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

时间:2019-05-14 17:2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

第一篇: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

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

原则一:全面落实全进全出制度

目前不少鸡场普遍存在把成鸡、育成鸡、雏鸡都在一个场区饲养,有的还把孵化场也和鸡舍靠在一起;而且,从开始饲养,就接连不断地养下去,根本就没有净化、消毒的时间。这样一来,鸡群一旦发病,就会相互传染,连续发生,很难控制。

1.蛋鸡饲养

科学的养鸡是把成年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要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一栋鸡舍里饲养,最好做到全场的全进全出,即进鸡时一次把全部鸡舍装满,或在短时间内把鸡舍装满。待这批鸡全部淘汰后,全场进行彻底清扫、清洗、消毒,空舍2-4周,再进新鸡。

2.肉鸡饲养

全进全出制也是保证鸡群健康、根除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同一栋鸡舍、同一个鸡场,不仅要做到同时进鸡、同时出栏,出栏后对环境统一进行彻底的清扫、冲刷、消毒,而且还要做到免疫、药物预防、带鸡消毒、环境消毒同时进行,以减少不同日龄、不同批次鸡群的交叉感染机会,保证鸡群的持续安全生产。

实践证明,在饲养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实行全进全出制要比不实行的鸡场的鸡增重速度增加9-15%,料肉比降低10-14%,死亡率降低8-12%,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原则二:彻底实行隔离饲养

养鸡最怕发生传染病,一旦发生传染病,往往会给鸡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要想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严格的隔离饲养,防止一切病原传到场里来。

1.鸡场建设

养鸡场要建在地势较高、平坦开阔、排水方便、水质良好的地方,并且要尽量远离公路、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以便有效地进行隔离。

2.消毒设施

在大门口设消毒池,要求进出的一切车辆必须彻底消毒,以防将病原体带入场内。同时对工作人员、来访客人及进出的杂物等易携带病原体的媒介物严加管理和监督。饲养人员每次进鸡舍前必须洗手、脚踏消毒液、穿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服不能穿出鸡舍,饲养期间至少清洗消毒一次;不准相互串舍聊天、借用工具;所有用具在进鸡舍前必须经过消毒。来访客人一般不允许进入鸡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后方能进入。

3.搞好鸡场内外的卫生,清除蚊蝇孳生地,禁止猫、狗等外面畜禽进入场内。

原则三:切实搞好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好的鸡场,鸡群比较健康,很少发病,一旦发生疫病也容易控制;在环境卫生差的鸡场,疫病频繁发生,难以根除。因此,养鸡场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采取一切措施为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鸡群的健康。

1.有效的消毒措施

消毒工作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做好各种疫病防治的基础和前提。消毒工作要制度化,不仅要做好鸡场内部的消毒,如大门口、生产区、鸡舍、孵化厅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舍有鸡的情况下,用0.3%过氧乙酸或百毒杀对鸡舍进行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疾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带鸡消毒不仅能使鸡舍的地面、墙壁、鸡体和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还能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氨臭,夏天还有降温作用。进鸡前的消毒对整个的养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2.鸡场内应分设净道和脏道

净道是专门运输饲料和产品(蛋、鸡等)的通道;

脏道是专门运送鸡粪、死鸡和垃圾的通道。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一次。必要时进行深翻土地。

3.科学处理淘汰的病鸡和死鸡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鸡应及时淘汰,以防成为传染源而危害健康鸡;有望治疗的鸡要与健康鸡隔离饲养,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收集,进行高温处理或焚烧。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可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原则四:认真加强饲养管理

1.在饲养方面

首先要满足鸡体生长、发育、产蛋等所需要的营养,鸡群的不同品种、生长阶段和季节,对每种营养成分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情况加以调整。

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对鸡体的免疫有重要作用,要注意保证供给。当鸡进行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鸡群对维生素A、K和C需求量增加,应及时予以补充。

2.饲料管理 不要从疫区购买饲料,不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许多疾病的病因,因此养鸡场一定要十分重视饲料和饮水的卫生。

3.加强饮水管理

鸡的饮水应清洁,无污染。为防止经水传播疾病,可在饮水中加入次氯酸钠、1210、百毒杀等消毒药物,以保证饮水不为大肠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污染。

饮水器应摆放均匀、高度适中,每天清洗消毒1-2次,贮水缸、桶等贮水时间不能超过3天;尽量记录每天饮水量,如果饮水量异常则往往是饲养管理有异常或者鸡群有疾病的先兆。

4.注意鸡舍通风

持续高浓度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粉尘等能导致鸡只贫血,体质变弱,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下降,而且容易诱发呼吸道病和腹水症,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鸡整个饲养周期内都需要良好的通风,特别是饲养后期通风换气特别重要。

原则五:切实强化鸡群免疫

免疫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养鸡场必须根据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认真做好各种疫病的免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疫苗的运输保存、免疫的时机、免疫的方法等等,都会对免疫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定本场的免疫计划。

1.制定或选择最佳免疫程序

有条件的地区(鸡场)可制定适合本地(场)各类鸡群的最佳免疫程序,也可以选择与本场(鸡群)情况近似的免疫程序试用,在实施中进行免疫监测并考察其综合效益。

2.选购合格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不用过期、失效、保存不当和标签、说明书不全的疫苗。

3.兽医人员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确定免疫的最佳时机,检查免疫效果。

4.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和免疫的剂量准确,方法得当。

5.免疫前后要保护好鸡群,免受野毒的侵袭。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补充一些维生素E和C等,以提高免疫效果。

