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论文

时间:2019-05-14 16:4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地理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地理学论文》。

第一篇: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1.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5]。

1.3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期 的研究水平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关系思想植入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去。而在中国,除了将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等方式体现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之外,仍在继续探索人地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者们普遍把“以人为本”作为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与重点,提出了人地系统中“人圈”与“地圈”相互作用的动态机理是模拟人地“最佳距离”,认为只有同时实现了人地系统的产业组织与空间组织的双重协调,消除了区域盲目竞争与冲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区位的合理占据,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共生。这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印证在推动人地系统由低级优化向高级优化转变、并与国际人地系统研究接轨的同时,也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可以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通过漫长的赶超之后,在今天已经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理论研究水平。

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随着新型人地关系理论的不断出现,与理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数学模拟方法、系统集成研究方法、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模拟方法、非线性人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3S技术研究方法、综合集成方法、制度创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地系统的研究与区域发展的实践应用中[6],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及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研究内容的扩展

3.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中国文化地理学者研究除继续关注聚落、建筑、农田等物质文化景观外,还关注地名、饮食、音乐、美术、摩崖石刻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始挖掘这些文化景观的多重意义[7],寻求文化多样中的一致性,透过物质景观表象探寻其背后的抽象文化,识别文化基因和文化“遗传”因子,解读内含的深层次文化理念。

3.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文化地理学的索尔学派主要研究生计文化层面的景观,例如谷仓、加油站等,通过这些景观在地表的分布来反映某种生计类型的空间分布。但新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将文化景观视作文本,认为它们如同文字、图画、影像等其他文本形式一样,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文化理念。受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研究电影、小说、建筑等所要表达的地方性或区域文化特征[8]。

3.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中国大陆以往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将文化空间中的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割裂开来,即便是研究世俗民风等抽象文化事物,也只是停留在大尺度的区域框架中,缺乏对小尺度文化空间及空间生产的关注。近几年学者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文化街区、传统商业区等进行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学者们不再仅仅注重空间的物质形式,而是开始探讨抽象文化的生产。文化空间所生产的文化不单体现在文化企业的产品中,还体现在地方的文化形象上。

3.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

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前者如对传统建筑、饮食文化、禁忌文化等分析;后者如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粤港澳区域文化、岭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的探讨[9]。这些研究均着眼于确定人们认同的地方文化要素,但尚未触及到深层次的文化地理学问题。结束语:纵览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理论创新、方法革新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2010年时期的理论体系松散、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创新艰难等发展特点到如今的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充分接轨,这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希望,研究内容也会从实际出发,更多的向实用、综合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地理学报,1998,53(2):97-105.[2]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地理研 究,2002,21(2):135-139.[3]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5:48-60.[4]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哲学与伦理思辩.人文地 理,1996,11(1):18-22.[5]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近进展与展望.地 理学报,2004,59(增刊):21-29.[6]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地学 前缘,2003,10(4):256-259.[7]周尚意.超越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意义与可能性.地 理学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9.[8]周尚意.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地理学报, 2004,59(增刊):162-166.[9]朱竑,钱俊希,封丹.空间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进展与启 示.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643-648.

第二篇:人文地理学论文

余姚城市化

摘要:素有“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的余姚是一个山水人文城市,东汉建安五年筑县城开始,余姚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一核、两副、三极、多节点” 新型城市化的总体发展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关键词:科学发展

统筹规划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浙东宁绍平原,宁波市境西北部。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中部姚江平原,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全境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自然条件优越。萧甬铁路横贯中部,杭甬公路穿越境北,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全市人口83.38万(2010年),居民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通行吴语临绍小片。

余姚,东汉建安五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在唐代一度升为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从春秋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岁月,余姚均隶属绍兴府,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隶属宁波市代管。

