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是表达
顺学而导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之浅见
李敬成
作文不仅是个表达过程,还是个创造过程,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难,对教师来说也难——作文教学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效果。怎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但又是很难找到现成答案的课题。在我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做过这样那样的摸索和尝试,作文教学给我留下了这么个深刻的认识:要想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作文教学的地位、重要意义及其艰巨性,教师在教法上要用心钻研,不断地探索与反思、开拓和创新,还要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和他们的农村生活,了解他们的性格想法和愿望。初中三年同样要求农村学生做到嘴上说的,全是心里想的,而凡是心里想的,都能说出来,这已经是不容易的了,更何况作文还要求文章与言语的一致,并有着书面语言的特色,再加上农村比较落后的文化氛围,那就更是不容易了:思想——言语——文字之间转化,是个语言心理行为的复杂而微妙的过程。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这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训练。识字、读写是其基础,社会生活实践是它的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就学生而言,必须让他们树立“为了学习和生活而练习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和提高自己生活能力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其实,在许多课程的学习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写作都在起着这样的作用,只不过学生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不能抽象地讲些大道理,只能把学生置身在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让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同样,作文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其实意蕴无穷的农村生活。生活需要各科目的知识,需要人际交往,需要人与环境交往,需要表达与交流;作文要表达什么?还不是这些自己的交流交往和自己的生活。学生在思想上对“为什么要写作文”有了明确的认识,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了。
一,初中阶段是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学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先天因素、生活环境、所处的教育环境以及所经历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从小学进入中学后,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不相适应的状况。具体表现在:
1、心理自卑。在农村中学班级里,多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生活水平、成绩、操行方面比其他学生差,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心理,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不愿表达乃至于偏激另类。同时,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如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环境不佳等,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以便不自觉地求得心理负荷的释放,而更多的是“学得好嘛学,学不好就算了”。
2、应对挫折的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因素的欠缺,农村中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而是逃避,没有超越的信心,甚至有的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学习。
3、不适应中学学习。中学的学科增加,知识层次提高,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觉得成绩的好坏都无所谓了。
4、情绪起伏,欠调控。初中学生包括农村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他们,特别是留守少年往往不善于也不愿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5、人际交往和人与环境的相处不适应。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有许多是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大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和环境的能力差。
以上是我对农村初中学生的了解。认识了他们,再说怎样教他们作文,怎样符合教学大纲地说自己的心里话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谈得上“以学生为主体顺学而导”。
二,教师在作文评价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起着双重作用,对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地引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具有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宏观与微观并重。
教师把握好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解决好“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的思维方向、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驾驭各种文体的基本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找出学生的不足,发现学生的优点,从而促进学生作文的进步。这样,其实就是把写作训练的目标展示出来,从而发挥写作教学的基本功能。而且,标准和分值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和学生实况)进行调整。
2、以激励促进提高。
教师的合理的期待、愿望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因此,作文评语首先要倾向激励。虽然学生的文章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的尽量多的优点和细微进步,及时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寄予很大期望,并且觉得自己“可以”,从而激励起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的确,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是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而面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时,应多用委婉的商量的语气提出建议。让学生从教师激励性的批语、从亲切商量的建议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以及自尊自重,从而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包括作文时的自尊、自信、自强。第三,如果教师能参考学生自评或小组评议时的结果,再进行评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家长参与评价。
在对学生作文评价中,除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之外,家长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作文,不但是对学生评价的全面的表现,更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家长的评价可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家访形式进行。由于农村中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忙于生计,少有时间和精力以及明确的态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有效的家长评价也就比较难实现,所以一学期进行一到两次就可以了。
