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码 笔画的性格
解码
笔画的性格
昨天发布的文章漏了一部分,关于长横的部分误删了,今天补上后全文一起发布。您选段阅读即可。我试图从很空泛、很细微的点切入,阐述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理念,提供的是一种理解书法的方式论。文章写到这里,也不过才选了几个小点,讲了几种笔画性格,更多的笔画性格,需要大家去思考,去挖掘,去领会并灵活地运用。笔画的性格:上篇 最近答网友问,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有些人的临作外形标准,临摹时刻意求方,让字的菱角鲜明,与原帖相似度高、识别度好,而且美观。说好吧,好像有哪里不对劲,说不好吧,可是也难说出所以然。是不是很多作品都给人这样难以言说的感觉?这时候,如果我们越过形质层面,从作品的气质上观察,很容易发现它在用笔上的单薄。再漂亮的外形,也掩饰不住微观笔法上的僵直生硬。硬而无气,僵而乏韵,用笔没有意趣,作品便缺乏打动人心的部分。可能有人会说,用笔漂亮,美观不就够了吗,还不足以动人么?不妨这样理解,世上漂亮女人不少,暗暗YY者有之,其实若没了也没什么;老婆却不同,回忆在一起的时光,点点滴滴的往事,哪怕想起一句普通的话,都会令人动容。那些美好或不愉快的记忆,共同的丰富经历,才是最动人的部分。我在《君子不器》一文中讲过,艺术的美是我们人类自身情感和想象力在目标物上的投射,我们创作或欣赏艺术,也是观察自身的一种方式。我习惯将书法与人对应起来思考:每个字都是由不同的笔画个体构成的,这些笔画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性格,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成一个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书法创作就要勾勒出不同的面目与神情,它会哭,也会笑;会飞奔,也会慢走;会伤心难过,也会开怀大笑。我总说,笔沉下去,慢一些,丰富些,写出意味来。很多人不能领会这一点。运笔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总是直扑目标,端着机械的架式,走个S型猫步达到目的地,就以为得古人笔法。这符合现代人直逐功利的价值观,笔中间怎么走不重要,到达终点就是成功。每一笔本身的面貌、气息呢?不好意思,他会轻描淡写地回答,我忽略了。书法剥离了用笔上的丰富性,还剩下什么呢?你会发现他笔下的字,其实是一个单线条世界,没有层次感,没有鲜活的气息,即使披着再漂亮的外套,也难以掩饰内涵上的空乏。我还说,除了要写好,还要写出变化,允许有更多样的表现方式,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模式。正如你问什么是好孩子?标准的答案可能是听话、懂事。但我觉得蜡笔小新也可爱啊,你能说掏鸟窝、做鬼脸的孩子就扔掉算了?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式的性格,那世界该丧失多少童趣!有些人的性格或许异于常人,或许出人意料、跳脱不羁、独立特行,说不定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乔布斯的口号是Think different,来点不同的,于是他改变了世界。再比如一次旅行,可能到目的地有很多种方式,走不同的路会遇到不同的故事和风景,有不同的精彩。如果所有的行程都按严格的标准线赶路呢?一路掐着钟点,只想着从一个点赶到另一个点,除了收获舟车劳顿仆仆风尘,还能感受的就是车窗之外不断延伸的公路线。有人说我直接安排最便捷的路直达,有什么不好吗?您说的那是赶路,不是旅行。狼吞虎咽是填肚子,一口口品味才是享受美食。同样的道理,笔从一点直到另一点,那是写字,体验运笔过程中角度、力度、速度上的变化,有驰、也有驻,有张望、还有呼应,才使书法具有了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我解答过很多类似的问题,很多人欢欣而去,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我的意思。也有人会追问:您看我这一笔写得好不好,应该怎样写,等等。这是追问到了“器”的层面。我其实不想讲太具体的层面,不是“器”不重要,而是因为我的主张:要么不讲,要么得说透彻。不讲,是不欲形成思维上新的樊篱,一旦我提出了某种笔法上的参照,反而可能抹杀问者在用笔上更多的可能性。而要说透彻,需示以诸般变化,这是老师悉心指导下才能做好的事,又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仓促之际我也说不好。以前带班的时候,我喜欢用红笔圈出学员作品中写得不好的部分,颇有些自鸣得意。那时候眼界拘于一笔一画之得失,无非是参照传统的笔法路数来套,形貌越近便是越好。而现在,我评判一件作品,早已过了以像不像为标准的阶段,我只看它是否符合审美规律并得以圆满。对于书法,理解越多,越是心存敬畏,便越不敢胡说。(敏感的朋友别介意,书法君不是故意自吹自擂,也没这个必要。只是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表述方式,来表达我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经验,是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解)有的朋友几乎是每天问我一次,我今天的用笔是不是好一些?我只能说,您先别着急,沉下去写一段时间,戒急戒躁,让笔慢下来,用心体会每一笔的运行过程。等您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再来问我。现代人太着急了。用笔轻滑空泛、孱弱乏力或直楞无神,笔法缺乏变化、没有面貌、没有性格,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普遍现象。这类问题解答起来相当费劲,若表述不准确,可能还会导人进入新的误区。正因为此,使我萌生了讲欹侧取势、讲笔画性格的想法,将这些思考、或者说思想体系中的小火花,一点点地阐述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果学习者懂得从更微观的层面审视书法,知道将笔画视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并从每一笔的特征、性格上去理解书法时,思维便进入了新的层次,眼界、格局都会大不一样,运笔时着力点也会不同。当然,须知性格丰富多样,绝非寥寥数千言所能穷尽。本文不是鸿篇专著,只能略作提示,引发思考。