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赏析

时间:2019-05-14 16: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左思咏史诗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一篇:左思咏史诗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1]

作者简介

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

[4]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品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

[2]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赏析1】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意为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作者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用“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四句,意为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作者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是个奇伟的人才,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通首皆用对比手法,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2】

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山涧之底。郁郁,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离离„离离‟形容小草分散下垂的样子。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径寸茎‟直立一寸的茎,指小草短小的枝叶。,荫此百尺条„百尺条‟指松树高大的树枝。

世胄„世胄‟世族子弟。胄,后裔。蹑„蹑(niè)‟登,踩踏。高位,英俊沉下僚„僚‟官职。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汉代的金日(dī)和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做汉朝的高官。七叶,七世。珥汉貂,插着貂尾的帽子。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都插着貂尾。藉,借助、依靠。珥,插。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像汉代冯唐这样的英俊之士,到了老年时尚职位低微,不被重用。冯公,汉代的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作中郎署长,一个很小的官。伟,人才出众。招,召见、重用。

欣赏指要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振世济困的志向和令洛阳纸贵的才华,却因为生活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期,终究得不到重用。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是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诗人从涧底松和山上苗起兴,以“涧底松”喻寒微出身者,以“山上苗”喻世族出身者。在诗人看来,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诗人还从历史人物中找出了例证:“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在金张和冯公的对比中揭露和谴责腐朽制度所衍生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魏晋诗坛上,用诗来抨击门阀制度,左思是第一人。他以古喻今,从切身之痛出发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在咏史诗方面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可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其慷慨激昂之气、质朴豪迈之风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朗读时需要多加体会。

有关资料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据《晋书〃左思传》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价涨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沈德潜说:“太冲(左思)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伟手。”(《古诗源》卷七)。

第二篇:咏史诗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李商隐《贾生》(怀古伤己)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心理二】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心理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理性分析,冷静剖析历史: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四、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五、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1、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2、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3、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4、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

六、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七、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如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②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③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

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③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八、常用的技巧手法“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1、抒情方式:

①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②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2、表现手法: 用典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如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③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

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③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②对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③虚实结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④联想想象如:《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修辞手法:拟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第二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衬托、比喻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八、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即

怀什么古

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

怎么怀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解题步骤】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2)比喻。(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三、回归教材链接1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赏析:

1、怀什么古——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通过描写祠堂、柏、碧草、黄鹂等景物,并用“自”和“空”,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氛围。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作者的情感态度:(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艺术手法: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颈联、尾联用典。

链接2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链接2 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都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四、高考真题

1、(2011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全国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请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反衬。一二句先从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

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附【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4.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

11、“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所用(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12、“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

13、“楚狂”、“接舆”:指代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

14、“王孙”:指游子或高人隐士;

15、“式微”:表示国势或门庭衰落,或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

16、“不系舟”:比喻自由不羁的思想或生活,也可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17、“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微、山河变色的感伤„„

18、“天狼”表示敌人、战事;

19、“烂柯”表示离家日久,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20、“青冢”即昭君墓,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南冠”、“楚囚”指被羁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自己深陷囹圄„„

第三篇:第二节 咏史诗

第二节

咏史诗



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所以咏史诗又叫怀古诗。怀念对象当然就是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凭吊古人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历史中有着丰厚而生动的诗歌素材,诗人直面现实,以史咏情,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或在历史陈迹中寄寓情感志向;或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表现出对现实的深沉关怀。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使得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广泛流传。

最早的一首咏史诗是班固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开了咏史诗的先河。下文会讲及,暂不赘述。

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但它不象一般咏史诗之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咏古人、古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是抒情、述志之作。但左思首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史实之中,“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是很多评论家对他的咏史诗的评价。他进一步发展了咏史诗这一体裁。

魏晋时期,咏史诗得到了大发展,很多文人都创作咏史诗,《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但这时的咏史诗也大多只是剪裁史料,铺叙成篇,很少寄托。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诗人强调咏史诗要有感而作,他们把咏史与咏怀紧密结合,以“怀古”、“述古”、“览古”等方式开拓咏史诗的领域,且立意高,寄托抱负和感慨,为后世留下许多咏史诗精品。出现了杜甫、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继唐之后,咏史诗得以进一步成熟,到清代咏史诗比比皆是。

