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中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3.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4.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5.旅游业:是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6.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7.城市: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住地,是人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
8.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二.知识要点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人文地理学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中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4.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①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②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③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洪堡是自然地理学的开山大师。5.人文地理学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环境学派:拉采尔
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白吕纳 区域学派:赫特纳、哈特向
景观学派:施吕特尔、索尔 6.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首先创立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7.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是维达尔·白兰士,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是人地理关系理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
8.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9.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1、核心区——前者只有核心区,也就是说该文化区范围是非常明确的,后者还有模糊的边界区,对它的划分不够明确;
2、边界——前者明确,后者模糊;
3、形成——前者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很大,后者相对较小受文化现象的影响较大(这是区分它们的定义规定的);
4、特点——前者具有明确的功能,例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等,后者相对模糊,但可有发展为功能文化区。
联系:都是一种受政治经济影响的文化区域,前者往往由后者发展而来,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很重要。
10.文化扩散的类型:文化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类,而扩展扩散又包括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类。
1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P31)
⑴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⑵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⑶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⑷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12.和谐论的观点: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13.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
14.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大哲学流派: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流派。
1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空间模型方法、社会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
16.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①是一种生计农业;②农业劳动基本上靠体力,少数畜力和器械;③生产依靠经验,生产方式稳定,变化不大;④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⑤农民占绝大多数,二三产业人数少;⑥社会发展缓慢,曲折;⑦农业类型多。17.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
18.北美工业带、欧洲工业带、意大利北部工业区和日本工业带(P167-170)19.郊区城市化的特点: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
20.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21.城市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212)22.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与工具性等。
23.语言传播的特性:外延型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型、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24.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25.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大众性、综合性、主观性和季节性。26.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P312)
27.政治地理现象:①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
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
③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三.论述题
1.工业的发展对其它产业有什么意义?
2.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⑴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⑵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3.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②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
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4.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③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例: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并和结束后的5条出路。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第二篇: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
一、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一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1)人文地理学奠基:卡尔•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将人作为重点核心,用区域核心,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2)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3)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主张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4)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施吕特尔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确定研究课题(2)指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
(6)研究总结成果评价
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
①经验主义方法论: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
②实证主义方法论: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③人本主义方法论: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深讨 ④结构主义方法论:可观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或然论:也称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人地协调论:也叫和谐论,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很丰富,归结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二、文化地理
1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① 区位论 ②行为论 ③文化景观论 ④人地关系论 3文化区的类型:大体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4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文化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5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环境感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其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为环境感知。
例如:对待水旱灾害,不同的文化集团对相同的自然灾害往往有不同的反应。还如在移民身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等。
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文化扩散:可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①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②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一.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种族: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属于生物学范畴,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二.世界范围内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三.世界种族的划分及其分布
四大种群、12个种族 1.白色种族群
特征:皮肤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 分3组: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
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从毛里塔尼亚到索马里的北非地区以及西亚南亚地区 2。黄色种群
特征:皮肤黄色,毛发黑直,眼褐色
分3组: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分布在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 3。黑色种族群
特征:皮肤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
分2组: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
分布较广,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 4.棕色种族群
特征:肤色深,儿童头发有时是红色甚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
分4组: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分布在太平洋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岛等 四.民俗的类型
1)物质民俗: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运输民俗。2)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岁时民俗
3)礼仪民俗: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 4)精神民俗: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5)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艺术传承 五。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六。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七。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八.理解民俗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民俗形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九.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 自然因素
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的分布的影响就愈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雨量来实现的,人口大都分布的气候较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人口分布多趋于低平地区,其原因是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理机能,人大都分布在平原上。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除了做水源,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所以文明古国大都在大河的两岸。能源矿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早期交通不发达,工厂云集于煤田区,成为人口稠密区。2.社会经济因素: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的状况。
十.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1)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省际迁移、县际迁移)(2)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十一。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基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2.绝大多数人生活在陆地的小部分地区上
3.北半球人口占多数,南半球人口占少数,主要集中在20~60N之间 4.海岸线向内地200km范围内集中世界一半人口 5.海拔500m以下集中80%人口
6.亚洲人口最多,亚欧两洲占全世界72.5%大洋洲人口最少 中国人口分布基本规律
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黑河腾冲线
十二。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增长的特点:①极低的人口密度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的特点: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发达地区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十三。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死亡率基本恒定,出生率下降,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十四。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
发展中国家有加速型,过度型,滞后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人口转变历时长。
十五。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十六。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机制
十七。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宗教,战争)
人口构成:指按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是反映某一地区范围内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人口迁移: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五、农业
1、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1)埃及:埃及主要
2、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特点:
1)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物进行轮种,“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2)多种植物杂处
3)主要是种植物的土地“迁移” 区域分布:
① 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 ②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 ③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一、旱作农业 ②水稻农业 ③地中海农业 ④游牧业 比较特点:东方传统农业
4、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②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③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④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⑤社会化程度高(农工商一体化)
地域类型
种植园
主要是指热带地区出现的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的集约化农场。
谷物农业
主要是小麦其次有玉米 水稻,主要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南部,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
乳品业
在距离市场较近,交通方便且有适宜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 市场园艺
是为市场提过花果蔬菜的农业
大牧业
规模大 牧工放牧分布于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阿根廷 南非的干旱地区
5、举例说明其分布农业起源的主要理论。
1宗教活动说认为:农业的起源是由宗教活动引起的。2“垃圾堆”理论。
3气候变更说。这是一些欧洲科学家的观点,他们强调气候变更在农业起源中的作用。4生态关系说。由于许多原始文化所发掘出的墓葬中,人体、植物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具,常常伴随在一起。这对于研究农业的起源,又提供了另外一类的佐证。
6、观光农业的概念及景观。
概念: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观光农业园区景观: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它是由园区内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等多种元素综合构成,其景观所反映的不是各构成元素的独立效果,而是相关元素组成的复合效应。
六、工业
1、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
2、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区有哪些。
①北美工业带 :新英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摩霍克河谷区,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太湖西岸工业区,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海湾工业区,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 ②欧洲工业带: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③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④日本工业带 ⑤其他国家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拉美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①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②资源条件 ③能源条件 ④市场条件 ⑤劳动力条件 ⑥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⑦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4、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钢铁工业的变化 ②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 ③汽车制造业的变化 ④电子信息工业
5、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①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②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③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大,可是市场有限,在产品销售中遭遇刺激的市场竞争。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会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6、主要的工业区位论有哪些?