笔画的性格:中篇几十年前,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伟大机器上的螺丝钉。你是谁、你怎么样、你怎么想?不重要。你标准、你稳定、你好用,就行了。追求整体利益、忽视个体存在的年代,无所谓个性,所有的人都只有集体的人格,正如所有的人都穿着一样的灰衣服。抛开对艰苦生活的怀旧情感,我们观察那个时代的老照片,发现一切都是单调的颜色,没有鲜活的个体,也缺少人性的温度。至于艺术上?除了单调,就是苍白。不要跟我讲一些所谓的文革艺术家的作品现在卖多少钱云云。除去政治、历史意义上的附加值,没有自我思考和独立品格,没有真实、只有欺骗,只剩下迎合、附会与无耻歌颂集体的附庸品,能有多久远的传承价值?很多作品,说一声垃圾已经是客气。直到现在,我们还习惯于单方面强调为整体服务,作品也要从整体的外形、章法与形式感上做文章,作品越来越大,架子越来越空,很多表演性作品,写完后剩下的是一地鸡毛。它们忽略了向内的挖掘,缺少相应的艺术厚度,缺乏能打动人的微妙气质。气息不存,灵魂安在?艺术的价值在哪里?在于每个个体的丰富性格,在于它不同寻常的美的表现。每一个笔画元素,都是一个微观的个体,都应该有它独特的性格。基于这个理念,我们继续讨论本话题:从最微观的笔画层面入手,讲它们的性格。说到笔画的个性,它最基本的性格是什么呢?可能出乎您的意料,居然是老实、安分。由此引出本文要讲的第一种性格。
一、循规蹈矩书法有法,从名称来讲它本身就具有规则的意味。每一笔,都依据人类的审美规律,以一定的角度、力度和速度运行,有疏、也有密,有驰、也有驻,有张望、还有呼应,有各种丰富的变化,形成具有韵律感、审美趣味的排列组合,才使书法具有了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我们学书法要学习传统,传统是什么?它就是历代书法家总结出来的符合审美的规则。您要学这门功夫?行,老老实实蹲好马步先。书法入门,要临古人法帖,其实,就好比新人进门得依规矩,给业内资深的老前辈递门生帖,才能入得内堂,见得真章。所以,笔画性格的第一点,就是遵守规则。可能有人不理解,不是讲性格么,有性格就应该是那种不羁狂放,才符合它的气质啊。我要说的是,个性的张扬,首先是需要遵循一定法度的。你不能为彰显自已狂放不羁的个性,在别人院子里拉大便,对不对?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如何合一?和而取中。今天我们谈社会,社会是人的关系的集合。书法呢,也是笔画的关系的组合,笔画与笔画之间,也要搞好关系,所以,也要遵守和平共处基本原则,有组织,有妥协,才有共存共生。我以前讲过很多方面,比如曲直、比如速度、力度,以及欹侧与平正上的关系。今天取一个我没有讲过的小点来说事,讲横画,话长短。长横与短横之间,有哪些相处之道呢?我们起笔往往是短横,走一小段路,棱角分明,保持着向右上的弧度。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你的使命完成了。在一个字中,短横就是一个逗号,它要引出更多的内容。跟说话一样,一句话里可以有几个逗号,收尾的只能是一个句号。作为逗号,你不能将尾音拉长说尽了,不然下面没法接。为一段话收尾,那是句号老兄的事。如果我们将一个字理解为一场演出,那么短横、长横都是演出里的角色。短横好比是漂亮惊艳的高音,导演说好吧就你了,你起个头,要积极,要向上。于是短横上场了,一个惊艳醒神的高音横空出世。导演会让你一路飚嗨唱完余音绕梁等三日吗?想的美!你要一首歌唱到了尾,戏才开场就一小剧终,这气就接不上了。你惊个艳,保持向上的姿态,导演一挥手,众演员鱼贯登场,接着气联唱,一浪推一浪,然后晚会就这么喜气洋洋地拉开了序幕。如果起笔这短横赖着不下台,老子就要一路唱到尾,余音袅袅还想往下压个阵呢?您不妨试试,如果短横写到头,就跟武术中的招式用老一样,本来是个诱招,您硬生生一拳打到底,本来接下来的大招就没法打了。同样的道理,短横本来是后面连绵不断的笔画的铺垫,您非写到尾,后面的笔画就没法写了。你说我这个短横不羁惯了,要允许我自由发挥。
很抱歉,您腕太大,跟您合不来,下次再没导演敢请您了。长横呢,往往需要充当剧情衔接、掠阵或压轴的重要角色。比如压轴,轮到长横出场,你不能跟短横一样飚一嗓子就撤,得实实在在写到位,最后笔意还要收好了、压住了。干嘛?压阵啊。作为剧中主要的腕,你得将整个场面稳住了,先前的角色比如短横飚了一半的高音,你得接下来,一番千回百转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之后,才好缓缓落幕曲终人散。我们可以略举几例:“戴”字的长横,起的是衔接整体的作用;“前”字长横可视作掠阵,统率下方“月”与“刀”部;而“宣”字的长横呢?则是压轴了,往往这一笔决定了整个字的水平,一定要写出彩、写到位。哪怕其它笔画平淡无奇,只要压轴一手神来之笔,作品立即便会光彩照人神采飞扬。上述简单的几句话,很好懂是吧?其实这里面包含很巧妙的意识。有些人明明笔笔精到,整体就是处理不好,苦思不得其解。再细细思考上面一段话,若能悟此一点,便能解决很多人的笔画组织问题。当然,能领悟多少看个人。行不行?您试试!以上是介绍一种理解书法的方法论。我们不妨举一反三,短竖和长竖,其实也是如此。一场演出,里面的每位角色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整台晚会才会精彩。同样的道理,每个笔画只有在遵循传统、尊重规则的前提下,在所处的方位有合适的表现,才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艺,整篇书法才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准。
二、宁弯不直有人说,你说要讲规矩,我认了。
可是我不明白,写字为什么不能直接一点,划拉一下子又潇洒又痛快,偏要那么复杂呢?写个横笔就得费那么大劲,直接一横过去不就完了,还要走啥弧线?很抱歉,书法的笔画真讲究个宁弯不直。直楞楞一挑子的,不是横,那是棒棰。没有内涵、缺乏变化的事物,很难有丰富的欣赏价值。一场电影,男主角遇见了女主角,然后主角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于故事发生了什么曲折什么婉转,完全没有拍。导演笑嘻嘻说,要问中间的事嘛„„你猜?观众喷不死你!艺术需要深度,平和直从来不是艺术最欢迎的形式。一条巷子,得铺满斑驳得能看见历史的青石板,得弯,得深,还得下雨,雨巷嘛,就美了。为什么?画面感丰富,一下雨更添几分朦胧,多美呀。什么叫有深度,什么叫层次感?你得曲,你得一眼看不清嘛。摄影中有个词叫景深,让画面焦点突出来,背景渐渐模糊,更多的细节隐在后面,就是让你一眼看不透。同样的道理,中国画的水墨意境,基本不用锐利的笔触,而通过浓、淡墨皴染出丰富的层次感,留给人很丰富的想象空间。欲访禅房?需知曲径方能通幽。一路弯弯曲曲过一片葱郁的竹林,才能隐约看到庙,步经几条青萝掩映的长廊,终于见着和尚了,最好还得是披青布袈裟的老和尚,有沧桑感、历史感啊。这些丰富的细节加一起,感觉就完美了。有句话,尽在不言中,您话说太白,也就没意思了。您眼见一女的貌若天仙,直接一把搂住说我们结婚吧。