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科举制度
论中国科举制度
摘要: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公开选拔官员的一种选官用人依据,是学子们进入官场参加政权的唯一门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创新。本文从中国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五个历史阶段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期科考的内容及发展变化,论述了科举考试为中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及遗留下来的弊端。
关键词:起源 鼎盛 灭亡 世袭 官吏 四书五经 清风淡雅 陈旧思想 局限 束缚 弊端 挖掘 僵局 延续 和平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时期逐渐完善,宋朝时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鼎盛于元代,开始灭亡于清代。它从隋朝605年也就是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1905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一年举行的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一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科举考试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用人制度。它之所以叫做科举是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录用人才办法。科举考试原来以为政府机构从民间提拔人才为最终目的,科举考试制度相对于古代的世袭和推荐等选拔人才制度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选人用人方法,它的使用改善了以往的用人制度,打破多年贵族世袭当官执政的现象,为整顿不良官吏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科举考试制度有人称之为中国走向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隋朝时期为了更好的适应和延续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干预的要求,于是中央直接有选拔官吏的权力,用科举考试制度代替以前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在隋炀帝607年,正式开设进士科,就是用考试录用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考主要内容为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策略和政治论文,这种分科考试的用人办法,在当时虽是开创初期,并没有形成明文规定的制度,但是它把读书欲望、过程和目的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埋下了伏笔,从此科举考试成了封建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场做官的阶梯,成为他们将要取得高官厚禄和富贵荣华的最好敲门砖,揭开了中国选举官员历史上新的一页。
唐代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以后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有意义的。它把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首先,科举考试制度让一般出身贫贱的知识分子都强烈渴望进学校发奋读书,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取得功成名就。其次,当时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仅仅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为中心,这样以来对于结束魏晋以后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风淡雅和玄虚思想起了催化作用,对于学校教育活动题材和内容的统一标准的一致起了决定的作用,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不耻下问的学习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再次,科举考试科目中选择的材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过程中严重出现的重易经轻明算、重文才轻武术、重成人教育轻视儿童培养的陈旧思想,多多少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从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逐渐陷入僵局,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一般常规形式的语句及文章,反而轻视考生的真才实学。绝大部分读书人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思想完全被渐被狭隘于 《诗》 《书》 《礼》 《易》 《春秋》五经和迂腐的八股文上;无论是学识、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都被大大受到限制。大部分人以顺利通过科举考试为读书学习的唯一目的,读书也变成仅仅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和享受荣华富贵。另一方面科举考试用人制度也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科举的初步考试和科举的正式考试。一般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以下这么三种,一种是童子开始应初试的童试也较“小考”,一种像范进当年考秀才的那种岁试,一种是每三年参加的一次正规而大型的科试。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有以下三种: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完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份考会试、在考完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进行考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的殿试。考中殿试后的钦定的进士,就可以直接做官参与国家政权了。到了清朝后期,无论在文学作品创作、学识能力提高或各式技术研究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名家,大多数却都屡次失意于科举考试中。由此可以推出,科举考试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也真正埋没了民间苦学知识和苦练技能以及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多少年以来,多少各式各样的人才被困科场,白白虚耗光阴数年而妻离子散,最后影响家庭破裂。清政府还为了很好的驾驭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苛求科举考试条件,统一考试规格。以至于清代科举制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导致最终趋于灭亡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的演化过程最后到清朝1906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举行的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总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为中国历朝发掘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材,对于知识的不断普及和民间的读书氛围,也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全中国以至东亚和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形式、政治法制制度、教
育活动、人文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科举考试制度的一些习惯和作风仍然时常出现在中国大陆的高考过程中。例如分省分地区录取现象、将标明考生身份信息的考卷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阅卷工作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成绩为第一名为状元等等,都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延续。
总之,科举制度的利弊迄今没止,简单的来说它的利就是选拔人才比较公平公正,让那些真正有智商和有真才实学的普通出身的学子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机会。而且对于祖国的和平统一、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56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对于中华文明的维护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经典和古代教育活动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弊就是让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和享受荣华富贵的人有机可乘,或者让他们因为一心想着做官而虚度了好多光阴,例如范进类似的人物。从而造成了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俗同样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递增。
【参考文献】
[1] 张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1):74-75 [2]何程久丽.《学理论》, 2015(14):111-113 [3] 张晓萍.《科技信息》, 2010(28):62-62 [4]许静.《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6):63-64 [5]王清琦.《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2(4):36-38 [6]张诚.《厦门航空》, 2012(4):74-75 [7]张军波.《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133-133 [8]杨银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20-22 [9]崔宇婵.《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0(2):101-103
第二篇:中国科举制度
利:
1.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
汉朝以“察举”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比前代进步不少,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出射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已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科举制度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平民”状元的现象,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不少日本学者也因此把中国的宋朝称为“平民社会”。
2.促进了文化繁荣与发展。
唐朝诗歌的兴盛,显然与进士考试考诗赋有着很大的关系。唐诗繁盛,创造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以至于后人再也无法在诗的创作上超越唐人。
