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时间:2019-05-14 17:5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阅读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第一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

《陌上桑》

1、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首先用环境之美和器物之美衬托她的美貌,接着正面描写的服饰之美和发式之美,最后写行者、少年、锄者、耕者都倾慕她,侧面烘托出的罗敷的美貌,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2、官高位显、气派之盛、官运亨通、品貌出众。这是罗敷为了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机警智慧。

3、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圯上敬履》

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3、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4、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5、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6、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7、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8、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与朱元思书》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抓住了 缥碧、湍急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山高、树多、景美 的特征 3.先写水再写山

由总到分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运用拟人的修辞,以动写静,是静止的山有动感,更能生动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让人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峡》

1.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遮天蔽日。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4.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

7.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8.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9.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10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11、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的山川的无限热爱之情,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马说》

1.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3.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4.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5.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6.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8.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9.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0.千里马的特性。

11.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2.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3.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14.《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1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16.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17.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18.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19.贤才无辜逢昏君。20.人间难得九方皋。

21.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22.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23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4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6.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7.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28.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湖心亭看雪》

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痴:“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8、“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实现的移动,景色的变化,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化的意境,而且写景的同时也似含有渺茫人身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狼》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2.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3.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胸中之竹》 1“眼中之竹”是指观察到的自然界中实际的竹子;“胸中之竹”指酝酿中的竹子的审美意象; “手中之竹”指画幅上的竹子的艺术形象。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写作、绘画,往往先在心中进行构思,然后进行创作,即“意在笔先”;而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夸张、点燃,即“趣在法外”。

3.其实不止绘画如此,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前,我们要观察事物,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构思过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才动笔写。4.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上联:画竹意在先

下联:构思动笔前(落笔法于外)

第二篇:文言文 答案

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D(率:作榜样)

2.A(表被动,指听到的)

3.D(①表有远见 ③表识人④表仁简)

4.B(表现的是有志节和识人)

5.(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注意“业”、“无耻”以及“奈„„何”的泽法。(4分)

(2)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注意“倨”、“黜”的译法。(3分)

(3)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注意“赋”、“市”的泽法。(3分)

断句: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在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参考译文: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祜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因薏苡招致毁谤,处在嫌疑之间的事情,前代的贤人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祜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祜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祜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祜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祜叫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祜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祜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祜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祜调出京城任何间相,吴祜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二 答案:

1.D(去,除去)

2.B(B中的两个“既”用法相同,相当于“已经”或“„„以后”。A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作定语,他的;后者作从句中的主语,他;C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连词,表承接。D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结果,后者表转折。)

3.C(①是早年经历,④是因故被贬,⑤是写其清廉,均不说明“刚直”。)

4.A(A原文中被“下狱推究,竞贬黜之”的是崔湜等人,不是李尚隐他们。)

5.(1)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3分)

(2)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

官。(3分)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诚,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3断句: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因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洲的铜鞮,近代又移家到京兆的万年。李尚隐二十岁时已通晓经书,多次被举荐,补任下邽担任同州刺史,对尚隐很是以礼相待。

景龙年间,李尚隐担任左右监察御史。当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剖郑情一起主管官员选拔,他们铱附权贵,提前三年使用官员缺额,官民叹息怨恨。不久他们先后主持朝政。李尚隐与同事御史李怀让在朝廷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立案查办,最后被贬官。当时又有一个睦州刺史叫冯昭泰的,上奏诬陷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家,说他们是妖人叛逆。皇帝下诏让御史台去审察案精,众御史害怕冯昭泰刚镇自用的性格,都称有病不敢前往。李尚隐叹息说:“怎么可以让好人遭受冤屈而不替他们中明冤情呢!”于是他越级请求前往,最终为李师等人昭。不久崔湜、郑惜等人又被起用,李尚隐由殿中侍御史降职,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做了魏县县令。崔湜等人被处死以后,李尚隐又从定洲司马提拔任命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提拔任命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历次升迁任御史中丞,当时御史王旭滥施威权,被官民怨恨。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查获王旭非法所得大量赃款,王旭由此获罪。尚隐不久转任兵部侍郎,又调任河南尹。

李尚隐性格一向刚正不阿,说话从没有什么隐瞒的,处理事情明了果断。他对待下属,大度宽容。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景龙十三年夏天,妖贼制定高夜里进犯通洛门,李尚隐因为犯了没能察觉所治理地区问题的错误,被降职担任桂州都督。临走的时候,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心耿耿,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于是赐给他一百匹杂彩布帛以示安慰,不久他又调任广州都督,并仍充任五府经略使。等到离任时,有个人怀揣金钱要给他,尚隐坚决推辞,说:“我这样做是出自我的天性,没办法改变,并不是出于小心害怕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最终没有接受那人的金钱。他多次调取转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银光初大夫称号,被赐予高邑伯爵位,人朝担任大理卿,取代王任御史大夫。