还没有怎么认识、没有谈恋爱,没有花前月下聊聊我我你情我侬,你就想牵老娘的手?下一秒您直接就飞了,哦对不起,那边是茅坑。一眼望到头的巷子没看头,一分钟猜到剧终的电影,还有人愿看么?太直接、缺乏厚度的形式,就会太苍白,太无趣。带着这个思考去审视书法,会发现视野所及变得更丰富。原本平淡无奇的笔画,在你眼里会是一个个细节丰富的,有弧度、有方向、有长度、有力度的个体。书法之所以蕴含无穷的美,具有非常的魅力,就在于它丰富的变化,方与圆,直与弧,刚劲与温清,秀媚与苍莽,精巧与拙朴,都表现在它的笔画里。很多人让我看作品,我说要继续丰富笔画的细节。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剧情,就是一个故事烘托、娓娓道来的部分,它也许不惊天动地,也许不雄壮可歌,但它推动了剧情一层一层向前发展。您看小说,能说我不看情节,只看结局么?说到具体的法帖,又以欧阳询九成宫为例。当代学欧者多是取其外形之皮毛,加以各种扭曲夸张,以大量的方笔将字型处理得格外鲜明,很多人耗费大量时间学欧,却成就一幅俗骨,实在可惜。殊不知,欧体之所以为楷书之极则,不仅在于它取整饬、得方峻,也在于其圆融平和的气质,曲直之间尽显笔法之美。若只取方整,不知圆融,一味直楞,不懂曲和,又怎么会处理得好内部的气息呢?对于学欧者,我讲的已经够多,今天再送四个字:方圆并用。方有力量,阳刚之姿;圆显美态,温柔之气;方能造形,曲多富意,放在一起,才得圆融中和之美。书法不就是这样么?笔画性格可以多样各异,曲直之间和谐相处,笔意才能生生不息。
三、偏不正经这是要讲„„欹侧? 猜对了。笔画兄不能老拿着端正的架子,会累死人的。立正之余,有些时候也要稍稍息,不要太死板、太正经。您家若有亲戚成天板着个脸,从来不苟言笑,估计您也不爱搭理他。一个字里面,若是没有笔画在角度上的倾斜与变化,会变得多么的无趣!关于笔取欹侧,先前已撰文《歪理就爱斜说》,在此不再赘述。笔画的性格:下篇
四、倔强好胜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需要: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等等。虽然通过技法缩短或省略了运行的步骤,但整体形式上笔画仍然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还是以横笔为例,比如隶书与楷书的横画,两种明明相反的书写方式,在先抑后扬上却出奇地一致。隶书的长横画,为了让后方扬起来、更显得飘逸灵动,就要在起笔时将笔意内敛、向下抑住,先下再上,然后深度下沉,为的是最后能够大幅度上扬。而楷书的横画呢,为让笔画整体呈向右上角上扬的趋势,起笔就需要略向下抑,然后逆势上场,形成一条向上取势的弧线。如此,便在一抑一扬之间,使笔画具有了不屈向上的张力。射箭之前先引弓,弦向后拉得越满,积蓄的反作用力越强大,向前射得越远。一个故事中,女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对男主爱得死去活来,两个人奸夫淫妇曲款暗通,再往后这剧情没法走,老是两人聊聊我我没完没了,这事就腻味了。你得让女主一见男主就来气,劈头盖脸一顿揍,防狼水小电棒各种酷刑统统上,中间夹杂各种巧合与误解,最后慢慢发现看不见男主就没劲,一天不见怪想念。然后,女人再见男人时便有猫一样的可人的情感,这个故事也具有了委婉动人的气质。
看过越狱的朋友应该有印象,狱警Brad Bellick是一个贪婪、自私、狠毒的小人,为图赏金一路追杀Michael Scofield,最后在下水道里为救众人而心甘情愿地牺牲了自己。这个时候,他的奉献便格外让人动容。这个被狱迷们连续厌恶长达数季的死胖子,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眼神,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在艺术上如此表现,是符合人类的审美规律的。我们知道风雨之后的彩虹才更美好,因为它的来之不易,因为它有不屈的经历,它有着努力向上的基因,它符合人类对美、对好、对高向往的情感。我们往往对于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胜利故事兴趣不大。反而是那些历经坎坷的励志记,却能让我们在没带纸巾时,湿了青衫。书法中的笔画,也是如此。当它们以倔强的姿态挺而向上,便让人抑止不住对不屈精神的赞叹,笔画本身便具有令人动容的审美意味。
五、不甘寂寞总穿灰大褂崩着脸唱我是社会主义的螺丝钉,所有的人一脸肃然上班打卡下班回家。
这不正常的人类形态。就算你能够清心寡欲不动如山,也要允许他人勾肩搭背手舞足蹈。有一句歌词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就应该允许人不甘寂寞。如我们所知,越是偏僻封闭的部落,越需要社交。你不能老锁家里不出门,男不娶妻女不嫁夫总不是个事,天一黑门关了,天一亮人老了,再往后部落就没了。所以,那些封闭的部落,总爱办篝火晚会,允许青年男女们一个个从自已家里走出来,勾勾肩、搭搭背,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大伙围着篝火跳着舞,啃着烤肉唱着歌。再来点小酒,斜乜着眼:美女,我们聊聊人生吧?!聊到一时兴起,部落的未来诞生了。在一个部落里,即使不许勾肩搭背手挽着手,至少要让人可以眉来眼去,唱唱情曲对对歌什么的,这才是最美好的生态。这讲的是干什么呢?说的是在群体之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怎样才能让一个群体生动、鲜活起来?就应该允许哭、也可以笑,就应该允许不甘寂寞的存在。笔画与笔画之间,也需要眉来眼去。笔画之间要有顾盼,要有呼应,我唱一声你和一句,你伸一只手我拉你一把。书写过程就是这样,在笔画协作之间,让整体行云流水般向前。就是要让笔画与笔画之间,可以眉来眼去,能够携手向前。不妨外向一些,不妨抛抛媚眼,不妨主动唱山歌,不妨伸出友好的手。注:本段参照行、草书,更容易理解。