原则六:及时准确投服药物

1.在正确的诊断和检测的基础上,选择对症或针对某病原体敏感的药物。如果是细菌性疾病,可用经药敏试验选择的最敏感的药物用于防治,花钱少、效果好。

2.在防治效果近似的情况下,选择毒性小,副作用弱的药物用于防治更安全。在杀灭环境中病原体时应选择消毒效果好,对人畜无害,对设备、用具腐蚀性小的消毒剂。

3.在防治效果、安全性相近似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价廉、货源广、便于保存和使用的药物以减少鸡场的开支。

4.按规定的剂量和浓度用药,尤其鸡只敏感的磺胺类、喹乙醇等药物。按规定的疗程用药。一般情况下,一个鸡群不能将作用相似的药物同时混用,更不能将互相有拮抗作用的几种药同时用。

5.选择最适合的投药方式,确保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后在短时间内,定时、定量地使用,使药物在鸡体内充分发挥作用。

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养结合,防重于治"的观念,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第二篇:鸡场环境控制(精选)

鸡生活和生产的环境因素,广义上是指鸡体之外的所有各种环境因素,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1)理化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气流辐射、雨量、光线、噪音等。

(2)生物环境:包括细菌、病毒、内外寄生虫等。

(3)饲养管理环境:包括食物和供水的数量和质量、运动、卫生、饲养等。

狭义上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湿度、空气、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所有动植物界的物种都有一个最适环境带,在这些条件下,它们可以表现出最高的产量。管理、鸡舍设置以及许多与现代畜牧业相联系的因素都能对鸡产生影响,只要按照鸡的不同生活需求,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达到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环境因素的控制

(一)温度的控制

1、适温的重要性

(1)鸡是一种恒温动物,在可能的范围内自身进行调节,尽量保持相当稳定的体温。同时,由于吃料与活动等而不断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从而维持一定的体温。

(2)鸡耐寒怕热:鸡由于有羽毛,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较耐寒。另一方面,鸡体表面积小,还覆盖着厚密的羽毛,又无汗腺,蒸发和扩散体热困难,对热气候的反应要比其他环境因素诸如湿度、气流(风)、光照、营养等因素的反应敏感得多。

2、适宜的温度

不同类型、用途和生长阶段的鸡,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10日龄以前的雏鸡不能自行调节体温,处于“变温”状态下,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

3、舍温控制

(1)育雏期的人工保温:雏鸡的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保温能力差,在低温环境中,容易受凉而引起拉稀或产生其它疾病,甚至被冻死,所以,雏鸡要给以人工保温。

(2)育雏期以后的温度控制:育雏期以后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已基本健全,一般不必继续保温。但是,适宜的舍内温度有利于健康和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故这时仍需注意调节舍内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5—28℃。

(二)湿度的控制

1、湿度的影响

(1)湿度过高:垫料和生活环境潮湿,卫生较差,给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卵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诱发疾病;种蛋受污染,使细菌进入蛋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些蛋在孵化过程中,可因细菌繁殖过多而爆裂或造成死胚、弱胚或弱雏;球虫卵囊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存活和孢子化,引发球虫病;霉菌在潮湿的饲料中迅速繁殖,破坏饲料的成分,使鸡吸收的养分减少,导致生长受阻、繁殖性能下降、受精率下降、孵化率下降、饲料报酬低;潮湿饲料、垫料容易发霉,鸡吃进了霉变饲料或从垫料和料槽中摄进大量霉菌与毒素后,容易感染霉菌病。

(2)湿度过低:只有在秋、冬季节的育雏初期,如由于室温较高、雏鸡呼出的水气和排泄的粪尿较少以及垫料干燥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湿度过低。尤其是使用暖炕温床育雏的条件下,由于地表面的水分不断蒸发,舍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造成舍内灰尘飞扬,雏鸡绒毛变脆,大量脱落,脚皮干燥,眼鼻粘膜发干,食欲不振,影响增重,还会导致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生。

2、保持合适湿度的措施

一般地说,高湿的界限为高于75%,低湿的界限为低于40%。湿度过高时,要加强通风,排除潮气;饮水器要放置牢固,防止歪倒弄湿垫料,可把饮水器放置在能吸水的新砖上;每天翻动垫料或更换过湿垫料1—2次,保持垫料干燥;对于高湿地区,鸡舍应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鸡舍尤其是非暖炕温床保温的育雏舍的地面干燥,应尽可能转用离地栏养或笼养;在潮湿季节不宜采用喷雾消毒,确实需要时要适当提高浓度,减少用水量。

(三)密度的控制

密度不仅关系鸡的活动、饮水和采食,而且关系到舍内气体的污染和交换、地面的污染程度与啄癖、应激等问题。

密度小时,浪费场地、浪费栏舍且不便于管理;密度大时,鸡散热困难,会烦燥不安,啄癖增加,饲料采食量下降,肥大的鸡会发生昏厥,甚至死亡。因此,气温较高时,为利于鸡只的散热,鸡群的饲养密度宜小于其适宜温度下的饲养密度。

各个生长阶段鸡的舍饲密度以多在为合理,这要看品种、饲养方式、季节,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通风的控制

1、对鸡舍中气体的组成有基本的要求

以肉用仔鸡舍内气体为例:

氧气:必须占鸡吸入气的21%,当氧气降到11%时,呼吸困难,舍内空气中氧量只有6%时鸡会死亡。

二氧化碳:正常空气中仅含0·03%—0·04%,舍内二氧化碳要保持在0·2%以下。

一氧化碳:舍中一氧化碳达0·4%时就会有雏鸡死亡。

氨气:氨气是养鸡中最常见、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鸡舍中过量的氨是由含氮物质腐烂分解的产物。在正常空气中其含量为10—12ppm。鸡舍中要求不超过20ppm。如人感到刺激时,必须加强换气。

2、通风的方法

(1)机械通风:靠风机开动的多少或快慢来调节风

量大小;有条件的鸡舍,可以使用热风式通风供暖工艺,将供热系统(热风炉)和通风换气结合起来进行,以使鸡舍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达到有机统一。