三,在作文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注重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和家长对他的评价,因此“反馈给被评价学生”这个环节显得很重要。评价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把评价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反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没有反馈,也就没有评价。重视反馈环节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得修正和正面强化,传递给学生所谓的“正能量”,从而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的水平。学生是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对写作教学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完成和进展程度都有切身感受,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映。正确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能力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信的反馈信息。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评价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各项指标达到的程度以及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对下一步的改善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作文评价重视学生作文方面的个别差异,不断收集学生作文中的信息,发现和分析了每位学生作文的发展潜力及目前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作文改进建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可供发展的潜能。
简而言之,以“学生为主体顺学而导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我的理解就是教师既要牢牢把握现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又要全面而正确地了解尊重、自己学生的客观实际——“农村”,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出发点,以自己的生活、情感和人生理想为内容,完成初中作文教学目标。
第二篇: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课 题 :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2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美术语言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特征及其在美术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美术语言整体和构成成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几种基本美术语言的特征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不同的艺术语言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提问法、启示法。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按美术常规教学进行,稳定情绪。
【引入新课】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说明人和动物各有自己传达信息的符号。语言是人们用来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其实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我们都在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交流。语言从狭义上理解,那就是我们通常用来交流的语音和文字;从广义上讲,可以说我们的物质世界里的每一个物体都有其特殊的语言,只是看我们能不能懂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艺术语言,不懂得艺术传达出的符号,我们就看不懂艺术作品,所以了解艺术语言,对于我们创作艺术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家知道艺术的门类很多,它们传达信息的符号,使用的语言也就各不相同。如:音乐(节奏、旋律、和声、速度等)、舞蹈(音乐、肢体、服装等)、戏剧(文学、舞美、音乐、人物动作、唱腔、对话等),哪么美术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来共同研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艺术语言。
哪么如何来认识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呢?我们不妨借鉴我们学习其它语言形式的方法来看我们的美术语言。我们学的中文,是由一个一个的字组成的,英语也是同字母组成单词,由单词组成句子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把美术语言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单词来看,我们可以把我们常用的美术语言归类为一些基本的语言符号。
二、基本的美术语言符号:
1、形体:
几何学抽象出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点、线、面、体的关系)在美术作品中,都是作为美术语汇存在的,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语言来表现物象的轮廓和结构。如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的塑造都是用线来完成的,这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工笔画的重要特征。作品《朝元图》等。作品《格尔尼卡》中,也是大量的通过点、线、面来传达信息的。体的运用就主要集中体现在大量的雕塑、建筑作品当中。
2、明暗:
明暗本来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物体由于受到光的作用而产生明暗变化。(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三大面,五大调的规律)自从达·芬奇总结出明暗造型法以后,它就成为绘画(特别是西方绘画)表现立体感的一种主要的虚拟语言。最典型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在作品中作者就是充分的利用明暗这一语言来传达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
3、色彩: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它可以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不同的类型。
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色彩。在西方绘画中,19世纪以前的大量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色彩都是以固有色为主。条件色:是指物体周围环境对物体的色彩影响。在很多的写生作品中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条件色在作品中的运用。如:作品《静物:苹果和橘子》,在作品是的白盘子和白布上明显的有环境色对它的影响。表现性色彩:通过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概括,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主题。如《呐喊》中急促、焦躁、压抑的色彩,如作品《舞蹈》中单纯、明快的色彩,都是极具表现力的。装饰性色彩:主要运用于工艺美术和建筑作品中。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到的色彩就有黄、红、表、绿等色彩。如 中国古建筑。另外在商业美术、工业美术等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4、空间: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具有多维的性质。作为美术语言,它是以视觉感觉为特征的。建筑、雕塑和环境艺术都以空间排列体现不同的美感。如:中国传统的园林,民居等;在西方绘画作品中,主要以焦点透视(基本原理:近大远小)来虚拟性的表现空间感。如作品《拾穗》,通过透视表现了农场的辽阔。而在中国画中,则多采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的方法来表现作品内容。如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
5、材质、肌理:
材质,是指材料本身的质地;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无论中外美术家创造艺术形象都与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如西方传统绘画离不开画布和油彩的表现力,如作品《麦田》,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油画材料的特征。中国画也一样离不开笔墨和宣纸的性能。雕塑作品也一样,如P113《佛罗里达州的顾客》,这里作者采用的是一种新型塑料(聚合树脂)和玻璃纤维为材料来完成的。
三、美术语言整体和基本语言的关系
刚才我们给大家分析了在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几种美术语言,但这里要请大家注意,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在文学作品中每个语词都有独立的词义,而美术语言就不同了,在美术作品中,这些基本的美术语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如果我们把一幅绘画作品中的一根线或一块颜色分解出来它就毫无意义了,也不会被人理解。因此,美术家只有把美术语言和整体形象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一定的创造法则,构造出一个全新的创造物,才能被欣赏者所理解,才能表达出某种意义。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作品欣赏使大家进一步的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美术语言创造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艺术语言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只有学会运用艺术语言才能创造艺术形象,传达社会意识,表现审美理想。
【作业 】
自己创作一幅抽象作品,可以用美术的基本元素与手段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建议: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反思:
同学们能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包括元素、手段,而且懂得在具体作品中具体分析,达到了预期目的,也基本了解了三种艺术形态,尤其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理解分辨,把这一课提升到了一个高度,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使学生不再纸上谈兵,具体去实践,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受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伟大魅力。
板书设计: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基本元素:点、线、面。色、基本手段:肌理、明暗、空间、透视、材料、笔墨、构图、章法等
二、美术家是如何表达的?(三种语言形式)1.具象艺术
2.意象艺术
3.抽象艺术
三、小结
四、作业
第三篇:教案 艺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xxxxx大学
一、学习领域:
二、课
时:
三、教材分析: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教案)
姓名:xxxx 学院:xxxxxxx 学号:xxxxxxx
2013年6月
综合*探索 1课时
1、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开始进入美术鉴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美术作品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2、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为例,说明美术家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差异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首先从三件具体的美术作品——五代画家顾闳中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画家梁楷的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和美国画家克里福德·斯蒂尔的油画《1954》开始直接的语言辨析,然后进入概念和知识的解释,说明什么是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
第三部分)“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着重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进行具体的辨析,以使学生对这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3、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理由:一个是这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4、教学难点:
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
五、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1)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2)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
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
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3)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
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4)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
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
1)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2)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
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了解美术语言的相关概念
②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
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③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问题,《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①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②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③ 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六、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语言的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第四篇:——需要表达作文
父爱需要表达
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是啊,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也能常常体会到如山一般的父爱。
有一次,我正在吃早饭,天突然暗了下来,乌云笼罩着整个天空,紧接着打了个响雷,不一会,又哗啦啦地下起。我变得满脸愁容:下大雨了,我该怎么上学去呀,非淋成个落汤鸡不可。坐在一旁的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没关系,你快吃饭,摩托虽然打不起火来了,但还有自行车呀。吃完饭,爸爸送你去上学。吃完饭后,我们就坐在了车子上。我自己穿着雨衣,由于爸爸的雨衣在办公室里,就由我坐在车座子后面给他打着伞。一路上,雨伞大部分是在我的上面,只有一点点给爸爸挡着越来越大的雨滴。雨点一滴滴打在爸爸身上,而爸爸却说:“没关系。”终于我们到了学校。爸爸临走时,硬是把伞塞给了我。我说:“爸爸,没有伞,你怎么回去呀!非淋湿了不可。”爸爸说:“不要紧,我喜欢淋雨。”我们推让了几回,最后伞还是在我的手里。爸爸弯着腰,又大又冷的雨滴打在他身上,骑着自行车飞快地离去。我望着爸爸离去的身影,想:“父爱,就像大山一样宽厚!“
还有一次,爸爸起着摩托带我到 去看病。路上,天突然刮起了大风。我穿得很单薄,怎么能经得起这么大的狂风呢?或许是爸爸也感觉到冷了,他停下车,并关切地问我“冷吗?”我说:“不冷,一点也不冷。”“要是冷就吭声,我把外套脱下了给你穿。”我知道,爸爸比我穿得还少,在这种时候,我怎么能问他要衣服穿呢?于是,我就继续忍受着寒冷。过了一会,我坚持不住,打了个。爸爸听见了,停下车,略带责备地对我说:“冷也不吭声,你看,都着凉了。”说着,就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我披上。我说:“爸爸,我真的不冷。”爸爸说:“没关系,我身体好。你看,大街上就我一个人穿着衬衣,多时髦!”我知道,爸爸这样说是为了不让我伤心。一件单薄的衣服,包含着多少父爱呀!