一、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①

史必征实,而诗可凿空。历史是客观冷峻的,这与主体情感的好恶无关,但诗人可以以凭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采取不同的视角,从而出现不同的情感态度。这就关涉诗人如何处理主体情志与客体历史的关系。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指出,世间的学术文艺,在处理主体心灵(人)与客观世界(天)的关系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②在钱先生的启发下,从诗歌中主体情感表现的程度与层次和诗的感性形态的角度,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归纳出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

(一)、写实型的咏史诗形态

所谓的写实型,就是秉承“人事之法天”的原则,对历史进行客观冷静的摹写,它剪裁历史、再现历史,是追求历史真相的复原,给读者提供的是原始的史实,这种咏史诗,就是典型的“以史为诗”,也就是刘熙载所说的“传体”。表现出对历史的依赖,诗人的主体情志在诗中直接表露的成分很少,多寓于叙事之中,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就是《论语》中“质胜文则史”的偏颇。但这种咏史诗从其产生之初,也经历了诗性不断充盈的发展过程。

如最早的一首咏史诗。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

班固的咏史诗是比较粗陋的,正如何焯所说:“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栝本传,不加藻饰。”③这首作为早期的文人五言诗,钟嵘评价它是“质木无文”,只叙史实而不作评价,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能在短短十数行间,如此凝炼地抒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而且在叙事之中,也时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致。却也算得是笔底见功力。

又如张协的《咏史》,全诗20句就有14句叙写二疏的生平;卢谌的《览古》全诗36句就有34句写蔺相如事迹。这类咏史诗常花绝大部分篇幅来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侧重于叙写整个事件前因后果,不重视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诗人的主观倾向只能从诗人对历史的选择、剪辑,以及很少的几句感叹之词中作出推测,很难断定诗人的现实指向。唐代的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苏武》、《王昭君》等咏史诗也都是仅从叙事中见其感叹之情。到了中晚唐,由于受当时好议论的诗坛风气影响,诗人们在叙事之余,增加了几句议论,以表明自己的见解。如柳宗元的《咏史》、《咏三良》、《咏荆轲》等。尽管这些诗人中有带浓烈的情感来述赞历史,表达自己的见解,抒情主体的形象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凸显,但这种情感只是政治情感、伦理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群体的共同情感,而诗人的个体情感仍不能超越历史的重负,诗给接受者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认识。

写实型咏史诗是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叙写的同时,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环境中的表现,凸显他们的形象。如王粲的《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叙述了三良被迫殉葬的经过,但诗人对三良临穴时内心的挣扎进行了较多的描写。曹植的《三良诗》后六句也对三良赴死时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进行了刻画。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阮王禹的《咏史·燕丹善勇士》: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也是依次叙事,但全诗10句中却用了6句描写了悲壮的场面,反衬了荆轲的义无反顾,荆轲的形象较为突出。而陶渊明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与阮氏的《咏史·燕丹善勇士》在内容上没有不同,然而除了篇幅加长了以外,陶渊明在饱含感情地叙写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刺秦王的故事时,对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作了淋漓尽致地描绘,成功地地造了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折射出诗人性格中金刚怒目的一面。无疑陶诗中荆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情的表达也更充分一些。由此可见,诗人在叙述历史塑造人物形象时,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悄悄融入了这种感性的形象中,并以强烈的感性力量吸引欣赏者,给欣赏者历时不忘、挥之不去的形象留存,让欣赏者更好地直觉和领悟作品的精神蕴涵。可以说这是写实型咏史诗所追求的的理想范型。总之,写实型的咏史诗再现历史过程几乎成了诗歌的全部内容,诗人以感性的目光来看待历史,对历史的把握停留历史事实关系的认知层面,尽管从它诞生之初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诗人情感的表达的艺术不断得到开拓,但都没有离开对历史的尊重,没有离开历史的“细节真实”,诗人的情感和想象依然不能处在自由的状态,诉诸历史的认知,显示思想的意义仍是主流。可见诗人在与历史的对话时,虽然是诗人在选择话题,然而总是历史在诉说,诗人在回应。个人的话语沉潜在历史的话语之中。