(2)自然通风:在鸡舍内墙上设有可开启的窗户,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由饲养人员随时掌握和管理。靠窗户与风口等开启的多少或大小来调节通风量。夏季多开窗,通风换气;冬季可以少开窗,保证舍内温度不低于正常生长和产蛋的舍温。另一种是用卷帘布做围墙的,夏季可将布帘卷起,冬季将布帘放下,使鸡舍不透风即可。

3、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的关系

有些养鸡者只注意保暖,而忽视通风换气,使得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蓄积增多,而影响鸡的生长,甚至发生煤气或二氧化碳中毒。因此,在做好保暖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切不能强调保暖而忽视通风。

冬天育雏,1—2周龄时以保温为主,需通风时先提高室温,防止冷空气侵袭雏鸡;3周龄后适当增加通风量,冬季可在中午和日暖时把南边窗户开启数次,每次10分钟。

密闭式饲养时鸡舍的通风,不要靠打开窗户吹进自然风,而是使用风机,使鸡舍定期输进新鲜空气和排放污浊气体。这种通风系统必须能进风而不能进光或采取必要的遮光措施。除此之外,雏鸡舍与青年鸡舍应设有供热管道,以保证在冬季时鸡群采暖的需要。

(五)光照的控制

1、光照的作用

(1)促进性腺机能:可以通过眼与下丘脑影响鸡性激素的分泌,对鸡的第二性征的发育、性成熟与繁殖性能等都有重要影响,一定强度和时间的光线刺激不仅可增强母鸡体质,而且能促进母鸡脑垂体、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母鸡产蛋活动旺盛。

(2)使鸡的所有机能固有节律与自然的明暗周期同步。也就是说,光照对鸡的生理起同期信号作用。

(3)使鸡看得见饮、食与活动:对于肉用仔鸡,光照只是起着照明作用,使肉鸡夜间能见到水和食物采食。虽然从表面看,光照对肉鸡的增重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光照可以通过影响采食量和运动量而间接影响肉鸡的增重。

2、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

(1)自然光照:是指自然阳光,它一般不受人为控制。自然光照提供了每天全部或大部分的照明时间。用自然光照可以节约能源,增强机体的代谢,其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并能使鸡体合成维生素D3;在冬季阳光的照晒可以使鸡舍温暖而干燥。

(2)人工光照:是指用各种灯光,主要是用电灯进行的照明。

在有些品种,每天需14—17小时的光照,母鸡才可能达到最高的产蛋量。完全利用自然光照达不到这个要求,为此,除白昼的自然光照外,晚上还必须补充人工光照,才能使产鸡得到足够的光照时间。

3、光照的基本原则

人工光照必须按照规定的光照制度严格执行,不可忽照忽停,忽强忽弱,光线强度应渐明或渐暗,突然关灯或缩短光照时间,会引起惊群或换羽,产畸型蛋;照明时间不能忽长忽短,尤其对产蛋种鸡增加光照时间应该是逐渐的,开始时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否则将使鸡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引起减产甚至换羽等。

4、加强人工光照管理

光照的内容包括光照的时间和光照的强度两方面。

(1)光照时间控制

鸡场如果是人工控制光照时间,饲养人员必须做到按时开灯、关灯,特别是在换班或工休时更应特别注意,防发生差错;现代化养鸡场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的定时钟,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灵敏,性能可靠。

(2)光照强度的控制

在光照强度方面,1勒克司的光照强度相当于0·0929尺烛光,也即1尺烛光等于10·76勒克司。

1—7周龄雏鸡舍要稍亮,可用10—12勒克司,以后用5勒克司。产蛋种鸡的光照强度通常为10勒克司。

调节光照强度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调压变压器,使照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调节。二是改变灯泡的瓦数,例如,育雏在第1—2周用40瓦灯泡,以后改用15瓦或25瓦的灯泡。三是控制开灯数量。

5、人工补充光照的方法

对不符合光照制度的,应补充人工光照。

(1)密闭式鸡舍:密闭式鸡舍缺乏自然光照,全部靠电灯光补充光照。

(2)普通鸡舍:日光不足部分用电灯光补充,有三种方法。一是天黑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光照时间减去当天自然光照时间的差数,在当天天黑时开灯一次补足。二是早上天未亮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全部在天未亮时一次补足。三是早晚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分两次补给,一次在早上天未亮时补给,不足部分天黑时补给。其中以早晚补充光照效果最理想。

6、灯泡的安装

总的要求是瓦数小,灯泡多,灯距短,光线匀,照度够。

电灯一般安装在通道上,灯距3米左右,相当于1·5倍于灯泡与鸡背水平面的间距。如果舍内有排灯泡,则每排灯泡应交错分布,以使地面获得均匀光照。

无灯罩或脏灯罩、脏灯泡均降低光照强度1/3—1/2,因此,每隔2周或1周要擦去灯泡或灯罩上的灰尘,保持清洁明亮,并随时换去坏灯泡。

多层笼养鸡舍,灯头上设置灯罩,使聚积的光线朝下,尽可能不让光线直接照到上层鸡笼。鸡场综合控制

(一)清洁卫生

在集约化的养鸡场,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在空舍期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水洗效果明显,药物消毒特别是熏蒸消毒效果更好。若鸡场不能进行空舍清洗消毒,会导致鸡成活率不高。

除鸡舍本身的空舍消毒制度之外,对外来卫生管理也要严格,如雏鸡的来源、用具的消毒、饲养员的更衣换鞋、门口的消毒设施等等。

(二)稳定安静

应减少对鸡群的惊吓、怪叫,清除舍外摇晃物;每次捉捕、转移鸡只要轻捷,不能粗暴,不能在舍内追捕鸡只,不能穿红、黄色和花格等鲜艳衣服去鸡舍,不让生人接近鸡群;要防止猫、狗、老鼠等进入鸡舍,对小鸡更要注意防止惊吓。