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可父爱在我心中:印得最深,时效最长,感受最涩,受益最大。那是一座高高的山,做儿女的永远——在山的庇护下。
爱需要表达
“慈母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说的这句话一直印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母亲,是我们身边最亲的亲人,从小为我们操劳。白天,不仅要早起为我们煮早餐,而且还要上班;晚上,急急忙忙地赶回家为我们做饭,吃完饭还得检查我们的作业,匆匆忙忙,母亲的一天就这样过了。
一次,我一放学回到家,就听到了切菜的声音。我悄悄走进厨房,熟悉的身影就在厨房里走动。我知道,这是妈妈在为我辛勤的做饭,她忙得脸上的汗珠直蹦,也没顾得上擦汗。
为了感谢妈妈,我决定鼓起勇气,给妈妈一个小惊喜——对她说“我爱你”。这一天,妈妈一进门,我便像往常一样迎上去,帮她把包包放下来。妈妈来不及休息,小跑进厨房说:“你先写作业,待会儿就能吃饭了。”我点了点头。不一会 儿,饭好了。我偷偷地望着妈妈,虽然脸上有笑容,可依旧挡不住那疲惫的表情,让我心里痒痒的。我深吸了一口气,准备要向妈妈说“我爱你”时,却又停住了。我掩盖不住自己内心的紧张,妈妈见到我这个样子,疑惑地问:“你怎么了?今天怪怪的。”我连忙摆手说道:“没有没有。”过了一会儿,紧张的情绪降下来了,我鼓起巨大的勇气,吞吞吐吐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我爱„„你„„”妈妈愣了一会儿,脸上逐渐露出幸福的表情。顷刻间,我感觉所有的空气都凝固在一起,仿佛不能呼吸了。周围静静的,好像能感觉到妈妈的心里在想什么。忽然,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眯眯地说:“你终于长大了,我也爱你。”听到这句话,我顿时被感动了,想到妈妈辛苦劳作的情景,心里顿时想哭。妈妈,我想再对你说:“你辛苦了,我爱你!”
快乐需要表达
何谓快乐?快乐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含义。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快乐,只是你并没有发现而已。
我们的初三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典礼上,我们尽情的欢呼。这是快乐的欢呼声,让我们尽情的欢呼吧!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欢乐。在学习中有快乐,在生活中有快乐。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个动作,何尝不是快乐呢?学习中,我们互帮互助,战胜一道道难题,这何尝不是快乐呢?在赛道上,那些为我们加油的欢呼声,让我们紧张的心放松下来,这有何尝不是快乐呢?处处都有快乐,事事都快乐。拾起是快乐,放下也是快乐。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富翁,他背着一袋子的金银珠宝去寻找快乐,然而,他在路上怕遭别人抢劫,又怕遭别人暗算。每天都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后来,在一个山上的半山腰上歇息的时候碰到一位喜盈盈的农夫唱着山歌,背着柴火向他的这个方向走来,然后,富翁就问农夫:“快乐是甚么?快乐在哪里?”农夫放下柴火揩着汗说:“快乐?放下就是快乐啊!你每天都这样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这样能快乐吗?这只能让你的身心更疲惫,你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些金银财宝都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你就会快乐了。”富翁明白了,原来快乐是这个样子的。从此,他就成为了一位受人爱戴的慈善家,他也从中得到了快乐。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中、生活中,乃至熟睡的梦中都会有快乐。就看你去不去寻找它,发现它。快乐是无形的,它也像那道道彩虹,风雨越大,彩虹就越壮美、越细丽。让我们一起去寻找happy吧!