(二)、形象型的咏史诗形态 “人定之胜天”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当诗人在历史面前表现出足够的自信,腾凌于高高的天宇之上来俯察“历史”之时,“历史”被浓缩了、被提纯了、也被本质化了,再经过诗人对“历史”作出的个人式的安排和情感的灌注,历史人物、事件和遗迹也就很自然地浓缩成富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的“历史意象”。于是诗人放弃了对历史“细节真实”的依赖,选择了这种以“以少总多”的“历史意象”来代替冗长的历史过程的叙述。“立象以尽意”,历史意象是诗人现实经验对象化的一种观念性存在物。这种现实经验的对应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从历史的实态中寻找到“意”的对应物,这类意象我们称之为象征性意象,在咏史诗中最为常见,如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咏贫士》、颜延之的《五君咏》等,尊重历史的实态,是历史的浓缩。另外一种就是心中之“意”没有历史的实态作为对应物,于是就摆脱了历史的真实拘限,超越历史时空,对历史进行自由的拼接和虚构,捏造形象,我们称之为浪漫性意象或虚构性意象。如李商隐的《富平少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皱。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这首诗题为“富平少侯”,然所咏之事显系张冠李戴,抛金弹用韩嫣事,尾句用莫愁,更属后世典实。很显然,作者为了表达对现实的讽喻,不惜放弃历史真实,故意错易历史事实,制造出表意之象,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又如他的《陈后宫》,程梦星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评说:“题为陈后宫,结句乃用北齐事。合观全文,全不切陈,盖借古题以论时事也。”他的《北齐》“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城阳。”小莲进御之夕与周师入晋阳在时间上本不相接,为极言色荒之祸,特加剪接连缀④。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等。这些“历史意象”不管它是以实态的方式出现,还是以虚构的方式出现,都是诗人议论事理,申述心志,抒发情感的材料。这里的“历史”已失去了历史的本体意义,然而却帮助了诗人超越历史的拘限,从实在走向玄虚,从有限进入无限,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特别是近体诗产生后,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历代诗人在这个空间里为了使诗通向至境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追求理性诉求和感情诉求两个方向,不断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力。1.追求理性诉求 淡化历史的本体,不严求据事直书,以描绘古人整体的精神气象,往往只关注某些符合个人心境的片面特征,然后将这些因素组合形成诗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如阮王禹的《隐士》: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诗人选用了五个历史人物作为意象,突出他们的“隐”、“窜”、“乐”、“安”、“饿”的精神状态,采用意象迭加的形式来表达自己退守甘贫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意志的坚守,一种人生观的表白,一种道德的情怀。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善哉行》,曹丕的《煌煌京洛行》,曹植的《豫章行》,阮籍的《咏怀·驾言发魏都》、《咏怀·杨朱当路泣》,刘琨的《重赠卢谌》,陶渊明的《咏二疏》、《咏三良》、《读史述九章》,等等,要么表达诗人的人生信念、人生理想、人生哲理,要么表达诗人对人世兴衰、朝代更迭的思考。其间虽杂有诗人的情感,但诗人对内容和意义的追寻的意图非常明显,给接受者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很少情绪的感染。到了杜甫的《八阵图》,更进了一步,纯以议论为诗,对历史的态度更是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中晚唐咏史诗人,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胡曾、周昙等人有不少对历史的认同和对历史进行重新思考的咏史诗,沿着杜甫以议论为诗的路径,将咏史诗的哲理追求推向高峰。虽然古今不少诗评家对这类诗进行批评,但我并不认同,我这里借用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中评庄子时所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看法:“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2.追求感情诉求