鸡饲养环境还包括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场址选择、鸡舍建筑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饲养环境的好坏。养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养鸡的经济效益。

农村养鸡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饲养场地周边环境不良 由于个体养鸡投入较小,不可能选择离人居住环境远的地点。往往在村落种养鸡,从而和人居环境、其他养殖环境相互影响;并且常常是一个村几家甚至几十家都养鸡,密集度非常高,无法实现500米的养殖安全间隔。有的鸡舍与鸡舍见距离连10米都不到。鸡群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中生活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特别有利于疾病的传播,而大多数农村养鸡户还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二)生物安全的隔离能力较低 由于场地投入布告,设施现代化程度低,隔离水平较低,因而无法做到近距离条件下的疾病防疫。(三)环境控制状况较差 具体表现在对设备的消毒、环境的消毒、饲料来源的控制、进出人员的管理等情况,都不能达到控制、限制疾病发生的环境要求。日常消毒程序也不完善。(四)鸡只的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大多数养鸡户不注意鸡本身的代谢产物(如鸡粪等)的妥善处理,造成鸡只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五)生产上不能做到全进全出。不同日龄的鸡一起饲养,死鸡不能彻底处理等。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的控制环境,减少损失,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做到养殖安全隔离(500m)和提高隔离能力。2.尽量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进鸡前和出鸡后要对鸡舍、鸡笼、饮水器食槽等设施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程序。3.建立一个适合本鸡舍的消毒程序 1)雏鸡:每周用10%百毒净或0.2%过氧乙酸带鸡消毒一次;保持水槽、饮水器、料槽的清洁,每隔三天消毒一次,以10%百毒净或消毒液浸泡半小时。2)育成鸡:每十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3)成鸡:每十五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4)每一个月进行一次饮水消毒,首选百毒净,也可用优氯净,发生传染病时连用7天治疗浓度后在恢复到预防浓度。4.粪便消毒。粪便每三天消毒一次,清扫后再用消毒剂消毒。粪便积成堆,覆盖一层黄土,利用生物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消毒。5.弱鸡、病鸡及时隔离,死鸡进行深埋(1.5-2M)处理。6.有条件的可在鸡舍门口设消毒池,并保持一定量的消毒液。消毒液常用3%-5%来苏尔、2%烧碱、10%百毒净等。7.每天要注意清扫鸡舍的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第三篇:规模化鸡场标准鸡舍的建设

一、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1.地势地形: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开阔、排风良好。

2.水源水质:水源水质与生产、生活及建筑施工均有关系,水源充足,水质符合饮水要求。

3.气候因素:了解与建筑设计有关的,影响鸡场小气候的有关气候、气象资料,包括:气温、风力、风向及灾害性天气等。

4.环境疫情:拟建场地的环境及附近的兽医防疫条件的好坏是影响鸡场成败的关键因素,尽量不在旧鸡场上扩建或建场,鸡场周围3km(无公害养殖场建设和禽流感防控的最新要求)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其他畜禽场、畜禽加工厂、垃圾场,以免影响鸡的健康,影响蛋的质量,进而影响人民健康。

二、鸡场位臵的确定

1.商品蛋鸡场宜建在城郊,离大城市20-50公里。

2.种鸡场离蛋鸡场距离应在3公里以上,其他养禽场之间最少也要间隔3公里。

3.鸡场应远离铁路、交通要道、车辆来往频繁的地方,距离干线公路应在1000米以上,距次级公路也应有400-200米的距离,一般道路至少50米的距离,养鸡场要建专门道路与公路相连。

4.应远离居民点1000米以上,远离农村卫生院、疗养院、敬老院,以免鸡场气味污染环境。

三、鸡场布局

须考虑人的工作和生活集中场所的环境保护,使其尽量不受饲料粉尘、粪便气味和其它废弃物的污染。杜绝污染源对生产鸡群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1.分区规划原则:

A、地势与风向符合防疫条件的要求,以人、鸡、污的顺序排列房舍。

B、地势与风向在风向上不一致时,以风向为主。

C、必要时以林带相隔,拉开距离,对空气自然净化。

D、综合性鸡场生产流程为:种鸡(舍)─种蛋(室)─孵化(室)─育雏(舍)─育成(舍)─蛋鸡(舍)。其中育雏区(分场)要求与成年鸡舍保持一定的距离,育雏区要优先安排,免遭污染,有条件时另设分场。

E、饲料库、蛋库和粪场均要靠近生产区,但不能在生产区内,因为三者与场外有频繁的联系。

2.鸡舍间距

以防疫、排污、防火三方面的要求距离为主,在此前提下,节约用地。一般应为房屋高度的3-5倍。需要强调的是,鸡舍间距主要是满足防疫要求,如能采用整场全进全出制,鸡舍间距还可以减小。我国养鸡场基本仍沿用以鸡舍为单位全进全出的转群更新方式,同一场内做不到鸡群同龄,场内常年有鸡,切不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所以鸡舍间距最好大些。种鸡场如能将孵化、育雏、育成、种鸡各自形成分场,分场之间有足够的防疫距离,相邻鸡舍间距就可以很小,甚至可以采用连体鸡舍。

3.鸡舍朝向

与鸡舍采光、保温和通风等环境效果有关,主要是对太阳光、热和对主导风向的利用。阳光可以影响光照,太阳辐射影响鸡舍环境温度,主导风向对鸡场排污,鸡舍通风、换气效果及鸡舍内环境温度等均有影响。

A、光照

太阳光是促进雏鸡正常生长、发育,产蛋鸡产蛋、繁殖等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太阳光有很好的杀菌作用,是鸡场环境净化的有效杀菌剂。

