合实际,不可行。于是,大刘将儿子小智做的旅游攻略全盘推翻,自己重新来做。很快,勤快能干的大刘就亲自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旅游攻略来。
这就是大刘,一个勤快、能干,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并乐于包办孩子一切的父亲。有了这样一位勤快能干的父亲,孩子还需要自己动手吗?孩子还有机会表现自己吗?孩子能不相形见绌,显得又笨又懒又无能吗?
勤快、能干,当然是一个人的优点,不过,在孩子面前,我倒是觉得,不妨懒一点点,把孩子能做的事,放手让孩子去做;也不妨笨一点点,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还不妨弱一点点,使孩子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中,不但是重要的,也是能干的小主人,让他暂时还显得孱弱的肩膀上,学会承担一点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面前适当地往后退一步,恰是给他腾出进一步的空间。
第四篇:【前程家教】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六法则
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六法则
1.情景教育法。
发挥家庭教育灵活机动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活现成的情境,自然地恰当地进行教育。孩子身处其境,感受其事其人,父母在旁边给予观念的点拨、态度的选择、行为的指导。此法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请看一位小学生的作文:上车后,我找到了一个座位。我爸爸有胃病,我让爸爸坐。谁知车没开出一站远,他倒站起来让给旁边一个女的坐,我很纳闷,让座位也得给老弱病残,凭什么让给这个女的?我不满地瞥了爸爸一眼,他假装没看见。下车后,爸爸看我还撅着嘴就笑着说:“傻小子,你没看出来,人家是孕妇。”我爸又说了一段我的妈妈怀我时是多么不容易。“你妈经过十月怀胎,才把你带到人间的,很辛苦的。”
2.自学自省法。
买一本或者借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读物,让孩子自己阅读,开开窍,从中受受启发。别惧怕性知识性科学进入你家,封锁这方面知识是不明智的,其实也封锁不住的,孩子好奇,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非科学的性知识,会更令家长不放心。选一本好书,就是请来一位好老师。孩子自己读自己琢磨,比父母在一旁喋喋不休要科学多了。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选书要适当,选《性知识手册》就超量了,选《更年期保健》就超前了;二是不一定当面交给孩子,随意放在孩子能看到的桌子上,不必叮咛,孩子肯定会翻阅的。
3.观念渗透法。
所谓观念渗透,是为了避免父母的生硬灌输、直接说教而采取的一种议论生活中其他教育素材,从而取得性道德、性教育观念的暗示方法,这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有明显的教育效果。例如,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一位姑娘轻率相信他人而上当受骗,夫妻叹息一番,议论一番,还可以假设姑娘婉拒对方的情节,让孩子续编后面发生的故事;再比如,看报纸,在“金色盾牌”、“警钟长鸣”等栏目中报道的一些刑事案例中,受骗的少女、贪小便宜的少年,都可以作为一家人交谈的话题。议论中,父母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意识无形中都会影响孩子,这比耳提面命式的说教要有效果。
4.兴趣转移法。
青春期孩子精力充沛,活动能量很大。家长不要以为整天学习就可以拴住他们的心。父母的任务是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丰富一些,每逢周末,安排一些全家参与的趣味活动,让孩子盼望着周末双休日的到来。例如,春游、远足、一人一菜烹饪赛、春节家庭小制作等,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习摄影、绘画、弹琴、集邮、登山、游泳等,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兴奋点转移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为他们充沛的精力找到用武之地。
5.日记疏导法。
允许、支持孩子记日记,要求写真人真事,提倡写真情实感,留下少年时成长的足迹。
这既是持之以恒的意志锻炼,又是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环境、认识自己的自省自律的好方法。孩子如果把日记锁起来,也很正常,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其实,允许孩子在日记中编写自己的幻想情节,创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在日记中浪漫一番,这是合情合理的心理宣泄,有利于性格内向孩子的心理调适。
6.身教示范法。
父母作为成熟的男性、女性,在孩子眼中是具有榜样作用的,父亲是山,母亲是海,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会记住:爸爸作为丈夫,是如何敬业、如何顾家,如何爱护妻子,如何关心孩子的;妈妈作为妻子,是如何勤俭持家,如何继续充电争取再就业的。尤其是夫妻双方是如何对待老人的,是否孝敬,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家长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这将是孩子将来进入家庭的角色参照。如果父亲只顾自己,整天喝酒打麻将,打骂妻子儿女,如果孩子的母亲花钱无度,懒于下厨房,整天让孩子吃速冻食品,那么这个孩子将来的小家庭也不会太美满。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特点,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家长们应该因地制宜,做出灵活的、富于变化的选择,给青春期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影响。
我们用心教学,我们用事实说话!
