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姓名:周昱含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
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1
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3 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
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6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辽宁大学出版社
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
3《资治通鉴》卷192《旧唐书职官制一》《通典》卷15《选举三 历代制下》《通典 选举典》《通典 选举三》
‘倒拔’。1“墨义”,即书写经文及注疏。这就要求士子诵读四书五经,把其思想禁锢在统治思想的纲常名教之内。然而,唐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也使科举制
大行于世。唐代科举科目涵盖广泛,并增加了算术科等对实用知识考察的科目。
制举的科目,“不有常科,其标其目的而搜扬之。”2“搜扬拔擢,名目甚众。”3 虽然不同于常举,制举没有固定的科目,但其科目的设置上也有如下变化4:一是文学之科略有增加,由高宗时的四次增加到五次。5二是儒素科的出出现。反映了统治者力图借助儒学经典和学说的愿望。三是经邦科的出现。说明制举逐渐扩大到选拔政治人才的范畴内。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有三种来源。一种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经学馆考试合格后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第二种是不在学馆,经由所在州县报考,称为“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做“省试。”第三种是由皇帝下诏召集某些知名之士举行考试的科目,叫做“制科”,制科考试的日期和科目都临时决定,考取后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是专门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手段,但制科出身在当时并不被看作是正途。6唐代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前三种学校各收数百名学生,大部分是文武官僚子弟,后三种学校各收学生数十名,以普通民家子弟为主,毕业后只能参加科举中明法,明算,明字等考试,考取后也只能担任专门的事务性官员,仕途前途不大。但是生徒和乡贡所占比例,唐初生徒多于乡贡,盛唐中唐以后,生徒越来越少而乡贡占绝对优势,这虽然反映了世庶势力的消长,但同时也源于生徒在科举考试中特权逐渐被取消,世家大族子弟转而挤入乡贡行列,在其中仍然享有特权。
科举制对唐代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唐玄宗时,赵匡上《选举议》,列举科举制导致学风败坏,耗财耗力,败坏世风,不尽公正等十大罪状。其一为“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钻于诗赋而忽于正业“挠其淳和”“长其佻薄。”其二为“主司征问,不立程限,故修习之时,但务钞略,”使得“当代寡人师之学”。其三为士子习读经书却缺乏临人决事的实用之才,“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导致“取办胥吏之口而已”。其四为登科中第事难路隘,于是士子舍学业而趋末伎,企图以杂色入流。其五为争第切收人少,导致风气亏损,“交驰公卿,毁抵同类,业因儒雅,行成险薄。”其六为选举耗时费力,举选人年年赴考,正业不得修习艺能浅薄。其七为羁旅糜费,防阕正业,耗尽旧产,数举而后索然空也。其八为贫穷之士及至没身仍赴考无门,兹人有抱屈之恨,国家有遗才之缺。其九为赴考耗资,2《通典》
3《封氏闻见记》卷三《制科》
4《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5《登科记考》卷3,卷4
6《中国科举史话》,林白
而考取艰难,十乃七八无成而归,徒令关中烦耗。其十为科举考试忽略了选人的人格,以致无能之士,禄以例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1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也重塑了社会结构,巩固了统治。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飞出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防止世袭贵族势力的再生,有利于肃清吏制,遏制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等等方面。2
社会不平等是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中国古代社会分层明显,社会差异很大。但是,可掬制度打破了旧有的社会分层,在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在构建社会平等体系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3科举考试作为智力测验,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才入仕的主要标准使科举制称为人们最自由的竞争工具。科制度使学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也使读书做官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广大臣民被卷入应举考试。科举社会中,面对共同的教育市场,官学的不振客观上促进了私学的蓬勃发展,而科举制造就大批士人充当教师则使私学的大发展由必要变为现实。4
科举制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重武轻文的观念被打破,平民入仕,青云直上成了人人渴望的途径。但同时,科举考试的唯一权威也使得进士及第,制举登科成了人们的唯一目的,登科中举能够抹杀一切秽行鄙迹。门阀观念和门阀制度也收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唐五宗会昌五年诏明确规定,只有“前进士及登科有名闻者”方可乘“衣冠户”,才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特权,其余“纵因官罢职,局别州寄住,亦不称为衣冠户。其差科色役,并同当处败兴流例处分。”这就使科第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特权的依据,士族含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门阀制度门阀观念的彻底衰落,也说明随着一般地主徒弟所有制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繁荣,新的封建等级再编制正在逐渐完成。
同时,科举制下城市作为地域文化中心和全国性文化网络的支点而繁荣。地方大族优秀分子被吸收到国家体制内,迁徙于城市之中。5通过科举取仕的裴度就是一例,他于“贞元五年进士擢第,登宏词科”,以后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第,”踏上仕进坦途,先“授河阴县尉,迁监察御史”,到唐宪宗时,出入将相,定居于东都洛阳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林丛萃,有凤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6
科举制虽然始于隋朝但其只是简单的分科取仕,而经由唐朝的完善补充,最终形成一套完备而臻密的系统,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构成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流。1《选举议》,赵匡
2《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屈超立
3《科举制与社会平等》,李介
4《科举制对中国私学的影响》,吴根洲
5《科举制与唐代社会阶层的变迁》,韩昇
6《旧唐书 裴度传》
第二篇: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实意义研究
摘要: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官员选任制度的典范,隋唐时期产生并发展,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各国的官员选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遴选机制,科举制度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定型发展时期,本身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全面分析,探讨其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健全完善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 历史功用 现实意义 公务员制度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
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后历朝历代沿用的一种官员选任制度,是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的。它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1] 科举制度之前我国封建时期的官员选任制度各有千秋。春秋时期大都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官员完全由世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其目的之一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朝廷要职仍由宗室贵族等担任,但是官员改成了领取实物俸禄,与此同时,随着“士”的壮大和活跃,荐举制度也逐渐成为普遍的官员选任制度。西汉时期正式建立察举制度,另外也建立了太学,也因此,一般的平民子弟可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封建时期官员选任制度的一个新的突破。魏晋时期产生了九品中正制,虽然还是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征辟等入仕途径,但是将门第作为做官的首要条件。南北朝以来,察举制度仍作为官员选任的基本制度,但是通过考试按照才能选官的制度被提了出来,学校的开放和自举制度的兴起,都为朝廷从一般平民中选贤任能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官吏选任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各级官员统一由中央选任。在保留秀才、明经科的同时还新设立了进士科,并继续察举孝廉。进士科的设立,使得朝廷形成了通过考试纯粹按照才学选任官员的制度,也正由此,科举制度产生,并逐步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任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唐代科举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之后进行了完善,但其雏形还是源于隋朝的科举制度。
综合来看,科举制度的产生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朝廷的统治需要。虽然士族的势力已经渐渐衰落,但仍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特权地位,很大程度地影响了隋唐统治者的统治。为了进一步削弱士族势力,摆脱门阀世族等的垄断地位,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任权力,采取科举制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供朝廷使用以加强中央集权。
二是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封建王朝的更替,影响了各个势力间地位的变迁和利益的分
配。隋朝的创建过程中,士族势力衰落,大批庶族地主得到了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地位上升,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改变宗室贵族独占政治大权的局面。
三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之间的对比变化,原先采用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格局。而且,学校等教育条件的完备,使得许多平民子弟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社会上入仕风气高涨。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唐初、唐代中期和唐代后期。唐初的科举制保留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以明经、进士两项科目为主,但是在科举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举措:应试者可不受门第条件限制,不必由他人荐举,皆可“投牒自举”;考试科目和规定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不止包括明经、秀才、进士,还加入了明法、明书、明算等,对于考试的日期、内容、录取等方面也做了具体地规定[2]。另外,对贡举的内容、流程等做了明确的界定,对贡士人数也做了限制。基本上在贞观年间,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举制度。