科举对中国文化的改造,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上。随着科举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对门第的看重,过度到对文化的重视,拥有相应文化底藴的才是受人尊敬的资本。由于机会对多的人开放,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乐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人学诗作赋的也越来越多。
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帝制时代后期整个社会的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脉,是一个核心的制度。科举制度存续的一千三百年间,对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学乃至于社会心理都产生了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就是这个制度选拔了一千三百年间中国的大部分官员、大部分文学家和大部分学者。宋代《册府元龟》等大部头的类书,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进士们完成的。这些重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这些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干,或者说是精英阶层。
3.对于世界的影响
1582年,被誉为地球上第一位“世界公民”的利玛窦来到中国,之后他一直在中国传教和生活,1615年利玛窦书写了《利玛窦中国札记》在欧洲出版。《利玛窦中国札记》花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利玛窦认为相当于西方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秀才,举人,进士的三级考
试的科举制度,内容涉及考期,考场,考官,科考内容和规则,录取方式,授职仪式等具体问题。利玛窦观察到,“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和“最优秀的诗人”。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建立在家长式统治基础上的君主专制国,但科举制度使皇帝不能完全随心所欲,代表一种理性。他不无赞赏地指出:“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中较早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影响相当广泛,《论法的精神》较早提出三权分立的思想,他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远比欧洲领先,他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街途径赞扬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这有助于以儒家思想治国。除科举外,地方官吏还可以向朝廷荐举品德高尚的人充任官员,这种制度有得于提高官吏的素质。” 中国科举制度不仅是理论上的影响,已经成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直接导致许多国家的政治实践,当时的日本和新罗的精英甚至来到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越南和新罗还模仿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德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基本上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起他们的文官制度。美国政府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过程中,认为从中国的科举制度将获取巨大的收益,如果采用测试候选人能力的方法来为政府提供最佳人才,那将影响现代社会的彻底改革,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大作用。1871年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建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宣称:东方世界最开明、最有持久力的政府选拨官员的方法,我们美国放弃学习将失去一个优势。
弊:
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
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
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举制度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
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第三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着几个时期:
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当时称为生徒。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这样的人叫做乡贡。凡是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可称举人。省试被录取称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
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尚不能直接得到官职,还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被授予官职。
吏部的考试是在每年十月以后,次年的夏天来临之前,吏部便要按照“三注三唱”的程序公布考试人员所得到的官职,并经尚书、门下两省和皇帝批准之后,以皇帝的名义发给委任文书“告身”【古代授官的文凭】。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朝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阶层逐渐扩大,想任职官吏的人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同时,迫切地要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着显著的发展:
第一,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任用的范围。唐代录取进士及第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
则几人、十几人。宋朝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及第,二等称赐进士出身,三等称同进士出身,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唐代录取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实际授予官职还须通过吏部考试一关。而宋朝一经录用便可任官,排名在前的即可得到高官。宋朝还不限制应试者的出身,甚至僧道之人也可以参加科举。
第二,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由皇帝亲自殿试考选,考生一律成为天子的门生,避免考生与主考官之间以师生为名结成同党。
第三,从宋代开始,科举正式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就是
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封密起来,誊录就是将考生的考卷另行抄一遍。这样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都无从辨认,做到绝对的公平竞争。这些方法都被后来明清所继承。
第四,在考试的内容上,改变了唐代只考诗赋的做法,进士科增加了经义等内容,还设有“明
法”科,“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中者任司法官员。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明代的科举制度在程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中乡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解元(jiè-): 唐宋科举时乡试(州府举行的考试)的第一名。宋元以后用作对读书人的尊称,如明代唐伯虎,人称唐解元。】。中会试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通过逐级考试,统治者可以从中挑选最有用的人才。
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刘基【刘基(1311-1375): 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元朝官吏,后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参预机要,筹划用兵。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1371年被胡惟庸诬陷而遭免职,忧愤而死。善文章,与宋濂齐名,有《诚意伯文集》。】的意见,规定各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所以比唐宋诗文取士,更禁锢人们的思想,使科举制度完全服务于皇帝专制的需要,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只是为汉官铺设的一条参加政权的阶梯。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采取明时的八股文,用以禁锢士大夫的思想。之后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严厉,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端,舞弊越演越烈,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所以最终只有走上被消灭这条道路。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多于消极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
它的积极性体现,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
它的消极性体现,假使一个普通人士极度看重他的名望或是某些其他原因一心要成为官吏,便投住一生的心血埋头苦读,本可以开始其他路途发展的机会,但全都不去考虑,有些人还是到死的那天都不能高中,不能够成全他毕生的愿望,含恨而终。所以有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将科举视为殊死搏斗的政治战场,白白虚度大好光阴,渐渐加速社会的腐败。从社会角度来说:
它的积极性体现,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改变了封建社会前
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吏唯一公正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和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更加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昌盛。