当然,咏史诗人在选择古人事迹时都蕴含着诗人的钦慕、赞颂、理解、同情和惋惜等感情,在叙述或评判古人事迹时,受其感染,于词气间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但自我抒怀的色彩不太明显。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⑤。陶渊明的《读〈三海经〉十三首·其十》咏赞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抒发了诗人空怀抱负而无从施展的愤慨不平的情怀。这些诗中,诗人开始更多更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给接受者更多的是情绪的感染,而不仅是人生观的表白和理性的思考。经过陶渊明、鲍照等人的开拓,诗人抒发情感的空间不断拓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上幽州台,面对负载历史的象征物,伤往忧来之情倾吐而出。历史成了诗人倾吐的对象,诗人满腔之情,长期积累,遇到了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不吐不快。“象”是触媒,诗人得“意”而忘“象”,“象”这一触媒浓缩成诗的标题,正文直接抒发了诗人满腹牢骚、一腔愤慨和那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后来李白、杜甫继承了左思开创的传统,并在意与象的融合上进行不懈地探索,为咏史诗向意境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意象型咏史诗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心理、诗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象理论的相关。汉魏六朝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类面对客观世界越来越充满着自豪和自信,欲望在跃动,情感在奔泄,然而人类又不可能全然超越整个客观世界,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命运多艰,当诗人们在客观世界中不断地遭遇坎坷,遭受挫折之后,发现这个世界用感性难以把握它,于是就以理性的精神来超越现实的困顿,在精神上去把握或战胜它,从而达到人的精神与精神化对象的和解⑥。意象理论的提出又为此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途径。“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理论强调了主体在把握客观对象时的超越性,为主体精神的张扬带来了契机,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从而使诗达到艺术至境。这种类型的咏史诗,诗人在与历史对话时,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个体的话语淹没了历史的话语。

(三)、意境型的咏史诗形态 在“人心之通天”阶段,是主观与客观在最高层次上的遇合,客观世界不再造成主体心灵的被动,主体心灵也不再造成客观世界的破碎,而是相拥相融,“互藏其宅”,两相保全而又不分彼此,从而抵达另一艺术至境——意境,它是人默契于社会、自然规律性的结果。意境型的咏史诗是在前两类咏史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写实型咏史诗的感性的特点和意象型咏史诗的形式超越和蕴涵丰富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功利性,诗中的事、理、情浑如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意的审美的境界。如李白《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 全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吴宫昼夜狂欢的情景。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姑台栖鸦、黄昏落日、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惨结局。一股对大唐社稷的担忧,对皇帝的讽谏情绪弥漫于寂静而凄清的氛围中。可见,诗人在此将场景之“实”与暗示之“虚”结合在一起,不离于实境,又不滞于实境。既有场景的真实性、确定性,又有联想的丰富性、深刻性;既“亲切不泛”,又“想味不尽”。诗人将所采用的意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是比喻又不似比喻,是象征又不似象征,但接受者可凭直觉而非逻辑推演出它的隐喻意义。然而诗人以直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时,不带有主体的目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诗人的气、志、性、情、欲等心理的诸要素在诗人构筑的虚圆的空间里激荡、融合、贯通和释放,即康德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⑦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洲。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青青水自流。——唐彦谦《金陵怀古》 这些诗都用一些富有暗示力的意象组成一个主客体和谐相处的完整的诗境。诗人在描绘实境的基础上,通过反衬、对比等艺术手法,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和想象,化实境为虚境,使实境具有无限的蕴含力和召唤力,诗人的感情基调、情感节奏与历史环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浑然一体,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诗境纯净而完整。这种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意的空间,营造了美的氛围,诗人对历史的洞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边的思绪,弥漫在这诗意的空间里,使我们感受到诗与史交融灵动的神韵。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历史在人类的文学想象中不断得到诠释。历史诠释为历史意象的多义性提供了丰富的积淀,为诗人与历史平等互动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话语材料和环境。到了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包容的心态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当然,意境理论的提出更为这种话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理论支撑,所以当时的诗人在处理与历史的关系时,能够超越内心矛盾、以审美的心态与历史对话,既能适应历史的话语秩序,又不迷失在历史话语之中,以诗性的形式营造自己话语秩序,共同营造出一个主客体互通互动的话语环境。在这种话语环境中,诗人是平心静气的,主体与客体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是平等的交流,是自由的舒展,是无间的契合。从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辨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咏史诗发展的基本脉络。然而这三种形态的咏史诗并不因为其他形态的出现而消逝,它们并存、融合并各自发展着,它们各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显示出不同的审美规范。写实型咏史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追求感性之真,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认识;意象型咏史诗则弃客观而重主观,营构“意中之象”,追求理性之善,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政治、道德的理解;意境型咏史诗则摆脱了历史的重负,摒弃了意象型对历史的颐指气使,撕裂历史,而是通过意象的净化、纯化,营造一个充满诗意、和谐完整的美的氛围。它以追求美为旨归,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与历史平等的交流,是虚实相生中的境的完整、理的充分、情的流淌。从写实型的实之又实,到意象型的虚之又虚,经过意境型的整合而达到虚实相生,使我们既看到了诗人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把握历史方式的不断调整,又看到了三种形态在诗人的不断开拓下,螺旋式向上攀升,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而臻于诗的至境。