唐代中期,随着庶族地主的壮大和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相对提高,功臣贵族等势力的衰落,广泛地从一般庶族地主和平民中选拔贤才担任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唐初年采用的常举制不能满足统治者和庶族地主等的需求,制举便被提升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其中文学之科有所增加,儒素科和经邦科出现,各项诏令逐渐完善,使得制举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唐代后期,诗词歌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文学取士发展到极端。文学取士的标准和现实要求之间的严重矛盾渐渐地暴露,诗赋为主要内容的录取标准没能最终延续下去,一种以策文好坏为录取标准的制度被确定了下来。
总的来说,唐代科举制度呈现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科举制度的各个科目逐步衰落,并且慢慢演变为主要以进士科为主;与之相应的选拔录取标准也慢慢发展为以文章的辞藻华丽为主,一度达到了以歌赋作为选才的主要标准;考生来源和录取范围越来越广泛,录取名额也逐渐扩大,科举制度越来越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代科举制度虽然在一直发展变化中,但其基本框架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唐代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了许多旧的察举制度的痕迹,荐举制度的一直采用就恰恰说明了这点;二是虽然规定应试者不受门第条件限制,但是唐代的门荫和杂色入流中的品子,仍显示出身份性因素依旧起着强大的作用;三是唐代统治者在官吏选用上重用吏干人才,但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以文学为主,通过进士科选任的贤能之才不能委以重任,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所需人才的类型不太相符;四是唐代科举制度
过于重视文学取士,唐朝统治期间虽然针对录取标准发生了许多改变,但基本思想仍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其制度弊病较多,容易造成政治**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概况(一)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度是朝庭开设科目,士人可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3】。唐代科举制度从科目性质区分,可分为文科和武科,且以文科为主;从开科时间区分,可分为常举和制举。本文主要是对常举和制举进行概括分析。
常举大体每年举行一次,是按照制度进行的,是统治者惯常采用的一种选任人才的手段。常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等六项科目。常举的科目中以秀才科为首,明经科次之,进士科再次之,明法、明书和明算一般是作为选拔法令、文字和数学计算等专门人才的项目。一般来说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常用。
明经顾名思义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通常情况下,是指明二经,包括《论语》和《孝经》,另外,明五经、童子科、道举以及三礼、三传、三吏部史等科目,也都属于明经。进士科是常科中最主要的项目。此科目主要考策论,以辞藻华美为胜,后期也渐渐重视文章的好坏。后来增加了帖经和杂文,帖经是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内容,杂文则是带有讽喻性质的带韵美文。中唐以后杂文改为律诗,考试难度加大。进士科考试相比明经科,要难得多,录取比例也低得多。
常举考生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学馆的“生徒”,二是州县的“贡生”【4】。生徒只要在学校考试合格,就可以直接报名参加中央的省试;贡生要想考试就必须先在所在州县报名,通过初试合格后才能参加省试。
常举各个科目所采用的考试方法为口试和笔试两种,其考试内容主要有帖经(文)、墨(经)义、(答)策问、(试)杂文等项。帖经类似于现代的填充,墨义指按照试题要求叙述典籍中的有关事实与大义,策问指回答提出的各种方略、时务问题,杂文指写作诗和赋各一篇【5】。
常举考试和授官的基本流程为:首先成绩优秀的生徒和乡贡通过荐举或投牒自举进入到省试;之后,由礼部主持考试,考试一般在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及第后,考生就获得了进士资格;想要做官还得去吏部选调复试,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职。
制举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用来搜罗特殊统治人才,考选时间、科目和录取员数都无常格,完全由皇帝的诏令决定,由天子亲自策试【6】。制举的科目及其繁多,主要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和军谋越众科等。制举允许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由于制举的根本目的是要选拔更高层次的经世之国之才,要求应举者有广博 的经史知识、高明的政治见解,并且要求有一定政治实践。就唐朝的情况来看,平民中还很少这样的才识之士。因此在整个唐代,制举始终处于一种陪衬的地位。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优缺分析
唐代科举制度与之前的世袭制、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等选官制度相比,有其特有的优越性。首先,从其考试所设置的众多科目和详细的流程可以看出,它的选拔是较为科学地,要做官必须要通过层层考验,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才学,还要具有经世能力,另外外表也要端正,可以说,科举制度下的官员一般都是有一定能力和才干,能够很好为统治者服务的知识群体,很大程度的保证了统治者优秀人才的需要。
其次,它还具有极大的公平性,唐代科举制度通过各种措施来体现选拔的公平,比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别头试、糊名、誊录以及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法令【7】,这些制度的实施为统治者获得优秀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唐代科举制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才选拔的广泛性。古代选贤都在宗室贵族中挑选,门第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选贤范围不断扩大,不只达官贵族,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可通过考试及第来入仕。这一制度不仅满足了庶族地主希望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的需要,也促使了天下人为功名而读书,在为统治者储备大量人才的同时,统治者也利用科举有效地控制了知识群体。
唐代科举制度的缺点主要体现为:
第一,考试的知识结构僵化、内容较为单一。唐代科举制度要求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为策问杂文之类,读书人所学多为考取科举服务。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把学习的精力都放在儒学经典上,对于其他知识不太关心,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学校教育与科举关系紧密。在科举制度的大风潮下,唐代无论是国学还是私学,都是以科举考试内容为主教授学生。科举考试局限于儒学经典,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相应地学校教育也就重视文辞忽视实学,重视背诵不求义理,既不利于培育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形成了空疏的学风,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三,选拔不公现象仍然存在。虽然唐朝统治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使得选拔不公现象仍旧存在。而且唐代其他选官制度的并行,以及唐代科举制度固有的不足,也都影响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分析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时代功能
1、政治功能
科举制度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对唐代的官僚政治起到了一定的政治功能。科举制度的实施,选拔出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及时的补充了封建官僚队伍,并且形成了制度化和程式化的选拔方法。科举制度是唐代基本的选官制度,由此选拔出的优秀人才成为官员的数量是非常多的。而且,在唐代中后期,越来越成为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唐代科举制度对于考生的资格没有过多的限制,社会各个阶层的读书人都可以去考科举,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由此松弛下来,而且许许多多的人都把命运压在考取科举上,通过的人成为官员,变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有不少甚至步入上层官僚机构中,这些人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自然而然地国家机器也就扎根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之中,封建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唐代科举制度将选士大权从地方收回到中央,尤其是皇上手中,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官员操纵选官的局面,强化了中央的统治。
2、教育功能
唐代科举制度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极大地激发了学子发奋读书的热情,中下层子弟希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上层宗室贵族子弟也希望科场扬名,维护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举国上下,朝野内外的求学风气都很浓;唐代的学校几近于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两者相辅相成,科举制度的发展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兴盛,学校教育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造就了极大一批知识分子阶层。
3、文化功能
唐代的文化繁荣与科举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唐诗的兴盛。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种,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常举,尤其是进士科。进士科中包括杂文,杂文泛指诗、赋、箴、铭、颂、表、论、议,且以诗赋为主【8】。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使得诗赋成为学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唐代中后期,曾一度以诗赋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也因此涌现出一批诸如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极大的促进了唐诗的兴起和繁荣。科举制度除了诗赋同时也促进了文学多种体裁的共同发展,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从原先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风貌。
4、社会功能
在科举制度之前,各种选官基本上都是从统治阶层,尤其是宗室贵族子弟中选拔,选择范围小,致使社会呈现出一种二元格局,社会相对封闭,上层与下层之间是分割的,缺乏流动性。科举制度打破了宗室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能够将中下层知识分子阶层通过考试使其向上层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缓解了中下层的不满情绪,减少了社