①韦伯工业区位论 ②中心地理论 ③
七、城市
1、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装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概念涉及四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 卅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也称城市系统)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1、西方城市中相对单一的经济组织结构,在城市中企业具有核心的地位(经过工业社会的缓慢而内生的过程),而东方城市是双体系或多体系共同作用的,既有现代企业,也有家庭经济(由前工业社会嫁接进工业社会之中,也反映了工业革命的不彻底性或工业革命的影响只限于经济领域)。
2、政府管制的差异。在西方,传统的市民社会和自中世纪开始孕育的社会(城市)自治,表现在政府作用上,坚持了政府有限论。东方社会承接了封建体系,全能政府,而且革命后获得独立(政权)的国度,政府具有救世主及神的地位。
3、社会结构也不同。在西方,家庭妇女的存在使居住能够与就业真正分离,也是郊迁化的基础。
3、简述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交通、文化、经济的关系(以具体城市为例)。(P212-)
(1)城市区位与环境(看书)
4、简述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模式。(P220)
城市内部的地域模型有三种:
(1)同心圆模型
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第一带是中心商务第二带是过渡带,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第五带是通勤带。
(2)扇形模型
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是按扇形分布的。
(3)多核模型
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的。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需要。
3个模型各自的重点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动力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形态。
5、简述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P218)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1)集聚力。是由两方面引起的:①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是由经济条件方面和社会条件方面引起的。
(3)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6、什么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表现在哪些方面。(P223)
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 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网)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
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特征;
第三是城市的格局。
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7、如何认识当代世界、中国的城市化特征?(P210-211)
(1)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2)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8、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类型。(P222)
1.等级规模法则; 2.首位城市法则; 3.农村聚落体系。
八、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我国汉语根据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是哪些?
① 北方方言 ②吴方言 ③湘方言 ④赣语 ⑤客家方言 ⑥粤方言 ⑦闽方言 2.世界七大语系是哪些?
①印欧语系 ②汉-藏语系 ③闪-含语系 ④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⑤非洲语言 ⑥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⑦其他语言(书上分为十大语系,但是介绍了七种包括其他语言。百度百科中这样分到:一印欧语系 二汉藏语系 三阿尔泰语系 四闪含语系 五德拉维达语系 六高加索语系 七乌拉尔语系)
3.什么是语言谱系分类法? 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4.汉字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
特点:①以象形为基础,以会意、指事和形声为构造新字的手段,以转注和假借来丰富文字体系的巨大文字体系。②汉字字形为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度到词素文字的典型。③一个汉字可以表示一个单词素的词,也可以表示多词素词中的一个词素。
九、宗教
1.概念:宗教: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②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族宗教: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 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种神教。
佛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
基督教:基督教为奉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
道教:创立者:张道陵 发源地:瓦屋山 分布区:
教义:生道合一,长生久视
2.分析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分布区及主要的宗教景观。(1)佛教
起源: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主要教义:人生判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不在外部世界,而由个人的“惑”“业”所致。
分布区: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蒙古,俄罗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除东南亚之外欧美各国近代也有佛教流传。主要宗教景观:佛堂,佛主(2)基督教
起源: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
主要教义: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分布区:在世界上信奉者最多,信徒遍及各大洲。主要宗教景观:基督教堂(3)伊斯兰教
起源: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
主要教义:除安拉以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守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分布区:
宗教景观:清真寺
3.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①移民,宗教范围扩展的一个明显途径是通过移民实现的。②传抪,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③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的时候,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十、旅游 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有那几种?
