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下的唐诗创作

时间:2019-05-14 16: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举制度下的唐诗创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举制度下的唐诗创作》。

第一篇:科举制度下的唐诗创作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诗歌创作

摘要:唐代科举制度下的诗歌创作相当繁荣,将相关诗歌创作分为:行卷诗、应试诗、及第诗、落榜诗四部分进行举例叙述,论述唐代科举制度下的诗歌创作。

摘要:唐代科举 诗歌创作 唐诗 正文: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如此评述:‚‘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朝以诗取士只是个广泛的说法,实际的考试录取标准时常变化,但是唐朝取士以才学为主这点不会改变。这个‚才学‛在大部分时期的标准便表现‚诗‛。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也出现了众多与科举制度相关的诗歌。

本文简述唐代科举下的诗歌创作。首先是行卷诗。

在唐代,应试举人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和争取名次的上升,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编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给有地位的人观看,来求得举荐,此种行为形成风尚,被称为‚行卷‛。

与行卷相关的著名事例有很多。王维、白居易、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有过行卷的事例,这里主要介绍两个事例。

其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据唐代张固《幽闲鼓吹》记载:(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吏部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夺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韩愈本来极困,却在看了这首诗前两句之后立即让人将李贺邀请进来,就可以看出韩愈对这首诗的欣赏。也由此可以知道行卷诗对士人的前程功名的影响。

其二:朱庆余的《近试呈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乍看之下,是首讲述夫妻间闺趣的小诗,但实际上是朱庆余在考试前做给张籍的行卷诗。以舅姑喻主考官,以新娘喻自己,以夫婿喻张籍,意在询问以自己的能力究竟能不能考中。

张籍在接到这首诗后,答复朱庆余:越女新汝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意思你的能力足够考中,不必忧心。这之后朱庆余果然考中的状元,两人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然后是应试诗。

既然科举取士的主要方式是‚诗赋‛,那在科举考试途中肯定会产生很多诗歌作品。要在考试中写出好的作品,对诗人的素质有很高的考验,首先要有底蕴其次还要有急智。这两者并具的诗人写出来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流传千古的优秀篇章。

如:张子容的《璧池望秋月》‚凉夜窥清沼,池空水月秋。满轮沉玉镜,半魄落银钩。蟾影摇轻浪,菱花渡浅流。漏移光渐洁,云敛色偏浮。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

又如:钱起的《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应试诗是唐时应试诗中的佳品,想象奇特,轻灵自然,末句被《旧唐书〃钱徵传》赞为‚鬼谣‛。

还有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故事:即按照考试规定,这首诗必须做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只写了四句。在考官询问为什么不写完时回答‚诗意已尽‛。的确,在一首诗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时候,也就没必要再画蛇添足地增添什么了。

再然后是及第诗。

都说十年寒窗,古时士子的科举之路相当艰难,而一旦高中,那样的喜悦和荣耀就更是难以言说。及第之后有曲江宴会、雁塔题名这样的活动,而写诗来表达自己的高中的兴奋之情也是士人们的正常行为。所以唐诗中也有许多及第诗。

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除此之外还有许浑《及第后春晴》:‚世间得意是春风,散诞经过触处通。细摇柳脸牵长带,慢撼桃株舞碎红。也从吹幌惊残梦,何处飘香别故丛。犹以西都名下客,今年一月始相逢。‛

白居易《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顾非熊《酬陈摽评事喜及第与段何共贻》:‚至公平得意,自喜不因媒。榜入金门去,名从玉案来。欢情听鸟语,笑眼对花开。若拟华筵贺,当期醉百杯。‛

这些诗要么叙述自己的春风得意,要么叙述别情,但是也不是传统的悲伤的离别;要么恭喜别人高中及第,基本上都是满含着欢欣喜悦,据统计,《全唐诗》中仅仅以及第、登科为篇名的唐诗就有一百二十多首,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下的及第诗的繁荣。

最后是落榜诗。

有人高中就肯定有人落榜,与及第诗的欢欣完全相反,落榜时大部分是叙述人生不得意,叙述努力后不得结果的悲伤失意。苦读多年却没有考中的巨大的落差感,使得诗人们将满心的愤懑悲苦全化为诗句。那些落榜诗在我们现在读来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悲伤。