注:

①见章建文《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②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99

③(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六

中华书局,1987 ④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⑥方锡球.缪斯的足迹——文艺发展机制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⑦康德:《判断力批判》 人民出版社,2002年

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咏史诗在写作手法上体现出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以史说事。

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①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如李商隐《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再如他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

再如阮瑀《咏史诗二首》

其一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其二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这两首诗歌咏历史上荆轲和商鞅两个人物,具体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前者充分地营造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景,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生动可感的背景。而后者把商鞅的身世遭遇放置在秦穆公开创秦国历史的丰功伟绩之中。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商鞅下场让后人流涕不绝。

2、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但透过对江南风景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劳民伤财,荒淫无度的批评。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3、寄寓诗人的感想 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的前二联歌颂晋军灭吴完成统一大业,一个“下”字,展现了战船直一金陵,势如破竹的形势,用一“收”字,概括了孙吴政权的土崩瓦解。后二联以六朝割据势力终归灭亡来警示破坏统一的藩镇。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的心情。

如杜甫的一首咏史佳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四句“触景”,后四句“怀古”,层次分明而情景相融。杜甫对诸葛亮向来仰慕,多次为他作诗,这首《蜀相》最能代表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和感念,歌颂了鞠躬尽瘁地报效国家的精神,结尾两句尤其感染着后世贤人志士。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而就同一事件,另有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

4、叙议结合或描写与议论结合 咏史诗以叙史议论作基础,以议论对叙述进行拓展和提升,体现出叙议结合的特点。有的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人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②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③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5、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但有些咏史诗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往往夹有多个史料,多次用典。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第四篇:【经典论述】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经典论述】——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自抒胸臆”者为“变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第五篇:李商隐咏史诗探析

李商隐咏史诗探析

[内容摘要] 李商隐的咏史诗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喻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和社会黑暗、人才遭弃的愤懑。笔调辛辣,寓意深刻、托讽尖锐,但诗人往往并不据实咏寄,直抒胸臆,而多是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中,含蓄隽永,韵味深长。

[关键词]李商隐 咏史诗 托古讽时 婉曲含蓄

[正文]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是唐诗繁荣发展期的最后一位有独特艺术成就的诗人,他的政治诗、咏怀诗特别是无题诗的成就和影响超越了“温李”诗派的范围,成为整个晚唐诗坛的典型与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用“李樊南深情绵邈”之句概括李商隐深细婉曲的诗风,是极有见地的。而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便是无题诗了。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⑴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真正是“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韵语阳秋》载杨亿评义山诗语),加之意境的朦胧和主题的不确定,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鉴赏和研讨的热点。而他的咏史诗却

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李商隐一生先后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个唐帝。从敬宗朝开始,唐帝国越来越显露出衰败倾覆的态势,呈现全面的社会危机,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驭,战乱不休,赋税苛急,民生凋敝的局面。面对严峻现实,眷怀国事的李商隐忧心如焚,他希望借助咏史诗传达微言大义,达到影响人心,改良朝政的目的。

一、借咏史以讽时,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李商隐的咏史诗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借咏史以讽时。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国势衰危,宦官专权,党争剧烈,统治阶级却仍然过着骄奢淫欲、醉生梦死的生活。李商隐是个有强烈正义感的文人,他的咏史诗集中地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不重人才,目的是要引起统治阶级警惕,接受历史教训,在政治上有所改进。其中有的借古喻今,托古讽时,讽刺的对象可能是现实中某一封建统治者;有的以古鉴今,通过对历史上荒淫误国君主的嘲讽,深寓历史教训,尽管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针对现实政治而发的。