当时司农卿陈思问引荐大批小人担任他的下属中官吏,暗中偷盗金钱粮食,累积达到数万。李尚隐又检举查究陈思问,陈思问最后被流放到岭南死在那里。李尚隐先后三次担任司法官职,总是铲除朝廷上下憎恶的人,当时的舆论因此而非常称赞他。景龙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景龙二十八年,转任太子客。任职后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三 答案:

1.D(奖:辅助)

2.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3.B

4.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5.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断句:

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

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

附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嶲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曶、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曶、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四 答案:

1.C(C项“载”,应为“充满”。)

2.C(A项“者”,均可译为“„„的人”;B项“于”,介词“在”;D项均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因为”第二个“以”表目的连词译为“来”。)

3.D(注意对应题干要求中的“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

4.C(结合原文可知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5.答案:(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即使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还是不能了解

详情。何况陛下您深居皇宫禁地呢?(注意准确翻译“虽、理、犹、况”等词语)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仆人随从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商铺,并搜罗商税。(注意准确翻译“徒、托、津、肆”等词)

断句: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是茶陵人,凭借军籍居住在京城里。四岁时就能写径尺大字,景帝召试他,非常高兴,把他抱在膝上,踢给他炒红果吃。后来又两次召见他讲《尚书》的大义,很令景帝满意,就命他进入京学。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就成为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屡次升迁到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因为旱灾皇帝要求官员上书。李东阳摘取《孟子》七篇的大义,附上时政的得失,共写了数千字,呈献给皇上。受到皇上的称赞。

弘治十七年,重建阕里庙完工后,李东阳奉命去拜祭,回来后,上奏折说:

臣奉皇帝的使命远行,恰恰遇上了旱灾,天津一路上,夏天的麦子枯死,秋天的禾苗还没有种上,划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背锄的农民面有莱色。盗贼到处流窜,在青州尤其严重。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和浙东地区流亡的人满街都是,户口变少,军队空虚,府库里没有一旬的储存,官员经年都没有发放俸禄。东南是国家财政赋税的来源,才受灾一年就到了这种程度,北方贫瘠,一直以来都没有积蓄,知果今年秋天再歉收的话,怎么能熬得过去呢?恐怕很有可能会生出**。如果不是臣亲自经过这些地方,那么即使是长期处在官府里,天天整理奏章,也不能知道详情,更何况皇上您位于高高的九重之上呢?

臣访问路上的百姓,都说官府冗员太多,国家的用度没有常例,差役摊派频繁,京城里大兴土木,在军队服役的军士的钱财和力童都不够,遇到轮班上京师操练的时候,宁可死也不愿意。豪门大户的田产大到连接了几个郡县,还在不停地乞求土地。亲王的藩国,需要二三十万的供给。游手好闲的人,托名是皇帝的仆从,常常在关口渡口和城市里广结集市,收取商业税款国家在北方建都,靠东南供给,商贾受惊散逃,绝不是小事。更加上有织造内官,纵容手下作乱,河道的官吏都吓得逃走,买卖人口的事愈演愈烈。这也是臣亲眼看到的事情。!

乡村的情况,那县无从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无从知道;朝廷的情况,皇上您也无从知道啊。开始是容许和隐瞒,后来就成了蒙蔽。容许隐瞒开始不严重,蒙蔽的祸害却特别深重。臣在山东,听说陛下由于灾祸异象频繁出现的原因令群臣无所顾忌地进言。频频下诏降旨,奏章和上疏都陈列在案,但是事情和内廷贵戚有关,一行动就会受到限制,这样时间长了,也就都停止不做了。臣真的害怕今天说的话,又成为虚谈。恳请您拿出以前的奏折,详细加以选择,一定要有所行动。

皇帝(听后大加)赞叹,把这些都交给主管官吏。

当时,皇帝多次召见内阁大巨当面参议政事。李东阳和首辅刘健等人尽心献计献策,对时政的缺点弊端一定竭力进言劝谏。李东阳擅长古文,内阁的上疏多数由他革拟。奏疏写出后,全国上下争相传诵。

第三篇:文言文训练题

《一》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1)昔者()(2)有馈鱼于郑相者()(3)吾以嗜鱼()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译文:

3.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四)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②辄默记 辄()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五)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七《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⒈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⑪与日逐走

⑫河渭不足()

⑬北饮大泽()