六、左右逢源大家都走出家门,都伸出一只胳臂,是不是就能够和谐融洽了呢?当然也不是。人家姑娘开开心心地捧着一束花,你一伸手给撞坏了,结果不仅不美,反而可能要坏事。懂得如何避让与迎合很重要。邻居之间如何相处?您在左边建篱笆,我在右边修围墙,大家都让着点,同时也能互个补,篱笆围墙连起来,刚好成了一个小院子。我要是砌个茅坑堵您门呢?您肯定得拿斧头来找我探讨人生。所以比较美好的做法是,您在这边修了个亭院,正好夏天一起吃西瓜纳凉;我呢,那边挖了个池塘插了几株柳,您有没有兴趣一起垂个钓?我们不妨脑补一下,如果将这两家人在院子里的生活看作一幅鲜活的画面,当两家人都懂得互相避让与迎合后,这幅画会变得相当地可爱和美好。我们用这个思考去看书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研究撇、捺两个重要的笔画。本来按照美学中的对称原则,它们本应该是孪生兄弟,一左一右可以模样一致的对吧?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将撇和捺写得一模一样呢?除了整体形式美感上的原因,还有一个考虑,就是避让。我们不妨试试将两个同具有撇捺的字并排放在一起,当每个字的两边都是捺这种外翻形笔画时,两个字之间就形成了一幅你推我也挤的吵架局面。你得有个笔画消一下力,将左边改成撇,这事就让过去了。如果还不明显,您不妨对比两列具有撇捺笔的字,明显可以看出,笔画也具有左右逢源的性格。古人让撇与捺笔具有不同的形态,与我们城市交通靠右行驶可说是基于同样的智慧。当然,这只是我不成熟的思考,您可能会不同意。比如,可能有人会说,那隶书呢,两边的撇捺也是大开张的呀?隶书的撇笔,为了体制左右向展开的视觉效果,需要同时向两边开张。不过即使开张,撇画末端也有一个向里收拢地过程,笔意收回来,不与其左边字的捺笔冲撞,对不对?还有人说了,那篆书呢?篆书的笔意是内敛含蓄、不事张扬的,笔画之间是基本不构成冲突的。很多时候它通过线条表现一种图案或整体的意境,或许存在结构上的对比,但笔画很少有强烈的张扬,不会对左边的字构成冲撞,不妨碍表现对称美。篆书中对撇捺笔的处理,就像两户人家比邻而居,我家的树都关在自己院子里,不会长到对方门口去添堵,便不会有冲突。在自己院子范围内,树爱种哪都行,我种我院子左边,您种您院子右边,左右各一棵,对称也很美。古人是讲中庸、讲和、讲天人合一的。
可是我们近代哲学中的阶级论、矛盾论,却颠覆了很多原本美好的东西,讲究的就是宁死不屈、宁直不弯,特别好斗且残忍。我们老说民国多么温和可爱,想想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其实不难理解了。其实,小到家庭内部,大到邻里之间,互相忍让配合一下,又何妨呢?
七、笨拙虚无我前面用的标题,似乎都是偏丰富、灵活之类意义的用词,可能会让人有一种误解:是不是所有的笔划都要求形式上的丰富与细腻呢?也不是。我在宁弯不直一栏里写的丰富,其内涵不止是形式上的多样,还有意义上的延伸。聪慧的女人,是美丽的。可是我们也常常对女人说一句话:你真笨!这个笨常常又是可爱的意思。说明并不是只有聪明才美好。我们喜欢二王,喜欢欧阳询,喜欢赵孟頫,因为他们笔下所表现的遒丽、雍容、雄壮或飘逸,无论笔形和意韵上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意趣,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观,而且雅俗共赏。这是做形式上的加法。还有一种,是在形式上做减法,通过笔画表达特殊的意境,留给想象更多空间,这是另一种意趣上的丰富。幼稚可爱的童子、敦厚无机心的、虚无清淡的居士,也许不那么丰富、不那么复杂,但都具有很动人的美。比如董其昌笔下,一笔笔枯寂淡然尽显禅机,技法上固然显得孱弱,但笔下恬淡、虚无的禅意却是越来越具有想象空间,渐生得道入禅之象。再比如弘一法师,出家后笔下的各种技法、机巧渐渐隐去,为笔墨留余地,给想象以空间,笔墨中渐渐只剩下简、淡、远、无。老僧心里的喜怒哀乐或隐去或淡化,不形于色归于枯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他们笔下,追求的不是皮相,而是或稚拙多趣、或拙朴雄茂、或清静简远的笔墨意象。意象有时候比形式具有更丰富的意趣和想象空间,是更深远的美。所以,我们在创作或欣赏书法时,根据不同的情景,既可以允许它做加法,尽可能细腻;也要允许它做减法,允许它耿直,允许它敦厚,允许它不同,允许它有性格,而不要模式化、脸谱化、绝对化。笔画的多种性格,才构成了完整丰富、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体系。后记: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
今天总是点微信加人,集中不了注意力,下雨的下午,寻各种音乐来听,却于音乐里听到了肠胃的呼唤。
又泡了一袋方便面,捧着面碗打字。我向来就不怎么讲究题目,不求高大上。
今天的小题目更跑偏得严重,都不是好词,却有鲜活的人味儿,写得顺手,所以,我喜欢。用丑陋的话语,讲一件美好的事。有莫名其妙的虚荣感、满足感,各种淋漓的快感„„书法君就是骚情的人啊。
第二篇:名字笔画看一个男人性格
名字笔画看一个男人性格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怎么知道一个男人的性格是好是坏呢?我们可以从这个男人的姓名名字看出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怎样用名字笔画看出男人的性格吧~~
名字笔画看一个男人性格
从名字笔画看男人性格
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女生爱撒娇,这是一种脾气,男生霸道,这也是一种脾气。有的人温顺有的人暴躁,有的人理性有的人感性,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脾气。脾气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也与他的名字相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姓名笔划的男生脾气不太好。
一、地格为23。25。18。28的男生属于喜怒无常型
地格为23。25。18。28的男生属于喜怒无常型,这类男生可能平常个性都还蛮好的,但是当他情绪稍微有起伏时,你千万不要去惹到他。他可能就会藉由这个机会,把气全部撒在你身上。因为可能他的情绪就刚好需要发泄,所以你要看他的状态,他如果现在状态不对的时候,你就不要去激怒他。如果你没有办法把握他的情绪,最好还是先试探一下,再见机行事,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争吵。
二、地格为21。30。34。26。36的男生具有天生暴力倾向
地格为21。30。34。26。36的男生,个性本身比较容易动怒。如果他跟你有一些意见不合或冲突突时,你一直去戳他的死穴,挑衅他,比如说:“你打我!”之类的话,以他会有比较冲动的个性,会真的动手打你哦。所以你千万不要激他。当你一激他就容易动怒,会有暴力倾向,这类男生激不得。最好离他们远远的。
三、地格为32。50的男生有点神经质,较敏感
地格为32。50的男生有点神经质,举个例子说明:当你跟他有冲突时,可能刚好碰巧,他的车子停在路边被划到或爆胎,这时,他可能就会想:“是不是刚刚那个谁跟我吵架。,现在来害我,报复我”有时候脾气一上来,说不定就会有比较冲动的行为出现。这类男生有时脾气上来不见得一定都是暴怒,回去打人什么的,他是那种会有被害妄想症的那类人,有点风吹草动,他就会有“是不是刚刚和谁有过节,有谁要害我”这样的想法,属于敏感型的男生。
什么笔划名字男人是好老公