①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也发达的国家,例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挪威等
②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③ 客源地与目的地分散与集中:有的目的地的客源来自四面八方,如北京的游客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 讨论感知环境是否是旅游地的宣传促销的理论基础 以实例分析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的影响
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B、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C、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D、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D、语言: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1)经济方面: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B、旅游与经济发展: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E、旅游税收: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F、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G、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2)环境方面: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a风景区: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b、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E、健康: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148、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十一、政治 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主要看看第十一章的第二节)2 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P322-324)
答:(一 政治地理现象: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具有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利益单元,尤其是国家单元,成为了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利益实体,所属的政治地理单元的政治组织或集团对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三 政治地理结构:政治空间结构 政治实力结构
四 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 政治整合 政治分离 主权的变化)政治与政治地理主要包括:(1)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政治地理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虽然地理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但一旦被赋予政治含义而形成政治地理现象,就会变得极不稳定。(2)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级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成为政治地理单元。(3)政治地理结构
①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② 政治实力结构(由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的使用他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4)政治地理过程
①政治扩散 ②政治整合 ③政治分离 ④主权的变化 3 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答:[ 一 领土空间 1 地理位置:首先,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其次,与自然地理位置一样,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最后,由国家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的安全影响更为直接;2 领土面积:首先 领土规模本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次 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 二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三 人口规模 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四 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 五 军事力量 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六 科学技术 七 国民士气 八 政府的质量] 国家权力要素:(1)领土空间 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等决定的领土空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的因素。①地理位置
首先,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其次,与自然地理位置一样,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第三,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②领土面积
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
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3)人口规模 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4)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5)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6)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实力的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上。
①首先,交通、通讯及导弹技术的进步,极大的削弱了距离的障碍。②随着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资源的经济、政治、军事含义。③军事技术的进步,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④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及不断进步,使工业优势越来越向拥有更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倾斜。
(7)国民士气 最不稳定,但十分重要。
①首先,它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
②其次,它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8)政府的质量 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①政治性质
②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 ③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④ 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 欧洲的殖民扩张
二 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三 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四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5全球政治地理的主要学说有哪些?谁提出来的? 一 马汉的“海权论”
二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三 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四 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 五 布热津斯基的夸欧亚安全体系
6概念:国家的基本特征、政治地理过程.国家的基本特征:1 拥有确定的领土 2 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驶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4拥有主权
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 2 政治整合 3 政治分离 4 主权的变化行为地理
十二、行为地理学
1、概念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地理物象: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直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2、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环境知觉和环境感觉一样都是由于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起的认识过程,但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而环境知觉则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认知不仅包对环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映认识过程,也包括依靠间接环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认识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信息的处理与评价不能直接影响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
3、人类日常行为空间有哪些空间范围和特点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购物时间与购物距离往往是固定不变的,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3)交际与闲暇活到的行为空间:邻里、同事有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次数减少;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时间较长、距离较远的交际活动大多又与旅游活动有关。
第三篇:广告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广告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主,以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为对象,以付费方式通过传播媒介将企业的观念、形象、商品和劳务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以促进销售的活动。
广告定位
所谓的广告定位是指广告主通过广告活动,使企业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
整合营销传播IMC
是指企业通过传播手段的整合,达到关系利益者的整合,进而实现企业内外关系的整合,最终进入企业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境界。
产品
是指人们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某种需求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
品牌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广告计划
是对为了广告活动的规划和安排,制定广告计划是广告策划的重要工作之一。广义的广告计划,具体包括广告市场调查、广告目标计划、广告时间计划、广告对象、广告地区、广告媒介策略、广告预算、广告实施、广告效果测定与评估在内的全部广告活动的内容。狭义的广告计划,具体包括广告目标、广告地区、广告时间和广告对象。
广告目标
是指广告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广告目标规定着广告活动的方向,其他广告活动如媒体的选择、表现方式的确定,广告应突出哪些信息内容,都要围绕广告目标来考虑。广告目标也是衡量广告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填空
1、广告的功能主要有 信息传播 功能、经济 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心理 功能和 美学 功能。
2、广告计划的拟定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市场分析与研究阶段;拟定广告计划提纲阶段;拟定具体执行计划阶段。
3、消费行为调查主要 消费需要、购买方式 和购买决策。
4、整合营销传播方法:建立消费者资料库、研究消费者、接触管理、发展传播沟通策略、营销工具的创新、传播手段的组合。
5、广告媒体整合是指企业在同一时期内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类型发布主题相对集中的广告。
6、广告传播理论的特点与基本原理有哪些?
特点:广告传播的目的性、重复性、复合性、筛选性。
基本原理:广告传播的诱导性、二次创造性、文化同一性。
7、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
8、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文化因素:价值观、亚文化、地域文化、流行文化等。
9、广告调查的特点: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注意保密和具有累积性。
广告调查内容:广告产品情况调查、消费行为调查、广告客户经营情况调查、社会基本情况调查、广告媒体调查。
10、广告策划的工作流程大致包括哪些环节(撰写广告策划书的步骤主要是):
分析研究、拟订策划书纲要和拟订具体执行计划。
11、广告按直接到达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非商业广告 广告和商业广告广告。
12、按广告的诉求方式不同可分为感知 广告、情感 广告和理性 广告。
13、结合实际谈谈广告的功能和作用:广告的功能是指广告的基本作用与效能。其功能:
信息传播、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美学等功能。
14、你是如何理解广告学的性质及研究内容的?
广告学的性质特征和学科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门独立的学科、规范的学科、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三个广告学研究的分支,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研究内容。
15、当前我国广告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和问题?
法制化、道德化、艺术化、科学化、专业化。
16、当代国际广告发展有哪些新特点、新趋势?