感谢需要表达
人,活在世上有很多与自己关系非常好的人,也有很多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有的尽我所能,有的全力以赴,有的全心全意。这些人,不应该感谢吗?不应该回报吗?不应该感恩吗?
我第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父母是生我育我的人,从小到大,把我养大成人,那无私的爱,那无怨的爱,不值得感激吗?从小辛辛苦苦把我养大,不知多少汗水?多少个夜晚?无法入睡,因我的哭声,把她吵醒,不知道如何疼她,而克制自己不要哭。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母爱吧!所以我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
第二要感谢的是老师,从五岁就进入学校,到现在的高三,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知有多少位老师要感谢。有人说:老师就像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千万个感谢,不知道怎样表达,只能在此说声谢谢您老师。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朋友,人一生中不能没有朋友,不能不接交朋友,朋友在一生 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这一生都要陪朋友度过无数个365天。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也许是朋友一词的最好代表了。
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朝夕相处,不能不需要感谢,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而在这短暂的岁月中,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了,一言难以说尽。所以感谢你的人,回报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对他们说声谢谢 爱需要表达
曾经,我在一篇日记中这么写道: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一切都那么惬意、那么和谐、那么温馨。牵着你们的手,我一路向前。有时,我蓦然回首,才发现世上最重要的是有你们在身边。感谢你们——我的父亲、我的母亲。
当我为理想欢歌、为青春快乐的时候,你们在我身边,告诫我未来并非一定海阔天空;当我为人情所伤,为世故所扰,你们在我身边,轻舔我浑身的伤痕;当我为挫折所困、自怨自艾的时候,你们又在我身边,抱紧我蜷缩的身躯,抚平我一心的愁绪。
有人说,真的感情无须感恩。于是我停止了手中为你们写生日贺卡的笔,我去掉了话语中从小挂在嘴边的”谢谢”,故意装作对你们的爱视而不见。我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独立和成熟,这才是坚强与矜持。可是父亲、母亲,你们却一如既往,对我关爱备至。也许你们心里会说:女儿啊,你是否有些冷漠? 其实不然。在学校里,我学会了感谢友谊,甚至对它敏感到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我心中漾满了甜蜜;在学校里,我学会了感激老师,重视到了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我梦里充满了美好;在学校里,我学会了感激社会,一次演讲、一次奖励、一张证书,我眼前充满了希望。也许我忘了什么,但我已并不在意。
直到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父亲倒在地上,自行车也歪在一边。一见到我,父亲像是在掩饰什么,他迅速爬起,嗫嚅道:”我„„不小心滑了一下„„没„„没什么的。”我赶紧上前搀他,我注视着父亲如霜似雪的双唇、如镌似刻的皱纹,心里涌起了一种酸酸的感觉:父亲,为了我,您含辛茹苦,而我„„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扶着他上楼,父亲的眼中有一种惊愕和欣喜。刹那间,似乎有什么东西猛然触痛了我的心,有什么东西开始苏醒了。
此后,每一天上学前,我发现了父母在窗口关切地注视我骑车远去的身影,我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我打不开锁时,母亲总会在第一时间带来她的帮助;每一天放学回家,我听见父母窃窃细语时,患中耳炎的父亲一声声无奈的询问:”什么?什么?没听清。”我知道,是因为我在复习迎考„„
原来,我曾经遗漏过生命中那么多令人感到深情的时刻;原来,我和父母都依然彼此深爱着。我的身影是帆,他们的目光是海;我的梦想是白云,他们的真爱就是天空。我硬咽了„„
蔡琴在歌中深深吟唱:”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一段段无悔的缘分。”啊,人生原来就是和那些事那些人相遇的过程„„
朋友啊,请回头注视你的父母吧!记住那些欢乐的日子,更要相信:伤痛了有人抱紧的时候,未来有什么路不好走„„ 莫忘感恩,爱,需要我们的表达!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达
刘汉俊
6月21日, 刘汉俊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度剖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意义,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有着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当一个社会为‘要不要扶倒地老人’犹豫、纠结、争议的时候;当需要一位74岁的老人发毒誓证明自己的无辜和被冤枉的时候;当需要几个不懂事的儿童反复辩解、证明自己清白的时候,我们不觉得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悲哀吗?”