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首诗是在张继落榜后写成,他因为名落孙山,心情非常苦闷,前往苏州散心,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里,面对苏州城的夜色,心境凄清寒冷,才吟出《枫桥夜泊》。要说凄清苦闷,在这首诗中倒没有怎么体现,不过这的确是首空灵寂寞的佳作。除此之外,还有杜荀鹤的《下第投所知》:‚若以名场内,谁无一轴诗?纵饶生白发,岂敢怨明时。知己虽然切,春官未必私。宁教读书眼,不有看花期。‛

还有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也没有以往诗人的苦闷,反而相当富有杀气,黄巢也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气概,才能在之后领导晚唐农民起义,并且成为大齐皇帝。

还有崔道融的《春题二首》‚青春未得意,见花却如雠。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满头。满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见。别有惜花人,东风莫吹散。‛

总之,在这些唐诗中,有专门为科举制度而做的诗,如行卷诗、应试诗,也有为因为科举制度而产生的感情而做的诗,如及第诗、落榜诗。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唐代诗歌的影响。科举制度下唐代的诗歌创作更显繁荣,最终走向了诗歌的极盛时期。

参考资料: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第二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可以让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它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光绪皇帝才结束。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还有人文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从实行开始,经过了逐渐完善,鼎盛,中落,最后灭亡的时期。

魏晋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主要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不管贵族子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做官。然而许多身份低微,但却有真才实学的贫家子弟,却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方法。等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发现了这种弊端,就发明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就此而产生。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自然得到广大贫家子弟的支持以及拥护。这使得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贫苦人家的子弟就有了希望,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以前他们却得不到重用,他们非常寒心。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怎么会不好好珍惜呢?这样也能更好地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不会像以前那样会使得朝廷过度腐败。这对于历史的进步也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产生,但是还不够完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选取人才的办法,在当时知识草草的建立,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使得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是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都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其中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考试,曾经一连几天亲自测试贡举人。武则天的重视科举考试,促使唐代科举文章考试

进一步得到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开创了武考,即在科举考试的当年同时进行武考。这样不仅能够给朝廷选拔文官,而且还能够给朝廷选拔一些能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考进入仕途成就功名。到了宋朝,统治者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了一些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后,徇私舞弊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会使朝廷里变得乌烟瘴气,变得腐朽。对此,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如此一来,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以及籍贯,而且连字迹都辨认不出来,这种制度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但是到了宋朝末年,这种制度也就使得流于形式了,宋代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不仅没有根除科举制度上的痼疾,反而使它更一步的恶化了。而到了元朝,科举制度进入了中落时期。因为蒙古人崇尚武功,还有对中原文化的排斥等一些原因。使得科举制度在元朝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元朝建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都没有再举办,直到元仁宗二年才再次举办。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明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高度重视,这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八股文,明朝的八股文相比于其他朝代发展的更加迅猛.明朝的诗文词赋都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是明朝的八股文却独领风骚。明朝的八股文盛于一时。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学者对于八股文视之如敝履,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是因为它而使得很多的读书人深受八股文的迫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八股文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都要

一分为二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比如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有辉煌的一页,也流传下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价值的作品。等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日渐没落直至最后的灭亡。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朝的大致相同,但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弊端也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徇私舞弊,抄袭等一些违规现象的处罚措施非常严重,但是还是没有取到特别明显的作用,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灭亡。而且清朝对待汉人与满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满人拥有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考试。我觉得科举制度最后之所以会走向灭亡的命运,那是因为最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与政治联系起来了,一些人将科举考试当作自己捞取官职的方式,他们对监考官员贿赂大量钱财,而一些官员也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获得巨额财富的地方,这样科举考试就距离它最初建立的初衷越来越远。它已经不是一个王朝选拔人才的地方,而变成了人们升官发财的地方。

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灭亡经历一千三百多年,最初发展的还是很好的,对国家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刚开始它的作用就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但是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统治,还有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大大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使得考生只知背诵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死的东西,而磨灭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没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等于对考生的摧残,毒害。就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考取功名,一次次的考,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最后一次考中了,居然激动的发了疯,可见科举制度对考生摧残的是多么的严重。虽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点夸张。但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现