广告活动全球化、广告服务全方位化、广告行业产业化、广告传媒的多样化、广告管理日趋严格化。
17、广告理论是关于广告信息传播规律和广告运作机制的理论性概括。
18、广告定位主要有实体定位和观念定位策略两大类。
19、实体定位包括市场定位、品名定位、品质定位、价格定位和功效定位。
20、观念定位包括改变观念定位、反类别定位、逆向定位和对抗竞争定位。
21、广告传播功能主要有:促进功能、劝服功能、增强功能和提示功能。
22、创意特征:抽象性、独创性、关联性、广泛性
23、广告创意基本要求:以广告主题为核心、以广告目标对象为基准、以新颖独特为生命、以情趣生动为手段、以形象化为表现
24、创造性思维基本方法:创造性思维基本方法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有机结合。
25、广告创意的过程:调查阶段、分析阶段、酝酿阶段、开发阶段、评价决定阶段。
26、广告创意技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垂直法、水平思考法、检核表法、联想法、组合法和想象法。
27、广告创意的方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
28、影响广告目标制定的因素 :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商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市场状态。
三、简答题
1、谈谈你对USP理论的理解,试举例分析其在广告运作中的作用。
又称为“独特的销售主张” 核心内容有三:其一,每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说一个主张”;其二,所强调的主张必须独一无二的;其三,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聚集在一个点上。M&M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2、广告定位理论与BI理论、BC理论的主要区别何在?
BI理论。也称之为“品牌形象论”。重要论点:广告最主要的目标是为塑造品牌形象服务;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描绘品牌形象比强调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重要得多。BC理论。又称之为“品牌个性”论。它强调“品牌个性”比“品牌形象”更重要。个性可以造成崇拜,品牌应该人格化,如人格化的语言、行为、特征,以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寻找和选择能代表品牌个性的象征物,使用核心图案和特殊文字造型表现出品牌的特殊个性。
3、整合营销传播广告策略的步骤有哪些?
主要是10个步骤:仔细研究产品,锁定目标消费者,比较竞争品牌,树立自己品牌的个性,明确消费者的购买诱因,强化说服力,旗帜鲜明的广告口号,对各种形式的广告进行整合,确定投放方式,广告效果进行评估。
4、什么是广告定位理论?其基本策略及意义有哪些?
含义:所谓的广告定位就是指广告主通过广告活动,使企业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就是使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一个位置。
内容:广告定位主要有实体定位和观念定位策略两大类。
意义:广告宣传的基准;说服消费者的关键;有利于商品识别;广告表现和广告评价的基础;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
5、试分析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层次及方法。
含义:整合营销传播是指企业通过传播手段的整合,达到关系利益者的整合,进而实现企业内外关系的整合,最终进入企业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境界。
其内涵: IMC的核心和出发点是消费者;IMC的目的是要建立与消费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种持久的亲密关系;IMC的基本要求是“用一个声音说话”;IMC应当采取一种双向沟通策略;IMC认为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
层次:认知的整合、形象的整合、功能的整合、协调的整合、基于消费者的整合、基于风险共担者的整合、关系管理的整合。
方法:建立消费者资料库、研究消费者、接触管理、发展传播沟通策略、营销工具的创新、传播手段的组合。
6、什么是广告环境?影响广告活动的宏观环境有哪些?
广告营销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广告活动策略、计划的诸种因素,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影响广告活动产生、发展的宏观环境,如自然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等;一是指影响广告传播活动实施的微观环境,如行业竞争环境、人才环境、业务运作环境等。广告的微观环境,与广告行业自身经营有关。
影响广告活动的宏观环境有: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规环境等。
7、如何理解广告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经济环境的好坏,对广告决策影响最大。广告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实际上就是反映了广告与经济环境的关系。经济环境对市场营销和广告活动的影响,主要是指购买力的影响。所谓购买力,是指社会各方面在一定时期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是构成市场和影响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支出、储蓄和信贷等。
8、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对其分析有什么意义?
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
意义:企业必须确立一定的目标市场,针对一定的目标消费者开展经营活动广告传播也不可能以全体消费者为对象,而要依据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广告主题和诉求方式。这对于广告传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广告传播,同样需要以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依据。
9、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期的广告策略有哪些?
开拓性广告策略、快速掠取策略、缓慢掠取策略、快速渗透策略、缓慢渗透策略。
10、广告调查有哪些特点?广告调查内容主要有哪些?