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农村一位74岁的老太太摔倒,3个10岁左右的孩子被认为是肇事者,双方各执一词,并由此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老人倒地扶不扶”的热门话题。这一事件,其实谁嬴谁输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输掉的是社会的道义,受伤的是社会的爱心。面对这起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美德,诞生了人类思想先哲孔子、孟子的礼仪之邦,这样一个曾经乐善好施古风浩荡、扶危济困情深义重的泱泱古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现实,我们的紧迫感当由此而起。
那么,这个“现实”究竟是什么呢?
当今中国正经历社会转型的忙乱、经济爬坡的艰难、道德表现的尴尬、利益调整的复杂,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光明面与阴暗面并存、正能量与负能量并存,人们的进取意识、社会意识、维权意识加强,信仰危机感、道德模糊感、思想疑虑感、观念错位感加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在社会公德、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存在一些消极负面现象。一些现象无人愿管、无人能管、无人敢管,稀奇古怪、闻所未闻的社会现象考验着我们的想像力,挑战着传统价值观, 1
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德”现象。
此外,互联网文化飞速发展。到2013年,我国有网民6.18亿人,是美国的2.5倍,手机网民有5亿多人,70%以上的城市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国内网站有320万家,一天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2亿张DVD。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加速对全球文化的新一轮整合,东西方文化再一次发生交流、交融、交锋。从国内情况看,一些网络“大V”释放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无良“大V”利用影响力,或者散布一些灭国人自信、泄国人志气的言论,或者在重大问题上不负责任、胡说八道,或者制造谎言、传播谣言。
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必定会遇到越来越猛烈的风暴,我们必须在开放的平台上、激烈的竞争中、复杂的环境下思考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文化元素,核心就是“德”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刘汉俊认为,首先要凝聚人心。用什么来凝聚人心?答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基本内容: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先等很多文化元素,核心就是“德”。
这些文化元素镌刻在中国大地的深宅大院、楼台馆所的门牌匾额上,浓缩在家训家规、家风家教中,嵌入了我们的人名、地名、校名乃至单位机构公司的名称中,流淌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民族思想道德星空的“北斗七星”和“床前明月”。
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可以用一个字来理解:心。“万物皆有心,心是宇宙世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之心、社会之心、万众之心,也是民族之心。”这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早有表述。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起一套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几千年来国家观一以贯之, 到今天仍然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来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首先,为国家立心。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表达了一个政党的国家观。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爱国报国利国的国家观。他举例,《左传·昭公四年》中记载,“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清代林则徐借用了子产的意思,他在被流放新疆伊犁与家人泪别时吟诗一首:“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子产说此话的公元前538年,到林则徐说此话的公元1842年,2380年,国家观一以贯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文脉不断、精神永续。
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的马援,为光武帝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国有两句成语与他有关,一句是“老当益壮”,一句是“马革裹尸”。公元49年,63岁的马援将军牺牲在抗击匈奴的战场,实现了“为国尽忠、马革裹尸”的誓言。若干年后,袁世凯企图复辟称帝,并镇压进步力量。蔡锷将军率先在云南建立讨袁护国军,发起声势浩大的护国战争。后来,蔡锷英年早逝,年仅34岁。1917年,孙中山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孙中山以班超、马援两个历史名将作比喻,高度赞颂了蔡锷这位热诚爱国,叱咤风云的青年军事家。从公元49年到1917年,马援为国尽忠的故事至少传播了1800多年,情怀永存、精神不灭。
当今,我们从传统的国家观中,提炼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
—“国家之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观。
其次,为社会立心。
这个“心”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方向,平等是特征,公正是本质,法治是保障。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孔子整理的《尚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其中的《尧典》写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段话表达的是尧帝对百姓民众的思想。这是一种社会观、民生观、群众观。
对比当下,今天全党开展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次深入的群众观教育。当今社会,创新与守旧、开放与闭塞、先进与落后等多重矛盾并存;文化价值打折、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存在;淡化理想、软化信念的现象存在;消解传统、恶搞经典,讳言奋斗、拒谈奉献的现象存在,培育和树立核心价值观难度很大、任务很重,全民都有责任,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尺度,打一场社会消极现象的阻击战、核心价值观的保卫战、错误思潮的歼灭战。
