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爱国三首古诗(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7:1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 爱国三首古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 爱国三首古诗》。

第一篇:辛 爱国三首古诗

第三单元 爱国 【导语】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史的车轮转动千年,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忧国忧民,他们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诗人笔下诗歌熠熠生辉,爱国诗歌是古典文学中灿烂的瑰宝,让我们一起心生肃静,感受千百年来的爱国炽情吧……

1.从军行①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②暗雪山,孤城③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④金甲⑤,不破楼兰⑥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②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③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④穿:磨破。

⑤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牵手阅读】

师:以往我们背诵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王昌龄在他的笔下,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 生: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师:什么样的雪山?怎么会暗下来呢?

生: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师: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师: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生:将士们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小试身手】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A戍边时间之长

B战事之频繁 C战斗之艰苦

D敌军之强悍

2.吟诵诗歌过程,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拓展阅读】

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吧。

从军行(其二)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塞上曲 唐 戴叔伦

汉家①旌旗②满阴山③,不遣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⑤。

注释: ①汉室,汉朝。

② 旗帜的总称。旌:羽毛指示物,基层部队使用,旗:布面指示物,高层部队使用。

③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④不遣:不让,不使。

⑤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牵手阅读】

师:何须生入玉门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为什么要在活着的时候回到玉门关呢? 师:在这首诗中有个感人的故事呢!

师: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汉朝定远侯班超的诗句。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年老思念家乡,请求汉朝皇帝放归,希望在未死前,能活着回到家乡。师: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并无

错处。

师:但戴叔伦为了保家卫国,立誓杀敌,不回玉门关,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让人感动!【小试身手】

1.背一背爱国小名句,做一个爱国小小诗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李煜 【拓展阅读】:

下面这首诗也是戴叔伦写的一首边塞诗,读一读,在这首诗中,岂是一个愁字了的?

调笑令·边草 唐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3.马上作

明 戚继光

南北驱驰①报主②情,江花边草③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④马上行。

注释

①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②主:指明朝皇帝。

③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④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牵手阅读】

师: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爱国诗人呢? 生:陆游、岑参、王昌龄……

师:这首诗歌的作者师戚继光,他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师:他的诗多抒发爱国激情,描写军旅生活。

师:他曾经在短时间里组成一支4000多人的新军。经过他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成为武艺高强、纪律严明的劲旅,屡战屡胜,倭寇闻之丧胆。生: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读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冲天豪气。

【小试身手】 1.爱国成语接龙:

保家卫(国)——()——()——()——()——()——()——()2.同学们描写战场的词语积累。()()()【拓展延伸】

下面这首诗歌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吟读一下,可以拍手打节奏奥。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二篇: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

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山行

(唐)李白(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白云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霜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谁体会到了?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

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五: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教后记:

第三篇: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第四篇: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时间 课题 教材

简析 2014年2月 《古诗三首》

单位 课型

鳌江十三小学 精读课文

主备人

蔡秧秧

参入备

课人员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舟过安仁》是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所闻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清平乐•村居》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从而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知识与能力: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过程与方法: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难点 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 准备 教学 过程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3.教师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以抒情的 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个性备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 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 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明确学习内容 珍惜着。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 就一起来试试。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一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预习“遮”的读音和写法。自由朗读诗歌,试探究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着划分节奏。

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 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 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 /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 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诵读诗歌,发挥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象。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 生自由组合,选择(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进行品读理解。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 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学生自主学习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 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 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 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精读品诗意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 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 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小组交流。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 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 情朗读。师生交流。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 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 意。诵读古诗,感受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境。二 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合作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交流 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 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 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 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感 受意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 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自学《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 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 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根据第一首古诗的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学习方法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合作、什么? 交流学习第二首古诗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 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 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 什么?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三 品读 体验

四 巩固 延伸(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带着自己的体验,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习《清平乐•村居》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 题目的区别。仔细观察、交流、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课前查阅的资料,掌握3.介绍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词的有关指示。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 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 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 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读文,想象画面,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交流感受。

5.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 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6.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 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 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合作交流。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五.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 无雨张伞使风。你更喜欢哪个孩子?

2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诗里肯定有 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师生交流。首诗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学生练笔。的那一首诗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交流点评。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诗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

3.交流点评。六.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子研读体会,学生

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再读全文,再 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学了这三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难忘的童年场景记录下来„„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

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牧童卧

黄昏 月明

草、笛、蓑衣

清平乐•村居

大儿---锄

翁媪 中儿---织

小儿---剥

验。

教学反思

第五篇: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12-4-52)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 1 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3)整体感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翻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5)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荡,使动用法,使……激荡。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会当,应当。览,这里当“俯视”讲。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2、朗读背诵《望岳》,并当堂默写。布置作业

逐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的。第二课时(12-5-53)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2)《钱塘湖春行》的背景

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3)整体感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驾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5)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3、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1)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 4 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3)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翻译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4、朗读背诵《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后默写这三首诗,并翻译。

下载辛 爱国三首古诗(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 爱国三首古诗(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古诗三首

    《蜂》教学设计 上传: 吴妍莉更新时间:2012-5-30 21:29:26 《 蜂 》教学设计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 吴妍莉一、教学目标: 1、能有语气地朗读古诗《蜂》,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

    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教育: 中华......

    21 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 主备:向平安执教:向平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古诗所描绘......

    3、古诗三首

    3、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 尽:消失。 注解: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总目标:1.认识“塞、秦、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覃丹娜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2......