广告调查的特点: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注意保密和具有累积性。
广告调查的内容:广告产品情况调查、消费行为调查、广告客户经营情况调查、社会基本情况调查、广告媒体调查。
策划的三个特征:预见性、周密性、目的性。
策划包括:环境分析、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规划蓝图、设计和优化执行方案,最后形成决策方案等一系列活动。
广告策划:
是广告策划人根据营销战略和目标,通过必要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按照科学的策划程序谋划和策动的广告要素的过程。
广告策划的要素:广告策划者、策划内容、策划程式、策划结果。
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USP:独特销售主张
4C:消费者需要与欲求、消费者要满足自身需要与欲求所需付出的成本、消费者方便、沟通。广告整合传播
以品牌为载体,以数据库为工具,通过对消费者价值判断,进行品牌接触点的整合传播管理,以提升广告整合传播的有效性,并最终提升品牌资产。
品牌接触点的四个层次:大众媒体接触、情景接触、个人接触、体验接触。
广告整合传播策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分析、竞争分析、消费者分析与价值评估、战略决策(定位与品牌价值主张)、执行策略(诉求策略、媒介策略、活动策略)、投资回报评估(3C:客户贡献、客户承诺、客户拥护)。
第3章广告整合传播中的数据库的应用
数据库的分类:
顾客数据库(消费者的基本信息)、产品营销数据库(媒体管道数据库、营销渠道数据库)、消费数据库(消费者自身建立)。
消费数据库的建立方式:
根据个人购买和消费行为、根据参照媒体的购买和消费反馈、根据品牌的广告吸引作用、根据对品牌的认可。
顾客数据库的建立方法(重要):
通过直接交易获得数据库(会员卡、信用卡或借记卡、网络注册会员);
营销传播活动获得数据(各种促销活动,手机网络互动、售后服务卡或意见回馈卡、会员俱乐部、免费杂志或免费DM广告、市场调查)。
媒介管道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固定样本调查、受众抽样调查。
营销渠道数据库的建立:企业自身产品的流向记录、营销商提供的消费者多次的购买行为记录。
广告整合传播数据库建立的流程:调查资料的预处理、接收与核对问卷、对问题问卷的处理、对合格问卷中问题进行编码和录入。
常用的数据库分析方法:
(1)描述性研究(品牌接触分析、品牌忠诚消费者特点分析、增减顾客特点分析、顾客盈利性分析、营销成本和收益分析、购买模式分析、区域销售分析、渠道分析、传播媒介分析);
(2)推断性研究(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
应用数据库应注意的问题:
实用性、保持不断更新、数据库类型要全面、要开发与数据库库相应的附加产品与服务、保证数据库真实可靠、对顾客要认可和鼓励、隐私与安全问题。
第4章广告整合传播的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的内容:
技术环境、政治产业政策和法律环境、人口统计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环境分析要素:
经济环境(经济收入、储蓄与借贷的比例、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技术环境(技术变革);政治、产业政策和法律环境;
人口统计环境(人口规模和增长率、年龄分布和种族组合、教育水平、家庭类型、地区特征、人口流动);
文化环境(核心文化、亚文化);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保护)。
第5章广告整合传播中的消费者分析与价值评估
消费者识别的两条基本进路:
传统的市场细分策略(STP策略: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形成定位策略);
从个人进入的消费者细分(分析消费者数据库,将类似行为个体归为某一行为群体)。消费者决策过程:需求意识与动机、信息搜索、选择评估、购买、购买后的使用与评估 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个人因素(消费者动机、消费者态度与态度的转变、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分析);
人际因素(家庭与消费行为分析、参照群体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消费行为); 客户资产的分类:价值资产、品牌资产、维系资产。
第6章广告整合传播的竞争分析
产品分析的基本要素:
产品特性分析(自身的与同类/竞争的产品,三个层面:核心利益、产品特点、附加利益);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产品组合分析(市场占有率/增长率矩阵);
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的融合(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产品的形象与特质)。
市场竞争状况分析:历史背景(企业沿革)、市场现状(市场的成长状况、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结构、通路结构等)、市场发展趋势。
竞争对手分析:搜集关于竞争对手的主要情报、确定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企业竞争力的分析:企业沿革、组织、规模;企业的业务范涛和产品线;企业生产状况;企业销售体系;企业竞争位置;企业形象及广告分析;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
广告传播竞争分析: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广告整合传播总额和分配方式、以往的品牌价值主张和执行策略(诉求策略和媒介策略)、广告整合传报投入在产业中所占的份额。
第7章广告整合传播的战略决策
定位的多种维度:
利益性定位(功能性、情感的或自我表现的利益)、用户性定位(目标用户的特定形象和生活形态或形态等)、竞争性定位(阶梯性定位、树立对立面)、重新定位。
定位的基本因素:实质性的支持、内在的统一性、前后连贯、单纯与独特性。
品牌价值主张的提炼:
了解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感受;将品牌价值人格化;创造品牌体验;确定广告主题。
第8章广告整合传播中的诉求策略
诉求策略的类型:告知型(创造品牌意识)、改变型、行为型(激发行为)、关系型。
告知型策略包括:固有刺激法(寻找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独特销售主张;重复品牌名
称、口号与歌谣。
改变型策略包括:比较式广告、证言式广告、演示式广告、评论式广告、信息式广告、推理式广告、品牌形发、生活方式法。
行为型策略包括:硬销售式广告(高压和催逼)、恐惧诉求广告、焦虑式广告。
关系型策略包括:增强消费体验、赋予品牌社会意义。
第9章广告整合传播中的媒介策略
大众传播的媒介:四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辅助性媒体(户外广告、交通广告和叫卖点广告)。
分众传播的媒介:直邮信函、楼宇电视、手机短信/彩信。
网络媒介:置入式广告、邀请消费者参与广告之中、主题网路游戏或影片。
第10章广告整合中的活动策略
活动的类型:特大活动、特点活动、重要活动。
事件营销的类型:借助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展开活动,活动本身就是事件。促销活动的战术:降价型、娱乐型、试用型。
第11章广告整合传播的组织实施与评估
传统广告策划的程序:
针对广告活动的市场调查、针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广告策略、确定广告目标、制定广告实施计划书、广告创意与制作、媒介广告实施与监测、广告效果调查、总结报告、提出新的广告目标。
传统广告策划书的编写:前言、市场分析、广告战略、广告对象、广告地区、广告战术、广告预算及分配、广告效果预测。
广告总结报告的主体结构:概述、广告实施简述、主要效果、发现问题、改进措施与建议。广告整合传播有效性评估的标准:品牌符号的灌输与记忆、消费者态度的形成、消费者的品牌感觉和情感附着、品牌的价值评估。
整合传播的短期效果评估:单源跟踪评估、综合评估(媒体曝光、品牌印象、个人接触)。品牌长期价值整合评估——3C模型(客户拥护度):
客户贡献(客户为企业带来的长期收入流);
客户承诺(客户的需求或消费占有率);
客户拥护(客户支持和推荐品牌的程度)。
论证20分:
结合实际制订一份广告策划书。
要点:完整的广告策划书,一般由前言、市场分析、广告战略和策略、广告受众、广告地区、广告预算及分配、配套措施和策略、广告效果预测等要素构成。
第四篇: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人们的意识;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的功能;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影响;心理学只研究课观察的外显行为;实验法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采用精神分析的临床技术认知心理学:西蒙;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口语报告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需要的三个特征:1对象性2动力性3社会性权利动机可分为:个体化权利动机和社会化权利动机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海德将归因分为:环境归因、个人归因韦纳的三维度与六因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班杜拉看人的行为是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所决定。班杜拉将期待分:(结果期待、效能期待)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体成败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构成行为动力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和动机)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感觉产生的基本条件:(刺激物、感觉器官)颜色的三种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情绪表现:(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机动度)情绪状态分:(心静、激情、应激)黄希庭将情绪分为:(情调、激情、心静、应激、情操)情绪智力:(了解自我情绪的能力、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激励自我情绪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三元智力组成:(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彼得沙洛维和约翰梅耶正式提出情感智商情商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韦氏量表包含了:(语言和操作)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发散思维的质量衡量:(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定义性、洞察性)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人格的五因素:(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人格的测验分为(自陈式测验、投射式)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斯金纳的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意愿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习得性无助感:(塞利格曼)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信息加工观点: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殊的感觉。