会不安定因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科举制度的大潮下,文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普通百姓对于文人的崇敬心理也越来越增强。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从选任官员本身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科举制度的实施对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层面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一项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带来积极的作用,也会存在消极的影响。
1、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看,推行科举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平了入仕的门槛,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打破了自东汉以来的门阀世族势力对选拔官员的垄断,选官范围从之前的宗室贵族扩大到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断进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又将分散的官员选拔权收回到中央,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主要选官途径,又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集权统治。(2)选任制度的角度来看,唐代科举有一套严格的科举考试程序,选拔官员不以门第作为标准,注重真才实学,既避免了世卿世禄的特权和买官买官、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的出现,也有利于为行政机构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官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官僚机构的管理。科举制度还很大程度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官员选拔制度的不足,客观上促进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完善。
(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唐代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民众积极求学,社会兴教成风,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科举制度还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得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4)从封建社会稳定的角度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考试以儒家经典为标准,将儒家思想这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得以制度化。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科举制度还满足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的需要,缓解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
2、唐代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1)科举制度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将读书和做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服务于封建王权和中央集权统治。科举制度下的官僚们依靠的不是世袭的地位、名望等家族背景,而是科举考试,他们的地位和权利是皇帝给与的也是皇帝可以随时剥夺的,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对专制皇权有着天然的依附和敬畏。可以说,科举制度极大地促成了封建社会的专制性。
(2)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从内容到形式有严格的规定,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多的追求了行文的华丽,而且唐代科举考试常常以文章华美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结果成为了一种文学修辞技巧考试。科举考试的严格和竞争的激烈,使得知识分子更容易被驯服,对皇帝和上层官僚越卑躬屈膝,这一切都导致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缺乏独立的意识和社会地位,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压抑了其的创造性。科举制度拘泥于对儒家经典的考察,也限制了其他文化的发展,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
(3)科举制度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与选官制度牢牢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不仅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从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地趋向的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应考者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文学上,造成了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漠视,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投“行卷”是为了之后的“公荐”,“行卷”和“公荐”可以使得考官在阅卷时能够对考生有着正确的评价,保证了成绩的客观性,但在实际运行中反而造成了徇私舞弊等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一些没有真才实学但是靠着结交甚至贿赂官员的手段考中。这些人容易结成朋党关系,在官场中拉帮结派,官官相护。这些既不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也使得官员腐败滋生,朝廷稳定受到影响。唐代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朋党之争、朝臣与宦官之争越演越烈。各方势力为了争权夺利,都极力通过科举考试以图培养亲信,扩大自身势力,科举制度俨然已经沦落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失去了选贤任能的职能。
四、唐代科举制度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唐代科举制度与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1、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
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衰落,中下层地主阶级兴起,社会阶层得以重新组合,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就需要改善统治阶层的结构。隋唐以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已然不能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隋炀帝时期,开始以“试策”取士,开创了科举制度,唐代以来,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官员选任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成为社会中下层阶级子弟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由于本身具有相对公平、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等的合理内核,后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并最终建立起现代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探索建立了中国的公务员制度【9】,可以说中国公务员制度是科举制度的继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制度改革的发展,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已经不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推行公务员制度迫在眉睫,党的十三大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逐步的完善和发展中。
2、招考对象来源比较
唐代科举制度的招考对象较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除了特殊规定的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常举考生的来源主要是“生徒”和“乡贡”,制举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可参加,只要符合皇帝所需人才的要求即可。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对考生的年龄、专业、地域、学历等方面有着褚多的规定,在实际的招考中,关于不同职位的招录还有着具体的规定,例如户籍所在地、最低文化程度、性别以及政治面貌等都有规范的要求,报考人员报考单位时也要遵循亲属回避等的特殊规定,对于不能报考公务员的人员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当然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也有专门面向优秀农民和工人的考试,招考对象也算是比较广泛的。
3、考录形式比较
唐朝时期,参考人员可通过荐举或自举获得考试资格,到中央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俗称春闱,及第者可参加吏部考试,通过者即可获取官职。科举制度所设的科目较多,受到重视的主要是进士科。科举考试的形式分为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考试内容主要是帖经、墨义、策问、杂文等项。吏部考试对形象、文采、能力方面也有很多要求。
我国当代公务员招考需要国家或各个省的招录机关先行发布招考公告,公告上详细说明招考的名额、职位、报考资格条件以及其他报考须知事项。应考人员通过网络或其他报名方式进行报名,资格审查通过才可参加考试。公务员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形式,考试内容一般是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两大部分,个别职位有具体要求的需要进行专业考试。招考人员根据考试成绩确定面试人员,并对其进行资格复审、考察和体检,依据笔试和面试成绩确定最终进入到相应机关的人员。
4、任用、考核奖惩机制比较
唐朝时期有着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等级森严的权责隶属机制,对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委任方式。在唐朝,三品以上临轩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上敕授,六品以下旨授,九品及流外官判补[10]。唐朝还把文官分为流内官和流外官两类,分别对其考课。负责考课的部门主要是是尚书省的考功司,三品以上的官员则由皇帝亲自考课。考课后视其功劳大小给予升职、加级、礼仪、赐给钱财或物质等方面的奖赏。
我国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录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各个层级公务员的录用由各个层级的主管部门负责。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对非领导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11] 通过对科举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对于唐代科举制度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超越的一面。当代公务员制度与唐代科举制度相同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应考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考官而不是求学;二是选拔手段相同,都是通过严格的文化考试,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国家机构管理层;三是部分原则相同,都遵循平等竞争原则,主张优胜劣汰等;四是发挥的作用相同,都能够广纳贤才,为国家机构获取新鲜活力,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机制正常运转。