我国地处北半球,鸡舍方位朝南,冬季日光斜射,可以利用太阳辐射和射入鸡舍的光束的保温作用。夏季日光直射,太阳高度角大,直射入鸡舍的光线并不多。大部分地区,选择南向方位是比较符合科学道理的。需要避光时,可加长房檐,窗户涂暗。

B、冷风渗透

冬季主导风向对鸡舍迎风面所造成的压力,使墙体细孔不断向内渗透寒气,成为冬季鸡舍的冷源,是鸡舍温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鸡舍长轴平行的墙壁应避开冬季主导风向,选择大于风向角45度的朝向为宜。

C、通风效果

鸡舍纵向与主导风向平行时,鸡舍气流均匀性加强,滞流区相应缩小,到风向角为45度时,滞留区最小,通风效果最佳。

D、排污

鸡舍与主导风向平行时,排污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从主导风向方面分析,防止冷风渗透,鸡舍朝向应取与主导风向成45~90度角;如按鸡舍通风效果要求,应采用30~45度角;从排污效果要求,鸡舍朝向应取与常年主导风向成30~60度角,避免零度风向入射角。

第四篇:规模化鸡场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模化鸡场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鸡场选址不合理

有50%以上养鸡场在选址时,只想自己饲喂方便,而不考虑对周边环境污染影响,也不考虑防疫隔离条件,而将鸡场直接建于居民村庄前或家畜圈棚邻近。有些养殖户还将鸡舍建在居民院内、学校旁边或高密度饲养区域内。这样极不利于防疫隔离和卫生消毒措施。

鸡场选址应根据国发[2007]4号文件精神,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用地。养殖户所在乡镇政府应在养殖比较集中的村社统一规划部分土地,用于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建立规模化养鸡场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环境保护法》及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办法》规定选好场址,远离动物屠宰场便于防疫隔离;远离化工机械厂、公路主干道、集贸市场等,选择相对安静的场址来减小噪音的污染;远离村庄、饮用水源、人口密集区以防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2消毒制度不严格

对大部分鸡场来说,消毒意识虽有,但普遍薄弱。有时抱有侥幸心理,存在麻痹思想;常见的所谓消毒只是对脚底进行踩踏消毒,不能对全身进行有效彻底消毒;有些养鸡场虽然设有消毒室、消毒池,但形同虚设,不能正常使用或根本就不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鸡场入口处车辆进出的消毒池常年没有消毒药液,即使有也不是经常添加消毒液而导致消毒液浓度降低;又如消毒舍内安装的紫外线灯灯管损坏而不能及时更换。甚至有部分养殖场没有设立专门的更衣消毒室,没有设立紫外线消毒灯。多数养鸡场没有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等防疫制度,加之养殖环境不良,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场消毒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的重要措施。一应加强对养鸡户防疫消毒常识培训,强化消毒意识,健全消毒制度,配齐消毒设施设备。二应加强对养鸡场防疫条件审核,重点针对鸡场门口是否设置消毒池,是否经常更换添加消毒液,是否在进入鸡舍区设立更衣消毒和紫外线消毒设施,消毒设施设备不到位的要限期整改;三应督促养鸡场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对进出人员严格限制,对进入鸡场的车辆严格消毒,要定期带鸡消毒,每周实施喷雾消毒,及时清除鸡粪、垃圾废物。四要对场内饲料车、运蛋车、除粪车、手推车、铁锨、蛋框等生产运输工具妥善管理,并及时清洗和定期消毒。

3生物安全无措施

多数养鸡户防疫隔离措施执行力差,甚至没有严格的防疫隔离观念,存在着生物安全无措施、病禽隔离无条件等问题。如病死鸡在场内随意剖检,没有做到死后焚烧、深埋,严重污染养殖环境;有30%养殖户不能及时将病鸡或疑似病鸡从大群中隔离开来,容易造成疫病传播和蔓延;不少养殖户甚至愿意让兽医在鸡舍内剖检,这都是疫病迅速侵入健康鸡群、导致连环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一些养殖户废弃的兽用生物制品和药品包装物,随意乱扔,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存在污染环境、扩散病原的危险。

养鸡场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一要对鸡场内病死鸡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病死鸡必须无害化处理)“制度。二要对剖检的尸体采取深埋安全处理措施,勿给狗吃或送人,更不要乱丢乱抛,育雏阶段的死亡小鸡也应烧毁或深埋,防止野狗掏食;三要对鸡粪、垃圾废物采用发酵法或堆粪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四要对废弃的药品、生物制品包装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4圈舍建设基础差

农村养鸡舍35%以上按照传统的农屋模式建造,其保温、隔热基础条件较差,通风和保温矛盾突出,特别是在冬季、冬春、秋冬季节转化时表现明显,鸡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造成鸡质体质较差;另外,鸡只占笼面积较小,采食饮水空间不足,易造成鸡群发育不均衡,导致传染病发生。

新(改)建规模化养鸡舍必须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在畜牧部门的正确引导下,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和畜禽饲养”五良“配套技术(良舍、良种、良料、良法、良医)要求,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加快标准化鸡舍改(新)建步伐,改善和提高鸡舍基础条件,为实现防疫隔离、卫生消毒、通风换气、采光保温等环境条件调控和疫病控制创造基础条件。

5环境条件难调控

在养鸡生产中,多数养殖场管理不当(如换气不良、氨味太重、缺水),在环境改变(如高温、噪音、气候突变)时难以对环境条件进行调控,鸡群应激反应较大。如只注重温度的控制,忽视湿度的调控,湿度太低造成机体脱水,粉尘增加,引起呼吸道疾病。冬季湿度过大,使鸡群机体散发热量增大,使其更加寒冷;夏季湿度过高,会使鸡群呼吸排到空气中的水分受到限制,鸡体内污秽病原体大量繁殖,易引发各种疾病。通风换气量也往往达不到生产要求,特别是晚秋、冬春季度,在规模化鸡场尤为突出。