现代男人除了事业和攒钱之外,怎么样才能称得上好老公,除了能养妻活儿,还要孝顺,除了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孝顺妻子的父母,才称得上好男人和好老公,所以说现代好男人并不容易当,因此,名字中带有以下笔划者,可算是传统中的好男人和好女婿啦。本文参考名字的人格和总格!姓名计算方法:请用繁体字笔划计算!人格:姓+名字第一个字,地格:名字后两个字相加,不包括姓,总格:姓名全部字相加的总数。
一、观念比较传统会照顾岳父母家的女婿:人格或总格是5、6、15、16、24、29、45的人
在岳父母的心中认为这是一个好女婿,因为他们的观念比较传统,他会很关心这个岳父岳母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於连譬如说兄弟姐妹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他都会跳出来表示一点意见给对方一些参考,然后他不会就坐在那边好像等著看笑话似的。
二、口才溜、心思灵巧讨岳父母欢心:人格或总格有9、10、12、14、19、20、26、28、32、36 他们很会跟老人家聊天,也就是说他的口才非常溜,尤其会抓到老人家的喜好,譬如说岳父喜欢喝个小酒,他就陪他没事喝喝小酒,岳母喜欢打牌,他就陪她摸个八圈,三不五时嘴巴就赞美一下老人家,你今天气色很漂亮,穿这个衣服很好看,他不见得事业要很强,不见得要很有钱,可是他只要有一对会听的耳朵,嘴巴会表达,这个老人家就觉得很窝心了。
三、让老人家很有面子的女婿:人格或总格有11、13、21、23、25、33、31、37、39、41 有这组笔划的名字的人大多数是一个某方面的专业人士,讲起来说「我女婿是牙医、我女婿是医生、我女婿是律师、我女婿是某某学校的教授」岳父母一讲到这个,脸色就发光,再不然他的女婿是一个有名的人士,就好像说公众人物,也就是说老人家会以女婿的头衔为荣。
名字笔画看一个男人性格
想了解一个人,除了亲身接触交往外,原来从对方的名字也可以窥探一二。只要计算对方名字笔划的总数,就可以轻易推算出对方的为人个性了。不相信?尽管试试看!计算方法:将名字(不包括姓氏)的笔划相加。然后对照以下的表格内容,找出自己的所属于类型。
举例:本山-----5划+3划=8划,对笔画照表格查找,便知道是属于H型人。
A型(1、10、19、28、37、46、55、64)
B型(2、11、20、29、38、47、56、65)
C型(3、12、21、30、39、48、57、66)
D型(4、13、22、31、40、49、58、67)
E型(5、14、23、32、41、50、59、68)
F型(6、15、24、33、42、51、60、69)
G型(7、16、25、34、43、52、61、70)
H型(8、17、26、35、44、53、62、71)
I型(9、18、27、36、45、54、63、72)A型
精力充沛、个性爽朗就是这类型男人明显的性格特征,为了增加生活情趣,更会不时想出各式各样的点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更会锲而不舍地追求,很有那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
B型
这类型人总会认为施舍比获得更有福,凡是都很顾及别人感受,和他在一起的人通常会有一种温柔包围的感觉。这类人亦很恋家。C型
这类型给男人的感觉很中性,性格或言行都会给人亦刚亦柔的感觉。他也很有才华,尤其在运动方面更是非常出众。不过因为缺少耐性,终令人觉得难以相处。
D型
这类型的男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幸好性格尚算稳定,不会乱耍性子。在理睬方面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是个天生的理财高手。对金钱有一种独特的敏感度,投资眼光自然优胜过人。
E型
热爱自由的E型男人,头脑特别灵活,很容易得到表现才华的机会。他也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拥有经商的细胞,若能在这方面发展的话,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成功商人。
F型
这类型男人游泳漂亮的外表,因而打造了爱打扮的个性,对美丽的人和物都非常敏感。
个性独特,连审美眼光也特别过人,因为喜欢接触各种美丽的东西,以至令自己接触的层面也大大扩张。
G型
这类型男人浑身充满神秘色彩,就如天上的月亮,能呈现多种姿态。这类人的性格非常特别,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妖艳的表情及时髦的装扮。爱高调的作风,绝对不甘于落人后。
H型
勇于面对现实的H型男人,无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退缩,给人很有责任感的感觉。另外,亦很有领导才能,只要决定了的事情,便会义无返顾地执行到底,让人有种可以依赖和相信的能力。
I型
这类男人充满热情,拥有一颗不轻易服输的心。对身边的人和事情很容易动情,一旦找到自己的目标,便会全力争取。在艺术方面的才华比较出众,埋首工作时的样子最诱人。
第三篇:笔画写法
“
四、日、田”这几个字,按印刷宋体、仿宋体都是横折。低年级教材是用楷体印刷的,指导学生写字当然也是以楷体为标准,按楷体,这三个字的第二笔都是横折钩。这类字还有“目、国、曲、回”等。
仔细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楷体字(手写体)的“口、目、白”等字的第二笔是有规律的,简单地说就是“‘口’是横折;‘口’中有横是横折钩”。
一、“口”是横折。第二笔是横折,而且最后一笔横长过第二笔。1.“口”以及“口”字单做偏旁的字,如“听、叶、吃”,“古、右、台、句、可、向、问、积、给”等。
2.类似“口”的字,如“己、已、尸、尺”等。3.“口”中间有竖笔或有笔画从中间竖插下的字,如“巴、色、中、虫、眉(不包括这个字中的“目”)、尹、肃、隶”等。
4.一个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口”的,如“哥、哈、宫、品、器”等。
二、“口”中有横是横折钩。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第二笔是横折钩,最后一笔与横折钩的钩相接。1.“口”中间有横笔的字,如“日、目、白、自、田、曲”等。这也包括这些字做右偏旁和下偏旁的,如“阳、伯、泪、奋”等字。2.有偏旁“大口”的字,如“国、团”等。3.其他几个字:“
四、西、面、酉”。
(二)第二笔是横折,最后一笔在横折里侧相接。这实际上是为了书写时好看,(一)类情况的笔画变化。1.“口”中间有横笔做其他字的偏旁,如“的、明、睛、但、早、臭”等 2.类似“口”中间有横笔的字,如“良、根”等
3.一个字里除了有横笔,还有其他笔画的字,如“申、电、龟、更、里”等。4.在两个或三个“口”中间有横笔的字组成的字中,如“昌”上边的“日”,“晶”上边和下左的“日”。另附:
讨论这个问题要区别宋体字还是楷体字?