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反映。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每一项制度的实行,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使得弊端会更小,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这才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要想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高考就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范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6***3402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2“ width=690 height=462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2“>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参加科考的大多是富家子弟。富家子弟参加科考,为显示其身份,就出现了专为科考书生之用的书箱。书生上京赴考,往往期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要把书籍、生活用品均带上,有的还随带专为书生服务的书童。

书箱多用脱胎漆器制作而成。脱胎漆器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再加工配上彩漆和各种装饰,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脱胎漆器制作繁琐,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了一百多道。

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的书箱还用朱砂或金粉来描绘。书箱四周采用精细竹丝作装饰,而竹丝可达到比头发丝还要细。书箱边角用铜件包角。

但是,也有普通的书箱,是用竹簟来进行制作。书箱也体现了书生家庭的地位和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72***352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3” width=690 height=667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3”> 徽州地区的书箱 41x28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9764***5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4“ width=690 height=462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4“> 徽州地区的书箱 43x28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4220***8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5” width=690 height=428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5”> 宁波宁海地区的书箱 56x20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988***8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6“ width=690 height=454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6“> 宁波宁海地区的书箱 56x2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1110***1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7” width=690 height=444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7”> 宁波宁海地区的书箱 51x22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5443***22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8“ width=690 height=465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8“> 宁波宁海地区的书箱 50x21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7361***85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9” width=690 height=462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9”> 宁波宁海地区的书箱 55x26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1980***0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0“ width=690 height=288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0“> 宁波、绍兴、金华地区的书箱 34x8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8314***05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1” width=690 height=634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1”> 宁波、绍兴、金华地区的书箱 32x21cm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6460***05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2“ width=690 height=575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2“> 宁波、绍兴、金华地区的书箱 40x36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name=image_operate_1200***53 alt=“02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书箱和书生” 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3” width=690 height=679 real_src=“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7/0214/25242804_13”> 宁波、绍兴、金华地区的书箱 34x24cm

第四篇:各类歌词创作论(下)

中山大学,为孙中山先生创办于广州,其校歌于是顺理成章:“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国父手创,遗泽余芳„„”河南大学地处中原,其校歌:“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突出五岳居中的嵩山,哺育中华文明的黄河,用风声雨声读书声之典,明继往开来之志,格调亦不同凡响。同济大学只须唱出“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即别是一家。有的校歌则先天不足,无任何出典,如果再后天失调,不作关于学校个性精神的深入开掘,如上海交通大学校歌:“相聚在东海之滨,吸取知识的甘泉,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磋共涉艰险,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则整个显得浮泛平庸,一无可取,除了“相聚在东海之滨”,哪一句还稍有上海交大的特色?然而,并不是说没有多少历史渊源、地理特征的学校,其校歌就一定写不好。同学们可以见教材比较分析一下南京大学校歌就知道了。* * 第四节特定题材和受众歌词创作本节讨论少儿之歌、军旅之歌、体育之歌、形象之歌。这几类歌词,以其题材和受众对象的特定性而单列。