(一)极写荒淫腐朽的危害,为唐代帝王敲响警钟

李商隐咏史诗用了大量笔墨谴责历史上的败国亡国之君,其批判的锋芒集中针对他们沉湎女色、奢乐宴游等荒德恶行。如《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的荒淫行为,并放在国家面临危亡的局势这种背景下来描写,将极猥亵的情景、极荒唐的行为与极危急的局面加以剪裁连接,形成鲜明对照,荒淫误国的主旨表达的十分充分。

再如《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⑵。还依水光殿,更起月花楼。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前六句用铺陈笔法写统治阶级穷治宫室,昼夜淫乐,藉以揭露其无穷的享乐欲望。结尾用漫画化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蕴含着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

唐代后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希企长生。李商隐一再予以冷嘲热讽。如著名的《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3)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穆天子传》上说周穆王曾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宴于瑶池。临别时西王母作歌相送曰:“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答歌,约定三年后重来。李商隐不正面写皇帝的求仙和死,而借传说故事加以生发,从西王母的角度着笔,虚构了一段她盼不到周穆王重来的情节,含义深长的显示了求神的妄想与客观世界中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作者对此不发议论,而以尖锐的问话作收。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再如《海上》: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神仙不可遇,即或遇上仙人麻姑为之搔背,也不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借以讥刺嘲笑帝王求仙的虚妄愚蠢。

除了借古人古事以讽喻当世社会,李商隐还将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造成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祸首李隆基,如《马嵬二首》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深讽玄宗重色误国、自取其殃。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4)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字里行间,无不寓含对玄宗的嘲讽:“徒闻”、“未卜”,暗讽其愚妄沉迷;“空闻”、“无复”,“此日”、“当时”,更通过今昔对照,深刺其居安忘危,荒淫失政,只招其 祸。末联故作设问,而答案就在其中,何况问题本身就是对幻想长保荒淫生活的唐玄宗极其尖刻而冷隽的嘲讽。与此题材相似的七律《隋宫》讽刺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亡国。另有七绝《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写隋炀帝游玩无度,不听谏言;“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表现水陆交通频繁的状况,揭露了统治者骄横奢靡、劳民伤财的罪行,寄寓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的深刻历史教训,可谓用心良苦。

(二)慨叹历史兴衰,充满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

藩镇跋扈,宦官擅权,不是孤立的政治现象,它往往是和上层统治集团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淫奢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当它趋于衰亡时,统治阶级的腐朽性也往往在最高政治代表——皇帝身上集中体现出来。李商隐所历的几代皇帝中,穆宗、敬宗都是突出的荒淫昏聩的统治者,即使象武宗这样曾在政治上略有作为的皇帝,也宠女色,好神仙,喜游猎。针对这种现象,李商隐借吟咏历史的兴衰无常,表达了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

如《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5),终古苍梧哭翠华。

唐文宗在位期间,颇想挽回唐王朝的颓势,在作风上比较勤俭,政治上也做过一些努力,但并没有收到多大效果。两次谋诛宦官失败,更表明他的某些努力,几乎处处事与愿违,最后终于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本篇在哀惋文宗图治无成的同时,对唐王朝的没落趋势寄寓了很深的感慨。

再如《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6)。玉玺不缘归日角(7),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写隋炀帝的逸游和荒淫,从已然推想到未然,从生前预拟死后,在含蓄微婉的抒情中,寓深刻的思致,尖锐的讽刺。首联写实,隋炀帝放着烟霞般的长安不享受,偏要到扬州去作乐,其贪图享乐之心跃然纸上。颔联驰骋想象:如果不是早早亡国。这位玩出花样来的皇帝,恐怕不会满足于在江都游乐,大概会游遍天下吧。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写今日之现实,转入嘲讽与批判:隋炀帝收集萤火,广种垂柳,如今只剩片片腐草,阵阵暮鸦,何等荒唐可笑!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采用假设手法,设想隋炀帝在地下若与陈后主相遇,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跳《玉树后庭花》吗?这首诗批判隋炀帝不接受历史教训,步了陈后主之后尘,为唐末帝王敲响了警钟。隋炀帝做了陈后主第二,难道就不会出现隋炀帝第二?大有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表达的“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寓意。

再如《咏史》一诗:

北湖南埭(8)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借咏三国孙权立国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六朝纷纷更替的史实来抒发感慨,发表看法。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眼前茫茫的湖水,历史上的“一片降旗”,三百年沧桑的历史,使李商隐翻出“钟山何处有龙盘?”的议论。这的确是一针见血的快语,是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怀想和感触,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龙盘是无处寻觅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也是如此。

(三)反对藩镇割据叛乱,揭示他们必然败亡的命运

如《井络(9)》:

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阵图东聚烟江石,边柝西悬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蜀中山川奇险,历来是野心家们觊觎的地盘。宪宗元和初年,军阀刘辟就曾据蜀反叛,后被唐朝廷荡平。诗的前半部分在渲染蜀地山川形势险要的同时,用“漫夸”二字暗示出天险不足恃的思想;后半部分援引历史事实,强调连刘备这样富有才略的人物也不能据蜀成事,从而对妄图恃险割据的“奸雄辈”提出了严厉的警告。无怪前人评曰:“足褫奸雄之魄,而冷其觊觎之心”,实不为过。

(四).感叹人才不被重用的遭遇,包含作者深广的忧患

《贾生》一诗就属此类: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被贬的遭遇已成为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的常用题材,诗人却独辟蹊径,选取贾谊被召回,汉文帝在宣室外与其夜谈的情节入诗:前两句写文帝的“求贤访逐臣”和贾谊的“才调更无伦”,这本是君臣知遇的盛事,曾传为美谈;第三句写召见时是“夜半虚前席”,却加上“可怜”二字,文意忽转;末句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讽喻之意一看便知。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求贤而不用贤,联系晚唐皇帝的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借古讽今之意非常明显。再联系李商隐的个人遭遇,他虽有“欲回天地”的抱负,却成为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屡遭排挤压抑,“一生襟袍未尝开”。因此,可以说本诗寓慨于讽,明讽汉文帝实刺唐宣宗遗贤之昏庸、佞鬼之荒唐,怜贾生亦实怜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旧将军》:

云台(10)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旧将军。

本篇牵合东、西汉两代史事,显然另有所托。大中二年七月,朝廷续画功臣三十七人图像于凌烟阁。这三十七人都是唐初至贞元年间的文臣武将。与此同时,会昌年间在抗击回鹘贵族侵扰、平定泽潞叛镇的战争中建立过功绩的将相则不单没有收到褒奖,反而一再受到当权的统治集团的打击迫害。就在续画功臣图像后两个月,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同月,会昌著名将领石雄求任一节度使之职以终老,宰相白敏中因石雄系李德裕所荐,根本不予理睬,致使石雄怅恨而死。这首诗借汉代史实影指时事,对统治集团抹杀会昌将相功绩并对他们加以迫害排斥的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指责。

从以上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来看,这类诗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态丑行,显示了诗人独到的政治见识和难能可贵的勇气,包含着深广的忧患。

二、婉而多讽,含蕴丰富

沈德潜在谈到李商隐的咏史诗时说:“襞祯重重,长于讽喻。中多借题摅抱,遭时之变,不得不隐也。”道出李商隐这类诗歌婉而多讽 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诗人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和遣词造句的精深功力。

(一).巧用对比,含蕴丰富

诗人善于把经过精心提炼的场景、情节巧妙地对比连接在一起,以突出历史现象的 前因后果,获得含蓄有力的表达效果。如《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眼前的生离死别和往昔的山盟海誓形成巨大的反差,令人喟然叹息。此第一层含义。玄宗约定和杨贵妃世世相守,一旦碰上“六军驻马 的紧急关头,竟然将罪责推给对方,这种盟誓多么脆弱!此其二。再深究酿成悲剧的原因,不正是由于玄宗长期沉湎女色,荒废朝政吗? 此其三。诗人正是通过前后场景的对照,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再如七律《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鲜明对比,在辛辣冷峻的讽刺中,流露出无穷的盛衰兴亡之感。清代人方东树,对此联大加赞赏:“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又如《北齐》“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不同的场景构成鲜明的对比,不着议论,而荒淫误国造成的危害却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二)融议论于形象之中,婉曲含蓄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

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再如《北齐二首》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返,淑妃更请杀一围,从之。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淫昏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三).议论抒情结合,情韵深长