当然,当代公务员制度更是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超越。当代公务员制度与唐代科举制度相比,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完善,更加注重对考生各方面的考察,也更有利于选拔出才干俱佳的复合型人才;考试题型摒弃了主观性强这一弊端,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考试分数也得以量化,科学性和公正性大大增强;科举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封建皇权服务,皇帝的圣旨、口谕就是法令,随意性较强,而公务员制度依靠于公务员法,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考试的法制性有很大的提高。
(二)唐代科举制度对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
1、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按照以往惯例,每年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束后,各省市级政府往往都要自行组织地方公务员考试,不仅考试时间不统一,所考的内容有着很强的地方性特色,考试成绩也不能相互认可。使得许多应考人员为了更大几率地通过公务员考试,不得不在全国各地来回奔波,参加当地的公务员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地方公务员考试是由当地政府自行组织,录用法律法规尚不完备,许多考评环节存在不确定性,尤其还存在着人为干扰或地方政策的不合理,影响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或多或少损害了考生的合法权益。(2)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虽然一直在变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考试涉及内容太过宽泛,知识点过广,不能很好反映职位特征,而且脱离了实际工作需要; 另外地方命题者水平存在差异,试题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很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
(3)笔试结束后,一般来说负责之后公务员选拔录用工作的是各级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在选拔录用时更容易受到各级机关的干扰,尤其是在资格复审、面试、体检等主观性较强的环节,很难避免受到地方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会影响到考务工作,考试的公平性受到影响。
2、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能够在唐代的大环境中发展、兴盛,并且被延续下来成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选任官员的主要方式,说明科举制度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的。虽然已经被废除了几百年,但它对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公务员制度更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1)与唐代中后期知识分子对科举的热忱相同,自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实施以来,我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递增。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数据显示,2014年国家公务员招录1.9万人,比20年前增加约40倍,报名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152万人,比1994年足足增加了344倍,竞争比例达到77∶1。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考生都会名落孙山,只有极少部分才能被录用,既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公考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同时和科举制及第后能取得优厚的经济回报相同,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使许多人趋之若鹜。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起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机制,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同时政府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和渠道就业或创业,使公考人员得以有效分流。
(2)唐代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虽然使儒家文化得到了传承,但也使教育内容及形式走向了僵化,使科举考试除了能为知识分子提供做官的机会外,对社会发展没有多大的积极影响。我国当代公务员考试内容也不够科学,所考科目注重考查应考者的通识,忽略了某一领域的专才能力,而且由于公考人数众多,为了拉开分数,常常会出一些偏题、怪题,使考试背离了选才的初衷。
我国公务员考试应吸取唐代科举制中分科取士的优点,在卷面设计上,考虑到职位的职能和要求,采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办法,虽然我国也有对特殊职位进行专业考试,但是范围太小,并不利于选拔复合型人才进入到政府各级层各职能部门中。在命题时,要结合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多考察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综合素质。
(3)公务员考试与科举考试一样,都力求公开考试、公平竞争,但事实上也都存在考试作弊、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公考中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为了某人量身定制招考条件,人脉关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和唐代相仿在监考人员、杜绝作弊手段等硬件设备、确定相关法律约束与惩治上下工夫,还应建立健全考试机构内部
监督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最大程度确保公务员考录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公务员考录的公平和公正,有效避免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一定层面上也能存进应考者自身权益的实现。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起一支科学的面试考官队伍,加强面试考官培训,既能够尽量避免面试流于形式,招考腐败现象的出现,也能提高面试考官的面试能力,保证面试的科学性,避免有失公允。
(三)唐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官员选任制度的启示
唐代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官员选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对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有着借鉴意义,也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当代官员选任制度有着许多的启示。
第一,唐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在开国之初就在继承隋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步完善,也正是由于其对选拔人才的重视,得以笼络到大批贤能之士进入到国家管理阶层,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基础稳固、思想文化繁荣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唐后期开始忽视对人才的重视,也没有继续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弊病很大程度地暴露出来并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期统治者任用奸佞之臣,最终导致国家颓败。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人才选拔、选贤任能的重要性,积极完善当前官员选任制度。
第二,隋唐以前,选官多受门阀世族和地方官员左右,中央没有实质的选官权,明显不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和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唐代发展完善以来,为国家吸引优秀人才,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科举制度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为统治者选拔到很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国家管理之中,也促使官员和皇帝之间形成了一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官员对皇帝有着无比的敬畏与顺从,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当然这些优秀官员也有效地提高了朝廷内部的行政效率和国家机器的良好运转。因此说,中央组织和负责官员选任,对于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和维护国家稳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唐代科举制度保证了绝大多数官员是通过考试优胜入仕,科举制度作为选任官员的主要方式在官员中具有很大的威信,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才能相较于其他途径的较强。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打破了依靠门第的习惯,形成了较为公平的人才选拔环境,国家官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当代官员形象和地位的提升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唐代科举制度虽然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其固有的落后和弊病,退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舞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一无是处,没有借鉴价值。唐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之后历朝历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还有效促进了唐朝时期政治稳固、社会稳定、教育和文化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以及其他官员
选任制度都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唐代科举制度是极具历史功用和现代意义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处于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科举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寻找对当代公务员制度有益的借鉴和教训,健全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完备的公务员制度。
参考文献:
[1] [2]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张希清.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5][6]左益寰.唐代科举制度述略[J].复旦学报,1983(6).[7]黄声豪.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分析[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6).[8]张宏梅.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9][10]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一一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Z].2006-1-1.