一、少儿歌词创作论少儿歌曲的创作,事关培养少年儿童的情操,塑造其人格,丰富其心灵世界,奠定其民族文化精神,其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我们的少儿歌词创作,长期以来,走不出政治说教的模式,是为遗憾。少儿歌曲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受众从呀呀学语的低幼儿童,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年龄跨度很大。歌为谁作,为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所作,作为歌词作者,我们应该心中有数。* 1.童心童趣成年人往往自以为是,习惯于摆出一副教化者的姿态来教化孩子。殊不知,这个教化者的角色往往是我们很难胜任的。因为童心是天真未凿的,未受污染的,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则是已经被异化了的,世俗的,功利的。要我们这些不再纯真的成年人去创作儿歌,去教化纯真的孩子,这实在是弄颠倒了,许多时候,成年人倒是应该去听听纯真的儿歌,从而返朴归真。但少儿之歌又不能完全依靠少年儿童自己去创作,毕竟歌词歌曲的创作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这样,作为少儿之歌的作者,我们只能勉为其难,努力清洗自己心灵上的尘世污垢,至少在进入创作的那一刻,还原一份童心,找回一份童趣。《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老鼠爱大米”之类的痞子腔可能流行于一时,决不能流行于永远。* 又如站在海边吹螺号的那份遐思:“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滴滴滴吹,浪花听了笑微微„„”(付林《小螺号》);一个关于“蜗牛速度”的小童话,与“笨鸟先飞”或“龟兔赛跑”略有几分类似,在成人听来不免浅显,孩子唱来却不乏兴味,风趣好玩。一个“啊”字的反复嵌用,也增添了趣味。陈弘文《蜗牛与黄鹂鸟》:“啊门啊前一棵葡萄树,啊嫩啊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儿歌要表达童心童趣,作为形式范畴的意象与语言,要与其内容相吻合。就是说,其歌中的使用的意象和语言,是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和情趣的。如这首《飞吧》(谈晓容、谈晓拯词),表现的是成长中的孩子试图挣脱母亲的怀抱走向广阔世界的冲动,就用了一系列属于孩子的语象:门前的大树开满花,树上的小鸟盖了新家,我的洋娃娃要长大,风筝断了线飞上天了。* 2.寓教于乐少儿之歌究竟需要寓什么“教”,于什么“乐”呢?少儿之歌所寓之“教”,简而言之,不过是德育、智育和美育。德育是首要的,适宜于一切少儿之歌。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寄寓到快乐的歌唱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龙得龙咚!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这首《只怕不抵抗》,明快的节奏中贯穿的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小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只为做人要争气呀,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羊”,读书做人的道理,被天真的童趣和天籁般的山歌曲调包装得十分得体。*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抽象的“歌”和“微笑”被具象化了,带去的是祝福,留下的友爱,世界由此而美好。“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阎肃为电视剧《西游记》所作的这首主题歌《路在脚下》,借着孩子们最喜爱的孙悟空等形象,说明一个“心中有志,脚下有路”的道理。智育的内容,适宜于低幼儿童的歌,大致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通过歌唱让儿童在娱乐中轻松地掌握。“小老鼠,打头来,牛把蹄儿抬,老虎回头一声吼,兔儿蹦得快,龙和蛇,尾巴甩,马羊步儿迈,小猴儿机灵蹦又跳,鸡唱天下白,狗儿跳,猪儿叫,老鼠又到来。”一支《十二生肖歌》就让孩子们记住了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和顺序。“小蝌蚪,大脑瓜,黑身子,细尾巴,水里生,水里长,长着长着起变化了!多了四条腿,少了细尾巴,脱掉黑衣裳,换上绿布褂,爬上岸,蹦蹦跳,变成一群小青蛙了。”一支《小蝌蚪》就让孩子们了解了关于青蛙的生物学知识。* 美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孩子对自然美、文化美和人生美的认识,培养孩子的审美兴趣和能力。《春天在哪里》就是一首成功的美育之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第三段进而说“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这实际上是告诉孩子们,春天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只要你心里有春天,眼里就会有春天。浅显的词句中蕴藏着并不浅显的人生哲理。儿歌之教所寓之“乐”,简而言之,不过是童趣。歌中的童趣包括:第一、孩子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好奇心和种种新鲜的感悟,第二、歌词的适应儿童审美心理的意象和语言特征,第三、歌曲的适应儿童审美心理的旋律、节奏特征。* 3.儿童不宜有的歌曲属于成年人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并不是真正的儿童歌曲,并不适合儿童歌唱。对于孩子们,那只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例如罗大佑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例如《小背篓》:“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多少欢乐多少爱,多少思念多少情,妈妈那回头的笑脸至今甜在我心头。”有些歌曲是儿童不宜的,譬如情歌。且不说“只盼日头它落西山沟哇,让你亲个够”之类涉及情欲的,就算是“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之类纯情的,对于儿童也有所不宜。儿童有它那个年龄应该接受的东西,让几岁的女孩去唱刘若英的《后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不仅仅是一种滑稽。*