日、四、田的第二笔,西的第三笔的笔画形体,有的人说是“横折”,有的人说是“横折钩”,可以说都有根据:宋体“日、四、田”字第二笔、“西”字第三笔确实是“横折”,而楷体“日、四、田” 字第二笔、“西”字第三笔则是“横折钩”。
如果讨论的是写字,对象当然是楷体,那么,“日、四、田”字第二笔、“西”字第三笔就是“横折钩”。
宋体汉字和楷体汉字,字形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字,在笔画形体上存在细微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印刷宋体汉字笔画是“撇”的,楷体字相应笔画是“点”。如:“东”的第四笔(东—东),“小”的第二笔(小—小),“亦”的第五笔(亦—亦),“京”的第七笔(京—京)等。
②印刷宋体汉字笔画是“竖”的,楷体字相应笔画是“撇”。如:“花”的第三笔(花—花),“血”的第五笔(血—血),“垂”的第六笔(垂—垂)。
③印刷宋体汉字笔画是“横折”(┐)的,楷体字相应笔画是“横折钩”()。如:“目”、“自”、“国”、“团”、“曲”等字的第二笔(目—目、自—自、国—国、团—团、曲—曲)。
④印刷宋体“走之儿”的第二笔,是“横折”,楷体字相应笔画是“横撇弯撇”(辶—辶),如:通过—通过,这边—这边。
⑤个别汉字笔画形体上的差别:如“美”字:印刷宋体是第三横最长,楷体是“大”字的横(第四横)最长(美—美)。再如“心”和“必”字的第二笔:印刷宋体是“竖弯钩”(乚),楷体是“卧钩”(心—心、必—必)。
一般不是的不都读成2声的,下面是不的变调规则,你看看就知道了!“不”的本调是去声,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不、就是不。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仍读本调。
⑴“不”加阴平,例如:不说、不高、不听。
⑵“不”加阳平,例如:不来、不直、不能。
⑶“不”加上声,例如:不走、不好、不肯。
“不”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例如:不去、不累、不会。9 “一”在工具书中只有一个读音“yÿ”(第一声)。你问:“一”有几个读音,回答时只有一个。但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口语中,有“一、七、八、不”的变调的问题。它的读音可以有“第一声”,“第四声”,“第二声”,“轻声”。举例说明如下:
“一、七、八、不”的变调:
⑴ 单读或在句末不变调:一(yÿ)、七(qÿ)、八(bü)、不(bù),如:统一、十七、第八、我不„„。
⑵ 在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前读去声(第四声)如:一家、一直、一笔;不说、不行、不好„„。
⑶ 在去声(第四声)前读阳平(第二声)。如:一月、一致、不去、不怕、七倍、八万„„。
⑷ 在两词中间读轻声。如:试一试、说一说;受不了、差不多„„。
我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打太多字,也不如听一听来的实在,儿是要念的,但一般只是表示结尾的音素罢了。这里不需要单独念出“儿”。
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即不可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但在诗歌散文 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如“树叶儿,月牙儿”。
1.以a、o、ä、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其读音变化不太大,卷舌动作与其本身的发音冲突不大,所以儿化时直接带上卷舌音色彩即可。其中,e的舌位稍稍后移一点,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点即可。如: a→ar:哪儿nǎr 手把儿shǒubàr ia→iar:叶芽儿yiâyár 钱夹儿qiánjiár ua→uar:画儿huàr 浪花儿lànghuür o→ou:粉末儿fþnmçr 竹膜儿zhúmèr uo→ror:眼窝儿yǎnwōr 大伙儿dàhuǒr e→er:小盒儿xiǎohãr 硬壳儿yångkãr ue→uer:主角儿zhǔjuãr 木橛儿mùjuãr ie→ier:石阶儿shæjiýr 字帖儿zåtiþr u→ur:泪珠儿lâizhūr 离谱儿læpǔr ao→aor:小道儿xiǎodàor 荷包儿hãbüor ou→our:老头儿lǎotèur 路口儿lùkǒur iao→iaor:小调儿xiǎodiàor 嘴角儿zuǐjiǎor iou→iour:小球儿xiǎoqiúr 顶牛儿dǐngniúr 2.韵尾音素以i、û为主要元音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û开口度较小,舌高点靠前,i、û此时又是韵腹不能丢去,故与卷动作有冲突。处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i→ier:锅底儿guōdǐr 柳丝儿liǔsÿr 玩意儿wányår û→ûer:ih 小曲儿xiǎoqǔr 毛驴儿máolǘr 有趣儿yǒuqǔr 3.韵尾音素为I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的发动作与卷舌有所冲突,儿化时韵尾I丢失,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舌位在有的主要元音,由于受卷舌动作的影响,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如: ai→ar大牌儿dàpáir 窗台儿chuüngtáir ei→er:同辈儿tèngbâir 宝贝儿bǎobâir uai→uar:糖块儿tángkuàir 一块儿yÿkuàir uei→uer:口味儿kǒuwâir 一对儿yÿduår 4.韵尾音素为n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为n的发音妨碍了卷舌动作,所以儿化的韵尾n音要丢失,在主要元音基础上卷舌。原来舌位在前的主要元音,儿化后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主要元音妨碍卷舌的i、û时,要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ar:顶班儿dǐngbünr 传单儿chuándünr en→er:亏本儿kuÿbþnr 命极儿månggýnr ian→iar:鸡眼儿jÿyǎnr 路边儿lùbiünr in→iar:用劲儿yçngjånr 手印儿shǒuyånr uan→uar:好玩儿hǎowánr 拐弯儿guǎiwünr uen→uer:皱纹儿zhçuwãnr 开春儿küichūnr ûan→ûar:圆圈儿yuǎnquünr 手绢儿shǒujuànr ûn→ûer:合群儿hãqúnr 花裙儿huüqúnr 5.以舌尖前元音-I或舌尖后元音-I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其发音的开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齿背或前硬腭,已妨碍了卷舌动作,故儿化时应将其变为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卷舌。如:-i→er:找刺儿zhǎocår 柳丝儿liǔsÿr-i→er:树枝儿shùzhÿr 找事儿zhǎoshår 6.以nag为韵尾音素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nag的发音部位在后(并不妨碍卷舌动作),但由于nag是鼻音,发音时口腔中没有气流通过,所以卷舌时就不能形成卷舌特点。故作儿化处理时要将nag音完全丢失,再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若主要元音妨碍了卷舌动作的话,就增加一个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g→?r:茶缸儿chágüngr 药方儿yàofüngr iang i?r:小羊儿xiǎoyángr 菜秧儿càiyüngr uang→u?r:竹筐儿zhúkuüngr 门窗儿mãnchuüngr eng→(e上面小波浪)r:跳绳儿tiàoshãngr 竹凳儿zhúdângr 裤缝儿kùfângr ong→(u上面小波浪)r:小洞儿xiǎodçngr 抽空儿chōukçngr 酒盅儿jiǔzhōngr iong→û(e上面小波浪)r:小熊儿xiǎoxièngr 啊、吗、呢、吧(1)“啊”表示感叹,一般不用于问句。如:这里的风景多美啊!(2)“吗”一般用于“肯定形式的句子+吗”,如: 他是汉城大学的教授吗? “A不A”“A没A”“是不是A”等正反问句不用加“吗”。如:(错)你吃不吃饭吗?