第三篇: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渤海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所学专业________________ 入学________________ 学习地点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
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摘 要:在唐代,佛教发展非常兴盛。随着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佛教,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遍布各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佛寺文化为唐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题材,其中以佛寺命名的诗歌多如繁星,在《全唐诗》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佛寺题材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本文主要对唐代佛寺诗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代佛寺的发展概况和唐代的佛寺诗歌;第二部分介绍了唐代诗人和佛寺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唐代佛寺诗的主题;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唐代佛寺诗的艺术特色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以上几部分的分析,从而对唐代佛寺类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关键词:唐诗; 佛教 ;佛寺;主题;艺术成就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Abstract: In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is flourishing.As Buddhism spread, more and more people learned about Buddhism, the Tang Dynast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ll aspects of life had a profound impact.Buddhist temple as a carrier of the Buddhist culture is all over the country, become part of life.Buddhist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provides the subject matter, in which Buddhist temple named poetry greater, in the “full Tang” accounted for a considerable part.Buddhist themes emerged, enriching the them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The main Buddh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article gives a brief ex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Buddhist temple in the Tang Dynasty poetry;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poet, and Buddhist temples;s three parts of the main theme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poetry;fourth part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Poems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The above sections of the analysis to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was further grasp the poetry category.Key words: Tang Poetry;Buddhism;Buddhist temple;theme;artistic achievements
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引
言 „„„„„„„„„„„„„„„„„„„„„„„„„„„„„„„„3 第一章 唐代佛寺与佛寺诗歌
„„„„„„„„„„„„„„„„„„„„„„4
一、唐代佛寺概况 „„„„„„„„„„„„„„„„„„„„„„„„„„„4
二、唐代佛寺诗歌 „„„„„„„„„„„„„„„„„„„„„„„„„„„5
(一)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 „„„„„„„„„„„„„„„„„„„„„5
(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 „„„„„„„„„„„„„„„„„„„„„„7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佛寺的关系
„„„„„„„„„„„„„„„„„„„„„7 第三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
„„„„„„„„„„„„„„„„„„„„„„9
一、写景抒怀主题 „„„„„„„„„„„„„„„„„„„„„„„„„„„9
二、归隐佛寺的主题 „„„„„„„„„„„„„„„„„„„„„„„„„10 第四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艺术成就„„„„„„„„„„„„„„„„„„„„1 1
一、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1 1
二、诗歌意象的扩展„„„„„„„„„„„„„„„„„„„„„„„„„1 2
三、山水与佛理的融合„„„„„„„„„„„„„„„„„„„„„„„„1 3 结
语
„„„„„„„„„„„„„„„„„„„„„„„„„„„„„„„1 4 参考文献
„„„„„„„„„„„„„„„„„„„„„„„„„„„„„„„1 5
引言
佛教从东汉年间传入以后,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更多的人了解了佛教思想,开始接受佛教,佛教变的大众化。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寺也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唐代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佛寺的出现,为唐诗的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从此以后,在唐代诗坛佛寺诗歌数不胜数。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史上,研究佛教文化、佛教对于唐代诗歌影响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对于佛寺题材类诗歌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在刘小平的《唐诗与佛寺》,唐黎标的《唐诗与佛寺》的研究中,只是对佛寺诗歌进行了的简单的分类和分析。戴军的《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和李芳民的《水亭山寺长年吟—唐代诗人寺院之游与诗歌创作》仅仅对佛寺诗歌的一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对于其他类的佛寺诗歌很少涉及。杨妹美的《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对佛寺诗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是对于佛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成就这一块没有涉及。之前这些作品虽然对佛寺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还不能够展示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全唐诗》①入手,我查找了大量的唐代的佛寺题材类的诗歌,对这些诗歌进行研究概括,分析并且归纳与总结佛寺诗歌的类别,主题和艺术成就,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唐代佛寺诗歌,反应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
① 《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第一章 唐代佛寺与佛寺诗歌
一、唐代佛寺概况
谈到佛寺,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寺”这一个字,在中国古代,“寺”本来是官府衙门的名称。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提起“寺”,就代表佛教寺院建筑了。说到佛寺,指的就是“佛教寺院,是专为供奉佛教圣像、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及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①佛寺也被叫做精舍、招提、兰若、梵宇、伽蓝、檀林、禅宇等,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入,这些名字大多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佛寺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教思想盛行之处,佛寺必然会多,同样有佛寺存在之处,推崇佛教之人必然存在。
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建筑了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的“白马寺”。到了唐代以后,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开明的政治环境,给了佛教自由发展的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到了空前繁盛时期,最重要的是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对佛教的态度是开明的、积极的。唐代统治者有六次迎接供奉佛骨的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表现,这使佛教思想的影响迅速扩大到全国,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了佛教,慢慢接受了佛教。佛教的兴盛,使得佛寺也兴盛起来,遍布唐代各个地方,一时之间,僧尼和佛寺的数量迅速增长,在贞观年间、玄宗开元年间、和宣宗在位期间,唐代形成了几次造寺高潮,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开元年间,唐代佛寺达到了5358座,僧尼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人。②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寺大多数都在在山林之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如上文所说,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佛寺功能主要是僧尼参禅礼佛的场所,老百姓礼佛进香的地方。但是到了唐朝以后,佛教逐渐兴盛,尤其是玄奘大师西去印度天竺求取真经以后,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来往于佛教寺院的人们不再仅限于僧人和香客了,佛教寺院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唐代,佛寺不仅出现在山林中,越来越多的佛寺出现在城市里,比如长安城内著名的法门寺、慈恩寺、弘福寺等。③佛寺成为元宵节观灯的场所,① 韩欣:《中国名寺》,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参考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吉林大学,2008年