⑭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⑪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⑫未至,道渴而死

⑬弃其杖,化为邓林

⒊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⒋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⒌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文写作

1、小叶六月三日要和爷爷去机场接从海外回来的叔叔,需要请假一天。请你替他写个请假条。

2、7月2日下午三点,学校准备在多媒体教室召开六年级全体学生会,请你为学校写则通知。让学生们来时记得带笔和本子。

3、今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没在家,同桌邀你一起去照顾生病的李奶奶,请你写一个留言条。

4请你替七月三日,学校大队部写一则倡议书。内容是:让大家为支援灾区而捐款。

过去,有一个给郑国的宰相送鱼的人,他不受.有人对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我因为喜好吃鱼,所以不能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送来的鱼,就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了俸禄,那样一辈子就没有鱼吃了.约不可失

〖注解〗①魏文侯:战国是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森林的小官。③焉:哪里。④罢:停止,取消。

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宴会。

------选自《魏文侯书》

道理: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绝不可言而无信.曾子杀猪【注释】

①市:集市。市集

②女还:你回去吧。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

④妻适市来: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

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⑧待:依赖

⑨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今:现在。子:你,对对方的称呼。之,代词,指儿子。

⑩而:则;就。

⑾成教:教育有效果。

⑿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翻译】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夸父逐日答案: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⒊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⒋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⒌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赛跑,太阳落山的地方,黄河,北边的大河

(昔者:从前

触:碰

铁杵成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老妪)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郑人买履4略附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王冕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刻舟求剑1 ①自:从。②是:这。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第四篇:《司马光勤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尝:曾经;(2)为:担任;(3)若:如;(4)既:已经;

(5)俟:等到;(6)已:停止;(7)及:等到;(8)或: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第五篇:1文言文答案

六年级暑假文言文练习

一、掩耳盗钟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10)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害怕。

(10)得:偷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启示: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亡:逃亡 负:用背驮东西 走:逃跑 以:用 之:代词,指代钟。

之:代词,指代钟声。

2、翻译

(1)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2)以锤毁之①,钟况然有声。

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二、商鞅立木

原文:

令⑰既(9)具⑪,未布。恐⑫民之不信己,乃⑬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⑭民有能徙置⑮北门者,予十金⑱。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⑯下令。(选自《史记》)

注释:

⑪具:完备

⑫恐:恐怕,担心

⑬乃:于是

⑭募:广泛征求

⑮置:到

⑯卒:最后

⑰令:指变法的命令

⑱金:古代货币单位

(9)既:已经

(10)徙:搬放

(11)予:给予

(12)辄:就

(13)以:用来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启示 :

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既:已经 乃:于是 于:在 徙:搬;迁徙 怪:感到奇怪 辄:就

2、翻译。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介宾后置)

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2)民怪之,莫敢徙

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

三、欧阳询观古碑

原文: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

注释:

1.尝:曾经.2.书:书写,记载.3.反:返回.4.伫立:长时间地站立.5.去:离开.译文:

唐代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字,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察,等到疲惫了,才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又睡在旁边,直到第三天才离去。

启示: 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欧阳询是个书法家,看见好的书法,就像老鼠看见了大米,小猫看见了鱼,狗看见了骨头.他看见了好的书法,就爱不释手啦,一直到研究得差不多了才离开.欧阳询(557~4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尝:曾经 书:书写,记载 去:离开

反:返回 及:等到 乃:才 方:才

2、翻译句子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四、东施效颦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注释:

效:仿效

颦:皱眉头。

东施:越国的丑女。

西施:越国的美女。生卒年不详。姓施,越国苎罗人(今浙江诸暨)人。初由范蠡把她献给越王勾践,继又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有传说“陶朱公”范蠡后来带着西施离开越国宫廷经商。

美之:认为她的样子很美。

颦:皱眉。

归:返回。

去:躲开,避开。里:乡里。

之:的。

坚:紧紧的。

挈:带领。

彼:这个。

效:模仿。

病:毛病。

病心:心口疼。译文: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回去。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意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启示:

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之①:西施的样子。之②:丑妇人的样子。去:躲开,避开。所以:为什么。

2、翻译。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五、叶延珪抄书

原文:

余幼嗜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藏异书,借无不阅,阅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赀,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钞之,名曰《海录》。

翻译:

叶廷珪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 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嗜:非常喜欢 释:放开

食:吃东西 钞:抄写 名:取名

2、翻译.(1)余幼嗜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

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2)择其可用者手钞之,名曰《海录》

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六、王羲之书扇

原文:

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②,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③色。因④谓姥曰:“⑤但言王右军⑥书⑦,以⑧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⑨买之。⑩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