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阔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觉阔限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高)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意现象。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过度学习:就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现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下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心理学主要问题研究:1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2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3心里的脑机制,揭示心理与脑现象关系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与生俱来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前四为基本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为成长需要})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课概括为两种水品)评价(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如何应用需要层次理论?1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时都要关注2激发高层需要,先满足底层需要3了解不同人的不同需要4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人的兴趣具有的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2兴趣的广度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感觉、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感觉、知觉的联系:1感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影响。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戴斯的智力PASS模型:三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观的超越,而戴斯的PASS模型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研究的新方法,以及智力研究的传统方法即因素分析法基础上的,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智力理论,力图取代传统的智力理论。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4创造力开发的法则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含义: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5人格即使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遗传的作用: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规则游戏两类。
6.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
一、填空题
1.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育、智、体、美等方
次。
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 身心和谐发展。
7.对学前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可以从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2.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学前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3.第一反抗期(或教育危机期)是指3岁左右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育不太有利的独立行动与对抗行为。
4.儿童的柔弱无能,恰恰是他具有适应复杂环境的 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表现,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
5.心理学家 格塞尔根据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6.家庭访问一般分幼儿入园(所)前家访和入园(所)后家访两种。入园(所)
后家访又分为常规性家访和重点家访两种。
7.1903年,在张之洞的倡导下创办了湖北幼稚园。这是我国第一所由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8.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笼罩之中,教学---训导教学模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界几十年不变的一贯模
式。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
教育夸美纽斯。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学前教育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
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和发
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保育环境和教育环
境。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1.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母育学校》。
2.从狭义上来说,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而从广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效益
是指社会效益。
3.幼儿园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综合称
为环境。
4.早上从儿童入园到第一次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开始之前异端时间内的活动是
来园活动。
5.根据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体验性教学活动
和表现性教学活动两大类。
6.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区和家庭。
7.幼儿园与家庭的书面联系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家园联系。
8.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各育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正确实施各育,防止重此轻彼,坚持全面发展教学质量观。
9.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10.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
力,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1.在学前教育学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专门化完
备化和理论化。
2.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
自我教育实践的品德教育法是练习。
3.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对幼
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4.教学计划有学期计划和活动教案两种。
5.活动室的空间设计有两种:开放式和区隔式。
6.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教师培养沟通能力的基础,在表达上起到了准确传递信息:
意和传情的作用。
7.福禄培尔把儿童的教育场所称之为“Kindergarten”,意为“儿童的花
园”。
8.根据教学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以分为综合教学
与分科教学。
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情绪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是情绪调控能力。
1.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将16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学的孕育阶段。2.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方面为制约儿童的行为方式和制约儿
童的发展方向。3.教学活动室最主要的两个功用是教学和游戏。
4.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5.在我国幼儿园中,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一般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
两个方面来进行。
8.在我国,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9.从幼儿园特点的纬度划分,可以将幼儿园环境分为保育环境和教育环境。10.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是;不稳定性、模仿性、外露性。
1、出生到3岁的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
2、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是由福禄倍尔创办的。
3、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
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以“儿童生命”为出发点。
5、发展适宜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
6、移情法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
7、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8、约翰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
脱阶段。
9、家长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希求期,忽略期期,需求期。
二、选择题
1.幼儿园环境设计的主要作用有(D)
A 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管理作用
B 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制约作用
C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管理作用
D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制约作用
2.体现学前教育的功能特征的是(C)
A单一性B 停滞性C 发展性 D 狭隘性
3.学前教育学是从教育家(C)开始创立的。以他为标志,学前教育理论才