第三,为万众立心。
这个“心”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基,敬业是本,诚信是命,友善是根。诚信不守,道德无从谈起;友善不施,这个社会就会失去温度,处处泥淖、步步陷阱,一个冰冷污秽的世界不会有爱的欢歌。
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勉励青年学子,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这实际上是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角色,都要以德自立,当官的要讲官德,当老百姓的要守私德。
中国古代文化中,也一直强调这一点。皋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司法官、立法者,是帝王的老师,先后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
孔子在《尚书》中专门整理了皋陶的思想,如:对当官的,他提出“为官九德”。哪“九德”呢?即:“宽宏包容而又严肃谨慎,温良柔和而又富有主见,真诚坦率而又恭敬谦和,才华横溢而又恪尽职守,兼听明信而又果敢刚毅,正直坦荡而又儒雅随和,简易朴素而又廉明高洁,刚正坚定而又求真务实,坚强勇敢而又施仁行义”。
孔子选编这些观点,也说明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对普通人,孔子亦提出“五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仁”即:“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不管是“九德”还是“五仁”,核心都是“德”,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德”,这是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划出的一道底线。立德就是立心,同德才能同心,上下同欲者胜、万众一心则达。
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既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有各自的实践目标,更有各自的责任主体。国家的价值目标,由执政党的领导者、国家的决策者、社会发展的设计者、大众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代表者来完成;社会的价值目标,由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政策的制订者、秩序的维护者、措施的执行者来完成;个体的价值目标,由公民义务的履行者、国家事业的建设者、社会秩序的遵循者、公共利益的受惠者来完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今中国提供了强健的理想丰碑、精神标杆、行为准则和价值系统,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达,是中华文明的制高点。
中国梦是历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道路的里程碑当前,我们不仅仅要凝聚人心,还要积聚力量。用什么来积聚力量?用中国梦。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梦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古代400多个皇帝做了2132年的帝国梦。但“帝国梦”说到底是帝王的梦、是权贵阶级和封建统治集团的梦,不是人民的梦,注定要破灭。近代中华民族饱受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致力救亡图存,但许多救国梦都没有成功,他们看对了方向但没找准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不但实现了救国梦,还实现了成立新中国的建国梦。改革开放30多年使中国逐步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富足、人民富裕的富国梦,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中国开始了强国梦的新征程。
从古代帝国梦的幻灭,到近代救国梦的艰难探索,再到建国梦、富国梦、强国梦的渐入佳境,5个梦、5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可谓一梦几千年。中国梦是历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道路的里程碑,是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包括: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个伟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10年来中国经济
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跃升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2013年外汇储备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今年GDP增长将保持在7.5%左右;神舟、嫦娥、天宫、玉兔、蛟龙、北斗、天河等科技工程精准对接、精确运行、精密运算,体现了中国突飞猛进的科技水平;三峡工程、东电西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动车等国家重点工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人物、感动人物所带来的中国温度;中华优秀文化魅力,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厚积而厚发„„
既然中国梦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那么它一定有坚强的支撑。这坚强的支撑包括三个方面: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
而对于中国精神,我们是一个精神富有的国家,中国精神由中国古代精神、近代精神、现当代精神组成。远古的神话传说孕育了丰富了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创造了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完整统一的团结精神、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救国精神;中国现当代史上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民族复兴的圆梦精神等建设精神,这些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精彩,都是中国精神的绚丽篇章。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总书记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今天要秉持的文化追求、文化情怀和文化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正是这转化和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