③参考黄新亚:《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消逝的太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章碣有诗《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①这首诗就写了正月十五在建元寺观灯无限热闹的场景。很多佛寺还是看戏的场所,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说:“长安戏场,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可见唐代的很多佛教寺院内是设有戏场的。
颜真卿在《泛爱寺重修记》中称:“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既仕与昆,时援徙于东寺,待客于西寺;每至姑苏,恒止竹堂”。②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在唐代可以留宿客人了,很多人开始把佛寺作为临时的住所,佛教寺院多在山水之间,有美丽的风景,是休息的好地方,因此佛教寺院成为很多路人最好的去处。
由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唐代佛教寺院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想这是唐代佛寺诗歌兴盛的最根本原因。
二、唐代佛寺诗歌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种题材类型诗歌集大成的时期,不同种类和不同题材的诗歌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每一类诗歌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佛寺诗歌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唐代佛教思想盛行,佛教被大多数人接受,很多人来佛教寺院佛教寺院,佛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更多的佛寺引起了诗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唐代出现了很多佛寺题材的诗歌。查阅《全唐诗》,佛寺诗歌数不胜数。可以说唐代佛寺诗歌是中国历史上佛寺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佛寺诗歌多种多样,是之前的佛寺诗歌无法比拟的。
在之前研究唐代佛寺诗歌的论文中,主要把佛寺诗歌分为游寺诗、宿寺诗、寺学诗、僧诗等。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把佛寺诗歌分为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两大类。
① 本文诗歌全部选自《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 张会:《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南都学刊》2008年第3期
(一)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
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就是对于佛寺的建筑和佛寺周围环境的直接描写。佛寺多在青山绿水间,雄伟的佛寺与幽静的佛寺环境成为很多诗人关注的焦点,如宋之问的《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显示出灵隐寺的古朴、静洁、脱俗之美。诗人深受到美景的感染,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最典型的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是岑参的《登嘉州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胜概无端倪,天空可淹留。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这首诗是岑参登上嘉州凌云寺所作。在凌云寺内,青山与红塔相融合,诗人以自己的笔法,勾画出巍峨高峰上凌云寺的轮廓,着力描写佛寺周围美丽的景色,佛寺淡雅幽静的环境吸引了诗人,为美景所感动,似乎已经融入了佛寺美丽的景色之中了。如此美丽的佛寺景色,必然会有很多诗人的关注,因此唐代佛寺诗歌中,有很多都是这类诗歌,这在佛寺诗歌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佛寺的美丽景色、别致的建筑固然吸引了诗人,但佛寺的另一番景象同样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如皎然的诗歌《宿吴匡山破寺》:“双峰百战后,真界满尘埃。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作者来到吴匡山寺院,满眼是尘埃、蔓草、悲风和野花,一片荒凉的景象,与大多数美丽的佛寺胜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代佛教寺院很多,遍布唐代的各个地方,由于各种各样的的原因,很多佛寺已经被废弃,荒无人烟,成为唐代的别致的一景,被很多诗人们记录了下来。有的因战乱被荒废,有的因佛寺大火废弃,如顾况的《经废寺》:“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石路无人扫,松门被火烧。断幡犹挂刹,故板尚支桥。数卷残经在,多年字欲销。”满是落叶的小路,烧毁的寺门,残存的经卷,一切是如此的凌乱荒,让人心生悲凉之情。
(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
与佛教寺院有关的诗歌中,有很大部分是禅理诗和偈颂诗。这类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佛寺和佛寺内的景色,却是在佛寺内所作,与佛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属于佛寺诗歌的范畴。因为这类诗歌的作者大部分是佛教寺院内的僧人或者是居住在佛寺学习佛理的隐居者,这些诗人常年生活在佛教寺院里,与寺院的山水为伴,每天多半的时间是在焚香、拜佛、讲经、参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的诗作题材范围相对较窄,多是参禅悟道禅理诗和偈颂诗。
禅理诗,就是对佛理禅意的感悟和体验的诗歌。①这些禅理诗大部分都是精通佛教理论的高僧所作,他们能够理解高深奥妙的佛教理论,并且和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如著名的诗僧寒山大师有:“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诗人在佛寺中参禅悟道,在这首禅悦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空灵淡定,与世无争的心境。
偈颂是将佛理教义收摄概括于精练的文字中,它应力求竭尽经义这类诗歌大多属于格言警句诗,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大部分都是佛寺内的僧人所作。如诗僧长沙景岑的《竹竿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偈,百尺竿头的顶端,仍是有道可求的,有法可得的,故并未终结,以此来鼓励众学者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可得少为足。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佛寺的关系
随着玄奘大师西去印度天竺求取真经,佛教兴盛国来唐交流佛法,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给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打上了深深地烙印,诗人佛教思想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越来越多的诗人往来于佛寺之间,与佛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很多佛教寺院因为诗人的到来而名扬天下,如江苏的破山寺,常建来到破山寺,写下了著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 ①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如苏州的寒山寺,张继在经过寒山寺时,写了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大名因此闻名天下。
在唐代诗人中有很多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信仰佛教,经常去佛教寺院,学习佛经佛理。其中有很多著名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张祜等。他们喜欢居住在佛寺,与高僧往来,追求佛教给他们带来的宁静淡泊的心境。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诗佛”之称的王维。王维信仰佛教,精通佛教经书,追求宁静而幽寂的生活,淡泊自然的心境。因此王维有很多著名的禅悦诗,这与他常年居住在佛寺之内,研读佛经有很大的关系,如他的诗作《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白居易也常常来往于佛寺,喜欢佛寺淡雅幽静的环境,欣赏佛教寺院的美景,远离尘世,为心灵寻找一片净土,并乐在其中。如他的诗作《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写到:“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在唐代信仰佛教的人很多,很多人来到佛寺参禅拜佛,并且在佛寺中自发形成了很多僧社,在僧社里这些诗人可以共同同僧人探讨佛理、吟诗、品茶,体味宁静淡泊的佛寺生活。这在唐代很多佛寺诗歌中都有所体现,如白居易在《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中写道 :“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头陀会里为逋客,供俸班中作老臣。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还有一部分诗人他们往来于佛教寺院,并不是因为信仰佛教,来到佛寺烧香拜佛,而是因为向往佛寺的美景,喜欢佛教寺院幽静的环境。在唐代很多诗人来佛教寺院读书,李嘉佑有诗歌《送王正字山寺读书》:“欲究先儒教,还过支遁居。山阶闲听法,竹径独看书。向日荷新卷,迎秋柳半疏。风流有佳句,不似带经锄。”置身于优美的寺景中,与曲曲折折的竹林小径中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佛教寺院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安静舒适,很适合读书人在这里读书。①为了便于一些学子读书,有很多佛寺还特别设置了书堂,李绅有诗歌《忆题惠山寺书堂》曰:“故山一别光阴改,秋露清风岁月多。松 ①戴军:《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下壮心年少去,池边衰影老人过。”
中国古代文人都喜欢自然,向往自然,唐代文人也不例外,佛教寺院内景色幽静自然,自然吸引了很多诗人来到佛寺内游玩观赏,如杜甫有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诗人携同几位友人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等人,一起来到慈恩寺,登上佛寺,登高望远,欣赏佛寺周围的美景。
第三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
自从佛教传入以来,佛寺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在佛教刚刚兴起,佛寺只是作为风景中的一个烘托物出现而已,关于佛寺题材的的诗歌也少之又少,大部分只停留在对于佛寺风景的描写。到了唐代以后,大量的佛寺诗歌出现,佛寺诗歌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出现在唐代诗坛上。而且佛寺诗歌的也变得多种多样,不再仅仅停留在风景的描写上,增加了很多主观上的看法,因此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有了很大的扩展。我主要把唐代佛寺诗歌概括为两大主题:写景抒怀的主题和归隐佛教的主题。
一、写景抒怀主题
唐代,是古代封建文明社会发展的最高峰,整个社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开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佛教也有了很快的发展,佛教寺院也逐渐多了起来,大多数佛教寺院在美丽的山水之间,背靠着青山,寺内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流水、深深的长廊、美丽的小亭,吸引了很多游人。在初盛唐时期,佛寺诗歌中最常见的是表现山水之美的山水诗,欣赏美景的同时抒发自己情怀。