余姚走的是山水宜居城市化道路,现代和谐宜居城市。余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饱含山水人文气息,有七千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名垂千史的四大先贤,风光秀丽的四明山,美丽的牟山湖,美味的杨梅、茭白„„“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这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对古余姚的美好描述。如今,随着新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余姚市已经基本形成“一核、两副、三极、多节点”的市域发展规划布局。一个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十一五”期间,余姚市在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时,着力强化城市功能的提升。随着城区“三江六岸”整治工程、城东水厂、全民健身中心、余姚博物馆二期等一批民生实事工程的相继完工,以及城区环线、中山路、余慈综合交通枢纽中心、黄山公园等一批重大功能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全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加快对接。到目前,余姚市城市化率已达到55%,基本构建起了十分钟购物圈、医疗服务圈、行政服务圈和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环牟山湖区域开发,是余姚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目前,余姚市各乡镇和片区发展已被纳入城市发展体系,通过要素资源有效集聚和有效分散,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县域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以此形成“大城”发展格局。新型城市化的总体发展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即“一核、两副、三极、多节点”。“一核”指中心城区,“两副”指朗霞、低塘片区和泗门卫星城两个城市副中心,“三极”指姚东片区、四明山片区、环牟山湖片区,“多节点”指一批特色风情新市镇。朗霞、低塘片区正依托余慈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泗门镇则以宁波卫星城市建设和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逐步实现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余姚市又一座城市即将在杭州湾南岸崛起。此外,姚东片区将以接受宁波大都市的辐射,加强城镇之间功能的配套完善为方向,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产业提升、功能提升,进一步提高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生活水平。环牟山湖区域以休闲旅游为重点,整体开发,引进高端项目,集聚人气、商气,并对周边马渚、黄家埠等乡镇进行辐射,形成新型城镇体系的基本雏形,成为“余姚新版图”中的重要一块。四明山片区则以梁弄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加快特色乡镇建设,以旅游业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各个片区的总体发展规划都已完成,并付诸实施,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近年来,余姚市积极实施一批商业区块、历史街区、城中村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综合改造和有机更新,切实加快建成区“退二进三”步伐,着力做靓城市形态,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日益浓厚。兰江街道围绕“西南组团”开发建设,积极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兰江商贸城为中心的商贸服务圈。阳明街道正在加快塑料城中央商务区、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步伐,着力完善信息服务、商务办公功能,努力打造城市商务特色街区。凤山街道和梨洲街道也根据各自的区域特色,加快中心商圈建设,尽快形成自己的区域中心。余姚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显山露水、绿色余姚”建设工程,全面营造城中有山、山中有景和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特色,彰显城市的秀气和灵气。据统计,目前,城区绿地率已达35.56%,绿化覆盖率达37.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33平方米。“青山皆入廊、绿水汇城流”,已成为余姚的真实写照,城市特色更明显了。“十一五”期间,余姚市花大力气推进一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和背街小巷的改造,加快实施城区四大出入口、城区形象道路、主要交通干线等两侧的整治和改造,积极推广物业化、精细化、风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强力整治城区交通堵塞、环境卫生、街巷“六乱”等问题,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去年,该市入选首届十大(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一位热衷摄影的退休老人兴奋地说:“我试着用镜头记录城市成长的每个细节,但我的镜头真的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余姚的人居环境更优越了。余姚坚持保护为先、特色发展。坚持以文化为魂,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新型城市化推进的有机统一,依托余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在城镇建设中更多地融入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人文基因,努力打响“东南名邑、文献名邦”城市品牌。坚持以山水为韵,着力保护余姚山水相间的独特地域风貌,深入实施城市“显山露水”工程,着力塑造“城中有山、山中有景、城在水中、水绕城流”的山水城市特色。此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化率达到65%,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5万人;泗门卫星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3万人,朗霞-低塘城市副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16万人左右;梁弄、马渚、陆埠三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5平方公里、4.5平方公里、4.3平方公里,人口分别达到2.2万人、3.5万人、3.4万人。经济发展更加集群集约。产业发展战略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度和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建成若干个宁波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总部楼宇基地和创意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和中国塑料城等现代产业集聚区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城市水功能区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镇人均公园绿地超过12平方米,公众环境保护满意率达到95%以上。区域特色更加突出鲜明。城镇建设与文化、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历史、现代、未来各种元素得到统筹兼顾,城市的山水、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姚东、四明山、环牟山湖三大片区功能特色日益显现,一批风情小镇的独特风格韵味充分展示,美丽幸福乡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充分体现,“文献名邦”、“东南名邑”的城市品牌进一步打响。

同时,不管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搞得多么井然有序,它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在环境上。虽然余姚打造的是山水人文城市,但是作为重工业任然存在的地区,要做到无污染是不可能的,甚至少污染在现在大多数企业的条件下也是很难实现的。就如我所在的河姆渡镇,主要生产不锈钢,这些厂集中的地方环境污染很严重,每天都有黑灰的废气排放出来,还有固体废弃物。尽管最近镇政府正在着手处理,通过提高电的价格来限制钢厂的生产,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还有就是造成房地产的泡沫化。也许在余姚这样的小城市表现得不太明显

第三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文化区的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者的联系与差异: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有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能够协调。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史层”研究: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所名。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

(一)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三)适应论: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论: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五)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是受一种思想的支配的。

(六)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七)和谐论:一是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地理环境;而是要对已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简述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1.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这个图式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2.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3.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4.因此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归纳法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①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 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②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③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世界上共存的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特性的人群。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之一。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光观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六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及其分布情况:

(一)北美工业带: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地区,丛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口进入欧洲大陆西部,从荷兰和法国,德国接壤处延伸到意大利北部;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

(四)日本工业带:面向太平洋一边;

(五)拉美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墨西哥中部;

(六)亚洲工业区:

(七)非洲工业区:

(八)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资源条件: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企业多建在原料产地(原料指向型)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企业多靠近销售地(市场指向型)3.耗能多的企业——(能源指向型)企业多建在能源供应低廉而稳定的地方,如水电站附近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距原料地近、交通方便、保鲜设备,日趋向市场方向布局。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市场附近(市场指向型)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需求不旺,生产能力过剩。当前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资金与技术的缺乏。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逆城市化: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集聚力,离散力。