注释: ①蕺(jì):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②姥:妇人

③愠:生气、恼怒

④因:于是

⑤但:只

⑥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⑦书:写字

⑧以:凭借

⑨竞:争着

⑩他日:过了几天

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启示:

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既善良又坚持原则的人。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持:拿着 书:写字

因:于是 谓:对 但:只要 言:说

2、翻译。

“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

七、王羲之学书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注释:

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笔说:论书法的书

书:书法

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祝版:祭神的木板

善:善于,擅长

秘:严守秘密

秘:藏的东西

授:教,传给

蔽:阻碍

盈:满

尔:你

更:改换

语:告诉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议论书法的书,便偷偷地拿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你在看运笔的方法?”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严守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吧。”王羲之跪拜请求说:“等到我成人再看就扼杀了孩儿幼年时的好才华。”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善:善于,擅长 窃:偷偷地 尔:你 授:教,传给 与:给 盈:满

2、翻译。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八、张溥嗜学

原文:

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据《明史•张溥传》改写

注释:

(12)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01)嗜:特别喜欢

(13)斋:房子

(02)已:停止

(14)草:草稿

(03)钞:通“抄”,抄写

(15)俄顷:一会儿

(04)汤:热水

(16)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05)沃:泡浸

(17)征索:索取

(06)名:题名

(18)日:每天

(07)幼:年幼的时候

(19)始:才

(08)即:就

(20)名:名气

(09)焚:烧

(21)是:这样

(10)毫:笔

(22)录:抄写

(11)如是:像这样

(23)毫:毛笔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道理:

体现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和十分诚实的优点。

启示:

(1)我们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他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字词

嗜:特别喜欢 钞: 通“抄”,抄写 已:停止 即:就 如:像 是:这样 始:才 名:题名 就: 写好 名:名气

2、翻译。

(1)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

(2)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九、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原文:

延陵季子(1)将西聘晋(2),带宝剑以过徐君(3),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4)。延陵季子为(5)有上国(6)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7)之矣,致(8)使于晋,顾反(9),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10)之嗣君(11)。从者止(12)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13)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14),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15),是欺心(16)也。爱剑伪心(17),廉者(18)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19),孤(20)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21)徐君墓即去。徐人嘉(22)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选自】

选自刘向《新序》。《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辑而成的一部书,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有出入。

注释:

(1)延陵季子:季札,即公子札。春秋吴国人。

(2)西聘晋:向西出使晋国。西,名词作状语。(3)徐君:徐国之君。徐国嬴姓。

(4)色欲之:神色中流露出想要得到宝剑的意思。(5)为:因为。

(6)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是相对于吴、楚等国而言的。(7)心许:心中许诺。(8)致:达到。(9)顾反:还返。(10)致:奉献。

(11)嗣君:即位的国君。(12)止:阻止。(13)先日:先前。

(14)虽然:即使如此。(15)进:进奉。

(16)心:指自己的心。

(17)爱剑伪心:爱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18)廉者:方正、刚正的人。

(19)先君无命:先君没有留下收纳宝剑的遗命。

(20)孤:国君自称。春秋时诸侯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则不加区别。(21)带:挂。

(22)嘉:称许、赞许。

译文: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方正、刚正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许:许诺,答应 使:出使 止:阻止 虽然:即使如此 以:把 为:不这样

2、翻译句子

(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2)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即使如此,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

十、晏子谏杀烛邹

原文: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

使(使烛邹主鸟):安排,派遣。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指示代词,这,这里。故:原因,缘故。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好:爱好,喜爱。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剑,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戈射。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重:重视,把„„看重。轻:轻视,把„„看轻。闻命: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轻士):而。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前:前面。毕:结束。

请(请数之):请允许我。请(请杀之):请求。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汝:同“汝”,你。谏:劝告。

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是:这。

故:„„的缘故 欲(召吏欲杀之):想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译文:

齐景公喜射鸟,下令让烛邹负责养鸟,然而烛邹却让鸟逃跑了。齐景公发怒,命令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罪行列举完了,晏子请求齐景公处死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你的教诲!”

寓意:

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好:爱好,喜爱。使:安排,派遣。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是:这 以:因为。故:„„的缘故

2、翻译。

(1)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十一、歧路亡羊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释:

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3.亡:失去。

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5.率:率领,带领。

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7.竖:童仆,小仆人。8.歧:岔路。

9.奚:(疑问代词)怎么。

10.反:通“返”,返回,回来。

11.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12.竟日:终日,整天。13.既:已经。

14.损:失去,损失。15.众:众多。16.嘻:叹词。17.焉:语气词。18.怪:奇怪。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嘛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让羊跑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亡:失去。之①:的。之②:代词,代羊。既:已经。反:通“返”,返回,回来。之③:到,往。

2、翻译.(1)既反,问:“获羊乎?”