有一类佛寺诗歌是表达对于佛寺周围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如陈子昂的《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
里,疲病得攀缘。”作者来到清净的开元寺,雨后的佛寺景色更加宜人,岩石、树木、清泉都在雨水的洗涤下变得更加美丽,因此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更好,表达了对美景的热爱,发出“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的感慨。
还有一类佛寺诗歌表现的是朋友之间的离愁别绪。随着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佛教功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佛寺成为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场所,有相聚必然有离别,因此佛寺诗歌中表现离别之情的诗歌数不胜数。如白居易的《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乱从纨袖交加舞,醉入篮舆取次眠。却笑召邹兼访戴,只持空酒驾空船。”这首诗歌表现的是诗人白居易曾在福先寺为友人刘禹锡办的离别酒筵饯别的场景,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开时的。还有一些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如刘禹锡的《虎丘寺与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因知早贵兼才子,不得多时在世间。”
二、归隐佛寺的主题
“佛教的寺院一般都在建筑在山水俱佳的名胜之地,这些地方也是唐代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的隐逸之所,以及心灵向往之地。”①信仰佛教能够消除烦恼,佛寺内更是景色宜人,适合修身养性,很多诗人都向往这种生活,表现了归隐佛寺的愿望。诗歌可以反映当代诗人的生活,因此在唐代佛寺诗歌中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非常丰富。
宋之问有诗歌《游称心寺》:“释事怀三隐,清襟谒四禅。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安期庶可揖,天地得齐年。”作者来到称心寺,看到佛寺的美景,感受这里带给他内心的安宁,深受感染,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处于被流放时期,对于官场生活心生厌倦,表达出了对这种佛寺生活的向往。在唐代前期,有很多诗人在受到挫折时,来到佛教寺院,感受这种幽静的佛寺环境,对佛寺生活很向往,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放弃入仕的理想,真正选择归隐山林,归隐佛寺。
到了唐代中后期,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盛唐时期的胜景不再存在,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很多诗人在 ① 沈松勤:《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92页
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隐居于山林之中。这些诗人来往与佛教寺院,参禅礼佛,他们每天身处佛寺之中,在欣赏佛寺的山水之美同时,听经、焚香、礼佛,追求一种恬淡平和的心态,远离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烦恼。①因此他们的大多数诗歌都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描写的都是归隐山林之后的佛寺生活。
张祜多次参加科考不第,最后归隐佛寺终老于此,终日与山林为伴,他在《题惠山寺》中写道:“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泉声到池尽,月色上楼多。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在惠山寺,清冽的泉水,明净的水池,皎洁的月色,使诗人的心性回归到自然宁静的状态。月色过滤了诗人心上的污浊,泉水洗净了诗人身上的不洁之气。由此看出作者很喜欢这种归隐与佛寺的生活。“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在惠山寺里如此清净悠然,而城市里却是红尘滚滚,到处污浊不堪,此时诗人进入了一种,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怡然境界,卸去尘世虚妄不实的缠绕。两种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更愿意身处佛寺之中,远离喧嚣的现实社会。
第四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艺术成就
佛教在刚传入中国时,佛教寺院开始走入了诗人的视线,成为诗人笔下的有一种诗歌类型,但是那时的佛寺只是作为一种风景而出现的,大部分诗人对于佛寺只是提留在简单的风景描写上。唐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佛寺诗歌,使得佛寺诗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佛寺诗歌达到了全盛时期,与之前的佛寺诗歌有着很大不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佛寺诗歌得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唐代以后,佛教走入了民间,佛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佛寺诗歌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诗人不再是仅停留在对佛寺山水的描写上,在作诗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手法上不再是单一的记叙和描摹佛寺与风景,也运用了抒情和议论手法,使得佛寺诗歌变得 ①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291页-302页
更有变现力。如刘得仁的诗歌《晚游慈恩寺》:“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采薇。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最后一句的议论“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就使得诗歌主题呼之欲出,更容易理解。
二、诗歌意象的扩展
在唐代,佛教发展迅速,佛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佛寺作为文学家的描写对象成为他们众多作品题材中的一个,同样佛寺也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花、草、树、木、鸟、鱼、虫、日、月、星、辰一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众多意象之一。通过佛寺还衍生出许多意象,如“僧人”、“钟声”、“禅房”等意象。
在唐代,由于佛教的盛行,僧人和诗人有了更多的联系,使得“僧人”走进了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成为佛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唐代佛寺诗歌中,描写僧人和僧人生活的诗歌有很多,如薛能的《送禅僧》:“寒空孤鸟度,落日一僧归。近寺路闻梵,出郊风满衣。步摇瓶浪起,盂戛磬声微。还坐栖禅所,荒山月照扉。”在这首诗歌里,寒空、孤鸟、落日、初月构成了一幅优美寂静的图画,而“僧人”的出现,增加了离别时的凄清之感、离愁别绪,使得这首诗更有韵味。
最著名的要数“钟声”意象,唐代以后,“钟声”意象不仅在佛寺一些佛寺诗歌内出现,在一些其他题材的诗歌内也经常出现,并且在不同的诗歌里能够烘托出不同的气氛。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欣赏着枫桥周围的夜景,月落夜深,在朦胧的月色中,独自一人,伴随自己的只有寒山寺和寒山寺里的钟声。这里的佛寺“钟声”把环境烘托的更加寂静,是诗人感到更加孤独,思乡之情剧增。
三、山水与佛理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很多人就向往隐逸的生活,喜欢大自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生活,有很多著名的山水诗,形成了著名的山水诗派。如著名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在他们的诗歌里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地向往之情,渴望闲适、自由的生活。到了唐代以后,佛教盛行,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最下层的劳动者,可以说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深受其影响,影响着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更加深远,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的佛寺大多数在山水之中,与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唐代诗人深受佛寺文化的影响,向往自然,喜欢学习佛理,所作的佛寺题材类诗歌,很多都把山水和佛理相融合,也就是在描写自然山水的同时,与佛教禅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与之前的佛寺山水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王维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如他的《蓝田山石门精舍》是山水与佛教思想里的“空寂”最好结合:“落日山水好,漾舟信风归。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该诗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落日、扁舟、清流、老僧、牧童、樵客,人与环境相互协调,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的情感。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可谓曲径通幽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结 语
唐代佛教上承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并且走向世俗,走向民间。而佛教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与百姓的生活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佛教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寺成为了人们活动时的主要场所,佛教寺院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多,诗人对于佛寺也关注的更多,唐代佛寺题材的诗歌因此特别兴盛。本文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简单阐述唐代佛寺诗歌的发展状况、佛寺诗歌的类型及唐代诗人与佛寺之间的关系,分析概括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与艺术成就,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唐代佛寺诗歌,反应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对于唐代佛寺诗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粗陋的概括,还需要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一、图书
1、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2、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关永礼:《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沈松勤:《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黄新亚:《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消逝的太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7、韩欣:《中国名寺》,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8、刘洁:《唐诗题材类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论文