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由笼统的认识到建立起独立的范畴与体系,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福禄倍尔D、夸美纽斯
4.幼儿园要重视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每天应保证儿童至少有
(B)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A、一小时B、两小时C、三小时D、四小时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D)。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B)。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
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A)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
为(D)。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C)。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1.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D)
A.家长会B.家长咨询 C.父母育儿橱窗D.家长开放日
2.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在小班进行B.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
A.欧文B.杜威
C.福禄倍尔D.蒙台梭利
4.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C)A.过度教育B.质量下降
C.功能异化D.社会不重视
5.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C)
A.目光直视B.敢于批评
C.语调语速要适当D.语气要一直不变 6.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A)
A.保育和教育B.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D.保育、教育幼儿及家长服务
1.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展了社区学前教育最优化的研究,该研究率先开展的省市有上海和(C)
A.湖南B.广州 C.河北D.安徽 2.幼小衔接必须坚持的原则是(D)A.小学化B.突击化 C.单向性D.整体化
3.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A)A.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B.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C.过度期的存在D.儿童智力发展需要
4、发泄角内布置的画具主要意图是让儿童(A)A、进行任意的涂鸦。B、画表演头饰。4.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B)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5.不属于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划分的游戏类别的是(B)A.实践练习的游戏B.创造性游戏 C.角色游戏D.有规则游戏 6.属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基本原则的是(C)A.娱乐性原则B.科幻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D.抽象性原则
1.游戏的主要特点包括(A)
A.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B.社会性、现实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C.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抽象性、自主性 D.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参与性 2.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有(A)
A.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B.指导、范例、练习、评价 C.说服、规范、练习、评价 D.说服、范例、练习、批评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A.《大教学论》B.《世界图解》C.《理想国》。D.《林哈德与葛笃德》 4.属于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特征的是(B)A、社会交际能力B、观察能力C、控制情绪能力D、运动能力
5、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C)
A.单一性B.停滞性C.发展性D.狭隘性
6.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纬度划分,幼儿园环境设计可以分为(B)
A.教学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B.生存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C.教学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D.生存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1、“生态系统学理论”是(B)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A、布卢姆B、布兰纳C、斯金纳D、布鲁纳
2、整个教学法是(C)的教育方法。A、陶行知B、张雪门C、陈鹤琴D、魏书生
3、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ABCD)。A、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B、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C、促进儿童情绪的发展。
D、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C、完成自己未画好的作品。D、进行绘画练习。
5、家庭教育的特点有(ABCD)
A、率先性B、密切性C、控制方式的多样性D、终身性
5.属于表演游戏的种类的有(ABCD)
A、幼儿表演B、桌面表演C、影子戏D、木偶戏 6.属于陈鹤琴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有的(ABD)A、大众性B、儿童性C、娱乐性D、言语性。7.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包括的要素有(ABD)A、有准备的环境B、教师C、学生D、教具 8.在各种课程编制模式中,(CD)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所产生的影响较大。
A、探究模式B、游戏模式C、目标模式D、过程模式 9.家庭教育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ABCD)
A、强烈的感染性B、特殊的渗透性C、天然的连续性D、特殊的继承性
10.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揭示某一领域里事物的本质,探索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具有(BCD)等特点。
A、理论性B、客观性C、系统性D、创造性
三、名词解释题
1.教育功能: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2.个体社会化: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3.同伴互助: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4.家长学校:是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社区教育职能的另一途径,即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举办家长学校,以有目的、有系统地问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方法。
1.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
2.幼儿园生活活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教学、游戏活动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动。
3.反思日记:教师通过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4.主观能动性: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教育功能——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能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2.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3.幼儿园心理环境——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4.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1、有规则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由成人编制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有规则编制的游戏包括四个基本因素:游戏的任务、玩法、规则、结果。
2、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义上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是指教师开展学前教育活动需要的综合能力,主要有生活指导能力、把握学前儿童心理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
3、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幼儿园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
4、幼儿园环境:广义是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饿精神要素的综合。狭义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1、敏感期: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发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即敏感期。
2、发展适宜性:是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
3、行动操练法:它通过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4、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四、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②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③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④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如何理解幼儿园所担负的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的“双重”任务?