鸡舍内对鸡群影响因素主要有冷热环境、饲养密度、有害气体、灰尘、噪音等。为此:一要通过提高鸡舍保温隔热性能、适当的通风量等措施来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的应激;二要对鸡舍内粪便及废物及时清理,以降低鸡舍内的氨气浓度;三要定期除尘,保持地面干净;以免舍内蜘蛛网、粉尘造成鸡群呼吸道病感染;四要每周一次坚持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最好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过氧乙

酸可与氨气生成醋酸铵减少氨味,同时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

6杀虫灭蝇不扎实

鸡场进行杀虫、灭鼠、防范外来飞鸟,可以有效消灭传染媒介和传染源,是搞好防疫重要内容。鸡舍附近的垃圾、污水沟、乱草堆,常是昆虫、老鼠滋生的场所。但多数养殖场以人员少、劳动忙为借口,不能经常清除垃圾,杂物和乱草堆。有些养鸡场在鸡舍进气口没有安置防鼠栏,在通风换气窗口没有安置防鸟网,对杀虫灭蝇工作往往疏忽大意。

养鸡户必须高度重视杀虫、灭鼠和控制飞鸟等防护措施的落实:一要用铁丝网将鸡。舍、饲料库洞口、通风窗口等封闭,使鼠类、鸟类不能进入;二要保持鸡舍的良好通风,经常清除舍内粪尿,减少蚊蝇繁殖的机会;三要及时清除鸡舍外周附近垃圾、污水沟、乱草堆中滋生的昆虫、老鼠和废弃物;四要使用杀虫药定期杀虫,每月在鸡舍内外和蚊蝇滋生的场所喷洒2次。五要在鸡舍内安装使用黑光灯,以充分利用苍蝇有趋向光的特性,在其向黑光灯飞扑时触及带电金属网即被电击而死。

7疾病净化观念差

许多规模化鸡场缺乏熟悉鸡病防治的兽医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疾病监测设备,即使选用最优良的品种,最全价的饲料,合理的防疫措施等,也无法达到鸡只应有的生产水平,而且一旦发病很难净化。如一些养鸡场对疾病净化观念滞后,忽略了抗病性能的培育和筛选,使鸡的抗病性能呈下降趋势;一些经蛋传播的疾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鸡腺病毒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在很多养殖场(户)均有发生,这与种鸡场净化不力有很大关系。

针对目前养鸡场疫病诊治多数是乡镇兽医站工作人员和个体兽医承担、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建议一是养鸡户从具有良好信誉和资质条件的种鸡场引种;二是加大对乡村兽医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强化对养殖户防疫技术、疫病净化和综合防控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每个养鸡场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单位的行家里手。

8饲料出现酸败味

调查发现有的养鸡户长期不清扫饲料加工场地,有时把买回来的浓缩饲料直接码在屋檐下,不能做到避光、阴凉、防潮,或者一次性加工太多饲料短期内用不完而产生酸败味。

饲料中常常存在变价金属(Fe、cu、zn等),在强光下因光氧化作用,可形成一些容易导致饲料氧化酸败的诱发剂,脂类物质在诱发剂的作用下极易生成醛、酮、酸和醇等,使饲料产生难闻的酸败味。为此:一要改善饲料库储藏条件,降低储藏温度,给窗户加封黑色或绿色避光布,减少因紫外线照射而引起油脂酸败。二要定期清洗油罐和混合仓,防止微生物的孳生及饲料仓库壁的长期存留;三要控制饲料原料水分,降低饲料的含水量,可减少油脂的水解酸败;四要注意原料的仓储时间。豆粕、玉米蛋白粉等原料,夏季的仓储时间不超过2个月,冬季不超过3个月。而对于麸皮、米油糠等原料,仓储时间夏季最好控制在15天、冬季2个月以内。

第五篇:规模化养殖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规模化养殖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什么是“规模化养殖场”?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经当地农业、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养猪、奶牛、蛋鸡、肉鸡的养殖场。具有一定的规模,指标是猪出栏大于或等于500口;奶牛存栏大于或等于100头;肉牛出栏大于或等于200头;胥鸡存栏大于或等于20000羽;肉鸡出栏大于或等于50000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如何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控制?

近20多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肉、蛋、禽总产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调整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畜产公害”,畜禽粪便、养殖污水任意堆弃、排放现象普遍存在,养殖场集中地区环境恶化,间接地对水源、土壤空气等产生污染。按粪便排泄量计算,1头猪的排粪量相当于2个人的排粪量,而按BOD5(生化需氧量)的排泄量计,则1头猪相当于13个人。按我国1999年养猪5.2亿头计,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 排泄量分别相当于10.4亿人和67.6亿人;1只鸡的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0.1人和0.68人的排粪量,按我国1999年养鸡30亿只计算,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3亿人和20.4亿人的排粪量。再加上鸭、鹅、牛等其它家畜家禽的排泄物,其数量之巨可想而知。如今对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集约化养殖业的负担,对养殖场环境的控制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养殖场的区域集中化,加大了对地区环境的压力

由于“菜蓝子”工程的实施和养殖业的逐步集约化、工业化,再加上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致富工程”的实施,畜禽养殖逐步在城郊及工矿地区集中。统计表明,2004年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即百头牛、千头猪、万羽鸡以上规模)700多家,其中奶牛饲养量4.56万头,生猪年末存栏168.6万头,全年上市435万头;家禽年末存栏8793万羽,全年上市10651万羽。