(错)你昨天看没看电视吗?(错)你是不是留学生吗?(3)“呢”一般用在选择问句、特殊问句的后面。如: 你去上海还是南京呢? 你什么时候去呢? 谁是他的女朋友呢? “A不A”“A没A”“是不是A”等正反问句后面可以加“呢”。如:(对)你吃不吃泡菜呢?(对)你昨天看没看电视呢?(对)他是不是留学生呢?
“呢”可以用在下面这样的句子里表示询问情况。如: 我们准备国庆节去旅游,你们呢? 小金,你的居留证呢?
“何必+„„呢”也是一种用法。如: 为了这一点小事生气,何必呢? 何必为两块钱发这么大的脾气呢?(4)“吧”一般用于语气比较缓和的肯定句。如: 我们走吧。
也可以用于是非问句。试比较:
他是汉城大学教授吗?(不了解情况的询问)
他是汉城大学教授吧?(表示可能性比较大的猜测)
第四篇:笔画教案
点的书写
教学目标:
认识点的形态,初步掌握点的写法;掌握观察范字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田字格中找准笔画位置,正确书写;初步了解运笔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点的写法,体会运笔过程及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用笔的轻、重。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画有田字格的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点的写法。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字的基本笔画就相当于人的眼、鼻、嘴等,五官端正,人就漂亮,基本笔画写得规范,字就显得美观。因此,写好基本笔画很重要。
三、讲授新课
(一)认识点的形态。
1.汉字中点有很多种,点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因此它们的形态也不相同,写法也不一样。
2.教师边板书边说出点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上点、左点、右点、长点。3.指导学生看课本,说说范字点的名称。
(二)学习上点的写法。
1.教师板书上点,讲解运笔要领:轻起笔,向右下方行笔,稍按,收笔。
2.学生用手指边练习边说运笔过程。
3.指导学生观察“六”字中的上点,学生观察之后用笔描红,边描边体会运笔过程。
(三)学习左点、右点的写法。
1.教师范写左点,使学生明确左点一般在字的左下方,它的运笔方向与右点相反,运笔要领是:轻下笔,向左下方行笔,稍按,收笔。
2.观察教师范写右点,其运笔方向与左点相反。
3.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小”字,描红左点、右点。
(四)学习长点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右点与长点,比较异同。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风”字中的长点,讲解书写要领,并用铅笔描红。
(五)教师小结点的写法。
四、书写练习
(一)指导学生按照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上点、左点、右点、长点。
(二)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写点,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及写字姿势。
(三)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书写情况。教师讲评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再次指导。
五、本课讲评
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学生书写练习的情况,及时鼓励、表扬认真学习及书写较好的学生,对学生的不正确坐姿及执笔姿势进行讲评。
提的书写
教学目标:
认识提的形态,初步掌握提的书写方法;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及执笔姿势,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对前七课所学的基本笔画进行综含练习。教学重点:掌握提的不同形态。教学难点:提的书写要领。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画有田字格的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讲评上节课的作业,表扬书写认真的学生。
(二)复习竖的运笔要领,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认识提画的形态。
(二)学习提的书写要领。
1.提的书写要领:稍按笔,向右上方行笔,快速挑出。
2.教师板书并讲解运笔过程,学生书空练习之后在课本上描红“虫”字的提画。
四、书写实践
(一)教师可安排学生练习书写和提画,要求学生照例字中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书写。
(二)教师巡视,指导并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学生对照字头对自己的书写进行评价,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一评,老师利用实物投影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三)带领学生做练习
(一)的闯关游戏,对书写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五、本课讲评小结教学内容,评议学生学习情况。
竖弯钩的书写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竖弯、竖弯钩、横折弯、横折弯钩四种基本笔画,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初步掌握以上几种笔画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竖弯、竖弯钩、横折弯、横折弯钩四种基本笔画的形态。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竖弯、竖弯钩、横折弯、横折弯钩四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画有田字格的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复习横折和竖折的书写要领,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竖弯及竖弯钩的写法。
1.板书竖弯,这个笔画与以前学过的哪个笔画很相似?