二、军旅歌词创作论1.中国军歌史况中国古代是有军歌的,但总的实绩确实欠佳。“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所幸20 世纪初梁启超等思想先驱一番痛言和疾呼之后,“中国向无军歌”的局面为之一改。1902 年,黄遵宪一口气写出了《军歌二十四章》,包括《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各八章,大气磅礴,雄浑雅正。1904 年,张之洞作《军歌》,颁发所部“各营兵勇,令其熟读歌唱”。其第二段题为《大帅练兵歌》。《大帅练兵歌》又称《北洋军军歌》,所用曲调为《德皇威廉练兵曲》。后来的张作霖、冯玉祥的军歌,乃至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皆沿用此曲。1905 年,梁启超亲自动手,创作《从军乐》十章,极言从军的快乐和光荣,一扫千百年来“从军苦”的陈辞滥调。* 一时间,中国军歌竞起。且国家不幸诗家幸,军歌往往出手不凡,各见风骨。接下来,北伐战争中流行《国民革命军军歌》;红军时期流行《工农兵联合起来》;1931 年产生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中国军歌,其中有些是我们至今仍然熟悉的,如《抗敌歌》、《旗正飘飘》、《毕业歌》、《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和《八路军进行曲》等。这当中也有不少已经被我们遗忘,如《二十军(川军)军歌》、《知识青年从军歌》等等,歌词气势不凡,大气磅礴。* 2.军歌的主干与枝蔓军歌的主旋律是什么?“建威扬德,风敌劝士”,这是东汉的蔡邕在其所著《礼乐志》论述军乐时提出的。将这八个字翻译成现代口语,即建树我军的威风,宣扬我军的正义,揭露敌人的邪恶,激励我军的士气。主旋律的军歌,即军歌的主干。前述“中国军歌史略”中提到的军歌多可为例。20 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军歌则有《我是一个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主干之外,军歌还有许多枝蔓,它们是广义的军歌,表现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流行的《一二三四歌》《打靶归来》《迷彩谣》《士兵小唱》《巡逻走在霓虹街》《回家探亲》《穿上军装那一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等等即是。广义的军歌表现军人丰富的心灵世界,今天流行的《兵哥哥》《东西南北兵》《想家的时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军营男子汉》《当兵的人》《好男儿来当兵》之类即是。* 然而,当今的中国军歌,少狭义之作,多广义之作,不见主干挺拔,只见枝蔓丛生,在“主旋律”与“多彩世界”的关系上,比例失调,喧宾夺主。陈涛作词、张宏光作曲、屠洪纲演唱的《精忠报国》并不被看作军旅之歌,但它比当今流行的那些缠绵悱恻的“军营民谣”,乃至队列歌曲,都更像是一首军歌。当代军旅之歌所缺少的大气、豪气、阳刚之气,大国风范,上国声威,英雄主义,这里差不多全齐了。也许,和平的年代产生不了铁血军歌,铁血的军歌只能由铁血的战争催生。然而,朝鲜停战后周边的好几次局部战争也没能锻造出新的声势雄壮的军歌,还是令人遗憾的。* 3.军歌的风格刚与柔,雅与俗,这些风格范畴,不惟属于军旅之歌。就军歌而言,刚与柔,既是指内容,也是指风格。不是说军歌只能刚,不能柔,而是说军歌不能阴柔有余,阳刚不足。有一首《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王磊词)抒写军

第五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明清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正式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 1

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连中三元)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宋朝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唐朝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这样的人叫作乡贡。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有制举和武举。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的幻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元朝

元朝统治者最终实行科举取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中小地方和知识分子,从而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元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在科举考试中存在着民族歧视。元朝的最高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的试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考生答题时必须以程朱理学的观点和封建说教作为指导思想。

下载科举制度下的唐诗创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举制度下的唐诗创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及利弊 什么都会过时,但是似乎考试永远不过时。选拔人才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关系定国安邦的大计,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读......

    科举制度(精选5篇)

    3、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弊病 A、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

    中国科举制度

    利: 1. 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 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

    清朝科举制度(汇编)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来源《中国预测网》科举资格考试 童试:又称县试、小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入泮。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

    科举制度教案

    科举制教案 活动实践作业: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诞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 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内容,组织......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试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1905年)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