专业班底:教育咨询师+一线教师+心理专家+教务班主任+学习管理师,专业团队全方位解决学生问题。
一流环境:封闭式教学环境,一人一间教室,4000㎡无死角摄像头监控教学区,保证学生不受干扰。
更好成绩:高考成绩平均提分105分,过线率100%。
武汉前程教育已开通了免费网上在线咨询服务,与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我们将给您专业的解答和建议!前程教育官方QQ号2250031286
优惠活动:【9.9元超值1对1体验课!】对孩子负责,就为孩子选一位好老师!来前程,只需9.9元即可体验超值1对1课程!活动详询:027-88300280官方淘宝店:http://shop109437223.taobao.com
更多资讯内容,尽在武汉前程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总结看电视对孩子的两大危害
总结看电视对孩子的两大危害
一、看电视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感官发展:
孩子的视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电视上不断闪烁和变幻的画面(动画片每6秒就变换一次画面),对孩子而言,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是超出其视觉和神经系统承受能力的一种刺激。
这些超强的刺激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视力、造成视力减弱,还会对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平时看图画书或者画画时,面对一副画面,他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但是在电视前,孩子需要习惯于不停变幻的画面,对于这种刺激,孩子要么形成自我保护拒绝接受,使大脑停止反应;要么强迫自己去接受,变得过度兴奋、躁动不安。长期观察发现,经常看动画片的孩子,容易急躁和神经质。这两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对孩子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如果看电视时间长或次数多了,会阻碍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
为什么说12岁以前最好不看电视,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此之前的阶段里,孩子的大脑里需要建立绝大部分的网状神经系统,12岁之后,孩子的大脑和神经发育渐趋成熟,此时,电视作为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可以的。
此外,孩子在看电视时,往往是保持一个姿势长时间坐着,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尤其是小孩子,需要不断地运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感觉统合。我们都希望孩子身体灵活、身手敏捷,但是看电视的行为,显然对于这个目标,起的是相反的作用。
二、看电视不能帮助小孩子进行认知、学习和思考: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大脑皮层发育的第一个部分是感知觉区,孩子需要通过多感知觉通道来获取物体的形象,并进行比较、分类,最终形成概念。所以,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首先需要经历具体的、可触摸的世界。妈妈们会发现,孩子在学习说话时,最先说出来的表示物体的词,一定是他经常看见并有过实际接触经验的东西。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所以合理判断的基础来自真实的经验。早期孩子获得的真实的自然经验越多,他的合理判断的基础就越扎实。复杂的判断建立在简单判断的基础上,这是孩子思维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由于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虚拟的,它并不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建构,对孩子的思维不仅起不到帮助作用,还会产生混乱。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的物体,与真实生活中感觉和认识是不同的,这对于刚刚开始认识周围世界的孩子而言,会给他的认知、思维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都会带来混乱。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孩子,这一点尤为重要。此外,很多人认为,电视或者动画片里面的对话,能够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学习。有很多妈妈购买英语学习的动画片,希望孩子能够从中学会说英语。其实,电视这种形式,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是起不到帮助作用的。孩子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于交流,语言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而电视中的语言是单向的。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除了语言本身,还需要感受声调、表情、说话的节奏、眼睛的注视和身体语言等等,这些通过看电视是无法获得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说话早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中的语言环境比较好,成年人经常和孩子说话,激发孩子对语言的兴趣,从而学会说话。
关于看电视这种形式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负面作用,我在前两篇文章中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在此还想补充的是,很多人觉得,孩子看电视或动画片时,目不转睛、一动不动,从而认为这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其实,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如果幼小的孩子适应了电视里面强烈的声光影的刺激和不断变换的画面,就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一本书或一幅画上,从而多多少少都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我以前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美国有过一个调查,有大约50%左右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集中障碍,专家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看电视造成的。今年英国一家机构的研究发现,英国有超过80%的儿童因为看电视,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就一些网友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如下:
1、不看电视、不看动画片的孩子,在小伙伴面前就没有自信了?
首先,孩子的自信源于很多方面,如果因为不知道别人说的动画片就没有自信,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出自其他方面,不能怪罪于不看电视。
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最受欢迎的孩子,是那些社会交往能力强、懂得合作和沟通、会玩很多游戏、有新奇想法和主意的孩子。这些恰恰不是电视能教给孩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和同伴的交往中...积累起来的。
请这样想一想,当您孩子的时间是在电视屏幕前面度过,而别的孩子是在奔跑、游戏、玩耍、运动时,谁今后的潜力更大?电视带来的很多损害,是我们短期内无法看到的,即使每天只看半小时电视,如果能把这个时间用在对孩子更有益的事情上,我觉得这值得家长去为之努力。
2、如果孩子想看电视,但是家长强迫不让看,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问题?
孩子的很多良好习惯都是在幼儿期、尤其是3岁以前养成的,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不让孩子接触电视是最好的。我家里一直没有看电视的习惯,我和大胡子同学偶尔看,也是在好好睡觉之后,所以,好好从小没怎么看过电视,虽然也看过一些动画片,而且在一些其他场合接触过电视,但是,她几乎没主动提出过要看电视。我想,这里面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有更多更好玩的事情在吸引着好好,她想不起看电视这回事。现在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好好除了还要继续和小伙伴一起玩之外,还有很多她喜欢的事情要做,包括做手工、画画、亲子阅读等等,周末我们基本上都是去户外活动,根本没时间看电视。
如果孩子已经喜欢上看电视、非看不可、甚至已经对电视或动画片到了着迷的程度怎么办?我觉得在这个话题说来话长,这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平时家长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教养态度以及家庭环境等很多问题。我觉得解决的最根本办法还是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让更好玩的事情吸引孩子,转移对电视或动画片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