2.比较竖弯与竖折的异同。竖弯和竖折都是由竖和横组成的,不同之处是竖折为硬折角,竖弯的折角比较圆。
3.教师边书写边讲解,在竖弯的末端向上挑出一个钩,这个笔画叫竖弯钩。4.教师指导学生看插图,说明:竖弯钩的形状多么像鹅浮在水上的样子,胸脯部分也是圆圆的。
5.竖弯及竖弯钩的折角部分比较圆,不要写得死板生硬,写竖行笔到折角处要转笔,速度稍慢。
6.指导学生用铅笔描红“西、包”中竖弯及竖弯钩的笔画,体会其写法。
(二)学习横折弯和横折弯钩的写法。
1.教师先板书横折弯及横折弯钩两个笔画。这两个笔画的前一部分都是横折,横折的末端不收笔,继续向右弯转行笔,末端出钩的为横折弯钩,不出钩的为横折弯。
2.指导书写。这两个笔画中,每个笔画有一个折,一个圆转。提示之后可让学生练习写一写,边写边说出这两个笔画的运笔过程。同桌两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说一说、写一写,互查互评。
3.指导描红“船、九”字中的横折弯及横折弯钩笔画。
4.指导描红“气”字中的横折弯钩笔画。引导学生比较“九”字中的横折弯钩与“气”字中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
四、书写实践
指导学生照田字格中的例字书写笔画。教师巡视,注意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及执笔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本课讲评 总结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自评,培养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书写过程,引导学生之间互评。根据情况重点纠正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横折、竖折、竖折折钩的书写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横折、竖折、横折钩、竖折折钩的形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初步掌握以上几种笔画的书写方法;复习巩固第5至第7课所学的笔画,进行综合练习。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横折、竖折、横折钩、竖折折钩的形态。教学难点:掌握横折、竖折、横折钩、竖折折钩的书写要领。教学用具:铅笔、画有田字格的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复习横画和竖画的运笔方法,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横折及横折钩的写法。
1.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这幅图像什么笔画?
2.指导书写。教师边板书边讲解:横折是由横和竖组成,但这个笔画是一笔写成的。老师先写一个横,写到它的末端要稍提笔,转笔向下行笔,写时动作要连贯。
3.教师板书横折钩这个笔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横折的笔画,行笔到末端不收笔而向左上方出钩,这个笔画叫横折钩。4.横折钩是哪两个笔画组成的? 5.教师再板书横折钩,引导学生思考运笔要领。
6.指导学生描红“今、目、向、身”四个字中的横折及横折钩,学生边描边体会这两个笔画在字中的变化。
(二)学习竖折的写法。
1.指导学生看课本认识竖折的形态,可结合插图来帮助学生认识。
2.竖折是由哪两个笔画组成的?是几笔写成的?
3.随着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分析运笔过程:起笔稍重,向下行笔,转折处提笔向右行笔,稍按收笔。
4.指导学生描红“牙”字中的竖折,教师巡视辅导。
(三)学习竖折折钩的写法。
1.教师板书竖折折钩这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指导书写。教师提示:写竖后要稍按笔再写横,写横到转角处仍然要稍按笔再写竖钩。
3.组织学生总结一下书写全过程,要求学生用手指在书桌上练习写几次。
4.指导学生描红“马”字中竖折折钩的笔画。
5.指导学生照田字格中的例字练习写竖折折钩这一笔画,教师巡视辅导。
四、书写实践 完成《练一练、描一描))的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把基本笔画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形象地记忆笔画的形态。
五、本课讲评
讲评练习完成情况,可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形状、运笔过程,进行评议。
第五篇:解码古诗词1
“解码”古典诗歌——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为什么得分难?
是因为我们读不懂。为什么我们读不懂?是因为陌生与隔膜。我们不习惯诗歌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清楚作者的生平际遇,不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认同那个时代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在很多人眼里诗歌是拿来“背的”而不是“读的”,所以我们对诗歌很陌生,诗歌离我们很遥远。这种陌生与隔膜影响我们对诗歌意义的理解,不懂含义又何谈鉴赏?
诗歌是什么? 为什么要“解码”古典诗歌?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人要“言何志”又该“如何言”,不但是我们读诗时最值得推敲玩味的地方,也是考试出题者的重要着眼点。
都知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人总是穷尽心思地让自己的表达更艺术、更委婉,这就是“如何言”。诗人这么做的目的则是为了让自己的意图、情感、志趣更隐晦。经过诗人的刻意修饰,一首诗就像被诗人用某种密码加密了一样,不知道加密方法,就无法读懂诗歌,因此我把阅读鉴赏诗歌称为“解码”。
从今天起我们将从“诗中文”“诗中景”“诗中人”“诗中情”四个方面读懂古典诗歌。
第一讲 读懂“诗中文”
一、诗歌的语法特征
解答古典诗歌阅读鉴赏题的第一步是读懂原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设置的题目答题。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当然要求具备一定的文言字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特殊手法,以便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1.知晓“活用”,理解词句。
许多文言文作品都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其它如:
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镜”原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即“照镜子”。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溅”与“惊”本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在此活用为使动词,变成了可带宾语的及物动词。诗句的意思是:因感伤国事,春花使我泪飞溅;因恨别离之苦,鸟声使我心惊。
2.留意“互文”“对仗”,参互理解。
所谓互文,是指古代诗文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使上下文有关词语互相辉映、暗示,收到意思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碰到互文现象,应上下补充,参互理解,不能孤立地理解诗句意思。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一般严格对仗,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上下句的相互参照来判断其中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
例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第一句中“秦”与“汉”是互相补充的,意思是“秦汉时代的明月秦汉时代的关塞”,因受字数限制,不得不拆开来说,解释时必须把它们合起来讲才完整,此即所谓“互文见义”。不可把“秦”“汉”两字割裂,孤立地理解为“春朝时代的明月”和“汉朝时代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首句应理解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应理解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即“千万里冰封雪飘”的意思,④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3.识别“错位”,还原语序。
古典诗词由于格律的限制及表意修辞上的特殊要求,有时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在写作中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阅读时,我们必须把临时错位的句子成分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甚至会出现读不通、读不懂的情况。
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其他如: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例: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诗句主谓错位。应还原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意思是:洗衣的女子高兴地归来,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状语错位。应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重错位。应还原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④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多重错位。应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
古典诗词由于语言的精炼简洁,常存在省略现象,阅读时,要善于将补节略浓缩的字词重新补充出来,以便更好地读懂原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例如:①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猎”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理解时应补出。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风”、“雨”前省略了比喻词“像”,阅读中应补出。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应为: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诗词的省略与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及意象的组合有关。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所以要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问:师往何处去?答:吾师采药去。问:采药在何处?答:只在此山中。问:山前抑山后?答: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实例练习
把下面的诗歌译成现代汉语。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晓至湖上
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1、特殊词义及用典
2、梳理所有信息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示秬秸
张耒
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街绕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