1、张会:《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2008年第3期。
2、刘小平:《唐诗与佛寺》,《寻根》2005年第2期。
3、唐黎标:《唐诗与佛寺》,《华夏文化》2006年第2期。
4、戴军:《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5、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第四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可以让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它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光绪皇帝才结束。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还有人文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从实行开始,经过了逐渐完善,鼎盛,中落,最后灭亡的时期。
魏晋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主要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不管贵族子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做官。然而许多身份低微,但却有真才实学的贫家子弟,却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方法。等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发现了这种弊端,就发明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就此而产生。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自然得到广大贫家子弟的支持以及拥护。这使得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贫苦人家的子弟就有了希望,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以前他们却得不到重用,他们非常寒心。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怎么会不好好珍惜呢?这样也能更好地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不会像以前那样会使得朝廷过度腐败。这对于历史的进步也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产生,但是还不够完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选取人才的办法,在当时知识草草的建立,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使得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是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都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其中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考试,曾经一连几天亲自测试贡举人。武则天的重视科举考试,促使唐代科举文章考试
进一步得到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开创了武考,即在科举考试的当年同时进行武考。这样不仅能够给朝廷选拔文官,而且还能够给朝廷选拔一些能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考进入仕途成就功名。到了宋朝,统治者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了一些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后,徇私舞弊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会使朝廷里变得乌烟瘴气,变得腐朽。对此,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如此一来,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以及籍贯,而且连字迹都辨认不出来,这种制度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但是到了宋朝末年,这种制度也就使得流于形式了,宋代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不仅没有根除科举制度上的痼疾,反而使它更一步的恶化了。而到了元朝,科举制度进入了中落时期。因为蒙古人崇尚武功,还有对中原文化的排斥等一些原因。使得科举制度在元朝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元朝建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都没有再举办,直到元仁宗二年才再次举办。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明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高度重视,这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八股文,明朝的八股文相比于其他朝代发展的更加迅猛.明朝的诗文词赋都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是明朝的八股文却独领风骚。明朝的八股文盛于一时。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学者对于八股文视之如敝履,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是因为它而使得很多的读书人深受八股文的迫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八股文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都要
一分为二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比如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有辉煌的一页,也流传下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价值的作品。等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日渐没落直至最后的灭亡。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朝的大致相同,但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弊端也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徇私舞弊,抄袭等一些违规现象的处罚措施非常严重,但是还是没有取到特别明显的作用,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灭亡。而且清朝对待汉人与满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满人拥有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考试。我觉得科举制度最后之所以会走向灭亡的命运,那是因为最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与政治联系起来了,一些人将科举考试当作自己捞取官职的方式,他们对监考官员贿赂大量钱财,而一些官员也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获得巨额财富的地方,这样科举考试就距离它最初建立的初衷越来越远。它已经不是一个王朝选拔人才的地方,而变成了人们升官发财的地方。
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灭亡经历一千三百多年,最初发展的还是很好的,对国家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刚开始它的作用就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但是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统治,还有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大大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使得考生只知背诵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死的东西,而磨灭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没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等于对考生的摧残,毒害。就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考取功名,一次次的考,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最后一次考中了,居然激动的发了疯,可见科举制度对考生摧残的是多么的严重。虽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点夸张。但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现
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反映。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每一项制度的实行,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使得弊端会更小,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这才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要想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高考就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第五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明清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正式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 1
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连中三元)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宋朝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唐朝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这样的人叫作乡贡。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有制举和武举。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的幻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元朝
元朝统治者最终实行科举取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中小地方和知识分子,从而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元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在科举考试中存在着民族歧视。元朝的最高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的试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考生答题时必须以程朱理学的观点和封建说教作为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