李商隐的一部分咏史诗常能翻出新意,而且融咏史、议论、抒情为一体,情韵深长。如《咏史》一诗: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借咏三国孙权立国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六朝纷纷更替的史实来抒发感慨,发表看法。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眼前茫茫的湖水,历史上的“一片降旗”,三百年沧桑的历史,使李商隐翻出“钟山何处有龙盘?”的议论。这的确是一针见血的快语,是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怀想和感触,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龙盘是无处寻觅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也是如此。这一议论含蓄明快,韵味悠长。

(四).善用反诘句式,增强讽刺力度

李商隐常用反诘句式,抒写自己的感情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这种以冷峻问语作结,问而不答,寓答于问的写法,显得奇警遒劲,增强了批判力度,很好地体现了“婉而多讽”的特色。如《马嵬》一诗,诗人回溯事变过程后,似乎到了表明自己态度,为这场事变下断语的时候了。但诗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在篇末发出冷冷的一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比不上平民百姓夫妇能恩爱永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问得严峻,问得有力,它把前面所举众事内涵的深刻予以提示和凸显,不加判断而意在其中,便于读者从多方面去观照、领会与反思。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是诗意的凝聚,而且是诗意的深化。再如以下诸句: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马嵬二首》之一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

这些反诘无不引人深思,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总而言之,李商隐的咏史诗是其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且独具风格,在古典诗坛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芒。透过他的咏史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领略到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注释:

(1)《文心雕龙》卷上《辨骚第五》,人民文学出版社,243页

(2)茂苑:指南朝都城建康的宫苑。阊门:亦称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指宫门。

(3)黄竹歌:《穆天子传》上说,周穆王在到黄竹的路上,遇“北风雨雪,有冻人”,曾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

(4)四纪:十二年为一纪(木星十二年绕月一周)。玄宗一共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概言“四纪”。

(5)南薰曲:传说舜曾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即南薰曲),而天下治。

(6)紫泉:本应作“紫渊”,因避唐高祖李渊讳而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写长安形胜,有“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等句,借指长安。芜城:即隋时的江都(旧称广陵),刘宋诗人鲍照见广陵故城荒芜,曾作《芜城赋》)。

(7)旧时骨相学称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为“日角”,认为这是帝王之相。李渊在起兵前,唐俭曾吹捧他“日角龙庭”,必能取天下(《旧唐书·唐俭传》)。

(8)北湖:指玄武湖。东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指鸡鸣埭,旧址在今南京市郊。都是南朝帝王经常游宴作乐的地方。

(9)井络:井,井宿,又称东井或天井(天文学上属双子座)。络,网络,包括。井络:即井宿所照及的范围,亦即其在地面上对应的区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天空星宿的位置,划分地面上相应的区域,叫做星宿分野。蜀地是井宿的分野。

(10)云台:汉代宫中的高台。汉明帝永平三年,画汉光武帝时功臣二十八人像于云台。云台高议:指朝廷中关于评功画像的议论。“高”字语含讽刺。

[参考文献]:

1、《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著1980年1月中华书局印行。

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1988年12月中华书局印行。

3、《李商隐传》董乃斌著1985年3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印行。

4、《李商隐诗选》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

下载左思咏史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左思咏史诗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古咏史诗鉴赏

    借古讽今 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 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 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

    咏史诗腋目录

    《诗韵合璧》中咏史诗腋目录 历朝 秦 227 汉 227 蜀 227 魏 227 吴 228 晋 228 宋 228 齐 228 梁 228 陈 228 隋 228 唐 228 后梁 229 后唐 229 后晋 229 后汉 229 后周 229......

    论杜牧咏史诗 初稿

    论杜牧咏史诗 摘要: 咏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自东汉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在晚唐时期发展到了最巅峰,使他走向巅峰时期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而杜牧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

    咏史诗鉴赏指导

    怀古咏史诗专题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读史或览古时,有感于历史上的人、事、物、象,在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中引发对国家时运、自己身世的兴衰感慨,托古讽今、寄托哀感之......

    咏史诗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题 一.了解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它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在中国文学史上,......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怀古咏史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咏史怀古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

    怀古咏史诗教案[样例5]

    怀古咏史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特征辨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技巧赏析 【教学方法】自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