等级规模法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的人口规模规律。

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谱系分类法: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抪,领土竞争。

主要宗教分布区: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既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接待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植物;2.水质量;3.大气质量 ;4.野生动物;5.旅游与地质;

(二)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1)建筑污染。(2)带状发展和蔓延。(3)基础设施超负荷。(4)与本地居民隔离。(5)交通堵塞;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 ;3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作用:①旅游者的采摘、山火、踩踏、垃圾堆放对旅游区植物造成破坏;②旅游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其它水污染对旅游区水环境产生破坏;③旅游交通工具及旅游区大量能量消耗造成旅游区大气和噪声污染;④旅游者的活动侵扰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了动物行为、生活习惯,甚至影响其种群数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⑤旅游者对地质景观的破坏:采集标本、珊瑚、钟乳石等;⑥旅游建筑物缺少规划与论证,破坏天然景色;⑦对旅游地居民、工作人员生活、工作环境造成压力与不良影响。

1、示范效应:旅游者的进入使当地居民感到外面的世界的先进,从而对旅游者产生模仿,即旅游者起了示范作用。①居民的价值观念变化;②行为方式的变化;

2、新殖民主义:①本国宝贵的土地、旅游资源不适当地给了外资企业;②外商赚钱后,大量外汇向外国转移,当地收益少;③大量外国专家与管理人员高收入、高享受,与当地工作人员相差甚远;④为发展旅游区,将本地居民赶走;

3、新道德观念: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主要表现:色情、赌博、贩毒吸毒和其它犯罪活动;

4、宗教:①旅游者行为对宗教的亵渎,影响到当地人对旅游者的态度;;②当地人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出卖了宗教性,使宗教意义大减。

5、语言: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动摇旅游地稳固的社会模式和文化特征;

6、健康:①有助于公共健康的设施的改善;②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领土形状的政治地理意义:一般来说,紧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性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以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和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和飞地型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制造麻烦。国家权力: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它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而体现。

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

当前人地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文化的过度商品化; 文化帝国主义。

第四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2、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3、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人口移动,人口与发展,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

4、农业地理:农业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工业地理: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5、种族、人种与地理环境,民族形成与特征,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俗与环境,语言类型与地理景观,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6、聚落地理,聚落起源与发展,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7、旅游地理,旅游业的兴起,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与决策,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8、行为地理,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9、政治地理,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0、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第五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12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10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第四章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什么?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有那几种?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8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论述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名词解释:入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特点及成因,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简述适度人口的应用价值和确定方法,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应为多少?如何达到该规模? 18 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现代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第六章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简述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现代农业的类型与特征?四大文明古国为何会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和共性?都市农业如何发展?影响工业分布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世界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遇到了那些问题?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重是否合理?应如何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举例说明其分布。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

1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18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论述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发展历程、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0 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第七章世界种族是如何划分的?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民族的特征及分布?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分析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民族是如何形成的?民族与国家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东方人爱吃猪肉而西方人爱吃牛肉?

第八章世界主要语系有哪几种?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语言景观的涵义和内容。语言从那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第九章世界主要宗教类型及其分布?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有何关系?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巴以冲突产生的根源,怎样用宗教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宗教景观。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章

1城市的概念?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几种类型?如何理解城市景观?乡村聚落的类型、形成原因、基本特点?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户籍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那些影响?城市体系有着怎样的等级规律?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 10 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

第十一章分析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2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如何建设?(可以某城市为例)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区别、联系与形成条件?如何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冲突?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战略(SWOT分析),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影响?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4A以上景区愈千家。请你列举10个以上你所在省4A景区的名称,并把它们按旅游地的开发类型进行分类。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11 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

第十二章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分析人类行为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行为空间的因素分析。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十三章简述当代全球的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有哪些主要学说?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4论述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演变趋势分析,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活具有哪些影响?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7 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实力?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第十四章

1可持续发展是怎么样提出来的?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当代人文地理学主要面临哪些问题?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都有那些前言课题?如何使得PRED协调发展? 5 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有哪些表现?新的政治地理的有哪些特点?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是文化景观?简述当前文化景观研究进展。当前文化景观建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实例,分析某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下载人文地理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地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 109012009006 第一章 绪 论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 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 7、到20世纪末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C) A、非洲B、南北美洲C、亚洲D、欧洲 9、到20世纪末,世界各大洲人口最密度最大的洲是(A)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李......

    人文地理学试题

    人文地理学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合分得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多种活动为研究对象。A、自然环境B、心理行为C、社会经济D、环境生态2......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析,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中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

    人文地理学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学 实习报告 班级:2014级地理科学班 学号:142010011063 姓名:宋平指导老师:彭贤伟 一、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人文地理学.京津冀一体化

    张辉:打破分割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2014年03月03日 17:57 新浪财经讯 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独家推出“两会专家笔谈”栏目,邀请北大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