据估算,全省畜禽废弃物(养殖污物)年排泄量相当于1600万人之多,若按BOD5估算,全省畜禽的BOD5排泄量相当于1800万人的排泄量规模。再加上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比例大幅下降,大量的粪污产生及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时随地排放、堆弃,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大,对城镇、工矿及其自身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未处理的畜禽粪污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其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恶化了空气、水体及土壤的质量,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其中生存的生物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环保部门已经发现,由于相应的环保设施不完备,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加之大部分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国家依法治理力度不够,养殖污染有大行其道,无人问津之势,虽然近期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及治理养殖污染的措施,但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依然不明显,养殖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养殖场对环境的危害性

养殖场环境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控制养殖场环境免受外界的影响和污染;二是防止养殖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污染。本文针对后者作一浅析。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未被动物消化吸收的有机物、矿物质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养殖粪污

处理不当,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养殖粪污包括畜禽粪便、废弃的垫草垫料、生产及生活污水等。

2.1养殖场对大气的污染

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气后,可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出近148千克氨气(NH3)、13.5千克硫化氢(H2S)、24千克粉尘和1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公里,而尘埃和病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公里以上。

2.2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

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的碳氢化合物、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排放进入自然水体后,可使水体固体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升高。当超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超过其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作用的自净能力时,水质便会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孳生,产生一些毒素并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DO),最后溶氧耗尽,水中生物大量死亡。此时因缺氧,水中的有机物(包括水生生物尸体)降解转为厌氧腐解,使水变黑变臭,水体“富营养化”,这种水体很难再净化和恢复生机。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们随粪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并带来经济损失。据报,南方某市三个村的猪场附近河水分析表明,每升水中细菌总数高达11.5~70万。有毒有害物污染主要是指饲料中的抗生素、违禁药物、矿物质及猪场用的消毒剂等随粪污排入水体后对其造成的污染。

2.3养殖场对土壤的污染

养殖场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施)入土壤,粪污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CO2)和水(H2O),使土壤得到净化或改良。如粪污进(施)入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力(土壤自净能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另外,粪污中的一些高浓度物质(如:铜、锌、铁、微生物等)会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相应的物质含量异常之高(营养富集),不仅对土壤本身结构造成破坏或改变,而且还会影响生活于其上的人和动物的健康。

3、养殖场环境控制措施

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养殖粪污大量的无序排放和处理利用不当造成的。运用开源节流之思想,一方面尽量减少养殖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地对养殖粪污进行

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有效控制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现今,有许多学者、专家、养殖厂家从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1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的措施

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主要是采用有效的营养措施,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添加高效添加剂或饲喂消化利用率高的原料,合理降低畜禽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量,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通过添加促进畜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添加剂,提高畜禽对饲料(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沉积率),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根本出路。

3.1.1平衡氨基酸法

通过平衡日粮中的氨基酸可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等的含量,氮是排泄物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排泄物中氮一般占干物质的2.0%~6.0%(其中33%在粪便中,67%在尿中)。畜禽主要通过日粮摄入蛋白质(蛋白质平均含氮16%)态等氮元素,经过消化吸收,被动物机体沉积利用约35%,其余约65%排出体外。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排泄率和沉积率不同。

猪摄入的氮平均约65%排出了体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与其氨基酸组成有关,普遍认为蛋白质

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要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就必须改善饲料的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通过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进而减少排泄物中氮的含量。chung等(1991)研究表明,应用理想蛋白(氨基酸)概念配制的猪日粮,氮的排泄量可减少30%,同时也能减轻养殖场空气中氨的浓度和臭味。han等(1995)通过试验总结,仔猪饲料加0.1%~0.2%赖氨酸,可降低饲料蛋白2个百分点,减少氮和磷的排泄量为20.90%和17.71%。他在总结了鸡、猪饲料中加赖氨酸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添加赖氨酸能促进肉鸡生长,也能降低氮排泄量。肉鸡(3~6周)16%粗蛋白饲料中添加0.2%赖氨酸与18%蛋白质饲料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相似,但降低氮和干物质排泄量分别为15.40%和7.92%。cho等(1995)报道,蛋白质20%的肉鸡料中各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0.1%,结果与23%蛋白质对照组生长效果相似,但减少干物质、氮、磷排泄量分别为9.69%、22.09%和12.46%。lenis和jongbioed(1991)报道,猪日粮蛋白质水平若降低1%,排尿量减少11%。orock等(1997)试验中,降低日粮4%的蛋白质,补足四种必需氨基酸,可降低猪舍69%的氨气。类似研究较多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总之,通过平衡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含量,可不同程度地减少排泄物中氮及其它物质含量,降低后续处理畜禽排泄物(养殖污物)的费用和难度,减轻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3.1.2添加酶制剂法

酶制剂是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是动物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必不可少的专用的催化剂。在饲料中添加某些酶制剂不仅能促进动物消化吸收相应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帮助其消化吸收饲料中平时不能(或不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而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中某些元素或营养物质(有机物)的含量,降低排泄物的环境污染性。komegay(1996)报道,添加200~100ou的植酸酶,可使排泄的磷减少25%~50%。他认为,在一头生长育肥猪(体重18~100千克,消耗317千克饲料)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磷排泄量由15千克降为0.11千克。cho等(1995)向肉鸡饲料中添加0.1%八宝威复合酶,结果干物质、氮、磷的排泄量分别降低17%~18%、24%~28%和12%~27%。simons等(1990)报道,由于添加植酸酶使玉米—豆饼为主的肉鸡配合饲料中约33%不能利用的磷变为可利用磷,因此可降低磷排泄量17%~42%。尽管普遍推广应用酶制剂还有一定难度,但其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不失为养殖场(尤其是大型养殖场)控制养殖场环境和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3.1.3添加其它添加剂