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3、阅读短文,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最终一无所成。

十二、今有日攘其邻之鸡者

原文:

今有人日攘(3)邻之鸡者,或(4)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5)。”曰:“请损之(6),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7)。”如知其非义,斯(8)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1)选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攘,偷窃

(2)[《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本书(3)[攘]这里是指偷窃的意思(4)[或]有的人

(5)[是非君子之道]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是:此,这。君子:指品行良好的人。道:作为,行(6)[义]:好的

(7)[请损之]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损,减少。之,代表偷鸡这件事(8)[已]停止(9)[斯]则,就(10)[日]每天

译文:

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日:每天。或:有的人。之:他。是: 这。

已:停止。何:为什么还要。

2、翻译。

(1)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

(2)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

3、启示:

(1)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

(2)知道错了,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十三、昔有医人

原文: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注释:

媒:介绍,夸耀。使:让

屣:鞋子,这里作动词,践踏 鸣:申诉,控告。诸:之于

业:把„„当做职业 但:只

延:邀请 索:要,索要 信:相信 使:让

焉:代词,代医人所说的话 矢:箭

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驼背)像弓那样的人,像虾那样的人,弯曲像铁环那样的人,请我去医治,可以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死了。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申诉,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的死活!”

寓意:

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不正当的盈利。不可一直想着自己私欲,而不顾他人的感受。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昔:从前。如:像。朝:早晨。失:箭。使:让。索:要,索要。置:放在。但:只

2、翻译.(1)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死了。

(2)“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的死活!

3、启示.一个人为了要修福行布施,不惜一切手段,用种种欺骗敲诈的方法,获得不正当的金钱,以为用这样的钱去布施修福,就会有很大的功德。

十四、郢书燕说

原文:

郢⑪人有遗⑫相国⑬书⑭者,夜书⑮,火⑯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⑰。”云而过书⑱“举烛”。举烛,非书意也⑲。燕相受书⑳而说之⑴,曰:“举烛者,尚明⑵也;尚明也者,举⑶贤而任之。”燕相白⑷王,王大悦,国以治⑸。治则治矣⑹,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⑺此。

注释:

⑪郢(Yǐng):楚国的成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⑫遗(wèi):送给。

⑬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⑭书:信。

⑮夜书:晚上写信。

⑯火:烛光。

⑰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⑱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⑲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⑳受书:收到书信。

⑴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说:通“悦”

⑵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⑶举:推举。

⑷白:禀白,告诉。

⑸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

⑹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⑺类:像。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举烛”两字。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追求光明;所谓追求光明,就是要推举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燕国的宰相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字词

遗:送给。书①:信。书②:写信。因:于是。谓:对。持:拿着。书③:信上。书④:书信。说:解释。举:推举。类:像。

2、翻译句子

郢⑪人有遗⑫相国⑬书⑭者,夜书⑮,火⑯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⑰。”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

3、启示: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你都没有办法向别人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即便是你能描述出来,别人听到看到的也不会和你描述的一样。

十五、曾子杀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彘(zhì):猪。

(3)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4)特:不过,仅,只是。

(5)戏耳:开玩笑罢了。

(6)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7)待:依赖。

(7)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8)而:则,就。

(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0)烹(pēng):煮。

(11)待:依赖。

(12)反:通“返”,返回。

(13)知:通“智”,思考,判断。

(14)止:劝止。

(15)顾:等。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他很高兴地回去了,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儿子吃掉了。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字词

之①:的。之②:到。子①: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 之③:代词,代曾子的妻子。女:女通汝,你; 之④:代词,代猪。之⑤:代词,代曾子。耳:罢了。子②:你 之⑥ 代词,代曾子的儿子。子③: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

2、翻译

(1)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①随之③而泣。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2)今子②欺之②,是教子③欺也。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

3、启示: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下载文言文阅读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阅读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外文言文答案

    1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

    假期作业(文言文)答案

    2013届高三假期作业文言文专题训练题 参考答案 一、 1.B介词,因为。 2.C②⑤是百姓的行为;⑥是李师中的军事部署。 3.D分析错误.李师中“不被人所接受而屡次遭贬的原因是“好为大......

    07年文言文答案

    2007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 一、(全国卷1) 8、D 9、C 10、D 11、(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广东省试题文言文阅读。(9分)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 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30题)

    【原文展示】曹刿论战《左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 (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