它的消极性体现,作为一项文官选拔制度,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及近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滋养不少贪官污吏或卑鄙的害群之马,做官位却不做其事,皇帝赋予父母官的政策等得不到实施。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他们原本活跃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反而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直至最终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科举制度这样一路走来,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不断的进步,至此古代的科举考试演变成现在的高考。其实现在的高考也有一些当时的科举制度历史存在,两者有着相似性,像当时采用糊名的方法来批阅试卷,现在的高考制度也是需要糊名的,这样可以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像科举考试是选拔全国各地最好的人士,高考也是全国性的,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精英荟萃,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汇总。像当时都是选举考试第一名的,任职的官位就越高。现在的高考也是选取分数最高的就读最好的大学,以分数高低决定前途。其次现在的高考制度比古代的科举制度具有先进性,古代的科举制度要在学堂住上三天三夜,直到考试圆满结束。而现在的高考不必这样,只是需要两天时间分科考完四门课程。古代的科举制度只允许男子考,做官的更是堂堂男子汉,而现在的高考男女皆可考,废除了性别歧视制度。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社会不同等级成员间的相互转变创造了条件,通过考试决定做官的机会,高中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现在的高考是通过考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就读,将来朝着自己的理想发展和最终获得求职的机会。古代的科举得了第一名之后就是状元,没有再高的学位,而现在的高考制度之后就是本科生,甚至继续考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步步高升。古代的科举制度在满清曾经出现舞弊案兴大狱,江南科场狱等混乱局面,手段阴险毒辣,令社会人士都人心惶惶。而现在的高考中也存在舞弊事件,但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惩罚手段的严厉性,所以概论已少之又少。
因此,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有其关联对应性,国家正在一步步完善各项不足,一项制度的实行必定有利有弊,怎样做到尽善尽美正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国家输送和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还是付诸于现在高考的制度,必须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这是振兴中国的必然之道。
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试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阆中贡院考场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科举考试作弊被羁押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
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第五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可以让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它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光绪皇帝才结束。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还有人文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从实行开始,经过了逐渐完善,鼎盛,中落,最后灭亡的时期。
魏晋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主要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不管贵族子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做官。然而许多身份低微,但却有真才实学的贫家子弟,却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方法。等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发现了这种弊端,就发明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就此而产生。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自然得到广大贫家子弟的支持以及拥护。这使得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贫苦人家的子弟就有了希望,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以前他们却得不到重用,他们非常寒心。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怎么会不好好珍惜呢?这样也能更好地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不会像以前那样会使得朝廷过度腐败。这对于历史的进步也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产生,但是还不够完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选取人才的办法,在当时知识草草的建立,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使得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是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都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其中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考试,曾经一连几天亲自测试贡举人。武则天的重视科举考试,促使唐代科举文章考试
进一步得到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开创了武考,即在科举考试的当年同时进行武考。这样不仅能够给朝廷选拔文官,而且还能够给朝廷选拔一些能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考进入仕途成就功名。到了宋朝,统治者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了一些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后,徇私舞弊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会使朝廷里变得乌烟瘴气,变得腐朽。对此,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如此一来,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以及籍贯,而且连字迹都辨认不出来,这种制度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但是到了宋朝末年,这种制度也就使得流于形式了,宋代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不仅没有根除科举制度上的痼疾,反而使它更一步的恶化了。而到了元朝,科举制度进入了中落时期。因为蒙古人崇尚武功,还有对中原文化的排斥等一些原因。使得科举制度在元朝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元朝建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都没有再举办,直到元仁宗二年才再次举办。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明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高度重视,这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八股文,明朝的八股文相比于其他朝代发展的更加迅猛.明朝的诗文词赋都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是明朝的八股文却独领风骚。明朝的八股文盛于一时。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学者对于八股文视之如敝履,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是因为它而使得很多的读书人深受八股文的迫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八股文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都要
一分为二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比如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有辉煌的一页,也流传下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价值的作品。等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日渐没落直至最后的灭亡。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朝的大致相同,但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弊端也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徇私舞弊,抄袭等一些违规现象的处罚措施非常严重,但是还是没有取到特别明显的作用,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灭亡。而且清朝对待汉人与满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满人拥有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考试。我觉得科举制度最后之所以会走向灭亡的命运,那是因为最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与政治联系起来了,一些人将科举考试当作自己捞取官职的方式,他们对监考官员贿赂大量钱财,而一些官员也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获得巨额财富的地方,这样科举考试就距离它最初建立的初衷越来越远。它已经不是一个王朝选拔人才的地方,而变成了人们升官发财的地方。
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灭亡经历一千三百多年,最初发展的还是很好的,对国家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刚开始它的作用就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但是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统治,还有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大大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使得考生只知背诵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死的东西,而磨灭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没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等于对考生的摧残,毒害。就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考取功名,一次次的考,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最后一次考中了,居然激动的发了疯,可见科举制度对考生摧残的是多么的严重。虽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点夸张。但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现
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反映。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每一项制度的实行,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使得弊端会更小,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这才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要想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高考就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