为了降低畜禽对摄入营养物质的排泄量,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市场上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高效的添加剂。用有机螯合态微量元素添加剂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排泄物

中矿物元素含量。研究表明,青年猪料中加100ppm水平的赖氨酸铜(一种有机铜)与加250ppm硫酸铜形式的铜的饲喂效果相似,但前者排泄物中铜含量显著下降。kim等人(1995)在肉鸡饲料中添加400ug/kg甲基吡啶铬,能降低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5.39%和1.57%。在产蛋鸡饲料中添加400ug/kg甲基吡啶铬,减少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15%和32%。

当然,通过合理降低日粮营养物质浓度、选用高效易消化吸收的饲料或原料、减少或禁止使用有害添加物、采用合理的清粪工艺、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多阶段式饲养、减少饲料浪费等都能有效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或粪污中有毒有害物的含量,减轻养殖污物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2养殖污物合理处理利用措施

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是将畜禽污物变废为宝和减轻养殖场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养殖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矿物元素、腐殖物质、水及其它营养物质,经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后,施入农田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用以饲喂畜禽可节约饲料,降低养殖开支,提高养殖效益。分离出的污水净化后可再用于冲洗畜舍,节约养殖用水。总之,对养殖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促进农牧结合、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2.1堆肥法:是一种好氧发酵处理粪便的方法。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腐熟的粪便中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变成高效有机肥料,主要包括自然堆肥法和现代堆积法。

3.2.2杀菌处理后饲喂

禽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干粪中含粗蛋白质15%~30%粗纤维10%~16%,总氨基酸8%~10%,其中赖氨酸达0.9%、蛋氨酸0.23%、胱氨酸0.2%,磷3.0%、钾1.7%,还有铁、铜、锌、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2、维生素B12、胆碱等多种维生素。因此对禽粪进行去杂、杀菌、干燥等处理后,可作质优价廉的饲料加工处理方法大致有干燥处理、化学处理、发酵处理、青贮、热喷处理、膨化处理等,当然畜禽粪便的处理还有其它一些经济方便的方法。如适量的用作农田底肥,一来可提高田地肥力,二来也能解除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之劳。

3.2.3养殖污水处理和利用

前面主要讲述了对固态养殖污物的处理和利用,本节主要讲述对养殖污水(液态)的处理和利用。虽然对养殖污物的处理都很必要,但相对于前者来讲对养殖污水的处理具有更为现实、更为迫切的意义。一来是因为养殖污水排放量大,二是因为人们对养殖污水的污染危害认识更为不足、重视不够。污水处理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三大类,其中化学处理法因需要化学

药剂,费用较高,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需有专门的处理技术人员,小型养殖场一般不适合采用。

3.2.3.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一般为养殖污物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包括过滤、沉淀、固液分离等,主要去除养殖污物中的不溶性或机械杂质。

3.2.3.2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按照微生物类型生物处理法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前者是使一部分有机物转变为微生物体,另一部分被分解为CO2、H2o、NO3-、SO42-、PO43-等的盐;后者除生成细胞体外,还生成CO2、CH4、H2S等(即沼气)。由于BOD5反映了污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量。故可以用BOD5与CODcr的比值(%)来判定污水生物处理的可行性。该值>45%时可行性好;>30%时尚可;<30%时较差;<25%时不宜进行生物处理。一般情况下,猪场污水该比值均在45%左右,为生物处理可行性好的污水。根据处理工艺及条件,污水生物处理法分为自然生物处理法和工厂化生物处理法二种。

3.2.3.3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是在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将污水中的溶解物质、胶体物体和悬浮物质沉淀除去,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因本方法的不足所限,一般不用作污水处理的预处理。

4、养殖场环境控制的建议

4.1大力推广高效环保型添加剂,如有机微量元素的应用。

4.2提升畜牧业的科技含量,采取更为科学的饲料配制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

4.3不断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力度。

4.4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4.5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盲目上马、重复建设。

4.6加强行业自律性和行业法规建设,对只顾(能)养殖赚钱而不(没能力)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的单位应坚决予以治理。

下载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种鸡场疫病净化综合防控措施

    种鸡场疫病净化综合防控措施 完善和健全净化综合防控措施,是种鸡场疫病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净化工作、达到净化目标、维持净化效果的有效手段。为实现净化目的和维持净化效......

    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控制方案

    由于高密度饲养,畜舍常年温暖潮湿,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影响了养殖场本身的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因此,如何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为猪群提供......

    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控制技术

    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控制技术一、 传染源 (1)病毒: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细小病毒、乙脑、圆环病毒、传染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 9 种。 (2) 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6)

    暖棚猪舍存在的3大问题与解决措施 保暖问题 用塑料薄膜建的暖棚常存在保温性能差的问题。因为冬季气温低,日照短,棚内外温差大,塑料薄膜易结露,保温不持久。 解决措施: 一、夜间......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12)

    养猪场夏天喷雾降温措施简述 夏日高温,对养猪生产者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当猪舍温度达到30℃以上,猪就容易中暑,特别是大猪和怀孕母猪。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是猪场夏季的主......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16)

    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 核心提示: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冬季采用密闭猪舍养猪的专业户越来越多,这对提高舍内温度、减少饲料消耗、增加养猪效......

    规模化养猪环境精细化控制经典解读 (8)

    猪场中化学消毒剂的成分及机理分析 核心提示消毒工作室各养猪专业户皆知的问题,但是,由于许多养殖户没用应有的化学知识,对猪场中使用的化学消毒剂成分及作用机理无充分认识,导......

    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专家谈 (8)

    猪场应用热应激表 把温度和相对湿度结合起来计算热应激指数(HSI),根据热应激指数将温、湿度范围划分成三个区:警戒区、危险区和紧急区。 由于不同动物以及人类对温度和湿度的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