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的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概括地说,我国的幼儿园担负着保育、教育学前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理解与贯彻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必须把握:①不断地提高幼儿园的办
园质量;②努力拓展为家长服务的范围;③建立制度化的幼儿园工作运行机制。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管;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办托幼机构;为学前教育立法。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科学护理学前儿童的生活;制定科学的生活制度;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进行专门的体格锻炼;做好全面的保健工作。
方法:讲解演示;实际练习;情境表演;感知体验;榜样范例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幼儿园良好环境的七条标准:安全和健康、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有利于教师的管理、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志愿者,幼儿园每年都会在某些活动中邀请一些家长做志愿者,负责部分教育活动,具体职责视当时的教育活动而定;家长俱乐部,幼儿园可通过多种形式,如定期会面、论坛、博客,以及QQ群等,组织家长俱乐部吸收家长参加各个班级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
作,幼儿园可根据教学计划,在适当的时机,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以便更好的利用周围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1.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1)领先性(2)广泛性(3)对象性(4)发展性(5)延后性 2.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1)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2)以园长为中心,创设幼儿园成人之间和谐的精神环境。(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安全、温暖、相互信任的环境。(4)建立学前儿童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3.简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1)社会要求的提高。(2)生活制度的变化。(3)师生关系的不同。(4)生活环境的变更。(5)教育内容的加深。(6)教学方法的改变。4.简述幼儿园工作的任务。
(1)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2)努力拓展为家长服务的范围。(3)建立制度化的幼儿园工作机制 1.简述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
主动性原则;教育的渗透性原则;一致性和灵活性;教养结合原则;实践性原则。
途径:日常生活;专门的德育活动;游戏活动。方法:说服、范例、练习、评价。3.简述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 1)学前教育现象。(2)学前教育规律。(3)学前教育理论
4.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1.简述家庭对学前教育儿童发展的影响。从家庭教养方面阐述:溺爱、专制、民主、放任。2.简述幼儿园工作的原则。1)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2)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3)保教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5)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6)以游戏为基本或顶的原则;
(7)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
(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2)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3)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4)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5)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4.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1、简述发展适宜性课题的特征。(1)是综合的。
(2)是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3)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4)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联。
2、列举移情法的常用训练技术。(1)认知提示。(2)情绪追忆。(3)情感换位。(4)巩固深化。(5)情境表演。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和意义。
①解释“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
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③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④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⑤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结合实例论述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①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能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适当的早期教育经验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而长期教养经验剥夺则会使儿童认知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永久性丧失人类某些特有的能力。因此,我们各级幼教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并高度重视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后天教养环境。②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或外界刺激,个体不断进行新的同化和顺应,如此循环不已,使认识结构不断创新,儿童心理的发展使由较低水平的图式达到较高水平的图式。因此说,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
3.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游戏条件的创设包括: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1.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1)孕育阶段;(2)萌芽阶段;(3)初创阶段;(4)发展阶段。
2.接见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变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介绍
(2)联系实际,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措施以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1.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1)设立社区学前教育基地。(2)成立社区学前早期教育中心。(3)借助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2.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1家庭。
(2)幼儿园。(3)社区。
1.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2.请根据有关原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设计一个幼儿园户内环境。
(一)空间设计。
(二)教学设备。
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活动性原则。要点:
提供儿童机会和环境。
鼓励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活动的多样性。
活动不应被当作装饰品。
六、实例分析
(一)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 我就会拿起点名册准备点名。这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不用嘴巴来点名, 而是用眼睛来点名。”他们一脸的疑惑, 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 就是在点你的名字, 你看到我, 也对我笑一笑好吗? ”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 发现班上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 上课还主动举手了, 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评价该教师的行为,并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
备的素质。
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熟记儿童的名字
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2.选用适当的语言
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不要用生疏的字、词、句与儿童交流,应选择儿童容易听懂的字、词、句作为与儿童交流的媒介,用词要准确,句子表达要完整、具体。
3.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
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儿童通过教师的眼神能明白老师要说什么。教师要使每一个儿童的眼光都注视着自己,视线必须将所有儿童包围其中。在与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师的视线最好与儿童平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老师重视他,与老师处于平等的位置。
4.语调语速要适当
教师说话的语调对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而言,教师语言的抑扬顿
挫会使交流效果更好,更能激起儿童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与儿童沟通时的语速要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此外,交流时的音量也要适当。
5.语气要和善
教师与儿童沟通时,语气是否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善的语气,会使儿童感到亲切,更容易接受,这样能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6.善于倾听
在与儿童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7.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
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又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极易受损伤的自信心。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要充分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进步和成绩,这样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信任,对教师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就更加重视,并欣然接受。
(二),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分析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更;教育内容的加深;教学方法的改变。幼小衔接的相关原则: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幼小衔接的有关途径: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三)“梧桐树就是梧桐树”,这是我的外孙女甜甜用“就是”造的句,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叉子,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还有一次我翻看甜甜的图画作业,之间只见上面画了一个长扁的椭圆。圆是绿色的,周围画着绿色的光芒,画的名字叫太阳。老师的评语是“画得不像,用色不当,重画。”太阳在我们眼里不是绿色的,但是我们怎么断定在孩子的眼里不是绿色的呢?我们应该问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打一个大叉子。
答案要点:
(1)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2)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理的工程师。(3)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4)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5)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者。
(6)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四)佩里计划是美国
High/Scope教育研究基金会组织的实验研究项目。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两组孩子各方面情况,包括进行智力、语言等方面测试,查看在校学习成绩和教师评语,与家长谈话,后来还查阅警察局与社会服务部门的档案材料,在掌握与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陆续写出一些阶段性实验报告。1984年发表了克莱门特等人题为“变化着的生命”的综合性研究报告,详尽的介绍了被试从日后的发展上许多方面胜过对比组,主要体现在智力发展、学习成绩、精神发展、中学毕业13岁起直至19岁时各方面的情况,比较系统地
总结了佩里计划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在毕业率、文化水平、入大学率、职业情况、经济情况、少女怀孕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等方面。请你用学前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答案要点:
学前教育与人内在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个体认知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个性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情绪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学前教育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前教育与人外在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学习成就;学前教育与中学毕业率;学前教育与文化水平;学前教育与职业发展;学前教育与经济独立;学前教育与犯罪率。
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六)设计一个发展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专门活动。要求:
活动目的明确;
活动过程安排清楚、合理;
能达到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